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德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德育范文1
高校教学主要目的是为国家社会培育一批“优秀”的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优秀”一词有着更高含义的要求标准,当代优秀大学生不仅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储备,同时还应是一个有道德、有涵养、对三观有着正确的认识与理解的青年。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怎样做好德育视角下大学思政教育工作也就成为了教学工作的重点研究课题。基于此,本文对基于德育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相关教育研究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德育视角;大学生;思政教育
大学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只有具备足够的本领,才能很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复杂多变。大学是人生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是思想、心里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因此,大学教学是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的。怎样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及正确的思想,是各个高校教学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课题。德育视角下大学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培养是一项有难度的工作,这项工作需要协调好教育的各个环节,同时还需要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努力与配合,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提升思政教学的和谐度
大学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仅仅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是取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必须使学生思想、思维与生活和谐一致,这样才能学生实现德育生态化,做到人与事物的和谐统一,有利于良好心态的形成。具体应做好这么几点:第一,将思政教育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利用课堂强化学生思政教育的同时,我们该应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这就需要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重思政教育与生活德育的结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的渗透,例如不要浪费粮食,形成饮食节约观念,从而更好地确保思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符。第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更好地尊重和了解学生,切实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尊重学生的意愿,掌握学生的心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更好地为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
2.注重多元文化融合
在注重思政教学和谐度提升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多远文化的融合,强化学生行业能力培养,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这主要是因为多元文化的大学教育环境下,其文化也具有较强的多元性,所以教师应将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比如在思政教育时讲述有关中华民族儿女的英雄事迹,就能有效的促进中华民族精神思想的传递,同时学生在学习时又能吸取更多的文化营养,并将其与思政教育进行融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看,德育教育的源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所以在大学思政教育中应注重对其的传承与重视,从而通过多多元文化的融合,引导学生感受到思政教育的特色和灵魂,也能为大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注入强大的动力。
3.通过实践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大学教育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这就给思政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所以在德育视角下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就需要我们通过实践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应组织学生深入对口企业实习,这样通过学生到对口企业的实习,能更好地认知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并能对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意义更好地认识,从而明确自身和社会需求间存在哪些差距,也能进一步了解基层民情,有助于学生对自身所需承担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同时用更加成熟的态度看待后续的学习与工作。不仅可以使学生接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人生方向,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后续的生活与学习[2]。
4.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教育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心理的关心,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一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关心。现阶段我国大学教育存在着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关注,很多时候教师与学生根本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力度,这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业,而且还应该对学生的生活以及心理进行关注。为此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并且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同时结合现实情况制定科学高效的解决方案。此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思想政治活动,并且在活动的过程中多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这样不仅仅可以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而且还能及时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5.有效地提升社团的社会适应力
社团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学生参加高校社团组织对自身的能力水平也会有一个很大程度的提升,高校社团存在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身能力和培养自身兴趣爱好的平台,同时也是一个能够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场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真正的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保证在学生踏入社会后能够迅速的适应新环境,并且还能够在所处的领域创造自己的辉煌。因此我国高校应该不断的提升社团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且创新社团的运营模式,可以通过加强高校社团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举办一些活动来提升参与者的社会实践能力。此外高校社团还应该不断的踏入社会,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社团举办活动的经费可以通过企业赞助实现,这样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3]。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视角下大学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与落实,需要所有相关教职员工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在教学实践中,要多结合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效的应用到具体的生活中去,是学生思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协调统一。
作者:李明哲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苏练金.德育视角下的大学思政教育分析[J].知音励志,2016,06:113.
大学德育范文2
关键词:德育;德育衔接;大学德育;高中德育
国家对德育衔接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关注和重视的。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2010年7月,教育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我国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份《纲要》再次着重强调要“整体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由此可见,国家十分重视学校德育衔接工作。
一、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的内涵
德育是本文论述的一个前提性和基础性的概念,但目前学术界对这一概念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总体而言,学术界关于德育概念主要有两种认识:狭义方面的德育和广义方面的德育。狭义方面的德育主要是指学校的道德教育;广义方面的德育也就是大德育,它不仅包括道德教育,还包括思想、政治、法制、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本文所说的德育主要是指广义的德育,即大德育。
高中阶段属于基础教育,大学阶段属于高等教育,两者在培养目标、任务上虽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但从社会主义学校培养人才的总目标、人才成长的过程而言,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又具有连续性与整体性。高中德育是大学德育的基础,大学德育是高中德育的延伸与提升。高中德育不仅关系着高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且也关系着大学德育的起点如何。尤其是高中到大学的这段时期,是学生道德价值观趋于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这种紧密的教育体系理应实现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的衔接。
二、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衔接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但目前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衔接工作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和分析。
1.德育目标社会化,针对性不强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方向,是衡量和考核德育工作成效的尺度。一直以来,我国德育目标的定位是以社会为本位,主要考虑的是社会的发展和要求,而对大学生与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等方面考虑不多。
许多大学生对这种社会本位的德育目标表现出反感和抗拒。用他们的话说,作为一名大学生,他们已经具有热爱祖国、服务社会的意识,只是不知道该如何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来把这种意识转化为行动罢了,他们更多需要的是能够解决自己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以及不断完善自己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各种素质,而不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重复的理论知识。因此,这样的目标定位,只会让学生感到德育的远、大、空,脱离自身的实际情况,却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于是,他们对德育课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德育的育人功能也得不到有效发挥,德育目标也无法实现。
2.德育内容简单重复,渐进性不够
大中学校德育内容的衔接是学校德育不同阶段能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完整系统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品德发展规律的基本需要。从纵向上来看,大学与高中的德育内容缺乏严密的衔接性和科学性。高中德育偏重于宏观的政治信仰教育,大学的德育内容又往往与高中的德育内容呈现交叉、重复的现象。
不可否认,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所以,德育内容在某些方面存在反复的现象是必要的。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这种“反复”不等同于“重复”,“反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因而,学校德育内容的确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层次水平而定,不能只是一味地简单重复,如若不然,德育内容就无法真正落实,德育效果也无法实现。遗憾的是,有些学校由于对德育的重视不够或是认识不足等原因,致使德育内容没有根据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而制定,没有遵循学生品德素质发展规律,简单重复现象较为突出,应有的层次性和循序渐进性没有体现。这样的德育内容,很容易给学生以“空、大、套”的感觉,当然会影响德育的实效性。
3.德育考评体系不健全,衔接难实现
德育考评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德育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当前,对于学生的德育考评,一些学校形式化现象严重,不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例如,对于高中生的德育考评,有些教师的评语几乎雷同;而有些大学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的表现评价也如出一辙。如此的德育考评对学生的心理必然会造成一定伤害,导致有些学生对于这种形式性的德育评语也应付了事,随便看一眼而已。然而,从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来看,不管哪一个阶段的学生都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给予总结性、鼓励性和引导性的评价,以求促进自己的进步,同时也会因为教师对自己与众不同的评价和认可在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安慰感和满足感。而目前一些学校的德育考评并没有体现出对学生实事求是的评价和人性化的关怀,这种不切合实际的德育考评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难保障德育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衔接的对策及建议
要使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衔接,就必须置身于德育的大环境中统筹规划德育目标,丰富完善德育内容,建立健全德育考评体系,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的目标,最终实现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的有效衔接。
1.树立大德育观,统筹规划德育目标
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德育也具有整体性。因此,我们应该按照德育整体性要求来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德育总体目标的制定要统筹规划,上下连贯,左右衔接,形成一个完整而又有层次的体系。各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的高低,要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和理解接受能力而有所区别。同时,也要保证各个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层次性和渐进性,以使相邻阶段的德育可以有效衔接。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它担负着为大学输送优秀毕业生的任务。所以,高中德育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进入到大学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学也应该结合高中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们应站在整个大德育的视野下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目标的有效衔接。
2.丰富完善德育内容,编写衔接德育教材
大中学校德育内容的衔接是构成学校德育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学校德育内容应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德育内容要反映现实需要,符合时代精神,紧跟前进步伐。学校德育内容还应该融入实际生活中的事例,选取学生广泛关注的焦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思考和实践。
德育教材是德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德育内容衔接的重要支撑。相互衔接的德育教材可以更好地促进不同学段德育教育的有效衔接,从而推动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大中小学德育教材的编写,应该统一规划,整体构思,分步实施。教材的编写可以依照国家关于德育衔接的指导性文件,由德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部分优秀的大学、高中一线德育教师共同商讨,明确理念,制定标准,以确保德育内容的循序渐进,德育课程的前后衔接。
3.改革高考及完善大学招生制度,促进大学与高中德育衔接
我国现行的考试招生制度是以统一考试为主、自主招生为辅、少数学生免试保送为补充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体系。这一体系为我国高校有效、合理地选拔人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体系依然过于单一,高考仍然是主要途径和方式,人的综合素质在高考中得不到有效的体现,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也无法实现有效衔接。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变单一的、以高考为主的选拔方式为多维、全面的选拔方式迫在眉睫。我们可以选取国内某几所高水平的大学进行试点,在招生录取新生时,不仅要考虑申请人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更要考虑他们在高中时期的德育评价,尽可能地对申请人的素质进行综合的考核和衡量。这样,等到进校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以及学校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双向的选择来确定学习的专业。这样一种招生录取方式,不仅会促进高中教育的全面实施,更会促使高中德育主动与大学德育相衔接,从而使高中学生顺利通过多维指标的考核,升入理想大学继续学习。
4.建立学生德育档案,完善德育考评体系
德育档案是反映学生德育情况的综合体现,它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德育档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平时与定期相结合;第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育档案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情况,以便给德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针对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不衔接的状况,我们应该建立和完善德育考评的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从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多个角度进行考评,力求实事求是地体现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表现及其发展水平。为了保证德育考评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我们应从考评的内容出发,综合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表现、学习态度、理解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考试成绩等方面建立有机考评机制。我们还应该坚持开放性、多元化的原则,采用综合考评体系,例如,自我考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考评与总结性考评相结合,全面考评与重点考评相结合,任课教师考评与班主任考评相结合等。
解决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衔接问题,是保证德育实效性、最终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实现的重要因素。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使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在发挥本阶段德育特色的基础上又能保证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这需要所有德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探究。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及建议,以期能对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衔接尽绵薄之力。当然,随着德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衔接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郑萼.首都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及整体设计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朱成瑞,龚萱,等.大、中学校德育衔接探索[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4.
[3]冯铁山,詹万生.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与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J].教育科学研究,2005(5).
大学德育范文3
关键词:德育 渗透 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之一, 学习人数众多,学习时间长,影响面非常广。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看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二者应该有机结合,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在近几年的英语教学中,笔者对如何将德育教育渗入到英语教学之中进行了尝试。
一、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语言作为传播文化和传递信息的一种载体,其承载着生活中各种思想认识。因而语言教学就成为所有学科教学中能够体现文化和信息的重要学科,其蕴含着巨大潜力的“教育力量”。英语不能简单的视为一种交际工具,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互动,进行思想交流,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丰富其心灵,从而发挥英语学科的教书育人功能。事实上,英语课本在内容设计上即包含了丰富的德育素材。以我校非英语专业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大学体验英语》为例:在四册书的72篇选文中,有励志、和人生价值以及为人处世哲学等方面的体现,有生态环境教育和科学教育的阐释,也有对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介绍,富含德育内容的课文比例为占大部分。由此可见,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因素非常广泛。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1、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中渗透德育
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用自身的丰富知识和优良的品德素养、有效的教学方法、适合学生能力的教材并配合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外,还要指导学生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学生经常能够感受到英语信息的刺激。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活动极为重要。如,利用校园内的宣传板开辟英语学习乐园,布置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英语习作、问题解析等知识性的材料,也可以登载一些能够帮助学生思考人生、提高综合能力的好警句,以及配合道德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等极具时代特色的文章、小幽默、心得体会、格言等;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英语晚会;组织各种英语竞赛等。这些活动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益补充。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简短对话来再现某一道德场景,可以充分挖掘社会中存在的道德现象开展专题讨论,可以通过短剧或者小品的形式对当今社会中的道德现象给予赞扬或进行深刻抨击,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就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相互交流,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可以充分了解学生道德认识层面的问题。
2、通过英语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渗透德育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师了,教师的言行举止、道德情操,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要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避免填鸭式的说教,以广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思想品德、严谨真诚的态度,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熏陶,心灵为之感化。英语教师要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不断吸取国外优秀的文化传统,因而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超前的思想意识。用自身的优势和品德与学生交流,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合格的英语教师不仅要着装讲究,英语口语流利,而且教学中善于转变角色,成为学生潜能发展的发觉者、引导者,学习的合作伙伴,从生活的点滴当中关心和帮助学生,与他们交朋友,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3、利用英语教学的内容德育渗透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不但要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经常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和阅读能力,又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溶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题材比较广泛,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环境问题、能源与交通和人际关系等等,在这些内容中或多或少都有德育的渗透。因此,英语教师要以英语文化作为载体,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渗透德育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养成优良的品德。英语教师应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德育渗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辨别真伪的能力,促进他们品德的发展。这种渗透教育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挖掘文章的内涵,将内在思想意识和道德因素都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精神受到启迪,促使他们通过认真思考和领会主动地去接受。例如:英语教材大学体验英语第一册中Unit6是关于旅游的内容,在讲授课文时,我通过自身的旅游经历为例证,引导学生描述他们自己的家乡:Who can talk me about your hometown in English ?.学生积极发言,充分显示出其对家乡的热爱;Next,Another question :Talk me about an famous place in your city.对本地优美风景的描述让学生放开视野开阔、了解家乡,领略家乡的繁荣与悠远的历史;接下来,我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引导向我们伟大的祖国,让学生用简单的英语来描述她的美丽富饶、雄伟壮丽。在每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都能够仔细追忆,勇于参与,由小家到大家,在互动交流中逐步对我们的祖国表达出深厚的感情,引以自豪。通过悉心引导,使学生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多种能力,为伟大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充实自己。
三、结语
总之,德育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地、直接或间接地、有一定选择性地把德育教育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提高其意志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对于21世纪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道德修养意义影响深远。因此,我们的教育更应强调以德育为首,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完美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黄飞.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嘲.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杂志,2006(3).
大学德育范文4
关键词:大学语文 医学生 德育 影响
目前,国内医学类高校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思想倾向。很多学生价值观不明确,公德意识不强、道德意识弱化,拜金主义思想严重。这些问题作用于医学专业的学生身上直接导致了医德作风问题。在学生道德修养急剧滑坡的形势下,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将德育的主要任务交托给了“两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些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较强且“具有直接和鲜明的目的性”。他们虽然肩负着学生们德育的主要任务,但是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却颇为有限。在调查中,在被问及“你认为学校现有的德育课程对于你有什么影响”时,仅有5%的学生选择了“受益匪浅”,而53%的学生选择了“影响不明显”,42%的学生选择了“没什么作用”。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现行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够理想。这一方面是由于课程内容的理论性较强且空洞、枯燥、难以理解。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于这类目的性较强的显性德育课程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排斥。
尽管大学语文从学科分类上主要属于文学,但“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的内容涉及各方各面,其中包含着作家们对人生、对自然的关注和对崇高人格、高尚情操的追求,以及对社会人生的强烈责任意识。这些方面对涉世不深的学生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研究中我们对于珠三角地区几所医学院校(包括开设医学专业的非医学院校)在校生进行了调查,在被问及“你(希望)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在哪些方面有所收获”(多选)时,有41.9%的人选择了“文学常识”,54%的人选择了“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有63%的人在选择了其他项的同时也选择了“道德修养的提升,灵魂的升华”,而只有3%的人选择了“一无所获”。这个数据同前文提到的数据相比较不难看出:虽非专门设置的德育课程,但是大学语文对于医学类专业的学生道德层面的影响却是不可小觑的。如在“以后在择业时对你而言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学习过大学语文的学生中有36%选择了“职业的社会意义”,而未学习过该课程的学生只有24%选择了该答案。而对于“工资水平”一项,前者有41%的学生选择,后者选择此项的则有49%。而另外一个问题为“假设你工作时遇到了一个急病患者的家属,家属由于焦急而迁怒于你,并对你出言不逊,你如何看待?”,有63%学习过相关课程的学生选择了“可以理解,这是人之常情”一项,而没有学习过的学生有54%的人选择了这一项。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大学语文》教材当中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如对于《我与地坛》这篇文章,47.2%学生的回答与对“生命的态度和看法”有关,有58.2%和35.3%的回答里分别涉及了“伟大的母爱”和“坚韧”这样的关键词。作品中所要传达的深沉的情感和对于生命的思索准确地被学生捕捉了,而这样的结果正是我们期望看到的。
这些情况表明,大学语文的功能实际上并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文字的使用,更有强大的德育影响力。这种“无心插柳”,恰恰说明了大学语文对于医学生德育方面的重要影响。
大学德育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教育;思想教育;行为教育
一、中美学校德育教育的特点比较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直都是我国学生从小学时起就刻在脑海里的座右铭,学校也以这一标准来评价学生是否优秀,而“德”作为首要标准更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成为讲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的人似乎成了每一个教育者的主要任务,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德育教育也越来越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亟待加强改进。美国的德育教育可以说和中国的一样,都是从小就开始培养教育,但是美国和中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于“灌输”的不同。中国一直采取的都是灌输式的教育,任何的道德观念都是通过灌输进入学生的思想中,从而根深蒂固。而美国则强调自主性,由学生自己去判断是否要坚持一些观点、看法。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中小学开学时曾经做过一个演讲,在演讲中他就提到一个词,那就是“责任”。“但哪怕这一切都达到最好,哪怕我们有最尽职的教师、最好的家长和最优秀的学校,假如你们不去履行自己的责任的话,那么这一切努力都会白费。”[1]“责任”就是中美两最大的不同,我们中国的学生从小就不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只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报效祖国,听起来这似乎很是虚无漂渺,没有很强的现实性。而美国的学生会因为自己的“责任”而去学习,去拼搏,因为他会为了有一天能让他的那些文字出现在书籍和报刊上而在课上经常练习写作,从而发现他是否有这样的天赋;或者他想有一天能够发明出像ipone一样的高科技产品而在自然课上多做几次实验,从而发现他是否有这方面的天赋,“责任”会使他更加努力和用功,会让他本身就会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不用任何的灌输,因为任何成功都是用汗水换来的。所以说主体实践是非常重要的,而责任又是主体实践中的那个关键要素。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德育危机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一)传统的滑坡。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首要精神,历来作为伦理道德之根、行为规范之本,早已深入人心。然而,现今大学生对于孝道并没有什么深刻的理解,潜意识中总认为“孝”离我们还很远。出门打的代替公交车;吃饭不再拘泥于食堂,改为中高档饭店;穿着发型效仿日韩搞非主流,耍酷扮帅;钱花完了骗父母因为考级报班需要钱;一两个星期都不打电话回家,偶尔父母打过来了也因为打游戏骗说在忙等。而有一些学生则是完全相反情况,过分依赖父母,上学都要母亲陪读,完全没有独立自主性,这些看似不引注意的现象正日益严重地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之中。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要独自过马路,他们修改了交通规则,当红灯亮起来的时候,他们成群结队横穿了马路。这是一种什么现象,是因为他们人多所以不用遵守交通规则吗?还是自认为司机不会撞上去而肆无忌惮?无论是哪种原因都可以看出行为准则对于他们来说形同虚设,一个连最基本的交通规则都不能遵守的人还能有什么道德情操?还能指望他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吗?这不是背离了我们从小就灌输的行为准则规范、思想品德修养等的初衷吗,那么这样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可想而知,一味的灌输不足以解决当下所面临的问题,必须站在新时期新时代的背景下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见,现今大学生的孝道文化日益滑坡,德育教育刻不容缓。
(二)学习方式过于机械化。
好的学习方式决定一个人的学习效率。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就是老师课堂上的“灌输”,然后根据灌输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没有自己的任何想法。这种学习方式一直都有很大的弊端,虽然它一方面汲取了老师所讲的精华,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使他们体会到真、善、美的内在品质。不仅如此,被动地去记一些事物,会使学生相信他们所接收的完全是正确的,不会产生任何的怀疑,从而也不会去专研探讨了,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导致厌学、弃学。可想而之,学习过于机械化使新时期德育工作面临严重的危机感,必须要改进这种机械化的学习方式,提高效率。
三、当代大学生德育危机的解决途径
(一)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协作。
一是家庭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德育水平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家长必须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孝道观的形成;二是高校积极参与。2014年9月9日教师节,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考察时明确强调:“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2]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可以在日常课堂当中融入孝道教育,充分利用政治思想理论课来作为孝道教育的渠道,在课堂中融入孝道教育。一来可以提高大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二来可以使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更具有时效性,可以弥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同时,高校可以开设关于孝道的公共选修课,开展关于孝文化的辩论赛以及专题讲座等,引导大学生汲取中华文化之精华,多阅读一些关于孝道的经典古籍,如《孝经》《论语》《弟子规》等。在内容上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教材内容要与生活紧密相连,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为学生所接收,以新颖鲜活的方式向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国家与社会应该给予充分支持。国家与社会应该加大对学校的支持,积极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同时在改革过程中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孝道文化,以提高学生的孝道意识,可以在一些条件成熟的高校先进行试验,在取得一定成果后大规模推广。
(二)个人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
不管外界给予多少的帮助,最主要的还是个人自身。是否能抵挡住西方不良文化的入侵,不受它们的危害;是否能抵御市场上黄色、消极、暴力等垃圾文化的诱惑,不受它们的残害;是否能坚持自我,不受外来新潮思想的洗脑,这些对于每一个个人都是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个人自身加强自我控制,在感觉到受到侵袭时,能够立马作出判断,把那微小的“一点点”扼杀在摇篮里;多接受先进思想的洗礼,用正确的思想来武装自身的头脑,从而能够清晰地判断是非对错;经常接受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伴随左右;利用空闲时间多出去走走,看看祖国的万里河山,名人古迹,用实际行动、眼见为实来增加阅历,陶冶情操,提升内涵。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个人内在品质的表现,而且也感染着身边的人、事、物的发展,对它们的发展起积极的内在推动作用。所以只有从自身做起,才能防患于未然,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在当代大学生中德育教育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大学生自身、家庭、高校以及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协同,在发展德育,进行德育教育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付出的努力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我们为何要上学:重温奥巴马在美国中小学演讲[EB/OL].
大学德育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教育;当今
德育教育是个体之间的行为规范教育,也是人们长期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形成一种基本教育方式,它以普遍的习惯、习俗、传统形式来进行表现。良好的德育可以体现出个人的修养,民族的气质,国家的魅力,在很长时间以来被当今人们作为衡量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标准之一,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成果也将会影响我国的国民素质。德育是个人美好形象的表现,是现代高素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是当今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代大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显得非常重要。
一、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发展,都需要大学生来参与,进行系统、全面的道德教育是迫切和必要的。当代大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可大大提高社会和谐度,它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进行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文明道德视为自觉理念,在此这个基础上培养良好的个人道德。也是对社会历史责任承担的最完美选择。大学生是当今社会最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不仅富有创造力和活力,而且他们还是有抱负、有理想的社会好青年,他们掌握着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科学知识,是未来的建设者,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当今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将要步人到未来社会建设中的每个部位,起着示范作用,道德品质、道德状况及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人的行为和决策,必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所以,我们必须要大力加强当今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建立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密切。德育教育是人和人之间必备的交际应酬,不单是出自本能的要求,它还是适应个人进步、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在学生的大学期间,能不能建立宽广的人脉,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必须开展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德育教育活动中学会怎么做,是当今大学生的迫切需要,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新生活、新环境,让大学生从依赖于他人,发展到自立自强的。
二、当今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当今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考核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当今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引起了我们的广泛关注,我们也采取了适当的措施,并推动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在日常实施的过程中,因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体质还是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国家化的快速到来,这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当今的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许多的问题,其表现如下:
第一、有的大学生在做人做事上失信、失实,并且缺课、逃课现象严重,甚至有一些学生为了高分和拿奖学金,来特意拉拢师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制造假贫困证明来得到助学金,还有的在找工作时谎报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并有一些学生提供假的荣誉证书,在求职成功不守信、造成违约现象。
第二、当今大学生道德认同感有很大的不足,文明修养比较低,并且科学知识面狭窄,专业素质较低,很大部分的大学生专业知识非常的不扎实,对所学学科的学科发展方向和基本研究内容了解的非常少不,造成能力和知识之间的相脱节,不能成为适应市场经济所需的人才。
第三、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有一定的偏差,目前的许多大学生把大学当作消遣人生的地方,他们有的人在平时做事时奉献精神不足,缺少社会责任感,在和他人进行相处时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很少换位思考,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程度上存在功利性。
三、搞好当今大学生德育建设的方法
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重大问题,反映了搞好当今大学生德育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搞好当今大学生德育建设不仅仅关乎到大学生个人,它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因此,搞好当今大学生德育建设的有着非常重要意义,方法。
第一、利用社会舆论教育,避免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
当今社会的拜金主义也是造成了大学生道德缺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要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不良习气当今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培养当今大学生的自尊、勤俭、自信品质。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
加强对当今大学生的娱乐、择业、审美的诸多方面进行必要的引导,尽可能的发挥辅导员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引导作用,给大学生以爱的教育及情感教育。建立起以纵横交错,内外结合,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有关机制。不断的利用社会实践进行宣传,来不断的提高当今大学生德育素质。
第三、不断的健全德育工作规范,保障制度的落实
科学合理的制度必须用强有力的手段来执行,只有这样才可保障制度设计者的初衷。所以,高校的各级党委和教师必须要提高工作的绩效,建立相应的德育工作规范,对于当今的大学生中诚信重德的给予奖励,这样才可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结语 就现在大学生的情况来说,大学生德育素质不是单一方面的事情,也关系到家庭和学校因素,高校的教师们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适时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避免出现一些与当今大学生德育相违背的现象,把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做。使他们成为有信念、有理想、人格健全的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武艳萍.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原因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赵梅礼.仪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1).
[3]李远贵.试论加强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