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过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范文1

(一)生存环境方面:有社会学家认为,民族的语言文化与本民族的人们的生存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英国,作为大西洋沿岸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海,航海历史悠久,使得许多英语语言来源于海洋生活。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以及风土人情,各民族的语言恰好表现了该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2]。(二)方面:就语言文化的发展过程而言,宗教在该过程当中,也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不同的对语言和文化的发现的影响则也是不一样的。在中国,佛教在各宗教派当中占据核心信仰地位,已经存在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社会群体相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人类是由佛祖来主宰的。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更多的人还是信仰基督教的。《圣经》作为基督徒们的圣书,是西方国家文化艺术以及相应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基础。(三)思维方式方面: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其实是很微妙的。思维是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基石性机制,而思维又以一定的方式作为媒介,最终表现出来———以某一种语言形式进行表达。由此可见,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导致语言的差异的根本性因素。就拿我们汉民族来说,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者事实总是以最为直观的思维作为模版来加以记忆,又或者是复制,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则更多的会注重科学,通过理性来加以分析和实证,更多在乎的是培养本民族人民对于相对比较抽象的思维能力的运用。据研究分析,有这样一种说法:英民族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的,而我们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型的。同时,英民族的思维更偏重于抽象,而大汉民族更偏重于形象。这样的思维差异表达在语言文化上,就形成了这样的表现型的差异:汉语使用的一般性规律是:利用相对而言比较具体的、形象性的词汇,表达相对而言比较虚幻的概念,而英语的使用规律则更多的是擅长于用相对比较抽象性的概念来表达具体的事物,这样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会给语言文化带来风格迥异的影响。如:我们汉语表达一个人的心情:他听到这个噩耗时,犹如晴天霹雳,万念俱灰,感到自己一下子从峰巅跌到了山谷。(Whenheheardthebadnews,hesorrowedoutwithtears.)综合而言,英汉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构成和使用,甚至可能改变未来的发展趋向。因此,在英语语言文化教学过程当中,一方面要充分地重视语言知识本身的基本框架结构,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与英语语言文化教学内容有着密切关联的跨文化的社会文化类因素,最终最大程度地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完美结合,得到效益的最大化。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很微妙,它们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沟通的工具。”[3]人们通过对语言的学习,从而来获知整体的文化构架。对一个民族文化背景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想要全面并且准确地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们要明白,语言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的教学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时刻加强学生们的文化意识,使他们明白:语言的学习过程,其实也是文化的学习过程。同样,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语言之间,其实是存在有一定的共性的。共性在语言文化中占据了绝大多数,但这些共性都是不可取代差异的。由于各族人民的发展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这样使得它们在语言文化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明显。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种积淀,它积淀着使用此种语言的那个民族,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淀着民族世世代代人的智慧,当我们使用本族语言的时候,由于婴幼儿时期的启蒙性学习,除非特别有人提醒,我们可能无法真正领悟到母语的博大精深,就像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却往往忽略了空气的存在一样。外语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在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母语之后才开始学习的另一种语言,如果我们在学习的同时加倍地留心观察和欣赏此种语言所承载的异族文化,并且能够把它和母语所承载的本民族文化进行比较,对于两种不同文化的认知和感悟就会得到大大加深,那么我们学好该门外语的兴趣和决心也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三、文化差异意识的树立

中国和英国都有着相对比较悠久的文化历史渊源,但是就不同民族而言,都有着他们不同文化差异的形成特征。一般来说,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有着两层相对而言较为深刻的含义:一层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共同拥有的概念层面的含义;另一层则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并且只有在本民族范围内才能被人们所接受的运用层面的含义,该层包括它的文化意义。前一层产生文化的相似性,后一层则产生文化的差异性。民族与民族的文化之间必然会存在着一些相同或者相似的共通点,这些相同以及相似之处的产生,在学术上被称为是文化的偶合现象。主要原因是各个民族的人民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当中会产生相同或者相似的体验以及生活经历[4]。这种相同之处或者是相似的地方必然会被反映到语言当中。除去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以外,各国家的风俗习惯,各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等都形成了相对比较深厚的文化背景。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当中,为强化学生们的文化意识,必须要适时地向学生们介绍各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正常的英语教学过程当中,还可以对日常生活的交往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总结,这有利于提高学生们跨文化交际的积极能动性。

四、针对英汉文化的差异对整个英语语言文化教学的建议

教学过程范文2

关键词:兴趣;鼓励;民主;质疑

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师生共同建立和形成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新型课堂,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我们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尽快想方设法转变教学方式,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以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需要。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提高。当前,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就是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学生做出偏离和违背我们老师正确教学活动和要求的行为,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改善这种现象呢?我认为,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是改善这种现象的好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必须进行有针对性、有创意的进行教学设计,特别是在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方面,让我们的学生能够较快的融入学习数学之中,激起他们进入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来开启学生学习之门就显得非常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注意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所负载的教学信息的心理加工过程。没有这种对教学过程的注意,就谈不上对教学信息的心理加工,更谈不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这充分说明:主动参与教学是学生发展的前提。

二、转变教学方式

现在的考试,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独立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样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不断尝试转变教学方式。

(一)在课堂上还给学生说话的权利

尽量给学生创建一个和谐自主的环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并鼓励他们:“只要你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论对错,都是很棒的。”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改变以往教学方式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确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他们的课堂,他们应该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能动性。

(三)构建民主氛围

从纪律约束、强制管理为主转向科学、民主管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

第一,努力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能发挥作用。”

第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绪

我告诉自己:在课堂上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把消极情绪带给学生。如果我的情绪是良好的,情感是积极的,课堂气氛就容易和谐。

第三,用亲切的话语拉近师生距离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把话说得亲切些、和蔼些,富有感染力,以此来拉近我和学生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克服畏惧心理,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第四,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成为一种习惯

在经过我和学生的努力之后,课堂纪律以及学习氛围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仍有个别学生会出现违规现象,这时我会让他马上改正,同时我还提倡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

第五,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质疑

教学过程范文3

关键词:反思 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教学质量 学生发展

初中科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教学的质量,首先要落实三维目标的实现,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教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优化教学过程,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身正为范,突出德育教育

人民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所以科学教师要行为示范,做好德育教育工作。最为有效的德育手段就是教师的言传身教。科学老师作为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只要教师能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能给与学生正面的引导和熏陶,学生也会在德育发展中有所提升。作为教师,首先要品行端正,做事大方,拥有高尚的品德和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给学生树立好榜样,发挥好榜样的作用。在课堂上,英语教师要关心、呵护、尊重学生,给学生一定的话语权,对待任何学生和事情都能公平公正,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内化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二、鼓励质疑,培养怀疑精神

古人就曾经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初中科学的学习过程中,更需要培养和尊重学生的这些质疑精神,其实对于一些科学问题来说,它的解答思路和解答方法有可能都不止一种,所以在科学课堂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足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并且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问题就可以提出来,有新的解题思路也要说出来,倡导一题多解的教学思想。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摆正自己的问题,放下所谓的权威,学生也要重新审视师生地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有错误也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出,这要是提升他们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为了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质疑,教师必须构建轻松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在课堂上尊重学生,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从心理上给学生质疑创造广泛的天地。

三、学以致用,落实能力提升

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其实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拥有科学素养和生活能力的人,能让初中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依据学习的内容有效的开展工作,处理日常事务等。所以现在的科学教学已经不再是只会背书的背书匠,而是突出实干能力的培训和培养。这样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也就上去了,学习效率也就同样得到了提高。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社会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

四、授人以渔,掌握学习方法

现在的教学不是教学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交给学生如何学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教授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每一科目都有自己的学习规律,初中科学也是如此。新形势下,教学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开展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言传身教,提升学生素养

俗话说得好,言传不如身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给学生带去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发面包括教师的价值观念,对事物认知、态度会影响到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另一方面包括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会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作为科学教师来说,最直接的就是教师得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尤其是教师的示范操作,将会对学生产生最直观的感受,这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相关,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直观的感受会比较敏感,而且这个阶段他们的模仿能力也是最为旺盛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同过把自己熟练的教学内容,通过轻松、优美的方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练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让他们体验到科学锻炼的乐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重视实践,开展实验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除了教育学相结合外,还要重视学与做相结合的重要性。陶行知先生曾以种田为例指出,教学必须做到教、学、做相结合,就如他所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此外,在教学任务的安排上教师还要注重尽量让任务多元化和个性化,在以学生为主的基础上,善于发掘的学生的闪光点,让不同的学生均能够在自己所接受到的任务中获得启示,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逐渐的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善于将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践中,做到学与做相结合。

七、转变观念,培养探究意识

对于初中科学课来说,教学是有教与学两个方面构成的,并且当下的教学活动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科学教师一定要挖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觉,让他们感知科学知识的存在和价值。面对不同特性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偏好与心理,可以通过问题提问的方式、开展科学游戏的方式、开展科学竞赛的方式等,让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情境,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教学中要重视实践教学。

八、讲究策略,优化学习能力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现在的教学不是教学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交给学生如何学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教授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每一科目都有自己的学习规律,初中科学也是如此。新形势下,教学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开展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应对初中科学考试时,对于选择题可以采取相关的解题策略来完整,如认真读题,抓住重点;刨根问题,找出隐性条件;学会甄别,排除干扰等,就拿刨根问题,找出隐性条件来说。目前,初中科学考察的内容极为丰富、考察的形式也极为灵活,不再是以往那种一枯燥的简单的定义式的提问,所以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再讲授知识的同时,突出思维方法和解题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和学为己用,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海华:优化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实践 [J].课程教育研究,2013(06)

[2]李全涛:初中科学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1(Z2)

教学过程范文4

关键词:数学教学过程;数学化;“问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04-02

一、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认识

何谓数学教学过程?从“教学论”上讲: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桥梁”,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二、关注数学教学过程意义

以前的数学教学偏重逻辑训练和运算技巧训练。数学教学缺少背景和过程,数学课堂就是老师在台上讲知识点,学生在座位上记忆,没有一个学生思考的过程,因此使数学教学饱受指责。而关注教学过程能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发展,充分感受和体验知识,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同时为学生“再创造”提供丰富的条件。同时关注过程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因此我认为,关注过程能够关注学生的精神领域,能够关注学生如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表达与交流,同时能够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关注过程可以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品味、讨论、判断、交流,让他们享受学习过程的愉快,把他们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出现错误看做是一种进步,把引导他们自己纠正错误当作重要的教育,关注过程的实质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而思维能力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提高。重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公式和概念。数学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如果不注重其形成过程,只能使学生死记硬背的话,不仅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厌倦。而数学教学中,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概念。同样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包含概念、法则、定理、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包含着数学思想方法。不仅如此学生也能清楚地看到数学问题解决的表达和呈现方式。这些对培养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三、关注哪些过程

关注过程的数学教学,并不是指所有的数学知识的学习都要设计相应的过程。实际上让学生经历所有知识产生的过程是不可能的,并且也不必要。因此要选择合适的内容,让学生经历一些重要的过程,如数学化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和反思的过程等等。[1]

1、关注数学化的过程

数学化作为弗赖登塔尔所提出的重要思想之一,有着深刻的内涵,它是指学习者从基于自身现实的一个问题开始,由现实问题到数学问题,由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由解决问题到进一步应用的过程。数学化是一个注重数学应用的过程,但又不仅仅是应用。它是以学生的背景或”现实中某个微小而孤立的片段”为出发点,提出数学问题。[2]

从数学本身的特点来说,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同时,数学是一种工具,它对人们的生活、劳动和学习都必不可少,它可以帮助人们处理问题,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它为物理、化学等其他科学提供了知识基础。数学是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而有独特作用。为了发挥数学的这些功能,必须学习数学化。因为在数学化的过程中能更好的突现数学的这些功能。

2、关注问题解决的过程

关于“问题解决”的涵义,数学教育界对其理解还很不一致,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对其有不同的解释。问题解决是数学的一个目的;问题解决是一个过程;问题解决是一个基本技能;问题解决是一种心理活动;问题解决是一个数学内容;问题解决是一种教学形式。由此可见,“问题解决”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还是一种带有全局性的教学指导思想,它和教学实践已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3、关注反思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至少要有两个方面的反思观,这就是教师的教学反思与学生的学习反思。

(1)关注教师的教学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 G.J.Posner) 提出“经验+反思=成长”的教师成长规律。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其自身发展将大受限制,其教学成效也将举足不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3]

(2)关注学生的学习反思

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是指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和数学思维的批判性,通过自定学习计划与目标、自我控制与调整、自我评价与反馈来实现对数学理解过程的重新组织与建构,最终达到“学会数学学习”的一种个体化的数学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反思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成个体化的数学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

四、关注数学教学过程研究展望

1、关注数学化过程研究展望

毫无疑问,学生应该学习数学化。但数学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将非数学内容进行数学化?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其中的难点在于如何超出生活上升到高一层次的数学,这恐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从最低的层次做起,循序渐进,掌握从原始问题中洞察数学模型的能力。此外,学生从最低层次开始学习数学化,也就实现对非数学内容进行数学化,以保证数学的应用性,同时还应该进行到下一个层次即至少能对数学内容进行局部组织,至于究竟应该进行到何种程度,这个问题还有待讨论”。这些问题都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时常面对的,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教学内容灵活加以处理

2、关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研究展望

(1)在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时,值得注意的问题

①“问题解决”教学必须融合到“系统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②不同教学方法的整合。问题解决教法并不能适用所有的教学内容,应与其他的方法和途径结合起来。③新教育技术的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学提供新的有力的支持。④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很关键,他们的设计、引导、支持和促进作用对学习的成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2)不足之处

如果我们对近年来有关的研究及教学实践加以研究,不难看出:国内学术界对于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在理论层面探讨较多,教学实践还比较少,由于对“问题解决”的片面理解,传统的“传授―接受”式教学思想在“问题解决”教学中的表现还很突出,即学生总是被要求去解决由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没有突出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从而就不可避免地处于一种被动地位。

3、关于反思过程研究展望

(1)教师数学教学反思展望

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的动力,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是同化,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新课程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会或多或少的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然后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策略,创新课堂教学行为,营造课堂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自身要培养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不断丰富自我素养,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完善教学艺术。数学教学反思是把数学理论与数学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行动研究法,它能让数学教育更有价值,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更好的提高。

(2)学生学习反思展望

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形成学习技能的重要内容。当今社会信息普遍传播、飞速发展,为跟上现代科技发展的速度,也需要我们迅速的反应和接纳,这与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密不可分,因而在学生学习阶段,教师必须充分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这样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传授―接受”式教学模式,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的反思,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必须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学生、教师、知识等教学活动要素特性,通过有效方法和手段,将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教学活动中,实现学生反思能动性的有效激发,反思方法的有效掌握,反思习惯的逐步养成。

参考文献:

[1] 顾继玲.关注过程的数学教学[J]. 2010,(1):70-74.

教学过程范文5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可控的信息流通过程,又是完成数学教学的主要途径。对教学过程中各种结构形式的优化控制与调节,则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一、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我们不仅应该为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而教,而且还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教,为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而教。目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一个迫切的任务,而其前提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教学“相遇问题”时,为了扫除学习障碍,上课一开始,我就创设情境:先让两个学生分别从教室的两端面对面地行走,然后提问:这两位同学行走的方向怎样?行走的结果如何?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很快就能正确理解“相向”、“相遇”、“和距”、“同时”等抽象概念,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探求。

二、更新观念,构建教学环境,激励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

教师不应简单地把数学课堂当做学生“接收”知识的地方,而应把它当成学生探索与交流数学,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因而,教师要努力创设让学生善于思考和乐于学习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对数学的态度;要充分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投入,使之具有愉、充实感,从而主动地学习,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我是这样进行的:l.创设情境。师:今天,我们来当一回小侦察员,如何?课件展示:在一次行动中,我方侦察员劫获了敌人的密码,第一个数字是10以内的最大质数;第二个数字既有约数3,又是6的倍数;第三个数字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第四个数字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第五个数字是10以内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数,谁能破译密码?2.新授课。师:按照每个数约数的多少,l到12这些数能分成几种情况?然后,让学生自己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之后,让三个小组汇报并到黑板上分别填写结果。写出有一个约数的、有两个约数的、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数分别有哪些。接下来,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最后,班内交流质数、合数的概念,教师课件出示质数、合数的概念。3.帮助破译密码。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破译出密码。

三、更新观念,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利用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创造性。首先,开放题的结论不唯一或解题策略多样化,但这些不唯一的结论或多样化的解题策略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也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其次,学生解题时也具有广阔性,即不是利用从本单元或本册教材中学到的知识解题。再次,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范文6

他致力于小学教育管理和教学研究30余年。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善于探索教学规律,具有“教风正、教法巧、抓得实、效果好”的特色,常把激发兴趣、注重“双基”、教给方法、培养习惯、发展能力融于一体,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培养多位青年教师在省级以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竞赛和论文评选中获一、二等奖。在全国30多家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0余篇,教研成果《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入选《世纪文典》一书。由他撰稿、主讲的电视教育评论《注重学生“参与”,着眼素质提高》等在中央教育电视台和福建电视台播放。他的事迹被收入《中国特级教师辞典》一书。主要著述有:《概念教学与能力培养》、《把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基础·能力·素质》、《研究学法改进教法》等。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一直停留在知识型的教学模式上。教学中,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的灌输与记忆,忽视了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和探究,不善于将这一过程中丰富的思维训练因素挖掘出来,也不善于将知识中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方法加以暴露,学生学到的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知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已有不少教师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在这一“活动过程”的教学中,应暴露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及方法的思考过程等。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参与中,通过操作和实践,由外部活动逐渐内化,完成知识的发展过程和“获取”过程,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

数学概念是人们对数学现象和过程的认识在一定阶段上的总结,是以精辟的思维形式表现大量知识的一种手段。在概念教学中,我首先暴露概念提出的背景,暴露其抽象、概括的过程,将浓缩了的知识充分稀释,便于学生吸收。

例如,“体积”概念的教学,就应紧扣概念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有序思维过程来精心设计。

1.首先让学生观察一块橡皮擦和一块黑板擦,问学生哪个大,哪个小?又出示两个棱长分别是5厘米和3厘米的方木块,问学生哪个大,哪个小?通过比较,学生初步获得物体有大小之分的感性认识。

2.拿出两个相同的烧杯,盛有同样多的水,分别向烧杯里放入石子和石块,结果水位明显上升。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烧杯里的水位为什么会上升?学生又从这一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有空间的表象。

3.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为什么烧杯里的水位会随着石块的增大而升高。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学生就能比较自然地导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体积”这一概念。

4.接着我又让学生举出其它有关体积的例子,或用体积概念解释有关现象,使体积概念在应用中得到巩固。如先在烧杯里盛满水,然后放入石块,问学生从杯里溢出的水的多少与石块有什么关系?经过观察、分析,学生便能准确地回答:从杯里溢出的水的体积与石块的体积相等。接着再把石块从水中取出,杯里的水位下降,学生立即说出,水位下降的部分,就是石块所占空间的体积。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新学概念的理解。因而,“体积”概念的建立过程,是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环环相扣、步步递进、主动参与了这个“从感知经表象达到认识”的思维过程,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认识并掌握了数学概念,学到知识的同时又学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

二、规律探索过程的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诱导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常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这对学生加深理解旧知识,掌握新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课始,我就很神秘地请学生考老师,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些分数,如1/2、5/6、7/25、7/15……我很快判断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并让两个学生用计算器当场验证,结果全对。正当学生又高兴又惊奇时,我说:“这不是老师的本领特别大,而是老师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从而创设了展开教学的最佳情境。我紧接着问:“这个规律是存在于分数的分子中呢?还是存在于分数的分母中?”当学生观察到7/25与7/15,分子相同,但7/25能化成有限小数,而7/15却不能时,学生首先发现规律存在于分母中。我追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兴趣盎然地议论开了:有的同学说分母是合数的分数,但7/1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而1/2却又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同学又说分母应是偶数的分数,但5/6不能化成有限小数,7/25却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这时,我不再让学生争论了,而是启发学生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从而发现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正当学生颇有大功告成之态时,我又不失时机地指出8/24与6/24,为什么分母同是24,化成小数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学生的认识又激起了新的冲突,从而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自己发现了必须是“一个最简分数”这一重要前提条件。学生在知识内在魅力的激发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认知冲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尝到了自己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

三、结论推导过程的教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的逻辑性强,首先反映在系统严密、前后连贯上,每个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它既是旧知识的发展,又是新知识的基础。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推导新的结论,才能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时,启发学生:我们已学过长度单位,知道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就是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等。那么,现在学习面积单位,它们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一数学结论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凡新旧知识间有联系的,我都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结论,通过自己的思考,推导出新的数学结论。如,可以让学生拿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先用分米作单位量一量边长,说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然后再想想用厘米作单位,边长应是多少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从而推导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紧接着再让学生用左手拿着1平方分米的方块,右手拿着1平方厘米的方块,看看1平方分米含有多少个(10×10)平方厘米,以便牢固地记住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间的进率是100的结论。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推导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最后得出结论: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四、方法思考过程的教学

过去我讲课时,急于代替学生思考,把一些计算或解题的方法和盘地教给学生,这种教学,学生吃的是现成饭,学得快,忘得也快,更谈不上自己去寻找方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只在教学重点的地方设问,在关键处启发,然后让学生动脑、动手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思考过程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我不仅要求学生勤于思考,而且还要善于思考。

例如,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当讲完分数除法的意义后,出示例题“把4/5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列出算式:4/5÷2。这是一道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怎么计算呢?我并没有把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告诉学生,而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小组通过集体讨论后,选派代表上讲台介绍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先把“4/5”化成小数,4/5÷2=0.8÷2=0.4(米);

第二种方法:按照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解决问题,把4/5米平均分成2段,就是把4个1/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5米,所以,4/5÷2=4÷2/5=2/5(米);

第三种方法:按照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解决,把4/5米平均分成2段,求每段长多少米,就是求4/5米的1/

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也就是4/5÷2=4/5×1/2=2/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