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相遇问题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相遇问题课件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发展; 见解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007-04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创新发展问题,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或前沿问题。以张耀灿、郑永廷、陈秉公、黄蓉生、余仰涛等专家学者为先锋代表,陆续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问题,展开了相当深入的学术探讨,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就。一些中青年学者包括博士生们近年来也发表了不少有学术见地的学术论文,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可喜局面。本文试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六个方面问题,发表一点个人浅显的看法,以求教于各位学界前辈和同仁。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四化”争论问题
1995年4月,教育部原思想政治工作司在中南大学组织召开了“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编写暨学科建设会议”。会上,我作为中青年代表,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发展问题作了一个专题发言。在这个发言中,我侧重从规范化、学科化、科学化、现代化即所谓“四化”的角度,阐述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现状和前景的看法。尽管当时的发言难免存在言辞不缜密甚或偏激的地方,但实事求是地说,我当时的主观动机是纯洁的,愿望是良好的。那次的发言在与会者中引起不小的震撼和争论,给会议注入了新的学科发展的理念,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造成了一种好的风气。迄今为止,我仍然认为,我们在充分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巨大成就的同时,还要继续朝着“四化”的方向迈进。
近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迅猛,欣欣向荣,在“四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十分坚实的步伐。正如张耀灿教授所描述的那样,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在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重视关怀下,以空前未有的规模在全国各地深入展开,专业刊物有近百种,出版的论著上千部,几万名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和心血投入于此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工作。[1]我也非常赞同郑永廷教授的结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快速的跨越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也同样经历了跨越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立以来,经过10年,完成了由本科到硕士、由硕士到博士的发展历程,经过5年,实现了由博士点到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这个学科的专业点、专业覆盖面、在校学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以及研究成果、社会作用等方面,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中,已有相当规模和影响,并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2]
然而,换个角度来看,与我国其他相对成熟的学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难免带有较为明显的“”的人为痕迹。借用生物界的生长规律来比喻,我们在庆幸身体快速增高之时,仍需对身体结构和营养生理供给系统保持必要且清醒的头脑。就是说,我们在充分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巨大成就的同时,还要异常理智地看到,这个学科的发展前景并非光明无限,道路平坦。从“四化”的角度看,学科规范化问题并非“学士――硕士――博士”这一表象,即便是全国所有的设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高校都有了博士点授权,也未必就表明该学科的学术建制达到了规范化要求。这个学科的发展在学术建制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规范的地方,如本学科独有的“概念群”、“范畴群”、“原理群”并没有真正的形成(在后面的相关阐述中,我将更详细地阐发自己的这一看法)或构筑起来。
解析已有的多种研究结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四化”问题上的种种解题,几乎都只是涉及了学科化问题。客观公正地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化问题是解决了的,而且是解决得非常成功的。以往,这个学科不被人瞧得起、受歧视。如今,随着学科化问题的解决,这个事实已成为历史。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和现代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从一定意义上讲,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问题是学术建制中的深层次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或许,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四化”问题的争论,还会持续下去,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学术风气将会更加健康宜人。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原创性”问题
我之所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规范化问题至今还没有彻底解决,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在于这个学科的原创性知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也是我多年来苦心琢磨的问题。什么是规范?从一定意义上讲,规范就是一种限域,一种特殊范式,一个独立疆界。它是一个学科之所以成其为一个学科的基本支撑体。原创的意义在于原始,在于“独有”,在于与众不同。一个独立的学科之所以能够独立,就是因为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范式而具有自身特有的限域。进一步讲,没有了自身特有的限域,也就丧失了应有的独立性。
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疆域内的学术性“自在物”还不是很多,移植的、借用的甚或预制的材料明显要多于自在的、本原的材料。当然,作为社会科学,一种学科借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材料来搭建自己的学科建筑,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移植的、预制的材料过多,学科的规范化就必然会弱化。从学科理路上讲,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独有的学术限域,也就还没有真正地从学科群中获得“独立”。
其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拥有相当丰富的原创性学术资源的。从概念层面上讲,诸如“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思想问题”、“宣传工作”、“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教育”、“形势教育”、“理论教育”、“精神资本”(也有学者使用“思想资本”)、“精神控制”、“精神管理”、“精神动力”、“精神优势”等,均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立意义,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疆域的自在的知识材料;从范畴层面上讲,诸如“思想与行为”、“教育与接受”、“灌输与疏导”、“言教与身教”、“教化与感化”、“自律与他律”等,几乎都能够作出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限域的解释;从原理层面上讲,诸如“思想教育、改造、转化原理”、“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原理”、“外化与内化互为因果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转换原理”、“精神动力发生原理”、“思想关系互动原理”、“人格魅力发挥原理”、“精神优势构造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最大化原理”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限域内不可为其他学科所替代的原理事实。但在现有的研究结论中,虽然对于这些原理的诠释不乏精辟之处,但整体上的研究仍然还很薄弱(主要在于体系元素间的逻辑关联性不足以令人信服)。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原创性并非那种凭空生造的、随心所欲的杜撰,而是真实地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疆域内的活性资源,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体资源。事实上也是如此,这些资源不仅日益活跃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疆域,而且也异常活跃于人们日常的思维和研究者的研究思维中,问题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学理性的阐释和学术性构建。
言论至此,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需要进行大量的、艰苦的原创性探究,除了从经验层面上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和从知识层面上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相关性外,还需要从智慧层面上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精华,绘制一幅具有鲜明的学术个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图景。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属性”问题
前所论及的学术建制概念,其真实含义就是学科属性问题。换句话讲,亦即学术归属问题。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纳入更多研究者们的探究视野。因为在一些学者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归属问题已经不成问题,没有研讨的价值。其实不然,前所论及的一些相关问题事实上都与此有关。这个问题是否真正得到解决,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问题。
目前学界的公认看法,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纳入理论一级学科领域的,属于学科现象(暂且这样界定)。但从严格意义的学科属性来讲,这种划分还是存在逻辑上的不周延的。我一直倾向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看作是政治学与教育学交叉的学科。因此,它的学科属性理所当然地应该是交叉学科。然而在一些学者看来,它的政治学特征多一点,还是教育学特征多一点,似乎并不影响它实际归属于哪个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属性似乎是铁板钉钉子的事实。在我看来,这个事实的背后却隐藏着深厚的学术文化。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就是它不仅涉及到一个知识起点问题,而且涉及到一个智慧落脚点问题。究竟把何种原始概念作为知识起点、把何种原理作为内生原理,其智慧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很显然,学科属性问题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个领导的管理水平问题或某个官方文件的提法问题。学科分类实际上是精密科学。这里暂且不论现在的事实分类,从科学性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的简单公式应该是“政治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因此,它的基本功能实际上就是两个,即:政治的功能和教育的功能(其他拓展性的功能都是源于这两个基本功能的)。无论这个学科发展的未来命运如何,只要这个学科还存在,这两个基本功能就是永恒的。
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系统”问题
知识系统问题既与学科属性相关,也不完全相关。从学术理路上讲,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术问题。搭建学科体系的支撑体可以是为数不多的血缘性学科,但一个学科内的知识系统却可以是旁征博引型的、多质体兼容的。就是说,知识系统与学科体系并不完全一致。古代哲学作为一个学科体系,实际上包容着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多种知识系统。即便在现代心理学学科体系中,也存在不同的知识系统。政治心理学、政府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则是各有其核心知识要素的分支学科。
为什么要特别论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系统问题呢?其因有二: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各知识系统的核心知识要素还没有成为“结构要素”,这些要素带有明显的人为规定性,相互之间缺乏内在的必然联系;二是现有的知识链条缺乏实际的“链的功能”。就是说,从某个知识点整体关照该知识系统的客观效果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迄今为止,人们除了可以使用“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来喻指思想政治教育学之外,还没有找到更多的或更适合的概念做到这一点。
在我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系统除了传统的“三个组成部分”(所谓“原理”、“史论”、“方法”)外,实际上应该包括五个序列,即教育学系统、价值学系统、接受学系统、管理学系统、技术学系统。所谓教育学系统,主要是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独有概念群、范畴群和原理群等;所谓价值学系统,主要是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价值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论价值、认识论价值和方法论价值等;所谓接受学系统,主要是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问题,包括接受机制、接受因素、接受场际等;所谓管理学系统,主要是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管理化问题,包括社会气质效应、文化环境效应、综合管理效应等;所谓技术学系统,主要是诠释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最大化问题,包括策划技术、决策技术、组织技术、领导技术等。
五、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看家本领”问题
任何一种知识的传承都不是一个单纯的记忆问题。就是说,不是为着记忆它们,把它们印记在思维的屏幕上。知识功能的发挥在于内化,即在于转化为学习者的本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以致用”。倘若一个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却不会使用知识,这仅仅表明他还只是一种记忆机械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存在价值,说到底就是要能够“学以致用”。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这个学科具有独有的看家本领。
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看家本领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或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歧也将会持续很久。但是,学者间形成共识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我在多年的教学和研究中反复强调这个问题,也为此潜心探究多年,形成了一些看法。依我之见,所谓看家本领,实际上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职业本领或职业技能,这种看家本领是这种职业的绝活。我把这种职业本领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从事理论教育与教学;第二类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第三类是从事意识形态工作和管理。在这三类职业本领中,每一类都有其特殊的技能要求。
在以往的研究和教学中,我们或许注重了对于知识的系统教育和思想品德的精心修炼,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职业技能的要求却缺乏现代技术学的规范。我们只是大致地了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然而我们不仅缺乏系统的训练或锻炼,而且还缺乏必要的技术传授。对此,我曾在多种场合以驾船渡河为例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技术问题的重要性。在我看来,船只是过河的一种方法或手段,有了船未必就能过河,因为这还取决于其他许多因素。划船的技术就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会划船与不会划船,指的是懂划船技术和不懂划船技术,这在过河这个事实上的结果将是很清楚的。值得研究的现象则在于会划船但由于技术掌握不当而导致翻船,以至于最终不能过河。这就是说,要完成过河的任务,仅仅找到了船,但没有找到船夫;或者找到了船夫,而船夫的划船技术生疏了,势必要影响过河任务的完成。转换其义,解决了一般方法问题,但没有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或效率未必能够真正体现出来。所以,技术问题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才是真正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本领;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本领熟练了,才算真正拥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绝活。
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景问题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景,我一直是看好的,充满信心。首先,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只要政治还存在,只要教育还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就一定存在。按照的学说,政治是阶级斗争和国家的产物,随着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政治也会退出历史舞台。然而从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趋势来看,经济与政治的高度融合,政治与文化一体化发展,事实上昭示着未来政治将日益以一种价值转换的态式继续存在下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有着深厚的人类文明基础;其次,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技术将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而不断得到更新。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现代化问题(即哲学意义上的现代性)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不是一种历史的终结,而是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的最新和最优状态。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永无止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现代化理所当然地也永无止境。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永远都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再次,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之路依然是综合性。随着综合性的日益加强,这个学科的知识兼容性或包容性也会越来越强。可以预言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将在大量吸收和消化其他相关和相近学科知识的条件下,变得越来越强盛、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科学。
注释
①具体参见:张耀灿.改革开放30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②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与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相遇问题课件范文2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问题导向式”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除了具有普通大学共性的特点之外,还应该焦距在“实用”和“能力”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的一个渠道就是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来完成。然而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某些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理论的博和深,忽视了学生的需要。“问题导向式教学”通过学生自主研究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自在”的学习状态逐渐转变为“自为”的学习状态。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三个动态因素以信息为载体的互动过程[1]。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以教师在课堂上单向灌输理论为主,这种模式过分地强调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打破了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重点、难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为主,将“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中解答”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全过程。借此唤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共同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消除学生在价值判断方面对授课内容的反感与质疑,同时促进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互动,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良性转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教学内容而言,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有一定程度的涉及,但囿于当时知识水平的局限,致使学生对一些比^关心的问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没有得到澄清。在进入大学后,面对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会再次将这些得不到解答的问题挖掘出来进行追问。除此之外,生活在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必然会表达自己的思考,在这一点上,“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所以,学生们会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对过去习得的思维方式及固有的价值规范产生再思考,进而会采取与中学时代全然不同的一种思维方式来提出问题。如果此时思政课教师只是对旧有理论的重复或者是对教材知识的照搬,学生是不会感到满意的。所以,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学生最迫切、最感兴趣的符合教学目的的问题挖掘出来,在深度把握教材理论的同时,把课堂教学与学生关注的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加以分析、讨论,使得问题最终得以解答。
(三)“问题导向式”教学有助于满足大学生的理性诉求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开学之初,我通过“蓝墨云班课”对山东华宇2015级230余名本科学生就“课程改革评价”进行了问卷调查。由于该调查不是专门针对“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改革的,因此仅选择其中与教学改革相联系的几项作分析。
(1)您喜欢具有哪些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多选)A.理论素养深厚,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B.对时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C.了解同学的问题并给予解答;D.能有效激发同学的课堂参与度;E.语言风趣幽默;F.其他。学生的选择是:选A的占70%,选B的占75%,选C的占25%,选D的占30%,选E的占42%,选F的占5%。(2)您认为《概论》课的老师应具备哪些特点?A.对时政有独特见解;B.对理论知识熟练掌握;C.能提供教材以外的学习资源和信息;D.上课时多联系国内外时事问题。选A的占41%,选B的占14%,选C的占20%,选D的占25%。从以上两题学生的选择来看,学生普遍对于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对现实问题有独到见解的老师感兴趣。由此可见,学生对于纯理论性的知识是厌烦的,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要更多一些。
(3)您认为当前思想政治课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多选题)A.教材过于偏重理论,与现实结合不足;B.灌输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低;C.教师照本宣科,缺乏创造性;D.学生和任课教师有代沟;E.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F.其他。其中选A的占57%,选B的占41%,选C的占10%,选D的占10%,选E的占26%,选F的占5%。从学生的选择来看,教材内容偏重于理论,与现实问题结合不足及单向度的灌输性教学是致使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将教材体系联系实际问题转化为教学体系。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我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2、3、4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2、3班,电子信息工程1班的同学,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举行了座谈会,学生代表们对“纲要”课教学方式提出了如下改进意见:一是多走下讲台,与学生多一些互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多播放一些历史性的影视片;三是多联系一些时政和社会的热点问题让学生思考;四是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展示自己的想法。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及座谈可以发现,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有所期待的,他们希望教师能够解决他们的疑惑,希望将教材理论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要实现这一目标,有效途径就是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这是学生对于课程的一种诉求。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
(一)问题的精度创设
“问题”――学生的热点难点问题,是破解教学重点、难点或疑点的导向,是实现或达成教学目的的关键[3]。所以“问题导向式”教学最终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本身的质量。如果提出的问题质量较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不仅能够顺利地引出所要讲授的内容,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4]。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我认为,教师在问题的创设方面除了关注授课内容之外,还应该关注三点:一是社会热点问题或者当地热点问题;二是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三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如在讲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可联系“德州雾霾的产生及影响”及“宿舍(校园)环境卫生”来创设问题。这样的问题接近学生实际,学生不陌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对于问题的产生,最为直接的方式是由教师提出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也可以通过课下交流、蓝墨云班课、课堂调查;以及运用现代通信手段介入学生私人空间的方式(如微信、电子邮件、QQ、手机短信等),较准确地把握学生所关注、所感兴趣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问题的精心包装
对精准创设的问题进行通俗化的理论包装是“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必要环节,如果教师展示的问题太过直白或太过枯燥,是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这样的问题难以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那么课堂教学也就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对问题进行精心包装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借助多媒体,抛出大量历史素材或者提供必要的案例,在分析案例基础上提出相关问题。也可以展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剖析来包装问题。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时,通过剖析当下理论界五种“流行”观点,提出问题“如何认识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在教学中,让学生站在不同立场对五种观点进行解说,然后引发讨论,最后在教师引导下问题得到解答。
(三)模式的合理设计
1.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师生互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设计就是把教学目的和要求转化为一个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师生互动就是要把这些经过精心包装后的问题转化为教学项目分配给学生,学生按照所选择题目进行分组,分组后小组内的成员根据问题认真阅读教材并搜索相关的材料,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及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并由组长汇集组员的意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写出解答问题的发言提纲。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课堂上作中心发言3~5分钟,小组代表发言后,同组内其他同学还可以继续进行补充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e极参与相应的讨论、引导和点评。通过“问题”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统一起来,真正实现“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
2.以“热点话题为主题”开展演讲活动。要求人人准备、人人参与,演讲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内部选拔,然后推选优秀者到课堂演讲每人3~5分钟。演讲题目可根据主题自拟,文体也可以形式多样。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讲授“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时,我就让学生准备了以“改革开放与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实践效果很好。通过这种主题演讲,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力、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均有提高。
3.观看视频资料并写出观后感。教师根据所授教学内容,围绕一定主题事先准备相关影视资料和准备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下观看后对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上教师针对其中的重要片段进行必要的解说,然后由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讨论结束后请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同学发言,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归纳和理论的升华,课后学生根据各自的体会及相应的理论基础,写出观后感。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需要将偏重于“以师为本”的“问题导向”教学转向重视学生需要的“以生为本”的“问题导向”教学,以进一步促进“问题导向”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的深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薛继东.“问题导向”的大学课堂教学[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35(53):76-7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相遇问题课件范文3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部分普通高校公体足球选项课的课程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分析,找出了河南省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与改革的对策,为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河南省普通高校 足球选项课 问题 构建
足球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项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高校足球运动在足球系统内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高校足球运动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足球的发展。但就从目前各高校足球的发展现状来看,喜欢足球的学生虽然较多,但每天能参与足球运动,能去踢球的却少之又少。因此,只有找出原因,制定合适的对策,才能有效的改变这一局面,才能普及足球运动,发挥高校足球运动的作用,为高校的前进奠定基础。本文以河南省普通高校为例,从不同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 ,试图为河南省普通高校足球运动的发展和足球基础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一、河南省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的开设情况
河南省普通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足球选修课,每年选修足球课程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量,看上去足球运动在我省各高校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但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有近45.7%的学生并非因为喜欢足球而选修足球这门课程,其中22.1%的学生是因为其它选修项目已报满,而只能选报足球了,另外14.9%的学生是因为本身对任何一项运动项目都没有兴趣,随意报了足球课程,另外还有8.6 的学生是因为同班或同宿舍学生报足球,自己也跟着选修。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得知足球选修课程在我省各高校的位置了,真正参与的人数少的可怜,这怎么能推动我省校园足球的发展,怎么能看到河南省足球运动的未来呢?
二、河南省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存在的问题
(一)河南省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所在的公共体育课总体规划不够明细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只是作为学生身体锻炼的辅助课程,体育课的整体地位还不高。另外基于公共体育这一学科目前还不成熟,对普通高校体育定位出现许多模糊认识:一是把自己所在狭小的纯课程的领域中;二是把教学执行定位在娱乐、快乐的标准上;三是把教材圈定在学生喜爱的程度上。因此,各个学校对公共体育课的课程建设也不够重视,而直接导致公共体育课程中各个分支项目课程的发展与建设受到限制。多问题,这些均对足球选项课的教学组织、进度安排以及足球场地的利用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同时也不利于不同层次、不同运动基础的学生的足球学习。在教学文件建设中对大纲的修订与更新周期过长,部分教师对教案及进度计划等教学文件的准备不够,或只是停留在书面,在实际的足球教学中过于脱离这些文件的指导。
(二)有关足球选项课课程设置的规划与实施不够合理
目前,足球选项课课程开设年限、时间以及班级划分、班级人数设置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这些均对足球选项课的教学组织、进度安排以及足球场地的利用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同时也不利于不同层次、不同运动基础的学生的足球学习。在教学文件建设中对大纲的修订与更新周期过长,部分教师对教案及进度计划等教学文件的准备不够,或只是停留在书面,在实际的足球教学中过于脱离这些文件的指导。
(三)足球选项课教学内容重点不够突出,对学生的针对性还不够强
足球选项课内容的设置上还不能充分涵盖技术、战术以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同时,在足球选项课内容难度的选取上不能很好的兼顾学生的整体水平,课程内容难度过大或要求过高。目前,各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内容基本相同,大部分是传统的技术教学,对先进的足球相关知识及内容涉及较少,不能与时俱进的更新足球选项课教学内容。
(四)足球选项课教学方法及手段有待优化
目前,河南省普通高校部分足球选项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使用与安排不够合理,缺乏创新与改革,使用缺乏合理性,对不同学生足球水平的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还不够理想。应根据足球课内容有选择、有创新的组合与筛选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五)足球选项课师资队伍建设投入不足
由于足球选项课在各个院校开设规模不同,不同学校对足球选项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有较大差异,个别院校对足球选项课重视程度不够,足球教师不足,经常出现其它专业体育教师兼授足球选项课的情况。同时,对教师的引进与聘用过于盲目,造成教师队伍结构、专业、年龄层次、学历层次不够合理。
(六)足球选项课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目前,河南省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评价机制、评价方式过于固定、呆板,以至于评价方法、内容的选取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不足。目前足球选项课的教学评价还停留在传统的考勤、简单的技术考评、理论考试这几项内容上面。这只是公共体育总体的评价模式,任何运动项目都可以拿来套用。足球选项课应根据自身项目特点不断发掘与改进考评方式、考评内容,集学生自评、互评于一体,充分提高师生主客观评价的参与性。同时加强学校对足球选项课课程的评价、观摩,充分激励教师的授课热情与对该课程的改革创新。
(七)足球选项课场馆、器材及教材还不能够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河南省多数高校场馆设施的配备与建设仅以评估或达标为目的,只注重量的建设,缺乏对其质量的把关。另外,对其使用、维护以及对学生的开放等相关问题没有明确的对策与规定,这对足球选项课场馆、器材的使用带来了很大问题。在足球教材的配备上还缺乏配套的完整教材,大部分是综合性的体育教程,不能满足学生对足球理论知识的需求。
三、河南省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课程建设的构建
(一)河南省各院校应充分认识公共体育课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同时对其做出明确定位,将“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不断提高公共体育课的整体地位和对公共体育课的重视程度。
(二)在足球选项课课程设置上应更加人性化、以学生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诸如运动基础、足球水平进行足球选项课的课程设置与组织,充分调动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授课的效果与成绩。在教学文件上应定期对足球选项课教学大纲进行修订与更新,对教学的内容与要求做出合理的修改与增删,使教学大纲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充分领会大纲精神,充分结合教案及教学计划,使之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足球选项课教学内容应根据时代要求与学生特点进行不断变化与改进,使学生在足球选项课中得到充分身体锻炼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足球技巧。同时,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设定应适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热情。
(四)足球选项课教学方法与手段应与时俱进,同时应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勇于尝试,不断探索更加优化的、更具时代特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五)加大足球选项课教师的师资建设投入,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构建结构合理的具有活力的教师团队。另外,在教师聘用与引进中也应更加注重教师的业务能力、专业水平、科研水平等综合素质。
(六)足球选项课教学考核与评价应更富于变化、更具灵活性。不能只拘泥于传统的、固定的几套考核方法,应根据学生水平、学习效果以及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对足球选项课考核与评价的内容、方式进行多元化的探索与设置,以提高其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契合度,为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七)对足球选项课场馆、器材的建设应注重提升其质量,不断加强场馆、器材维护与利用工作,使其能够可持续地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同时在教材建设中可尝试引进较为专业的、系统的足球教材,使学生的足球课学习能够具有较为全面的理论支持。同时鼓励各校教师根据本校特色与学生特点编写更为切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足球教材。
参考文献:
[1] 张耀光.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再思考[J].体育科技.2004(3):71-73.
[2] 周俊飞.影响女大学生选修足球课的因素及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2003(1):122-123.
[3] 方福荣.浅谈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J].安徽体育科技.2002(2):104-106.
相遇问题课件范文4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实践教学,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践教学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从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具体情况看,仍然有很多问题待研究解决。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虽然各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了一定的重视,但一些高职院校,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够。学校倾向于更多地在专业实践教学中进行投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多为教师自己负责组织实施,结果往往选择了最简单组织的形式,如看电影、演讲等,实践教学形式相对单一,缺乏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二)教师和学生指导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时积极性不高,并没有认识到自身在实践教学中所处的主导地位。另外,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时没有认真对待,例如:没有提前做相应的知识准备,而且在活动过程中缺少积极参与的自觉性,仅有少数学生能够真正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绝大部分学生仅仅是自己完成社会实践报告。
(三)实施过程缺乏规范性
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中设计了内容丰富完整的实践教学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活动都过于形式化,并没有真正地落实到位。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的其他部门及班主任都在搞社会实践,而这些部门之间并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协调,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简单重复,不仅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反而浪费各种资源。
(四)所需的保障条件不能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比较困难,更需要良好的条件才能够保障实践教学能够顺利开展,但到目前为止,所需要的保障条件仍然没有到位。例如:一是部分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经费投入不足;二是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组织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课时有名无实;三是部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不足,要开展实践活动,场地也是一个重要保障。
(五)高职特色不明显
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包括知识和实际操作方面等等。所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应该结合这些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但是,在实际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结合这些特点来进行,内容和形式都缺少针对性。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到位
1.领导认识不到位
一些院校领导比较重视专业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他们不能够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为学校产生经济效益,所以没有必要花费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其中。由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了实践教学处于被动弱势地位。
2.学生自身认识不到位
大学生从应试教育考试走入大学校门,在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下,他们一直把学习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作为自己学习的目的,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为了期末考试能够顺利通过。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培养其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3.家长和社会认识不到位
在家长的意识里,他们认为孩子进入学校就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而学校不应该花费时间在搞社会活动上,而且学生在校期间去社会上搞实践活动,安全问题也难保障。除此之外,社会上的许多单位都没有积极意愿去配合学校接受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活动,这些单位企业认为这种活动并不能产生多大意义。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足够数量的高素质教师
1.师资队伍不足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的是全学校的各个专业的学生,所以授课任务比较重,一般师生比要达到1:50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上课比较疲惫,而且教师本身要做一些科研活动,因此精力不足,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2.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在高职院校中,很多教师都是毕业之后就做了教师这个行业,没有在社会上各行各业进行历练的经历。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由于自身没有实践经验,所以很难有效在实践活动中去指导学生,给学生以言传身教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术带头人,很难开展深入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管理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在高职院校应建设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细则等各相关规章制度。但是在部分高职院校,这部分文件或是简单的仅仅是分配学时的方案,或是干脆处于空缺状态。正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的严重滞后,才导致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执行力,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一直处于无序状态。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与学校有关部门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应与其他部门良好的联系与沟通,密切配合工作。但实际上与学校的其他部门缺乏联系,致使错失了利用其他部门组织的学生实践活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机会。
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学校并没有对老师进行一定的监督,并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而教师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对这种教学活动不重视,而学生不管在实践活动中不管做的是好是坏,评价结果都是一样,没有很大差别,最后影响了学参与活动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
三、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关乎大学生成长成才,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己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从未走入社会,对社会知之甚少,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不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还是专业课教学,都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需要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都能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提高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水平
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正常有序开展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改进实践教学成效的根本保证。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水平、积极性和指导实践教学的水平,还要不断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体系的建设,通过开展在职培训、考察、学习培训,学术交流等有计划地提高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水平,引导教师转变观念,重视对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借鉴其他院校的有益经验,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
(三)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涉及的因素较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涉及思政课教师,而且还涉及其他部门工作人员,思政课教师与其他有关部门的人员互相配合,才能够保证实践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管理机制。首先,应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整体工作,指导方向、把握细节,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此外,要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细则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不同的方案,例如: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做到规范科学管理,以确保实践教学健康有序地进行。
(四)保障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经费支持和实践教学基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首先,实践教学要走向社会,在活动中必然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学校为每个学生顺利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应提供一定的专项经费,并且科学制定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其次,思想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最为必要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能够稳定进行的先决条件。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爱国教育基地等进行合作,也可以结合顶岗实习企业,拓展各种多样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确保多种形式思想整理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让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可以接受更多的锻炼。
相遇问题课件范文5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 知识管理 文件管理 文件管理体系 综合集成管理
[分类号]F204
1.引言
随着我国国家科研创新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由国家财政拨款资助的科研项目数量日益增多,作为科研项目活动证据、记忆和知识的科研项目文件的“失存”、“失信”和“失用”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如何提高基于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的科研信息资源和知识资产的控制力、证据力和服务力已成为我国国家科研创新体系建设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
就管理主体而言,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涉及科研主管部门包括科研项目经费来源部门、科研项目依托和承担单位、科研项目负责人和研究人员。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及文件管理专业人员等多个权益相关方,具有多元化和多层次复杂性的特点;就其管理过程而言,涉及国家科研创新体系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项目文件管理和科研项目知识管理等多个管理活动领域,科研活动流、文件活动流和知识活动流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就其管理客体对象而言,文件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成套性和长期可用性直接影响国家科研项目信息资源的积累、共享与交流,影响国家科研项目知识资产的生值、保值与增值。
文献调查揭示:长期以来我国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存在管理主体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管理的机制,管理活动自成体系相互分隔、缺乏统一管理的规范,管理客体相互矛盾、叠加重复、缺乏统一管理的法规等问题。
如何构建面向知识管理的国家科研文件管理体系是完善国家科研创新体系、解决我国国家科研项目文件“无统一的管理机构”、“无统一的管理法规”和“无统一的管理规范”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体系:模式选择
2.1科研项目文件管理现状研究
本文采用包括档案的大文件概念,对国内外科研项目文件管理的规范及其最佳实践经验进行了案例分析。文件指“组织或个人在履行法定义务或进行事务活动过程中或为实现其目的而形成、接收和保管的作为证据或(和)资产的信息,不论其载体、形式或格式如何”。文件管理指:“对文件的形成、接收、维护、利用及处置进行高效和系统控制的管理活动,包括捕获并保存业务活动及事务处理的证据和信息的过程”。
2.1.1国内科研文件管理规范调查与现状分析 国内科研文件管理规范按其制定主体分,主要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科研项目主管部门(包括科研经费来源部门),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文档材料管理办法》、《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档案管理办法》。
・第二类:科研项目依托或承担单位(包括大学和研究机构),如《北京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南京大学科研档案管理办法》、《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文件材料接收归档的管理办法》、《清华大学科研项目(课题)档案管理办法》;《中国科学院科研课题档案建档规范》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研项目档案管理暂行规定》。
・第三类:国家档案管理主管部门,如《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和《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范》。
分析管理规范对科研项目文件管理活动过程和对象的要求,得出我国科研项目文件管理规范具有以下特点:科研文件被看成是科研信息资源和国家科技储备手段,强调科研档案管理与科研项目启动计划管理同步、与科研项目中期检查同步、与科研项目结题与成果验收同步,重视科研文件的归档保存、保密和利用限制。
我国科研项目文件管理规范存在以下不足:①采用科研项目文件生命周期阶段管理模式,多为被动和静态管理;②对电子文件管理实施纸质与电子双套制与双轨制,缺电子科研文件形成、保管与利用的管理体系与保障机制,管理过程中产生大量重复劳动,但科研文件可靠性和可用性缺少质量管理;③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与科研文件管理过程相分离,缺少连贯和一致的管理规范,电子科研文件大量生成,但管理手段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或以手工方式管理,缺信息化管理手段和自动化的管理规范;④科研文件跨部门和跨领域共享与再用困难重重,管理活动低效率、低效果和低效能。
2.1.2国外科研文件管理规范调查与现状分析 国外科研文件管理规范按其制定主体分,主要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科研项目主管部门(包括科研经费来源部门),如美国科学促进会制定的《文件规划:如何做指南》、英国国民健康服务基金委员会制定的《科研项目文件的文件管理》、英国信息系统联合委员会制定的《科研机构原始科研数据和文件的管理》、《科研文件管理指南》。
・第二类:科研项目依托或承担单位(包括大学和研究机构),如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制定的《科研数据和文件管理的方针》、美国加洲大学制定的《数据管理:科研文件》;美国能源研究与发展部制定的《文件保管期限表》、英国Boyce Thompson植物研究所制定的《BTI科研文件保管指南》。
・第三类:国家档案管理主管部门,如美国文件档案管理署针对科研文件制定的《战略方向:鉴定方针》。
分析管理规范对科研项目文件管理活动过程和对象的要求,国外科研项目文件管理规范具有以下经验:①国家科研项目文件被看成是国家公共资产;②多采用业务连续体管理模式,将科研文件看成科研活动过程的有机组成,强调基于证据的科研项目治理,遵从并符合学术规范与档案管理要求,管理规范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③强调科研活动过程中所有利益相关方有义务管理好科研文件,对科研文件形成、鉴定、移交、保管与销毁,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数据共享与利用,科研文件质量保证,科研文件信息化管理与电子文件管理负有共同责任,多为主动动态管理;④各部门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并得到法律授权,档案管理部门对科研文件的处置与销毁、永久保管与利用负有法律授权的重任,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部门对文件的质量保证及其管理有合法合规的义务。
2.2科研项目文件管理模式SWOT比较
综合分析国内外科研项目文件管理的最佳实践经验及研究成果,从科研文件管理的主体来看,科研项目文件管理存在四种管理模式:
・第一种:面向档案管理部门的文件生命期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关注文件客体及其微观管理对象质量控制,重视文件的保存与知识的保值,对提升文件的控制力有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是一种末端的静态被
动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在无统一管理法规依据的条件下,很难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存问题。
・第二种:面向科研项目负责人和研究人员的业务连续体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关注文件管理活动及其中观管理活动过程控制,重视文件的形成与知识的生值,对提升文件的证据力有积极的作用。是一种动态应对的科研项目治理模式,在无统一管理规范的条件下,很难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信问题。
・第三种:面向科研主管部门或基金来源部门的知识生态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关注文件管理系统及其宏观管理服务控制,重视文件的再利用与知识的增值,对提升文件的服务力有积极的作用。是一种主动适应的知识资产管理模式,但在无统一管理机构的条件下,很难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用问题。
・第四种:面向国家科研创新管理体系的综合集成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关注文件管理体系及其复杂系统综合集成管理,重视文件多种多样价值的实现。是一种动态适应的信息资源与知识资产集成管理模式,但在无统一管理机制的条件下,很难实现科研项目文件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管理。
四种模式的SWOT分析及典型案例如表1所示:
2.3综合集成管理模式分析与选择
对上述四种科研文件管理模式分析比较,综合集成管理模式是涉及管理主体最多元、管理客体最多层次、管理过程最复杂,管理价值最大化实现的最佳实践模式。该模式以国家科研创新管理体系为服务目标,以科研业务连续体管理理论、文件全生命期管理理论和知识生态管理理论为指导,融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文件管理和科研知识管理的目标与受益为一体,以满足共同的期望和要求为基本方针和原则,集成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的管理活动内容和要素,科研治理、文件质量管理和知识资产风险管理优势互补,有利于发挥不同管理部门和各种学科领域的优势,建立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复杂管理体系。SWOT分析如图1所示:
3.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体系:模型构建
3.1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概念模型与分析模型
从完善国家科研创新管理体系的宗旨出发,采用综合集成管理最佳实践模式,以科研业务连续体理论、文件生命期理论和知识生态理论为指导思想,提出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体系是指导和控制一个科研项目与文件相关的活动的管理体系。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分析模型如图3所示:
3.2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规划模型
图4是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体系的规划模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管理三个层次搭建了三类管理活动联动的工作网络。微观层整合管理对象,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存问题和科研项目知识的保值问题,提升基于文件的国家科研项目知识资产的控制能力;中观层优化管理活动过程,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信问题和科研项目知识的生值问题,提升基于文件的国家科研项目信息资源的证据能力;宏观层创新管理体系,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用问题和科研项目知识的增值问题,提升基于文件的国家科研项目信息资源和知识资产的服务能力。
3.3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实施模型
国内外最佳实践经验研究揭示,科研项目文件管理最佳实践均遵循以下8项管理方针和基本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合规性:科研文件产生、保存和提供利用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学术规范、研究者职业道德规范等科研业务要求。
・第二,规范化:采用国际标准和遵循国际最佳实践惯例,以系统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管理手段管理作为科研信息资源以及科研项目活动证据,记忆和知识的科研文件。
・第三,全员参与:科研文件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成套性和可用性保证是所有科研活动参与者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集中统一管理:国家科研项目文件作为国家知识资产,其处置与归档,永久保存与利用应合法合规,集成统一管理是法定的义务和责任。
・第五,全程管理:从开题到结题的科研活动全过程和从文件产生到销毁或永久保存及再利用的全生命过程中,每一份国家科研项目文件都应该得到适宜和有效的处置。
・第六,集成管理:面向利益相关方共同的目标和受益,将科研流、文件流和知识流集成,融管理主体控制、管理过程控制和管理客体控制为一体,实现服务满意、过程高效、结果质量保证。
・第七,知识产权保护:严格执行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定,保护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
・第八,安全与保密:严格执行信息安全法和国家秘密法等法律和科学技术保密相关规定,确保国家科研秘密和本单位的科研秘密等不受损害,科研文件在动态变化的技术环境中可以持续再用。
图5提出了实现上述管理原则的国家科研文件管理体系实施模型,从管理的责任分工与合作、管理的思想与方法、管理的任务与目的、管理的内容与要素构成实施框架,建立了管理主体问合作联盟的工作机制。
3.4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评估模型
图6提出了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体系评估模型,为管理目标和受益的实现,管理方针和原则的实施提供了连贯一致的评估目标、评估对象和评估内容。
4.结论和建议
按管理主体、管理活动过程和管理客体的关系来分,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相关活动中存在科研项目文件生命期管理模式、科研业务连续体管理模式、科研知识生态管理模式和综合集成管理模式四种管理模式。SWOT分析揭示,综合集成管理模式最适合我国目前“三无”管理的现状,最适宜解决“三失”问题,对提升国家科研项目的“三力”影响力最大。
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本文提出了面向知识管理的国家科研文件管理体系规划、实施、评估的构建模型。规划了所需建立的目标、过程及预期的结果,明确了其实施的管理方针、基本原则和工作机制,提出了根据目标实现、方针和原则实施过程进行的监测和测量,针对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提出了持续改进的综合集成管理解决方案。对完善国家科研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以下三点对策建议:
・第一,建立统一管理的联合法规,提升基于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的科研信息资源和知识资产的控制能力:实施合规性要求、知识产权保护、集中统一管理方针;建立具有连贯性的国家法律法规、科研学术规范和档案质量要求;将科研项目文件管理嵌入科研创新管理体系。
相遇问题课件范文6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基本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009-01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培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习运用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动因、重点和难点所在。如何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就需要不断研究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搞懂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本问题,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问题
1.初中思想品德课“为什么教”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教育学生“学做人”和“学做事”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抑或说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品德教育或者德育的功能和价值,在于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增强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在于“学做人”。这应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共识。目前在我国,初中教育中的课程形态主要以教学科目的形式呈现。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取向的定位和课程评价模式的确定,关键在于知识的选择、组织和它的传授逻辑。初中德育教育,关键是培养人的德性。
2.初中思想品德课“教什么”
“教什么”?这是一个涉及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层面的教学理念的问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明确的,但对其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人们却有不同的判断和看法,实质是教学理念的区别。从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角度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样态大体包括三类:知识、规范和价值观念。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课在教学过程应“教什么”呢?从教学目的角度说,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使初中生者“学到什么”呢?或者说,无论是“教”还是“学”,应当怎样处理“知识”、“规范”、“价值观念”三者的关系呢?首先,无论从教的过程、学的目的还是从思想品德内在结构哪方面看,“知识”的传授和学是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在社会生活乃至“做人”方面,也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也必然“无能”。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与学就应该是“规范”的传授和接受。在思想品德课应当怎样处理“知识”、“规范”、“价值观念”三者关系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始终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价值观念的基础,价值观念是规范意识的前提;规范距人的行为最切近,但规范若要被遵守,必须以相关的价值观念为基础。
3.初中思想品德课“怎么教”
初中思想品德课“怎么教”,实质就是“价值观念怎么教”的问题。那么,价值观念怎么教呢?能像一般知识那样讲解和传授吗?价值观念对行为的引导作用不是通过强制命令实现的,而是通过解释事物和行为的价值,为人的行动指出应该追求的方向。本质上,价值观念是一种主体的主观选择,但这种主观选择是以一定的知识即事实认识的结果为基础和前提的,甚至可以说价值观念是以事实认识为准备和初始阶段的。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乃至价值观教育还是要进行必要的知识讲解的。同时,还应该认识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主要不是也不应是关于事实认识的知识体系,而主要是并且应该是一个价值规范体系和价值观念体系。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价值观教育,最重要的是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也学生家长在内的一切成人社会用自己的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证实言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
二、解决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三个基本问题的实践分析
从理论上来讲,初中思想品德课“怎么教”、“价值观念怎么教”的问题也不难,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应有明确的价值教育意识,其实践标准就是比较完整地把握教学内容的价值规范体系和价值观念体系,并以知识体系为中介进行教学;二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深信不疑并能身体力行;三是教学方法的创新。
1.创新教育观念。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主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传统教育理念,研究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跳出书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质疑问题,探究理论,倡导探究式教学新模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思路。
2.探究新模式。具体操作方法是:教授每一节课内容,教师结合章节内容,提出重点和难点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查阅资料、阅读教材等多种学习途径,认真思考;让学生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讲解时间约占本堂课的1/3;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进行讲授理论的时间占1/3;教师再根据每堂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阅读相关刊物、网站,以总结归纳的时间约占1/3。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真正融化书本理论知识,真正消除心中的疑问。
3.创新教学方法。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互动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社会问题,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使授课在寻疑、质疑、答疑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