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青年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青年说范文1
浮躁的狂风在神州起了又歇,
饮冰室内的长吟犹在耳畔,
龙啸已直抵九天,
谁还在那里妄自菲薄,
问,
谁是未来?
又问,
中国的梦在何处绽放?
我知道,
我就是中国的未来,
我知道,
我的梦想就是中国的梦想,
中国的梦想就是我的方向,
这是我曾为之流过泪水的地方,
是有五千个让我自豪理由的地方,
我愿做朝阳,
照耀每条街道,
我愿做入海之江,
蔓延整个海洋,
我愿做乳虎,
让世界闻我咆哮,
视向东方。
我是一个人,
背后有十三万万的人,
而十三万万的人,
背后有一个国的梦想。
年轻的我会老去,
五千年的国却永有生机,
我爱我国,
不仅爱历史,
更爱今天,
更信未来,
中国青年说范文2
――主人公蒂芬妮
在中国四大爱情传说发源地之一的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镇,有位身怀六甲的洋孕妇蒂芬妮,幸福地徜徉在乡间田埂上。在她身旁,陪伴她的是一名曾做过保安工作的中国农民蔡小华。
蔡小华是一名有过失败婚姻史的普通中国农民,初中都没毕业,且家中一穷二白,他还比蒂芬妮大9岁,做梦也没想到有位艳若天仙的美国女大学生会爱上自己,而二人最终花好月圆!
如此不可思议但又曼妙的爱情,不但惊动了十里八村的乡亲,也惊动了沉睡千年的梁祝爱情传说!
情迷中国保安,
美国女大学生高声喊叫“我爱你”
2007年8月5日中午,广州碧桂园中英文学校大门口,骄阳似火,保安蔡小华还是像往日一样,认真地坚守着岗位。忽然,一名皮肤白皙、蓄着大波浪卷发的外国女孩,在校方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进了校园。路过门岗时,工作人员向蔡小华介绍,这个女孩叫蒂芬妮,美国的大学毕业生,是来学校当外教的。蔡小华伸出一只手,笑着向校园内做了个“请”的手势,她懂了,报以同样的笑颜。
“笑起来好美啊。”蔡小华在心底赞叹了一声。下午,他远远地看见蒂芬妮过来了,四目相对时,他又笑了笑,然后冲她点点头。蒂芬妮也笑笑,但多看了他几眼。以后,蔡小华每次碰见蒂芬妮,总是微笑,蒂芬妮竟在这笑容里分神了。
半个月后的一天,蔡小华正伏在门岗的小桌上记录着车辆进出的信息时,蒂芬妮来了。可蔡小华听不懂英语,而蒂芬妮也说不了中文,两人只能以微笑和手势来沟通。后来,蔡小华觉得这样很难受,便提议两人互教母语,蒂芬妮快乐地答应了。她在纸上画张嘴,他知道是想聊天;画条街,他知道是想逛街;画个碗,他知道是想吃饭。有一天,蒂芬妮向蔡小华边说边比画脑袋,蔡小华以为要用中文说头这个词,他用普通话连说了好几遍“头、大脑,脑袋……”蒂芬妮都摇头,这可把蔡小华急坏了,更急的是蒂芬妮,她干脆抓住他的手摸自己的额头,蔡小华面红耳赤,慌忙缩手,不过,那一瞬间的肌肤相亲,他已感觉到了异样,觉得她的额头好烫。这次,他没笑,而是严肃而庄重地主动摸摸她的额头,发现她真的发高烧了。蔡小华赶紧让同事顶一下岗,自己带着蒂芬妮去医院输液。输液时,蒂芬妮孩子似的紧攥着他的手,然后闭目养神。
蔡小华顿时心生怜悯。输完液的蒂芬妮,像个听话的小女孩,被蔡小华紧紧地牵着手,一起过马路。当蒂芬妮上出租车时,蔡小华伸出手掌垫在车门框上沿,以免碰着她的头。蒂芬妮看在眼里,说:你,细心。
蔡小华将她送回宿舍,又去饭店买来了一碗熬得浓稠的大米粥,配一点涪陵榨菜,送到她手上,说人感冒后,胃口都不太好,在中国吃粥是最好的,而这咸菜,正好开胃,呵呵。
蒂芬妮喝了一口粥,然后笨拙地用筷子夹了一根榨菜送到嘴里,忽觉口感真的很奇妙,她很快将一大碗粥吃光,身体也觉得轻松了许多。她掏出100元人民币,给他做小费。蔡小华笑着摇摇头:“不不,我们中国人很热心,不收钱的。再说,你是美国的白求恩,我怎么能收你的钱呢?”
有了这次零距离接触,蒂芬妮与蔡小华更走近了一些,双方的外语也提高很快,她喜欢他亲善的微笑和体贴,他喜欢她四溢的才华和美丽。已为人父的蔡小华,觉得这个美国女孩既然来帮助中国孩子提高英语水平,我们对她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就是应该的。然而,蒂芬妮误会了他的热忱,居然直截了当地问蔡小华:“你是不是爱上我了?为什么每次见到我,你都对我笑,还无偿地帮我?”蔡小华一愣,忍住笑:“蒂老师,我在这儿是个做临时工的农民,即使未婚,也配不上你呀!”
蒂芬妮听后,迷惘地反问:“难道我很伟大吗?”
蔡小华哭笑不得。
蒂芬妮无限憧憬:“农民好啊,开着收割机在田野上奔驰,我太向往了。”蔡小华说:“中国每人只有几亩地,即使种出花来,也卖不了多少钱。所以,农民就利用农闲出门打工补贴家用。”
“哦!”蒂芬妮似乎明白了几分,“这样更好玩呀。在乡间烦了就进城上班,在城里累了就回乡下种田,中国真好。”说罢,她用火辣辣的眼睛盯着他。
2007年12月3日晚,蒂芬妮邀请蔡小华外出吃完饭后,两人散步回校。蒂芬妮突然拉着他的手,放在自己的脸上,一脸羞涩地看着蔡小华说:“蔡,听人说,你是单身,我爱你,我要嫁给你!”蒂芬妮突然向蔡小华表达了爱慕之情,然后抱住了他,慌得他拼命挣脱她的怀抱,逃也似的跑回了宿舍。
“真是疯了,她到底看上我哪一点?”蔡小华自言自语,同事小黄听见后,问他怎么回事,小华说:“那个美国女老师蒂芬妮要嫁给我。”小黄确信自己没听错后,打了他一拳,笑着说:“你小子,天还没完全黑,你就开始做美梦了。”
“不,这回是真的做美梦――做美国媳妇的梦。”小华说道。
双双辞职回家结婚,
19封英文情书打动中国最有艳福保安
蒂芬妮不依了,居然追到了蔡小华的宿舍。在同事小黄瞠目结舌的注视下,无处可逃的蔡小华只好乖乖地跟着“蒂老师”出去遛弯儿。他将自己的家世全说了。现年35岁的蔡小华出生在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镇徐坡村小蔡庄,因家穷,又丧母,刚满15岁的蔡小华,初中没读完便去广东打工,赚钱供妹妹读书。1999年2月,蔡小华结婚并育有一个孩子,但与妻子一直同床异梦。2007年春节过后,两人和平分手,前妻带着孩子去了云南。2007年6月,蔡小华孤身再次来到广东,并在碧桂园中英文学校当保安,可他万万没想到,不到半年时间,居然从天而降一份爱情,还是“洋”的。
蔡小华真诚地对蒂芬妮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保安,还有过一次婚姻和孩子,我连中国老婆都养不起,哪里养得起洋老婆?”
蒂芬妮困惑地说:“我为什么要你养呢?你有什么义务要养我?”顿了顿,她又说:“通过近半年的接触,我发现你笑起来很帅,我很迷恋。你又非常热心,我觉得你很有修养,值得我托付终身。最关键的一点,我喜欢中国人。”
“我已有过失败的教训了,不想草率地再婚。你这样求爱,我甚至觉得你在拿我开心。”小华很不客气。
蒂芬妮只听懂了“开心”,马上饶有兴趣地说:“开心就好,我就是要让你开心。我偷偷观察你好多次,没人的时候,你一点也不开心,脸上总是愁容。前几天,我把爱上你的消息告诉了父母,他们都尊重我的选择,但想看看你长什么模样。”
原来,蒂芬妮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父亲是新泽西州公司的一名电工,母亲则是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父母身份虽然有差距,但非常恩爱。蒂芬妮今年26岁,毕业于美国新泽西大学,读书时,她对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厚重,一直心驰神往,总嚷嚷着要去那个东方古国工作,但父母因某种原因没同意。大学毕业后,文化底蕴更加深厚的蒂芬妮再次旧话重提,说话掷地有声:“爸爸,妈妈,我要去中国,因为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能将载人飞船送入太空的国家,又即将举办北京奥运会,全世界的人都放心了,你们还有什么不放心?”
父母相互赞赏地看了看,同意了,于是,广州碧桂园中英文学校才有了这名外教。
蔡小华听到这里,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很感谢蒂芬妮对中国的信任。蒂芬妮却失望地说:“我对中国信任了,中国人却不信任我,有什么用?”她的眼睛红红的。
蔡小华觉得自己有些残忍,可西方人对待爱情的方式,他也有所耳闻,内心却不敢苟同。为了打消她的“荒唐”求爱,他带她找到在广州当保洁员的表姐大凤,想让“蒂老师”知道自己的亲戚都是扫大街的。谁知,蒂芬妮万分高兴,她从大凤手里抢过扫把,像模像样地扫起大街来,越扫越带劲。当表姐知道这是表弟的洋女友时,差点没惊掉鼻子。
正在这时,蔡小华的手机响了,听到铃声的蒂芬妮也走了过来,原来是蔡小华的前妻打来的,说孩子生了重病,希望他去云南看看。蒂芬妮马上像女主人那样下命令:“蔡,你是父亲,孩子生病不能马虎。”
蔡小华请假出发时,却见蒂芬妮拎着两大包东西送他去坐车,他打开一看,有衣服,有水果和补品。蔡小华很过意不去,蒂芬妮却说:“碰着姐姐和孩子,代我问个好。”说罢,她不顾他的躲闪,抱着他,送上深深一吻。
2008年3月28日,阔别19天的蔡小华从云南回来了,蒂芬妮去车站接他,人来人往的站台上,她准确地从人海中捞到了他,不管不顾地送上火热的香吻,说:“蔡,我还要送你一份礼物,你一定要收下。”她拿出一大包信件双手递过去,他数了数,19封。拆开其中一封,虽然读起来异常吃力,但满纸的“LOVE”,还是让他嗅到了从未品尝过的爱情味道。
看着蔡小华读起来很吃力,蒂芬妮随便抽过一封信,说要翻译给他听:“……蔡,看到火车载着你远去后,那哐啷哐啷的声音像锤子敲着我的心,才发现我也不是个大方之人。我也会吃醋,怕你与前妻相好,不再回来。为了你,我熟悉了中国人的婚恋观,对待婚姻,我也会很慎重。这是我的初恋,蔡,希望你珍惜,我爱你……”
蔡小华听得眼睛起了雾花,他小心地将情书收好,众目睽睽下,他第一次主动吻了女友,很火辣,很深情。这一吻,便定了江山;这一吻,便昭示了他的爱情!
蒂芬妮将蔡小华通过视频介绍给美国的父母认识,父母简单盘问了几句,小华也用英文简单作答,一切便OK了,二老还邀请他早日去美国团聚……顺利得连蔡小华都惊诧不已。蒂芬妮说:“按中国人的想法,我的父母也不般配,可十分恩爱。当他们的女儿克隆父母的爱情时,他们有什么理由反对呢?”
“嗯,为了以后能当面拜谢岳父母,我要更加努力学好英语。”蔡小华发誓。
不过,另外的阻力来了,是学校。学校负责外教工作的领导认为一个有过婚史的农民保安和一个美国美女大学生讲师谈恋爱,不太妥当,提醒他,要么与女友分手,要么辞职。蔡小华为了丢卒保车,毅然辞职了。可蒂芬妮的反应却非常强烈:“蔡,咱俩是伴侣,要么一齐留,要么一齐走,你们中国不是有同船共渡的说法吗,不同船了,还共什么渡?我也辞职。”
蔡小华从女友的语气中读出了白头偕老的信心,便说:“好!”
蒂芬妮又说:“回家将婚礼办了。”他迟疑一下,大声说道:“中!”这回又轮到蒂芬妮迷糊了:“中?是什么意思?”
“你未来的婆家方言,中,就是好。”
“中!中!”蒂芬妮大笑不已。
花好月正圆,
春天来临之际会抱上中美爱情结晶
2008年6月10日,蔡小华与蒂芬妮双双辞掉工作,回到了河南省汝南县小蔡庄,没想到,闻讯而来的1000多名乡亲将村口围得水泄不通。这个小村,不要说洋媳妇,就是来个洋人也是罕见的。远远地,身材高挑、幸福十足的蒂芬妮来了,身边陪着的是喜颠颠的蔡小华。乡亲们蜂拥上去,面对看稀罕的乡亲,尽管坐了长途车的蒂芬妮很疲累,但她没有半点不耐烦,一路笑进家门。
蔡小华的父亲蔡平,自打蔡母去世后,老人一直没有续弦,硬是将蔡小华兄妹拉扯大。儿媳带着孙子远走云南后,老人差点哭瞎了眼。哪想到,儿子这次竟带回来一个美国媳妇。脸上的褶子早就被幸福抹平的蔡平老汉,抱起一筐糖果,挨个地在乡亲们中间散发着。这时,有人以为洋媳妇不懂汉语,就提醒蔡父:“这个洋媳妇会不会是放鸽子(骗婚)的呀?你要小心,她要骗了你,你找都没法找,彩礼钱先别给……”蒂芬妮听懂了,她走过来正色道:“我是新媳妇,当然要彩礼,蔡,就是给我的彩礼,不给不行,不能赖的。”
乡亲们哄堂大笑,再看看这个洋媳妇一本正经的样子,更是笑翻了。
蔡小华开始筹划婚礼,英语顺溜多了的他给妻子声情并茂地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梁祝传说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已流传了一千六百多年。当得知自己的婆家就是梁祝传说的发源地时,蒂芬妮欣喜不已,但她又提意见:“梁祝的故事美是美,就是太惨了,我们不学他们的结局,我们要演喜剧。”
2008年7月6日,这场象征中美友谊的跨国婚礼在梁祝镇小蔡庄举行,蔡家的五间瓦房拿出了两大间做洞房,亲友十多桌济济一堂,欢声笑语不断。蔡小华带着娇妻,挨桌敬酒,闹洞房的小把戏也接连上演,将婚礼推向。没想到,蒂芬妮悄声对丈夫说:“我发现,河南人说话,语言简洁,但用力非常大,一餐不吃两碗饭,根本说不了河南话。”这话让蔡小华笑坏了,他将这些话转给众亲友听,顿时,屋顶都快被欢乐掀翻。
蔡小华与蒂芬妮的爱情故事传出后,省城的郑州轻工业学院外事办领导马上与他们联系,想请蒂芬妮去该院进行口语外教,还安排了一套大房。蒂芬妮与丈夫商量后,答应了。2008年7月25日,蒂芬妮夫妇来到了轻工业学院。
由于年龄差别不大,蒂芬妮很快和大学生们打成一片。为让蔡小华有事做,蒂芬妮建议丈夫与大学生一起上课,由于丈夫在外打工多年,普通话说得很不错,妻子就让他一边学英语,一边帮一对澳大利亚夫妇学中文,报酬还不低。
蒂芬妮怀孕了,产期在2009年春天。由于妊娠反应很强烈,暂时无法上课。11月初,他们暂时请假,回到梁祝镇安心保胎。远在大洋彼岸的蒂芬妮的父母一直要求她去美国生产,孩子也能有美国户口。蒂芬妮对着电脑上的视频,抚着日渐隆起的肚皮,笑着拒绝了娘家的好意:“爸妈,我就在中国生产,我是中国媳妇,我的孩子也是中国人,中国有句古话,我刚学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扁担扛着走……”也许是她的翻译不到位,父母听得一头雾水,问:“什么鸡呀狗的,你生的可是人,是孩子。”
中国青年说范文3
Abstract: Will the youth be the social culture future inheritance and the inventor, how the Contemporary China youth's cultural attribute, will relate our country tradition outstanding culture whether can obtain the inheritance, relates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culture which our country will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whether can obtain promotes and develops, this will also relate our country in the future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future and the destiny.
关键词:当代青年 文化属性 象征文化
key word: Youth of the period Cultural attribute Symbolic culture
作者简介:李昕,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8级研究生
从不同的理论、不同的角度看待某种文化或文化现象会得出不同的关于文化属性的判断,本文主要应用马格利特・米德的“文化模式”理论,即“前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后象征文化”理论来研究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属性。
青年是社会文化的集合体,社会文化形态影响着青年怎样接受和接受什么文化,这也就影响着青年文化属性的形成和确立。本文认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形态中后象征文化仍然是处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基础地位,互象征文化处于当代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前象征文化在当代中国有一定的苗头但并不明显,是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的未来发展方向。当代中国的三种文化形态也就决定了当代中国青年的三种文化属性,即:后象征性、互象征性和前象征性。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究一下当代中国青年的这三种文化属性的所处的地位和表现。
首先,研究一下当代中国年的后象征性文化属性。中国自古就有尊重父母、尊重传统和尊重历史的文化传统,这使得当代中国青年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品德上都具有深厚的向长者、向过去经验学习的后象征性。可以说,中国文化之所以能经历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其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中国青年一直具有后象征性的文化属性,正是这种文化属性的具备决定中国的青年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所以,后象征性是当代中国青年的基本文化属性。
其次,考察一下当代中国年的互象征性的文化属性。由于当代中国社会处于互象征文化形态占绝对优势的社会,社会存在着属于不同辈分群体文化期望和文化价值,所以互象征性是当代中国青年的主要文化属性。这表现在:老师、同辈人和青年团体已成为青年人学习和获得文化信息的楷模。当代中国青年形成了以自己的同辈人作为文化楷模的文化,而这种属于青年自己的文化是当代中国青年互象征文化属性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在当代中国互象征文化无处不在,青年人有自己的偶像和楷模,但他们很少是自己的父母或是长者,而是与他们年纪相差不是很大的同辈或年轻成年人中的精英,总之,青年人的楷模不再是或不只是自己的父母和长辈,他们更亲近于与自己成长背景相似的同辈人。
最后,重点探讨一下当代中国年的的前象征性的文化属性。前象征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青年成为社会的权威,长辈以青年为文化楷模。当今中国,社会的权力和权威仍掌握在成年人手中,前象征文化并不明显,但当代中国青年的身上已经有了前象征性文化属性的某些体现。在经济领域,许多青年人成为中国行业和企业的领军人物,他们不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更是未来发展的领路人。时代的大潮把他们推向了中国甚至世界的前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开拓着中国甚至世界的未来;在科技领域,特别是在新型科技领域,青年人的创新、开拓的精神和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他们以自身丰富的知识和对科学技术的掌握程度已经把他们的父母远远抛在了另一个时代。许多长辈不得不向青年人学习新的知识,以求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文化领域,青年人已成为中国流行文化的领路人。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青年人的文化也会成为引领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路标。
以上我们从社会的不同领域呈现了当代中国青年前象征文化属性的一些表现。但由于中国社会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当代中国青年的前象征性的表现是有限的。当代中国青年存在着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他们往往只是学习或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青年的流行文化,缺乏原始创新性。可以说,中国青年的前象征文化属性的真正确立和壮大,还得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走很长一段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千年文明深深的牵绊着中国人,中国的前象征文化的发展一定会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而是具有自己的中国特色。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青年的前象征文化属性的形成也一定会更加漫长并伴有自己的特点。可以预见,未来中国青年人身上的文化属性会具有多种类、多层次的特色。中国青年的前象征性绝不会是横空出世、无土栽培的,而是有根的,这根就体现在中国人的后象征文化属性中。
参考文献:
中国青年说范文4
20、30、40年代,担任《中国青年》编辑工作或撰文为革命事业、青年事业呐喊的还有:
林育南。当恽代英因公出差或公务繁忙时,他就代替恽代英主持《中国青年》的相关工作。他发表于1924年《中国青年》第34期的《论青年的革命修养问题》,根据当时革命形势的需要,条分缕析,力举革命青年所需之素质:感情、智识、干才与品性。如此,方可“认清楚路径,猛勇而行”。
李求实。1926年,他接替林育南任《中国青年》主编,是《中国青年》历史上最年轻的主编。他力主青年人到民间去,“许多活动的青年,最爱谈论世界大势。‘罗加诺会议’,‘法美债务’,‘日本政友党拒绝入阁’……拿着他们从报纸杂志上得来的一点零碎消息,一知半解地高谈阔论,表示自己的学识宏富。若是问他,‘你本乡里现在一般农户每年约纳租税若干?你乡里的私塾可以怎样改良?’他必瞠目不知所答。”“我们的青年还有一个最大的缺点,便是耽于空谈,怯于实行,好理论,恶实际,说得深刻一点,直是避难就易,偷懒而已!”知国情,行实事,了解民声之所愿,方是真正的爱国。他的立论,今天看仍能惊醒不少侃侃而谈的梦中人。
。1927年,团的三大后他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并主编《中国青年》。以“定一”“DY”的署名发表了23篇文章。这个时期刊物的发行量近5万份。
胡乔木。胡乔木早在1925年前后就读到这本杂志,看到朱自清赠给邓中夏的诗时,大为鼓舞,“我认为这是朱自清写的所有诗里面最好的一首。”那首诗,与朱自清的散文不同,有铮铮的声音, “我爱看你的手杖/那铁的手杖/它有颜色,有斤两……想你是一阵飞沙走石的狂风,要吹倒那不能摇撼的黄金的王宫。”1939年4月,《中国青年》在延安复刊。时任青委宣传部长的胡乔木成为主编。他写下许多文章,如《青年运动中的思想问题》《严重注意投降妥协的言论》《关于新教育的二三事》《读蒋委员长告全国青年书》《反迷信提纲》等,在他的主持下,还发表了许立群、董纯才、陈企霞、王学文、的文章。
韦君宜。1939年做《中国青年》编辑工作,1940年“三八节”,创作了《新娜拉走后怎样》,把和她一样“延安女青年所感到的恋爱、婚姻、工作机会等问题”说了说。在延安引起了不小的影响。韦君宜后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社长。2002年辞世。
特别值得一提、饶有趣味的一则掌故是,邓颖超同志也曾在《中国青年》上撰文(1939年第1期),文章题为《恋爱与结婚》。她热情的笔触,让人感觉到那革命情谊的甜美与壮阔,“我们为什么要恋爱呢?第一,因为要得到婚姻的美满结果与求得精神上的安慰。第二,是要互相鼓励、互相劝勉与互相进步。”
威信何来?曾回答过这一问题,“《中国青年》所以能在青年中能有巨大的威信,因为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回答和解决当时青年中和青年运动中的很多迫切问题。它动员和鼓舞青年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并且向国家主义派、等等毒害和麻痹青年的各种思想展开斗争。同时也经常讨论青年的学习生活、组织活动、婚姻恋爱、失业失学等各种问题,这样就给予青年以生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
就这样,在那幽黑的海面,在狼群出没的荒原,他们的文字,成了照亮夜行人的豆大的灯光。他们讲述盗火者普罗米休斯的故事,直到感动无数双年轻的眼睛淌下热泪。恒星就是火。
他们的名字,本身也成为历史上血染的丰碑:
1927年4月,萧楚女被广东军阀从病床上拖下来,走向刑场。他笑道:“我将欣然去死,含笑九泉。”
中国青年说范文5
我的桌子上每天都有一些读者来信,按照我们自己规规定,每封信都是要回复的。通过阅信复信和出差、座谈等形式,多少接触了些读者,但总觉得如雾里看花,隔着一层。编辑部的同志们接触读者的机会比我多多了,但他们还是感到与读者有距离,提出希望通过类似“读者日”那样的形式,增加同读者的沟通和理解。昆明的“读者日”就这么搞起来了。
没有料想云南团省委和云南民族学院的同志们组织得如此出色,也没有想到那里的青年读者那么热情,我们一下子陷入了读者的“重围”。不停地问,不停地答,不停地握手、签名、留言……短短的几个小时的接触,对读者的了解超过了几年的积累。最值得珍惜的,不仅仅是所获的关于办刊的许多意见和建议,而是从中得到的一些小小的发现。
民院不愧民族荟萃。各色各样的服装包裹的,是不同的爱好、习俗乃至志趣、意愿。然而,当大家谈起《中国青年》杂志来,却有许多共同的话题,而其关注的重点、提出问题的角度、思考的方法有许多是我们在编辑部想所未想的。我突然发现我们一直在强调的说“普通话”不要说“北京话”问题,在这里被大大地强化了。既然是《中国青年》,我们便不能仅仅在北京,更不能仅仅在编辑部或某些圈子里出题目、找选题,“中国”是我们杂志一个重要的定位。不仅如此,我还发现,凡同我们接触的年轻人,都是一些有思想、肯动脑筋,有追求、充满热情,诚恳正直的人。云南水泥厂的范文华,从晚报上得知我们“读者日”的消息,特意从50公里外赶来,为的是想同我们探讨一下:如何才能进工作,“把青春和知识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昆大95级学生陈文峰,挤进人群,递给我们一直攥在手心被汗水洇湿了的100元钱,说:我很喜欢看《中国青年》杂志,但在外面买不到,能不能补订?在场的人,都被他诚挚的表情和朴素的衣着所感动。一位青年工作者拿到《中国青年》杂志第3期,激动地说:30年前,也是第3期,《中国青年》杂志也搞了一本人物专刊,那是雷锋,我一直珍藏着;现在《中国青年》又高了一本专刊,纪念小平同志,说明你们弘扬先进、激励青年是一以贯之的,这正是要求进步的年轻人喜欢你们杂志的原因。话说得我们不大好意思。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杂志和读者的关系大概也是如此吧。由此,我倒得出一个启发,就是《中国青年》杂志现在要做的,是怎样不辜员喜爱她的青年读者的期望,最起码要投桃报李吧。这样,我们从“读者日”回来后,全体社领导请了一批20岁左右的年轻人,讲青年问题,旨在社内倡导研究青年、熟悉青年、服务青年的风气。
人有创造的乐趣,也有发现的乐趣。创造不常有,而发现,只要你愿意就能有。大发现有大喜悦,小发现,有时也有大喜悦。
1997年4月2日\n
中国青年说范文6
当年风姿:“因为别人帮了我,我肯定要帮别人。”
“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可这一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收获着泪水。”
徐本禹精神,是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徐本禹道路,是一条愚公移山的道路。
《中国青年》:这十年来,你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徐本禹:这十年来的变化挺大的,我在社会方方面面的帮助下成长,现在湖北团省委学校部工作。十年过去了,我在贵州支教时教过的学生里,有五个现在武汉读大学。其中一个,已经大学毕业了,去了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支教,我和他说,我如今工作了,不能再去支教了,你去帮我圆个愿望吧,再去那里教学。他就去了,我挺感动的。原来我是一个人做支教,如今有一群人在做这个事,华中农业大学现在每年有十三名志愿者去西部支教,他们都是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一批批的支教志愿者传递着接力棒,传递着感动。
《中国青年》:当年登上《中国青年》时,你的理想到如今是否实现?
徐本禹:2004年的时候,我的事非常荣幸地上了《中国青年》杂志,《中国青年》杂志给了我很大的激励。当时的理想是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得到关心和关注,因为有很多孩子因为学费问题不能读书。现在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有很多好心人帮助山里的孩子们,帮助他们达成读书的愿望。应该说,我在2004年的愿望都实现了。
《中国青年》:你个人新的5年或10年的理想是什么?
徐本禹:还要做一名志愿者。不管工作环境怎么变化,都要以志愿者的心态,对待工作,对待他人,对待生活。把本职工作做好,工作之余,去做一些志愿工作,参与过程中,得到心灵的放松,得到纯粹的感动,这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中国青年》:从你自己的成长经历来看,你觉得祖国的发展进程与青年人的前途命运,会发生怎样的关联?
徐本禹:个人成长发展和祖国发展是紧密相连的。2003年,我去贵州支教,后来,社会给了我很多荣誉,但这并不代表自己做得多优秀,而是社会需要一种导向、一种正能量。中国梦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梦,当我们去实现我们心中梦想的时候,也都在为中国梦贡献着力量。
《中国青年》:展望一下志愿服务领域,你觉得在未来5年或10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徐本禹:参与志愿服务的人群可能会越来越多,现在志愿服务已经向更宽泛的人群拓展。志愿服务专业化的趋势也会深化,以后可能也会出现更多的“职业”公益人、“职业”志愿者。志愿服务领域与其他社会领域的打通也会实现,志愿服务现在还比较孤立,认可体系还比较窄,如果认可体系宽一些的话,比如做了志愿服务的人如果可以获得更好的培训机会、就业机会,或者其他机会,那么志愿服务会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