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小城镇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型小城镇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型小城镇建设

新型小城镇建设范文1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新农村建设;建设管理;可持续发展;

0 前 言

随着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的加大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农村地区的交通运输、通讯等渠道己经基本畅通。小城镇与大中城市联系紧密,己经可以被看作是城市在农村延伸的一个平台。政府应利用好这个平台,使其在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方面发挥有效作用,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实现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目标。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的作用

(1)小城镇有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城乡发展侧重于城镇带动农村发展,即城市文明向乡村扩散和传播。和农村相比,小城镇有着较为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能够示范、带动、辐射、促进周边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小城镇是农村地区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的聚集地,应借助自身优势,发展二、三产业以此带动周边乡村经济的发展。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可以吸引农村劳动力和资金,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2)小城镇政府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主体。小城镇是区域性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带有城市先进的特点,又处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担负着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责任。小城镇包括了建制镇和多数集镇,涵盖了多数乡镇政府的驻地,小城镇是乡镇政府借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平台。

(3)提供生产资料,保障农业发展。农资是农业生产的必需品,尤其种子、化肥,对农民的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良好的农资供应体系是实现“生产发展”的根本保障。

在农村地区。广大农民直接触的是小城镇上的农资经销点。小城镇上的农资消售点数量庞大,生意也最兴旺。这些销售点具有规模小、分散、进货渠道复杂等特点,经营者水平、素质参差不齐,监管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容易发生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坑农害农等事件

针对此问题,政府应加强对小城镇农资市场的监管,配合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大力整治农资市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以保证市场上农资产品的质量。

(4)搞好科技宣传服务农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政府农技部门应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科技培训等活动,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使他们掌握各种生产技能,具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政府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本上在小城镇。小城镇政府应健全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改善科技推广条件,提高农技人员素质。还可以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致力于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科学的技术,宣传新的生产技术和方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进村人户。

(5)加强市场监管,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与城市相比,小城镇市场监管相对较松,加之农民的辨别能力和维权意识不强,消费市场更容易出现问题,如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价格欺诈等,消费环境的恶劣,不仅会损害农民的利益,而且影响他们的消费心理。农民有钱也不敢在附近的小城镇消费,小城镇市场就难以繁荣。政府应加强对小城镇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努力使市场上的商品质量安全、价格合理。使农民信赖小城镇市场,能够享受到就近购物的方便与快捷,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培育小城镇的市场。政府应采取一些好的做法以较为先进的营销服务方式,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

(6)丰富文化生活,带动“乡风文明”的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求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以及长期形成的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小城镇是本地范围内的文化中心,资源相对丰富,文化活动设施较为完善,具备开展文化活动的条件。由于离农民较近,农民易于接触和加入。结合本地实际开展文化活动,传播现代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民自身的现代化。

(7)发展社会事业,提供好的公共服务。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必然要求,政府必须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小城镇是一个良好的平台,政府应在小城镇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为居民和周边农民提供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

首先,小城镇是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想地点,政府应在小城镇提供较好的文化教育服务。其次,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应以村城镇卫生院为重点。小城镇的医疗机构具备一定的实力,覆盖面较广,应增强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服务小城镇居民和周边农民。三是加强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交诵、通讯、电视广播接收设备等设施, 为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条件。

(8)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农民进入小城镇生活。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进城经商务工的增加,农村出现了相对富裕的阶层,在富裕之后,很多农民自然会选择进入城镇生活。小城镇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服务,提供较为优质的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服务,依靠自身成本较小的优势,吸引周围的农民来居住、投资、创业。农民到小城镇生活,不仅意味着居住条件和居住方式的改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相应提高, 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2 小城镇和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衔接与协调发展步骤

从以上分析可知,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工作和生活,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如何将二者关系衔接起来,协调发展,成为新时期城乡统筹规划与建设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

(1)转变观念,理清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关系。新农村和小城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偏重任何一方都不利于拉近城乡差距。

城镇要协调发展,农村自身的方方面面也要协调发展。强调建设新农村,并不是要忽视和放慢城镇发展,更不是要固定城镇发展,而是为了更好、更健康、更扎实地推动城镇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而大力提倡建设小城镇,使其成为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中心,也不是为了拉开城镇和农村的差距,而是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活跃商品流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促进城乡综合地、协调地、有序地同步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2)摆正新农村和小城镇规划的顺序。“城乡建设,规划先行”己成为所有理论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的共识,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和小城镇规划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城乡健康发展的有利保障。要防止规划工作、管理工作中搞一刀切,更要防止形式主义的作法,同时也要改变以往把新农村规划与小城镇规划混同的做法。从规划理论上理清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实施顺序,将以“发展规划”为主的观念转变到以“结构规划对为重的思路上来;将“由上而下”的规划顺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规划顺序;将就村论村、就城论城的观念转变到整体分析、统一规划的理念上来。

(3)从规划理论体系上完善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关系。小城镇由于规模小,发展不稳定,必须加强区域分析与研究才能正确把握其发展方向。以往的小城镇总体规划虽然强调做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而实际操作当中对规划的范围多是围绕建设用地一块展开讨论,对于区域内的村庄基本情况了解和把握不够,使得村镇体系规划成为摆设,无任何科学性和实用性。区域内一旦引进企业或某个产业进行调整,都会使整个规划修改甚至要重新规划,有时反而会成为制约城镇发展的教条主义。为此,必须将新农村规划纳入小城镇规划当中,并且要“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分析把握好自身的优势整合资源、合理布局。留出空间为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作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如何搞好其规划与建设是摆在广大规划建设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认为,搞好现代小城镇规划建设应“立足现在、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宜居发展”。具体思考如下:

3.1 制定小城镇产业发展环境生态规划

特色产业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规划是小城镇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小城镇产业发展规划应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全面分析小城镇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明确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主导产业,尽量做到准确定位、特色立镇、产业布局合理。同时,规划对策应全面具体,可操作性强。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小城镇能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就可获得持续的发展空间。小城镇生态规划包括生态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规划应以区域经济为依托,充分体现安全性、生活便捷性、环境舒适性、经济性、生态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地域特点、自然环境,统筹规划。突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风貌特色,并与保护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有机结合,坚持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3.2 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

农民进城,会给城镇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若将农民拒于城门之外,带来的损失会更大,城镇将失去发展的活力。推动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是排除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各种观念、政策、制度对小城镇发展的制约,给农民一个准入城镇的政策环境。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打通农村与城镇之间流动的障碍,实现自由流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障为主体,国家、企业、个人共同筹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使进入小城镇的居民,在子女入托、上学等各个方面能够享受与原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消除和减少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转移到城镇后,自愿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可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参照个体、私营企业养老保险交费管理办法,建立个人账户式的养老保险。这样,既可体现社会公平,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并且为劳动力自由流动铺平道路。

3. 3 广辟融资渠道,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目前大多数小城镇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当地镇级政府投入,但镇级财政财力极有限,且有的政府投入方向不明确,对小城镇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分散有限的财力,使一些最基本的公用设施没有建好。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应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外资等多元投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城镇基础设施领域的改革。

新型小城镇建设范文2

【关键词】 十;小城镇建设;旅游经济;生态环境

小城镇是“城之尾、乡之首”,是城乡结合的综合体,也是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平台。十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小城镇建设指明了方向。陕西的小城镇建设既要着眼于现在,又要放眼未来,既要结合自身情况,又要吸取成功经验。

一、充分认识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

小城镇是介于农村与城镇之间的部分,是连接城乡、实现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小城镇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三农”的解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发展城乡建设事业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历史过程,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潜力之一,是实现农村产业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施城镇化与城乡建设战略,既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农业化、工业化由初始阶段进入中期阶段的根本要求,又是繁荣现代服务业,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小城镇建设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社会的消费需求,进而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认识到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才能从全局的高度来制定小城镇发展战略,为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提供各种保障。

二、充分发挥小城镇建设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纽带作用

我国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农业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资源密集型产业,然而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1/2,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1/4,农民人均耕地约为世界农村人均耕地的1/3,陕西省的人均耕地则由1996年的1.42亩降到2009年的1.14亩,较全国平均水平少0.24亩。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太小,粮食和许多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纯收益率太低,农民在农村通过农业增收就成为一大难题。

小城镇建设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不但可以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外出打工造成的空巢老人、子女教育等很多社会问题。小城镇建设,会产生一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吸引外来资金、人才的同时,也可以为农村的闲散资金提供机会,并为附近农村的农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成为工业产品流向农村和农副产品流向城市的纽带。小城镇是连接城乡的桥梁,是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乡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富裕起来的农民,要求既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又有多种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小城镇建设为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来更大范围的城镇化提供基础。只有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建设互为依托,才能形成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点。

三、充分挖掘陕西资源优势在推动小城镇建设中的潜力

小城镇建设要取得成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不能盲目照搬外部经验,而是需要立足当地自然禀赋和人文资源优势,充分挖掘自身潜力。陕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加上陕西地形多样,气候复杂,生物资源丰富,不但为因地制宜地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提供了自然基础,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除了单独发展农业和旅游业之外,还可以将二者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资源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建设可以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结合文化因素,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的规模化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发展观光农业,与小城镇的配套设施相结合,实现一条龙服务,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双丰收,甚至可以将镇的周边乡、村建设成旅游专业乡、专业村,构建以城市带动农村、以中心城镇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此外,应该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当地文化特色为基础的旅游产品开发和以旅游服务为主的服务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发就业空间,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四、充分认识整体规划在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小城镇建设要有大的发展,就需要科学制定整体规划。党的十提出,要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在最近的陕西省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上,娄勤俭省长指出要切实加强小城镇规划工作,以系统化思维编制规划,以法制化程序管理规划,以科学化态度执行规划,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表明,小城镇建设必须规划先行,规划是前提,是基础,是关键,规划好才能建设好管理好。

小城镇建设的整体规划应该包含全省的整体规划和小城镇自身的整体规划,以及小城镇建设的硬件规划和软件规划。规划既要突出经济建设的重点,又要配合做好教育、科学、文化、人口、劳动力、社会保障、生态环境、镇政设施等方面。全省小城镇建设的整体规划,需要站在全省的高度,从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四个一体化建设为抓手,侧重解决一定区域内小城镇的密度、规模、功能和空间布局,以及发展速度、具体方法和步骤等问题,尽可能做到密度适当、规模合理、功能互补、布局均衡。整体规划还应该包含全省小城镇整体的特色布局和设计以及对外宣传等内容,从不同角度反映陕西的文化与地域特色,提高陕西整个小城镇对外的影响力。小城镇自身发展的整体规划除了需要强调设施建设,更要关注经济、生态、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形成小城镇特有的文化品质和丰富内涵。城镇的规模不在于大,楼不在于高,而是要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当地的文化的特色,形成与本地民俗风情和历史文脉相一致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为前来投资、旅游、定居的人营造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购物、观光去处。

五、充分意识人的城镇化在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性

城镇化不仅仅是一群人生活在一个建好的城镇中,而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2013年年初,陕西省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决定》,对于陕西省建制镇的面积、人口数量、标准化新型农村社区的规模和全省的城镇化水平提出明确的要求,这为未来陕西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但是要实现真正的城镇化,还需要人与城镇的有机结合,实现人的城镇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小城镇建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于人的城镇化与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造成大量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导致空间布局混乱。实现人的城镇化,需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管理水平、居民文化素质、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诸多方面着手,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六、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在小城镇建设中的地位

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要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已经对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运用造成了危害,因此,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中国经济的发展决不能再以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以及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和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破坏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而是要在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生态环境优化,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虽然经济建设在小城镇建设中处于中心地位,生态环境建设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极大地制约着小城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地理区位是小城镇发展必不可少的主导因素,既为小城镇发展提供条件,又规定着人类的物资生产活动及其他活动的界限。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努力追求的目标,城镇走生态化发展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城镇建设应该高度重视消除或控制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废渣污染、噪声污染而进行的排烟、防尘、绿化、美化、供水、排水、垃圾和粪便处理,以及隔声、消声等方面的建设。注重基础设施的投入,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甚至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盲目无序发展,是与可持续发展严重相违背的。因此,需要通过加强规划手段保护小城镇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小城镇由传统的纯经济发展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渡,这不仅涉及到小城镇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小城镇建设不能再重复牺牲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的老路,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依靠科学的规划和先进技术的运用,建设资源节约、生态环境友好型小城镇,保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国锋,段禄峰.生态环境与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2(02).

[2] 贾玉洁.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04).

[3] 许庆国.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12).

新型小城镇建设范文3

关键词:中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1.当前中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小城镇规划建设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也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

1.1对中小城镇规划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短期行为

中小城镇建设整体规划不强,布局不合理,特色不够鲜明。中小城镇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必须用成熟的思想指导其建设,以保证中小城镇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中小城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管理,并且受人才及观念等方面的限制,目前中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普遍存在起点不高、定位不准、观念不新等问题。

1.2中小城镇发展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

对投资缺乏吸引力、资金不足是中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中小城镇建设和阻碍中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尽管中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目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政府仍然是最重要的投资者,特别是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收益小、问题多,市场化运作难度大,社会资本参与中小城镇建设管理的机制尚未形成。加之,地方财政配套财力不足, 中小城镇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的现象。

1.3中小城镇人口聚集规模较小, 公共配套设施严重滞后,辐射能力较差,集聚功能难以发挥

中小城镇规模不够大,人口的数量少,就会造成中小城镇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低,导致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过高。中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中小城镇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制约了中小城镇的建设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中小城镇功能的发挥就会受到极大影响。城镇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共配套的建设,因为公共配套设施是投资环境的物质基础,没有完善的基础建设,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供给,城镇经济就不可能有序发展。

1.4中小城镇建设权责不明,管理混乱,改革滞后

由于中小城镇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不能形成集中统一指导,政策资源和资金项目比较分散,不能集中投向重点中小城镇,未能形成加快中小城镇建设的合力,城镇建设管理中存在盲目性、随意性。

1.5中小城镇建设偏重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某些中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偏重经济建设,却忽视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出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现象,最终影响了中小城镇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6政策落实不力

目前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 中小城镇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根本问题是落实不够,如资金政策、用地政策、户籍政策普遍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中小城镇的发展。

1.7环境问题也是制约城镇的规划发展的关键要素

当前,我国城镇化面临土地、能源、水资源和环境等诸多挑战,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着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势在必行。

2.国外中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借鉴

2.1美国的中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经验

(1)重视规划的作用

根据建设需要编制详规,美国中小城镇规划有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二是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三是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境;四是塑造城镇不同的特点和培育有个性的新型城镇。

(2)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美国中小城镇建设资金由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共同承担,联邦政府负责投资建设连接城镇间的高速公路,中小城镇的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是由州和地方政府负责筹资建设,开发商负责中小城镇内社区内的水电、通讯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的筹集。

(3)重视环境建设

在美国,环境建设是城镇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给中小城镇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4)重视城镇特色

追求个性,重视城镇特色是美国城镇建设的特点之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中小城镇,那种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是见不到的。

(5)重视建设管理

所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一个好的城镇更需要好的管理。美国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主要有两点:首先是拥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其次是依法办事,违法必究的管理作风。

2.2德国的村镇建设经验

(1)政府高度重视村镇改造和建设

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用地、保护农产品价格的法规,加强管理机构、管理队伍的建设,完善村镇建设的投资机制,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形成了比较均衡的城镇结构体系。

(2)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

为改造村镇的居住环境,提高村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政府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社会设施的建设和各种公益事业的健全完善,且这些建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补贴和乡镇的税收。

(3)注重单体设计与整体景观协调

靠村镇改造规划和单体设计的调控与引导作用,德国的村镇建设是与建筑设计一同寻求特色,在突出特色中满足规划的统一要求。

3.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3.1公共配套的完善和环境的治理

中小城镇的改革应以增强人口聚集能力和经济发展活力为重点。首先,应通过科学规划、制度供给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断优化地方政府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引导作用,特别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税金融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等改革措施要及时、有序推进,为人口自由流动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优化中小城镇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产品供给,鼓励中小城镇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培训体系。其次,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是资源要素的集聚和优化配置。中小城镇的建设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在土地供给、融资和环保等方面深化市场改革,形成良性的激励约束机制。此外,还应加强治理创新,优化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和基层社区的治理机制,鼓励公私协作,并创造条件让城乡居民参与城镇化过程的讨论和决策,最终形成“包容性增长”的良治格局。

3.2实施基于城市群的中小城镇规划

区域范围内的中小城镇应尽可能构建功能互补、分工合理的内在联系,空间上形成城市网络体系,产业上形成城市价值体系。国家和省域都应积极研讨突破行政区划的城市群发展规划。在城市群规划的体系中,无论是中心城市、枢纽城市还是节点城市,形成城市体系可以更好地实现自身使命和价值。中小城镇自身更要突破行政区划的狭隘视野和单体城镇化的封闭观念,重新审视区位、环境、资源、交通、产业、文化和社会发展条件,在区域城市体系或城市群中找准特色定位,明晰发展道路。

3.3完善现代产业在大中小城镇之间的布局

各种规模等级的城市,要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建立适合其发展条件的产业。中小城镇要利用自身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吸引各类产业落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重视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以信息技术弥补自身条件的不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大城市服务业的溢出与转移,激发中小城镇持久活力。

3.4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中小城镇在规模上更加人性化,环境也更亲近自然,相对大城市而言,宜居优势开始凸显。应积极规划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发挥中小城镇风能、水能、农村沼气等清洁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发展低碳产业,进一步拓展宜居优势,吸引人才和投资。

3.5增强文化特色

中小城镇是我国厚重、多样化文化的生命脉络,而文化则是中小城镇最重要的资产和识别。中小城镇应传承和发展地区文化,走出文化迷失的传统城镇化误区,通过文化继承和创新来增强城市特色和吸引力,提升城市的创意和创新能力。

4.结束语

中小城镇发展是城市化的基础,鼓励发展中小城镇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新型中小城镇化的推进,解决当前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小城镇的发展开辟崭新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刘羽平,何跃飞.论发展小城镇在中国城市化道路中的重要意义[J].科技经济市场,2007,(1)

[2]许经勇.我国城镇化体系中的小城镇建设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

新型小城镇建设范文4

特色小镇建设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陈亚军认为,讨论特色小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特色小城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这个话题则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特色小镇的发展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定位;第二个是我们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2016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10月,住建部公布首批127个特色小镇。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不可忽视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小城镇承载着大家的梦想与希望,激发小城镇的发展活力,既要分类施策、突出特色,又要创业创新、完善功能、提升质量,还要做到绿色引领、主体多元、城乡联动,并在体制机制方面大胆创新,释放小城镇的内生动力。

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上,浙江省可谓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15年6月3日,第一批浙江省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正式公布,全省10个设区市的37个小镇列入首批创建名单。一年半以来,浙江特色小镇已经成为互联网的热词,小镇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与浙江省的云栖小镇、南湖基金小镇、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等相比,入选全国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的天津市崔黄口镇和中塘镇显示的则是“后起之秀”的实力。

在初冬时节,浙江省仍然是苍绿一片,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萍行走在浙江特色小镇,感受着创新创业的惊喜,她采撷到改革发展的硕果,特意写下了《浙江特色小镇“特”在哪里?》一文。

此时,位于中国北方的城市天津,虽然天气寒冷,但《小康》记者开着车行进于华明、小站、中塘等小镇之间的时候,却仍能感受到这些小镇的不同“性格”与风情。

新型小城镇建设范文5

关键词:农村 小城镇 建设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影响。小城镇建设已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刻不容缓。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陈旧观念影响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长期以来,落后的陈旧观念阻碍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导致农村发展与城市化的步伐相差甚远。而这些观念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导致人们对发展小城镇建设认识不高,信心不足;在指导小城镇建设中,表现为重镇容镇貌的治理,轻基础建设,重居住条件的改善,轻经济实力的增加,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

(二)资金不足制约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长期以来,很多乡镇财政只能保证职工工资的发放,致使小城镇建设配套设施跟不上,土地储备不足,利用土地生财的良性循环难以形成。目前,很多地方小城镇建设的资金仅停留在向上级争取和招商引资上。由于乡镇招商引资比较困难,投资渠道单一,投入主体大多以政府为主,许多项目只投入无收益,只建设不经营,资金不足的困扰越来越大。

(三)规划不当阻碍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近年来,不少地方刮起了建房热,建房面积越来越大,装修豪华,花样翻新,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尽管各级政府要求编制城镇建设规划,加强管理,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规划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一经规划,就不能随意更改。

(四)协调不力,拖延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小城镇建设需多方配合,它从规划和审批要涉及不少单位和部门,手续繁多,程序复杂。而目前职能部门之间配合不当,导致有的建设项目失去了机遇,拖延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二、 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方向

(一)要活一方水土,增强经济活力

一个小城镇的诞生,能够更新人们的观念,使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随着小城镇机构、市场、交通和信息的开通,打破长期封闭狭隘、城乡脱离的局面,形成新型的地区间经济协作、城乡联动发展的格局。小城镇一经建成,与之相适应的工商、运输、饮食等各行业应运而生,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鲜活力,为城镇经济的活跃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要展一地风采,体现地域优势

在加快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技术水平、经济联系、文化遗产、社会历史、交通运输和自然景观等特点和优势,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城镇。

(三)要育一批人才,实现科技兴镇

小城镇建设最缺乏的是人才,最需要的是科技支撑。现实情况是农民的综合素质不是很高,从事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也不是很强,利用科技的能力较弱。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相应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种体系都发展起来,中等城市的技术信息也迅速不断地向小城镇辐射,这就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来接受、传播。因此,小城镇建设将为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要富一方百姓,壮大经济实力

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建立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集散地和贸易市场,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使当地百姓从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从小家园走向大市场。通过域外企业、资金、人才的榜样作用,激励人们创业热情,增强人们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推动广大农民通过各种途径创业闯市场,以此来壮大农村经济实力。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途径

(一)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加快建设的共识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要依靠小城镇发展加工业来实现;调整劳动力结构,要依靠小城镇走“离土不离乡”的道路来完成;要把产品转化为商品或货币,加快商品流通,也要靠小城镇这个集散地来实现;传播科技信息、搞活金融、要依靠小城镇这个市场来实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还要靠小城镇这个窗口,来对广大农村实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来实现。我们要抓住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来提高人们对小城镇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唤起全社会都来关心小城镇建设,形成“人民城镇人民建”的共识。

(二)强化规划管理,增强整体建设的观念

在小城镇建设中要严格按照加强规划管理。具体做到四个统一:一是规划一张图。二是审批一支笔。三是管理一个法。四是建设一盘棋。

(三)广开财源门路,筹集建设资金

面对财力缺乏的现实,要广辟财源。一是集资。人民城镇人民建,谁受益谁投资,发动群众集资建设,形成一定的投资规模。二是开发。根据各城镇集市交易和居民住房情况,搞好商品房开发,利用商品房的开发基金来发展小城镇建设。三是借款。要敢于负债建设,建设搞好了不愁没钱还债。四是引进。通过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项目,引进资金搞建设。

新型小城镇建设范文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江苏;特色小镇建设

1.新型城镇化战略与特色小镇的内在联系

1.1相互促进

特色小镇的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创新创业” 、“a业转型升级”、“农民市民化”等大战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这些战略可以通过“特色小镇”等策略去实现,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发展模式。另一方面,“特色小镇”的建设有新型城镇化大战略的“保驾护航”和指导。

特色小镇建设得好,新型城镇化战略就容易实现。反之,如果建设得不好,新型城镇化战略就难以实现。因为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载体和“试验田”。通过对特色小镇的培育,可以将部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为当地老百姓提供就业机会,让他们在家乡就能安居乐业,不必跑到大城市做农民工。特色小镇的发展还能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可将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化为服务业从业人员,增加他们的收入。

1.2特色小镇是城镇化的新载体

中国特色小镇的提出,为城市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由于大城市发展过快,产生了许多特别严重的问题,如交通拥堵、房价过高、雾霾泛滥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的供给问题,使得在大城市生活的人们面临巨大压力。我国城市承载人口太多,房价上涨太明显。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不堪承受经营成本持续上涨的压力,纷纷从一线城市撤离。小城镇由于房价低、劳动力成本低,形成“成本洼地”,可吸引企业入驻。世界新兴产业的发展,在近几十年也不都是在特大城市中出现的。比如微软是在小镇,美国格林尼治小镇集中了500 多家对冲基金。这些小镇在创业的时候成本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江苏特色小镇的建设现状

江苏特色小镇数量多,发展势头好。总的说来,特色小镇分为两类,一类是建制镇。另一类是模仿浙江的“非镇非区”的“双创平台”。

2.1已有7个中国特色小镇

国家级特色小镇都是建制镇,需要各地申报。经过激烈的竞争和全面的考量,江苏有7个镇入选住建部公布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它们分别是被授予中国首个“国际慢城”称号的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紫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无锡市宜兴市丁蜀镇、有“五金之乡”之称的徐州市邳州市碾庄镇、打造高端模具装备的江南水乡苏州市吴中区f直镇、“中国蚕丝之乡”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千年古镇”盐城市东台市安丰镇、有“康养旅游小镇”之称的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它们将受到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的直接指导,在发展策划、特色塑造、产业植入、运营管理等8个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2.2已有25家省级特色小镇

经过地方政府申报、省政府考察、“授牌”等程序,江苏省发改委正式公布了首批25家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主要聚焦于高端制造(如汽车小镇)、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石墨烯小镇)、创意创业(如电商小镇)等江苏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优势产业。这些小镇都是非镇非区的。今后它们将在发展理念、产业技术、运营机制、投融资模式这四个方面不断创新和突破,发改委还将加强金融支持、项目对接,探索建设共享小镇、开放小镇新模式。

3.特色小镇建设中易出现的问题

3.1小镇特色不明显,规划不到位

由于部分小镇为享政策受扶持而进行申报,积极“戴帽争牌”,但对何要建、如何去建、怎样建成特色小镇研究不深。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点与突破口是找准特色、放大优势,小镇只有注入特色元素、彰显特色内涵方可吸引人。部分小镇因盲目借鉴、简单模仿,未能挖掘本地资源而致缺乏引人入胜的亮点。

部分小镇规划中出现人为拼凑痕迹重、核心区块不明确、边缘界限不清晰等现象。例如,有的小镇简单地将核心建设区等同于镇内重点项目工程的主体建设区;有的小镇建设缺乏相对独立的物理空间,与已有园区、开发区的边界不明;部分小镇将已有相关功能区进行简单叠加或者机械分割,个别小镇还存在将已有的相关园区规划、景区规划、乡镇规划等替代小镇规划的做法。这些做法严重阻碍了小镇的进一步发展。

3.2小镇功能缺乏融合

产业、文化、旅游、社区是小镇的四个功能。只有四个功能充分融合,小镇才能焕发活力。然而在实践中经常出现某些小镇的产业功能与其他三个功能融合不充分。如海南瑞溪小镇就是一个餐饮业未能与文化、旅游、社区充分融合导致失败的案例。还有一些小镇不注重对历史、文化元素的挖掘,小镇居民虽然住在小镇,但只把它作为暂时的集聚地,归属感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社区承载功能弱,小镇在企业、人才入驻的同时未能同时注重社区的教育、保障、管理、服务、安全等基本功能。

3.3引资、引才困难

浙江省的实践经验显示,民间资本投资小镇的建设意愿不强、特色产业有效投资不足。在城市不堪重负之时,相对具有良好生态的农村和小镇却不受待见,原因主要是经济不够发达,生活不够便利。有人笑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却挣不到钱。”此外还有以下两大困难:

高端企业引进不易。由于大城市拥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密集人才资源、良好交往空间以及随之而来激情碰撞的创新火花,这些优质资源足以冲抵高房价及其他方面的高商务成本,因此高端企业愿意留在大城市而不愿入驻小镇。小镇难以从“传统制造”蜕变“时尚智造”。事实上,部分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的时尚小镇尽管纷纷建立了创业孵化器、科创中心、众创空间等双创平台,但是苦于缺乏大企业、高端企业的示范带动,致使平台闲置,传统制造模式依旧。

在江苏的某个特色小镇上,一个中外合资的高技术企业的总经理告诉笔者,每年他去高校招人时都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尽管他们公司给应届毕业生的薪资比在南京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平均工资高20%,还解决住宿、吃饭的问题,可学生们一听公司在小镇上,就不愿投简历了,都想方设法到南京工作。最后好不容易招到两三个学生,在公司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公司培养他们一段时间后,他们最终仍然跳到大城市去了。这家公司的遭遇不是个别现象,其他小镇上的企业也会受到冷遇。究其原因,大学毕业生们都觉得大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信息中心,就业机会多。而小镇人口稀少,地理位置偏僻,虽然企业给的工资高一点,但在小镇上工作说出去没面子,娱乐、交通不便,年轻人找对象都不容易,将来孩子的教育也成问题。

4.江苏建设特色小镇的思路与建议

在学习和借鉴浙江及国外特色小镇建设经验基础上,对于特色小镇的建设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4.1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发端于浙江的特色小镇之所以能能风靡全国,是因为它们以产业为导向,因产业而兴旺。河南香河机器人小镇、河北的大厂影视小镇、 浙江云栖小镇等在发展特色产业方面都有成功经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云南玉溪市的大营街特色小镇有较成功的经验:原有产业部门通过技术革新、管理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积极引导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升级。

总之,产业是小城镇的生命力。特色是产业的竞争力。特色产业形式多种多样,最传统的是制造业,较新的有旅游休闲、教育培训、健康养生、商贸物流等,而面向新需求的新兴产业更有竞争力。要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如美国格林尼治小镇的产业特点是对冲基金、法国依云小镇的产业特点是文化旅游、美国佛罗里达州Spruce Creek航空小镇的产业特点是航空航天业。江苏此次创建的25家特色小镇都是立足于特色产业的小镇,如东海的水晶小镇、盐城的汽车小、丹阳的眼镜风尚小镇等。

4.2注重文化塑造,彰显城镇独特魅力

历史是一个地区宝贵的文化财富,因此小镇建设中首先要要挖掘历史文化。小城镇文化品位集中体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积淀上。有历史遗迹的小镇应加强保护遗迹,建成公园或博物馆,既可吸引游客来参观,又方便学者们做相关的研究;对文化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应结合民间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进行文化元素与自然元素的整合;民居、庭院、礼堂等建筑应展示民俗文化特色,结合历史风貌,融入时代特色,使小镇呈现多姿多彩的艺术文化,凸现优秀丰富的文化底蕴。

其次要塑造自然文化。有山有水的小镇应突出做好“山水”文章:建设布局应“显山露水”,景观设计应“借山用水”,空间组织应“依山亲水”。在建筑单体和建筑小品的规划设计中,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体现山区小镇的小而精、小而美的玲珑和神韵;滨水地区要利用和挖掘海岸线和河流及湿地资源优势,体现滨水小镇自然风貌。

4.3保障民生,共享发展成果

在德国小城镇的建设中,充分考虑和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基础设施与大都市实力相当。而且更重要的是,所有小城镇都是农业、林业、饲养业、手工业及服务业的集群地,中小企业众多。小镇的工作机会、社会保障、就医条件与大城市几乎无异,所以德国城镇人口中有70%在小城镇中安居乐业。

江苏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升小镇居民的幸福指数。首先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和失业保险体系,让小镇居民生活有保障,无后顾之忧。还应优化公共资源配置。要高标准、严要求地加强城镇道路、水电、通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升特色小镇的社区功能。小镇公共交通体系也需优化。让小镇居民出门有车坐,购物、出游便利,学生上学方便。这样小镇居民的幸福指数才能上升,小镇也才能留得住人才。

4.4以PPP模式筹集资金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三个英文字母的缩写形式,它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 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稳定持续的资金来源。PPP 融资模式能综合使用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来填补特色小镇资金缺口,丰富资金来源。因此江苏应积极探索引入PPP模式。

PPP 模式是一种新的融资方式,江苏是一个在创新、创业方面走在前列的省份,又是人才大省,因此推广PPP 模式是很有基础的。投资回报率是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它们参与到特色小镇PPP 融资项目时,政府应给予部分税收减免政策和土地优惠政策,以使社会资本有利可图。政府还需在金融体系方面大力支持,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是扩大商业银行的贷款力度。江苏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成立第三方专门机构负责并参与具体PPP 项目开发和实施。第三方机构还可以发挥政策咨询、技术支持等重要职能。龙游红木小镇、常山赏石小镇、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等均采用了PPP模式,并取得初步成功。可以对这些PPP 融资模式在特色小镇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典型案例推广、总结,不断探索建立符合江苏实情的实施流程。

参考文献:

[1]曾江,慈锋.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2016(12)

[2]苏斯彬,张旭亮.浙江特色小镇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实践模式探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