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毛概试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毛概试题范文1
一、基本情况
目前,郑州市城区农贸市场103个,其中,中原区23个、金水区25个、管城区15个、二七区22个、惠济区6个、上街区1个、经开区2个、高新区4个、郑东新区4个、航空港区1个。市场总占地1400亩,经营面积59万平方米,共有摊位9162个,从业人员约3万人,年交易额近36亿元,每年各类综合税收近亿元,形成了大中小相结合,多层次、多品种和多种运行方式并存的市民餐桌需求市场网络。
二、存在问题
随着标准化菜市场示范工程在全国的深入推进,郑州市农贸市场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改造提升认识不到位
各区政府(管委会)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对辖区农贸市场不愿多管。而农贸市场投资商多以营利为目的,不愿投入资金进行改造提升,致使市农贸市场与国内一流城区农贸市场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规划布局不合理
随着城市改扩建工作的深入推广,部分农贸市场被拆除;同时,由于未纳入强制性的配套设施,新建成的居民小区周边未建农贸市场,造成了市民买菜难,也助推了菜价贵和马路边占道经营的现象。
(三)基础设施条件差
由于通风、上下水、电力设施不配套;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未分区;配套的服务区建设不到位等因素,导致大部分市场存在气味难闻、地面脏粘、柜台乱差、人车混杂的现象。
(四)食品安全难保障
由于农贸市场多方开办、多头审批的混乱现象普遍存在,导致职能部门之间的管理脱节,没有统一的验收和管理标准,加之监管不到位,食品安全往往难以保障。
(五)社会公益性不强
本着“收益最大化”的原则,投资商更关心的是投入所获得的产出。尽管政府每年都进行财政补贴,并推出了“平价直通车”“一元菜”等活动,但这些活动大多是阶段性的,且涉及范围小,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市民的需求。
三、相关建议
围绕“全国找坐标、中部求超越、河南挑大梁”的要求,为了充分发挥农贸市场平抑菜价、体现公益、利民惠民的中坚作用,在借鉴先进地市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我们将对郑州市农贸市场进行改造提升。
(一)总体思路
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公开、三个有利于”开展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即以食品安全为中心,以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为基本点,以改造标准公开、改造方案公开、改造政策公开为原则,以有利于消费者购买、有利于经营户销售、有利于市场管理为目的,根据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要求,结合郑州市实际,按照入住人口3万~5万,步行20分钟内,在1~2平方公里范围内设立或改造提升一个2000平方米以上的农贸市场。并在郑州市四环周边各区及周边县(市、区)规划设计全国优质安全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推进农贸市场产品直供直销,最终构建以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基地、城区标准化菜市场为支撑、社区便利店为补充的三级“菜篮子”市场网络,配备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建立全国一流的集种、产、送、销一体化的肉菜类农副产品产业链。
(二)运作模式
借鉴杭州市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成功经验,通过“巧定规矩”做到“私退公进”,保障农贸市场的民生性、公益性、社会性。一是设置改造提升的硬性规定。农贸市场在升级改造后,硬件设施必须达到三星级及以上标准;配备专业的卫生、安全检测设备;每天对市场内的食品安全抽检不得少于12批次,等等。二是强化监管。每季度进行最佳和最差农贸市场评比活动,并将结果刊登在主要媒体上。一次最差,限令改正;两次最差,取消市场经营行为。将各乡镇、街道对属地菜场的管理考核,纳入其目标责任年度考核计分。加大各区(管委会)对辖区农贸市场的监管力度。三是降低成本。市场改造升级后的摊位费比改造前低5%~10%,降低商户成本,惠及百姓。同时,优先考虑自由基地的经营户进场,并每月进行商户信用度调查,公示结果。民营市场老板如不愿继续经营农贸市场行业,依据相关文件精神,由政府独资的国有企业――郑州市市场发展投资有限公司,通过招投标,将现有农贸市场的资产国有化;对于新建社区,将配套设置与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农贸市场,作为公益性基础配套设施,与居住区建设项目同步设计、施工和验收,并纳入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对已建成居住区商业设施,充分利用现有的地下或一层商业设施开设农贸市场,通过协议收购或产权置换等形式将资产收归国有,交由郑州市市场发展投资公司统一管理。凭借市场发展投资公司人员丰富、专业的经验,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和日常管理,让想干事的人有事干,能干事的人干成事,做到在严把食品安全质量关的同时,实现郑州市农贸市场的公益性和便民性。
(三)保障措施
毛概试题范文2
一、以的哲学观来分析学校体育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
改革的过程是一个革命的过程,学校体育的改革就要打破旧的体制结构、旧的教学模式;建立和完善新的体制结构、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期学校体育的需要。任何改革都要经过一个从初始、相持到完善三个阶段的过程:在第一阶段,旧的结构体系、旧的模式仍发挥主要作用,相对保持一种旧有的稳定状态;在第二阶段,由于旧的结构、旧的模式已被否定而新的结构体系、新的模式还在不断发展壮大,还没有完全取代旧的结构体系、旧的模式。因此,在这种新与旧关联的相持阶段,必定会出现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
当前我们所进行的学校体育改革,应该说正处于这种新、旧交替阶段。在意识和心理方面,旧的保守、封闭的观念已被打破,但仍和改革、开放、进取的观念混杂在一起。新的体系结构、新的教学模式尚未健全及完全取代旧的体制、旧的教学模式。这就必然会引起一些新的矛盾、新的问题。虽然这是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必须对此作充分的估计和认识。否则不但会阻碍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还可能将学校体育的改革导入盲区、误入歧途。
二、以整体的观点来认识学校体育改革的问题:
学校体育的改革不但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还直接受学校教育改革和体育改革的制约和影响。我们必须从大的环境、整体的观点,来看待学校体育改革。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分析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各项制度、政策法规在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各行业、各部分都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在改革中求生存和发展。在这个过程,各种力量、各种因素的联系和影响会发生新的变化。由于各种改革的相对不一致性和不同步性,因此会产生一些相互磨擦、相互碰撞的现象。这些现象会直接或间接地反应到学校体育改革中来。尤其是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影响。
例如,学校体育中的普及与提高,体育教学与业余训练的关系问题;至少要从学校体育管理体系、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以及学校体育的行政管理者的观念三方面来认识。从控制论和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学校体育的管理体系是一个由:“上级教育行政部分--学校---教师---学生。”四个环节组成的一个系统。由于作为反馈信息的学校体育评价体系的乏力,往往把学校的竞技水平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这样反馈的信息得不到真实的反应,就必然会产生错误的导向。又如,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场地器材、经费缺乏之间的矛盾。不但要从教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上去认识,又要从管理体系去看待某一学校的领导者是否真正认识到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加强在学校体育工作方面的投入。
三、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来认识学校体育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学校体育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系统论、控制论、等多门学科。教学模式的建立,无不以此为科学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的深入;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方法的大量运用,必定会对学校体育的教学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带来新的内容。使原有的一些体育教学模式露出一些问题。
另一方面,随学校体育的体制改革,必然会极大地焕发人们的改革热情,促使人们对许多学校体育的实际问题进行反思,提出多种的设想和理论创新,这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活力所在。然而,这些理论和设想不但具有超前性,而且不容否认地缺乏实践的检验。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假如把这些理论和设想不经实践检验、不根据具体情况普遍推行,必然会与现实相矛盾,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
四、超前与滞后、新与旧是各种矛盾的共性:
教育要面向未来,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的接班人,这就要求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具有超前性。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中,人们认识到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教育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提出的目标、任务以及为保证完成这些目标、任务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及管理体系应具有超前性;与此相对应的某些原有的学校体育管理体系,以及教学模式的某些环节,由于受当前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持的制约、受人们传统意识和观念的影响,表现为相对滞后。
改革就是用新的事物代替旧的事物,改革的结果必然会产生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事物。学校体育的改革必定会带来新的观念、新的教学模式。相对应某些原有的观念、原有的模式,就具有相对的陈旧性、落后性。
五、解决学校体育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的一些思考:
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的过程就是改革的自我完善的过程。这是一个涉及许多领域、许多学科的复杂的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本文只就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若干设想: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每个学校体育工作者,尤其是各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者,都应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更新观念。自觉参与学校体育改革,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正确认识学校体育改革中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完全消除消极否定、盲目排斥和全盘肯定、盲目服从这两种对待学校体育改革的极端态度。
2、建立和健全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对学校体育改革的领导和监督,理顺、协调各环节、各方面的关系;排除各种外来的不利于学校体育改革的干扰因素;制订相应的措施和政策,保证学校体育改革的各项任务的贯彻和落实。
毛概试题范文3
次贷危机爆发最初本属美国境内的问题,然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资本市场紧密相连,当房贷与金融商品捆绑在一起,成为资产抵押证券由全球金融机构认购时,一旦源头次级房贷出现问题,效应就会往外蔓延。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发放的高峰多在2(X)5年底和2以拓年,还贷或拖欠高峰则在2一3年后的2008年。今年以来,美国投资银行和房地产贷款机构接二连三的出现问题。3月份,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7月份,美国房贷两大巨头一房利美和房贷美股价暴跌,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房”;9月份,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前五大投行中仅剩的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被美联储批准转为银行控股公司,总资产高达1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大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AIG)告急、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也宣布破产。截至9月底,美国金融机构的损失总计7600亿美元。IMF预计,全球金融业由于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将达1.4万亿美元。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播对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评论是“百年一遇”、“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还将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
2.金融市场动荡将进一步拖累实体经济
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拖累,世界经济正经历着严重的下滑风险,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美国方面,今年第三季度GDP增长环比折合年率由上季度增长2.8%转为下降0.3%,其中消费下降3.1%,私人投资下降1.9%。9月份,美国制造业指数为43.5,为2001年ro月份以来最低,表明制造业萎缩加快。ro月份失业率升至6.5%,为14年来的最高水平,失业集中部门由建筑业、金融业向制造业和零售业扩散。在欧洲,欧元区经济已经陷人衰退,ro月份经济景气指数由上月的87.5降至80.4,降幅创历史最高水平,消费者信心指数由一19降至一24。日本第二季度GDP环比下降0.7%,9月份实际家庭支出同比下降2.3%,零售下降0.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虽然继续承担着世界经济增长助推器的作用,但也显现出后劲不足的趋势,特别是出口依存度高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会更加明显。
3.世界性的联合救助行动效果尚待观察
毛概试题范文4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 旧城改造 经济利益矛盾 分析解读
就现在的情况而言,旧城改造所处的经济环境是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前进和城市规模的扩展,不少城市都在进行旧城改造。根据有关结构显示,对旧城进行改造就是涉及范围较广、利益分配较为复杂、施工进度较为缓慢的社会工程,其引发的利益矛盾冲突日益激烈,如果不加以处理调和,就会引发大范围的利益纠纷事件,给社会秩序的稳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对旧城改造涉及到的政府机构、房地开发商、居民三方因利益分配引发的矛盾进行解读分析势在必行,以便找出缓解矛盾以及调和纠纷的对策。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旧城改造经济利益矛盾体现方式
在旧城改造中,经济利益矛盾大都体现在房屋拆迁后如何进行补偿的方面。很多地方都按照货币补偿、等价房屋对换、面积标准房屋对换进行利益补偿。然而,不管选取哪一种方式,都会有相应的安全风险。在旧城居住的市民收入水平不高,补偿资金不能够在房价日益高涨的市场上购买相应的房屋;等价对换的房源大都位于郊区,对应的屋内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出行,挣钱的机会大大降低,增加了生存难度;如果进行撤离,那么稳定的社交系统就会崩溃,居民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就会逐渐消逝,产生一种被“驱赶”的感觉;一些配用房屋存有安全隐患。这样,居民就会出现一种“极度吃亏”的心理,就会对拆迁的利益补偿产生不满,加深了经济利益矛盾。还有,经过旧城改造,原有居住建筑变成林立的高楼,其获得利益远远超出安置房源,这样安置房源区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旧城”,将会面临新一轮的改造,进而可能引发居民在新一轮改造中继续被安置、“驱赶”,于是他们就成为城市规模发展的牺牲品。
二、旧城改造经济利益矛盾解读分析
(一)利益结构层面
随着社会市场化的发展,原有的利益结构层面正在出现悄然变化,个人利益开始升起。这里所得利益结构是指不同个体之间或者是个体与社会之间利益作用的表达方式。在不同个体的综合影响下,起到关键作用的往往是个体对社会资源的掌控程度。这种社会资源在个体之间不断作用下逐步走向主置,来规划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在计划经济时代,相关利益资源被政府机构完全控制,利益结构层面比较单一,并未对个体利益作出相应的规划。然而,随着法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市场化不断改革,个体利益开始上升,在复杂化的城市发展计划中,政府机构减少对拆迁过程的干预程度,逐渐转变对个体利益的看法。居民、政府机构、房地开发商都应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其具有的相关利益理应受到保护或者是制约。处理不当,就会引发利益纠纷事件。
(二)利益分配格局
经济利益刚性较强,这种刚性表现在个体与整体利益分配的过程中,在受到多个方面影响时,就会出现伸缩变化,通常是被拉伸加长。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利益分配格局体现的是刚性作用,因此一种主体利益在出现之后,在长期内就很难从根本发生变化,除非受到外界的强烈的干预作用。居室对于人类相当重要,作为私人生活的主体空间,它具有高度的公民隐私权、财产安全权和其他相关的权益,然而政府机构能够按照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对旧城强行拆迁改造,这样就出现了居民具有房屋使用权,政府机构具有征收权,这二者如果同时作用同一时间,例如旧城改造拆迁,就会引发矛盾,往往让居民的房屋所有权空有其形而并无其质,极易受到的政府机构实施干预。大多数居民会优先服从政府机构的安排,进而管理利益补偿内容,而不遵从政府安排的居民被定义为“钉子户”。
然而,在利益补偿方面,政府机构与房地开发商是按照尽量节约成本、提高收益的原则上来考虑的,迁移居关心的是补偿利益能否选购合适房屋的问题,这样就造成双方在利益分配上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引发经济利益的矛盾。
(三)利益组织特征
根据实际生活内容来看,房产开发商和政府机构明显占据很大优势。就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内容而言,社会团体力量强弱、盈利水平高低与其包含的成员数量并没有太大的关联,其决定因素是团体机构的组织管理能力的强弱。组织管理程度的大小往往由团体的经济情况。资金的强大作用毋庸置疑,而权益结合更加使这种社会集团强盛。而拆迁搬离的居民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分布较散,其所关注的往往是个体利益的要求,因而处在劣势地位,这样造成双方在社会地位上存在悬殊差异,在谋取和确保相关利益的技术和手段高下立判。
(四)利益调和机制
目前我国并未形成完善的利益调和机制,对旧城改造引发的经济利益矛盾并不能进行有效调和。提高改造效率和体现公平分配往往让城市开发决策层进退两难,这样就不能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在利益分配上面都能满足。不满足现象的存在无疑推动了经济利益矛盾的加深。
三、结论
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经济利益分配矛盾成因主要出现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中,在充分分析解读这种矛盾的引发因素,找出旧城改造中的利益分配矛盾的处理对策,应该明白市场经济体制下效率和公平的不能兼顾关系,设置一套相对公平的利益调和机制,从根本上环节利益矛盾冲突。
参考文献:
[1]谢浩.旧城改造:一项没有竣工时间的系统工程[J].住宅与房地产:综合版,2011,(2).
[2]连志刚.旧城改造中的生态环境建设[J].城市管理,2006,(9).
毛概试题范文5
中国的专利法自制定至今,共经历了两次修改,尤其经第二次修改后,对专利的保护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那么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否有必要采取这么高的保护标准,采取高标准的专利保护对于我国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是否有益,在新法实施已届两年之际,我们可以结合现实的案例对之进行检讨。本文旨在就此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WTO 专利法 修改
2001年,中国这艘千年龙舟顺风顺水,入世。亿万国人历经翘首企盼、青丝成雪的漫长之旅,一朝梦成。这艘大船要在国际贸易大潮中平稳航行,就需要一个符合世贸组织法律基本原则而能与之对接的法律框架。为此,入世之前,中国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法律法规清理运动。在此背景下,《专利法》第二次修改完成并颁布实施了。
弹指间,入世已经年。《专利法》的这次修改,究竟得失如何呢?我们现在可以置身于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做一个简单的回顾了。
一、 技术壁垒藉知识产权保护之名横亘在中国面前
我国专利法制定伊始,就起点很高,历经两次修改,专利保护水平不仅达到而且超过了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的最低标准,甚至不逊色于许多发达国家。但是这样高的保护水平究竟有无必要呢?让我们从一个案例说起。
加入世贸,标志着中国正式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各国对中国的许多贸易壁垒尤其是关税壁垒被拆除,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开始面对一个庞大的世界市场。作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的纺织业似乎也要摆脱配额这个驸骨多年的贸易枷锁,到全球大市场上大显身手了。
但是,中国刚刚入世,作为WTO重要成员的欧盟先后通过多个指令,以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为名,在中国纺织业与欧洲市场之间树立起一道高高的技术屏障。2002年9月11日欧盟委员会发出第六十一号令2002/61/EC指令,禁止使用在还原条件下分解会产生22种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2003年1月6日,欧盟委员会进一步发出2003年第三号令2003/3/EC,规定在欧盟的纺织品、服装、皮革制品市场上禁止使用和销售含铬偶氮染料,并将于2004年6月30日生效。这些染料在中国纺织产业中大量应用,有关产品对欧盟的年出口额达70亿美元,而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很难在短时间内开发出达到新环保标准的染料,何况这些染料已经被申请了专利保护。那么面对这种合法形式下的贸易壁垒我们在法律层面上能够采取什么方法应对呢?
二、从可能的应对之策看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适当性
就此例来说,自然而然的结局似乎就是我国的染料企业向欧美发达国家购买其拥有专利的“环保型”新染料,但是昂贵的专利许可使用费将会使我国在该行业的低成本优势荡然无存。
一种应对之策是通过启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策机制来促使欧盟解除或者起码延缓其指令的实施,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我国的纺织行业。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则旨在促进各成员方开放市场,以利进行更为自由的贸易和更为充分的竞争,但允许成员方在确有困难时变通而规定了有关的例外和免责。此类壁垒通常援引GATT1994第20条b项和g项。B项例外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g项例外为保护可用竭的自然资源的措施。世界贸易组织判断成员引用一般性例外措施是否符合规定的关键是:这些措施是否是必要的和无法替代的。那么针对欧盟的该项技术壁垒,我们可以从TBT的应该遵守的规则着手。
该协议中规定,成员方制定、采用和实施技术性措施,应遵守非歧视性原则和透明度原则。而欧盟第2002/61指令中规定了一例外条款:在2005年1月1日之前,以回收再利用的纤维为原料制成的上述产品,如其含有所列22种有害芳族胺含量低于70ppm,那么仍可在欧盟市场上销售。而其他使用了含有偶氮染料的纺织品或皮革制品被检测出上述有害芳族胺的含量超过30ppm,那么该纺织品在欧盟市场上将被禁止销售。对相同染料的产品采用不同的标准,违反了非歧视性原则。
协议中还 规定,制定、采用和实施技术性措施,成员方还应遵守以下具体规则:必要性规则、贸易影响最小规则、协调规则、特殊和差别待遇规则。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即是国家比较利益的实现,这也是世贸组织在历来的争端解决中一直秉持的观点。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一直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中占有重大比重。禁止这些产品进口,将使我国有关的比较利益无法实现,严重损害了我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初衷和利益所在,违反了必要性原则和贸易影响最小原则。
舍此之外,另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就是购买一些典型染料的专利,然后集中国内的技术力量进行改进,力争在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的新专利,通过交叉许可来节省母专利的许可费用。但是,这种方法一是要花费大笔许可费,二是研发新技术成算几何难以预料,所以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我国专利立法的目的是为促进国内的技术进步以推动经济发展,如果保护专利的结果有碍这一目标的实现甚至恰恰相反,我们就必须反思在立法技术上犯了什么错误。
三、专利法二次修改若干内容与TRIPS及别国规定的差异之处
在第二次修改中,涉及了这样一些内容:许诺销售、善意侵权和侵权赔偿额。这几条主要是按照TRIPS的标准进行修改的,但是又与TRIPS不尽相同,也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尽一致。
首先,鉴于TRIPS协议明确规定专利权包括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他人不得“许诺销售”其专利产品的内容,而我国当时立法中没有,司法实践中也没将其归入“销售”行为,为了明确表示我国专利法的规定与TRIPS协议的要求相一致,在专利权内涵的规定中增加了该项内容。但是,作为“offering for sale”的本意来讲,是指要约性质的许诺,我们用“许诺销售”,与TRIPS相比,扩大了“许诺”的范围,也就是扩大了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其次,关于善意侵权的赔偿责任。修改后仍规定侵权人不承担赔偿责任的行为仅限于使用和销售,并且还要求善意侵权人必须证明其产品的合法来源,这比德、英、日等国规定的处罚都要重。由于商家的进货和销售渠道都属于贸易秘密甚至商业秘密,除非侵权行为严重,否则不宜随便侵犯之。
第三,对于法定赔偿额的范围。由于权利人的损失和侵权人的所得很难明确的查明,所以专利法修正案规定:“被侵权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可是如按此规定,赔偿的最低数额是专利许可使用费的一倍,违反了民法的填补原则,比美国等国家规定的最低限还要高,似有不妥。
四、世界知识产权保护趋势分析
当今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意见认为,随着计算机软件、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网络技术等的飞速发展,拓展了技术涵盖的领域,所以应该扩大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及保护力度。
同时,美国、欧盟、日本等藉要求降低申请人获得知识产权的成本和时间之名,企图将全球专利申请的检索及审查集中到少数几个专利局,瓜分世界专利审批权。
另外一种声音则是专利保护的范围不能过于宽泛。原因之一是这样做有损于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法律在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私权之间不能过分倾斜;原因之二是过高的专利保护水平会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技术差距过大,以至于超过了可以通过努力所能赶超的极限,将导致技术垄断,其结果就是贫国愈贫,富国愈富,当穷国生活水平下降至无力承担购买富国产品的程度时,全球经济停滞以至于倒退就成为可能,这不利于全球的共同发展。
五、 我国专利现状和应当采取的立场
毛概试题范文6
国际贸易从业人员除了要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国际贸易是一门操作技能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实践教学在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现行的教学安排中,过多的理论课内容,实践操作训练不够,造成学生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情况。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应用和巩固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地方院校,不能仅仅培养只懂理论,不懂应用的学生,必须培养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积极探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应用于实践,对于推动实践教学发展,培养合格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高校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能否贯彻落实,关系到专业和课程设置的任务能否完成,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各个教学质量的好坏。尽管近年来,各个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开展顺利,校内国际贸易实务实训平台建设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但是,不可否认,在本专业本科教学工作实践中,受传统教学思路和方法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本专业毕业的学生所具备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和社会的实际要求有一定差距。因此,本文拟对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进行思考,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本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做出积极贡献。
2.国内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是在对专业培养模式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沿着以下两个思路展开:第一个思路比较研究,即对国内外培养模式和方法进行比较;第二个思路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际要求进行研究(王亚新,2010)。刘汉城等(2005)通过与美国相应专业培养模式进行比较,认为我国存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形式单一且方法落后、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积极性不高、实习基地不稳定等问题,并从人才培养观念、培养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孙良文等(2007)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进行分析,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存在实验教学目标单一、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不能有机结合、实验方法呆板等问题。胡俊文等(206)认为目前实践教学活动存在着培养形式单一、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等问题。邹忠全(2007)认为目前的实践教学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相距甚远,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关于本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研究是学者们关注的另外一个方面。大多数的研究认为,加强实践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最基本目标,实践教学与素质教育两者有一定的关联性,实践教学的真正内涵就是培养以动手能力、科研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代表的综合素质(孙伟民,2006)。另一方面的研究则是强调实践教学应该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学者们从满足社会实际需求出发,以提升学生能力素质为手段,提出实践教学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通过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模式和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务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熟悉掌握国际贸易实际活动过程,适应现代国际贸易活动多方面要求(王亚新,2010)。
如何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学者们关注的另外一个焦点。有学者认为应该从体系层面对实践教学进行优化,在教学设置上,重视教学结构建设,通过对教学目的、结构、内容和方法及其相互关系的重新规定,实现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的研究则认为应该重视教学内容建设,应该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忻红(2012)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仍存在理论教学模式为主,针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尚不健全,认为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应该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同时要重视考核评价体系、组织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综述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内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线教师对本专业实践教学非常重视,并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面临的问题、学生的水平、课程的设置等不同,研究角度和结论各有不同。
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校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政府机关、科研机构、涉外经济部门、外资公司从事涉外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李艳丽,2010)。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国际经济、国际贸易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通晓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法规和工作流程,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分析并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并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良好的国际交际能力。因此,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国际贸易实际操作的过程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巩固、深化已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快掌握国际贸易中的具体业务的运作方式,真正吸收和利用课堂上的知识,并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好的基础。
尽管各个高校意识到时间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上“重理论、轻实践”。很多学校没有真正的重视实践教学,在思想上没有给予实践教学足够的重视,没有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而仅仅把实践教学作为应付评估的一个手段。这种思想上的轻视,造成了各个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落后;第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目前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没有对实践教学给出合理的评价,很多老师把实践教学简单的认为是把时间交给学生,没有充分的进行组织实践教学,而现有体系又不能对此进行评价,因此很多实践教学可能成为了学生的自习时间;第三,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缺乏。这点是各个高校面临的迫切问题,很多高校老师没有实践经验,理论知识的丰富并不能弥补实践的欠缺,很多老师讲的国际贸易实务的内容都与现实脱节非常严重,但是人就在传授。很多实务操作也与现实不符。但很多老师由于没有实践经验,知识没有及时更新,对学生造成的了一定影响;第四,实践教学形式陈旧。实践教学的形式可以有很多,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软件,一些软件给出了具体的业务操作,学生就可以模拟每个角色,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模拟现实国贸流程;第五,实践教学校内校外基地建设不足。很多学校没有与校外建立广泛的联系,因此实践教学基地就不足这点也是众多高校存在的一个问题。
4.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结合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该以课堂案例教学、课内实践为基础,建立以假期学生社会实践与调查,国际贸易综合技能的校内模拟实训,校外实习基地毕业实习作为辅助教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李茜,2007)。笔者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思路研究:针对传统实践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逐项分析,研究改革思路与对策,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内容。第二,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结合本校实践,思考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包括:认知(实践)学习;课程模拟;社会调查;综合模拟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认知实践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通过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国际经贸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课程模拟可以通过实训平台来进行;社会调查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针对贸易企业的调研;毕业实习是学生从理论到时间的一次升华;毕业论文是最终的检验。第三,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内外实践锻炼的机会;建设国际贸易模拟实习基地;建设更多的国际贸易实训平台。第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师资不足问题直接决定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各个学校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加强:加大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从校外引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同时还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