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并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并购范文1
关键词:企业并购;并购简述;并购运作;动因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027-02
1 企业并购问题的概述
企业并购,就是指企业间的兼并与收购。在国际上通常被称为“Mergers and Acquisitions”,简称“M&A”。企业的收购和兼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企业并购都是资本市场上一个最能令人激动的事情,巨大的金额、美好的愿望、形成的巨大集团、普遍乐观的情绪、再加上媒体的大肆宣传、每一次并购都会引起我们大家的关注。
企业并购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包括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横向并购,是指处于同一行业同一领域内的企业之间进行的并购活动;纵向并购,是指企业与供应商或者客户之间的合并,这种方式形成了一条大的“生产线”;混合并购又称多触角化并购,是指从事不相关业务类型的企业之间的并购。每种并购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战略和所处的环境来选择使用。
在并购的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五次并购的浪潮,第一次企业并购得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18世纪的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机器设备的创造和电力的发明及广泛的使用使得世界进入机器工业时代和电气时代,在这种情况下资本间的相互并购就形成的大资本是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次企业并购浪潮为20世纪20年代,主要发生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很多国家从战争中走了出来,开始恢复经济,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又掀起了历史上第二次规模巨大的企业并购浪潮。第三次企业并购的浪潮发生在1954年―1969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带动了并购的第三次发展。第四次企业并购的浪潮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显著特点是以融资并购为主,规模巨大、数量繁多、持续时间比较长,且并购活动遍及所有西方发达国家。第五次企业并购的浪潮开始于1994年,一直延续至今,是西方并购史中并购的企业数量最多,单件并购交易额最大,影响最广泛的一次并购浪潮。通过对它们的分析我们发现几乎每次都是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而引起了企业并购行为的产生。正是在这种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才使得企业并购的浪潮不断发展。因此分析企业的并购动因及其决定因素,对于研究并购问题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并购的动因我们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种,分别是效率动因,经济动因和其他动因,首先看效率动因,它是从企业并购后对企业效率改进的角度来考察的,效率理论认为,通过企业并购和资产的再配置的形式对企业整合后,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会产生潜在效应和收益的,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并购后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上。而所谓协同效应是指两个企业通过并购及其整合后,其实际价值得以增加,产生出比原来两个企业单纯的价值加和还要大得多的情况,一般包括管理协同、营运协同、财务协同等。
管理协同效应即企业并购后,因管理效率的提高而带来的收益。它的本质就是管理输出,其内涵是:如果一个管理更好的企业兼并收购了一家管理比其差的企业,那么这个管理更好的公司一定会在并购后通过各种方法去改善被收购公司的管理,而被收购公司的管理改善也就意味着该公司价值的提升。
营运协同效应主要是指并购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效率方面带来的变化及效率的提高所产生的效益。其本质是由于规模经济或者资源共享的原因而使得经营的效率获得了提升。另外一个产生营运协同效应的主要原因是资源共享。
财务协同效应是指并购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的种种效益,它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以及证券交易等内在规律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金钱效益。主要表现在财务协同和预期效应上。
而经济动因是从企业并购的方式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角度来说的,主要包括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对其的影响,当然,这些因素也是直接导致企业考虑进行收购或者被收购的主要因素。
最后,其他动因主要包括投机,管理层利益驱动,目标企业价值被低估等原因。这三个动因并不分主次先后,它们都是导致并购的原因,所以我们在分析的时候要全面分析,不要片面。
企业并购为其价值创造搭好了基本的舞台,但企业并购的本身并不能创造任何的价值,并购交易的过程只是转移价值,通过企业资源控制权利的转让使得价值发生转移。并购后的整合是指调整公司的组成要素,使其融为一体的过程。只有通过并购后的整合发展相互补充才能发挥出企业并购的威力,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增加。
2 企业并购整合研究和并购风险
在企业并购活动完成以后,如何整合并购公司是每个并购公司都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并购后的整合是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毁灭财富,但同时它也是一个机遇,利用得当,也可以为企业带来财富。所以说并购后的整合才是并购的真正的开始和任务。
整合是指调整公司的各个组成要素,使其融为一体,达到1+1>2的效果的过程。而并购整合,是指在并购形式完成后,在并购企业之间进行的一系列调解、整合的过程也是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一门艺术。并购后的整合,是并购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其包含的内容很丰富,涉及到公司的各个方面。如果有一个方面没有整合好,都会导致整合活动失败。整合活动主要包括:战略整合,人力资源整合和文化整合等。
并购后的整合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并够失败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交易缺口;二是转化缺口。前者可以通过并购谈判,讨价还价等方法来弥补。而后者则是关乎并购成败与否的最为关键的方面,需要通过商业流程整合,信息系统整合和生产整合等并购后的整合活动来实现。因此说,并购成功与否不是仅依靠被收购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而在更大程度上依靠并购后的整合。
并购的风险也是并购活动中主要要考虑的问题,可以毫不跨张地说,并购是人类智慧与狡诈发挥到极致的一个地方,动不动就是几亿,几十亿美元的交易,这无疑是一场豪华的资本盛宴。在这场宴会上所有的杯盏交错,可能是另有阴谋,所有的脉脉含情,也可能是暗藏锋芒,所有的一切都在提示着我们并购是有风险的而且这个风险不是一般的大。并购的风险可以分为如下几类:即信息不对称风险,决策风险和实施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指的是企业在收购兼并的这个过程中对收购方的了解与目标公司的股东和管理层相比可能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行为,对此我们要尽可能的获得更多的关键信息,而具体的操作就是要进行系统的调研,同时要考虑信息成本的问题。而决策风险就是指收购方做出收购战略决策的时候所出现的方向性的错误,企业决策风险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回归本源,企业管理层在并购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定好并购的战略,并跟据这个目标,战略制定好一整套的实施方案,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随时修正和监控。最后,实施风险指的是在并购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以及最后的系统整合上面临的风险,管理实施风险不能单纯的依靠实施过程本身的完善,而是要从源头上把好关,也就是要确保战略上没有问题,然后再对定价、谈判、融资和审批等细节的处理上追求完美。
3 总结
随着我国企业并购实践的不断发展,企业并购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我国的并购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企业并购的兴起而开展的,涌现出了一大批企业并购著作,对国内企业并购实践起到了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但当时国内大部分著作都是以介绍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的常识为主,缺乏对企业并购各方面内容的专门化的研究和介绍。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国内企业并购实践不断发展和深化,并购种类更多,动因更加多元化,程序更加复杂,市场日益扩大,对并购的研究也不断深化。近年来,除了大量引进国外企业并购著作之外,国内的并购研究也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譬如,学界和业界的一些人士开始做中国年度并购报告之类信息汇总性的基础工作,这对于作进一步并购研究的学者来说是很有价值的;又如,开始出现以书代刊的中国并购评论刊物,对并购实践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和案例进行讨论。同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后,外国资本(以下简称外资)流入我国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加入WTO后,外资引进出现了新的形势,外资可以进入的领域在拓宽;另一方面,以并购为代表的新的外资进入方式的出现,也将加速我国引进外资的步伐。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通过并购方式实施跨国经营和全球扩张,已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选择和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可以预见,未来几年随着并购资本流入份额的增加,股权投资规模的扩大,在我国将掀起新一轮外资并购浪潮。
总之,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世界上站住脚,就必须发展壮大自己,而企业并购无疑给它们带来了契机,所以中国的企业要明确企业并购的目的,掌握好并购的方法和知识,处理好并购后的整合,随时保持敏锐的目光,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干春晖.并购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1):1-34,139-163.
[2]余颖,江咏,袁敏捷.战略并购:管理风险的三大原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3-38.
[3]傅元略.中级财务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9(1):439-462.
[4]斯蒂芬A.罗斯,伦道夫W.威斯特菲尔德,杰弗利F.杰富著.公司理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6):592-613.
企业并购范文2
[关键词] 企业并购 产权 重组
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加快,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投资和抢占市场行为加大,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我国企业要做大做强,增强竞争力,也必须走兼并重组道路。企业并购作为市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这一机制正在我国逐步形成,它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因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企业并购的相关介绍
1.企业并购的概念与定义
我们通常所讲的并购是指狭义的并购,即传统意义上的并购,是兼并和收购的和称。兼并通常是指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取得企业的产权, 使其他企业丧失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 并取得对这些企业决策控制权的经济行为。收购是指企业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另一家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或股权, 以获得该企业的控制权的经济行为。广义的并购除了包括上述活动之外还包括分立、分拆、资产分离等形式。本文所指并购仅指狭义上的并购。
2.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及其利弊
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有很多种,本文主要选取了目前比较常用的三种从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两方面对其利弊进行了分析。
(1)现金并购
现金并购的优点是:可迅速实现并购目的;可隐藏收购动机;估算简单,减少决策时间,避免错过最佳时机;现存的股东权益不会被淡化,不会导致股权稀释和控制权转移;现金不存在流动性变化或变现问题,支付价值稳定。
这种方式的缺点是:现金并购要求并购方在确定日期支付大量货币,因而并购方压力大;并购公司的获现能力差异导致交易规模受限制;跨国并购中,并购方面临着汇率风险。
(2)股票并购
股票并购的优点是:规模较大,不受获现能力限制;并购完成后,目标公司股东不会失去所有者权益,而是双方股东共同控制,大多数原股东仍握有主控权;目标公司股东享受延期纳税和低税率优惠,无须过多考虑当地税务准则及其对出价安排上的制约;股票并购可使原目标公司股东与并购方共同承担估价下降风险。
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增发新股可能会使每股权益下降,会使老股东原有收益稀释;收购成本不确定,加大了并购风险,会招来风险套利者,导致并购方收购成本增加;受上市规模制约,处理程序复杂会延误并购时机。
(3)混合并购
混合并购又分为以下四种方式:
①公司债券。相对于股票节省了融资成本,不改变并购公司控制权结构,对目标公司来说,可减少信息不对称。
②无表决权的优先股。对并购企业来说,此方式不挤占营运资金,避免即时付现约束。避免发行股票时产生控制权转移,避免并购后有无盈利都应付利息的不足。对目标公司来说,无表决权的优先股支付方式具有普通股的大部分特征,有公司债券能获得固定收益的性质,易于被采纳。
③认股权证。并购企业可达到筹集和用于置换目标公司资产的目的,延期支付股利,为公司提供额外股本基础,机动性强,获利可能性大。而目标公司股东和其他认股权证持有人不能视为公司股东。
④可转换债券。并购企业可以较低的利率、宽裕的契约条件发售债券,以比现行价格更高的价格出售股票。对于目标企业,可转换债券方式具有债券的安全性和股票可使本金增值的双重性质,股票价格较低时可将它的转换期延迟到预期股票价格上升的时期。
二、我国企业并购的意义与现状
1.并购对我国企业的意义
首先,就企业层次来说,并购活动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带来“管理协同效益”。并购可通过对资产的合并、重组使其市值达到最大化,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创造公司价值。
其次,就国家层次来说,并购可以组合搭配重建资本,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生产要素。
最后,就全球层次来说,在世界产业寡头瓜分和占领全球市场的“新寡头时代”,并购是一股“全球风”,是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参与全球竞争的有效途径。
2.我国企业并购现存问题
(1)产权关系不明晰往往限制了并购主体的自主性
产权关系的不明晰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并购主体不明;二是政府部门成为实际上的兼并主体,限制一些并购;三是被兼并企业连年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职工和上级部门才愿意放行;四是兼并企业新增资产所有权不落实界定,挫伤了企业自筹资金兼并的积极性。
(2)政府的过多干预阻碍了兼并机制作用的发挥
目前我国企业兼并活动中,政府的盲目干预行为过多,一些企业主管部门借助于行政力量强制企业兼并和被兼并,强令兼并企业对被兼并企业的富余人员全部包下来,对被兼并企业的资产采取无偿的行政划拨而不做科学评估。
(3)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政策措施尚不配套
企业并购会产生垄断,这不利于维持一定的市场竞争,因而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特殊行业和对关系国计民生行业的兼并、对侵害公司股东和雇员利益的兼并加以限制。
(4)市场发育不充分,中介机构不发达
企业并购需要有资金实力雄厚、业务水平高的中介机构为兼并双方提供信息和咨询,筹划交易方案,做出价格定位,并为实现兼并融通资金。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各类中介机构正纷纷建立,但在企业兼并中却参与有限,很难推进企业兼并的迅速推广。
(5)企业兼并中的资产评估不规范
目前,资产评估问题较多:一是资产评估的核定无标准。主要国有资产很少进行仔细核算和对无形资产评估的忽略。二是资产评估中的土地作价问题。多作价、少作价、乱作价或者不作价,兼并行为不规范。
3.我国企业并购的发展对策
(1)明确政府在企业并购活动中的角色定位,规范政府行为,推进宏观指导下的企业并购
政府应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导向来引导企业的并购行为,为企业并购提供必要的完善的游戏规则、良好的外部环 境。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缺乏真正负责主体,市场发育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出面对企业并购有效介入,使企业并购真正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是十分必要的。
(2)国家应当建立和完善并购法律法规体系
通过法律法规对并购的方式、程序、并购协议、并购行为中资产评估和交割、被兼并企业职工的安置、企业并购的法律责任等加以明确规范和界定,确保企业并购在法制轨道上健康运行。
(3)不断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并购行为市场化
建立兼并市场,不仅为企业之间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开创了新路子,而且为企业并购的规范化、市场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和中介作用。因此,建立健全市场体系是并购活动健康发展和取得成功的前提。
(4)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机构,确保并购活动顺利进行
在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特别是非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基本上是通过投资银行和会计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来实现的。中介机构是企业并购成功的重要保证。
(5)加强并购后企业的改造和管理整合
企业完成兼并后,还要做好兼并企业的重组与重整,加强对兼并后企业的改造和管理。包括:人员重整,业务活动重整,组织结构重整,战略重整,文化重整和财务重整。整合要坚持效益、扬长避短、平稳过度和革新四项原则。并购后的企业要实现管理的五大延伸,即观念要更新、技术要输入、组织要并轨、机制要衔接、文化要渗透,同时还要做到信息监控,使并购后的企业经济效益确有提高。通过重整使兼并后的企业尽快在市场上树立起新的良好形象,真正实现企业并购的目的。
三、结论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性的产业重组势在必行,尽管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衰退和复苏过程中,我们认为新一轮的全球企业并购必将发生,这将为各国提供机遇与挑战。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在扩大和深入,市场经济是我们改革的方向,政府的职能也在逐渐转变,尽管在国内目前的环境中,并购还带有明显的政府意旨,但手段已日益市场化。企业间的兼并和收购作为市场的行为,将是今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景观。
参考文献:
[1]孙淑艳 孙士柱:我国企业兼并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商业研究.2004,(4):20~23
企业并购范文3
[关键词]并购行为动因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中最引人注目、最富有争议的论题莫过于公司的并购(M&A)活动了。企业并购作为企业的一种自主经济行为,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内在的要求。为了深入探究企业并购的动因,需从企业发展的内在本质入手,从不同企业制度下企业并购行为比较、企业扩张等角度对企业并购行为进行理论溯源,然后再对有关企业并购动因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企业并购的行为分析
(一)不同企业制度下企业并购行为比较
1、业主制企业的并购行为分析。业主制企业是企业发展的历史起点,它的存在是以传统的手工技术和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形态为基础的。由于单个企业主的资本总量是有限的,所以最初的企业起始规模也是有限的,表现为要素投入不足,从而使企业处在要素报酬递增阶段。要使生产要素组合产生出最大限度的劳动效率,企业必须增加要素投入,换言之,企业必须扩大规模。而扩大规模的最直接表现就是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而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则需要货币资本的投入。企业只有积累和募集了更多的货币资本,才能获得占有和使用更大数量的各类生产要素的权力。从产权制度和运行机制两方面来看,业主制企业表现出如下特征:(1)产权高度一体化,即所有权与经营权是一致的,或者说产权是高度收敛的;(2)企业对市场价格的反映是非常灵敏的,即随行就市的机制非常灵活;(3)其行为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4)企业所有者自负盈亏,且负无限责任。
业主制企业及其运行的上述特征,一方面展示了它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又暴露了它的局限性,即其对生产力的推动是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业主制企业制度功能的这种两面性反映在企业并购强度上,则表现为一个复杂、矛盾的诸多条件的相互整合过程。
首先,从并购动机来看,一方面,业主制企业产权的高度收敛及其由此所决定的利益协调和行为目标的高度一致性,使得业主企业具有较强的并购动机;另一方面,承担无限责任的制度安排又使得企业主对并购企业的风险举动不得不慎之又慎。
其次,业主制企业产权的高度收敛性又使得对经营者的选择缺乏弹性,企业持续经营良好就没有了制度保障,因而导致业主制企业在资金积累方面存在诸多的困难,使得并购的能力非常脆弱。
所以对于业主制企业来说,既存在并购的有利条件,又存在并购的限制条件,且不利条件是根本性、主导性的,因而其并购强度比较脆弱。
2、合伙制企业的并购行为分析。与业主制企业相比,合伙制企业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1)产权由高度集中趋向分散;(2)企业经营依赖于一人素质的高低变为合伙人知识互补的影响。由于以上两点,合伙制企业替代业主制企业无疑因提高了产权分散度和经营能力而增大了企业并购的强度。
但是,合伙制企业在提高产权分散度的同时非但没有改变,反倒加大了企业的不稳定性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企业仍然依附于自然人;合伙人无论退出还是追加投资,都必须征得所有合伙人的同意,否则就要变更或结束合伙关系。另外,合伙伴企业的产权分散仅发生在企业内部,即产权没有采取证券化形式,没有外化,因而产权仍无法流动。加上合伙企业在保留“无限责任”的同时,又实行“相互”原则,所以,合伙人数越多,企业规模越大,每一个合伙人所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大,因此合伙制企业的并购强度也不大。
3、公司制企业的并购行为分析。与业主制、合伙制企业相比,公司制企业的并购强度明显提高,这主要表现在:(1)提高了产权的流动性和分散性。产权的流动性是指产权进入市场交易的程度,亦即产权外化程度,通常以资本是否证券化以及证券交易额的大小和交易频率为具体表现形式。由于企业资本的证券化及其流动转让,不仅方便了投资者的进入或退出,也有利于企业快速地筹集大量资金,所以产权的流动性也就成了衡量并购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产权的分散性是指产权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分割程度和分割方式,通常以出资人的多少、出资数量的大小及相应的财产责任的承担状况、权利分配和行使状况为具体表现。(2)提高了企业的组织稳定程度。一方面,公司制企业与业主制、合伙制企业不同,公司制企业建立了法人制度,这一制度使得企业成为一个不依赖于出资人而独立存在的民事权利与义务主体,这一主体可以依法支配出资人的法人财产,并以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另一方面,公司制企业所发行股票的不可撤回性,则满足了公司对经营资本稳定的要求而使公司的生命存在有了物质保障;(3)降低了债务责任。公司制企业的一大特点是责任有限,即出资人仅以其认购的股份额为限对公司所负债务承担责任。责任有限的意义在于,它因降低了单个投资者的风险而使企业大规模投资所需要的资金筹措有了可能,或者说,使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有了可能。
从以上的比较看出,企业形态由业主制到合伙制企业的演进,就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这一过程要么通过企业内部积累,要么通过并购来完成。单纯依靠企业内部积累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相对而言,通过企业之间的并购则可以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在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并购是企业演进的必然要求。
(二)企业扩张的行为分析
企业演进史表明,企业规模扩大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企业发展演进的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企业扩张史。世界500强企业无一例外地走过了一段企业扩张的历程,才成就了今日的“经济巨无霸”。如美国的通用汽车、福特汽车、波音公司、杜邦公司、IBM公司等具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沧桑历史的著名公司,虽然它们的发展充满了曲折和艰辛,但是,它们也都是靠一步步的企业扩张才造就了今日的辉煌。
众所周知,企业和资本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资本是企业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资本,就没有企业;没有资本,企业便失去存在的意义和实在的内容。企业是资本的存在形式和载体,没有企业便没有了资本赖以存在、增值的依托;没有企业,资本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因资本而存在和建立,而资本以企业作为其增值的手段和途径,企业是资本增值的机器,而资本是企业运动的动力。企业与资本的这种紧密联系决定了企业与资本的相互依赖。企业的扩张实质上就是资本的扩张,而企业扩张的主要实现形式就是企业间的并购。
1、企业扩张所反映的就是资本扩张。企业和资本密不可分的联系使得企业的运动与资本的运动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表现为:(1)企业的运动以企业的建立为起点,而企业的建立过程则是一个资本投入的过程。不管企业是由货币资本形式投入而建立还是由货币资本与其他资本形式的共同投入而建立,企业建立的首要前提就是货币资本的投入,因此,企业的建立反映了资本的投入也就是表明企业运动的始点与资本运动的始点是一致的。(2)企业的运动过程与资本的运动过程是相互融合的。就企业运动的基本流程而言,大致可以描述为这样一个重复进行的过程:由资本投入赖以建议的企业,通过将不同的要素资源聚集到企业中进行加工转化,将加工对象变成商品,然后将商品在市场上销售出去,最终取得利润。这一过程实质上融合了资本运动的,企业对不同要素的聚集的过程,企业生产从资源转化为商品的过程,即是资本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的过程,企业出售商品的过程则是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由此可见,在企业的运动过程中,资本运动是与其紧密相伴的,企业运动与资本运动是密不可分的。(3)企业运动的终点与归宿与资本运动的终点和归宿是一致的。企业运动的最终结果是商品出售和利润的实现,资本运动的最终结果则是资本回到货币资本形态和资本增值。如果说企业利润的再投入实现了企业扩张的话,那么,这也意味企业资本实现了资本扩张。
2、企业扩张的不同表现形式都归结为资本扩张。企业扩张作为标志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和结果,具体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企业扩张并不是以惟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是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但是,企业扩张不管表现不哪种形式,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资本扩张。企业扩张的形式可以有:企业资产总值增加;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包括生产能力的提高、销售额的增加、产值规模的扩大,甚至象企业职工人数的增加等,都可以看成是企业规模扩大。企业扩张的另外一个重要形式是企业利润的增加。尽管利润增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个环节、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它始终是资本实现增值的直接表现。如果一个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其他条件不变,企业利润的大小总是受制于企业资本规模的大小。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必然要求更大的资本规模,更多利润实现的背后总是意味沣更大规模的资本的实现,即资本扩张的实现。企业利润增加也隐含着另一个重要形式,即企业利润率的提高。企业利润率所直接体现的就是企业的资本效率。资本效率高,表明资本的增值效率高,也说明在一定规模的资本、一定时期内资本增值的速度就快,即资本扩张的速度快。当然,我们分析利润增加、利润率提高的原因还取决于其他因素,诸如管理水平、员工素质等,并不惟一取决于资本规模。
3、资本的本性驱动企业扩张。只要资本还是资本,资本要求增值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这一本性所产生的驱动力量就是使得企业扩张成为企业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如果企业不能带来资本增值则意味着企业经营的失败。资本要求增值的本质决定了资本并不是只要求一次实现增值就没有了进一步增值的欲望,而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因此,企业扩张也是无止境的,持续的资本扩张总是以持续的企业扩张为条件。同时,在资本本性的驱动下,企业运动及企业扩张也总是受到资本运动规律的制约,企业发展变化的规律体现着资本增值的内在要求和运动规律,资本总是从根本上要求企业朝着最有利于实现资本更大增值的方向进行扩张的。
4、企业内部扩张的实现最终带来企业的外部扩张。企业的内部扩张是指企业依赖自身实现的利润进行再投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企业内部其他条件的改革而实现的企业扩张,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在不改变企业产权和股权结构前提下进行的。实现资本积聚是企业内部扩张的主要方式,而资本积聚到一定规模,企业扩张的需求、竞争的需要便使得企业将积累到一定规模的利润作为新的资本投入企业,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因此,企业内部扩张的实现最终带来企业的外部扩张。企业外部扩张是通过并购等外部化行为而实现的企业扩张。其主要特征是企业的产权和股权结构发生了变化。与内部扩张相比,外部扩张有如下优点:(1)并购一个企业比新建一个企业所需要的时间较短;(2)并购一个企业比新建一个企业所需要的时间短;(3)在股票市场收购一家上市公司仅需要达到控股比例,而无需要拥有其全部投权;(4)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以上分析可见,企业运动始终与资本运动相联系、相融合在一起的。由于资本本性的驱动使得通过企业扩张来实现资本更大规模的增值成为企业演进中的一个基本现象。尽管企业扩张也有内部扩张和外部扩张之分,内部扩张的主要形式是实现利润的再投入,外部扩张的主要实现形式则是并购。通过并购实现企业扩张比内部积累更具优势。
二、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是什么原因驱使着企业进行并购?这是企业并购理论研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基于对不同企业制度下的并购行为、企业扩张行为的比较分析,对企业并购动因进行梳理和评述,便于我们深入探究企业并购。我们可以将有关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成四个方面:效率解释、信息理论、问题和市场力量。
(一)效率解释
效率理论对兼并能带来的潜在社会效益给予了最乐观的评价,这一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通过并购可以获得某种协同效应,即并购后企业的价值超过参与兼并的两个企业的各自价值之和,效率因兼并而提高。这不仅给私人带来利益,而且也给社会带来了利益的增长。效率解释可以包括差别效率理论和无差别管理者理论。
差别效率理论认为,如果A公司的管理层比B公司管理层更有效率,在A公司并购B公司后使得B公司的效率上升到A公司的水平,则效率因并购而得到提高。差别效率理论的一个难点在于若把问题引向极端,将会得出经济社会中只应有一家企业这样的结论,即只有世界上管理效率最高的那家企业了。显然,在这一问题出现之前便会出现企业内部协调的问题。因此,效率差别理论的另一个解释是:无论你如何定义,总存在效率低于平均水平或者没有充分发挥其经营潜力的企业。此理论还进一步表明,从事相似经营活动的企业最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收购者。无效率管理者理论所指的无效率的管理者只是指未能充分发挥其经营潜力的管理者,而另一管理团体可能会更有效地对该领域的资产进行管理。或者从纯粹的意义上讲,无效率的管理者仅仅指不称职的管理者,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差别效率理论更可能成为横向并购的理论基础,而无效率的管理者理论则可能成为不相关业务的公司间的并购理论基础。
(二)信息理论
信息理论或信号假设指由于并购谈判、招标收购和制定联营计划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信息,公司的所有者权益被重新估价。有学者将信息理论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背后鞭策解释,这一观点认为并购会刺激管理层去履行价值更高的经营战略。另一种是坐在金矿上解释,这一观点认为谈判或招标活动会散布新的信息,或导致市场相信投标者掌握有更好的信息,这时,市场会重新估价先前被“低估”的股价。价值低估的另一面是单个投资者与控制集团在地位上的不同。例如,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与这些股票所代表的资产的重置成本间的比率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比率,如果一家公司想要增加生产特定产品的能力,购买一家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比从头做起更便宜。假设这一比率为0.6,收购溢价高于市场价值50%,结果是收购价为0.6乘以1.5,等于0.9。这意味着平均收购价格仍比收购资产的当前重置成本低10%。
(三)市场力量
一个常被用来解释并购活动的理由是并购会减少市场竞争的对手,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但市场份额的提高并不意味着规模经济的形成,只有当并购企业既增加了市场占有率,又形成了规模经济,这一理由才能成立。事实上,经常有一些关于并购企业通过并购活动提高其市场占有率的反对意见,这种意见认为并购将导致“过度集中”或“不良的市场结构”。如果一个行业中存在少数几个销售额占较大比重的企业,这些企业已经认识到其活动和政策会相互产生影响,这种相互影响的认识将会导致企业间在采取行动时的考虑和对政策变动的反应趋向于“共谋”。结果,企业的价格和利润将含有垄断的因素。
(四)理论
我们知道,当管理者只拥有一小部分公司的所有权时,问题便产生了。这种部份所有权会导致管理者的工作热情比拥有全部所有权时少,并且因为大多数花费可由拥有多数股份的所有者承担,所以他们会消费更多的津贴。同时,在股权分散的企业,单个所有者没有足够的动力花费大量资源去监督管理者的行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购活动的存在也是其中的方式之一。
企业并购范文4
由于规模经济、交易成本、价值低估以及理论等的长足发展,使得企业并购理论的发展非常迅速,成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1)竞争优势理论并购动机理论的出发点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原因在于以下三方面:第一,并购的动机根源于竞争的压力,并购方在竞争中通过消除或控制对方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第二,企业竞争优势的存在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基础,企业通过并购从外部获得竞争优势。第三,并购动机的实现过程是竞争优势的双向选择过程,并产生新的竞争优势。并购方在选择目标企业时正是针对自己所需的目标企业的特定优势。
(2)规模经济理论古典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规模经济的追求给予解释。古典经济学主要从成本的角度论证企业经济规模的确定取决于多大的规模能使包括各工厂成本在内的企业总成本最小。产业组织理论主要从市场结构效应的理论方面论证行业规模经济,同一行业内的众多生产者应考虑竞争费用和效用的比较。企业并购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产权及资产,实行一体化经营,获得规模效益。
(3)交易成本理论在适当的交易条件下,企业的组织成本有可能低于在市场上进行同样交易的成本,市场为企业所替代,当然,企业规模扩大,组织费用将增加,考虑并购规模的边界条件是企业边际组织费用增加额等于企业边际交易费用的减少额。在资产专用性情况下,需要某种中间产品投入的企业倾向于对生产中间产品的企业实施并购,使作为交易对象的企业可以转入企业内部。在决策与职能分离下,多部门组织管理不相关经济活动,其管理成本低于这些不相关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因此,把多部门的组织者看作一个内部化的资本市场,在管理协调取代市场协调后,资本市场得以内在化,通过统一的战略决策,使得不同来源的资本能够集中起来投向高盈利部门,从而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科学分析这一效果方面,现代财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相关信息处理技术促进了企业并购财务理论的发展,也为量化并购对各种经济要素的影响,实施一系列盈亏财务分析,评估企业并购方案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4)理论詹森和梅克林(1976)从企业所有权结构入手提出了成本,包括所有者与人订立契约成本,对人监督与控制成本等,并购可降低成本,通过公平收购或权争夺,公司现任管理者将会被代替,兼并机制下的接管威胁降低成本。
(5)价值低估理论企业并购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目标公司的价值被低估。低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经济管理能力并未发挥应有的潜力;并购方有外部市场所没有的有关目标公司真实价值的内部信息,认为并购会得到收益;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造成目标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如果当时目标企业的股票市场价格小于该企业全部重置成本,并购的可能性大。价值低估理论预言,在技术变化快,市场销售条件及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企业的并购活动频繁。
就我国并购财务问题研究进展来讲,多数是对并购动机理论进行研究,主要是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重点探讨规模经济、买壳上市、提高管理效率等经营管理动机,对财务预期、价值增值等财务动因较少研究。对于并购的财务分析方面,理论界的焦点在于企业定价,提出了自由现金流、折现现金流、拉巴波特模型、不同支付方式的定价模型、以及市场法等多种复杂的定价方法,而对企业价值的组成内容、现金流量的构成方面、风险衡量等较少涉及。对于并购融资只是借鉴西方的理论,与我国的现实结合不深入。对于并购后的整合,多数集中于制度创新和企业文化方面,而很少探讨风险防范的问题。对并购绩效评价采用了多指标的回归分析,应用较为复杂。
有必要通过对企业并购财务管理问题研究,希望能够为规范并购行为,为企业并购的制度化,提供一些借鉴,为并购双方提供有益的探索及思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资本集中已经是企业进行外延扩大规模的内在要求,并购正是达到这种目的的一种选择。并购必须讲求一定的经济效益,一项成功的企业并购活动,可产生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对市场的控制能力,进入新行业或新市场等多种协同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可在特定的市场(如产权交易市场,证券市场)上作为买卖的对象。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经营不善,机制不活,有的甚至几乎破产,客观上给企业并购提供了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史蒂格尔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世界大的500家企业全都是通过资产联营、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手段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并购已成为企业超常规发展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投资者,以及中介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都密切注意并购行为发展,公司通过产权交易获取股份,从而取得对其他公司的重大经营以及财务决策的控制权,或施加一定的影响力,以增强经济实力,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并购在推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改制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并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原因固然表现在定位失误、行政干预、忽视整合等方面,但是财务会计工作滞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与国外相比,我国在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方面还是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界已经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有些研究人员借鉴国外做法对并购动机、企业价值评估、并购融资等相关问题作了一些探索,但是尚未取得共识,有待深入研究。而在我国,无论是加入WTO还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会面临企业并购经济行为。这就需要我们对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企业并购动因
企业作为一个资本组织,必然谋求资本的最大增值,企业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活动,产生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追求资本最大增值的动机,以及源于竞争压力等因素,但是就单个企业的并购行为而言,又会有不同的动机和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的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确定并购的动因。
1、并购的效应动因
在并购动因的一般理论基础上,提出许多具体的并购效应动因。主要有:
(1)韦斯顿协同效应该理论认为并购会带来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最明显的作用表现为规模经济效益的取得,常称为1+1〉2的效应。
(2)市场份额效应通过并购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通过横向并购,达到由行业特定的最低限度的规模,改善了行业结构、提高了行业的集中程度,使行业内的企业保持较高的利润率水平;而纵向并购是通过对原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有利的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混合并购对市场势力的影响是以间接的方式实现,并购后企业的绝对规模和充足的财力对其相关领域中的企业形成较大的竞争威胁。
(3)经验成本曲线效应其中的经验包括企业在技术、市场、专利、产品、管理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特长,由于经验无法复制,通过并购可以分享目标企业的经验,减少企业为积累经验所付出的学习成本,节约企业发展费用,在一些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的企业,经验往往是一种有效的进入壁垒。
(4)财务协同效应并购会给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及证券交易内在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货币效益,主要有税收效应,即通过并购可以实现合理避税,股价预期效应,即并购使股票市场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股票价格,并购方企业可以选择市盈率和价格收益比较低,但是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作为并购目标[12].
2、企业并购的一般动因
企业并购的直接动因有两个:一是最大化现有股东持有股权的市场价值;二是最大化现有管理者的财富。而增加企业价值是实现这两个目的的根本,企业并购的一般动因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获取战略机会并购者的动因之一是要购买未来的发展机会,当一个企业决定扩大其在某一特定行业的经营时,一个重要战略是并购那个行业中的现有企业,而不是依靠自身内部发展。原因在于:第一,直接获得正在经营的发展研究部门,获得时间优势,避免了工厂建设延误的时间;减少一个竞争者,并直接获得其在行业中的位置。企业并购的另一战略动因是市场力的运用,两个企业采用统一价格政策,可以使他们得到的收益高于竞争时的收益,大量信息资源可能用于披露战略机会,财会信息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如会计收益数据可能用于评价行业内各个企业的盈利能力;可被用于评价行业盈利能力的变化等,这对企业并购十分有意义。
(2)发挥协同效应主要来自以下几个领域:在生产领域,可产生规模经济性,可接受新技术,可减少供给短缺的可能性,可充分利用未使用生产能力;在市场及分配领域,同样可产生规模经济性,是进入新市场的途径,扩展现存分布网,增加产品市场控制力;在财务领域,充分利用未使用的税收利益,开发未使用的债务能力;在人事领域,吸收关键的管理技能,使多种研究与开发部门融合。
(3)提高管理效率其一是企业现在的管理者以非标准方式经营,当其被更有效率的企业收购后,更替管理者而提高管理效率,当管理者自身利益与现有股东的利益更好地协调时,则可提高管理效率,如采用杠杆购买,现有的管理者的财富构成取决于企业的财务成功,这时管理者集中精力于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13].此外,如果一个企业兼并另一企业,然后出售部分资产收回全部购买价值,结果以零成本取得剩余资产,使企业从资本市场获益。
(4)获得规模效益企业的规模经济是由生产规模经济和管理规模经济两个层次组成的,生产规模经济主要包括:企业通过并购对生产资本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在各子公司实行专业化生产。管理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由于管理费用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摊,使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大大减少。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
(5)买壳上市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的审批较严格,上市资格也是一种资源,某些并购不是为获得目标企业本身而是为获得目标企业的上市资格,通过到国外买壳上市,企业可以在国外筹集资金进入外国市场。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在海外已多次成功买壳上市控股了香港中远太平洋和中远国际。中远集团(上海)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耗资1.45亿元,以协议方式一次性购买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占股份28.7%的发起人法人股,达到控股目的,成功进入国内资本运作市场。
此外,并购降低进入新行业、新市场的障碍。例如,为在上海拓展业务,占领市场,恒通通过协议以较低价格购买上海棱光实业国有股份,达到控股目的而使自己的业务成功的在上海开展;还可以利用被并购方的资源,包括设备、人员和目标企业享有的优惠政策;出于市场竞争压力,企业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竞争力,开拓新业务领域,降低经营风险。
企业并购作为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的表现形式,它的作用主要在于:企业的总体效益超过并购前两个独立企业效益之和的经营协同效应;由于税法和证券市场投资理念等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货币收支上的财务协同效应;可实现企业的主营业务转移等发展战略。成功的企业并购可以搞活一些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和扩大证券市场对全体企业和整体经济的辐射力;企业并购能强化政府和企业家的市场意识,明确双方责任和发挥其能动性,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企业并购为投资者创造盈利机会,活跃证券市场;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并购决策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并购目的上的主次分明的原则;并购后行为主体的企业化原则;实施方案的科学论证原则;并购机理上的资产核心原则;并购行业选择上的产业政策导向原则;并购容量的整合显著有效原则;并购进程上的渐进原则;并购重组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原则等[17].这里的所谓整合,就是并购方所拥有的与调整包括被并购企业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要素与环节的能力;所谓的以资产为核心,是指集团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与其他企业建立起紧密的资产联系,并购双方的资产可否建立一种有助于提高整体效益的关系,并购方的地位取决于净资产的多少和整体资产的获利能力。总之,以上述原则为依据,保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企业并购财务动因
在西方,对企业并购存在种种理论上的解释。有的理论认为并购中通过有效的财务活动使效率得到提高,并有可能产生超常利益。有的从证券市场信号上分析,认为股票收购传递目标公司被低估的信息,会引起并购方和目标公司股票上涨。综合各种理论,企业产权在买卖中流动,遵循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使生产要素流向最需要、最能产生效益的地区和行业的同时,还要考虑由于税务、会计处理惯例以及证券交易等内在规律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货币的效益,因此,企业产权并购财务动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避税因素由于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间的税率差别较大,在并购中采取恰当的财务处理方法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在税法中规定了亏损递延的条款,拥有较大盈利的企业往往考虑把那些拥有相当数量累积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纳税收益作为企业现金流入的增加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企业现金流量的盈余使用方式有:增发股利、证券投资、回购股票、收购其他企业。如发放红利,股东将为此支付较企业证券市场并购所支付的证券交易税更高的所得税;有价证券收益率不高;回购股票易提高股票行市,加大成本。而用多余资金收购企业对企业和股东都将产生一定的纳税收益。在换股收购中。收购公司既未收到现金也未收到资本收益,因而这一过程是免税的。企业通过资产流动和转移使资产所有者实现追加投资和资产多样化目的,并购方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换取目标企业的股票,这些债券在一段时间后再转换成股票。这样发行债券的利息可先从收入中扣除,再以扣除后的盈余计算所得税,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保留这些债券的资本收益直至其转换为股票为止,资本收益的延期偿付可使企业少付资本收益税。
(2)筹资并购一家掌握有大量资金盈余但股票市价偏低的企业,可以同时获得其资金以弥补自身资金不足,筹资是迅速成长企业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设法与一个资金充足的企业联合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由于资产的重置成本通常高于其市价,在并购中企业热衷于并购其他企业而不是重置资产。有效市场条件下,反映企业经济价值的是以企业盈利能力为基础的市场价值而非账面价值,被兼并方企业资产的卖出价值往往出价较低,兼并后企业管理效率提高,职能部门改组降低有关费用,这些都是并购筹资的有利条件。当前许多国有企业实施的技术改造急需大量发展资金投入,因此采取产权流动形式使企业资产在不同方式下重新组合,盘活存量以减少投入,迅速形成新的生产力。举例来说,在香港注册上市的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拆资6000万元收购了上海霞飞日化公司,为我国企业探索一条间接利用外资发展国产品牌的新路,霞飞虽然拥有驰名商标的优势,但是由于缺乏资金,仍然发展缓慢,并购完成后,注册香港的公司作为向海外融资的途径。
(3)企业价值增值通常被并购企业股票的市盈率偏低,低于并购方,这样并购完成后市盈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股价上升使每股收益得到改善,提高了股东财富价值,因此,在实施企业并购后,企业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得到扩大,控制成本价格、生产技术和资金来源及顾客购买行为的能力得以增强,能够在市场发生突变的情况下降低企业风险,提高安全程度和企业的盈利总额。同时企业资信等级上升,筹资成本下降,反映在证券市场上则使并购双方股价上扬,企业价值增加,并产生财务预期效应[15].
(4)利于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增强,使筹资渠道大大扩展到证券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许多业绩良好的企业出于壮大势力的考虑往往投入到资本运营的方向而寻求并购。
(5)投机企业并购的证券交易、会计处理、税收处理等所产生的非生产性收益,可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同时也助长了投机行为,在我国出现的外资并购中,投机现象日渐增多,他们以大量举债方式通过股市收购目标企业股权,再将部分资产出售,然后对目标公司进行整顿再以高价卖出,充分利用被低估的资产获取并购收益。
(6)财务预期效应由于并购时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影响股价,成为股票投机的基础,而股票投机又促使并购发生。股价在短时期内一般不会有很大变动,只有在企业的市盈率或盈利增长率有很大提高时,价格收益比才会有所提高,但是一旦出现企业并购,市场对公司评价提高就会引发双方股价上涨。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具有较低价格收益比但是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提高企业每股收益,让股价保持上升的势头。在美国的并购热潮中,预期效应的作用使企业并购往往伴随着投机和剧烈的股价波动[16].
企业并购范文5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并购
一、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并购产生的影响
1、新会计准则对并购企业价值估值产生的影响
对目标并购企业进行合理的价值估值是通过分析目标企业往年企业利润,将依据企业往年利润进行未来收益折现。因此,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就需要分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及与企业利润成正比的企业价值的具体影响。首先是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很多企业利用新会计准则中对存货计价可选择的权利来调节企业利润,例如不同时期对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的选择。这种利润的调节是通过在不同时期下,存货的价格发生波动,由于价格的波动使得不同的计价方法对应不同的当期利润.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其次是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多数企业通过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冲回达到调节企业利润的目的,新会计准则下为了防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企业利润.规定不允许转回已经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再次,公允值的使用影响。目前,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公允值受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有些企业利用债务重组交易,实现控制上市企业的当期损益,采取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债务重组确认重组收益或者以非货币易中的优质资产置换劣质资产手法。
2、企业选择并购会计政策的影响
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过程看,企业并购的两类中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并购采用的是权益结合法,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并购采用的是购买法。对于购买法也做出了很多明确的规定,例如对于公允价值应用.只有在确认被购买方的资产和负债的情况下.才能确认被购买方可辩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新准则充分体现了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选用存在互斥差异,保留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并存的格局。但是,新准则中并没有对同一控制做出明确限定。这样给企业进行并购时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留有很大余地。
3、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并购模式产生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为了防止母公司通过子公司来调节利润做出了规定,采取新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来减少母公司对子公司利润的调节能力。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中要求用成本核算的方式核算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有效控制母公司对子公司利润的调节,实现阻断母公司调控自己利润的目的。新准则还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做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公允价值和税费构成了换人资产的成本;当期损益包含了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另外,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也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创造了利润空间。特别是对投资性地产企业,通过重估地产价值,将可以提高企业的净资产使得企业的市盈率进一步下降。通过重估地产价值也给企业创造了利润空间,使得企业股票的估值得到了提升,进一步增加了企业并购所需要的成本,使得并购时对股权控制模式的选择能力下降。
4、企业并购动机受到的影响
首先。新准则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投机性动因的并购。新准则通过规定企业合并后.在当日将资产和负债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新准则不在应用公允价值.对于由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产生的差额.对资本公积进行调整,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减少了利润操纵空间。其次,促进了创新类企业并购。主要采用的手段是允许将开发费用资本化,对于无法判断使用寿命的可以进行日后的摊销。通过该方法使得那些需要融资且本身开发成本又比较高的企业.可以提高近期业绩,更好的获取融资,从而增加了并购创新类企业的动力。
二、新准则下优化企业并购的措施
1、新准则给企业并购带来的启示
首先,新的会计准则更注重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提升企业会计透明度。新准则给企业重组估值就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包括账面业绩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企业可以根据会计政策的变更,改变经营行为,提升企业的内在价值。其次。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数据的影响,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将给投资者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最后,新准则与国际接轨程度提高,对于弥补与国际会计政策和会计信息的差异起到积极作用。为企业跨国经营、引进外资、并购企业创造了条件。
2、健全优化企业并购的法律政策环境
为了更好的发挥新准则对企业并购的制约与管理,就需要依据我国的实际环境,建立和健全我国的竞争法体系,包括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不断加强和完善企业并购的条例。为防止企业利用规模与实力优势,挤压某些企业。同时。对于企业并购后的善后问题要周密考虑.包括企业并购后的债务问题和下岗失业人员的福利与去留问题,在法律中要进一步的明确。另外,对企业并购要加强政策性引导作用,优化企业并购的政策环境。对于能够改善产业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并购方式,国家应该从资金贷款、税收优惠、审批程序等多方面给予支持。适当增强其运作空间。新晨
3、谨慎选择并购目标企业合理评估其价值
首先,新准则的条件下,要谨慎选择并购目标企业,主要考虑的因素有:(1)目标企业的组织形式。(2)并购类型的选择。(3)目标企业的经营地、注册地。(4)采用不同方式合并下,商誉、当期损益的认定处理问题。(5)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在直接相关费用发生当期将对纳税产生很大。目标并购企业确定后要合理评估其价值。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制定详细的新的核算准则来规范企业的具体业务。使得企业不合理调节企业利润的现象大幅降低,但是公允价值等方法的引入,也给企业带来新的操作空间。因此,企业在对目标企业估值时.要关注目标企业近几年的经营业绩,合理确定其价值
企业并购范文6
据企业并购分析刊物Mergemarket统计,2012年全球并购活动减少2.7%,交易价值呈现2010年以来最低水平,但当年中国完成的并购交易却达到了创纪录的1580亿美元,同比几乎高出20%。
“企业并购量的变化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且并购完成并不意味着并购成功,并购之后的整合重组才是并购能否真正成功的关键。”1月5日,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亚盛集团独立董事崔凯做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EDP中心,为企业家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企业并购重组实务”的讲座。“两只手”
“中国企业并购量大增是由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共同操纵的结果。”崔凯解释说,所谓看不见的手,就是指市场的力量,与行业集中度有关,即某种行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
在中国,大部分行业进入者过多,集中度较低,亟待进一步整合,以保护企业的利润。比如,欧睿国际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前十大超市运营商仅占有8%的市场份额,而美国的这一比例为75%。
“除了市场自身的淘汰机制,行业整合的过程需要依靠并购这一重要手段。”崔凯说,一个行业的整合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起步——分散的市场里充斥着各种规模的参与者;积累——最大三家厂商的市场份额总和达到30%~45%;集中——三个领先厂商将取得60%的市场占有率;联盟阶段——最大三家厂商将拥有70%一80%的市场份额,行业的资源分置基本完成。
以家电行业的十五年洗牌为例,从1997年到2011年,彩电、空调、冰箱、洗衣机这“四大件”中全国有竞争力的品牌经过并购重组,数量已经从315个减少到35个。
而所谓看得见的手,就是指政府的宏观调控。
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其中关于引导企业兼并重组的具体意见就提出要以汽车、钢铁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优势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
紧接着钢铁行业就了《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要求大幅度减少钢铁企业数量,国内排名前1啦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由48.6%提高到60%左右。
今年1月22日,工信部、发改委等12部委又联合《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汽车、钢铁等九大行业兼并重组的目标和任务。政策的连续推进给部分行业整合重组带来了很大的推动。
除此之外,崔凯认为,企业的并购还与变幻莫测的经济周期有关,所谓“牛市融资、熊市并购”就是这个道理。
2011年中国熊市蒸发超过5万亿元,是自2008年以来中国A股史上第二大熊市,但2011年中国并购市场却完成1157起并购交易,披露价格的985起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到669.18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86%和92.3%。
并购“罗曼史”
虽然并购增量受到市场、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但在崔凯看来,几乎所有的并购都有一套可遵循的模式,其过程就如同一段青年男女的“罗曼史”。
“起初,帅哥和美女的相遇相识就相当于找项目的遇上找资金的;紧接着确立恋爱关系,就是并购中的受理并立项;恋爱中需要增进了解,也就是做尽职调查;等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也就是企业家投资协议条款的谈判;一旦双方家长认可,意味着投资方和融资方对项目合作进行了决策并通过;马上就是订婚环节,相当于签订投资协议;接下来买房、买车、筹备婚宴就是安排出资;真正到了领结婚证的那天,一切就尘埃落定,也就是工商注册变更;最后,就将步入难挨的‘七年之痒’,即并购方与被并购方的整合重组。”
崔凯同时提醒企业家,在并购过程中,还有两大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在尽职调查环节中不要指望中介机构给出最终答案。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绝大多数中介机构经理人缺少足够深的行业背景,企业家苦心经营十余年的企业,岂是别人一两个月能看透?而且,将来是‘你’要和目标企业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中介机构往往只注重短期收益,看不到心理层面。你的婚姻,最终你是希望自己拿主意,还是听别人拿主意?”
其次,千万不可盲目提高企业估值。
崔凯解释说,一旦估值过高,投资决策者在更大的质疑和压力下,会助长短期行为,比如过度裁员;同时,赢利预期必然水涨船高,一旦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股东、董事会与经理人之间的矛盾便会暴露,合资合作甚至“闪婚闪离”!
同时,崔凯也给出了几个参照性的企业估值尺度:净利润的10倍左右;净资产的1~2倍左右;销售收入的1倍左右;年均投资回报率的10%~20%。
整合重组的“七年之痒”
“但无论如何,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有时候一段成功的婚姻往往寄托在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身上,企业并购也是如此,并购后必须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才行,但相当一部分企业都熬不过‘七年之痒’。”
显然,并购后的整合重组是企业并购能否真正成功的关键,其中,人力资源整合、财务整合和文化整合是关键所在。
“一项并购是否真正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整合双方企业的人力资源。”崔凯援引数据显示,有50%以上失败案例是因为缺乏或不重视对融资的有效整合,其中85%以上与人力资源有关。企业并购后如果不对员工进行有效整合,在并购的第一年中,47%被并购企业高管人员将辞职,三年之内,将有72%骨干员工最终选择离职。
对此,崔凯提出了自己的三步解决之道。第一,优化组织结构,确定高层管理人员去留,明确解聘对象和留用对象,对于敏感角色,可“调虎离山”;第二,中基层岗位定岗定编,根据自愿原则,选择竞争上岗;第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对核心人才“留人更要留心”,除了提供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之外,还要给予一定的期望值和激励,尤其在薪酬设计上可采取年终奖、工龄奖、期权制度等多种形式。
至于财务整合,则要注重财务人员培训、财务管理统一、财务分析加强、固定例会制度等方面。
而最难的一点,在于文化整合。崔凯建议,企业对于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要,比如保留原有品牌;高管团队的组建至关重要,要注意人员各方面的互补性;还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非关键议题可暂不处理,通盘考虑,赔钱的业务不要“一关了之”。
他指出,这一点在跨地域并购中表现得尤其突出,而在这方面做得最出色的,首推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任建新,“尤其是在2006年,中国化工集团控股的中国蓝星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收购法国罗地亚集团有机硅及硫化物业务时,任建新在公司餐厅和茶室里挂上法国油画等做法在建立良好工作关系的同时,又建立起双方主要人员之间的朋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