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性企业清洁生产工作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强制性企业清洁生产工作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强制性企业清洁生产工作总结

强制性企业清洁生产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县域 循环经济 鹤壁市

县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循环经济的构建是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县域经济主要还是单一以自然资源的初级加工、利用为主导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途径,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了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县域循环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范围内,通过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的梯次使用,实现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以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宏观视角:鹤壁市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下辖两县(浚县、淇县),三区(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和淇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境内已发现3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开发的规模最大,其次为水泥灰岩、白云岩、玄武岩等。鹤壁是典型的以煤立市的资源型城市,属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区。鹤壁自2005年划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市以来,先后规划实施了总投资102亿元的77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3亿元。2009年,鹤壁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8.93%,降幅位居全省首位;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5个百分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6%,并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城市、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

鹤壁市淇、浚两县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4.1%,两县面积占全市的72.5%,县域经济占据全市经济半壁江山。2009年,县域生产总值达180.3亿元(其中浚县78.4亿元, 淇县101.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377亿元的47.82%,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均逐年增长,表明两县社会经济处在不断上升良好趋势。两县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e)原则,通过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间相互衔接、围绕废弃物开发新产品、创新生产工艺等措施,科学构建了煤电化材、金属镁、食品加工等循环产业链。同时,借鉴卡伦堡生态园区工业模式―面向共生企业的循环经济,建设了浚县黎阳工业园区、淇县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区、鹤淇产业集聚区等,使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间、工业与农业等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环。2009年,两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

微观层面:鹤壁市县域循环经济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围绕综合利用和产业链延伸推进项目建设

1.煤电化材产业方面。煤电化材产业重点发展煤变电、煤化工和煤电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循环产业链,围绕煤电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粉煤灰、煤层气、矿井水等废弃物利用拉长产业链(见图1)。

第一,“原煤―煤泥、劣质煤―发电―灰渣―陶粒砂―制陶业”循环产业链。如淇县建设的2x13.5万千瓦综合利用热电厂,每年可消耗煤泥、劣质煤70万吨,该电厂所产生的21万吨灰渣全部制成陶粒砂及砌块,可减少灰场占地300亩。

第二,“原煤―煤矸石、粉煤灰、瓦斯气―标砖、发电”循环产业链。目前浚县已在全县范围内实行“禁黏”,全部使用煤矸石砖和粉煤灰砖。

第三,“煤―甲醇―尾气、余热回收利用―发电―甲醇生产”循环产业链。如宏达化工公司投资4600万元建成的“三废”综合利用工程,采用了国内先进工艺,对造气、合成车间进行技改,把甲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气、废水回收再利用,使每吨甲醇生产成本降低了400元,每年可新增利润2000万元。

2.金属镁产业方面。金属镁产业以主攻发展高品质镁合金生产为主导方向,构建起了“四个再利用链、一个精深加工链”(见图2)。“四个再利用链”,即“工业废水―水煤浆―金属镁冶炼、工业余热―发电―金属镁冶炼、金属镁―金属镁废渣―建材(制砖、水泥)、工业废气―纯碱”;“一个精深加工链”,即“白云岩―金属镁―精镁―镁合金―镁合金铸件―镁合金板材―各种专用产品” 。

如淇县宏光镁业有限公司利用新型水煤浆冶炼法和蓄热式还原炉技术改革传统工艺,使能源综合利用率提高2倍,吨镁成本降低2500元,能耗和环保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利用金属镁废渣和煤矸石等废料生产耐火材料和新型陶瓷滤料,使金属镁产业循环链条得到进一步完善。

3.食品加工产业方面。食品加工产业循环链条见图3。淇、浚两县作为河南省农业大县,通过培育和完善农业产业循环链、实施生态农业,围绕畜牧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产生的粪便、下脚料等废弃物综合利用,共建设起19家有机肥厂,2个大型沼气站和7座沼气发电站,年产有机肥40万吨,沼气1200万立方米,年发电2200万度,实现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产业的再利用、清洁化、产品无害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第一,“粮食种植―畜禽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的生态循环链。以畜禽养殖加工工业为龙头,向上带动种植业发展,向下带动畜禽产品精深加工,而畜禽加工产业的废弃物,又成为其他关联企业的原料,形成较完整的循环链。如以大用、永达公司为龙头的“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动物粪便、内脏、血水等废弃物综合利用―生物有机肥、蛋白饲料”循环产业链条,利用鸡血生产血源性生物活性蛋白项目,综合利用鸡血2万吨,可消化周围150公里范围内屠宰生产线产生的鸡血。

第二,“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链。通过发展沼气制成有机肥料,使大量畜禽粪便转化为新能源,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了条件。如裕丰果业公司建立了“养殖―动物粪便―有机肥、沼气―果业和立体高效农业”循环产业链,年处理6万吨猪粪便,年产20万吨生物有机复合肥生产线(利用生物发酵菌种发酵畜禽粪便,配以秸杆制成有机复合肥),形成了农、林、牧相结合,“猪、沼、果”集一体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园区。

第三,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秸秆发电,形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如以瑞洲纸业公司为龙头的“商品浆―造纸―黑液―提取磺化木质素―饲料添加剂、建材强度促进剂”循环产业链,围绕种植业废弃物利用,从玉米芯和玉米秸秆分别提取醣清、低聚木糖,开发环保型造纸原料、新型有机肥。此外,作为河南首家秸秆发电循环经济项目的浚县国能生物发电厂,采用混合上料系统,每年发电可消耗40万亩农作物产生的秸秆25万吨,2009年发电量突破1.8亿千瓦时,在省同行业同期发电量位居第一。

(二)强化政府责任以优化政策环境

一是完善政策措施。鹤壁市政府出台了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如每年从市财政拿出1500万元,用于循环经济项目贴息和奖励,并在《鹤壁市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中对于纳入“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产品,按照所投节能、环保产品的金额占投标项目总金额的比例,给予一定幅度优惠。二是扶持重点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着力突破循环关键链接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鹤壁市科技局每年拿出三分之一的科技三项费用资金用于支持循环经济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三)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且深化工业污染防治

鹤壁市目前已全部关闭了“新五小、十五小”企业,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或关闭;对进行强制性清洁审核的企业,列出明细表,以责任目标的形式下达各县区政府和有关单位;取缔集中供热区燃煤锅炉、窑炉、茶炉,改用气、电等清洁能源燃料。同时,制订《鹤壁市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关闭污染严重金属镁、化工助剂生产企业专项实施方案》,关闭了年生产能力1000吨以下的金属镁生产企业和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淘汰了小水泥立窑生产线和草类制浆生产线,对17家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四)制定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且建立标准化信息平台

鹤壁市围绕煤电化材、食品加工、金属镁三大产业链制定和组织实施符合地方产业特点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收集标准1000多项,参与制定了《镁冶炼企业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9项,组织制定了《秸秆氨化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4项;制定了《鹤壁市主要行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为循环经济标准化实施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另外,鹤壁市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协会等专业单位合作,建立循环经济标准化专家数据库,及时跟踪三大产业链的技术标准研制,整合鹤壁市质监、科技、环保、农业、畜牧等10多个部门的资源,建立了多元参与的循环经济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平台建立以来,开展标准查询、研制、培训等服务5000多次,提高了企业的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推动了标准化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

(五)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

鹤壁市一方面成立了循环经济协会和循环经济工程技术服务中心,加强与省内外专家和企业的交流,不断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支持鼓励重点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积极与清华、上海交大、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科研院所“联姻”,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目前,鹤壁市已拥有“上海交通大学轻金属研究中心鹤壁分中心”、“河南省镁合金工程技术中心”等一系列研发中心,这为加快金属镁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工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升级搭建了平台。

(六)推进节约型城市建设

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中水回用、地热利用等工程,并规定建筑工程新型墙体材料设计使用量不低于70%,严格按照建筑节能65%的标准建设节约型住宅小区,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同时,出台了《浚县卫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强淇河生态保护建设与资源综合开发的意见》,实施了淇县污水处理厂、“淇水春天”节约型居住小区等项目。

(七)鼓励发展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一种利用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结合农林渔牧业生产、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在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又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体验活动的农业经营模式。浚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山、浮丘山、浚县古庙会每年吸引游客400多万,淇县则以其云蒙山、朝歌古都和鬼谷、女娲、殷商文化独具魅力,这都为发展观光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两县按照“科学规划、市场运作、效益优先、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了多个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如“淇县高村镇浮山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金山观光农业生态园”等,其中“淇县太行无核枣观光园”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定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9年,淇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域经济专家委员会评为“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

(八)注重宣传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经济建设需要社会、企业和市民的共同参与、主动参与,为此,鹤壁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鹤壁市多次邀请专家举办循环经济讲座,在《鹤壁日报》开辟循环经济专栏,编印了《鹤壁市循环经济知识读本》,创办了“鹤壁市循环经济网”等,并多次举办了学习《循环经济促进法》和《节约能源法》等电视大赛,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县域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循环型城市体系建设发展相对薄弱。相对于在生产营利性行业取得的成效而言,鹤壁市县域循环经济在社会公益性事业上发展不足。对照国家《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内容,鹤壁市县域生活污水再生率较低,县区生活垃圾处理还处在无害化填埋阶段,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尚未完善,缺少专业化的、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进行废弃物收集、分类、加工处理和再利用的专门企业。

产业规划和布局缺乏循环经济理念。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循环利用其自身产生的废弃物难以产生规模效应,与利用新的资源相比缺乏成本优势,使得其独立的循环利用不具备经济可行性。因此只有积极搭建相互之间的产业生态链,形成规模效应,在企业间建立起“工业代谢”和“共生共存”关系才能实现经济的循环运作。而目前受一些实际因素的影响,鹤壁市产业规划部门多习惯于依据地理区位、产业内容等传统因素来进行产业规划和管理。

金融支持县域循环经济发展力度不足。目前鹤壁市两县超过90%的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短期经济效益较小的循环经济企业,融资更是难上加难。主要表现在银行贷款难,只有个别获得政府支持的企业能够从银行获得少量贷款;融资渠道窄,多数靠企业之间相互拆借、通过民间贷款和从融资担保公司贷款;融资成本高,企业通过民间借贷和从融资担保公司贷款月利率多在20‰左右。

公众基础尚未形成。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意识尚未真正形成,多数市民对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节水、节地和环保工作意识不强,缺乏绿色消费意识和“谁污染谁付费”的基本理念。同时,循环经济缺乏民间环保组织等非营利机构的介入。

县域循环经济发展对策与措施

(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循环经济政策顺利实施

首先,政府应科学制定产业规划,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注意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其次,政府应在现有财政能力下,积极建立技术研发与推广平台。如对于企业无力承担的研发项目,政府出资引进或与科研机构联合进行技术研发攻关,聘任技术专家为企业清洁生产和园区建设提供专业化的咨询服务。第三,政府可通过征收“庇古税”、严格执行废物排放标准等措施促使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根据科斯关于市场失灵造成外部性问题的理论,政府应构建或鼓励建立某种特殊领域(如二氧化硫排放)的产权市场,使得外部成本内部化,解决局部的环境问题。

(二)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且完善政府政绩考核机制

现行的GDP核算体系未考虑环境因素,只扣除了治理环境所发生的费用,而未将环境污染的损失和环境收益计入在内,这在客观上鼓励了政府、企业和个人追逐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相应的社会和环境效益。而绿色GDP核算体系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现行GDP中予以扣除,体现了环境与经济的综合核算。因此,有必要将政绩考核制度由“灰色指标”过渡到“绿色指标”,即创造每单位GDP所耗资源与所释放的污染物越低越好,本地区每个劳动者的全负荷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国土面积所承载的经济总量越高越好。

(三)积极发挥金融支持在县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建立投融资政策支持体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方面,银行要不断创新多元化担保方式,降低担保机构准入门槛。同时由政府出资组建的信用担保机构也应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另一方面,政府应综合运用规划、投资、农业、财税、金融等政策措施,建立一个良性、面向市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支持体系和环境。对绿色贷款项目可实行优惠利率,加大金融对绿色信贷和低碳经济的扶持力度,有力促进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节能减排工作。

(四)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教育以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一是通过广泛宣传、普及有关环境和法律知识,定期鹤壁市环境现状公告等方式,使社会各阶层人群了解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二是从学校教育等基础性工作入手,如在经济、管理、环境等专业高等教育中,设置循环经济相关课程。三是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推广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食品。根据知识经济学原理,消费决定生产,公众的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综上,鹤壁市两县在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模式,并已初见成效。国家发改委2011年1月决定,将鹤壁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典型向全国推介,并称之为“鹤壁模式”。“鹤壁模式”可以概括为: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改造传统产业,打造工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形成以煤电化材、金属镁等为主的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以种养殖、农畜产品深加工、畜牧产品下脚料高值利用、粪便生化处理生产有机肥、秸秆发电、沼气发电等为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工、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形成煤化工、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等产业集聚、共生耦合的循环型产业体系。逐步实现了从资源依赖型产业向资源效益型产业、资源型工业城市向生态型城市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鹤壁市人民政府.鹤壁市循环经济工作总结[Z].2010

2.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上一篇座右铭

下一篇机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