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心冒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心冒险范文1
天津手机展作为环渤海地区最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展览之一,长期关注并一直在提升展会的商贸价值,其别关注不断开发和吸引电子行业里采购商。早在一年前,天津手机展组委会就开始了本届活动采购商组织工作,通过呼叫中心、全国性的电子采购配套活动预热,为即将举办的第八届天津手机展组织了上万名专业观众。
大会的采购商和专业观众的组织工作一直是该展览的特色。在本届展会筹备过程中,组委会还借助“电子行业采购商俱乐部”,组织了大量的采购经理和技术经理分别前往青岛和深圳举办产业对接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为当地的元器件和电子设备厂商带来了业务机会,而且因其组织了高价值的采购商代表,吸引了很多供应商来参与天津手机展。
除了前期对买家和专业观众的组织,天津手机展也高度重视举办相应的活动来促进供需双方的沟通。展会同期举办的“电子行业采购高峰论坛”、“商贸配对活动”和“跨国买家采购洽谈会”等活动将分别针对电子行业供应链管理、配套采购和国际市场拓展等方向,有针对性地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和相关组织合作,开展供应链合作研讨、商贸配对等洽谈活动。
海外买家也将是继续成为天津手机展的一个重要资源,组委会与德国、印度等多家专业机构合作,通过扩大海外宣传和推广,已确认多家来自美国、希腊、印度、阿根廷、丹麦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地的公司参加本届天津手机展海外买家采购会。
第二特点:全面创新帮助业界共赢新的产业机会
已经成功举办七届的天津手机展在促进我国手机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随着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合一带来的巨大经济和产业发展动力,特别是以滨海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促使第八届天津手机展把主办单位升格为中国通信学会和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把在更大范围展示电子信息技术热点、创新和产业动向作为了本次天津手机展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因此,本届天津手机展组委会高度关注今天3G和移动宽带互联网给诸多行业商业模式带来的改变,同时也看到了环渤海电子信息产业在近年来的突飞猛进给全球厂商带来的机会,并希望通过在本届天津手机展上举办相应活动来帮助产业链上的各环节从中把握这些机会。
为此,2010年天津手机展组委会针对这些新的创新和产业发展动向设计了多项活动。如为了促进新行业的融合与交流,在3G飞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下,组委会主要就社会公共服务(医疗、公安、消防)和特定行业服务(物流、金融证券等)以论坛研讨为平台,邀请运营商高层以及行业精英到会研讨手机通信的行业应用,竭力促进手机通信行业创新和各行业应用,实现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转型。这些活动将使今年的天津手机展参与人员有可能更全面把握产业界发展的新机会。
地心冒险范文2
编剧:布莱恩·冈恩 马克·冈恩
主演:道恩·强森 乔什·哈切森 迈克尔·凯恩 瓦妮莎·哈金斯 克里斯汀·戴维斯 路易斯·盖茨曼
类型:动作/冒险/家庭/奇幻/科幻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上映日期:2012年2月10日
剧情简介:
《地心历险记2》的故事节选自凡尔纳的一部科幻小说《神秘岛》。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曾写过《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地心游记》等著名科幻小说。
根据原著小说,影片的部分内容还是稍作改动,并加入新的元素。影片讲述肖恩(乔什·哈切森饰演)接收到来自神秘岛屿的求救信号,而岛屿正是传说中存在未知生命、金山、致命火山以及其他大量秘密的神秘岛。肖恩的继父(强森饰演)尽管竭力阻止,但始终无法打消肖恩想去一探究竟的念头,不得以只能与肖恩一同前往寻找神秘岛。随他们一起出发的还有一名直升机飞行员和他的女儿。
神秘岛的求救信号,居然正是肖恩早已失踪的祖父发出的。祖孙重逢的喜悦没有持续多久,他们就面临更大的危机,这座岛屿已经岌岌可危,即将在火山和地震的波及下沉入海底,他们必须在岛屿沉没前逃出去。
好莱坞冒险电影的始祖无疑是斯皮尔伯格的《夺宝奇兵》系列,这部上世纪80年代的著作影响了一大批电影人,同时也包括《地心历险记2:神秘岛》的主创导演布拉德和主演强森。如果说,《地心历险记2》在剧情上的此起彼伏和童心未泯的确继承了斯皮尔伯格式电影风格,那么在技术上则运用了《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3D技术,片中出现了神秘岛的全新世界、生物族群和热带雨林,是想象力的奇观和真实的丛林结合的产物。
正版《神秘岛》正在本刊热载
地心冒险范文3
儒勒凡尔纳具有热爱科学、热爱写作、热爱生活等品质。
儒勒凡尔纳的简介如下: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曾写过《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等著名科幻小说。1848年赴巴黎学习法律,写过短篇小说和剧本。1863年起,他开始发表科学幻想冒险小说,以总名称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异的漫游》一举成名。代表作为三部曲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
(来源:文章屋网 )
地心冒险范文4
4D影院最早出现在美国,如著名的《蜘蛛侠》、《飞跃加州》等影片,都广泛采用了4D电影的形式。事实上,我们常说的4D电影是3D立体电影与具备特殊设备的影院相结合的产物,除了通常3D电影具备的立体视觉画面外,影院还具有环境模拟仿真系统和动作模拟系统,营造出与影片内容相一致的环境。从而将电影画面带给观众的立体视觉感受拓展到感觉、触觉、动作等更广的表现维度中去,实现所谓“4D”的视觉延伸。
观众在观影时,放映现场除了能模拟闪电、烟雾、雪花、气味等自然现象外,观众的特制座椅安装在一个旋转平台上,该平台绕中心轴配合影片内容旋转,产生下坠、震动、喷风、喷水、扫腿等动作,让观众的视线跟随着影片的剧情发展,实现与画面的同步变化,增强了影片的渲染力,这些现场特技效果和立体画面与剧情紧密结合,在视觉和身体体验上给观众带来全新的娱乐效果,犹如身临其境,紧张刺激。
此外,4D影院还可以在银幕上进行创新,比如采用180°或360°圆形柱面屏幕,由多台电影放映机经过无缝拼接与变形矫正放映组成一个全景式画面,这样所营造的立体视觉的形象能够一直运动到观众眼前,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和临场感。
据了解,“5D”电影的概念虽然目前还不成熟,但已经在研发和尝试之中,相信未来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经典立体电影
为了使大家对立体电影的发展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比较经典的名片,以后有机会一定要找来看。
《恐怖蜡像馆》 (House of Wax,1953年)
这部由文森特-普莱斯(Vincent Price)、弗兰克-洛夫乔伊(Frank Lovejoy)、查尔斯-布朗森(Charles Bronson)主演的经典恐怖片讲述了一个丧心病狂的蜡像师杀人后在尸体上浇蜡,制作成雕像后放到自家陈列室的故事。有意思的是,导演安德烈-托特(AndréDe Toth)一只眼睛失明,无法体验到3D效果。
《吻我,凯特》(Kiss Me Kate,1953年)
这部由乔治-西德尼(George Sidney)导演的电影取材自美国著名作曲家科尔-波特(Cole Porter)的同名百老汇音乐剧。故事讲述了离了婚的舞台剧演员凯瑟琳-格雷森(Kathryn Grayson)和霍华德-尼尔(Howard Keel)出演莎翁经典戏剧《驯悍记》(The Taming of the Shrew)时发生的故事。
《来自宇宙的危险》
(It Came From Outer Space,1953年)
这部由环球公司出品、杰克-阿诺德(Jack Arnold)执导的科幻3D电影讲述了一艘外太空宇宙飞船在亚利桑那州沙漠着陆后发生的故事。当年的电影海报上写道:“凭借3D技术,你能看到逼真的场景扑面而来。惊奇!激动!壮观!”
《黑湖妖谭》
(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1954年)
作为环球公司最著名的怪兽主题电影之一,《黑湖妖谭》讲述了一群深入亚马逊丛林的地质科考队发现了一头史前鱼怪,而鱼怪爱上并掳走了一名科考队员(理查德-卡尔森饰)的女友(茱莉-亚当斯饰)。这是那段时期最有标志性意义的3D电影。电影非常好,当时还使用了水下3D摄影技术。这部电影后来在市场上也大获成功,以至于环球电影公司在1955年又制作了3D续集《造物复仇》(Revenge of the Creature),尽管那时候这项技术已经不怎么流行了。
《电话情杀案》(Dial M for Murder,1954年)
电影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是这部惊悚电影的导演。故事讲述的是住在伦敦一公寓里的前网球运动员托尼(雷-米兰德饰)为了财富娶了一位漂亮的年轻小姐(格蕾丝-凯莉饰)。在得知娇妻和犯罪作家(罗伯特-卡明斯饰)有染后,雷开始计划将妻子杀掉。这部电影最为著名的是凯莉拿着一把剪刀自卫的场景。
《勇气之翼》(Wings of Courage,1995)
第一部IMAX 3D剧情长片,导演是后来拍摄过《兵临城下》的法国人让-雅克-阿诺。这部长45分钟的电影,改编自法国著名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原著――除了《小王子》之外,他结合自己经历创作的一系列以飞行员为题材的小说也很著名,这部电影便改编自他的名篇《夜航》,讲述一名航空邮件飞行员在一次夜间飞行时遇险的故事,剧情很简单,但却非常感人。仿佛被带往云端、穿过暴雨的观影体验,让观众切身体会到主人公的勇气,是影片成功的关键。
《立体小奇兵》(2003)
本片是墨西哥著名鬼才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斯的最新作品,他的上一部作品是前不久的漫画改编电影《罪恶之城》,此前他在2001-2003年执导过与本片非常相似的《非常小特务》系列电影,这一冒险奇幻影片充满了想象力,也出人意料地票房大收,于是一口气连拍了三集。今年的这部《立体小奇兵:鲨鱼男孩与岩浆女孩》也同样具有这一特点,让人吃惊的是该片的创作灵感最初来源于罗伯特•罗德里格斯的儿子,仅仅7岁大的瑞瑟•马克思的想象,影片中的星际旅行和英雄故事均来自这个男孩的梦境。
《深渊幽灵》(Ghosts of the Abyss,2003)
很长一段时间里,3D电影处在这种半死不活的状态。无论评论家、媒体、制作者还是观众,没人真的拿它当作一部电影,似乎游乐场比电影院更适合它。2003年,自《泰坦尼克》后便偃旗息鼓的詹姆斯-卡梅隆出人意料地推出一部纪录片新作――《深渊幽灵》(Ghosts of the Abyss)。这部影片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因为它既是卡梅隆个人对泰坦尼克号的探险实录,又包括了对当年影片制作过程的许多回顾和揭秘。酷爱冒险的卡梅隆这次借助昂贵而先进的设备,亲自下潜到海底的沉船遗骸,带回许多新奇而珍贵的画面。
《地心历险记》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2008)
《地心历险记》曾经多次被搬上电影或电视屏幕,对以后的同类地心小说产生重大影响。最为经典的版本是1959年拍摄的,曾经获得3项奥斯卡提名。这次《地心历险记》再度登上银幕,在技术上采用最新的3D立体影像技术,力图把凡尔纳笔下的地心世界“活生生”的再现在银幕上,观众带上特制眼镜后即可身临其境的体验地心旅程。该片导演是初执导筒的Eric Brevig,他此前是一名视觉效果人员,曾凭借为施瓦辛格的科幻片《全面回忆》(Total Recall)制作特效而获得奥斯卡奖。
地心冒险范文5
[关键词] 科幻片;技术;母性;宇宙之梦;卡隆
2013年8月,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首次选择3D影片《地心引力》作为开幕电影,此举对于即将在全球上映的《地心引力》意义非凡,导演阿方索・卡隆将给全球影迷带来怎样非同一般的太空故事成为最大的悬念。导演卡梅隆那句“史上最强太空科幻电影”的评价也成了该片最好的宣传口号。《地心引力》这部仅有两名演员参演的太空逃生故事能否改变太空科幻电影的历史留给时间去证明。本文仅从影片几处亮点进行评论,以期引起人们思考,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亦可。
一、技术角色:打造“纪实科幻”
既然《地心引力》受到“3D影片之父”卡梅隆的盛赞,那就先来看看影片从技术层面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阿方索・卡隆自2006年完成影片《人类之子》后便开始计划拍摄《地心引力》,经过几年的酝酿,结合各种电影及动画技术,该片终于在七年后与观众见面了。《地心引力》全片90%以上的画面都由电脑合成,因此如何以假乱真,避免观众看出破绽是本片最复杂的工作之一。首先,片中声音如何随着人物动作的变化而变化,再现太空中人物的声音及音乐都成为幕后制作团队必须解决的问题。“一方面,电影声音应该根据其‘多元化组合’特质抽离出语言、音乐、音响三个方面来独立地对其各自独特之处一一品味;然而,另一方面,声音也必须作为一种综合统一的元素在电影的大环境里被加以关注和解读。电影中的声音如同音乐的交响乐一样,各个声音元素之间的配合是至关重要的。”①真实的太空是无声的,而电影必须通过人声来讲故事并且利用音乐来烘托气氛。影片中导演卡隆更多地利用无线耳麦来传递人声和必要的叙事信息,所有的声音都经过特殊处理,听起来像是隔着一层东西。导演和制作者在确保片中撞击场面视听震撼效果的同时,也时刻注意一切的发生都尽可能符合客观的科学规律。为了表现无空气的声音传播效果,声音由物体的直接震动发出,这样比较接近太空中的状态,以便观众在3D影院的观影过程中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外太空的感觉。②其次,如何真实地再现太空中的光效也是影片《地心引力》的又一难题。最终经过实验和比较,摄影师和视效总监想出了利用灯箱这个好方法。从实际的影片中不难看出,这种四壁全部由LED屏幕构成的灯箱结合机械移动打光完全满足了导演所希望的太空中的自然光效,并且能够实现演员衣服及金属碎片等产生的漫反射和反光。细心的观众可以注意到演员头盔上的玻璃罩和眼睛里都有足够真实的反射光和太空影像,这些都是灯箱的功劳。作为“灯箱”的主要设计者,蒂姆・韦伯十分欣慰地说:“如果要获得一个宇航员在太空中旋转的镜头,在绿幕条件下布灯就会是非常麻烦的事情,但在灯箱中,只需要调整LED屏幕上的内容即可。LED屏幕的每一个像素都是一盏灯,大概有180万个,每盏我们都能够单独控制。”③与此同时,为了实现演员翻转移动中的光线变化,制作者还必须在无演员表演的情况下进行单独的光效模拟,再完整地与演员的移动镜头合成最终的影像。最后,《地心引力》为人称道的原因之一还在于片中大量长镜头的运用。影片开场是一个近20分钟的长镜头,镜头内画面的变化较少几乎静止,在现代的商业大片中还有几人敢尝试这样的独特开场,不过这也恰恰证明了导演的匠心独具。“一切使电影臻于完美的做法都不过是使电影接近它的起源”④,作为一位杰出的墨西哥导演,卡隆的影片《人类之子》中的街头长镜头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超长”镜头已经成为卡隆本人的特殊标志,它在时刻提醒观众:虽然长镜头在商业影片中已日渐稀少,但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有人仍喜欢遵从长镜头,特别是运动长镜头所创造的视觉美感。结合3D技术和非常态的太空故事,《地心引力》仅用156个镜头便足以打动观众,实现了历史上太空科幻片新的纪录。卡隆在介绍影片时曾言,3D是在影片拍摄之初就决定的,而且是作为影片的一个角色来考虑。笔者认为,3D技术结合运动长镜头打造的这部太空影片是电影史上难得的“纪实科幻片”,不仅影片的长镜头给人真实的纪实感受,同时,导演力求最大限度地贴近科学,而不仅仅靠杜撰“外星”故事取胜也是影片能够呈现“纪实”效果的重要原因。
二、“碎片之美”:重构宇宙之梦
导演卡隆深知太空片早已过时,而毫无特色的太空冒险片也必定无法博得当下青年观众的喜爱,于是他将科学与现实最大限度融入到影片中,借助3D及IMAX技术让观众体验前所未有的“失重之旅”。影片上映后,有美国宇航员评价“观看这部电影是在地球上能做的距离太空最近的事”。与此同时,“中国制造”再次成为影迷谈论的话题,也有人提出导演出于电影发行的考虑,为了追求在中国市场的票房故意安排了由中国的“天宫一号”拯救女主角的结尾。不过,航天专家则就此给出了更加令国人倍感自豪的答案:在今日的太空,能够与美国和俄罗斯相媲美的也只有中国的空间站了。片中俄罗斯由于技术失误而造成的宇宙碎片是影片灾难的根源。与之相反,自从影片《2012》开始到《地心引力》,中国则被好莱坞塑造成拯救人类的“救世主”形象,这与中国当下的政治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地心引力》中,女主角命运的三次转折点伴随着美国和俄罗斯空间站的破碎及最后中国空间站的解体,导演通过太空中的“碎片之美”震撼观众的心灵,而这种破坏却绝不同于其他很多科幻片中的“大爆炸”场面,它给观众带来的是直逼心灵的重创:浩瀚无边的宇宙万籁俱寂,孤独无助已经是人物的心理威胁,而外在的宇宙碎片又仿佛定时炸弹一般随时可能夺去女主角的生命。影片中的宇宙碎片系人为造成,而被摧毁的空间站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导演让人类研制的成果成为人类自身的最大威胁,这其中的深层含义不言自明。从画面来看,地球上的各种或真实或虚构的破坏,观众早已习以为常;而太空中的“爆炸”和撞击场面则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惊恐体验。《地心引力》上映后,常会与影片《2001太空漫游》(1968)相比较,笔者认为两者在技术上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就人类与宇宙的关系,两位导演不约而同地宣示着极其相似的主题:人类对宇宙的征服也许并非真正的进步,反而会引来许多新的问题。《地心引力》中,宇宙碎片和不堪一击的空间站不得不说是人类作茧自缚;《2001太空漫游》中,电脑成为最后的赢家,人类被自己研制的机器所控制,这是不是自酿苦果?两部影片中虽然存在大量虚构的故事、事件甚至是技术,但最终目的却是引起人们对于“宇宙之梦”的思考。相信在《地心引力》上映之后,许多对于外太空抱有美好向往和无限遐想的人们也许会意识到自己的“太空梦”真的只能是梦,地球之外的空间远没有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更加令人神往。
三、人类极限:回归母性主题
影片《地心引力》上映以来,“女汉子”便用来形容片中最后靠自己的意志和决心存活下来的瑞恩・斯通。同时,这部太空科幻片也前所未有选择了少之又少的演员阵容,一个女主角,一个男配角,而影片进展到大约三分之一处,全片就只剩下“女汉子”一人。片中女博士瑞恩・斯通由于工作需要第一次进入太空,参与宇宙飞船的修理工作。协助她工作的是一位经验丰富、沉着幽默的男宇航员(乔治・克鲁尼饰),最终他为了不拖累瑞恩・斯通主动放弃了生的希望,并在自己奔向死亡的同时还通过耳麦协助斯通逃生,他的这一举动真是令人既感动又敬佩……同时也打动了瑞恩・斯通那颗因为失去女儿而封闭已久的心,令她最终鼓起了求生的勇气。影片后半段女主角瑞恩・斯通只身在黑暗无边的宇宙中飞行,面临着孤独和死亡的威胁,借助逼真的现场感,观众可以切身感受到那种人类共通的情感:尚未从丧女之痛中清醒,却又增加了痛失朋友的伤痛,孤身漂泊在无声无光的茫茫宇宙中,寒冷与随时可能消失的氧气时刻相伴,这种纯粹生理和心理的极限体验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虽然观众早已料到结局,却依然陷入与女主角“同呼吸,共命运”的求生体验之中。
在最广阔的空间里却无法实现最基本的需求,我想这应该是很多观众看完《地心引力》的直观感受之一。片中女主角瑞恩・斯通想通过参与太空中的修理工作来逃离地球这个伤心地,自从女儿意外去世后,她几乎每天都只是“低头开车”,完全封闭了自己,放逐了生的希望。而在太空中结识的男同事最后将生的机会留给了她,不仅如此还在她想要放弃生命等待死亡的时候“再次出现”,点拨了她的灵魂,让她从绝望中清醒也从自己过去的伤痛中振作起来,此时影片也进入了最后的,一个自我救赎的故事到此终于要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了。无论女主角能否活着回到地球,至少她不放弃的勇气和求生的信念已经足够动人。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在封闭的太空舱里旋转仿佛回到了母体的子宫里――这最安全的地方实则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最后瑞恩・斯通还是依靠自己的意志和能力逃离了那个可怕的深渊,回到了地球上――那才是人类真正的母亲。无论如何,女主角终于经过了“母体”的孕育再次得到了重生……导演卡隆曾就影片中的演员谈到,其实全片就只有瑞恩・斯通一人,那么,幽默沉着、护送瑞恩・斯通通过重重阻力的男宇航员呢?或许他本来就只是女主角的幻想吧!这样看来,整片的母性主题就更加明显了。
四、结 语
从技术上来讲,导演在酝酿剧本的初期就已经决定要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来打造《地心引力》,因此也有人说这部电影不是拍人而是拍机器人,因为片中大部分的镜头都是电脑合成或是程序设计的产物。导演利用技术充当影片的重要角色,摆脱“重力”的束缚,展开各种想象力,精心打造出一部既充满真实极限体验又拥有科学幻想因素的影片。难能可贵的是,全片仅依靠两位演员便成功实现了对于人类自我救赎这一永恒主题的阐释。电影史上任何一部影片都无法做到技术和故事的双重完美,《地心引力》算得上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典范。
注释:
① 甘凌:《对于电影声音分析方法的思考》,《当代电影》,2013年第4期,第176页。
② 《发生在无声的外太空中的故事,声音设计怎么出招?――〈地心引力〉声音设计访谈》,。
地心冒险范文6
“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喊出心中的愤懑,喊出一腔热血,喊出唐代文人凌驾于世俗之上的清风傲骨;“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呼出了变法革新的信心。呼出对小人当道的蔑视,呼出宋朝墨客不惧阴霾的壮志豪情;“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笑出满怀慷慨之情,笑出舍生忘死,笑出对国家至死不渝的忠肝义胆。千古一笑,孰能看破其中千愁万恨?
是这些千千万万的文人墨客,用血、泪混着墨汁,镌刻出中国的铮铮铁骨。
坚贞不屈——中国的脊梁!
“5.12”的伤痛震塌了房屋,震毁了城乡,震碎了家庭,却始终无法震垮中国人地心!用身体护住学生,自己却离世的老师;被抬出废墟,却忍痛向解放军致敬的“敬礼娃娃”;家人危在旦夕,却在自己任职的地区冒险抢救村民,忙于安置他人的县委书记;更有用爱凝聚成海,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的世界各地人民。第一次,为了某个集体,中华人民共和国降了半旗,汽车的鸣笛声中,五星红旗的色彩仿佛更为凝重。中国,用爱支起汶川的天空,支起新的太阳,放飞新的希望!
是所有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用爱,用祝福,用行动,凝成中国的主心骨!
大爱无疆——中国的脊梁!
奥运会上那灵动的中国红,缀满一块块金光闪耀的奖牌;国际众多会议上,那不时出现的“china”,意味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曾经的困苦不堪,到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呈上升趋势的经济增长线,鼓舞着众多中国人的信心……
是新的创造,更是不懈的努力,换回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尊重,掀去了“东亚病夫”那顶刺痛人心的帽子,是付出,是追求,砌成中国顶天立地的脊梁!
艰苦卓绝——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