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李清照的词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李清照的词集范文1
庾信简介
庾信可以说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图为庾子山集注的封面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
查询到庾信的古诗一共325首!
1、《咏怀》
南北朝·庾信
畴昔国土遇,生平知己恩。直言珠可吐,宁知炭欲吞。一顾重尺璧,千金...
2、《拟咏怀 十一》
南北朝·庾信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蹙...
3、《道士步虚词 九》
南北朝·庾信
地境阶基远。天窗影迹深。碧玉成双树。空青为一林。鹄巢堪炼石。蜂房...
4、《燕歌行》
南北朝·庾信
代北云气昼昏昏。千里飞蓬无复根。寒鴈嗈嗈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
5、《拟咏怀诗 一》
南北朝·庾信
步兵未饮酒。中散未弹琴。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涸鲋常思水。惊飞...
6、《拟咏怀诗 九》
南北朝·庾信
北临玄菟郡。南戍朱鸢城。共此无期别。俱知万里情。昔尝游令尹。今时...
7、《拟咏怀诗 十》
南北朝·庾信
悲歌度燕水。弭节出阳关。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故人形影灭。音书...
8、《拟咏怀诗 二十》
南北朝·庾信
在死犹可忍。为辱岂不宽。古人持此性。遂有不能安。其面虽可热。其心...
9、《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 九》
南北朝·庾信
崩堤压故柳。衰社卧寒樗。野鹤能自猎。江鸥解独渔。汉阴逢荷筱。缁林...
10、《咏画屏风诗 一》
南北朝·庾信
侠客重连镳。金鞍被桂条。细尘鄣路起。惊花乱眼飘。酒醺人半醉。汗湿...
11、《咏画屏风诗 九》
南北朝·庾信
徘徊出桂苑。徙倚就花林。下桥先劝酒。跂石始调琴。蒲低犹抱节。竹短...
12、《咏画屏风诗 十》
南北朝·庾信
千寻木兰馆。百尺芙蓉堂。落日低莲井。行云碍芰梁。流水桃花色。春洲...
13、《周祀圜丘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旌回外壝。跸静郊门。千乘按辔。万骑云屯。藉茅无咎。扫地唯尊。揖让...
14、《周祀圜丘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七里是仰。八陛有凭。就阳之位。如日之升。思虔肃肃。致敬绳绳。祝史...
15、《周祀圜丘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国命在礼。君命在天。陈诚惟肃。饮福惟虔。洽斯百礼。福以千年。钩陈...
16、《周祀圜丘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六典联事。九司咸则。率由旧章。于焉允塞。掌礼移次。燔柴在焉。烟升...
17、《周祀圜丘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玉帛礼毕。神人事分。严承乃睠。瞻仰回云。辇路千门。王城九轨。式道...
18、《周祀五帝歌 配帝舞》
南北朝·庾信
帝出于震。苍德于神。其明在日。其位居春。劳以定国。功以施人。言从...
19、《周祀五帝歌 配帝舞》
南北朝·庾信
以炎为政。以火为官。位司南陆。享配离坛。三和实俎。百味浮兰。神其...
20、《周祀五帝歌 配帝舞》
南北朝·庾信
四时咸一德。五气或同论。犹吹凤凰管。尚对梧桐园。器圜居士厚。位总...
21、《周祀五帝歌 白帝云门舞》
南北朝·庾信
肃灵兑景。承配秋坛。云高火落。露白蝉寒。帝律登年。金精行令。瑞兽...
22、《周祀五帝歌 配帝舞》
南北朝·庾信
金行秋令。白帝朱宣。司正五雉。歌庸九川。执文之德。对越彼天。介以...
23、《周祀五帝歌 黑帝云门舞》
南北朝·庾信
北辰为政玄坛。北陆之祀员官。宿设玄璜浴兰。坎德阴风御寒。次律将回...
24、《周祀五帝歌 配帝舞》
南北朝·庾信
地始坼虹始藏。服玄玉居玄堂。沐蕙气浴兰汤。匏器洁水泉香。陟配彼福...
25、《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肃肃清庙。岩岩寝门。欹器防满。金人戒言。应暕悬鼓。崇牙树羽。阶变...
26、《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年祥辨日。上协龟言。奉酎承列。来庭骏奔。雕禾饰斝。翠羽承樽。敬殚...
27、《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庆绪千重秀。鸿源万里长。无时犹戢翼。有道故韬光。盛德必有后。仁义...
28、《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克昌光上烈。基圣穆西藩。崇仁高涉渭。积德被居原。帝图张往迹。王业...
29、《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雄图属天造。宏略遇羣飞。风云犹听命。龙跃遂乘机。百二当天险。三分...
30、《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月灵兴庆。沙祥发源。功参禹迹。德赞尧门。言容典礼。褕狄徽章。仪形...
31、《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龙图基代德。天步属艰难。讴歌还受瑞。揖让乃登坛。升舆芒刺重。入位...
32、《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若水逢降君。穷桑属惟政。不哉驭帝箓。郁矣当天命。方定五云官。先齐...
33、《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南河吐云气。北斗降星辰。百灵咸仰德。千年一圣人。书成紫微动。律定...
34、《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礼殚祼献。乐极休成。长离前掞。宗祀文明。缩酌浮兰。澄罍合鬯。磬折...
35、《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庭阕四始。筵终三荐。顾步阶墀。徘徊余奠。六龙矫首。七萃警途。鼓移...
36、《周五声调曲 宫调曲 一》
南北朝·庾信
气离清浊割。元开天地分。三才初辨正。六位始成文。继天爰立长。安民...
37、《周五声调曲 征调曲 一》
南北朝·庾信
乾坤以含养覆载。日月以贞明照临。达人以四海为务。明君以百姓为心。...
38、《周五声调曲 羽调曲 一》
南北朝·庾信
树君所以牧人。立法所以静乱。首恶既其南巢。元凶于是北窜。居休气而...
39、《周五声调曲 羽调曲 二》
南北朝·庾信
运平后亲之俗。时乱先疎之雄。踰桂林而驱象。济弱水而承鸿。既浮干吕...
40、《周五声调曲 羽调曲 四》
南北朝·庾信
李清照的词集范文2
水润如酥滋心灵
当我走进趵突公园,那湿漉漉的雾气就柔情万种地扑入了我的怀抱,一幅梦幻般的画卷,毫不吝啬地呈现在我面前。
第一眼看到三眼喷涌而出的泉水,激扬奔荡、堆雪崩云,声若雷霆震怒、山撼崖摇,心里便猛地震荡了一下,像是一下子击碎了城市浮华罗织的迷惘之网!
这日的天气也真是奇特,突然间就雨点如豆,砸地有声。站在亭子里避雨,望着趵突泉奔腾激越,珠飞玉溅,像是给人以豪情;当转成细雨迷时,仿佛沾衣欲湿,树枝上泛浮回旋着大大小小的珍珠,而水则是蓝色的,那是一种粉生生的蓝;雨过天睛,如初阳出云,霞光绚烂,细小的水滴,慢悠悠地滴答着,那般地寂寞,那般地耐性,那般地不为风光所动;水、云、树就有了万般的变幻,千种的风姿了。
看到这些,我郁闷的心情一扫而光,一股清凉漫过心底,想扔掉一切束缚,冲进这泉水中,像那些嬉戏的孩子一样,尽情享受。
三个大泉气势汹涌,但池中荡漾着波纹,那一层层波纹像火浆一样流动着,又像一幅迎风飘舞的绸带。
小泉旁边那清澈见底的泉水从泉眼咕噜,咕噜的水泡冒上来,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透亮,好似无数的金银珠宝在水上滚动,又似小孩子躲在水里吹泡泡;有的小水泡正在为大家跳舞,“嘣”的一声不见了;有的小水泡像个羞答答的小姑娘,只透出了半边脸;有的小水泡半天才上来泉水里的游鱼如天空上的小鸟,自由自在地悠闲地游着,日光照射,影投在池底石头上面,忽远忽近,轻快敏捷,逍遥快乐,像我的心情一样轻快。泉水汩汩流淌,让我感受泉的脉搏在跳动,引起心灵的共鸣。
天地万物,各有所自。唯目遇之而成色,耳闻之而为声,肤触之而有感,若心能会之乃至了悟。趵突泉之水是一幅超越经典,自然天成的行草书,提按顿挫,浓淡疾涩,捩折流转,迟塞畅达,变化无常又无所不备。愈看愈奇,常看常新,这也是中国文人骚客常借游历山水来排解愁绪的缘由吧!
心向自然浮尘尽
在繁华而紧张的都市生活中,少有人心灵不疲惫。但是,懂得养心之人会以各种方式来调理绷紧的神经,其中,贴近自然就是一种最好的舒缓紧张的途径。趵突泉公园不仅是济南人走近自然的好去处,也是人们休闲养生的好地方。她是一座以天然泉水为主要景观,融合江南园林特色,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自然山水公园,是济南市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它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维系着动感之秀美、乐感之华丽;既有北派园林的厚重,又有南派园林的小家碧玉之感。
她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与其附近的金线泉、漱玉泉、柳絮泉、马跑泉等二十多处泉组成趵突泉泉群。趵突泉水质洁净,清冽甘美,水温一年四季恒定在18℃左右。趵突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涌出,其最大涌量达到24万立方米/日。水清澈见底,水质清醇甘洌,含菌量极低,经化验,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是理想的天然饮用水,可以直接饮用。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清泉喷涌、烟水弥漫、花草宜人的地方,空气清新如洗,负离子含量很高,清雅奇特的环境更让人心清气朗,通体舒泰,自然扫尽心中浮尘。趵突泉之“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泉水喷涌时“卜嘟”、“卜嘟”之声不绝的特点,让人们不知不觉心灵随之欢腾。文人墨客无不为之赞美,题写了大量关于趵突泉的诗句。这又赋予了她浓厚的文化气息、美的内涵,更让人忆古思今,神驰天籁,与自然融为一体。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泺水出历城涌三窟,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元代著名画家、诗人赵孟在《趵突泉》中载:“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则认为趵突泉是“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清康熙皇帝南游时,观赏趵突泉,兴奋之余题了“激湍”两个大字,并封为“天下第一泉”。1959年,郭沫若同志为其题写了“趵突泉”大门匾额。
韶华犹在留晚照
循园内曲径而行,一丛丛黄花分外夺目。宋代女词人的《醉花阴》泛上心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满腹踌躇与悲凉的情形好似历历在目。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优秀的女作家,尤以词和词学理论闻名于世,被誉为:“词国皇后”,有“词压江南,文盖塞北”的说法,她也是济南的骄傲。她的词清丽婉约,雅俗共赏,在当时就声名远播,并自成一体“易安体”,流传千古。她的故居就在趵突泉泉群其中的漱玉泉旁边。“漱玉泉”3个字是已故的济南书画家关友声的手笔,也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据传:漱玉泉是从“漱石枕流”这个成语而来的。“漱玉”泉将玉代石,更加妥切地表达了泉水清洁柔润的水质;另一种说法是:古代把女子的牙齿称为“玉”,宋李清照在这里居住时,经常在泉边梳洗打扮,因而得名。也有人认为是因为李清照的词集《漱玉泉》而得名,但这就无从考证是先有词集后有泉名,还是先有泉名后有词集了。
坐在栏干处,久久地凝视着喷泉,虽没有了“惊起一滩鸥鹭”的美妙,却也拨动了一曲对泉的赞美之歌。不想离去,不愿意离去,就如泉涌的余波静静地留住身影一样,晃动着不想消失。痴痴地想着:真想变成一尾鱼儿,在甘甜里享受它吐露的情怀。在这里有孕育生命的能量,在这里会忘却一切的渴望。
TIPS
李清照纪念堂是一座古典风格的建筑,这是根据李清照故居在漱玉泉边的记载,于1959年为纪念杰出的宋代女词人而建造的。纪念堂占地300平方米,具有宋代的建筑风格,经1999年扩建,现在面积4 000多平方米,堂阁亭台,溪水环绕,成为国内面积最大的李清照纪念堂之一。由郭沫若在1959年所题的 “一代词人”、“颂千秋”的牌匾在堂前悬挂着, 门前抱柱上刻有郭沫若题写的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彩有后主遗风。”令人产生对词人坎坷身世的感叹和对其不朽作品的敬仰!院落里满目都是芭蕉、海棠、桂花等植物,也是李清照生前喜欢的。
景醉人更醉
趵突泉公园之行,虽然只有一天,但对于我来说无异于一次洗涤心尘之旅。趵突泉如敞开胸怀的男人,喷涌出深邃与激情。而小泉是一种安静而无声地倾诉,可映月可照日,默默地露出般泉眼,让人吮吸之甘甜。泉水的汇合而成,潺潺而过的河水清澈见底,河面上升腾着薄纱般的轻雾。我有点嫉妒这座城市的奢侈,有如此洁净的水源,让我心生不忍离去之感。
李清照的词集范文3
【关键词】李清照;朱淑真;悲愁;封建制度
“言愁”是中国文学的一种经典情结,宋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悲愁”是其中反复吟咏的一个重要主题,其中女词人的愁情更加引人同情和深思。宋代女词人的感伤愁思,总是细腻独特、清新婉约。她们的愁情不仅仅是对自身命运的感伤,同时也包含着对时代的控诉。
在封建社会里,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夫为妻纲”、“三从四德”是她们的行为准则。在男权统治的封建时代,女性地位卑弱,往往匍匐在男性的绝对权威之下,只能“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东汉班昭《女诫》更是详细的解说了“四德”的具体内容,把女性放在了任人摆布的卑微的地位上:“古者女生三日,卧之床下”以“明其卑弱,主下人也”,“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男尊女卑”的观念把女性的生活局限在一个狭小而封闭的圈子里,生活上必须依附于男性,没有任何参与政治的权利,她们被完全排挤在社会之外,闺阁是她们唯一的生活空间,爱情和婚姻是她们生活的全部内容。宋代裹脚已不是个别现象,这种行为严重地限制了女性的行动自由。“存天理,灭人欲”的鼓吹,更是加深了男尊女卑的影响。女性的身心都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只能把感情寄托在家人身上。幽闭的闺阁环境也往往导致女词人孤单寂寞,满腹闲愁的心绪,因此,她们的诗词大多数都是抒发悲愁情感的作品。
李清照作为一名封建闺阁女子,她热爱生活和艺术,她经常从女性的审美视角去观察女性,关注女性的生活和情感,用笔深刻细腻地刻画出女性的内心世界,为她们传达内心的呼声。李清照出生于文学艺术修养很高的仕宦家庭,受父母的教育与熏陶,她从小就爱好文学。她前期的词大多描写闺怨愁情和离别相思之苦,充分展示了女性的细腻温柔和多愁善感。如《醉花阴》、《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等词,风格清新、明快,把相思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挚动人的感情,表达了封建女性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后期的词则大多数描写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凄苦,充满了沧桑之感,词风也哀婉凄凉,表达了她深沉的家国之愁。
李清照是一位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女性,她有着豪迈坚强的气质,渴望追求自由人格。李清照虽然无法参与政治,但是她以诗词作为武器,借以表达她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忧患意识,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着辅君报国的远大理想。她的词往往清新自然又哀婉悲怆,具有独特的格调。“温婉中有遒逸之气,旖旎中透出刚健、洒脱与峻爽。”“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然而身处封建男权社价值会,李清照的婚姻一再变故,又遭遇国土沦丧,身心颠沛流离。金人的入侵给中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政府又及其腐败无能,让李清照感到愤怒而绝望。丈夫赵明诚的去世让她悲痛欲绝,改嫁又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垢渲染,她寻觅爱情,寻觅国家前途都没有结果,这常常让她悲从中来。在饱受飘零之苦的生活中她更加思念故国,最后在凄凄惨惨的孤寂中结束了一生。她后期的词都充满着国破家亡、背井离乡的巨大痛苦,她忍不住发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这孤独与哀伤又“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的悲愁,不仅是个人不幸命运造成的,更是时代造就的悲剧。
朱淑真是与李清照齐名的宋代著名女词人,她是一个感情细腻的女人,春天的落花、秋天的落叶,大自然的一切都能在她心中引发淡淡的愁情。她善于用清丽柔婉的语言将孤独悲伤的心情表达出来,以此抒写对时代、对情感、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朱淑真是个渴望爱情和自由的多情女子,然而她的婚姻十分不幸。魏仲恭在《断肠集序》中有描述:“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嫁为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郁不得志”。远嫁他乡后,朱淑真对家人充满了思念。丈夫的庸俗更让她不满,婚后不久,她就忍不住发出抱怨“鸥鹭远洋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依。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以休生连理枝?
。这种婚姻的不幸造成了她化不开的悲情,她的生活犹如一潭死水,唯有诗词能抒发内心的苦闷和孤独。她的词写得最多、最为感人的是恋情词和言愁词,她的词集名为《断肠词》,这也反映了作者一生的愁与怨,苦与痛。据有人统计,在她的诗词中,“愁”字用了近八十处,“恨”字约二十处,“断肠”十二处。朱淑真被长期束缚在闺阁里,在情感上也是屡遭挫折,只能将种种愁情压抑在心里,用桃李莺蝶来慰藉自己孤独凄冷的灵魂,她的作品是纯粹的“闺阁文学”。朱淑真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面对封建婚姻制度和伦理道德的压迫,她只能用诗词向世俗发出愤怒的控诉,“哭损双眸断尽肠”,最终在极度痛苦和失望中她“悒悒抱恨而终”。
在理学昌盛的宋代,李清照和朱淑真却积极关注女性的命运,通过书写自己的不幸遭遇与悲惨命运,深刻地传达出封建社会女性的内心情感,表达了她们对封建礼教压迫的不满与反抗。封建社会制度加在女性身上的沉重枷锁,把温柔善良的女性们束缚在个人生活的狭小圈子里,她们承受着思想压抑与情感摧残,内心苦闷而得不到救赎,最后在闺阁里香消玉殒。三纲五常的伦理制度,三从四德的封建教化,禁锢了千万的女性的真实情感,压抑了众多鲜活的灵魂,严重地阻碍了女性的发展。在男性占绝对话语权的环境背景下,李清照和朱淑真敢于蔑视封建制度,试图冲破封建礼教的重重压迫,为一直沉默的女性们发出呼喊与感叹,她们的胆量和气度值得人们赞赏和敬佩。
李清照和朱淑真身上无法抹去的悲愁的根源在于她们是身处封建社会的才女子,“词学莫盛于宋,易安、淑真尤为闺阁隽才而皆受奇谤”。她们以女性的敏感和细腻,书写了自己对人生和时代的感受,她们的悲愁忧伤而动人,展示了中国宋代女词人的共同特性。
【参考文献】
李清照的词集范文4
【关键词】语文;知识;积累;方法
要学好语文,深厚的知识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厚积方能薄发,因为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积累非常重要,它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很广博,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一步走不稳,即将步步不稳。但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是有法可循的,我们要学会将学习、积累、训练三方面结合起来,达到理解、掌握与巩固的目的。只有我们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在语文知识的乐园中自由翱翔。语文基础知识的获得不仅要靠长时间的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要掌握好的方法。
一、积累的知识来自课本。
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经典的范文,它解决了“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的问题,所以使用课本的艺术就是科学的、动态的、机智的艺术,就是对课本的提炼和再加工的艺术。课本是教育专家认真审核符合中学生阅读的典范。除课文中要求必背的课文以外,课本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落、一定要用专门的本子摘抄下来,并做好分类,以便自己随时阅读记忆。如词语类、好句类、好段类、好篇类。
二、积累的知识来自老师。
学生听课笔记不能只记与课文有关的知识,老师平时上课所讲的与课文无关的带有哲理性或者自认为好的话要及时记下。如笔者的一位学生把老师平时上课讲的话都分条记下,一天老师课间无意中翻到该生的笔记本,发现他所记得都是自己平时无意间给学生讲的,记了几百条。如:
第三条: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愚蠢;坚持不该坚持的也是愚蠢。
第十条:千方百计完成任务,不要千方百计找借口。
第二十六条:“死的就死去了,除了你的家人,没有谁会为你的死而悲伤,其他人依然活得很好,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这是老师的一位同学自杀了,老师去吊望以后回来说的话)。
老师问他为什么记这些,他说这些我认为有用就及时记下了。
老师的知识面,见识毕竟都比大多数学生要广很多,很多时候老师的课堂中或者平时的言谈中的话都是老师多年的经验总结,是老师经长时间检验的符合学生实际的肺腑之言,要善于抓住老师的不注意就说过了的话,并记录下来。不仅要记录语文老师说的,其他老师说的同样要记下。这种来自老师的知识的积累要靠学生的灵敏的捕捉能力和爱记笔记的习惯。
三、积累的知识来自校园。
校园里的好的励志名言、宣传标语、口号方针都可以作为素材积累下来。许多学校教学楼都贴有名人画像,都配有名人名言,我就要求学生把学校里所有的名人名言都抄下来,且要时常记忆,要做到每看到一位名人就想起他的一句或几句名言。做到名人图像在我心,名人名言在我脑。只要用得到能出口说一个名人几个方面或者一个方面几个名人的名言,或者某个方面中外名人是如何说的。如图1:
图1
马克思的图像,要能想到他的至少三句名言:
1、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2、 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
3、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如图2:
图2
爱因斯坦的图像,要能想到他的至少三句名言:
1、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2、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
3、通向人类真正的伟大境界的通道只一条苦难的道路。如图3:
图3
鲁迅的图像,要能想到他的至少四句名言: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
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
4、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学生如能记住十多个名人的很多句名言,大脑就储存了很丰富的知识,随时用到随时搬出来便用,至少写作文可以手到擒来,有理有据。作文也就不再干瘪无味,味同嚼蜡了。
四、积累的知识来自学生。
要求学生每人写一句自己的座右铭,不得抄袭,老师让学生认真修改后把全班的各学生的座右铭做成展板,并在自己设计的大一寸的图像(图像可以是照片、大头贴、漫画、卡通图片等)下写上自己的座右铭,做成我自己的名言。并要求学生选择至少五位同学的座右铭记住。如:
学生甲是一位女生,她用自己的自画卡通图片加上自己的座右铭做成图4作品:
图4
不仅座右铭写得很好很在理,图片与文字结合得相当完美,而且在细节上展示了学生很好的画画功底。同学们见到她的作品都赞不绝口,说她不仅是语言天才还是位绘画大师。同学们一见到她的卡通画就能说出她的座右铭。这位女生就更不用说记住自己的座右铭了,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心中时时为自己的作品骄傲呢!在别人的称赞声中,她也更愿意去记别人的座右铭了。
学生乙是个喜欢体育的男生,他用自己的照片做成了图5作品:
图5
图片和座右铭结合得很完美,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他的性格爱好,不仅展示了他积极健康的运动精神,更主要的是简单明了地亮出了自己的座右铭。同学们会不时的摆出他的动作,随口说出他的座右铭:“我运动,我健康。”
这些很具个性的座右铭,同学们都会尽量把自己的做得最好、最有个性,为了能让别人选择自己的记住,他们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来的图文作品让老师想都想不到,真是耳目一新。当自己的座右铭被其他同学记住并在不经意间说出来时,他会非常高兴,会有一种巨大的成功感。互相记住同学的座右铭实际是在互相欣赏的时候就积累了知识。
五、积累的知识来自校外。
学生见到的只要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都可以记下来,如街上、路上碰到的好的对联,好的广告词,好的宣传标语;听到的好的吆喝的口号,好的歌词都要及时记下。如:“药材好,药才好。”要求学生就这句话进行仿写,就有学生写到“要心好,才芯好”;也有学生写到:“医德好,医得好”。
这些积累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知识,还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大语文中去检验,做到了活学活用,积累知识的目的也达到了。
六、积累的知识来自兴趣
老师只要发现学生在语文某个方面有特别爱好的,都要鼓励他就这方面的知识去广泛的积累,并作正面的引导,让学生在某方面也成为一个小专家。如有个学生非常喜欢李清照的诗词,他读过很多关于李清照的传记,把李清照的所有的诗词都作了摘录,并做了详细的注解,他能把李清照的诗词一首不漏的背下来,还做了一本《李清照全词集》,每一首词配一幅精美的图片,做得精美绝伦。这个学生就是个李清照研究方面的专家。他在这方面的积累就来自他在这方面的兴趣爱好。
愿意下苦工还要有好方法,只要掌握了好的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方法,学起语文来就不会费力而学不好了,背下教材必背,抓住老师、学生的一句哲理,留心街上路边标语,拓展自己兴趣爱好,积累语文知识就简单易行了。
参考文献:
[1]《作文素材》总第15期2011年5月湖北大家报刊社.
[2]《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2年第8期云南教育报刊社.
李清照的词集范文5
关键词:人杰;悲剧英雄;爱国主义;文学立场;政治立场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219-01
有人曾这样点评项羽:“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喑呜叱咤,千人皆废,为什么身死东城,为天下人笑?他的失败原因‘妇人之仁,匹夫之勇’两句话包括尽了。当其败北之时,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赞同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如唐朝大诗人杜牧就曾这样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夏日绝句》中也说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反对项羽过江,认为过江也不可能卷土重来。典型代表人物就有和王安石。点评帝王将相,说项羽之所以失败是他出生贵族,不知底层人民的生活。刘邦是底层人民,可也混了个泗水亭长,而项羽自幼却追随项梁流浪,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生活体验怎会少于刘邦?不过,话又说回来,提到这方面,陈胜,吴广才是绝对的优胜者,征战多年,利益熏心,到头来虽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却也没能成就帝业。王安石也持同样的意见。同一个人物,同样的问题,见解如此不同,笔者认为他们只是各自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客观冷静地看待问题而已。诗人们看到项羽高尚的品格,政治家看到项羽身处的绝境。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这样的原因。
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一个坎坷漂泊的女子,一个沧桑憔悴的女子。笔墨所抒人杰之“杰”,高出众人几层之上;鬼雄之“雄”,高出世人料想。一个“思”字,标示她的思想所向、志向所指,何等的无畏。这一绝句在她婉约的文字中,异军突起,这是她另一种底蕴的显露,是她别一种的气质光彩,是亡国之悲忿、爱国之强烈、命运之不屈的铮铮风骨和铿锵见证。
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几人可与之匹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西楚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是“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士可杀不可屈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任何言语!
星光灿烂的古典文学长河,群星璀璨无比,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一路走过之处,给后人留下的斑斓印记。但无论青天白日之下,还是明月当空之时,打开诗词集锦,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绝句,其浩然正气,傲然风骨,总会使人肃然起敬,凝神起思,思而情!
何谓做人风骨,何谓做人气节,从李清照这位以婉约凄美而屹立文坛的女子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为精准的答案吧!这也就是中国的文人尤其是大多数诗人赞同项羽过江的原因,他们希望项羽东山再起,战胜刘邦这个泼皮无赖,夺取天下,成就西楚霸王的梦想,也成就他们自己的梦想。对于这样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英雄,诗人们自然都会产生一种认同感和亲切感,项羽的成功就是他们自己的成功,是他们自己理想的成功。所以杜牧写“胜败兵家事不期”但他没有看清当时的形式,或许说他心存侥幸,所以说“未可知。”那也就是说胜也未可知,败也未可知。
对于这一点政治家犀利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他们当然也认可项羽的人格魅力,但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却有更清晰准确的分析。
1.西楚国位于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十万楚军成为绝对的孤军。
2.楚军缺粮已经几个月,士兵饥饿,军队根本没有半点补给。
3.汉军联军约七十万,且精力饱满、粮食充足、士气旺盛,而项羽孤军十万,连续久战疲惫,决战之时已是十二月的大冬天,而楚军刚从广武前线上撤下来,未经补给,多为穿着夏秋季的装备,寒冷饥饿,士气溃散。
4.汉军分五路有秩序推进,先占楚土,再行合围,步步为营,包围圈完善,楚军难以发动突然性的反攻。
李清照的词集范文6
“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想来我们还是较早使用这种方式学习读书的民族,中国传统的母语教学也是以“素读”法为主要的手段,两千多年里,这种方法从没被怀疑过。
旧时的“素读”之成效可以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而今陈琴老师提倡的“素读”也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如何让我国五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距这些新时代的孩子们更近,是我们要做的事,也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所在。
一、根植于课内,“素读”得法
为了让学生从小接触名家名作,很多版本的教材都选用了不少名家名篇,如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匆匆》在选入语文教材时,一再“降级”。其中,被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选为六年级下学期课文,到了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又被选入五年级上学期教材。针对此类对学生来说不但年代久远而且内涵深刻的名家名篇,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为了保有其文章的完整性与艺术性,为了让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熟悉名篇,走近名家,怎样进行教学设计,语文老师就应该多费心思了。而采用“素读”方式的话,目的便可以轻松达到。
二、叶茂于课外,“素读”得益
课外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如果做好课内外语文教学相长,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是受益终生的。“素读”的方式应用在课外语文教学中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每个语文教师都有帮助学生课外积累的意愿和行动,而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课外积累是课内知识的升华,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生成点。当“吟经诵典”之风兴起之时,很多学校、教师都把中华经典作为校本教材纳入语文教学,这无疑会掀起一阵复古热潮。一时间,校园内书声琅琅,闭目摇头、口中念念有词吟诵的身影在校园随处可见,中华经典一时成为热点。这种返璞归真的“素读”便使我们意识到现代教育的缺漏以及对青少年文化现状堪忧的一种自然反映,“素读”也是在这一时期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