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古诗词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端午的古诗词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端午的古诗词句

端午的古诗词句范文1

语文课堂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民族认同感,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受到更多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能够提升品德修养。

一、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在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渗入,分别是德育教学、历史教学、语文教学以及校园文明四部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与生命力,加强传统文化的灌输。如:在学习《岳阳楼记》这篇中学语文课文时,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思想,如在学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范仲淹当时体恤黎民百姓,先他后我的崇高情眩并无限敬佩作者虽身居江湖,但心系朝政,心忧国事,惨遭迫害身处逆境后仍旧不愿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以此来让学生对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产生出强烈的共鸣。教师也可以就文章某一段落进行传统文化的拓展和引申,向学生传递古代伟大的思想精神。

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教导学生在平日与人相处时,要具备包容的内心,并时常约束自己的言行,以此来做一名品德高尚的人。

二、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创造性

在语文教学中课文背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背诵课文可以促进学生脑力记忆的发展,同时在不断地背诵中也积累了词汇,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然而在当前的中学语文学习中,背诵的内容包含了更多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因其句子十分的拗口,再加上学生的理解不深,往往使学生在背诵时出现畏难的情绪,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如:《陈情表》一文一共476个字,学生在实际的背诵中很容易将词句背错,如部分学生把“辞不赴命”背成了辞不赴职,并且将“辞不赴命”同“辞不就职”相混淆;将“除臣洗马”和“拜臣郎中”背成了“拜臣洗马”“除臣郎中”等。因此教师在具体的课文翻译、讲解的过程中,要着重的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字词进行详细的讲解,可以告诉学生拜在古意是指受官,郎中主要是指官名,所谓晋时各部有郎中。除所指的意思是任命官职,而洗马也是官名,具指太子的属官,在宫中服役,掌管图书的含义等。在详细的告诉学生每句话的意思后,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也会在不断深入的学习中了解并掌握了古代汉语常识,进而回到实际的背诵当中去,就会大大的提升背诵效率,从而达到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三、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

民俗文化是指大众民间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民族、地区中较为集中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以及传承的风俗生活文化,包含各种文化模式、婚丧嫁娶以及节日娱乐等。在中国古代民间就很看重节日的庆祝方式,如传统的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和对诗、过年放鞭炮等,而在当今社会中传统节日越来越不被重视,而是将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以及愚人节等当成必须庆祝的重要节日。这样发展下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感逐渐的会被消去。针对这一现状,在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古诗词以及文言文的学习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并对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如,教学王维的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让学生了解重阳节,让学生了解到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身处异地的孤独,每遇佳节良辰时,便思念倍加。并对诗词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着重强调;从杜牧的《清明》中让学生了解到清明节等。通过在实际的语文古诗词的学习中加入传统的民俗文化,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提升传统文化认识,并在今后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继承并发扬光大。

四、利用网络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应用发展,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师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平台。因此,在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为学生播放《百家讲坛》《天天向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等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的节目,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情操。

端午的古诗词句范文2

一、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来自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文字的积累,无论是读课本还是课外书籍,多看书、多接触了解这些精炼的语言,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应当指导学生首先利用好课本,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本收录了很多优秀的文章,很多文章出自名师大家之手,学生只有吃透这些文章,才能对课外阅读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质的语言教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积累和梳理这些语言文字的习惯,让他们更好地吸收这些文字的精华。课本中精彩的文字内容有很多,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语言优美,《沁园春·雪》()语言磅礴大气,《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语言清新隽永。教材中有着不胜枚举的优秀文章,这些文章中的语言素材都值得学生们反复推敲、积累留存。此外,在基本掌握了教材内容后,学生也可以尝试接触课外读物,让自己的语言素材更充实。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水平及思辨能力,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推荐学生阅读好的课外书籍。选择的书籍应该易于学生接受并且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鲁宾逊漂流记》就是不错的选择,故事充满奇幻色彩,正好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而文中也充满了精辟的描写,大量的语言素材可以被学生吸收利用。语言文字的积累要贯穿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只有不断积累才会由量变到质变,学生自身的语言文字能力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二、引导学生梳理语文知识

积累语言素材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石,然而仅仅有基石还不够,还要有更多的骨架来帮助搭建语言体系的大楼,语文知识正是这个体系中的骨架。语文知识看似一个大而笼统的概念,其实主要指和语文学科有关的知识,主要涵盖语音和文字、词语意义、词句篇章结构规律和根据情境组织语言恰当地表达的规律,作品的体裁格式,等等。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才能让自己的语言体系更充盈。

初中阶段的课本中逐渐引入了越来越多的古文和古诗词,这些内容不仅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有很多宝贵的语文知识。学生可以在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后逐渐梳理这些语文知识,可以以时间为主线,梳理中国文学史上从古到今的优秀作品: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年代遗留下来的大量文化产物,例如课本中出现的《孟子》二章中的《鱼我所欲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古代先贤留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之后学生会慢慢开始接触唐诗宋词,如《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登飞来峰》(王安石)、《相见欢》(李煜)、《浣溪沙》(晏殊),有太多优秀的作品可以让学生们欣赏积累;近现代作品中篇章结构和表达规律,使得这些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值得学生反复品读。在梳理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三、引导学生感知生活

语言文字能力看似和日常生活关联不大,然而,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学生即使具备了很好的文字功底,如果对于生活没有感知与体会,将无法下笔书写。生活中蕴藏了最真实、最能触动人心的素材,想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需要加深他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和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