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端午节为话题的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以端午节为话题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以端午节为话题的作文

以端午节为话题的作文范文1

摘 要:写作苦于无言,只好“望题兴叹”,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其次是知识储备问题,学生的知识储备怎样,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作文 策略 素材 知识储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是运用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文章的“肌肤”,表情达意的“工具”。只有语言鲜亮,文章才会让人爱读。

目前,我们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实不少,高耗低效这一现象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孩子们阅读不多,视野狭窄,语言怎能丰富呢?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改变学生难写的作文教学现状呢?在此谈谈我的见解。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同学写作苦于无言,只好“望题兴叹”,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学生的知识储备怎样,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

1 从阅读中吸取营养

品读课本。现行教材插图美,语言文字更美。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名言警句、人生格言、成语等好词佳句,是丰富学生语言的好资源。如《孔子游春》学完后,可引导学生积累以下好词:温文尔雅、深思熟虑、司空见惯、奔流不息、手舞足蹈、情不自禁……佳句: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时常耳濡目染着这样的词句,何愁我们的孩子语言贫乏呢?

阅读课外书。在教学中,我总是向学生推荐好书,让学生及时把优美的富有哲理性的语句摘录在采蜜集上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短短二十个字,却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经过几问几答,诗人想找到“隐者”的迫切心情和童子自然之至的答话神态毕现于读者眼前,而那位与青松、白云为伴,以采药为乐的隐者形象令人遐想不已,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又如积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让学生学习字词的推敲。而这些,将最终内化为学生脑中的“储存”,用时自然“呼之欲出”,孩子的语言也自然变得厚重鲜活起来。

二、从生活中吸取营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让学生的作文有内容、有个性、有灵性,充满真情实感,必须丰富学生的生活,给学生创造认识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并在活动前有指导,活动后有回忆,使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得到更多的感性材料。

走进自然,培养观察习惯。象牙宝塔”式的作文教学使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走进大自然的学生则不然。我引领他们去观察第一场春雨,捕捉它给自然界带来的细微变化;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我带领他们观察蚂蚁搬家的过程,了解搬家初与搬家时蚂蚁的活动特点;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我让学生观察湖边垂柳、九曲连廊的巧妙搭配给人带来的美感;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我带领他们观察桃花、梨花,比较它们花色、花期、花形的异同。如此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训练,学生写起作文来思维活跃。

感受学校生活,激发作文积极性。在学校里,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或亲身经历一些事,心中会产生独特的感受,这些均可成为习作的素材。例如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一次次精彩的比赛、科学课里的“小实验”、综合课上的“小制作”、语文课上的“课本剧表演”等等,我们都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事实证明,孩子的语言在教师用心引导的“关注”下异彩纷呈,韵味十足。

感受家庭生活,撷取习作好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家庭生活,撷取习作素材。如 “母亲节”的心意、“端午节”的包粽子、家庭联欢会、“我和家长换角色”的感受等等。

怎样写“好”这些素材,需要老师精心地指导。例如在以“母亲”为话题的习作训练中,我们首先让孩子回家细细地观察母亲的举止言行,外貌性格,记下一天中母亲与自己交流的每一句话……孩子们发现,严厉的母亲与慈爱的母亲关心自己的一句话会有不同的说法,性格开朗的母亲与默默无言的母亲所说的话又有所不同,不同的母亲关心子女的方式也不同……有了这些,孩子们笔下的“母亲”自然个个与众不同,人物形象在孩子个性独特的语言中栩栩如生。

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储量。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学生都乐意参与,它是学生积累语言素材的主要渠道。如通过平时春游、秋游,千姿百态的大自然引发学生的奇思怪想;通过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激发学生对未来家乡建设的热情……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印象特别深刻,无形中充实了学生习作语言的内容,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奔向“十字街头”,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只要教师善加利用,学生的语言定会文采斐然。在教学中我经常教导鼓励学生要切实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

“眼”要多看。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第二起跑线》等电视节目,看《小学生优秀作文》《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书刊,看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看街市上和校园内的广告与海报、通知与启事、墙报与板报、公约与制度。星期天走出户外,看球赛、搞调查、观菊展、赏花灯……

“耳”要勤听。听广播节目,听报告讲座,听课文朗读带,听老师对时事的点评,听民谣、谚语、笑话、听相声、快板、评书,听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听导游娓娓动听地讲解名胜……

“口”要常开。评名作,议时政,谈得失,析美丑;吟唐诗宋词,背现代名篇;尝试即兴采访,练习口头作文……

作文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如此多看、勤听、常说,并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何愁写起作文来不言如波涛、风行水上?写出的作文又何愁不视野开阔、力透纸背、别具风格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