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学习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本主义学习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本主义学习观

人本主义学习观范文1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教学;师生关系;自主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不同于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的生物还原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倡对人性、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的研究,被誉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而这种对人性和人的尊严、价值的研究,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实践者关注的教育哲学。

1马斯洛人本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需要层次理论包含: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产生其他需要,一个衣衫褴褛、食不果腹、无家可归的乞丐不太可能产生自我实现的愿望。而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种高水平的需要,当个人需要得到满足时,学生自然会继续进步,达到自我实现的完美境界。而教育的作用,恰恰是创造良好的条件,以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鼓励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完成自我实现的目标。笔者认为,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需要包括: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认知的需要。

2马斯洛的教育观

2.1关于爱与尊重

马斯洛认为如果教师用爱和尊重来对待孩子,那么即使出现失误,孩子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包容老师,爱是培养孩子的前提,在爱的前提下老师应该做的是以下两个方面。2.1.1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自己做选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专制会使孩子失掉原有的个性,阻碍孩子自由发展的能力。尤其是初中时期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叛逆阶段,由于“独立感”和“成人感”的驱使,容易和父母与老师产生“摩擦”或闹情绪。尤其反感把他们继续当成小孩子来教育,认为父母和老师管得太多,是一种“控制”、“不尊重”、“不信任”他们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马斯洛认为,健康的孩子有一种良好的品质,叫做“内在的智慧”。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老师应该尊重并鼓励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自己选择。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尊重他们,在他们需要保护、关爱时站在他们身边,并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舒适和满意的氛围。2.1.2教孩子尊重他人,学会接受青春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他们十分关注自我的发展和变化,存在“自我中心”的特点,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是特别的,所以往往容易对父母、老师的一些言行产生反感,导致排斥、否定或轻视某一群体。面对这种现象,马斯洛认为,孩子需要有学习、发展、自我发现、提高技能的自由,但与此同时,他们也需要一定的规则和限制去规范他们自己的行为,学会接受批评,处理挫折,严格自律。所以作为教师和家长,需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把握尺度,进行适当的监管,避免孩子走极端,误入歧途。例如,允许孩子进行一些同龄人之间的社交活动,但应回避酒精、香烟和药品等事物,并且要按时回家。为青少年建立一个自由和规则并行的成长空间。

2.2关于学习氛围

马斯洛认为学习的核心意义是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评价、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的决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同时,还必须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意义。马斯洛批评传统教育只让学生接受书本内容而没有感受现实生活的意义。他说:“让年轻人学会思考复杂的问题,意识到任何问题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学会选择自己的位置。”因此,“我们必须让所有的学生接触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是让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让知识的种子生根发芽。老师不是专家,而是学习的促进者。实现这种有意义的学习的关键是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创造学习氛围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基于对学生的信任,信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3关于教学过程

马斯洛评价教育过程:一是学生学习的是别人的实验结论,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得出的。他指出,经验是不可能代表知觉和创造力的。二是培训和教育过程忽略了知觉和创造力。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生一些无用的知识。三是理论和实践经验不应分离。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马斯洛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教育应关心学生自发性和创造力的发展。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老师要进行正确的指导。2)课堂教学应结合生活。“让学生学会如何区分好的和坏的;明白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有害的;应该选择什么,不应该选择什么。一个人所获得的能力、智慧、成熟、优雅和性格,都需要实践经验,反复经历成功、失败、挫折、痛苦……”这些都与真实的生活紧密相关。3)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样的绑定,人们无法真正得到发展。4)了解学生,同时了解自己的主观感受。也就是说人们应该知道一个人的局限性,想要健康发展,人们必须正确认识自己。邪恶来自无知,良好的行为需要良好的认知作为前提。马斯洛认为,良好的行为是良好认知的开端。

3基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师生关系

3.1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

3.1.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学校和教师为学生服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老师单向的,缺乏情感互动的。缺乏民主和信任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通常会使学生感到怀疑和恐惧。而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使传统的教育面临变化发展、协调适应。笔者认为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潜在条件,是要给他们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使学生和老师处于一种相对平等和稳定的关系之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和尊重会加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产生安全感,使他们能够更加自由地发展。3.1.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作为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韩愈曾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传道”就是给学生指明道路和方向。“授业”就是教给学生进步的方法和技巧。“解惑”就是当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遭受迷茫、阻挠时,老师给以点拔、提醒和帮助。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老师的责任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只是知识的推广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老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改变传统的纯知识理论教学,加强对学生学习、合作和协商的引导。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不是权威和依赖关系,而是双向参与、双向沟通、平等和相互帮助。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3.2如何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

师生关系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在教学领域,是给定的关系;在人格领域,平等的关系;在道德领域,是尊重的关系。因此,师生关系的处理也会影响其他教学活动的进行。然而,在当今社会仍存在一些师生问题。例如,一些逆反心理较重的学生叫老师“猪”或教师用体罚的方法教育学生。因此,如何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心理学知识,学会分析初中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生真诚交流和接触。无数成功的教师经验表明,对学生真诚的爱、理解、关心、信任和尊重是有效教育的基础,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哲学。笔者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将会给教育带来更大的发展,教学也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丰硕成果。总的来讲,学习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如果教师和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可以更加顺利地引导学生发挥潜力,早日满足自我实现的愿望。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1)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民主、平等、互助关系。(2)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应该建立在爱的基础上。(3)师生关系之间应形成“我-你”对话,老师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力量。综上所述,人文主义可以称作“情感的花园”,它关注和研究人性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的经验、内在情感、智慧、潜力、目标、爱好、兴趣和价值观。马斯洛认为,教育实质是教育人们进行自我实现。学习是发展个性、潜力和实现价值的过程;教学是一个行为控制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是创建一个安全、放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进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马斯洛表明,学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学习不涉及情感和个人意义,是一种头脑“学习”,与完整的人无关。另一个是有意义的学习,不仅涉及到知识的累积,也包括个人行为、态度、个性的变化。这不仅是一种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经验的累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了以情感力量作为教学内容的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我”为核心,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重点从以教师教学活动为主到以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经验作为主体进行教学,促进个性化教学的发展。在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中,人文教育符合时展潮流。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胡敏.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21(3):85-87.

[3]贺丽娟.试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实施性教育的启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4):207-209.

[4]张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改革[J].河南社会科学,2003,11(5):208-209.

[5]吴培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学园:教育科研,2012(9):36-37.

人本主义学习观范文2

关键词:人本主义;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理解;尊重;信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237-02

教育作为一种高级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培养人、塑造人为直接目的。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大学德育教育活动中,辅导员与学生的主体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尤为显著。在实际的大学德育教育活动中,随着高校教育不断发展,社会时代的不断进步,辅导员与学生在主体关系互动中面临各种紧张性挑战,如何调整辅导员与学生主体关系以促进德育教育提高,来自人本主义的理论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人本主义与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强调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是人发展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即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关系纽带,师生关系的定位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与理念,师生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体现了教育双方彼此的地位、作用和互相的态度。师生关系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教育目的,因此师生关系受教育思想的制约。人本主义所强调的人的价值性特征对师生关系进行了新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超越是人的基本需求,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实现的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的环境都有益于潜能的实现,只有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营养而蓬勃发展。因此师生关系的定位与状态,关切教育效果与质量的好坏。辅导员作为高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促进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本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达成两者关系的和谐,给德育工作以新的启发。

二、当下辅导员与学生主体关系的反思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人生导师与知心朋友是国家政策文件对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准确定位。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也以此为目标争取做到学生的人生导师与知心朋友,但是在高校教师群体中辅导员是区别于专业任课教师的特殊群体。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包括8个条目,其内容涉及“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等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不仅从心理、思想引导、学生活动等方面开展工作,而且需要承担学校大量事务性管理工作。辅导员与学生的角度不仅是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还是管理关系。辅导员囿于学校规章制度,对学生存在着严格的管控要求,这种管控要求使得辅导员对学生存在着严格意义的管理者立场。因此辅导员与学生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不仅仅是师生关系,也存在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管理关系往往使得辅导员与学生在实际交往过程中发生紧张性关系冲突,而这种紧张性关系冲突也会使师生关系受到冲击,严重影响德育教育效果。而且这两种关系在辅导员实际工作中是交叉进行的,角色转化快速,交互影响,辅导员与学生的主体关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易发生紧张性冲突的师生关系。如何协调好辅导员与学生的主体关系,关系到高校思政工作的根本。

三、人本主义视角下的辅导员与学生的主体关系

人本主义重视人的尊严、价值,强调自我实现的主体能动性,学生在校期间是以自我成长为目标,但是在现实教育活动中,学生的自我成长历程往往呈现各种复杂局面,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中学生德育的主干力量。辅导员在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心理健康、学业规划、职业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教育责任“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这些方面是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方面。相比专业课教学,辅导员在德育教学中需要更多的人际技巧。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存在价值,认为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辅导员对学生有着管理的重要职责,对学生在校活动有严格的制度管理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做什么”,这又要求辅导员树立一种管理权威。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无论是管理权威还是德育培养,人与人最重要的是彼此真诚与可信任关系的建立。因此高校管理制度在一定意义上应该符合学生成长的本质需求,辅导员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树立起可信赖的管理权威。权威与可信赖是辅导员与学生互动关系建立的必要条件。

辅导员管理权威的建立在制度上有着安排,管理者权威在自然教育过程中容易发生,辅导员制度安排的权威性与可信赖的权威性相比有一定程度的区别。辅导员制度安排的权威性并不能满足辅导员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与可信赖的权威性相比,制度安排的权威性有以下不足:一是信息反馈不真实,辅导员如果只依靠自身管理者地位去管理学生,那么在获取管理效果信息方面得不到学生及时积极的真实反馈,辅导员无法获得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真实的需求;二是互动能力差,学生与辅导员管理仅包含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成分,辅导员将无法深入学生群体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三是教育性不足,硬性管理的教育性不强,学生无法从中获得教育性指导;四是抗拒性强,学生群体对硬性制度化管理抗拒心理较强。因此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基础上建立起可信赖的权威形象尤为重要,与学生形成真诚、理解、信任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德育工作的效果。

四、对话:辅导员与学生主体关系互动成长的可行途径

1.革新教育理念构建“尊重、理解、信任”的师生互动关系

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应以“尊重、理解、信任”为目标,在互动过程中积极体现辅导员与学生的主体平等地位。“在这种关系中,双方都没有自己追求的现实利益,双方都不把对方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而是真诚地赏识对方,欢迎对方,肯定对方,同时受到对方的赏识、欢迎和肯定。”[1]正是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进行着相互的理解、尊重和沟通。而这种理解、尊重和沟通是通过平等对话实现的,因而,在师生之间这种交互关系中,对话沟通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而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获得了精神上的沟通与理解。通过对话交流实现双方平等、友善、尊重关系的建立。通过对话,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等。那么德育过程就可以实现“人与人的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2]平等、尊重、互助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师生之间教育关系的缺失,相反这样的关系更有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教育的意义更在于师生加之观念的交流互通。

2.辅导员应正确认识自身权威,增强自身修养与水平

辅导员在德育过程中使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合理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过程中不能够成为决策者指令的简单传达者、规章制度的简单执行者,简单依附于指令、规章制度,工作方法简单机械,而应该坚守自己的教师立场,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自我分析问题所在,澄清多元思想交融下的价值选择,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客观评价。其次,从人本主义角度来看,辅导员在与学生谈话过程中,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代替学生做出选择,更不能强迫学生去选择,而应该告诉学生“应该是什么”。通过激发学生自身潜能,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身问题,自我剖析,自我成长。但这对辅导员自身的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辅导员应不断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经验,树立起可信赖的权威形象。

辅导员可信赖的权威形象,有助于增进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有效性,良好的权威有助于维护辅导员与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辅导员应该正确认识自身的权威,辅导员的权威并不是让学生害怕。教师的权威来源于两大方面:制度的权威和个人的权威。制度的权威包括两个方面:法定因素(在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和传统因素(在社会中的地位);个人的权威取决于专业因素(个人的知识技能水平)和感召因素(人格魅力)。而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取决于这四种因素的合力[3]。就塑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言,增加个人权威的权重,对可信赖的师生关系构建而言具有积极意义。如果学生仅仅因为辅导员所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制度权威而感到震慑则不能认定他们之间具有可信赖的师生关系;相反,如果学生折服于辅导员知识渊博,被辅导员自身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这种源于个人的权威必将有益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设。真正的教师权威的确立不是让学生在教师面前瑟瑟发抖,而是感到安全、信任和愉快。一个具有高个人权威的辅导员,必然是本着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以自身的权威性影响激发学生自我成长潜能,以自己的知识和人格力量构建起与学生畅通的交流模式,在真诚、理解、信任的关系氛围中实现对学生合理引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136.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人本主义学习观范文3

【关键词】人本主义 学习 理论 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75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填鸭式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重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教育界的广泛讨论。本文就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相关知识展开讨论,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学习活动在原则上应当是主动的,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习者的情感体验的变化,学习者通过自身的学习能够实现自身的学习价值。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学习是一个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也就是知识相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一大进步就是注重知情合一。既强调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系列情感变化,希望受教育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二)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有意义学习是能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不仅是知识上的进步,也包括心理上的成熟、经验上的积累、独特个性的发挥、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起到充分挖掘个人潜能的作用。

(三)强调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学生中心的学生观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于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地位、学生的地位以及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形成巨大的颠覆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制定要合理

人本主义理论在教学上的改进首先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在国家教育目标和省培养目标的指挥下,结合学校与班级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制定。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致力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要实现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提升,即“三维目标”的实现。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地理教学

探究式地理教学也是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体现,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主张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扩大了地理教学的范围,不再将地理教学局限于短短的40来分钟的课堂教学当中,将地理教学延伸至学生的课外以及实践活动中。例如:探究问题的来源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实际遇到的地理问题,附近的大山、丘陵、盆地等典型地貌可以作为野外考察基地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材料等等。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往往是以团队的形式展开的。在团队中,学生除了自主学习,还需要考虑团队的管理、分工、配合等一系列的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也体现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所强调的知情统一的学习观。

(三)改进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新课改的背景下,师生关系应该向更和谐、更融洽的方向发展。改进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完成老师和W生角色的转变。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性、能动性、选择性,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引导作用,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完成学习任务。第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双方应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感受,以便通过学生的反馈来更好的改进自己的工作;鼓励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应大胆提出质疑,帮助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案。

三、目前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就容易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过分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变化,就容易忽视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虽然说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情感体验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也要把握基本原则,在要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情感体验的变化的情况下也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情况的掌握,这几个方面是需要同时注意的。

(二)过分弱化课堂讲授的地位

在强调发展素质教育的情况下,我们应当适当的调整教学方式,不能再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讲授式教学的全盘否定,我们不能完全抛弃讲授式教学,应当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汲取其中有用的部分,抛弃传统教学方式中不合理的成分。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就会弱化课堂讲授的地位,但是讲授式教学就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比如,学生在进行地理问题探究时所需掌握的理论性知识是需要通过课堂讲授获得的。

(三)对地理教师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人本主义学习观范文4

关键词:人本主义 教育观 教育发展

一、人本主义的主要教育思想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必须以整个人为对象去研究,此外,每个人都个属于他自身的需求,并在追求过程中体现自身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一)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

1.重视“自我实现”的目标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 “自我实现 ”,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独立成长和自主发展,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人本主义提倡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独特个性为出发点,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挖掘自身潜质,,最终达到自我实现3002。

2.培养“知情统一”、全面发展的学生

罗杰斯认为,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情感与认知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教育中,需设立一个现实的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将人的情感与认知进行有效的组合,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更加重视学生成长而远非学习效果,更重视培养学生全面的学习能力而非只是仅在理论上技高一筹的学生。

(二)人本主义的教育过程

1.培养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罗杰斯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有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其中有意义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它不仅强调知识性的学习,更强调经验性的提高,它涵盖了态度、行为、认知、情感等方方面面,这种学习方式结合人的逻辑思维、情感因素和行为方式,是一种全方面的学习。

2.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核心教育原则。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中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重心,在此基础上,传统的课堂“死气沉沉”的教学模式,也将被以启发式、激励式的教学活动所取代,以自由式学习、自主式促进以及自我评价为主线,最终使学生成为他们学习的主导者。

3.提倡非指导性教学

人本主义倡导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倡无结构、非指导性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教学情景设置、“真实问题”案例的提出等,为学生营造一种灵活、开放的教学氛围,留给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激发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给学生搭建一个通向新知识的渠道,并通过这样的课堂建立起共同合作学习的师生关系。

(三)人本主义的教育评价

1.全面动态的教育评价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提倡动态的客观的评价机制,认为传统的评价模式严重缺乏客观合理性,不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自尊心,而动态的教育评价方式则为学生提供了阶段性的学习情况反馈,使他们能及时的发现并改善学习中的不足,此外,人本主义还强调重视对学生在其他各方面素质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重视自我评价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把学生的自我评价放在首位,把他人的评价放在次要位置,原因在于以个体为主体的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是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以及自我实现的重要手段,此外,自我评价较考试评价等他人评价方式,更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我国当代教育观的启示

(一)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服务的,人是社会人,因此教育应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对教育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教育的功能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为防止以偏概全、以点带面而带来的顾此失彼等短期教育行为的发生,当代教育观中更加重视全面、全程、和谐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二)启发式的课程观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亲自动手,独立思考与操作,因此在课程的编制以及实施过程中,都需要以点拨、启发、开发和培训学生为基本目标,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们有探索发现的动力,从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彰显人的创造性作用。

(三)适切性的教材观

人本主义强调突出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情感,反对传统中以教学理论为中心的教材观,好的教材是课堂的“灵魂”和“主干”,以好的教材为“媒介”才能上演精彩的“剧本”,因此在教材的选取上,应更重点突出学生的地位和情感的教育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以教材为蓝本,基于教材又再生教材进行教学。

(四)开放式教师观

由于课堂的主动权从教师的手中传递到了学生的手中,教师的职责也因此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掌控者,他必须帮助学生“自我实现”,课堂模式和内容的新变化并不代表着教师的作用不重要了,而是更加重要了,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并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精神的教师,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质。

(五)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充分尊重和考虑每一位受教育者的目的,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质和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附属地位到主体地位,此外还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教师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六)综合评价观

教学需要追求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更应该注重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转变,传统教育中所采取的考试等一次性的评价,严重妨碍了过程教学的实施,导致只注重学习成绩。而过程性评价更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加深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教育评价过程加结果、个人与他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制度,才更能体现评价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魏笑云.论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及潜在的课程观[N].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2]刘佳,吕耀中.论人本主义教学观[N].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3]侯英.浅析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视野下的教学过程[J].普教研究,2007,6.

人本主义学习观范文5

(一)传统语文课堂

新课程改革以前,绝大多数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讲授法。这种授课模式决定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地位: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客体,强调的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注重教师权威至上,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在教学内容上,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大多数语文教师一般只按作者、背景知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以及写作特点等要点进行解读。传统语文课堂,过分依赖教师教学,重视课本内容知识的讲授,忽视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受重视,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容易让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从而引发一系列课堂教学问题。

(二)当下语文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的学习在成为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固化模式。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最明显的当属教学方法上的改变,而且还形成了一定区域的教学流派。比如,以钱梦龙老师为代表的导读派,以于漪老师为代表的情感派,以魏书生老师为代表的管理派,等等。从现代学习论的角度来看,当下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破了以往单一的陈述性知识以及简单的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现状,强化对高级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认知,尤其强调学生在情感知识层面上的升华。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上的变化,加上社会环境的改变,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积极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而教师的角色也从“主宰者”变成了“引导者”。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小组讨论,自主探讨问题,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和教师间关系的变化使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语文课堂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课堂教学的形式化依然严重,公开课、教学技能大赛中所呈现的学生积极讨论和教师有效引导的场景并不能常规化地出现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课堂中“语文味”逐步淡化,语文课堂已俨然成为教师展现“多姿多彩”的大舞台;语文课堂的创新,同样也成为一些老师误解、曲解语文文本知识的有力借口。可以这样说,语文改革,改的是形式、是套路,不变的是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缺失问题。

二、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缺失下的语文课堂反思

(一)理论与实践的脱轨

从语文课堂的发展历史来看,多数语文教育专家倾向于对教学理论的探讨,而忽视了对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操作的研究。对于很多乡村教师或者基础知识薄弱的语文教师而言,科学的教学理论相对缺失,传统模式化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理论与实践的这种偏离与脱轨导致语文教学流于形式化。例如,何更生教授在广州某乡村学校听课时,发现上课的语文教师说了这样一句话:“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方法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很明显,这句话是存在问题的。从现代学习论的角度来看,“通过”后面的内容应为高级技能知识,而“概括”后面的知识应为策略性知识。这两种知识怎么能有效地加以结合呢?因此,对于乡村教师来说,理论的缺乏,往往会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固守甚至是错误。而对于那些能够接触大量科学理论知识的教育专家和教育研究者们来说,实际的操作相对缺乏,理论化太过浓厚。在课堂表现中,往往呈现出教学内容高深晦涩,缺乏一定的生动性,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主动性得不到提高等问题。

(二)语文课堂的“伪”化

有效的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考虑,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应体现在学生对于不同知识内容的把握上。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在学习成果上,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熟记,对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应掌握并运用,而在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应有一定的自我认识并能得到有效地内化和升华。但是,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却不高,这主要归结于语文课堂出现的“假语文”现象。对于语文之“假”的批判,教育界普遍认为是因为语文课堂中的技术手段泛滥以及语文公开课的作秀。但深入内部探讨,语文课堂有效性低下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评价机制的僵化。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对语文教师的评价主要看重其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以及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因此,在公开课或技能大赛中,教师会过度包装自己的教学行为,甚至为达到较高的观赏性,不惜将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体育课等不关乎语文的课堂。而对于科学的文本理论知识的研读,却少之又少。甚至,很多教师将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情感、态度作为自己渲染课堂气氛的有力法宝,却忽视了学生如何领会、吸收此类抽象知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总而言之,语文课堂的最大弊端来自于教师与学生间地位的不平等、角色间的逆向性。因此,我们需从提高学生主体性地位上来考虑语文课堂上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并需要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语文课堂进行反思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适应语文课堂

教学的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强调“以人性为本位”,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情感、意愿和观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学习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班级集体成员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以达到最佳境界的过程。面对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这一现象,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人本主义理论下的学生主体性不仅仅是课堂角色的主体性,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主动自觉性。这种主动性不拘泥于对文本知识内容的学习,而是适应世界变化的不定量的学习。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习“如何学习”。人本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中心,认为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有效地切合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即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

(二)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马斯洛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发展人的个性,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潜能。康布斯也曾强调,教学的基本目的并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或技能,而是帮助他们学习一种积极的自我概念,除了让学生知道“我做什么”,还要让他们知道“我是谁”。人本主义将学习划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人本心理学家强调有意义学习。他们认为无意义学习是偏执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和材料的学习,而有意义学习是在动力驱动之下自觉地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有意义学习强调学生整体性发展,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当下的语文课堂,在学生的人格培养上缺乏意识,而人本主义的思想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弊端。

四、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下的语文课堂构建

(一)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

罗杰斯曾提出,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持有一种正确的态度,即学生与教师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当一名合格的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好“以人为本”思想,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思想。既要考虑到优秀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要关注到学习兴趣不浓厚的学生的学习权利。通过教师鼓励、学生共同体的刺激,将这些学生纳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来。

(二)活泼、生动的学习内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们强调有意义学习,即强调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看到学习与自我的关系,而这种联系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才能完成。教师要将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用一种有趣、新奇的方式加以展示,以便有效地激发学生自我的一些学习经验,让学生探索出自己的学习模式,从“自我”中寻找快速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打破传统,创设出新的教学内容。这种“新”既要是活泼生动的,也必须是基于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层面上的。

(三)新颖、独特的学习方法

人本主义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只是一种“催化剂”。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去学习、适应世界的变化,通过自我的努力,而不是教师本身的指导,去提高自己的人格。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构建出多种激发学生讨论与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最近较为流行的“翻转课堂”,其对传统课堂流程的转变让学习更加灵活。

(四)实时、有效的回馈与检测

人本主义学习观范文6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美术教学;情感价值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two aspects: Students- centred colorful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Class- centred creation of harmonious and relaxing study environment, illustrates the basic view of the Humanism learning theory and also tells how to mobilize the student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art-class teaching and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 subjectivity.

Key Words: The Humanism Learning Theory; Art-teaching; Emotional value.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尊重,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计算机、多媒体、Internet网络、通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为融入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创造了条件。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学习者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现象、观点、数据和资料,不直接或轻易地呈现结论,并留出空间让学习者参与进来,向学习者留下自我修改、自我思考、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空间。由于现代教育媒体的参与,“迫使”学生参与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刺激反应间的机械联接,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人本主义理论更加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情境的情感方面,因此主张尽可能地直接“进入”学习的情感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与学习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发展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它表现为个体对该事物或者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一个对美术感兴趣的人,他的认识活动就会优先指向与美术有关的事物,并且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反应。而且这种在激起学习者兴趣之后使学习者能够保持这种注意力,这种保持又有赖于现代教育媒体所提供的情境的变化。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果可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强调教学任务主要帮助学生了解经常变化的环境和自己,让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世界为基础,从复杂的事实和现象中取得学习的具体知识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自我实现提供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实现自我的资源,学生主动对这些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控制、利用和选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自我发展的,即使动机来自外部,发现、获得、掌握、领会的感觉也是来自内部的。人本身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构成了学习的动力,因此这种学习是自发、自主、自觉的。学习的目的是实现自我,学习的过程就是在以人为本的观念的指导下,由学生慢慢地发现揭示自我,并逐步走向独立,走向创造的过程。人本身具备一定的潜能,教育的目的就是提供环境让这些潜能得以发挥,教师只是学习者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因此,在教学中给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实现自我的学习空间和环境来塑造人。

人本主义理论提倡采取自我评价的方式,尊重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突出学习者的情感、意志力、价值等学习品质。它反对外部评价,因为这样评价只能对学生现有的知识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技能技巧作出评价,而无法衡量学生成长中的意志力、刻苦勤奋和态度、动机等因素。在美术学习中,不应仅仅用分数来评价学生,而应提高自我评价,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责任去追求特定的学习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明了自己原来不甚清楚的某些方面。这样就充分尊重了学习者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评价的权利。

二、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地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内容

罗杰斯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就是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核心,学生自主地接受课程内容,选择学习方法,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管理,有教学时间的自由选择权和支配权。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课堂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供学生欣赏的CAI课件。例如,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挪威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等,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学习他喜欢而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同时还要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个人差异以及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从现在的美术课主题组合看,虽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但是具体分析,这样的主题搭配显然难以充分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时缺乏情感性和生活性。罗杰斯强调教育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满足“自我实现”这个最高的需要。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有必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重新建构适合于自己的所教对象,适合教师自己实际的知识内容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教学人际关系。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面对面的教学结构,教师不再直接控制教学,教学过程转变为学习过程,教师仍然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只不过教师由传统的一味地追求讲授变成学生学习的倡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咨询者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不是不平等的权威关系和依赖关系,而是建立在师生双向参与、双向沟通、平等互助的关系之上,从而达到人本主义崇尚的人的尊严、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自主学习

罗杰斯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作法除移情教学外,还必须编写好便于学生自己学习,适合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和特点的教材,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自己学习。根据美术的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充分扩展这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充分去感受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怀。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著名画家白雪石的山水画《长城内外尽朝晖》时,可采用CAI引路,由图引思,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在欣赏中潜移默化,充实个人情感,从琐事找生活的朴素情感。这一切都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高尚情趣。无论挖掘教材中的任何一种情感因素,教师都应首先自己丰富自我情感,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教人。在美术教学中,要尽量介绍学科近来不断涌现的新信息、新观点、新方法和新内容。注意学科实际生活价值,让材料更贴近于学生实际。编写的教学内容应充分挖掘原教材的生活性、实践性方面的内容,密切教材与生活的关系,学科背景知识介绍。所编内容应对某一具体学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及相关知识向学生介绍。无论是组织课堂教学,还是组织课外活动,教师都应注重情感投入,充分照顾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因为现代教学已不再是简单零碎地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自由学习。

三、以课堂为中心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

(一)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

罗杰斯主张学校教育完全自由化、人性化,而自由化与人性化教育的内涵,则是情感教育为主。学校只需提供自由和平而又资料丰富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先养成爱学校、爱教师、爱同学、爱求知的习惯,从而培养其自尊自信,自动发展的态度,即使不予教导,他也会自行读书求知。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起教学促进者的角色,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气氛和情境,提供丰富而广泛的学习资料,以利于学生学习时自由地发挥自身在认知、情感方面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达到真正意义的学习。例如,在欣赏齐白石老人创作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时,画面上虽然只是几个好象是微微抖动尾巴的蝌蚪,自由自在地游动着,随着出洞急湍顺流而下,并没有一个具体的青蛙,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随着作品的构想,去想象急流十里后出现的蛙声,直至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从而脑中出现一幅优美动人富有诗意的画面,使学生渐渐进入美感中的境界,形象思维开始得到升华。

(二)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罗杰斯认为,人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强调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并试图将情感和认知因素在学习中结合起来。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地位,调动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让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互相转换,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将会有新的体会。角色扮演的成功将会增加学习者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并可以激发学习者掌握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罗杰斯认为,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活动,移情就是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渠道把自己的情感因素转移到学生身上去。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例如,色彩的微妙与情感,图画中的意境、教学挂图的作用,不同于风景名画的相互比较。教师只要有计划,有目的,在传授绘画技巧的同时,给学生提示出可比较想象之处,给学生留出联想和创造性想象思维的空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已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与教师一起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教学活动主体。教学过程已成为教师和学生自身情感活动与认识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

罗杰斯认为,教师需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坦诚相待,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掉一切伪装的“假面具”,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对学生具有自身价值独立体的任何思想与感情都应予以认可,相信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移情性地、设身处地地去教育学生、尊重学生,不对他们的思想情感与道德品性作出评价和批评。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环境,让他们坐在一个他们愿意与之合作的人身旁,让他们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以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的教学,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这种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人际沟通能力,从而养成其团体精神。

(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

罗杰斯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习惯,甚至思维也存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兴奋程度。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而,无论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上,我们都不应该要求全班齐步走。教师应细心观察学生,与学生真诚谈话,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充分尊重他们的学习习惯。例如,在画画时,有的学生习惯于一股作气把画画好,有的学生习惯于断断续续的画画,有的学生爱在人少的环境下画画,有的学生则喜欢在人多的场合下画画,也有的学生习惯于边听音乐边画画,还有的学生习惯于边看电视边画画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鼓励并尊重他们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可以适当纠正他们的一些不良习惯。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信息社会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自我实现的前提条件。

总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反理智重情感、反灌输重创造,反强制重自我的新姿态而别于行为主义及认知主义。因而,要使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美术教学中得到发展,就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渗透,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建立起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美术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李绪勤,张莉人本主义教学观对CAI课件设计的指导作用[J] 中小学电教,2003,(1)

上一篇研修感悟

下一篇地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