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新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新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新闻

社会新闻范文1

都市报是市民报,市民性是其核心理念与精神。《华西都市报》对自身的定位是“市民生活报”,《燕赵都市报》则是一张致力于“为市井人家办报,让平民百姓爱读”的报纸。它们从创办伊始就大张旗鼓地进行社会新闻的报道,并且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这主要是社会新闻的品格与都市报的市场定位之间有着很大程度的契合。首先,社会新闻内容与市民生活有着天然的贴近性,社会新闻以社会生活为报道领域,它关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社会活动、社会现象、社会风尚等多个方面,内容鲜活,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次,社会新闻的特质与市民的心理相契合。社会新闻中的市井故事、奇闻轶事、伦理道德事件以其轻松诙谐的内容和形式满足了市民的猎奇心理,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放松心灵的栖息地第三,社会新闻表现手法与市民情感的接近性、融合性。都市报社会新闻以可贵的平民视角来透析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把镜头对准普通百姓,让他们成为社会新闻的主体。都市报给予市民的是前所未有的人文关怀,其中体现的与市民的平等,对市民的尊重与关注,都增强了都市报的亲和力。

但是随着都市报的发展,都市报新闻出现了“社会新闻化”现象。以《燕赵都市报》2007年4月份的报纸为例来解析此现象的内涵和表现。第一,社会新闻的比重过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新闻的比例失衡。通过统计,当月《燕赵都市报》社会新闻比例为60.4%,如果除去体育新闻和娱乐新闻外,社会新闻在其他时政和综合新闻中的比重高达76.3%第二,社会新闻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的界限模糊,存在着相互交叉渗透的现象,信息含量大的硬新闻少,第三,社会新闻琐闻化趋势明显。

原因解读

首先,都市报对社会新闻营销价值的极力推崇是造成社会新闻泛滥的首要原因。如今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各媒体之间的竞争加剧,各媒体都要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赢得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在都市报崛起的过程中,社会新闻展现了它独特的魅力,深受市民喜欢,使得都市报发行量迅速攀升,在商业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第二,都市报从业人员存在着对受众需求的误读。受众的需求点、兴趣点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存在,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人们生活的风险与压力指数增大,周围不确定的因素增多,市民想从媒体那里获得的不仅是心理安慰与茶余饭后的谈资,新闻的本质也不是提供消遣,受众期待着新闻本质的回归。

第三,媒体对其社会责任的放弃。都市类报纸虽然以市场为指导,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需要恪守信息构成整体真实的原则,因为它的传媒影响力是客观存在的,它强大的舆论引导力是毋庸置疑的。都市报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新闻上的结构失衡,无疑是给受众准确判断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决策设置了障碍。

带来的后果

第一,信息品质下降。信息品质由新闻传媒的信息绝对量和信息相对价值构成,它们共同组成了新闻传媒的传播体现力和影响力。什么样的新闻其信息相对价值较大呢?无疑是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公民切身利益的硬新闻。而都市报中的硬新闻比重太小,这就对其信息品质存在着致命的伤害。并且都市报硬新闻软化的趋势明显,增加了硬新闻软化过程中的信息损耗。

第二,不利于受众对都市报忠诚度的培养。都市报对社会新闻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望者”的角色期待,使得受众不得不寻求其他的媒体接触,受众因此对都市报的依赖性减弱,这样不利于受众对都市报忠诚度的培养。

第三,传媒影响力不能适当发挥。都市报信息结构失衡,拟态环境失实,会对受众产生一种积累效应,使受众把精力萦绕于细枝末节的故事尤其是意义不大的社会琐闻上,而无法把握社会的主流。

第四,影响传媒的品牌和美誉度。信息品质下降,传媒影响力不能适当发挥,受众对都市报依赖性和忠诚度的降低,都会影响到都市报的品牌形象和美誉度。都市报社会新闻还存在内容同质化的现象,似曾相识的内容、似曾相识的噱头,读者难免味同嚼蜡。

社会新闻范文2

这满天飞的,可是滑翔伞?当然……不是了!这是法国的一项特色海滨运动――风筝冲浪。所以这满天飞的,不是滑翔伞,而是风筝了。它的原理其实也很简单,利用海风吹动风筝,拖拽着下面的滑板来冲浪。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它在其它地方并不普及。

Fabienne就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风筝冲浪选手之一,图为她在科西嘉的卡拉维海滩进行训练。

内衣橄榄球赛

这三位可不是在橄榄球赛场边上呐喊助威的“橄榄球宝贝”,而是……直接参赛的球员。吃惊吗?一向由男人们在场上冲撞狂野的美式橄榄球,现在也轮到女人唱主角了,不过,这身行头怎么看怎么不专业!即使是有了护肘和护膝,看上去看是像一场内衣秀嘛!当然,对于场上的观众来说,多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啦!

漓江女儿和她的天体演出

这是在桂林阳朔的自然山水间上演的《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当天是大年初五,上千观众裹着厚厚的大衣,目睹天体浴的演出者是如何用体温去感受艺术的温度,激情演绎其中这天人合一的一幕的。一位联合国官员看了演出后,用了“绝美”一词,说,即使是从美国坐飞机专程来观看,看完后再坐飞机回去也值得。

这就是“漓江女儿”――王予嘉,一个漂亮的壮族姑娘。在张艺谋的全国“秘密选秀”中被选中,于是她勇敢接受了这一次天体表演的挑战。演出那天,突然狂风暴雨,退场以后,她是被工作人员把背回了化妆间,用烘暖风机烘了很久才慢慢有知觉。

百事可乐“女角斗士”

百事可乐请大牌明星做广告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这一次,在他们的全球宣传广告中,邀请四位顶级明星出镜,让“小甜甜”布兰妮、“黑珍珠”碧昂斯以及性格流行歌手“红粉”(Pink)三人大玩Gladiator造型,向库尔尼科娃男友恩里克・伊格里西亚斯扮演的罗马皇帝讨回象征着“力量和正义源泉”的百事可乐。

世界上最大的出版物

一对身着传统服装的不丹少年在东京向人们展示一本关于不丹王国的画册《不丹,一次穿越冒险王国的视觉之旅》。这本书高1.52米、宽2.13米,是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出版物。该书一共只出版了500册,每册卖到1万美元的天价,售书所得全部作为慈善捐款。

游泳池中的“花花公子”

眼前这幅左拥右抱的画面似乎是对“花花公子”一次的最佳诠释。不过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人家干的可是“正经事儿”――中间这位“花花公子”是前奥运会游泳冠军邓肯・顾德修,身旁这两位美女分别是演员乔迪・阿尔伯特和阿里・巴斯琴,他们三人在通过一次马拉松游泳比赛为一个癌症基金筹款。

请猴子“泡汤”

猴子们的“本命年”到了,各地的人们都要想方设法为它们庆祝一番。日本人是最喜欢“泡汤”(洗温泉)的,所以也请猴子们尝试一下自己最喜爱的事情――这算不算得上是最高礼遇了呢?

社会新闻范文3

选准角度,提升社会新闻的价值

角度选择要增强群众观念和生活观念。一般情况下,为扩大社会新闻的社会影响,结合媒体的定位,应多考虑采用群众角度和生活角度进行报道。比如报道消防新闻,如果从工作角度去写,很可能就会写成消防部门如何制定措施,领导如何重视,如何抓落实。如果从群众和生活角度来写,就要关注群众生活中存在的消防隐患,应该如何预防和应付火灾等问题。

写作社会新闻,一要勤于研究,了解群众生活,了解群众的痛苦、冷暖、所想、所急。这样的报道,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在掌握其政治、经济、社会等思想指导的前提下,分析其与群众生活、需求之间的“关联点”以及关联程度。这个关联点往往就是群众角度、生活角度的切入点。

以人为本,在“情”字上做足文章

在紧张、多元的现代生活中,人类更需要情感的滋润,社会新闻应在“情”字上下工夫,做好做足“人情”文章。记者在报道中,一方面要注重思想教育作用,另一方面要抓住多样的人伦之情,做好文章,让受众的心田得到情感的沐浴和慰藉。要善于抓动情点,擅长在亲情、友情、人情上做文章,调动受众积极、健康的情愫。记者要善于在凡人琐事中挖掘感人至深的事迹和激动人心的故事,诸如坚强的儿子照顾生病的父母,挑起家庭的重担;身患绝症的孩子面对死亡顽强抗争;数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等等,虽然都是小人物,同样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即便在写非情感类社会新闻时,也要有人情味。

关注弱势群体,倾注新闻关爱

媒体上的社会新闻,不能只满足于休闲性的文化娱乐功能,被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完全可以主动地介入社会生活。在一些人群和社会阶层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甚至违背伦理道德、触犯法律的现实背景下,新闻的良知和对弱势群体的关爱至关重要,不能丧失。记者要站在党性、人性的立场上,眼睛紧紧盯住社会的弱势群体艰难而苦涩的生存状态,用正义的笔触,反映他们的苦痛,帮助他们伸张正义,呼唤人们的善心和人性的复苏与觉醒。曾要求记者“应该多方面地报道社会生活,特别要注意报道社会底层的情况”。

实事求是,促进社会问题解决

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和喉舌,既是社会问题的监测者,又是促进解决社会问题的鼓动者,因此社会新闻写作不仅要遵循客观性理念,使受众正确认识社会问题,更要遵循有助于社会问题解决的原则,联系政府和公众共同解决社会问题。认识解决社会问题要以遵循社会规律为原则。

首先社会新闻不能仅仅满足于现象式的描摹某一个社会问题,而是要透过社会问题表层的帘幕,去探究其实质性的内在。也就是说,社会新闻的意义不只停留在使受众感知这个层面上,而且还要通过解释分析帮助受众了解并理解社会问题的来龙去脉、意义和影响,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社会新闻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报道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而解决社会问题将会涉及其自身的规律性,解决条件中的规律性及对策措施中的规律性。

用真实厚重的报道,体现报纸的权威性

社会新闻范文4

走下神坛的播音员――主持人

用专业眼光看,播音员和主持人是两个概念。在老百姓眼里,播音员高高在上、字正腔圆,是政策法规的传声筒,而主持人则是生活化了的播音员,少了距离感,多了亲和力。由于社会新闻贴近性的特点,没有了神秘光环的主持人便具有了很强的情感穿透力,这也就是提高了观众的接纳程度。于是,主持人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推进节目风格的形成,节目应有的风格又催化主持人风格的成熟。

节目一旦展开,主持人便成了帅。他(她)不单要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社会价值的判断者和人文精神的倡导者,更应该走进新闻、融入新闻、甚至成为新闻的一部分。

因此,主持人要具有立体化的形象,包括声音形象、外表形象、智慧形象和人格形象。有了电视观众对主持人的形象认同,才能增强他们对新闻信息的真实、客观和公正的认同。在这里,我们更强调主持人语言的风格。语言是主持人思想的直接实现和外化形式,语音、语气、语调和语速中都能体现个性。不同题材、不同基调的内容在语言表达上也要有所变化,不能改变的是生活、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凤凰卫视《凤凰早班车》的陈鲁豫在实践着将“播”新闻改变为“说”新闻的创新之路,令人耳目一新,感受到一种自然、平等和交流的人文精神。

记者――你的名字叫百姓

所以这样说,不是因为记者是百姓中的一员,而是强调从事社会新闻的记者在选题、采访、拍摄、撰稿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实实在在以百姓为着眼和落脚点,你的选题观众关心吗?采访勉强吗?拍摄有导演成分吗?你的稿件观众能听懂吗?要学会以观众的思维方式采制新闻。

选题。面对形形大千世界,社会新闻所能容纳的有限。漫无边际、信手拈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选题依据只有一个――老百姓的关心程度。衣食住行涉及百姓切身利益,但看起来琐碎;某支柱企业出口创汇再创新高,的确不算小事,但老百姓不见得关心,那么,在选题上取前者而不是后者。

采访、拍摄。有些电视记者习惯抄材料而不愿坐下来采访,即便采访也只是走走过场。采访是记者的基本功。记者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展现事物的本质,要有准确的甄选能力和分析能力,善于在各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中发掘出新闻价值,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要全面、权威。曾经有位记者采访离婚率上升的问题,选择了一位婚姻登记员回答离婚率上升的原因。首先采访对象的身份不具权威性,更何况他的理解有明显偏差。对于拍摄主体,要力避有些记者习惯常用的安排组织当导演的办法,画面要情绪化,镜头语言要丰富,要摒弃资料库里的万能镜头。

撰稿。这是观众听觉信息的来源,要让观众听懂、愿意听。有人说,导演是新闻的广告,要先声夺人。从事社会新闻尤其需要这一点。要敢于打破常规,在语言风格上,根据不同题材选择轻松、幽默、凝重的方式,或寓庄于谐,或单刀直入,或纵横捭阖,或娓娓道来,只要是贴近的就是提倡的,也是有生命的。

现阶段,记者、编辑、主持人还有着较为明确的分工,播出节目依然是编辑思想的体现。凸显社会新闻的平民化特点,编辑将起到引领作用。

主题策划。社会新闻失去策划是很难想象的。和其他电视节目一样,我们不敢奢望所有观众都看自己的节目,但一定要明确你的节目给谁看,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每一天播出的节目要选定一个主题,每一个阶段要策划报道的要点。编辑要借助现代媒体全面掌握市内外动态,结合通讯员网络和新闻热线这一取之不竭的信息源,按照普通百姓的关心程度,制定编播计划,由记者分头完成。

社会新闻范文5

社会新闻较政治新闻来说,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对人们的影响也是最大的,社会新闻作为一个新闻媒体具有一定舆论引导作用,因此,其必然要以正面的新闻信息为出发点,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且在发展中要以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为目标,使得人们从中可以吸收到正面的能量,使其为人们而服务,促进社会文化建设。

一、舆论的概念及舆论引导能力

若想全面提升社会新闻对舆论引导能力,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相关的概念,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升其舆论引导能力,为人们提供正面的能量。

1.舆论

对于舆论的理解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而实际上其含义也比较抽象,它是在人们道德和生活规范中形成的,对待某一事物多数人都坚信的评论和观点,舆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虽然其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但是其不稳定因素太多,很难掌控。舆论主要包括主、客体两部分,简单说来就是评论与被评论,而主客体也不是固定的。舆论作为一种文化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主观思想发挥着最主要的作用。这就导致了舆论比较盲目和随意,在舆论作用下,对社会文化及人们的影响具有双面作用。

2.社会新闻舆论引导

社会新闻舆论引导就是在产生舆论的过程中,社会新闻报道对公众的思想有一个直接的引导作用,使其更加倾向于社会新闻的立场。社会新闻只有在法律及道德的基础上进行舆论引导才能使得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而社会新闻的舆论引导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客观报道舆论客体,不将自己的观点灌输给观众,让观众自行判断,以此产生引导作用,二是将媒体的意见传递给观众,因此来引导观众的主观思想,作为一种引导作用。

社会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有很多的可能性,不但有正面的作用,也具有负面的作用,尤其是新闻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新闻媒体在报道中每一句话都有可能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引领舆论引导方向,甚至会直接影响舆论主体对舆论客体的评价,因此,作为新闻媒体的社会新闻必然要以客观的态度进行报道,使其发挥正面的作用,让人们的思想观念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多层面提升社会新闻对舆论的引导能力

在社会发展中舆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新闻媒体在社会舆论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社会新闻与人们的生活更加贴近,因此,对舆论的影响力也更大,因此,必然要提升其舆论引导能力,使其在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提高公众道德水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提升在认知层面社会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

由于社会新闻与人们生活最接近,因此社会新闻在选题时,要以生活常识及传统道德为前提,使其内容可以更容易被百姓理解和接受,这样才能将舆论引导能力发挥出来,在认知方面与舆论达成共识,才能合理引导舆论。因此,在进行社会新闻选题时,要多下基层,贴近人们真实的生活,并将其具有正面价值的报道应用到社会新闻报道中,这样才能使人们在思想上接受社会新闻的引导。

2.提升在社会影响层面社会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

社会新闻舆论引导能力是否可以提升,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影响力的强弱,那么如何提升社会影响力呢,关键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提升社会的关注度,简单地说,就是要让更多的观众关注社会新闻报道。了解社会新闻所要表达的观点和看法,才能使其舆论倾向于媒体的观点,以此将舆论的引导作用发挥出来,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社会新闻的传播方式也有所发展,其传播速度也加快了许多,因此,社会新闻媒体可以构建自己的网络平台,加大对社会新闻的传播范围,让大众可以了解到社会新闻表达的观点或陈述的事实。其次,提升报道的信息力,保证社会新闻报道客观及时是保证提升关注度的关键,并且要将积极的一面展现给公众,这样才能发挥社会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提升引导能力。

3.在外部条件上提升社会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

发展社会新闻的外部力量就是要针对观众对媒体的喜好,加强社会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有的观众获得新闻消息是通过广播电视,有的是通过网络,有的是通过报纸,不同的社会群体获得新闻的媒介是不一致的,因此,任何一个方面都要加强社会新闻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特别是一个新闻事件通过不同新闻媒介报道,其观点要一致,以提升新闻的可信度。在社会新闻报道中要以客观的态度来陈述新闻事实,评论新闻事件,不要将自己的主观意见强制地传达给观众。另外,要建立社会新闻的威信度,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这样才能将舆论引导能力得以提升。我国一直都比较关注广角民生,特别是对农村、农民观众,社会新闻的采集要特别注重对这方面的报道,以反映当代农村的生活,引导农村观众的思想,并为农民办实事,解决农民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这也是社会新闻发挥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走进基层,贴近生活才能有效提升社会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

社会新闻范文6

社会经济新闻从其发展前景来看是很有前途和潜力的,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必然,也是新闻现代意识的体现。客观形势要求新闻报道在反映社会性经济问题时,增加理性的思考,从多侧面多角度全面考察经济事实的内在与外部的联系。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多层次多因果的描绘和剖析,以揭示、回答经济改革进程中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和社会重大经济事件的演变与发展。于是,社会经济新闻便成为一种较好的反映时代气息的报道方式。

社会经济新闻兼经济新闻和社会新闻两家之长

1、社会经济新闻在经济报道中越来越强烈地显示出其特有的功能和魅力。

它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兼收并蓄,既具备了社会新闻的某些特征,又蕴藏着经济新闻的丰富内涵,可以说是经济新闻同社会新闻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交叉、融合的衍生体。与社会新闻相比,社会经济新闻更有深度、有思想。与经济新闻相比,社会经济新闻的可读性、贴近性更强。它以社会新闻的笔法写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的写作一般要有情节、有细节、有场面。如果以此入题来写新闻就可改变“经济报道”容易给人干巴巴、硬梆梆的感觉。如当前对下岗问题的报道,多从宏观入手,介绍其概况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再引入对部分下岗职工的介绍。而《经济日报》2000年7月5日第三版的《下岗工人的福地 未来老板的摇篮》一文则从人入手,以人为本,以近似纪实的手法,看似报道深圳一家商场在安排下岗人员再就业时发生的故事,却透过这些新举措反映了下岗再就业面临的困难、个人的心态及社会环境,手法朴实却很有感染力。

2、社会经济新闻以经济新闻的深度来理解社会新闻。

如曾获得中国好新闻一等奖的《外国留学生站柜台》。“留学生为企业站柜台推销产品”这是一件新鲜事,当然可以划入“社会新闻”之列,但记者却透过这一表面现象,通过采访留学生、采访顾客、采访雇请留学生的中国企业负责人、采访经济学家等等,继而点出是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经济生活注入新活力的这一重大主题。如果不是从经济新闻的眼光来理解这个新鲜事,这则好新闻可能就以“花边”新闻的形式从人们身边逃走了。可见,社会经济新闻由人们身边的社会新闻入手,揭示深藏其后的经济规律,对新闻事件的解释也更为到位,更加深刻。

社会经济新闻题材广泛

社会经济新闻所涉及的内容大都是经济改革、社会生活中复杂矛盾、重大经济事件的演变、发展、趋势,有着丰富的报道题材。

1、可选择跨越社会和经济的、高信息量、集社会与经济问题于一体的题材。如《经济日报》2000年7月5日的《发展经济切莫竭泽而渔》,报道了苏锡常地区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而出现大面积地面沉降的事情,这类题材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而且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有重大影响。这样的报道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2、抓经济生活中的事件。一般正常经济活动社会性不强,而有些经济事件本身就会成为社会事件。像工厂爆炸,油库失火之类既是社会事件又构成经济事件,都可以用社会经济新闻形式,如《经济日报》2000年6月21日,在其社会周刊显著位置报道的《海南发生一起恶性毁林案件》。用社会新闻的笔触,既讲明其在经济领域里的重大影响,又加强了可读性和感染力。

3、从社会、政治、经济结合的角度,概括社会经济现象加以报道。这多用于宏观、大跨度或较为宏观的经济问题。《广州日报》发表的《盲目的洪流》一文,将带有全国性的“民工”问题,从改革的大背景上,纳入治理与整顿的大环境中,从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透视、剖析,颇具深度,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