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指导老师工作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习指导老师工作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习指导老师工作报告

实习指导老师工作报告范文1

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自主实习可以结合个人发展计划和兴趣、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岗位,做自己喜欢的事,增强实习活动中学习和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宜于其接受和学习新兴事物,比起集中实习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从小就对教师工作向往的学生找到了小学教师的实习工作,对会计感兴趣的学生找到了出纳、会计助理这样的实习岗位,还有性格外向、喜欢旅游的学生找到了导游的工作,等等。这些游离于专业之外的学生,找了一份适合自己的实习工作,在这个岗位上充分的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与自己的工作联系起来,并给自己做了长远的职业规划,而我们教育的“以人为本”也充分的体现出来。另外,自主实习可以使大学毕业生提前进入就业市场,提早进入就业状态,锻炼自己的求职技能和职业技能。学生可以在还未离开学校之前就以一个社会人的状态走入社会在用人单位工作,可以提前进行角色转换,提前了解用人单位的文化背景、工作的要求以及自身的知识储备,甚至是社会的千奇百态,为提前了解社会及工作打下心理和经验准备,从而消除部分毕业生在就业、事业以及个人前途等方面的好高骛远或者盲目自卑的状态,使毕业生在就业和学习中更加务实。通过对毕业实习生的谈话了解,有的毕业生认识到了课本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有的毕业生找到了适合自己兴趣个性的工作岗位,有的毕业生调整了自己的发展定位,将自己的工作定位变得更加踏实。学生在实习工作的过程中已经锻炼了自己的就业技能,能够轻松自如面对企业的各种考验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不至于将来毕业后再去找工作面对欠缺工作经验这样的烦恼。另一方面,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对用人单位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将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现出来,从而帮助他们判断毕业后是否继续留在那里工作。而决定留在实习单位的学生,又是提前找到了工作,不用毕业后再去苦苦到处求职,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对就业单位来说,有些就业单位在聘用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时,都会要求学生在该单位实习一段时间,通过实习对学生进行业务培训,一方面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业务培训,使学生在一毕业之后就能马上上岗,从而缩短培训时间和培训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来决定学生是否适合留在本单位。因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这种根据自身需要的双向选择,形成了现在毕业生自主实习的趋势。对学校来说,自主毕业实习解决了学校在实习经费和实习指导老师的不足,同时这种方式也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就业率。

二、自主毕业实习的不足

1.难以保证实习质量。由于自主实习要求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向学校及时上报实习单位名称及实习内容,但是难以保证有些学生因各种原因没有按时参加实习而做出弄虚作假的行为,也难以保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滥竽充数的行为,从而影响了实习的教学效果。

2.自主实习的分散性难以指导和监管。由于自主实习是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的实习岗位,因此实习地点分布全国各地,指导老师难以一一到实习现场指导或者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同时,由于实习指导老师都兼有其他大量的学生工作任务,时间精力有限,每个老师所带的实习生众多,学生在实习途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也难以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解答。

3.自主实习的安全隐患。由于自主实习的工作岗位全凭学生自己尚浅的社会经验找到而来,因此在遇到企业的不公平待遇时,学生往往因为刚出校门经验不足难以应付,而指导老师和学校距离甚远,不能给予及时的帮助。

三、促进大学生自主毕业实习的制度建设

1.对毕业生严加要求,加强考核,完善考核制度。对于形式多样化、管理难度大的自主毕业实习,更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能反映学生实习全过程的考核体系,从而在制度层面上严格要求,使学生树立重视毕业实习的态度,督促学生严格按照学校要求参加毕业实习。毕业实习的考核制度首先应该建立一套能完整反映学生实习全过程的档案,如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和用人单位的实习鉴定。实习日记要如实反应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内容以及实习的切身感受等。实习报告要将工作内容和自己所学专业结合,写出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工作报告。同时由用人单位出具的实习鉴定要求用人单位在个人品质、实习纪律、专业技能等方面做出评价,以便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评分时做出参考;另外,实习鉴定上还要求用人单位附上具体的单位名称和学生实习部门的联系方式,以便指导老师随时跟踪调查。

实习指导老师工作报告范文2

在温州银行为期两个多月的招聘筛选、理论培训以后,我有幸被分配到了劳武支行实习,这两个多月以来,在师傅的细心教导下,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受益匪浅。那天一早,我跟随经理来到了郑桥鹿城工业区门口的劳武支行,领导热情地接待了我,并把我介绍给了同事们,看着他们亲切的笑容,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接着,过来交接班的我的指导老师出现了,她是刚毕业两年的大学生——陈殷切,平时做事有条不紊,工作成效、服务态度等都很不错,我默默发誓要跟她好好学习。

在刚开始的一个月里,我们是被安排观摩学习为主的,师傅在做每项业务的时候,都不忘跟我详细讲解一些要点和注意事项,我总会很认真地听取,并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下要点,一段时间下来,我发觉虽然还没有临柜操作,但对大部分常见业务有了一定的认识,碰到这些业务时,能很快反映出操作的流程和注意事项等。而对于整天的工作流程,从班前准备,到日结打印、签退等都有了了解。我师傅交接班休息时,我就跟着颖颖姐她们继续学习,他们也会毫无保留地给我传授知识,这让我很开心。看到姐姐们忙得不可开交时,我总会主动过去帮忙,但是一开始,由于一些基本技能不扎实,反而有点越帮越忙,姐姐们会耐心地教我,非常平易近人,还给了我很多练习的机会。为了不让她们失望,午休或空闲的时候,我会巩固各项理论知识,还有点钞、捆把等,但是数字录入似乎给了我下马威,速度之慢让我脸红,本来以为银行业务相当简单,却发现我有这么多基本技能都不会操作。师傅鼓励我说“中文和数字录入的速度不快,就很难提高业务完成的速度和质量,要勤加练习,一定会有成效的。”从此,我每天回家的功课除了点钞外,还有数字录入和五笔练习。我们的经理和领导也非常关心我的学习工作,经常跟我交流,了解我的学习进度与碰到的困难,还会给我安排一些简单的任务,让我有了更多实践的机会,也让我感受到了劳武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七月下旬,我忙完学校毕业和总行培训的事情后,经理安排我第一时间进行临柜实习操作,指导老师跟班指导。我负责的是贵宾窗口,主要负责1万元以上现金交易和本票、支票、承兑汇票等业务。这整个跟学培训期间,师傅全程跟踪指导,全面掌握我的表现,并根据我的进步情况做好过程控制。师傅毫不遗漏地传授给我知识,还使我的一些行为偏差得到了及时校正,我们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姐妹,而非同事,我们很好地交流,对于疑惑的、不清楚的,师傅会第一时间给我答疑、讲解。一个多月下来,我已经能比较熟练地为客户办理存款业务、中间业务、结算业务、贷款业务等我行大部分已经开办的业务,同时包括班前准备、班后整理工作及规范化服务等。

在我实习即将结束之际,行了组织了消防知识的学习和演习,让我们全行职工都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之后我们召开了全行的职工大会,行长跟我们一起学习了总行行长及董事会工作报告,接下来对支行这半年的工作业绩和存在的不足做了分析,指出了现阶段大家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一些整改措施以及接下来努力的方向和具体的工作部署。最后我们支行全体员工一起聚餐,大家一起坐下来聊天、增进感情,大家都在计划着如何更好地建设劳武支行。正像行长说的“只要每个人都有一种主人翁精神,只要每个人都尽心去做好每一件事,就一定能换来支行更美好的明天。

实习指导老师工作报告范文3

那天一早,我跟随经理来到了郑桥鹿城工业区门口的劳武支行,领导热情地接待了我,并把我介绍给了同事们,看着他们亲切的笑容,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接着,过来交接班的我的指导老师出现了,她是刚毕业两年的大学生——陈殷切,平时做事有条不紊,工作成效、服务态度等都很不错,我默默发誓要跟她好好学习。

在刚开始的一个月里,我们是被安排观摩学习为主的,师傅在做每项业务的时候,都不忘跟我详细讲解一些要点和注意事项,我总会很认真地听取,并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下要点,一段时间下来,我发觉虽然还没有临柜操作,但对大部分常见业务有了一定的认识,碰到这些业务时,能很快反映出操作的流程和注意事项等。而对于整天的工作流程,从班前准备,到日结打印、签退等都有了了解。我师傅交接班休息时,我就跟着颖颖姐她们继续学习,他们也会毫无保留地给我传授知识,这让我很开心。看到姐姐们忙得不可开交时,我总会主动过去帮忙,但是一开始,由于一些基本技能不扎实,反而有点越帮越忙,姐姐们会耐心地教我,非常平易近人,还给了我很多练习的机会。为了不让她们失望,午休或空闲的时候,我会巩固各项理论知识,还有点钞、捆把等,但是数字录入似乎给了我下马威,速度之慢让我脸红,本来以为银行业务相当简单,却发现我有这么多基本技能都不会操作。师傅鼓励我说“中文和数字录入的速度不快,就很难提高业务完成的速度和质量,要勤加练习,一定会有成效的。”从此,我每天回家的功课除了点钞外,还有数字录入和五笔练习。我们的经理和领导也非常关心我的学习工作,经常跟我交流,了解我的学习进度与碰到的困难,还会给我安排一些简单的任务,让我有了更多实践的机会,也让我感受到了劳武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六月下旬,我忙完学校毕业和总行培训的事情后,经理安排我第一时间进行临柜实习操作,指导老师跟班指导。我负责的是贵宾窗口,主要负责1万元以上现金交易和本票、支票、承兑汇票等业务。这整个跟学培训期间,师傅全程跟踪指导,全面掌握我的表现,并根据我的进步情况做好过程控制。师傅毫不遗漏地传授给我知识,还使我的一些行为偏差得到了及时校正,我们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姐妹,而非同事,我们很好地交流,对于疑惑的、不清楚的,师傅会第一时间给我答疑、讲解。一个多月下来,我已经能比较熟练地为客户办理存款业务、中间业务、结算业务、贷款业务等我行大部分已经开办的业务,同时包括班前准备、班后整理工作及规范化服务等。

实习指导老师工作报告范文4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压力

收稿日期:2006―07―15

作者简介:袁琳,(1974-),女,汉族,四川自贡人,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 硕士,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研究。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急速发展,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社会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需求量的增大,各高等院校相继开办了社会工作本科教育。据悉,截至2005年8月,我国大陆地区已有170所大学开办社会工作本科教育,还有数十所学校开办社会工作专科教育。然而,目前各高校社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了解,广州最早开设此专业的华南农业大学,2003年首批81名社工系本科毕业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不到10%,有70多人找不到社工岗位转了行。①据了解,2005年中山大学毕业的30多名首批社工系学生中,3名进了广州市社会福利院等单位工作,成为“专业社工",2名留在社工系工作,5名考入社工系硕士班,其余20多名全部“转了行"。②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社会工作专业快速建设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之间的巨大反差和错位。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深入剖析:

一、 社会的普遍现实

1.社会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工作专业尚未得到社会大众的了解、认识。对于一个新兴的职业,需要社会广泛地宣传,而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做的相当少。不仅仅是社会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够,而我们社会工作者主体(学校、教师、工作人员、学生等) 自身的宣传力度也很薄弱。现在像《社会工作》这样的社会工作专业期刊寥寥无几, 而且只 有屈指可数的学术期刊才开辟了社会工作栏目,大众媒体则更少涉及社会工作,只是在部 分地区做得稍好些,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而且社会工作者主体,如高校的社会工作教师很少写有关社会工作的科普文章来普及社工理念,社会工作者开展的活动也不多,其提供的服务的社会效益不够明显,无法吸引媒体的注意,这些都影响了社会工作的宣传。因此,社会工作这项职业究竟是做什么的,很多社会成员都不了解,而且不被认为是一项职业。社会大众不知道这个职业可以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对社会有什么样的贡献,其重要性何在。很多人只是从字面上曲解社会工作,认为就是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所做的、不计报酬的其他为社会做的服务工作,只需要爱心,不需要专门知识和技巧。

因此,政府及媒体应该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使人们了解这个行业,知道它是做什么的,能为人们提供哪些服务等,充分利用这个行业为社会服务。除了外界进行宣传外,还需要我们社会工作者自身宣传,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服务来获得社会的认可,树立专业权威的形象。通过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增加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和接纳度,增强政府和公众的全方位的认同。

2.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任重道远。

2004年7月1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第九批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标准正式公布。这完成了社会工作职业入口的规范建立,对社会工作的改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资格的认证到岗位的对接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虽然政府现在对这个职业给予了 承认,但没有明确哪些工作岗位应由社会工作者从事,而且待遇也不清楚。另外,长期以来,社会工作职业的功能都被一些政府部门和准政府组织包办代替,这些部门和组织很少意识到其工作应由具备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者来从事,同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仍然不愿交出理应社会工作者所承担的工作,甚至有的直接拒绝社工人才的进入,这势必阻碍了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

在社会工作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香港地区,社会工作者是普遍受人尊敬的一个职业群体,目前有两万从业人群。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和财政资助是香港社会服务工作得以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香港地方政府并不直接包办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服务,在香港开展各项社会服务的主体是各类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隶属于社会福利署的专业机构,另一类是非政府的社会工作机构,后者占机构总数的3/4以上。这与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生存环境大相径庭。我们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领域后,没有相应的岗位编制、职称序列和培训机制保证他们的根本利益,这使得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缺乏必要的动力和体制保障。

因此,政府应该在福利政策、人事制度、就业岗位、财政政策等方面给予社会工作大力支持。政府在制定社会福利政策、制定社会工作法规和条例、实行专业社会工作者注册制度、考核评估各项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等方面应担负起宏观管理和指导的责任。另外,政府还应大力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对之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和财政资助。

二、 高校社会工作的专业建设与发展

1.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模式急需改进。目前我国高校在制订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模式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对我国的社会问题、社会整体需要和发展做充分的分析,而是在生搬硬套国外的或港澳的,甚至有的高校间相互照搬,没有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需要而制订出具有弹性的社会工作培养模式。社会工作一直为适应过渡期的社会问题所需要,而社会的变迁使得社会问题的性质一直在发展变化的,因此,社会工作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就要能经常提供适合问题需要的服务。那么,我们在设置社会工作教育的培养模式时,就应该考虑到社会有什么样的需要,我们就应该设置什么样的培养模式。

2.专业实践环节薄弱。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合会规定:所有学士学位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800小时的课外实习。但是我国高校社工专业由于人力、经费以及与实习机构的关系等问题限制了专业实践教学,使其成为社会工作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有几方面的原因:

(1)实习时间安排单一。多数高校除了第四学年集中安排统一实习外,在社工专业的其他学习时间内并未安排足够的实习计划,或仅仅是利用寒暑假要求学生自发参加实习,其效果与期望值往往相去甚远。

(2)实习单位本身的不合作。在当前的社工领域,因缺乏促使其向专业化方向转变的有效机制,使得这些实习机构对实习生往往有诸多限制,实习过程中社工专业的学生不但无法施展专业知识,甚至不得不通过“变通”的形式来迎合实习单位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实习生的工作热情和对社工价值的认同。

(3)实习过程中缺乏系统、科学的指导机制。大多数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均处于自发的实习工作状态。由于社工专业涵盖的面十分广泛,学校派出的指导老师往往需要同时面对很多学生提出的专业性问题:如社会福利政策、家庭情感危机、青少年犯罪与预防、城市救助体系的完善与实施等,指导老师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其指导也就常常浅尝辄止。另外一些机构的工作人员虽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指导学生的方法是零散的,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指导。

针对以上的现状,各高校应制订合理的实习时间,建立完善而丰富的实习档案,加强对学生进行实习个案的分析与问题解决,同时尝试建立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王思斌认为,要克服专业教学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的现象,可以借鉴医学教育的体制,由学院直接建立附属实务机构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教师与实务工作者应同一群人的两个可以随时转换的角色,对学生来说,其学习过程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和实务教学中的经验学习。③另外,云南大学的向荣提出了采取“三方伙伴关系”的实习教育模式:④即通过政府,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及海外有关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结成三方合作关系,在政府的实际工作部门如一些社会福利机构内由国际非政府组织出资或出力给机构里的实际工作人员提供多方面培训和指导。学校方面在参与培训同时也介入机构的日常工作,一方面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来了解和认识中国福利服务的实际状况,并对其优秀的经验型方法进行层面的思考和总结,使得社会工作在中国社会扎根,以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工作。这有助于加强和完善社会工作实习制度。

3.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严重不足

各高校的社工专业院系中,教师的专业结构很不合理,其中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很少,即使具有相关专业的心理学、哲学、法学等背景的教师亦占少数,更多的是其他专业。王思斌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对569人社会工作教师的调查中,有“专业社会工作”背景的教师为“19.16%",有“社会学”背景的教师为“18.98%”,“其他”为“21.09%”。⑤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而且大多数教师是“半路出家”、“自学成才”,在“书斋”里做学问的,本身很少从事过社会工作实务工作,对实际的社会工作的具体实施缺乏了解。因此,其授课只停留在教授理论知识,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而且对实践环节也感到力不从心。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

因此,我们应加大对社会工作教师队伍的培训,通过各种培训途径培养社会工作教师的专业理念、完善知识结构,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教育师资队伍。其次通过多种方式促使教师积极融入社会工作实务。如教师到相关机构挂职锻炼,以积累实际经验,充实课堂内容。通过培训和社工实务使社工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使其既有很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又有丰富的实践指导能力,逐步实现优秀的社工专业教师都是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者。此外,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自身专业认同度低。

社会工作专业大多数学生在报考大学时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并不清楚这个专业要学什么和将来要干什么,只抱着考上大学为目的,而对专业的认知相当缺乏。在一所大学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三、四年级的140名学生中调查显示:87.14%的学生在考取大学之前未听说过社会工作这个专业,而且34.29%的学生不愿意毕业后从事这个职业。在不愿意从事这个职业的原因选择中,58.33%的学生是因为“该职业缺乏社会知名度和认同感,社会地位低”。⑥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不认同本专业势必会影响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巧,影响其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社会工作者。因此,首先我们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增设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招考面试制度,通过面试使学生明确今后学习和就业方面,选拔出具有社工基本素质的学生,而淘汰出只是为了迈入大学,而不认同该专业的学生,以免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浪费。其次,我们应加强对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理念的培养。教师在各门课程中都应渗透专业价值观的教育,并且,教师以自身的言行感染社工的学生,树立专业理念。第三,建立完善的督导制度。社会工作学生一入校,教师就应对学生进行督导,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进行督导,特别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各高校的社工专业院系,应当在新生入学后迅速帮助他们确立发展目标,并在实践中为帮助他们为实现目标而做出切实努力。社会工作者应当可以像医生、律师、会计师、精算师等那样获得执照,单独开业,这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方向。在校期间,社工专业的学生就应当像医生、法律、会计等专业学生一样,充分掌握本专业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并各有侧重。

总之,要彻底改变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需要政府加大对社会工作相关政策的改变和调整,加大对社会认识的引导;需要社工服务领域加快向专业化的转变,尽快建立一个完善的职业制度体系;需要高校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模式作出积极的调整,对专业师资建设加大投入,并自觉承担起引导整个社工领域向专业化发展的责任和义务;需要社工专业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建立一种职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社工价值与人生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也许,这个过程很艰巨,它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及社会工作从业者之间达成高度共识,但是,这个目标实现,有助于社工专业的科学发展,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完善,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

注释:

①社工就业动态.内地找不到对口工作.广州九成社工本科生要转行〔DB/OL〕.(2005.03.19)〔2005-4-5〕.省略.

②梅志清.社区管理体制还存在缺陷.社工毕业生求职无门只得“转行〔N〕".南方日报,2005.09.17.

③王俊秀.社工专业为何校内辉煌校外沧桑〔N〕.中国青年报, 2005.02.08.

④向荣.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再探索〔J〕. 云南高教研究,2000,(2)50-52.

实习指导老师工作报告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弱势群体 就业

[作者简介]李昭志(1969- ),男,广西上林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工处,助理馆员,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及研究工作。(广西 崇左 5322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094-02

2002年3月,九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了“弱势群体”一词,表明弱势群体问题已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主要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残疾大学生群体、市场需求较弱专业的学生群体、女性大学生群体。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是女性就业受到歧视,我国也不例外。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形势下,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弱势群体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上更是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

一、大学生就业中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

1.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就业难。大学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之一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因为各种因素,比如社会关系、户口等的限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要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很难。因为他们多是来自穷乡僻壤或城镇低保家庭,经济基础薄弱,且无人脉,单枪匹马努力;如今就业成本又高,压力大。

2.女大学生就业受性别歧视。多年以来,女大学生就业率远远低于男大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也比男大学生低,就业门槛又比男大学生高。究其原因是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受到用人单位或显性或隐蔽的性别歧视。面对求职受到性别歧视的压力,有些女大学生干脆当“毕婚族”,一毕业就结婚,把找到婆家当作就业了,甚至有的没毕业就辍学嫁人,甘心做家庭主妇。用人单位招聘中性别歧视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均衡发展,造成了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对于女性的保护,我国的《宪法》《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都有相关规定。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用人单位并没有真正按照这些法律法规去实行,致使女性就业机会难度很大。女大学生作为女性群体中的精英,遭遇就业歧视是不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的。

3.残疾大学生群体就业受歧视。残疾大学生劳动能力方面不如正常人群,但他们也可以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国家用法律法规保障残疾人与正常人平等上大学的机会和平等就业的权利。但他们仍受到较多用人单位的歧视。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有绝大部分的单位明确表示不会接收一名有生理缺陷或身体疾病(非传染性)的学生。在一些招聘信息上还写有“身体健康、没有残疾”这样的字眼。这样的就业歧视会给他们带来心灵上的伤害,因此会更加消沉,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4.市场需求较弱专业的学生就业也相当的难。原因是有些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缺乏前瞻性和敏锐感,专业设置没能与市场需求连接起来,不能很好地把握目前社会的需求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所培养的学生往往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有些学校不是以市场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和调整专业,而是单纯从自身师资条件出发,从而导致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学生没有特长,更难以就业。

二、促进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的相应对策

1.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对大学生弱势群体加强职业指导。广义的职业指导是指为劳动者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为其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等提供知识、经验和技能,是择业的准备过程和选择过程,其中,准备过程更为重要。我国教育界有关人士通过对国外职业指导的称谓和工作任务的分析,认为职业指导有以下具体内涵:它是帮助择业期的学生依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适应的职业的一项工作;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要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和职业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的发展;它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它依据心理学、医学生理学、职业社会学、教育学的原理,对人的个性特征加以分析、判断、咨询,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高校职业指导是依据学生个人生理、心理特点,引导其培养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教育和指导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根据外在要求和内在特质选择并适应学业或职业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生涯和人生规划当中。高校应以“一切为学生成才服务”的文化理念,将学生的职业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或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针对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进行个体化、专业化、全程化的指导。向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解读有关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根据自身情况争取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学校应针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针对市场的需求与变化进行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合格的市场需要的人才,注重培养弱势群体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校对就业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学生要适时提供经济补助。

2.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为弱势群体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学校主动与有关用人单位建立机制,建立长期的供需伙伴关系,开展订单式培养,帮助弱势群体学生就业。与需求相关专业的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建立教学、科研、实习、就业“四位一体”的培养新模式,实现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双赢”局面。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应多走访各种与本校培养专业相关类型的企业,通过多次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互信关系。学校给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时,就岗位的需求一起共同探讨分析,提出合适的需求条件,可适当侧重于就业弱势群体学生,让他们尽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3.建立导师制,加强师生关系,对弱势群体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学校老师与弱势群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能更好地对弱势群体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辅导员给每位弱势群体学生建立个人信息档案,详细记录他们的个人信息,如家庭情况、健康情况等。学校给每位弱势群体学生安排一位就业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应全面了解他们的个人信息,在就业推荐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学习有困难的弱势群体学生,给予他们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帮助他们通过自身主动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多种方式与他们进行交流,帮他们分析自身的情况,指导他们如何扬长避短,调整就业期望值,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就业知识、就业技能,争取成功就业。在他们应聘失败的情况下,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及时总结。即使他们离开学校在外找工作,指导老师也要跟他们保持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帮他们分析解决就业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此外,指导老师应对就业弱势群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由于自身原因,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出现诸如紧张、焦虑、自卑等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在对其进行职业指导时应加强心理方面的辅导,解除他们的心理困惑,帮助他们克服求职时的心理障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4.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就业弱势群体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政府应将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并制定一些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困难问题的细则,完善各项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对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进行有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免费给他们进行创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创业精神,在银行贷款和税收等方面向他们倾斜,扶持他们通过自主创业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政府应为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提供就业见习岗位等服务,让他们与用人单位直接接触,有利于消除用人单位对他们的种种偏见,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交技巧、就业能力,为之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政府可通过向企业单位提供经济补偿、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励他们聘用大学生弱势群体。社会应对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进行广泛的关注,给予他们人文关怀,义务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刘增,徐涌斐,惠长虹.“人职匹配”理论下的职业指导实践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0(Z1).

实习指导老师工作报告范文6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企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总理在今年“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给我们指明了职业教育的奋斗目标:“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即校企合作。所以,作为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最佳模式,推进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认识校合作的重要性。

首先,校企合作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能使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促进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的改革和调整,培养更能贴近职业岗位的人才。因此,校企合作能促使专业课程的改革,优化专

业课程,突出实践,用先进的知识理念充实课堂教学,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

其次,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有效资源,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有利的。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在企业建设稳定的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一支以学校教师为主,企业技术人员为辅的新型教师队伍。内外紧密结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零距离”。

再次,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企业的参与能准确界定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能力和专业技能,使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参与能使实际案例贯穿于教学之中,并可掌握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讨式、实验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另外,校企合作有利于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各高职院校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根据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和根本任务,逐步形成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不仅能使学生和教师都参与到实际的操作中,而且也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师,从而实现师资优势互补,使教师的技能得到提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都明显存在,然而,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却不容乐观!尽管我国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都非常重视,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

首先,校企双方签订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到实训基地参观、实训。但事实是这些企业往往与多所学校签订协议,只接待学生参观和临时实习,而且还得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时间内实训和实习,加上多所学校的需求,导致实训和实习远远达不到教学要求、目的,学生只能是走马观花,到了“现场”而已。

其次,校企双方没有协议,到了学生实训、实习环节,由指导老师或者任课老师联系相关企业,带领学生到工作现场参观或实训。由于老师和企业是个人关系,企业一般会派专业技术人员讲解或指导,但仅凭教师个人交际关系,这种实训的机会并不多,而且每次时间也不会持续太长,因此,也不能达到很明显的效果。

再次,校企双方没有协议,但学生在最后一学年,都需到企业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这样,学生提前一年到工作现场实习或实训,同时完成学校的毕业设计等任务。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在毕业后,到企业能够顺利地接手具体工作,实现无缝对接。但在这种形式中,学校提供的实习岗位往往非常有限,大部分要靠学生自己或者家人来找。对于大多数专业的学生来说,实习单位的落实很难,即使落实也往往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导致学生的实习内容对所学专业帮助不大。

另外,校企双方仅有书面协议,实际并没有校企合作内容,企业不到学校,学校也不到企业实践,只是为了完成书面材料和评估指标要求。这种形式对于人才培养没有任何意义,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第五,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目前,我国各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里面,企业很少全程参与学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教学建设。企业没有参与高职院校人才模式制定,其教学模式还是以高职院校为主体制定,不能满足企业、行业的要求,所培养的毕业生自然很难达到企业、行业的标准。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是这样的不容乐观,那么,我们应该有怎么样的模式呢?本人认为如下模式比较理想:

第一,“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叫“2+1”模式,是指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实训教学的模式“。顶岗实习”的主要目标是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更加扩展的外延,它不仅要通过实践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根本特征是学生要顶岗从事实际工作,要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实际岗位的工作。在实习过程中,要重点解决顶岗实习选择企业难、顶岗实习过程管理难、顶岗实习考核评价难等难题,形成规模的“顶岗实习”模式,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这种模式的实施主要解决实际岗位实践的问题,也是学生毕业前富有成效的实习。

第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模式“。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模式。推行“工学交替”的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有效地进行工与学的互相交替,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且加强操作技能,走上工作岗位无须“试用期”就能胜任工作,很快成为企业的高技能人才。

第三,“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