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1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而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又是决定作文得分的关键,教师需要在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技法指导,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而达到对命题材料准确立意的要求,在考场上稳操胜券。
【关键词】
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 出现误区 应试技法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是高考作文的关键,立意是否准确恰当直接影响得分的高低,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在审题立意方面却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学生,导致他们见到材料作文就杯弓蛇影,畏惧或犹豫在审题立意的大门外,生怕因自己一时疏忽而偏离材料核心,致使文章落入低分的陷阱。为了解除学生在材料作文上的困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本人尝试着寻根问源、对症下药。
作为一线教师,第一,要清楚学生在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上容易出现的问题,从而做到胸中有学生,不盲目地耗费时间。综合学生的写作实践,归纳出学生在审题立意上容易出现的误区有:
(1)不顾材料的整体性。对命题材料写了什么人(事、物),表明命题人什么态度(观点),全然不顾,匆匆一看材料就速构文章,待到文章结束才恍然大悟,立意不是以偏概全就是牛头不对马嘴,苦思冥想的800字文章,却落得低分甚至不及格。
(2)不辨材料类型。时下的命题材料主要分为比喻型、寓言型、哲理性、时评型等,学生往往不细看类型,不管三七二十一,草草结束材料的细化分析、归纳、提炼,错误理解材料的核心指向。
(3)肢解材料。抓住命题材料的一句或两句话就断然写下观点,不管这一句或两句话是否能够体现命题材料的意旨,导致立意只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二,针对学生在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上容易出现的误区,需要教会学生一些应试技法,来规避审题立意上的错误。
(1)通观材料,整体把握。从命题材料整体出发,了解命题材料具体的事情,把握命题材料呈现的观点,不可只是依据材料的局部而断章取义;注意材料的多角度,命题材料蕴含的角度往往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材料会有不同的观点;筛选材料的角度,因为材料的观点有多向性,这就需要学生敏锐地筛选出最恰当的角度作为自己的观点。
(2)辨明类型,灵活应变。针对命题材料的类型不同,也可以运用一些技法来寻找到最切合命题材料的观点。
比喻型命题材料,首先要明确本体与喻体,然后要注意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结合实际进行联想拓展。如材料一:
钱钟书认为,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当今社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围城”无处不在。有围城,就会有突围。你对“突围”有什么看法?
这则材料最为关键的是理解“围城”的含义,细读材料,人生、个人、社会都存在“围城”,都想突围,“突”是“突破”,有主动含义,应为意识到被“围”后主动的“突破”。客观上“围城”指阻碍人们前行的事物、不良的习惯、陈旧的传统、僵化的思想、世俗的束缚等;主观上“围城”指容易让人们产生懈怠、依赖、不思进取的心理,从而阻碍人们前行的事物,如舒适的生活、过于优越的环境等。当然,你也可以对现实生活中某些“围城”是不可以贸然突破的,比如法律制度、交通规章、道德底线等进行反面分析。这则比喻型材料的立意可以:打破陈旧思想的束缚,走出磨难,追求内心的自由等。
寓言型命题材料,首先把握整体寓意,具体操作时需要精读材料,提取揭示寓意的关键语句(一般来说,记叙类的找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议论类的找出观点句),明确材料的寓意,其次要从整体上把握寓言的主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般来说,一则材料中所包含的主要的、核心的含义,也就是这则材料的“主旨”所在,然后围绕寓意,拓展思路,由假托的故事作相似联想,联想人生、社会等,根据材料主旨确定立意,最后多角度思考,充分挖掘材料内涵,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原因或结果。如材料二:
一片羽毛,洁白,光亮。在鸡毛掸中显得高贵非凡,大家对它赞不绝口。可是他依然不得不与他的兄弟们一样从事低贱肮脏的工作。羽毛很不平,“我有高贵的血统、优雅的气质,怎么能与你们这帮贱民在一起?”机会终于来了!两个孩子同时看上了这根羽毛。争夺中,羽毛一扭,轻轻落地。轻松!一种幸福涌上全身。羽毛边飞边喊,我终起来了!这才是我要的生活。风渐大,羽毛越飞越高,直上云霄。又一阵风,羽毛打了个旋,急速下跌。“不要!”羽毛大叫。但羽毛还是落在了地上。地上有个水坑。一头驴经过,把他踩在了烂泥中。
对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思考?从羽毛自认为高贵不凡厌恶低贱角度立意:正确认识自己、谦虚、平凡、知足等。从羽毛脱离鸡毛掸子立意:个人与集体。从羽毛借助风飞翔被驴踩死:改变自己靠自己的努力。
哲理型命题材料,以诗歌或小故事大道理的形式出现,需要学生在细读中立马锁定诗歌或故事背后的哲理。如材料三:
一位学生请教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老师手指园中的翠竹说:“你看那一竿长得那么长,这一竿却这么短,可它们都是美丽的竹子啊!”学生恍然大悟。相信你也悟到了什么?
这则材料容易定位在竹子的长、短上,而忽略长、短竹子都是美丽的竹子,从学生角度:正确认识自己的才华(价值、优点、特色),相信自己的才华(价值、优点、特色)。从老师角度:学会发现或认可自己的才华(价值、优点、特色、成就等)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2
新材料作文是相对于传统材料作文而言的,两者都属于材料作文的范畴。传统材料作文限制多,限定文体,要求作文时必须结合材料。新材料作文则没有那么多的限制,也称为题意作文,即命题人仅仅给出材料,但是不给出话题,学生可以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自选话题和角度进行立意,自主选择作文的文体,自主给出作文题目。新材料作文可以叙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大事小事,新材料可能是单一材料,也可能是多则材料、漫画图片,而且新形式在不断增加,但主要还是以单一材料为主。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单一的新材料作文如何审好题,立好意。这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得分的关键所在。
审题立意,即对所给材料进行细致周密的审查、分析,从中正确判断文题所要求的体裁、选材范围、中心思想、表现手法及文章格调。其中立意是最关键的一步,“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是根据材料确定好一个明确的中心,立好意是紧扣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具有启发性的、贴近时代的、充满哲理的立意。
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出题者一般选择内涵丰富的材料,注重题目设置的开放性,比如“自选角度”、“选好角度”、“选择一个侧面”等,虽然表面上为考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但是无疑增加了考生权衡和选择的难度,增加了选题的时间。而且在立意方面,考生要透析材料本质,完成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总结过程,由浅及深,对考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较高,而且有时考生很难读出出题者的观点。以安徽卷材料作文“梯子不用时可以横着放”为例,材料中客户角度的观点是: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如果转换思路,则问题迎刃而解,题意中心是“转换思路”,但是有的考生却得出了“注意细节”、“处处小心”等观点,与出题者意图相差甚远,得分自然就低。
为了能让考生掌握好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进行专门的指导和训练,将审题立意提到一个高度重视的层面。对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要遵循由浅及深、由易及难的步骤。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训练好单一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非常重要,不仅是大势所趋,更可以为多则材料作文打好基础。在训练单一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过程中,应采取以下五种方法,步步深入。
一、关键语句审题法
有的材料作文中关键性语句就是整个材料的中心,是材料的主旨,只要抓住这样的关键语句进行思考,就可以准确把握题意。教师要先将这种方法向学生讲解清楚,然后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练习,最后让学生自己搜集类似资料进行练习。
例1:贝利是巴西足球名将,他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记者采访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答案是:“下一个!”当他踢进一千多个球,成为世界著名球王时,记者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而答案依然是:“下一个!”
在这篇材料中,教师指导学生时要抓住关键词“下一个”,通过该词得出“永不满足、再接再厉的奋斗拼搏精神”的题意。
二、联想迁移引申法
有的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或者某种自然现象,即便含有关键语句,拿材料本身做文章也没有多大效果。这类材料的审题立意,必须向和社会、和人类相类似的现象靠拢,从而确立写作的主题,需要用到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联想迁移能力,这就比例1有难度。此时学生应先全面阅读材料,然后寻找材料中具有哲理的句子,细心揣摩,进而联想引申到社会现实中的相关现象,确定写作中心主题。
三、以果溯因审题法
因果关系是世界上最基础的事物联系形式,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相连。在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中,采用以果溯因法,根据材料结果推理出造成该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够找到非常好的立意。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因此需要着重讲解,让每个学生学会并能灵活应用。
例2:古代有一个渔翁在一口井里捞鱼,第一天网捞成果是两条大鲤鱼,第二天网捞成果是三条青鱼,第三天网捞成果仅是几个虾米,第四天、五天一无所获,原因是什么呢?
分析:采用以果溯因法,结果是两条大鲤鱼,三条青鱼,几个虾米到一无所获,追寻原因,就是井里捞鱼,总有捞完的时候,因此快速明白材料主旨:到广阔的空间撒网,方有更加丰硕的收获。
四、联系实际审题法
联系实际的新材料已经成为当下高考作文的宠儿,2010年北京市高考作文就引入总理的故事,作文话题为“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于丹教授对现在高考作文的评价是“很社会,很当下,很思维”。对于这类材料,审题立意应该进行以下训练:
1.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习惯
关注时事是现在高中生的必修学习项目,不仅是政治考试,更是作文写作的必备基础。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方法有:(1)提醒学生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注意对重要时事进行摘抄记录,让学生认识到多关心时事,常写时评,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大有好处。(2)教师和家长配合,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兴趣,培养他们正确阅读报纸的好习惯。
2.要深挖材料
对于未直接说出所映射的社会问题的材料,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全面阅读后,继续深挖材料,将能联系到的社会实际问题都标记出来。
3.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
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正确的观点,把道理讲解明白,要培养学生做人的良好品质。如果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是扭曲的,那么文章的立意一定是有问题的。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3
一、分析词语,品悟语义,把握内容,符合要求
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含蓄深刻,跳跃性强。作为作文材料的诗歌,往往又是哲理诗,内涵丰富。因此,要读懂所给诗歌,我们就要对重点词语进行筛选,结合其所处的语境恰当分析,把握其含义。
诗歌的语言有时为了表达或合辙押韵的需要,常常在语法上改变其词性(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颠倒词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省略句子成分(如省略主语、宾语、介词等)。品悟时,我们要注意这些特殊现象。
要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我们就要统观全诗,全面具体地分析归纳,切忌断句取意,以偏概全,遗漏重要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后,我们可依此发散思维,确定出作文的角度,恰当立意,以写出符合要求的高分作文。如: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河的彼岸一声长叹:/“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这是泰戈尔的《错觉》。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哲理诗。我们只有准确把握住诗歌的寓意,才能正确立意,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诗歌的题目是“错觉”,其意思为: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通过分析诗歌内容,我们可知诗题“错觉”的意思是:双方都以为对方过得比自己好,却都没有看到自己的优势,于是处在自怨自艾中。我们在把握诗歌寓意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展开联想,便知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这种错觉现象到处都存在着。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立意:不要迷失自己,要正确地看待他人和自己;不要羡慕别人,要做好自己;珍惜现在拥有的东西;不要好高骛远;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二、抓住意象,明确寓意,善于联想,化大为小
诗歌中的意象是融入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作者常常运用意象借物抒情,表明自己的志向,抒发自己的情感。
诗歌类材料作文中的诗歌,其意象大都具有象征性或指代性。审题时,我们要抓住意象由表及里进行分析,从而展开联想与想象,明确其包含的象征义和寓意。如果诗中的意象较多,就要分类比较,抓住最能揭示中心、最具象征义的意象进行分析,然后对号入座,巧妙联系现实,化大为小,写出角度准确、立意深刻、思想深邃、中心突出、让人眼前一亮的高分作文。如:
一面镜子,照了一辈子人,/就是没有照见自己。/有一天它邂逅了另一面镜子,/才看见了自己的真面目。
这首诗短小精悍,内涵丰富,属于哲理诗。诗歌中的物象是镜子,意思也不难把握。我们只要按照审题立意的方法与步骤,通过抓关键词语、品悟语义、把握主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能准确立意,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诗中“照了一辈子人”是褒;“就是没有照见自己”和“才看见了自己的真面目”中,作者借助“就是”“才”这两个关联词语,使语意发生了转折,其意为贬。作者先褒后贬,欲褒实贬,从而定下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于惋惜、责备、批评中由物及人,告诉我们:不但要知彼,更要知己;不但要知人,更要察己;不但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别人,更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明确了诗歌的深意和感情基调,文章立意就迎刃而解。我们可以依据深意,化大为小,深刻论述“以人为镜,看清自己”,还可以从“以史为镜,吸取教训,认清自己”等方面来确定立意。
三、提炼主旨,辨明是非,注重方法,立意深刻
只有准确把握住诗歌的主旨,作文的立意才能不脱离所给材料,才能准确。我们可以通过分析题目,品悟关键词语,抓重要意象,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观点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然后总结归纳,提炼出诗歌的主旨。
我们只有结合全诗内容和命题者的要求,才能把握好命题者的意图。我们可以通过辨明是非、善恶、褒贬,使提炼出的主旨更加准确全面。如能从辩证方面来确定角度,所写出的文章会立意深刻,其语言会更有说服力,思想内容会更为深刻。如: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4
1.言此意彼法
【材料一】
非洲的某些合欢科植物具有一种神奇的特性,当羚羊或山羊要吃它们时,它们会迅速改变体内的化学成分,让自己带上毒性。羚羊或是山羊发现这种植物的味道变化时,就会走开去吃另一棵……但是,这些植物还会释放出一种能让周围同类植物接收到的香味,及时警告它们敌人来了。这样,几分钟内,收到警报的合欢都会有毒,不能食用,羚羊或是山羊只得跑到远处寻找那些收不到警报的合欢。
【审题指导】
寓意型新材料的寓意总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审题时要由此意联想到彼意。彼意就是本体,本体不止一个,是多种多样的。寓意型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分两步走:第一步要弄清材料“言在此”的“此”的内容;第二步要找出材料“意在彼”的“彼”(本体)的内容。例如上则材料,首先要理解“此”的内容:从合欢植物的特性看,一是单个合欢科植物被吃时能迅速改变体内的化学成分,二是群体合欢科植物之间可以通过香味(信息)发出警报来防御敌人的侵袭。这是对材料的第一步理解。出题人的用意不在“此”,而是要通过“言此”达到“意在彼”的目的。那么“彼”是什么呢?必须打开思想的闸门,寻找现实生活中与材料所叙述的自然现象有关的本体,可以找到如下话题:(1)加强自身调整,改革是应对进攻的有效方式;(2)团结合作是生存的前提;(3)信息共享是团结合作的重要内容。
2.由物及人法
【材料二】
春天,小爬山虎要长大了。在它的想象中屋顶有着绝佳的风景,于是它开始沿着墙壁往上攀援。在太阳和春风的鼓励下,小爬山虎终于爬上了屋顶。举目四望,虽然视野开阔了,可风景似乎不如想象的那样美丽,小爬山虎不免有点失落和怅惘。突然楼上一个孩子推开窗,看到葱郁的绿叶,高兴地对爷爷说:“多好的爬山虎啊,夏天我们有阴凉了。”小爬山虎听了心里甜甜的,一时百感交集,陷入沉思……
【审题指导】
所谓由物及人法就是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这则材料也须作由物及人的联想推理,即由物――“小爬山虎”联想到人,而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小爬山虎”是采用拟人的手法叙述的,如“举目四望”“ 心里甜甜的”等。当把“小爬山虎”想象成人时,那么,可以把小爬山虎向上攀爬的过程理解成一个人奋斗的过程。因此,有如下立意角度:一是由向上攀爬的过程立意,如美好的理想催人奋斗、为理想奋斗不息等;二是由爬到屋顶后的失落和惆怅立意,如高处未必都有美景、攀登不一定都有收获等;三是由爬到屋顶后给他人带来的美立意,如只要奋斗总有收获、做他人眼中的风景等。
3.就事论“理”法
【材料三】
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然而,绿树为了这一切,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有人曾做过试验,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5公斤之多。
【审题指导】
由于寓意型新材料具有哲理性,因此首先要揭示材料蕴涵的“理”,即就事论“理”,然后再将这个道理的适用范围扩大,即道理升华法。
如上则材料,谈爱护树木,谈如何植树,或谈保护自然环境,都不得要领,都犯了一个错误:就事论事,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绿树为了给人类带来幸福,必须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 蕴涵着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不断吸收知识和道德精神的养分,是为了更多更好地奉献。所以这是一道以“吸收与奉献”为话题的关系型作文题。
4.类比联想法
【材料四】
生物学家告诉我们,海参有一种特殊的“排脏”功能。遇到污染及不良环境时,海参把毒素吸收到内脏里去。海参知道自己中毒后,身体会剧烈收缩,直到把中毒的内脏全部或部分从排出,待游到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时,再重新生长内脏,继续生活下去。
【审题指导】
对这则材料,可以采用类比联想法来确定立意。由海参内脏中毒后,采取“排脏”功能自救的现象,可以类比联想到社会生活中一些相似的现象:肌体的某部分受了毒害,需要手术割除病灶;污染环境的企业,如小造纸厂,要勒令停产;各级政府中的腐败分子,须大力清除(相当于“排脏”),让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相当于“生长新的内脏”)等。所以文章应该阐明个体或群体乃至一个国家,受到“毒害”时如何采取“自救”措施,排除隐患,获得新生。
【强化练习设计】
习题一
蔷薇盛开时,爱花者纷至沓来;蔷薇凋谢后,只有园丁继续守护。
参考立意:
(采用就事论“理”法)(1)从“哲理”思考:既要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更要尊重客观规律,认识“不足”中蕴涵的积极意义。(2)从“事理”思考:美,需要默默无闻者(园丁)去创造。(3)从“伦理”思考:感叹“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世态炎凉。
习题二
麻雀最喜欢吃的是谷子。这天,一群麻雀在原野上飞呀飞呀,忽然发现一片谷子。谷穗长长的,谷粒饱饱的。麻雀三三两两地落到谷穗上,吃得非常香,非常痛快。吃饱了,飞到地边的树上休息,于是议论开了。有的说:“这谷穗并不香,像草粒。”有的说:“这谷穗有许多瞎粒,吃起来挺费劲。”有的说:“谷子太吝啬,一棵只长一两个穗子。”议论够了,玩够了,肚子又饿了,三三两两又向谷地飞去。到那一看,所有的谷穗都无影无踪了,剩下一片谷杆。风吹着,每一个谷杆都在说 :“既然我们不香,有瞎粒,又吝啬,咱们就Bye-Bye吧!”
参考立意:
(1)(采用由物及人法)身在福中要知福,学会珍惜幸福,不可践踏幸福;(2)(采用就事论“理”法)要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否则势必受到惩罚。
习题三
一个秋天,狐狸找到一片葡萄园,园子里的葡萄熟透了,让人垂涎欲滴。狐狸非常想吃,无奈洞口太小,自己又太胖,钻不进去。饿了几天后,才得以进园。它一会儿从下吃到上,一会儿从上吃到下,开心极了。不知不觉间,日子就这样过去了。它吃完葡萄想钻出园子时,却发现自己又胖得出不来了。它只好又饿了几天,才得以离开葡萄园。许多人都嘲笑这只狐狸:饿瘦了进去,又饿瘦了出来,什么都没得到。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5
一、“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读懂读透材料,准确地审题立意
明代哲学家、思想家王夫之曾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余闻说“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读懂读透材料,准确地审题立意是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关键。部分考生面对材料不知所措,行文时往往不能切中要害,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面对材料“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会准确解读材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文章的理解蜻蜓点水,未能一语中的,或未能真正吃透材料,没有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造成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甚至南辕北辙,虽是洋洋洒洒,却文不对题。
那么,如何认真读懂、读透材料?首先要注意整体感知材料的内容和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以2012年湖北高考作文为例,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展现了一个讨论问题的过程,以老师的感慨开始,以学生的扩展终止,由个别到一般,通过审读确立话题的中心有:家书的珍贵、书信的消失蕴涵对传统文化的消逝担忧、写信交流方式的不可替代、呼唤一种亲情、友情的回归以及信息技术和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等。
同样,2012年福建省高考语文卷的作文题:根据冯骥才的一段关于时间与赛跑的话为材料,从整体上看,本则材料中心明确,如从时间的有限和无限,拓展到任何事物的有限与无限。如:认为有价值,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时间虽短暂,生命要辉煌;在有限的生命中多作贡献是在延长生命等等;还可结合名人事迹谈有限的生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等;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等感动人物素材,也可写平凡人平凡事,在平凡的日子里充实自己,让有限的生命更有意义等。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根据不同材料学会多角度分析
1.寓言类材料
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予简单的故事中,以故事为喻体,以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具有思想启示的效果。主题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意深刻的哲理深受命题者的喜爱。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用意在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作者把自己要说的话寄托在一个虚构的小故事里。寓言的表现方式是由此及彼,通过借古喻今、借物喻人、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的手法,揭示事物丰富的内涵和蕴含的深刻道理。寓言具有三个特点:隐喻性、多义性、哲理性。
不妨把目光投向2011年辽宁省高考作文“苹果的香味”。
通过整体感知:我们不难发现,这则寓言材料,面对同一事物,同一对象―“哲学家手拿塑料苹果在教室里走动”,学生的反应和感觉是不一样的。
对材料进一步分析:学生面对哲学家手中的塑料苹果的认知差异,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观点:
(1)从“有的学生说闻到了,有的说是甜味”分析:有味道、甚至是闻到了甜味的现象分析,可见有的学生信口开河,无中生有,盲从。
(2)从“一个学生说没闻到”分析,提炼出要勇于坚持自我,要实事求是等观点。
(3)从一个摸了摸问这是什么苹果分析,可以提炼出实践出真知,要有问题意识。
(4)从感冒了没有闻到这个现象分析,大胆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不回避矛盾。
(5)从哲学家角度看,哲学家拿一个苹果给同学们看,说这是他刚从果园摘来的,问学生是否闻到苹果香味,结果最终是一个用蜡做的假苹果分析,可透视哲学家以假乱真干扰了学生的认知分析,启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应多长一双慧眼,不要轻信权威。
2.叙事类材料
叙事类材料作文,就是按照传统材料作文的模式,给一则现实中的叙事材料,让写作者根据材料内容来进行写作的命题模式。审题时应该通读材料,拽住叙事内容,对材料逐句分析,多角度罗列观点,筛选观点,选取一个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向。
如:以2011福建高考作文为例,通过仔细审题,材料的显性信息:袁隆平工作是培植杂交水稻,从事农业科技研究。“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了个好身体”。
审题:感恩之心―感恩工作,感恩大自然的恩赐,感恩有一个强健的身体,那是工作的本钱。
“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审题:我的梦想―水稻获得巨大丰收,梦想成真,享受成功所带来的自得与惬意。
透过材料文字细解其意,这道作文的角度还是多元的,比如:奉献、浪漫主义情怀、工作并快乐着、放飞梦想、编织梦想的生命之帆、梅花香自苦寒来、生命的高度、敬业与乐业、理想与现实、平凡与伟大、转变就业、择业观念、感恩的心态面对工作、苦中作乐、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再苦再累也是一种幸福、学会从工作中寻找乐趣、人因梦想而伟大等。
3.议论性材料
有些材料作文,在引出材料前后,通常有几句议论的话。这些议论性语言既兼顾到了材料的核心内容,又暗示了写作的基本立意,因此,它是我们审题的关键,必须认真分析,深入领会。我们在剖析材料时,除了分析材料的整体含意和关键细节外,要静下心来分析材料的意图和指向,深入分析材料内涵,扣住材料中的议论性文字,字斟句酌,挖掘出蕴含于其中的哲理,把握命题者的真实意图。
例:上帝召开一个会议,想了解赐给动物们翅膀后,它们是如何使用的。鹰说:“我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因此生活无忧”。鸵鸟说:“我用双腿在荒漠里奔跑,翅膀从未派过用场,它已成了沉重的负担”。企鹅说:“我已把翅膀变作鳍,它使我和鱼一样,能够在海洋遨游”。上帝忽然发现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来这儿干啥?人说:“上帝啊,虽然你没有赐予我翅膀,但我的灵魂可以飞翔,它带我飞翔到任何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
这则材料的重点应分析上帝赐给动物们翅膀后使用的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人飞翔到任何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的原因是拥有可以飞翔的灵魂。
深入分析材料内涵,立意如下:
(1)从鹰的角度: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2)从鸵鸟的角度:优势也可能丧失而转化为劣势。
(3)从企鹅的角度:善于根据环境改造条件。
(4)从鹰、企鹅的角度:成功者善假于物。
(5)从上帝的角度:上帝是公平的,上帝关上一扇门,必会打开一扇窗。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6
对单格漫画作文的审题立意,笔者曾总结出了“四步法”:整体观察,理出构图要素;抓住细节,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联系现实,挖掘画面的寓意;选择角度,确定最佳立意。但是,用这种方法给两格漫画作文审题立意,笔者觉得效果不佳。两格漫画是把两幅图画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阐述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漫画形式。两格漫画以单格漫画为基础,但又不同于单格漫画。它比单格漫画的叙事性强,它的两格之间有空白。要理解两格漫话,就要重视两格之间的空白。
漫画分格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如便于导读,易于理解等。学生要理解分析两格漫画,宜用从格人手、先内后外的策略,即先理解每格之内的内容,再挖掘两格之间空白处的隐藏的核心内容。下面笔者以2016年全国I卷作文的漫画材料(如下图)为例,具体说说两格漫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策略。
首先,分析每格之内。这一步可以借鉴理解单格漫画材料的常用方法。
1.梳理格内要素。漫画是有叙事性的,漫画的寓意往往隐藏在故事之中。漫画作文,先要做好画面与故事的转换,即先用文字把漫画转换为故事。这种图文转换的过程,是梳理要素的过程,也是整体把握画面的过程。如果遗漏要素,会使故事叙述不全,画面理解不完整,易使作文偏题。这幅漫画的每格内都有四个要素,即两份试卷(或考试成绩单)和两个孩子(甲乙)。此外,由唇印和掌印可推知,画中还有隐含的要素,如掌掴的家长和评分的教师。
2.搜索格内细节。细节能使画面更丰富,使故事更生动,使主题更突出。漫画中人物的衣着、表情、年龄、动作和画面的背景等,都是细节。这幅漫画第一格内的故事是:孩子甲捧着试卷,试卷上标着100分,孩子甲脸上有唇印,表情高兴;孩子乙也捧着试卷,试卷上标着55分,孩子乙脸上有掌印,表情痛苦。第二格内的故事是:孩子甲捧着试卷,试卷上标着98分,孩子甲脸上有掌印,表情痛苦;孩子乙也捧着试卷,试卷上标着61分,孩子乙脸上有唇印,表情高兴。
每格里还有两处细节,即两个孩子的发型和服饰都不相同。这两处细节要不要纳入故事中呢?这要看它们是不是漫画要表达的重点了。
3.明确格内重点。漫画常用夸张、变形等手法来强调表达的重点。这幅漫画中两个孩子都变了形,都是头大身小的造型,试卷、分数、孩子脸上的表情和印迹四个要素都有些夸张,可见,孩子和这四要素都应该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而孩子的发型和服饰等细节则对孩子起着区分的作用,不是重点。
4.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理清每格内要素之间的关系,会使故事更清晰。构图要素、细节和表达重点都可以在画面中直接观察到,但是分析构图要素之间的关系就要借助逻辑思维进行推理了。这幅漫画中考试分数与孩子脸上的印迹、表情具有因果关系。两格漫画所叙述的故事分别是:第一格内,孩子甲考试得了100分,得到了家长的表扬(由孩子脸上唇印可推知),因此高兴;孩子乙考试得了55分,得到了家长的批评(由孩子脸上的掌印可推知),因此痛苦难受。第二格内,孩子甲考试得了98分,得到了家长的批评(由孩子脸上掌印可推知),因此痛苦;孩子乙考试得了61分,得到了家长的表扬(由孩子脸上的唇印可推知),因此高兴。
其次,分析两格之外。
1.比较两格之间的异同,寻找矛盾。寻找矛盾,是作者构思的重要途径,也是读者理解漫画的重要途径。矛盾挖掘漫画寓意的线索,它藏在每格之外。寻找两格漫画的矛盾,不能只是单看某一格,往往要从不同角度比较两格的异同,有时还要联系两格之外的常情常理。
这幅漫画中两格的主体人物都是孩子甲和乙,但是分数、孩子脸上的印迹和表情都不同。不同意味着有矛盾。横向比较两格,100分与55分、98分与61分差距大,都是前者高后者低,在第一格内,拿高分的孩子甲得到家长的表扬,拿低分的孩子乙得到家长的批评;为什么在第二格内拿高分的孩子甲却得到家长的批评,而拿低分的孩子乙却得到家长的表扬?这是矛盾一。纵向比较两格,孩子甲的100分和98分差距小,孩子乙的55分和61分差距也小,为什么在第二格中分数差距小孩子甲却得到批评,而分数差距小的孩子乙却得到表扬?这是矛盾二。如何解释这些矛盾而挖出漫的寓意呢?
2.脑补两格之外的空白,解释矛盾。两格漫画之间的空白处,就是漫画的核心内容。如果在空白处展开联想,脑补两格之间的过程,解释漫画的矛盾,就可挖掘到漫画的深意。
从整体上看,画中孩子甲两次考试的分数分别是100分和98分,虽然两者差距小,但其家长觉得孩子甲的学习处在退步过程中,因此批评孩子。孩子乙两次考试的分数分别是55分和61分,虽然两者差距小,但其家长觉得孩子乙的学习处在进步过程中,因此表扬孩子。由此可以看出孩子的家长有三个共同点:他们都要求孩子的考试分数只能升不能降,学习成绩只能进步不能退步;他们评价孩子的标准只有考试分数;他们评价的方式是亲吻和掌掴。有了这三点,上文中的矛盾一和矛盾二都可以得到解释。可见,这三点就是画中诸多矛盾的统一处,是这幅漫画的核心。因此,这篇作文可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立意:①谈孩子的考试分数与家长评价标准的关系,批评一些家长只以考试分数评价孩子的片面的人才观;②谈孩子的考试分数与家长的评价方式的关系,批评一些家长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的考试分数的做法;③谈孩子的进步退步与家长评价标准的关系,批评一些家长唯分数论的狭隘的人才成长观;④谈孩子的进步退步与家长评价方式的关系,批评一些家长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进步退步的做法及其片面的人才成长途径观,等等。
3.联系两格之外的现实生活,选好角度。漫画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的描绘。两格漫画比单格漫画叙事性强,更易让人联想起有关的现实生活。要合理对接,可以利用立意角度的限制作用,先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再借助这个角度把漫画内容与现实生活统一起来。比如,由这幅漫画中家长的角度,可以对接到现实生活中的“虎妈”“狼爸”式的家长;由家长的评价标准的角度,可以对接到现实中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上唯数字施奖惩等现象。通过联系现实生活,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深入理解两格之外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