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勒放弃射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福勒放弃射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福勒放弃射门范文1

一、在导入提问时布白,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问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设计富有艺术性、趣味性与启发性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善于提问,勇于探索,这样才能激活学生思维,亲历知识的形成与探索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巧用布白,便能让学生主动思考,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拓展学生思维。

如在教学《生命桥》这一课时,我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见过小桥流水,见过横跨长江的大桥,但是你们知道生命桥吗?”问题一抛出,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对生命桥的探索欲。此时我不是急于给学生讲解,而是让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文的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启迪思维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便于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分析与交流。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让一幅幅画面跃然纸上。

二、在质疑问难后布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质疑问难是一种传统的求知途径,而质疑问难后的布白既是对问题的回顾归纳,提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前期的思维准备,又是连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区之间空白地带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优质的质疑问难犹如在孩子的心湖上投入一颗智慧的珍珠,这晶莹的珍珠落在水中将荡起层层怡人的涟漪。而质疑后的巧妙布白恰如智慧的珍珠落入思想的玉盘上一样,必定奏出优美清脆的旋律,从而撞击出创新的思维火花来。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重庆的刘燕老师执教的《放弃射门》就有两处精妙的质疑后的布白。此课设计的第五板块是引领学生合作探究,感悟福勒放弃射门的真谛。在引导学生探寻不同人物在福勒放弃射门一瞬间的内心感受时,教师主动质疑:“面对如此绝妙的射门机会,福勒却放弃了射门,他的举动牵动了千万人的心。如果你是球队教练,如果你是福勒的队友,如果你是看台上的球迷,或者你是一个非常关注这场比赛的人,在福勒放弃射门的一瞬间,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略停片刻之后,学生畅所欲言,纷纷站在不同角度评价福勒放弃射门的做法。老师再度质疑:“那你认为福勒究竟该不该放弃射门呢?”而此时暂不要求学生马上回答,沉思片刻后指导学生细读课文,从课文的每一段,每一句,每个词当中寻求放弃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两处布白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时间,给探究留下了无限的空间。

三、在教学处布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

“处布白”是指在文学作品的或教学的处,教师不妨戛然而止、激流勇退:停下来,退出来,把“弄潮”与“冲浪”的激动让给学生。此时的布白,就像浪遏飞舟,唤起的是超越的激情和创造的喜悦。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我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怎么会变得伤痕累累、憔悴不堪?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此时的布白设计,使得学生在写作中触及到文章的灵魂,感悟到文章的主旨——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此时的学生写出了句句真言,字字情深。

四、在结尾反思时布白,促进学生的课外延伸

语文新课程观提出,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提倡大语观,倡导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因此课堂教学的结束,正是生活语文的开始,即课文品读完毕之后,把学生的视点由课本引向课外,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而延伸结课前短暂的几秒钟布白有时就能起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的艺术效果。这几秒钟既是让学生把思维的触须延伸到生活,同时也是让学生在脑海里重温问题意识,加深情感积淀。

福勒放弃射门范文2

一、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为基础,还要与其它的情绪特别是创作欲望有密切关系。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的教学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最近我发现我们班的一个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了很大进步,惊诧之时我还发现他在课下找我的机会比以前多多了,上课时也比以前发言的次数明显增多,而且见解与众不同。几天之后,我竟收到了他给我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我越来越喜欢您了,也越来越喜欢您的课堂,您是我们的大朋友,正是您为我们创设的这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我们有了创新的勇气和欲望。老师,谢谢您。”我惊呆了,这真是“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原来,我在平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课题导入,我经常运用征求学生的意见法导入。比如,面对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发现?课讲完了,你有什么疑惑和不解?或者针对课文最后的犹言未尽引导学生续想。比如,我在教学《金色脚印》、《穷人》时,引导学生续写小狐狸和老狐狸跑向森林之后发生的事;渔夫夫妇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之后,五个孩子长大以后……给他们自由发言,任意想象的一次机会。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放下了教师的架子,作为孩子们眼中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景。

当然,在这过程中,也有的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发现并不是太成熟,太完美,甚至有些幼稚,有的不合乎逻辑。作为老师,我不能笑话他们,不能粗暴的否定他们,应当学会悉心保护他们这种创新的萌芽,这样才能使萌芽长成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二、须教自我胸中出,却忌随人脚后行

这句话道出了必须重视创造性的真理。那么在教学时怎样才能做到不随人脚后行呢?

我采用了“求异法”。求异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的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

福勒放弃射门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网络环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352-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教育在小学各个学科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如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应用。面对教学硬件设施的不断改进,以往粉笔、黑板、教材三位一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取而代之的将是更加先进、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下面我们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利用网络环境,开放语文课堂

《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路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一心理欲望表现的特别强烈。而网络信息的呈现方式又是集生动、有趣、形象、丰富为一体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满足了他们渴望马上进入探索状态的需求。例如,我们在教授《田忌赛马》这一课时,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弄清楚田忌两次赛马的原因和经过,虽然看似简单,但以往乏味的教学模式达不到充分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而现在,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开放式的语文教学,让学生自己进入电脑数字平台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置网上赛马场,此时,几乎所有学生都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感和好奇心。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学生们必须熟读课文,了解掌握田忌赛马的主要经过。于是,学生们会如饥似渴的投入到文章中去,津津有味的阅读每一个细节。在学生进入网上赛马场之后,犹如置身于真正的战国马场,一个个都表现的跃跃欲试,甚至还有学生主动请求当一个“解说员”,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这一教学过程,不但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还能让学生切身体会赛马的感受,增强口语解说能力,从而对田忌赛马的中心主旨产生更深层次的领悟。

二、利用网络环境,促进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素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时刻注意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的竞争力。而现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刚好为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例如在教授《石壕吏》时,可以将其分为两节课时,第一课时我们主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组长带领下,运用计算机网络对课文素材进行收集,比如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文言古词的解释等,在组员互助交流中完成对于课文内容的自学;第二课时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展开讨论,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这一过程不但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还拓展了他们总结归纳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又如,在教授《放弃射门》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围绕“福勒到底应不应该放弃射门”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有的说福勒应该尊重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竞赛宗旨而放弃射门,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将他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还有人说福勒应该射门,如果放弃就不能充分体现竞赛的魅力了,甚至还有其他的很多观点不断涌现出来,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的局限性,很多学生不能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而网络论坛上的“你辩我驳”这一板块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不但能够在网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后还能相互交流切磋。这一方式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辩论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中的取长补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取得了学习上的长足进步。

三、通过网络环境,领悟语言魅力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比较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倘若让学生仅仅依靠在课堂上的诵读来充分感悟语言魅力,确实缺乏应有的说服力,很多学生难以从中获取美的享受。但是运用网络音乐来辅助教学,则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教学效果。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美感不敢能够渲染课堂气氛,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音乐的熏陶下,快速进入文章意境,融入语言文字营造的美好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月光曲》这一课文中,有一部分是讲到穷人家的兄妹,沉浸在网络环境提供的贝多芬的钢琴曲中而幸福的展开联想,并伴随音乐诵读课文,此时,学生会随着音乐的起伏陶醉在文章的意境中,并不知不觉的融入这种美的境界中,加深了每一位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

总之,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将信息化教学的效率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 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福勒放弃射门范文4

一、启发诱导,选准时机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就是告诉我们: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也不去启发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时机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

例如:(1)课初提问,可以通过读题质疑,激活学生探究兴趣;在巧妙复习中,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精髓。《飞夺泸定桥》一文,教师通过紧扣题眼质疑:为什么要夺泸定桥?围绕"飞""夺"二字,课文讲了哪些内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夺取泸定桥的?(2)课上,可以抓住有疑处、矛盾冲突时、情感共鸣处、文本留白处、知识延展处进行提问。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在品读探究环节中,教师可抓住文本中矛盾之处引导学生质疑:小男孩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他在抽血过程中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为什么会"立刻停止了哭泣"?(3)课尾提问,更是推波助澜,升华文本。

当然,在学生没有思考、没有疑问、没有形成认识冲突之时,不可轻易提问。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方能鼓起学生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提问难度大都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

二、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提问的目标,必须及时发现和灵活应对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但是在实际运用到构建有效提问的课堂实践中时,必然会遇到各种有差异的信息,教师处理的方法、策略虽然千差万别,但是教师提问的目标应该明确。那就是关注学生的回答,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课前精心预设的问题,跟随学生的认知兴趣不断调整,帮助学生把新学的内容与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提问的目标明确,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在设置问题时,如果范围太大,学生就会无从下手。比如“松鼠是一种漂亮、乖巧的动物,文章是怎么体现这些特征的?”这样的问题就会使学生无从下手,如果换成“松鼠是一种漂亮、乖巧的动物,文章哪些段落分别体现这些特点?”对于学生来说,就比第一种问法较易于思考,也很容易就从课文中找出答案,从而把握文章要点。其次,能够给学生回答问题的途径也是使问题明确的一个重要方法。比如在分析松鼠的特点时,首先分析了松鼠漂亮的特点,并用“文中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吃相这几个方面来写的。”这样的以填空的形式,给学生一个模版,接下来让学生把松鼠的特点以填空的形式从文中找出来。这样先给出学生一个范式,并在解决问题时不断强化这种范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阅读中概括归纳的能力。新课程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所以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不但是实现有效回答、有效提问的必要途径,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也符合新课程的学习目标。

课堂提问要做好充分准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从收听反馈信息到讲评,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与形式,把课堂当做过场。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差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特别是课堂应变提问,更应该有的放矢,绝不能随意发问,仓促上阵。

三、把握平衡,协调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和教师文本价值引导之间,寻找平衡点,精心设计提问,既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创新性,又要适时引导,让学生的个性体验与文本价值引导在课堂有效提问中协调发展,互补共进。

例如教学《丰碑》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军需处长本来自己是发棉衣的,然而他却因为没有棉衣穿被活活冻死了,你说他是傻不傻?为什么?”又如《放弃射门》一课,主要讲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却放弃了射门。设计讨论的问题是:福勒放弃射门,你认为他这样做是对还是不对?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说傻,有的说不傻;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教师先不表态,等学生把想法一一交流后,再提问学生评价,谁的看法更合理,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概括总结得出正确结论。

四、立体提问,发散思维

福勒放弃射门范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32-02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当前,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学打破了过去单一、沉闷的课堂气氛,课上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表演、辩论等又唱又跳,异常活跃。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学生安静下来独立思考的机会少了。面对本应学生自己深入思考的问题,教师或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大家共同解决,或是让学生推荐代表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回答得精彩,其他学生被动地听,久而久之,大多数学生养成了不爱动脑、不会动脑的习惯,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笔者认为,语文课堂需要适时给学生创造一个无声的思考空间,让教学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以提问为突破口,激发思考的欲望

不少学生依赖教师的讲解,不愿独立思考,结果学生的大脑得不到思考的训练。教师应当以提问题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乐于思考的欲望。首先,课堂提问必须具备足够的驱动力,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思考价值,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其次,问题要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生活实际,应当让绝大部分学生经过思考后都能找到答案,同时要让部分学困生在教师的引导或同学的帮助下解决一定难度的问题。再次,提问时机要恰到好处,要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教学环节的关键处和学生思维的转折处,从而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与“思”的良性循环。如人教版语文第十册《养花》提到养花的乐趣时写道:“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学生对养花的“喜”和“笑”乐趣容易理解,但为什么说“忧”和“泪”也是养花的乐趣呢?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多角度引导、多方式提问,如: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在养花过程中有“忧”和“泪”,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讨论分析,体会到作者在养花过程必须付出劳动,是苦中有乐,感受到了作者对花的热爱,真正理解“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的含义,才能体会到“忧”和“泪”也是养花的乐趣,得到了独立思考的训练。

二、以教给方法为途径,学会思考

语文教学强调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思维方法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思考的科学方法。

1.观察法,即引导学生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运用辅助工具对事物进行考察,从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如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以针对文中句子“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引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请自主查找、交流。

2.究原法,即引导学生对事情发生的根源进行思考,弄清因果关系,让学生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课文《唯一的听众》时,教师引导学生就课题发问:“为什么听众是‘唯一’的?这个‘唯一的听众’又是怎样的人呢?她为什么愿意做‘唯一的听众’?”

3.质疑法,即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书本和已知的知识,要敢于怀疑,这样才能有所发现。如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叫鲁肃准备草船和军士时,教师点拨道:“鲁肃是哪国人?”由此,学生马上提出疑问:“鲁肃是周瑜的人,诸葛亮怎么还敢叫他去准备草船,他就不怕鲁肃告密吗?”教师引导学生先从课本中找出答案:“鲁肃告密了吗?他为什么不去告密?如果鲁肃告密了会有怎样的结果呢?”学生带着这些疑点思考并展开讨论,很快就明白了诸葛亮非常了解鲁肃,做到了知己知彼,同时也说明了鲁肃是个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的人。

4.联想法,即引导学生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由未知的想到已知的相似的事物,由眼前的想到过去的或将来的情景。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联想学过的字,记忆刚认识的生字;在理解句子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在学习课文时,要从文中的事件或人物联想到生活中、自己记忆中相似或相反的事或人物,甚至由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联想到其他的表达方法等。

5.找规律法,即引导学生从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找出规律用以指导学习实践。如在识字教学中,通过对一组字形相似的字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带提手旁的字都跟动作有关,带“口”字旁的字大多与吃有关等,这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记忆字词。又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你从这几个事例中发现了什么?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

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教师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是要让他们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

三、以发展为导向,确保思考的时间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有时为了顺利地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中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短,学生还未进入思考状态,思路就被中断了。要想让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教师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充分感悟的过程,这样才能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自觉提取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对照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深入思考的习惯,这样学生才会思有所得。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了十几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但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却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而是要求学生在2分钟时间内作答。结果,学生无法解答,教师只得逐一解答问题。一堂课下来,学生列出的问题似乎都解决了,但却是被动地听,这样的课堂“思考”成了教学的摆设,语文教学要求“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目标也成了一句空话。

在教学中,教师出示问题后,应当为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可以着重就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选择一两个自主探索解决,如:1.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2.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哪里?3.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4.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5.“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6.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交流探索的空间,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初步认识,通过交流探索获得了独立思考后的学习收获。这样教学达到了探究问题的效果,让学生的交流、学习成为思考的平台。

四、以环境为依托,减少思考的干扰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无声环境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然而,笔者在课堂教学观摩中,常常发现有的教师在学生思考问题时不停地“唠叨”,一会儿提醒学生应该怎样,一会儿想起了什么又交代几句,学生的思路总是被打断。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要发挥“引导”的作用,不需讲时大讲特讲,不仅打断学生的思路,而且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教学往往事倍功半。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册《放弃射门》一文时,学生在讨论了福勒该不该放弃射门,大部分学生认为不应该放弃射门,并从文中找到了相关依据。此时,教师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场足球赛的胜负重要,还是一个生命重要呢?”就在学生陷入沉思时,教师却耐不住性子大谈生命的价值,慷慨激昂地朗诵了关于生命的诗词、名句。学生听了教师的朗诵后,已经忘了重新思考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也没办法深入体会福勒伟大的人性美。

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无声环境是学生深入思考的保障。教师在语文课上营造出思考的氛围,让学生学会思考,才能将无声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艺术,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呈现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教学效果,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境界。教师在教学《放弃射门》一课时,针对“一场足球赛的胜负重要,还是一个生命重要”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生命价值、人性美等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待学生交流讨论、发表见解时则让学生换位思考,从多元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地方教师不讲,需少讲时精讲。

福勒放弃射门范文6

口语交际能力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应当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有心的教师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受益。

1.重视情境创设,激发表达欲望

心理学指出:"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不是当做负担。"对于口语交际也一样,只有当学生对其产生了兴趣,才有想说的欲望,才有可能把话说好。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小小新闻会》,要求学生把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到的新闻在班内一下。为了让学生有一种在新闻会现场的感觉,教师要提前参照会的要求装饰教室,悬挂会标,准备好两个话筒,一个主持人用,另一个以备台下学生提问用。在会开始前,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有关新闻现场会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新闻会。有了前面这些铺垫,相信学生也有了想说的欲望,表达得也会更流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一项事物产生了兴趣,自觉性便油然而生,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也是如此。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创设合理的情境,点燃学生想说的欲望。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课堂上表演、做游戏;课前开展和主题相符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装扮教室等。有了这些精心准备,再加上学生的亲身参与,他们的积极性会特别高,说得也一定特别好。

2.创设有利情境是激发口语交际兴趣的好方法

我经常在课内、课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活动课和语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合作交流,在轻松的语境中"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例如在口语交际活动课?D?D购物"讨价还价"中,课前让学生同家长一道逛市场,留意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场面。并把教室布置得如市场一般。活动中,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买方;另一组扮卖方,两人一小组进行购物讨价还价表演,各组轮流演。看哪一组能以买卖双方都满意的价钱成交。讨价还价时,指导他们以假设情境中不同身份的人的口吻来说话。这种富有语言实践性的活动课,激活学生语言的思维,丰富的说话表情。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主动交际的兴趣。

3.科学挖掘教材资源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好渠道

高年级教材中有大量内容丰富、文情并茂的课文,这些都是有待教师开发的丰富资源。于是,我在平时的阅读和习作教学中经常渗透口语交际训练内容。

训练可以在演示中进行。演示直观形象,让学生边演示边解说,以培养口头表达的条理性。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我让学生用马的模型演示比赛的场面,边演示边解说。通过演示活动,增强学生口头表达的条理性,而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训练可以在口头作文中进行。在每次习作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口头作文。指导他们就某个题目,如:《我的理想》、《我的第一次》等等,让学生有条理、流利、有表情地讲述。如习作教学《感受春天》,我先让学生到操场走一走,从看、听、嗅觉和心灵感受等角度观察自然景物,找出春天到来的象征兆。然后要求他们把自己的发现流利地讲述。在训练中,学生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序,且表情丰富,还能提高作文水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训练在双向互动中进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解惑和开展争论。这些都能使学生在双向互动中训练口语交际。例如在教学《乌塔》中,学生质疑:乌塔独自游欧洲,不怕遇到坏人吗?我没有回答,而是让大家一起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只要说得有理,我就给予鼓励,以增强其交际的信心。又如在教学《放弃射门》中,我把学生分成正反方,围绕"福勒放弃射门的做法是否值得"展开辩论,理由充分的一方胜。学生首先联系实际积极讨论。接着,双方展开唇枪舌战,各执一词。有的说值得,他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有的说不值得,比赛看胜负,胜者为王......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充分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说话清楚流利,又能听清对方的话。

4.积极开展活动,享受成功乐趣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无时无处不伴随着我们,一刻也不曾离开。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要随时发掘身边的有用资源,如电视、广播、网络等,为我所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要尽量多为学生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和原材料:可以让学生每天根据主题上台朗诵一首古诗、阐述对一句名言的理解、根据某一句谚语开展辩论等;可以在班内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推荐参加高一级的比赛,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展示和交流平台,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当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时,才能增强语言表达的自觉和主动性,才会努力地去自我实现,把口语表达看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当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展现机会,他们会享受到付出后的喜悦,感觉到自己平日的积累有了用武之地,就会增加参与这项活动的兴趣,继而喜欢参加一切交流活动。

口语交际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这一点却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虽然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起,每个单元都安排了形式不同的口语交际训练内容,但是很多教师熟视无睹,没有落实,仅仅重视基础知识、阅读、习作教学,唯独没有口语交际教学的一方天地。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