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光的传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光的传播范文1
1、光速是指光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1975年第15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采用的光速值c=299792.458±0.001千米/秒。这是dao指光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因为介质对于光的传播速度的影响很大,在折射率不同的透明介质中,只要以真空中的光速除以该介质相对于真空的折射率即可。
2、例如假设玻璃相对于真空的折射率为1.4,则玻璃中的光速=299792.458±0.001千米/秒/1.4
3、=214137.470±0.001千米/秒。
4、V=f*入, f是指光波的频率 ,入是指光波的波长。
(来源:文章屋网 )
光的传播范文2
《光的传播》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重点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理光的传播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物理光的传播教学反思范文一光的传播是光现象的第一节课,学生对光已有比较感性的认识,这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光传播的路径,也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以及其相关应用的例子。这节课我从听到声音的三个条件,即声源、介质传播、人耳,从而引出看到光,必须先要有光源,光线传播到眼睛,进而举出一些光源的物体,并强调是自身会发光,而人的眼睛就不是光源了,让学生理解了光源的概念并学会举例后,接着讲光的直线传播,对光在空气中、水中、固体中分别做了演示实验,并举出关于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整节课基本算是顺畅,有些实验效果非常明显,例如用果冻演示光在固体中的传播,该强调的地方也做重点强调,如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整节课没有存在大的问题。科组长吴老师和科组罗老师听了我的课后,给我提了一些建议。
一、部分实验效果不好。
如演示光在空气中传播时,让光线从黑色的板表面通过,事实上能很清楚地看到光在空气中演直线传播,但是学生误认为光在板上沿直线传播,虽然实现现象明显,但是学生产生了误解。所以需要改为喷雾或烟来做实验。演示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时,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学生没办法完全看到。这两个实验都需要改进。
二、需注意细节方面。
当举出月亮不是光源的时候,学生都会说出是月亮是反射太阳光的,不是自己发光的,而我没有再进行详细讲解一次,因此程度较低的学生可能还没办法理解,对于有些问题,不能认为学生会回答那就是懂了,其实还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要再讲解一次。
做笔记要详细,对于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讲完后没有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因此在小结的时候,学生还是很难回答出来,因此笔记一定要详细,即使有些学生没办法完全理解,也能记住一些。
板书时,因为黑板地方不够,而又要留一些地方画图,字写得不够大,可能有些学生没办法看到,教室里光线太暗,我也忘记了开灯,这些虽然是很小的细节,但是会造成学生听课的整理情况和课堂的学习效率,这也是要注意的地方。
在画光线时,因为一时找不到尺子,就徒手画,这是教学上的一个失误,给学生起了不好的示范作用,光线必须用尺子来画,让学生有这个意识,还要多加强调。
三、加强引导学生的能力
课堂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提出太难的问题,一些问题注意分步提
出,降低难度。这节课在提出人在太阳下,从上午到下午影子怎样变化时,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如果换成先问上午到中午,太阳逐渐升高,影子怎样变化,学生凭生活常识,应该可以回答出来。一些较难的题目,要分步提出,逐渐引导,并且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
根据两个听课老师给我提出的建议以及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我思考了造成本节课一些失误的原因,考虑问题还不够周到,忽略一下细节的问题,本来要带尺子的,因为一时忘记,课堂上没及时解决,也没强调学生要用尺子画光线,所以上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些细节的东西要反复检查。另一方面,或许是新教师的通病,对一节课计划的内容,想在一节课就完成教学任务,有时备课的内容跟上课时会有一些出入,比如讲多了某方面的内容,可能完成教学计划时间会紧一些,又怕一些内容拖着,便有赶课的现象,因此对一些问题的讲解就不够详细,造成学生对该问题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对该知识点就没办法完全掌握,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这一方面也是新教师经验不足造成的,需要逐步加强课堂的调控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讲不完的内容留着下节课再讲,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彻底理解,这一方面的能力我需要逐渐加强。另外,我觉得自己目前做得还不够的是对学生的掌控和了解的能力,在课堂上,必须对学生对该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个了解,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哪个知识点还不能完全理解的,下节课才能做补充,所以要做到心中有数,要不然不了解学生是否能掌握课堂所讲的内容,心中没底,教学质量将会降低,因此在课堂练习的时候,要仔细检查学生做题的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物理光的传播教学反思范文二《光的传播》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重点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根据这一点,我在设计这节课时让学生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并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因为我们知道“光在空气中、水中以及玻璃等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验不仅操作简单,而且现象也很明显,如果进行探究实验的话,很多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很容易达到探究的目的。小孔成像的实验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做好准备,课堂上分组实验,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及时指导,明确的指出观察什么。否则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也不知道应该观察哪里,然后由学生自己辅以作图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性质、特点,最后再引导学生讨论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其它实例,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特点。
由这节课我也总结了一下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运用实验、有效的提问、引导和讨论等策略,将学生带入物理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望,引导学生探索。同时辅以相关课件如:日食、月食的形成。最后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有关物理现象进行分类和归纳,总结出相关联的物理知识,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识过程。
物理光的传播教学反思范文三在以往的教学中总是首先介绍“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图找出各种光源,区分出不同的类别,引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整节课为概念教学而教学,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但却没有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思维能力的目的。
我在这节课教学时,注重了以下三点:
一是创设探究的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课的导入部分,教师为学生首先创设了一个黑暗的环境,由于违背了常规,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到光的研究上来。
二是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在认识光源时,教师让学生想办法用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发光的物体把教室照亮,比如点亮蜡烛,手电筒,火柴等,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体会到光源的作用,引发学生对光的研究兴趣。又如在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让学生亲自反复实验比较如何让手电筒的光通过硬纸板的孔照射到墙上。
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中开展头脑风暴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光源,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我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为重点,淡化了知识,让学生在感知——寻找——辨析中认识光源。
在课的导入部分,我首先把教室中的窗帘拉上,并关闭了所有的光源,创设了一个黑暗的环境,让学生在黑暗中摸索着进入教室,由于违背了常规,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到“光”的研究上来。这时自然引导学生想各种方法使教室亮起来,“拉开窗帘,让太阳光进来”,“打开灯,让灯光照亮教室”。学生一下就感知到了光源。教师再适时的让学生想办法用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发光的物体把教室照亮,比如点亮蜡烛,手电筒,火柴等,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充分感知到光源的作用。
然后教师运用头脑风暴指导学生发散思维寻找出生活中的各种光源,这样做第一是对光源概念的掌握进行反馈,第二对学生能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如开闸的洪水涌了出来,“火把、灯笼、电视、手机、电脑、萤火虫、荧光灯、激光……”学生们争先找到了几十种的光源。
最后教师借助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不断寻找、发现光源并排除非光源。月亮、镜子等物体在学生的分辨中一下被排除,对光源已有清晰的认识。
光的传播范文3
1.探究光在空气、液体中、固体中的传播路径.
2.了解影子的成因,会用语言解释有关现象.
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重点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学难点设计与组织关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
3.教学策略设置问题情景,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模式.
4.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玩具激光笔一个、小型喷雾器一个、盛有水的长方体玻璃缸(滴有少量的豆浆)、一个均匀的单色果冻.
学生准备:三块不同位置处带有小孔的长方形硬纸板、夹子6个、一根吸管、针孔照相机一个(易拉罐自制的) 蜡烛一根、火柴一盒.
实验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老师请几位学生利用投影做动物影子游戏,学生边做边配有声音,座位上的同学看影子做得像不像.
教师:大家说他们的表演精彩吗?
学生:精彩!
教师:你能提出与这一现象有关的问题吗?
学生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影是黑色的?
(2)手影为什么会随手形的变化而变化?
(3)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4)影子的形成说明了什么?
老师及时鼓励学生提问题,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
教师 : 大家猜想一下影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学生 : 光可能沿直线传播.
老师 : 如何证明你的猜想呢?
设计意图:热身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通过做游戏,体验儿时的乐趣,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新课教学
验证猜想:
(1)教师直接演示光的传播路径(在较暗环境中)
师:用激光笔向空中照射,用喷雾器在激光传播的路径上喷水雾,生观察现象.改变光的入射方向,再次观察.
生:讨论交流:得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师:用激光笔向盛有水的长方体玻璃缸(滴有少量的豆浆)中照射(应该垂直入射,以免造成光不沿直线传播的错误认识)如图1所示,生观察现象.改变光的入射方向,再次观察.
生:讨论交流:得出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师:用激光笔贴着果冻向内照射,生观察现象.改变光的入射方向,再次观察.
生:讨论交流:得出光在固体中的传播路径.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上述实验现象,总结得出结论:
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便产生影子.
光在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引入光线概念: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2)学生间接演示光的传播路径
学生展示课前制作的针孔照相机和三块中心带有小孔的正方形硬纸板.教师对学生的优秀之作给予积极评价,展示个别优秀之作(图2)指出不足之处.
实验1利用针孔照相机观察烛焰的像,注意像的上下、左右方向的正倒情况和像的放大缩小情况,(在此过程中,有反过来看的,有将小孔靠近火焰的,老师不要急着指导,让学生自己找对看的方法.这是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亲自尝试,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学生交流:有的观察到屏上的亮斑和孔的形状一样的.有的观察到屏上的像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与孔的形状无关.
[对于前者,教师要告诉学生,小孔太靠近火焰或孔太大了,阴影是小孔以外的影.对于后者,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出小孔成像的原理以及放大缩小的原因.提示学生用作图法分析,如图3、4中作出像]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画图、分析出小孔成像的原理以及放大缩小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2每个硬纸板的两脚用夹子夹住正立在桌上,排成整齐的一列如图5所示,看能否看到烛焰.用一根吸管穿过三个小孔,再将小孔对准烛焰如图6所示,看能否看到烛焰.用手给吸管施加一点力,使吸管发生弯曲,看能否看到烛焰.引导学生分析看到烛焰的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吸管由直变曲,从看到烛焰到看不到烛焰,直观感受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情况.
(3)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的情况.
演示实验中光在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观看日食月食形成的动画过程.
设计意图:多媒体演示既可牢固所学知识,也可以弥补实验不好或操作的不足.让学生经历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4)学生看书中有关资料(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了解光速)
教师: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同时同地发生,我们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
学生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学生:光的传播速度比声的传播速度快.
3.小结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我们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带领学生回忆.(采用小组讨论与师生补充相结合的方式)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找出学生学习中的不足.
4.思维拓展
(1)光速如果与现在的声速相等,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2)激光准直.
安装高楼电梯时,怎样使几十米高的电梯又正又直?
5.作业
(1)课后请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来测学校旗杆的高度?
(2)上网查看激光准直仪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对日食月食有兴趣的同学可登录网站查看资料.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6.教学反思
(1)教材分析
《光的直线传播》是初中物理(苏科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的重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光的直线传播;二是光速.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又是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的必备知识,同时要求学生会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日食和月食等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重要现象.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小学自然课中已经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但认识很浅显,教师需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归纳,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实验设计前考虑的问题:(1)明亮的环境下实验现象不明显;(2)不少学生没有经验,不知如何显示光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路径;(3)学生在实验中不能很直观地观察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4)书中的小孔成像现象,学生光看资料达不到体验的目的;(5)关于日食、月食的形成,实验操作性不强.
光的传播范文4
关键词:初中物理;公开课;误区;对策
一、公开课案例呈现
经过几个通宵的奋战,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流程,再经过备课组几位资深物理教师的锤炼,反反复复的演练,一堂近乎完美设计的“光的传播”科学探究课,终于结束了.走下台来,满脑子只有“失败”二字.这是一堂上的连我都想逃跑的课:课堂学生死一般的沉默,让我的心一次又一次跌到失落的深渊中.孩子们回答问题时,颤颤微微举起的小手少的可怜.我那接近哀求的渴望,近乎僵硬,甚至比哭还难看的笑容.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精心准备的教学失败?
是课前引入时音响未打开之过?这个理由实在无法说服我自己.是学生怯场?那同一个班,为何在面对上千人的学术交流会上精彩纷呈?是问题太复杂?可为何在先前演练的另一个班,创新方案一拨接一拨?是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可为何孩子们在专利作品,创造发明频频获奖?我实在无法找到一个能说服自己的理由.那就只有在教师自己身上找原因,教师的不自信,教师的惊慌,教师的手足无措,给学生的又将是一种怎样的影响呢?
课堂在尴尬地进行着,学生小心翼翼地揣测着我的心思,我也同样小心翼翼地“启发”着.没有激情,没有感觉,更别谈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火花.整堂课,不是教师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而是一切都预设好的,教师和学生都在按既定的彩排演出,课堂上没有了教师和学生心灵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动手实验,科学探究成了一种预订程序,成了教师展示课堂的附属.而教师满载着大家智慧的结晶,失去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何来激情?何来感觉?
二、反思
1.存在的问题:公开课课堂教学重表演轻学生主体体验过程
公开课教学因其示范性质,授课教师不能不顾及听课教师的因素,同时又得兼顾学生的教学实际,因此在处理教学对象问题上难免产生分歧,造成教学过程师生角色关系紊乱,结果往往两边吃力不讨好,这是公开课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公开课回归日常课堂教学本色的最大困扰.不解决这个认识上的误区,问题就难以在根本上得到解决,其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往往不顾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际掌握知识能力的具体情况,按预先准备的既定教学程序实施主导性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体现为重表演形式,轻学生主体体验过程.
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号角早已经吹遍了大江南北;物理课堂,科学探究已成为主场,一堂示范课的评价,如果没有学生猜想,动手探究的环节,那叫不入类.“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要求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承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是新课程的先进理念.然而,有多少展示课,都是提前演练好的,连猜想都是早已预设的.示范课成了教师个人素质的展示,很多教师会迫不及待地把学生控制起来.可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经过冲突和挑战,科学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如何能真正建立起来.
2.解决措施:秉承新课程理念还公开课日常教学本色
教育应该是一种以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以人的发展奠基的事业.科学探究应该是一种以培养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动手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而公开课往往却对生命的需求无动于衷,将学生展示个性,展示创造才能的课堂霸占为功利思想的舞台.课堂上没有了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没有了智慧与智慧的碰撞.这样的课就只能注定失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应该建立在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上.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就应该是学生自己的感悟与发现,而不该是把教师的体验或固定的结论简单地嫁接到学生的头上.教师的强行嫁接,不但不能给学生真正的收获,反而会扼杀学生创新的思维.面对一条物理规律,学生较准确地记住,无疑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学生能真正拥有探究的体验,其思维感受就会有质的飞跃.也许这种过程会走很多弯路,但是,恰恰是这些真实的感知更能激发学生更多的智慧火花.我们知道未知是神秘的,未知是令人渴望的,探究未知的过程就是追寻美丽的过程.有人曾经问爱因斯坦他和常人有什么不同,爱因斯坦的回答是:“如果你叫常人在干草堆找一根针,他找到一根针就会停下来,而我会翻遍干草堆,找到所有的针”.
物理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实际、课程的内容、教学互动过程等要素决定着教学进展与成效,因此,公开课教学如果完全按教学预先准备的既定教学程序实施教学,其成效可以想象.其实,公开课完全可以按日常教学进度开展,日常教学也理应贯穿新课程理念,力求课堂教学在一个或两个领域实现创新或突破(不必贪多求全),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光的传播范文5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知道光线只能以直线前进,如果一个光源发生的光线,在它传播的路途中遇上障碍物,那光线就会被挡住,因为光线不能绕道而行,要使光线改变前进的方向,通常要借助于反射镜之类的光学元件。有什么简单的办法能使光线自由地弯曲前进呢?人们很自然会设想到光线能否象水管输送水、气体管道输送气体那样,也沿着一根导管进行传播呢?关键在于有没有可能制造出导光的管子。如果采用普通的玻璃管来传输光线时,光线很快就从玻璃管壁泄漏出去,这显然是不能达到传输光线的目的。后来,人们通过不断实践摸索,终于找到了一种特殊结构的光学纤维,当光线从它的一端射入时,它能把入射的大部分光线传送至它的另一端。这种能传输光线的纤维就叫做光导纤维,在光学技术上又叫做光波导。
光导纤维是怎样传播光线的呢?那就要先从光导纤维的结构谈起。光导纤维的直径比人的头发还要细,取一种光导纤维,把它切断,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就可以发现它的断面很象胡萝卜。中央有一个芯,芯的直径只有几十微米(一微米等于百万分之一米),芯的四周是一圈包皮。整个纤维的外径约为一百至二百微米。芯是用高折射率的透明光学玻璃材料做成的,包皮是用低折射率的玻璃或塑料做成的。具有这种结构的光导纤维叫做芯皮型结构光纤。还有一种液芯的芯皮结构光纤,那是先用包皮材料做成空心毛细管,中间的孔很小,然后再用高压将折射率高的液体压人管子中制成的。
我们知道,折射率大的物质在光学中叫做光密介质,折射率小的物质叫做光疏介质。当光线从光密介质射人光疏介质时,它的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一部分光线通过交界面进入光疏介质,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还有一部分光则从交界面返回原来的介质,这就是反射现象。如果光线的入射角增大到一定角度时,光线就会从两介质的分界面上全部返回原来的介质,而没有光线进入光疏介质,这就是光的全反射现象,这时的人射角叫做产生全反射的临界角。根据同样的道理,由于光导纤维的芯材料和皮材料折射率不同,芯的折射率大,皮的折射率小,光线以各种不同的角度从折射率大的芯射至与折射率小的皮的交界面时,在一般情况下,光线就在该处一部分透射一部分反射。但是,在界面上光线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线就不会透过界面,而全部被反射,也就是说光被全反射。根据这种现象,使得向光导纤维中人射的光与光轴之间的夹角小于一定值时,光线就跑不出去,而只能在界面上经过无数次反射,呈锯齿状路线在芯内向前传播,最后传送至纤维的另一端。这就是光导纤维传光的基本原理。
光导纤维的结构大体上有两类,一类就是上面提到的芯皮型结构。芯皮型结构光导纤维又可分为阶跃型光导纤维和梯度型光导纤维。
另一类光导纤维叫做自聚焦纤维,它的传光原理和芯皮型结构的纤维是不同的。我们知道,当光线垂直地通过平行玻璃薄板后,它的传播方向不变,但是当一束平行光通过双凸透镜时,光线就会向中部会聚。自聚焦光导纤维就好象是由许多这样的微型透镜组合成的。它能迫使入射的光线逐渐自动地向纤维的中心轴线方向靠拢,进行聚焦,因此光线就不会从光导纤维中泄漏出去。由于这种光导纤维能使光线自动聚焦,所以人们称它为自聚焦光导纤维。在自聚焦纤维中,纤维中央的折射率最高,向四周折射率连续均匀地减小,纤维边缘折射率最低。
光的传播范文6
一.有效传播的含义及其影响力
信息传播,从效果来讲,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传通乐受”。传播渠道畅通,受众对所传信息不仅能够接收到而且乐于接受。二是“通而不受”。传播渠道畅通,但由于种种原因,受众对所传信息并不认同,因而也不能接受。三是“传而不通”。传播渠道不畅通,传者所要传播的信息未能传达到目标受众那里。第一种情况属于有效传播。第三种情况属于无效传播。其中第二种情况,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常常会有人将其误认为是有效传播,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要么没有创新,老一套;要么没有目标,盲目创新;要么不知所以,变来变去。
有效传播,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同一个节目或稿件分别放在区域性的地面频道与覆盖全国的频道,其传播力也会截然不同。如阿拉善人民广播电台采制的节目《十八年的感恩》,在阿拉善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只能在很小范围内收听到,其表现平平。但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神州夜航》节目中播出后,其影响力就扩大了很多。
对于广播人来说,为了减少无效传播,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就应当强化听众意识,除了要有“最恰当的内容”、“最适当的形式”外,还必须要有“最适宜的时段”。这样才能使信息进入听众的心灵空间。
二.有效传播的内容要恰当
内容无论对任何节目永远为王。二十多年来,阿拉善人民广播电台蒙语栏目《神奇的阿拉善》充分发挥地方特色,紧紧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这档节目原创于1987年,在二十多年里,不断改革、创新、充实,一直是阿拉善人民广播电台蒙语节目的精品,收听率非常高。实践证明,相对稳定的节目内容是《神奇的阿拉善》长盛不衰的法宝。
“内容为王”是指广播节目中所透露出来的最能满足听众思想、观念、信息需求的那些信息元素的组合体,这个组合体要扎实、准确、鲜活、独家,与时代同步,与听众有关系、有益处、有趣味等等,简单地说就是内容恰当。恰当的内容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与听众的价值判断应该是相契合、相一致或相协调的,这样听众才能够认定这一个信息内容对他有价值,从而乐于接受。
内容恰当不但要有实在性,而且还要比听众所想略高一筹,这是节目是否好听、可听,甚至是否有回头率、持续力的关键所在。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潮流怎样变化、时尚何去何从,它是决定节目收听率的灵魂。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你必须比听众占有这个领域更多的资讯、更广的内容,还要具有去除更多自我的更大的包容性。其次,你在思想观念上要站得更高、站得更前沿;在时代感上更有灵敏的嗅觉甚至预见性。也就是说你说的内容既是听众想听的,更是他们没想到的,要有引导启示作用。这也是广播人在广播改革中,之所以对内容创新有着不懈追求的原因。
三.有效传播要有适合的形式
随着媒体竞争压力的加大,广播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播人已经认识到了传统的我传你收,我播你听的那种不重视形式创新,甚至把形式简单地理解为从属于内容的节目制作、传播方式的错误观念。这种观念已经远远落后于整个媒体业的发展。因此,近些年,广播人对广播媒体进行了大胆改革,特别是在形式的创新上,改革力度更大一些。从不同节目内容采用不同的风格样式到广播元素的充分调动;从节目主持人直播化到节目大时段板块化;从听众以信件参与为主到热线电话、短信的互动参与;从频率专业化、类型化到播出分频化;从广播的独立运作到与新媒体网络的相互融合等等,都是广播在形式上的变革和突破,目前,“频率专业化”、“节目主持化”、“栏目对象化”、“参与互动化”等等,已成为广播改革的新亮点。
四.有效传播要有适宜的时段
广播的传播必须要有时段意识,要针对不同听众的作息时间,考虑传播时段的适宜性。
时段意识就是“适时传播”的思想,就是把最好的节目在最适宜的时间里,提供给尽可能多的需求这种节目的人。最适宜的时间,也就是个人化的时间。它的依据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他们的作息时间、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一区别为广播全天候有效传播提供了可能,也成了广播分频播出、分众播出、节目改版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