城镇化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镇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建设范文1

关键词:以人为核心;湖南;新型城镇化;对策

近年来,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城镇化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的要求日益迫切。在新的形势下,湖南城镇化发展必须实现从重视“城”到聚焦“人”的根本转变,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让城乡居民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城镇化发展成果。

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湖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湖南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城镇化发展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对加快建设美丽富饶幸福新湖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有利于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加快人口城镇化,尽可能地让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就地城镇化。这样,必须优化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布局,努力构建湖南科学城镇体系,实现城乡统筹、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此外,还必须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业转移人口能真正融入城镇,促进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2.有利于推动湖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城镇化水平较低特别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是湖南城镇化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会使更多农业转移人口真正成为市民,稳定地在城镇就业和生活,从而扩大城镇消费群体,提升消费能力,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城镇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将进一步促进城镇消费需求增长,刺激工农业和城镇投资需求增加,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3.有利于推动产业聚集和结构升级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可以吸引大量劳动力和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从而推动加工制造业的升级。此外,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变革与生活水平提高,将扩大生活需求与生产需求,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随着湖南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但有很大一部分农业转移人口不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公共服务,城镇内部形成了新的二元结构矛盾,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影响,不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快户籍人口城镇化进程,不断健全和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体制机制,使农业转移人口能真正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成为真正的“城市人”,显然有利于化解城镇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当前湖南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以来,湖南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但在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中对“人”的重视还不够,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主要表现是:

1.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偏低

由于体制机制的障碍,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明显滞后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求,201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0.8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23.9%,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近27个百分点。近年来,湖南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水平不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缓慢,近1000万农村人口在城镇居住就业但没有落户城镇,没有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

2.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

2010—2015年,全省城市建成区扩大迅速,超过100%,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只增长了21.33%。值得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土地城镇化得到快速提升,但城镇对农业转移人口吸纳能力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和在岗职工人数相比2011年分别下降了32.86%和18.28%。

3.没有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湖南目前3451.88万城镇人口中,有1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及其随迁家属未真正融入城镇,实现市民化,没有平等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结构矛盾,制约了城镇消费需求,影响了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提升,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不安定因素。

4.城镇产业基础薄弱

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还不够,没有做到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没有把城镇的发展建立在产业支撑基础上,产城融合度不高,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聚度不够,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做强城镇的产业基础薄弱。

5.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目前依然还存在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以及向城市倾斜的财税金融政策等,依然较为严重地影响和阻碍着湖南城镇化发展进程,制约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阻遏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湖南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策建议

当前湖南城镇化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最迫切的任务,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成为最重要的时代要求。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宽城镇落户限制,着力解决好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问题

要积极调整人口迁移政策,关键是逐步放宽城镇落户限制,着力解决已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问题。基本做法是实行总体宽松、差别引导的城镇落户政策,要坚持以中小城市为主要迁入地,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条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放宽长株潭三市间的迁移落户条件。同时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要由现行的户籍登记逐步过渡到人口登记,根据就业基础、居住年限等条件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为农业转移人口公平有序落户城镇提供阶梯式政策通道。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存量优先、合理引导增量的原则,对已进城的本地区常住人口落户问题要优先解决,对那些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适应城镇产业需求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要优先解决,形成公平合理的户籍管理政策导向。

2.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享城镇发展成果

要按照共享发展理念,推行居住证制度,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有效破解城镇内部依然明显存在的二元结构矛盾。要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要使农民工子女能就地就近接受义务教育。要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稳定和扩大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渠道。要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能全面覆盖到农民工及随迁家属。要改善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纳入职业病和大病医疗救助范围。要拓宽住房保障渠道,逐步把进城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

3.强化政府责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快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要加快构建政府主导、成本共担、协同推进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巨大,必须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承担,政府要承担提供城镇公共服务和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公共成本。企业要承担在本单位工作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成本,依法为他们缴纳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费用。农业转移人口要提升融入城市社会能力,承担自己融入城市社会成本,积极参与和争取享受各类公共服务。二是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单位、融入社区、融入社会,引导他们主动参加党团组织、工会、志愿者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鼓励他们参与社区公共活动、建设和管理。三是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财政转移支付测算分配要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以常住人口作为财政分成和转移支付的依据,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城镇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予以较多支持。四是探索农业转移人口“三权”有效实现与进城落户的联动机制。全面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加快完善多种形式的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探索农业转移人口集体收益分配权的有效实现形式,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对“三权”的自愿、有偿退出和再开发利用机制,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4.夯实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促进产城融合,把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在提供稳定就业的基础上

要按照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要素集中配套的要求,着力推动产业与城镇发展同步规划、协调发展,实现产城融合。一是夯实产业基础。要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支柱产业,做精做专生物、信息、新能源等先导产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城镇对劳动力的吸纳消化能力。二是优化产业布局。要引导大中小城市产业错位发展,充分挖掘各地产业比较优势,推动城镇与城镇之间资源相对集聚、功能配套布局、错位互补发展。要以园区为平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一批规模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三是促进产城融合。要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布局,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和工业园区集聚,完善城镇功能分区,推进产城融合,实现城镇发展与产业布局有效衔接和同步协调。

5.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质,着力建设宜居宜业现代城镇

城镇化建设范文2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升建设效能。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将这一工作纳入全区绩效考核范围。明确相关工作的牵头部门和参与成员单位的职责,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取得实效。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工作任务立项分解、责任到人,促进各项任务和目标顺利实现。借鉴兄弟省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在土地、资金、户籍、教育等方面,研究制定向乡镇倾斜的配套政策,为乡镇释放更多的政策红利。

二、编制总体规划,实现多规融合。

进一步明确城镇建设的空间布局、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建筑特色、配套管理等,尽早完成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发展目标高度协调的总体规划。以总规为纲领,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深化城镇空间战略布局、城镇交通体系等各类专业规划。在自然村方面,根据文化属性、产业特色、农业生产方式等要素,对各自然村进行定性分析,将其分成特色保护、长期保留、撤销合并三个等次,分类处理,有序推进村庄合理集聚,加快形成布点合理、用地集约、风格各异的村庄格局。

三、促进产镇融合,打造特色小镇。

合理布局工业园区,完善园区与集镇的内部交通网络,促进产城联动。优化产业结构,引进一批就业吸纳能力强、附加值水平高、具有较高资源配置能力的现代产业,提升产镇融合度,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建设目标。赋予城镇化新内涵,深入挖掘镇村山水资源、历史人文等独特优势,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经济发展、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

四、破解要素制约,提振发展后劲。

资金方面,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尝试吸纳本区域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开发、重点市政和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方面,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从节约集约上拓展建设用地空间。

五、突出人的城镇化,提升城镇内涵。

城镇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理解;城镇化内涵;推进;城镇化建设

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上升期,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而城镇化发展正是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面临我国13亿人口的基数,我国城镇化水平显得十分薄弱,这将阻碍城镇化建设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地方城镇化建设过于追求“扩大城镇面积,盲目征收用地”,在实现量的积累时并不注重质的转变。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将地方县,镇,乡的经济提升,打造能够吸引外资的精神面貌,搞好基础设施设备,才能真正地实现城镇化建设。

1城镇化内涵

城镇化是一种社会发展的过程,指传统农村经济向新型社会经济转变,其中也带动了二,三产业在农村发展,使农村户口向非农村户口过渡。随着城镇化的数量不断增加,城镇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精神文明都会向农村进行传播扩散。城镇化的内涵包括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产业结构城镇化以及城市建设和生活环境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其是经济城镇化的载体。经济城镇化是城镇化的动力,其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社会城镇化则是指人们的生活方式,交通情况,基础设备以及精神文明都被同化,农村和非农村的差距逐渐缩减。产业结构城镇化则是指产业的演变,升级。城市建设和生活环境城镇化是指随着城镇化数量的增多,新型城镇的出现使城镇空间形式扩大。城镇化的内涵包含城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只有深入理解城镇化发展,才能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脚步。

2.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城镇化的质量不高

近几年,城镇化建设从表面上看发展得十分迅速,许多农村人口纳入了城镇人口,特别是北山广等一线城市。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其转变的过程并不真实,新增的城镇人口并没有城镇户籍,并不能像其他城镇人口那样享受优待的城市福利。因此,在一线城市中,某些城市移民只是被“被城镇化”,并没有达到实现城镇化建设真正的目的。另外,地方城镇化盲目追求征地,开拓城镇土地资源,但是相关经济政策并没有随之出台支持,因此也是“被城镇化”。失去土地的农民不仅失去土地,还变成了三无农民,同时还被留在了城市之外。

2.2城镇资源条件恶劣

在城镇化建设中,由于地方过分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而忽略了土地资源过分利用,工业污染,环境污染,人文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过量开拓土地资源,这将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以及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支持工业快速发展,这会导致出现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以及重工业污染等情况。因此,在城镇化发展中总是要面对选择,到底是保留“绿水青山”还是追求“金山银山”。同时,在城镇化发展中还要面临如何处理生活垃圾的难题,这也是我国目前的急需攻克的难题。

3.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3.1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内涵

人口城镇化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因此我们应该以户籍改革为切入点,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纳入城镇户籍,并且为他们提供他们应享受的城镇福利。同时,新增城镇人口的住房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因此政府要进行相关的住房调控。另一方面,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节约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新能源,不可以为了追求发展而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只有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内涵,才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2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

在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使农民得到应有的权利和福利。最为关键的是,我们不能将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剥削农民的一种手段。城乡一体化最为重要地就是进行产业结构转变,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农业产业和轻工业转向农村,这样利于产业结构转变。最后,我们还要合理分配公共资源,优化财政支出分配,带动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局面。

3.3高效能管理

在城镇化发展中,后期的管理也尤其重要。第一,我们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电力通讯设备以及园林绿化等方面要加快建设,打造良好的精神风貌。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污水处理和垃圾整治,其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形象。第二,我们要加快城镇形象整治,积极处理道路“脏,乱,差”的现象,对交通,建筑,摊贩加强管理。第三,我们要对新城镇进行宣传,加强市民的精神文明,对市民在法律道德的教育上要加强教导,提升整个城镇的素质。通过高效地管理,新城镇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会带动经济的发展,为引入外资而奠定基础。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其涉及到人口,经济以及空间的变迁,因此不可一蹴而就,要踏踏实实地发展每个方面。城镇化建设应该避开急于求成而导致的误区,根据可持续发展方针来实现“质”的转变。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主要在于人,建设的目的就是通过城乡一体化实现劳动力能够真正融入城市并且享有应得权利的局面。因此,城镇化建设应该时刻秉承着“以人为本”的衷旨。

参考文献:

[1]张友良.深入理解城镇化内涵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J].传承,2013,(9):76.

[2]胡波.推进广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4,(05):52.

城镇化建设范文4

(一)“三化同步”厦门市提出“三个一体化”发展思路,即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作为著名的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花园城市,厦门对城乡空间发展进行统筹布局,强调对非城市建设用地内的农村发展实行整体规划。采取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并举:对旧村改造,按照新市区发展规划确定功能,进行市政设施的配套和完善,有条件的村落进行局部重建,尽可能成为居民小区;对征地拆迁的安置小区,按照居民社区的标准进行建设,使安置小区成为新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造和新建农村,缩小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设施的城乡差别,不断完善交通出行条件,缩短村落与中心市区距离,提升公共服务覆盖面和服务水平。

(二)“三地模式”1.就地城市化。厦门市正在以“就地城市化”的模式实践农村城市化。“就地城市化”大致可分为“主动城市化”和“被动城市化”。原来在农村生活和务农的人凭借各种机会和条件进入城市,在城市生活和工作,随着农村地区的人员不断进入城市,城市发展所需的空间范围也越来越大,这种情形可称为“主动城市化模式”。另一种情况是,在城市空间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中,特别是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近郊的农村地区(包括农村居民点)会在短时期内被城市空间发展所覆盖,这些农村地区也会遇到城市化问题。与第一种情况不同的是,不是农村的人主动进城,而是城市进入农村,使农村被动转化为城市地区,这种情形可称为“被动城市化模式”。2.飞地建设模式。一是土地置换。在遵循总体规划的框架内,将适宜生产和生活用地区分开来,以整合为目标、以土地置换的方式,完成功能区项目建设与安置。二是“金包银”股份化模式。主要形式是:在工业集中区周边,政府代建用于满足工业集中区用工人员居住和生活的商业设施,失地农民是商业设施的拥有者,以均等的股份获得租金,分享工业化发展成果。三是实施边远村庄移民造福工程,使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农民向城镇相对集中,有利村民的转产和子女的教育,有利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可结合新区建设,一步到位直接安置在居民小区,使其融入城市生活。3.留地发展模式。一是在适宜种植的农用地范围内,继续种植蔬菜等农产品,建设1.5万亩蔬菜种植直控基地。2012年全市经工商注册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已突破千家,注册成员2.3万人,带动周边农户7.3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7.4%,形成了以镇村为单位的“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在提供城市所需的农产品供应的同时,也为城市土壤“呼吸”提供可能、为生态旅游带来机会。二是预留农村集体发展用地。城镇化进程中,考虑到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在融入城镇工商业、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市场竞争的劣势。在这种情形下,厦门市、区政府也在尝试预留农村发展用地,建设盈利性商业项目,取得的收益用于补偿失地农民,使之能在城镇化进程中获得长期而稳定的收益。

二、农发行信贷支持城镇化的主要切入点

(一)依托区域总体和功能规划,助力城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一是围绕政府区域和功能规划调整,大力支持土地整理项目,为功能区建设提供熟地支持,更好地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这是目前农发行新农村建设信贷服务的主要形式。二是支持为改善农村环境而实施的“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项目,以及为改变边远山区和地质灾害区农民的生活条件而实施的“移民造福”整村迁移项目。三是支持以农民集中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建设项目,为政府安置离土和离乡农民创造条件。四是着力支持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实现城乡规划、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二)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和粮食安全投入,为城镇化提供更多农业剩余。古往今来,世界上城市扩张的制约因素都是农业剩余,即农业产出减去维持农村人口自身所需后的剩余。一方面在粮食主产地区围绕提高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支持农田改造、水利灌溉等基本建设投入和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田单位面积产量。变劳动密集型农业为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由劳动量的投入转变为质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大力支持农业综合开发,鼓励在适宜种植的地方扩大耕地面积,为粮食安全提供长期的保障。另一方面,在粮食短缺的地方,着力支持政府增加粮油储备,确保紧急情况之下粮油供应“调得动、用得上”;探索建立多样化储备模式,加大与产区储备合作机制建设,增大粮食加工企业动态储备规模。大力支持粮食调入和粮食批发市场建设,活跃粮食流通,提升区域粮食市场库存保有水平,为城镇化提供稳定的基础。

(三)助力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产城结合发展。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在优化布局中打造有活力的小城镇,产业支撑作用不容忽视。在推进农村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中,农发行重点支持的涉农企业有: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2年厦门市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产值超300亿元,增长9.9%。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增强,吸纳本地从业人员2.3万人,本地农户从产业化组织得到的收入18.09亿元。二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随着岛内产业转移和新产业的引进,原有传统粮油加工企业规模受到挤压,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日趋壮大。三是农业科技型企业。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按照“两头在厦,中间在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着力推动农业高科技企业和高优种苗业发展,深化对台农业合作与交流。这些领域为农发行信贷支农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农发行支持城镇化的几点启示

(一)城镇化建设是系统工程,应结合国家城镇化建设规划制定区域信贷规划,要根据各地城镇化进程制定不同标准。农发行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要以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2011-2020年》为蓝本,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编制与之配套的系统性融资规划和区域融资规划。统筹考虑金融、地方财税、政府负债、市场资金供给,确定区域融资总额;分阶段、分层次落实融资规划,有效促进规划向项目的有效转化和落地实施。总行在区域总额控制下,改变单纯以额度为标准的项目审批权限,着重审批基础性规划项目和土地整理项目;省级分行着重审批在此基础上的完善性建设项目,提升整体审批效率。

(二)城镇化的核心是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在项目的支持上应统筹安排。既要支持农村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民宅基地确权颁证进程中的建新安置和拆旧复垦,以及环境改造、乡村旅游、供水供电、危旧房改造等新农村建设项目,也要支持提升城市化水平的公共建设项目。对已形成聚集效应的小城镇,着重支持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三)城镇化意味着政府应该致力于新转移人口的安居乐业,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在贷款产品上应注重创新。一方面,要加大基础设施,如土地整理、学校、医疗机构、公共设施等中长期项目扶持力度;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政策性银行应探索直接支持与间接支持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符合“三农”政策导向的信贷项目采取承接贷款转让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鼓励商业性、股份制、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重点产业、中小微企业直接支持力度,使转移人口更好地安居乐业。

(四)扩大服务领域,提升城镇化扶持力度。一是配合国家相关用地政策,探索鼓励农用地流转的信贷政策,支持农民以现有土地作为资产入股,通过土地流转、小块地变大块地,实现大机械、规模化经营。二是探索订单和土地经营租赁权抵押融资,支持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信贷支持。三是探索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用好农村集体预留发展用地,支持农村集体合作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持续增收。四是加强国际业务的产品开发和实践,推动农业走出去战略实施。

城镇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建湖县文化馆 特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b)-0229-01

建湖位于苏北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155平方公里,下辖16个镇区,人口80万。建湖人文底蕴较为深厚,是南宋民族英雄陆秀夫、著名外交家乔冠华的家乡,全县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全国文明县城、全国首批文化先进县、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第92位,在苏北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获得诸多殊荣,主要得益于地方党委政府在近年来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秉承“弘扬地方特色、凸现水乡风情”的理念,紧扣六大文化建设要素,助推城镇化建设良性、健康、快速发展。

1 凸现水乡文化

建湖水域广阔、水网密集,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在城镇化文化建设中以水乡风情为主调,通过民风民俗,让人感受水乡小桥流水、芦苇风车等自然特色。充分利用贯穿县城境内的西塘河和神台河的自然条件,融入历史文化遗存,尽显淮剧、杂技两大文化特色,建成绵延十多公里的“双河风光带”。2010年由原先砖瓦厂两个废弃窑塘变废为宝,建成双湖公园,整个公园面积2000亩,其中水面面积1000亩,绿化面积1000亩,是苏北地区最大的综合生态公园。

2 弘扬特色文化

建湖是著名的杂技之乡、淮剧发源地,独有的传统特色文化,在城镇化建设中得到发扬广大。致力于打好“杂技”牌、“淮剧”牌,积极开展中小学淮剧、杂技艺术教育,成立江苏省杂技培训基地。2011年,征地100亩,投入3.85亿元,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蔚为壮观的文化艺术中心矗立在城南新区,内含淮剧、杂技培训基地,演艺中心,淮剧大剧院等文化设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堪称典范。日前,在文化部、省政府大力支持下,音乐杂技剧《西游记》横空问世,已登临美国林肯文化艺术中心演出。淮剧广场遍布各镇区,每当夜幕降临,悠扬的淮调传遍大街小巷,是建湖人民特有的文化一景。

3 挖掘人文文化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镇文化建设中最珍贵的财富。建湖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人文遗存。古有陆秀夫,今有乔冠华,还有美丽传说的东海王墓以及为革命献身的鲁艺抗日先驱丘东平、白果等烈士。充分利用这些人文景观,把他们融入到城镇文化建设当中。已经建成华中鲁艺烈士纪念塔、乔冠华故居、陆秀夫纪念馆等。并以名人冠以街名、道名等,如秀夫大道、冠华广场,名人画廊、名人碑林,充分体现厚实的文化底蕴。

4 开发旅游文化

建湖旅游资源丰富,有风光旖旎的九龙口自然风景区,有享誉海内外的乔冠华故居,有南宋丞相陆秀夫纪念馆,有显现水乡特色的湖荡风光,还有充满着神奇色彩的五谷树、朦胧塔,这为提升文化品位提供了基础。近年来,围绕叫响“穿‘森达’皮鞋,着‘绿舒’绸装,品‘何老大’酱醋,尝‘九龙口’螃蟹,听‘糊涂街’淮剧,观‘十八团’杂技,游风景名胜九龙口”旅游形象口号,打造名人(乔冠华、陆秀夫)、名剧(淮剧)、名艺(杂技)、名湖荡(九龙口)旅游品牌。已举办四届“淮剧、杂技”文化艺术节,修建了唐代“朦胧”古塔、草埝口“汉墓群”遗址,建设了“弘宇生态”观光园、九龙口风景名胜区、九龙锦江、永林国际大酒店等一批旅游景点、设施,旅游文化尽显风光。

5 展示现代文化

城镇化建设需要体现现代气息,具有个性特征。建筑是城市的外衣,是凝固的音乐,是城镇文化的表征。建湖的建筑物大多绮水而居、水乡风情浓厚,建湖的体育中心,外形由无数片风帆组成,是典型的地标性建筑,航空科技园、光源智能大厦、县高级中学、阳光水城、泽园理想城等一大批建筑设施,无不透示出建湖人民的聪慧和才智,浸透着水乡文化的风韵。针对林立街边经营性的文化设施如歌舞厅、酒楼、茶座、网吧等都达到较高的文化层次,成为城市景观。力求建一幢楼房成一处盆景,融建筑与文化于一体,真正使人们在欣赏到别具一格的现代设施和建筑之余,还充分得到先进高雅的文化享受。

6 繁荣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是城镇文化建设的灵魂,建湖的群众文化可谓丰富多彩,如腰鼓、扭秧歌、舞龙、舞狮、庙会、游园踩街等。近年来,着力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如“群众文艺会演”已坚持30多年,参演团队30多个,涌现一批优秀节目,供节日活动选用;“淮杂艺术节”淮剧名家名段烩灸人口,杂技展演喜闻乐见;“淮杂文化庙会”以先进文化引领宗教活动,广大群众享受文化大餐;“周末剧场”为业余文艺团队搭建平台,每周一场,政府补贴、群众免费观看。各镇(区)还根据自身特色,一镇一品,“诗词之乡”、“书画之乡”、“龙舞之乡”、“剪纸之乡”、“小戏之乡”等举不胜举。

因为在近十年城镇化建设中注重文化建设,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民间艺术之乡”、“杂技之乡”、“淮剧之乡”、“公共文化示范镇”等一项项获国家荣誉之冠,花落建湖。在荣誉和成绩面前,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是由于文化建设融入城镇化建设大局之中工作实践的成果,对照全国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如何在方兴未艾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更好地、科学地推进文化建设,我们也有所思考,具体有以下几点。

(1)城镇化建设必须包含文化建设的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提升城镇化建设的各种要素,坚持高起点、宽视野,既要体现历史文化的悠久,又要具备现代文化的气息;要遵循文化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发展的自身特征,构建基层文化网络。(2)城镇化建设必须重视群众文化活动的空间。政府提出“县城15分钟乡镇10里文化圈”是对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的科学定位。星罗棋布的文化广场,社区、村组的文化活动室是广大群众基本的活动场地,务必留足并得到充分保证。(3)城镇化建设必须保持地方特色文化的存在。各个地方经过特定历史环境的演绎,都有各自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弥足珍贵,是老祖宗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我们需倍加珍惜,一要保护不可移动的文物场所,切莫随意拆除,要认真落实保护措施;二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负总责,分解责任到单位、到人头,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传承机制;三要弘扬传统特色文化,是地方特色就是民族特色,也是世界特色。奋力坚守,矢志不移,把自有特色的东西,做大、做强,发扬光大。(4)城镇化建设必须和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文化建设在城镇化建设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应该相得益彰。既要做好“面子”,又要做足“里子”。做好“面子”就是充分利用文化要素在城镇化建设中创塑特色,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绽放异彩;做足“里子”就是要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发挥文化的“潜移默化”“雨露滋润”的作用,提高全民素质,助推城镇化建设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城镇化建设范文6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落实

一是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文件精神,把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城镇综合实力的战略性目标摆在首要位置,成立以镇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职为副组长的城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常抓不懈的工作体制,具体负责全镇城镇建设的规划、发展和综合协调。二是细化工作目标,建立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细化分解城镇化建设工作要点,进一步落实工作内容和实施方案,对集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任务逐个制定工程进展计划。三是营造浓厚的城镇化建设氛围,通过政策宣传、积极引导,让城镇化建设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主动投身城镇化建设中。

二、突出工作重点,加大投入

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切入点,努力改善镇容村貌。一是突出灾后重建重点,即宝兴县__*镇市政基础设施灾后重建项目,加强项目建设审批资料办理,该项目“一书三证”报监、报建等前期手续已全部完成了办理。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提升场镇风貌、道路、照明、供水、消防等场镇基础设施条件,有效推进我镇城镇化建设。目前,该项目已顺利完成竣工验收。二是抓好民生工程建设,实施“小、快、灵”项目。改造铺设人畜饮水管网15万余米,解决900余人的饮水难问题。新建村组公路15公里,硬化道路31.4公里,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问题。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村公共服务运行项目,安装维护路灯或安装自来水管道,整治各村卫生问题,保持街道清洁整齐。四是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目前,7个村活动室(卫生室)重建项目均已主体完工,装饰装修正在紧张推进,争取早日完工投入使用。__*绿洲幼儿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彻底解决我镇学前儿童入学难的问题。五是加强人居环境建设。改造提升绿化亮化,新种植树200余棵,新安装路灯60余盏,各村均摆放垃圾桶,实行村收、镇运、县处理模式。

三、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