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1
1.要有明确的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要清晰。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的重要性无需赘言。教师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活动实施之前,应该充分领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的精神,确定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例如,六年级下册的“习作6”(苏教版,下同)要求完成一个统计表并谈谈感受,而统计表属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时,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定位为“指导学生运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有了这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就会去调查感兴趣的内容,完成统计并介绍自己的感受。
教学方法要得当。还以“习作6”为例,教学分三步走:第一步,引导学生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第二步,阅读统计出来的数据——从这组数据中你了解到哪些重要的信息。第三步,引导学生写作——概括信息并准确表达出来。教学方法到位,学生的习作才能高质量完成。
2.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
借助插图,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课文是连续性文本,而课文中的插图则是非连续性文本。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插图,对学生学好课文有很大的帮助。例如《 卢沟桥烽火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下同)这一课,在教学时,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感受中国守军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仍然同仇敌忾、舍身报国的英勇气概。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理解力。
借助插图,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学《 桂花雨 》(四年级上册)一文时,可先引导学生看图,看文中小姑娘摇桂花的表情、动作,想象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让学生学会从图中捕捉信息,想象并描述故事的内容。这一环节通过将读图、读文和表达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教学要和生活相结合
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教学观”的思想精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同样,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非常丰富:一张常用药的说明书,一条过目难忘的广告,一个主题活动的醒目徽标……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地运用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这一方面体现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生活本色,另一方面教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也将促进语文教学的效果。
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课文虽然是连续性文本,但是也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改造,设计出非连续性文本。比如,在学习说明性文章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列图表的方式去学习;在学习游记时,可以指导学生画出作者的游览路线图,以便直观地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例如《 记金华的双龙洞 》(六年级下册)这篇游记,按照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经过。文中介绍了游览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等几个景点。我让学生通过画路线图的方式去熟悉各个景点,并且把文中另外一条线索——泉水流经的线路标在路线图上。学生在画路线图的过程中,不仅轻松地记住了各景点及其特点,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2
一、通过设置悬念实现教学中的留白
高尔基有一句至理名言即“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在7到12岁,在此阶段的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引导为主,不能扼杀学生天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恰当运用留白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经常会使用设置悬念来实现教学留白,即在讲解某一课文时,不像传统教学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是抓住某一关键点设置相关悬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想象。比如,教师在讲解《秋姑娘的信》(一年级上册第七课)时,教师将课文标题写到黑板上后,要求学生先不要阅读课文内容,而是让学生思考秋姑娘会给人们写一封什么内容的信?如果你是秋姑娘,你最想告诉人们什么?这改变之前看到课文标题教师就事无巨细的讲解局面,而是采用设置悬念,采用留白艺术,激发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教师恰当的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想象,然后积极参与同学间的交流,彼此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接着说“秋姑娘写的信是写内容吗?我们一起阅读课本看看秋姑娘告诉人们哪些事情。”这样就慢慢引导学生进入最有效的学习状态,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二、通过恰当的提问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留白
小学生在此阶段拥有极强的好奇心,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的事情都用好奇的眼光去看待,教师正可以利用小学生这一特点,在语文课堂上不断进行恰当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其有兴趣继续学习下去,并满足其好奇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要培养孩子们自身的质疑能力,学生在上课期间除了带着教师给的问题学习外,还要有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并能大胆提出。
比如,教师在讲解《狐狸和乌鸦》(二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时,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狐狸只要让乌鸦张嘴它就能吃到肉,此时教师可以提问说:“地上的狐狸要怎么样才能让乌鸦张嘴呢?”学生会带着这个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然后各抒己见,小学生们想象力非常丰富,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教师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同时引导学生继续阅读文章。在讲解第二次狐狸让乌鸦张嘴时,教师又可以设计问题说:“如果你们是乌鸦,再次遇到狐狸时会怎么想呢?”这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各种各样“乌鸦”的心理活动又出现了,学生们学习氛围立即活跃起来,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带领学生继续有效学习。
三、利用文章中的插图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留白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本设计得特别贴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7到12岁的小学生对五颜六色的图画非常感兴趣,因此,小学语文课本到处都可以看到生动形象的插图,比如乌鸦喝水的插图,狐假虎威的插图,的插图等等,这些插图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引导他们了解课文,明白图画的内容。除此之外,这些形象的插图也是教师实施留白教学的有利工具,教师在具体讲解课文内容之前让学生先了解插图内容,进而轻松自然的将学生引入到文章中。
比如,《螳螂捕蝉》(六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这一课,课文中有螳螂捕蝉时的插图,教师在介绍螳螂以什么动作想要捕蝉时,书本语言对于小学生而言可能过于抽象,但是加上形象的插图,教师就不用但心学生不理解的状况。教师不用过多的语言,可以采用留白艺术,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描述出蝉即将被捕的场景,这样既避免学习的枯燥,又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一举两得。在讲解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时,两首诗都是文言文,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非常困难的,教师的语言再生动,学生也不能真正体会农民的辛苦,但是一幅农民种地的插图就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讲解完基本古诗知识后采用留白艺术,让学生认真体会插图含义,并真正理解《悯农》的内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3
答:这句话没有语病,而是运用了舛互这一修辞格。所谓“舛互”,是指对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者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构成“舛互”修辞的句子一般由两个分句组成,前后句意关系有这样两类:
1.事物全部肯定+部分否定(肯定,是为了衬托、强调否定部分);
2.事物全部否定+部分肯定(否定,是为了衬托、强调肯定部分)。
也就是说“部分的内容”是被衬的,要突出强调的,而“全部的内容”是衬托的,概指的。写在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全部否定),是为了强调有一些“小鸟”忽飞忽落(部分肯定)。这样便巧妙而自然地表现了草原上虽然空旷但并不单调这一特点。恰当运用“舛互”修辞,在肯定与否定的对比中更能准确、含蓄地传达出作者或说话人的意图,让简单的句子意味深长。
翻开小学语文课本,你会发现“舛互”这种修辞格在不少地方都有出现:
①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
②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将这些修辞现象落实到“教”和“学”的层面呢?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指导“语法修辞知识”是言语形式知识,怎样“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的知识是语用知识。言语形式知识教学是为语用知识教学服务的,是准备性、辅知识。言语形式知识只有转化为语言运用,才能形成言语能力,实现语文知识的个体性回归。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整合;灵活
2011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把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进行了细化和提升,课程标准中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一提法就是要开放语文教学,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形成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的尴尬:有的综合性学习课变成了品德课,有的干脆直接转化为综合实践课。综合性学习无论怎么“合”,首先一点,必须实现语文学习的目标,再完成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于是,笔者作了一些肤浅的研究,认真思考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性,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综合性学习姓“语”
语文综合性学习,自然在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语文这个大“指挥棒”,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小学语文教材无论是叙事的、写景的、还是说明的,内容大多非常精彩,教师只要认真钻研教材,善于从课本中挖掘,就能发挥教师的作用把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二、综合性学习姓“综”
新课程标准中,数次提到要与其他课程的综合,因此,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应以语文学习为主,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点,运用各科资源、网络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显示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综合性学习与其他学习不同的最鲜明标志就是: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因此,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时候,要记得首先达到语文综合目标的完成,比如五年级下册练习2“语文与生活”——表示看的词语的相关练习,让孩子们先举一些近义词的例子,然后进入文中创设的情境:父女对话,通过父亲的话语,引导孩子们自己想想看的意思的词语,再进行选词练习,引出汉语中存在的“意思相近,说法不同”这一现象,从而让学生逐步领悟只有准确选用表示行为的词语,才能较为贴切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包括想象、表达、积累、理解等,锻炼了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实施的能力,培养了语文实践的能力。看来,要想综合性学习姓“语”,语文综合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
三、综合性学习姓“活”
1.“活”在实践性
生活和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综合性学习就非常明确地突出了语文的这一特点。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动手能力、创新团结精神,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和也容易操作了很多。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相并列的一个项目,也必须与学生生活结合。
2.“活”在创造性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因此,教材中的综合性活动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有学生自己进行创造性的延伸和拓展。这要强调的不光是教师的教要富有创造性,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综合性学习有创造性。这就需要我们引导、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多向思维,从多角度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比如进行六年级下册“练习5”中“语文和生活”——“风的认识”时,从“风成偏形树”到看见风会想到那哪些词语,再到见过哪些风,风速歌,等等,始终让学生的学习在自己的创造之中,自然学的也轻松,记得也牢靠。
语文综合性学习,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对于语文学科本身来说,其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我们的老师,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不把综合性学习的“经”念歪,不让综合性学习流于形式,那么,孩子学的快乐,活动的愉快,成长的幸福,我们,不是同样满足吗?
参考文献:
[1]201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刘光江.《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6期
[3]张传燧.《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7期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5
一、抓住关键词语,把握主要内容
理解课文首先要“把握”全文,力求在心中对课文形成整体印象,能概括课文的基本大意或主要情节。在学生初读课文、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引导学生运用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词语的理解和感悟,又可以拓展语言的运用训练。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必须以学生能抓住课文内容为前提。引导学生直击课文,钻研课文,通过理解语言文字获取课文信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要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下功夫,通过那些很有规律的字词,加以发挥,打通理解课文意义的“脉络”。
例如,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老舍的《北京的春节》,理解课文内容,我们要抓住表示时间的标志词以及与之相应的风俗习惯。时间的脉络是:腊七腊八 ― 腊月二十三 ― 除夕 ― 正月初一 ― 正月初六 ― 正月十五 ― 正月十九。风俗习惯是: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 做年菜、放鞭炮、贴对联、守岁、吃团圆饭 ― 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子逛庙会 ― 店铺开张 ― 张灯结彩、放鞭炮、吃元宵 ― 孩子上学、大人做事儿。我们把这些表示时间和风俗习惯的词语连缀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北京的春节,简便易行,简单明了。
二、抓住关键词语,感悟表达技巧
课文的表达技巧,多是通过课文的语言形式体现出来。课文中或是一个字,或是一个词,巧妙地凸显课文的表达技巧。我们一定要引导小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形式,探究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而所谓的语言形式,不仅包括语言学、修辞学里的字、词、句、修辞手法等,也包括文章学里的表达方式、构段谋篇以及文学里的个别表现手法等。简而言之,就是理解课文的表达技巧或写作手法。因为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表达服务,是为语言的运用―说和写奠基的。
例如,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朱自清的《匆匆》,叠词出现的频率都很高。叠词具有音乐美,节奏感,表达效果很好。象声词更是给人一种听觉的享受,毕竟这个世界是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
文中写道:“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作者写太阳的挪移,用了“轻轻悄悄”,写日子的飞逝,用了“伶伶俐俐”,还有“匆匆”“茫茫”“默默”。这些给朱自清先生文章增色不少,如诗似画,美不胜收。
通过抓住词语,我们巧妙解读别人所不能解读的新内容、新思想、新写法,这真是一词真巧妙,解读更奇妙,独具创新的解读方式为我们理解课文开辟了一条“新路”。
三、抓住关键词语,促进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解,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我们的语文课离不开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理解和运用,要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如果我们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不能将课文的语言形式迁移运用,服务于我们的说和写,那就不算成功。
例如,我们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文中写道:“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它只有这大,不会再长大。”
我们对课文的解读是采用了对比的表达方式,于是,我们的读写结合是这样设计的:“只有一个月球”。这种设计,一方面是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这是抓住词语促进读写统一的妙处,更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促进读写结合的最佳方式。
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止步于理解感悟,应加强读写迁移,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课本上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不断涵养小学生的语言素质。
四、抓住关键词语,确定核心价值
理解课文我们要从读者到教者,理解的角度要从语义到运用,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语言的需要,在深度的理解中找到教学的切入点,确定核心价值,引导小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因为阅读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6
一、合理调整教学主题
语文教材是编者依据整册任务布局编排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五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我把这组内容调整到九月份的第三周,与“全国语言文字的推普周”同时进行。调整后的目的:第一步,学生不仅了解了祖国汉字的文化,还明白了该从哪些方面去了解汉字并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第二步,学生将按照计划分别开展各项活动。有搜集资料的,这部分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汉字的起源,他们主要查找能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等;有上街查找不规范汉字并深入了解为什么会写不规范汉字的,经过调查,学生知道了,有的不规范字是商家为了促销产品打的广告(“衣衣不舍”),有的是图省事打的简化字(“山里氿店”)等。第三步,学生每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份调查报告,或谈谈个人看法,或制作小报办成果展示。调整后的教学,与“推普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而不空,有序而不乱,学得积极,学得主动,乐中学,学中乐。
二、合理捕捉生活气息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只要善于发现并捕捉与生活相关联的信息,就能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本组的难点是让学生学写研究报告。如果学生对各方面的信息都不是很了解,教师又怎样去引导学生写研究报告呢?有心的语文教师都不难发现:上此组课文内容时,正逢“端午节”前后。于是,端午前,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上街感受端午的气氛,用纸学剪“端午鞋”,买绿豆糕,去市场准备端午用的材料、插艾叶等,同时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当地有关端午的民俗文化。端午时,让学生吃吃粽子、品品绿豆糕,了解一下周围的人为什么在这天都会喝黄酒、吃蚕豆,在墙角洒石灰等。端午后,让学生把亲自看到的、感受到的、搜集到的都写在研究报告中。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还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民风民俗,学生的情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通常是一个单元都围绕某一主题编排,由几个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顺序组合而成。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单元目标,按照教学意图,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的安排做到前后衔接、连贯。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的主题是“认识、了解鲁迅”,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本组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安排。
原课文顺序:《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我重组课文后的顺序:先上《少年闰土》,目的是让学生初识少年时代的鲁迅。由于年龄相仿,学生对热情好客、向往自由的“鲁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深深地爱上了鲁迅。接着上《一面》,学生通过作者阿累的回忆,知道了晚年的鲁迅对仅此一面之交的青年却如此关心和爱护,鲁迅先生的精神境界感染了学生,学生对晚年的鲁迅更是肃然起敬。正因为如此,在鲁迅先生逝世后,在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才会有许多人来悼念他,才会有不同字体的挽联,才会有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精神境界的升华,才会有诗人臧克家《有的人》的歌颂与批判。学生在重组后的课文教学中更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甚至从中获得了更深刻的启示。
重组后的教学,紧紧围绕主题层层深入,达到了读写结合的效果,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