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李清照声声慢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李清照声声慢范文1
下面从《声声慢》来解读李清照的“词里人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的创作时间,向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李清照中年抒发被丈夫赵明诚疏离冷落及膝下无嗣的愁苦情怀之作;一种说法是追随皇帝南度之后,历经国家动荡,颠沛流离,夫死再嫁,孤苦无依之后所作。笔者以为后一种说法比较准确。
曾经的李清照是流水照花的美神,才情绝,爱情美,胸有块垒,大笔如虹,而今竟然“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恍恍惚惚、失魂落魄之感。这千百年被涵咏咀嚼过无数次的句子里,究竟包含了怎样的人生际遇?
是的。
曾经的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常记西亭日暮》),有过最无忧无虑的年轻时光。
而今,国破流离,醉不成欢,归家无路。
曾经的李清照,“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夫妇相得,夫唱妇随,猜书赌茶,乐之如斯,她所拥有的,是寻常却唯美的爱情生活。
纳兰容若的“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到是寻常”(《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用的正是是李清照夫妇的典故。
而今,丈夫赵明诚病逝;后自己为辩通敌之冤,奔波于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后来寄居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再后来嫁张汝州,又遇人不淑,不足百日便诉讼离婚。
曾经的李清照居青州十年,与一帮情投意合的好姐妹,喝酒行令,踏青斗草,扑蝶寻花,荡舟采莲,惹得市民争睹。她是那样的倜傥潇洒,有男儿之风,有名士之度。
而今“日晚倦梳头”,人生已然了无生趣。
曾经的李清照说:“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死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
“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打马赋》)
曾经的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研究金石,且引以为傲。而今,丈夫去世,大批金石遗落被夺……
国破、家亡、夫死、流离、再婚、离婚、孀居、无子、年老,这是《声声慢》中李清照当时的处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所寻觅的正是她所失落的。曾经的青春无忌,曾经的琴瑟和鸣……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溃、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担承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那些应该成为亲切怀念的东西如今成了无法言说的沉痛、哀愁、悲戚,十四个字里,岂止是如傅庚生先生所说的三层深意――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这是作者一生所有酸甜苦辣的融合掺杂,而今尝尽愁滋味已不知其味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那么多沉重的愁,作者不说有多少、有多沉痛,只是说“天气变幻难将息,淡酒不敌晚来风急,来雁又是旧相识,满地黄花无心摘取,黄昏梧桐雨点点滴滴”……
但这些意象在她其他诗词里也有,可是没有这么沉重,反而可能是优美甚至优雅的。
同是黄花,《醉花阴》中的黄花“有暗香盈袖”,有孤芳自赏的情调。而《声声慢》里“满地堆积的黄花”任其零落,不去怜惜,其实是作者晚年孤苦飘零的处境,又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花插在瓶里明艳不了枯竭的心,花簪在头上无法取悦逝去的人,那么,摘花何用?
你看曾经的李清照:“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
那时,敢拿来比拼的是青春活力、眼眸里的明艳、骨子里的自信。而今,花已颓,人已老,心已冷。
再看《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那曾经属于人生适意的洒脱、肆意、率性,而今有心如死灰的枯寂。
一样的饮酒,“东篱把酒黄昏后”(《醉花阴》)中的酒是相思的载体,借酒浇愁,愁里有可以等待的甜蜜,是甜蜜的忧愁。
《声声慢》中的酒,是人世沧桑里的慰藉。嫌酒淡薄其实是乃愁太浓厚。
同样是寻常的风,《醉花阴》里“帘卷西风”,《声声慢》是“晚来风急”。
西风卷帘,闺中人独自神伤,这风懂人心、知人意,有着诗情画意之美。
而“晚来风急”直抒胸臆,急风带来凉意,急风吹走记忆,急风似人漂泊无依,急风使人难理愁绪,急风让人无法将息……其实,此情真不关“风”与“月”,只缘愁太深。
文人们几乎都写过的黄昏,李清照也是。
《醉花阴》里“东篱把酒黄昏后”,黄昏是忧愁的背景,朦胧而迷离,这里尚存一丝想象的浪漫和甜蜜。于是相思也忧伤而唯美。《声声慢》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雨是主旋律,是人生凄苦里的“雪上加霜”,点点滴滴,落在梧桐叶上,更是点点滴滴落在心上。而黄昏是冰冷的延续,是天幕四合里挣不脱解不了的深深绝望。
李清照声声慢范文2
李煜和李清照,一为词中之帝,一为婉约之宗,在中国词史中可谓是造诣极深,成就极大的两位词人。由于人生经历、生存状态以及审美情趣的接近,他们二人的作品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然而时代、身份、性别及才情的不同又使得他们的作品同中有异。粤教版必修三中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同时出现,作者试图通过诗歌比较教学,从语言、手法、情感及篇幅四方面进行探讨,达到使学生更透彻地了解词人,把握情感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目的。
1.语言上的异同
同是婉约大家,清丽委婉,真挚直白是李煜和李清照语言的共同点。这两首词都没有难解之语、高深之语,连典故也几乎不用,甚至还出现一些口语化的倾向,却能表难表之意,达难言之情,这与两者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有着很大关系。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神秀也",李清照的词亦是如此。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九字一气直下,格调极高,气势极大。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对叠词构成四重境界,妙绝千古。
2.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由于帝王的身份,李煜在词中所选意象多富丽堂皇,《虞美人》也不例外。春花、秋月、东风、明月、雕栏、朱颜,唯美的意象表达的却是最深重的悲哀,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
李清照晚年生活寄居他乡、漂泊孤苦,所选取的意象如: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无不哀怨动人,是所谓以哀景写哀情。同是以景衬情的手法,二者一正衬,一反衬。
同是写愁名句,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利用比拟,将愁比作春江之水,化抽象难状之愁为具体,尽言愁之绵长深远,情感沉郁苍凉。李清照则把所有的未尽之言化为一句感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胸臆,婉约深微。
3.情感上的异同
因为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这两首词在情感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李煜是亡国之君,《虞美人》又是他的绝命词,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对故国家园的留恋,对身份地位的巨大落差让他心中蕴藏了难以承受的痛苦、羞辱和绝望,以至于开端劈头问道"春花秋月何时了",触目惊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的愁深而阔。
而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表现得情感则更为复杂,国破家亡的悲愤,金石字画的流失,孤零漂泊的煎熬,孤独无依的生活交织在一起,无可倾诉,只能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她的愁细而多。
李煜与李清照,一失其国,一失其家,失国者总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失国有如失家,让人怒其不争。而失家者总忆"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失家有如失国,可谓女中丈夫,让人敬佩。
4.谋篇布局的异同
从篇幅上来说,李煜的《虞美人》属于小令,大开大合,不做细节描摹,短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无数曲折,无数欲语还休。上片一句"往事知多少"刚刚问出,却又笔锋一转去描写小楼东风。他心中的"往事"也不知是"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的故国,还是"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做烟萝"的故宫,抑或是"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的故人。无论是什么,那往事自然是不能想、不敢想,更不忍想的了。
而下片"只是朱颜改",一句轻轻的感叹,不仅蕴藏着时光流逝,物是人非惆怅,更有国破家亡后的悔恨愧疚,字字泣血。
与李煜不同,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更倾向于选取生活中的琐屑细节,如淡酒、黄花、窗儿、梧桐、细雨等意象,用较长篇幅来细腻地展现词人自我内心世界,比起李煜的境界阔大深远,李清照更加婉曲细密。
在《声声慢》中,李清照利用时间的慢慢推移、空间的不断转化和景物的不同变化来展现人物心理细微的变化,使情感的抒发更丰富,更具有层次感,更加淋漓尽致。
李清照声声慢范文3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通行注本所选的李清照《声声慢》词,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所选文字,该书注其出处为:“选自《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然查徐培均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李清照集笺注》,与教材文字有两处不同:“怎敌他、晚来风急”句中“风急”作“风力”;“如今有谁堪摘?”句中“堪摘”作“饮摘”。①然,较之“风力”,“风急”更具动感,更能衬托词人凄寒的心境。“恢摘”之“忺”系宋词常用字,义为高兴。“不高兴摘”和“不忍心摘”语意上有细微的不同。较之“忺摘”,“堪摘”更为准确地摹写出词人对“憔悴”黄花怜之亦自怜的心态。此外,标点,特别是感叹号,也存在与出处不一致的情形。又,人教版的《声声慢》“选自《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经查对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教材同样存在用字、标点与选本不一致的情形。入选教材的诗词,自以流行注本所选为佳。教材择善而从无可厚非,但为严谨起见,注释宜做如下说明:个别词句从通行注本。
若通行注本作品的文字存有争议,教材如何择善而从就不妨探讨一下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晚来风急”又作“晓来风急”。唐圭璋《读李清照词札记》:“此词上片既言‘晚来’,下片如何可言‘到黄昏’,雨滴梧桐,前后言语重复,殊不可解。若作‘晓来’,自朝至暮,整日凝愁,文从字顺,豁然贯通。“晓”“晚”二字之区别何在?“晓来风急”乃写一整天情事,“晚来风急”则写一晚间情事。《声声慢>所写实事有:饮酒浇愁、秋风送雁、黄花落地、雨打梧桐。这些事,不太可能完全发生于“晚”“黄昏”这同一时空条件之下。例如,古人于卯时饮酒称“卯酒”,亦名“扶头酒”,便在晓时。“雁过”和“细雨”不太可能同时,“雨”中飞雁毕竟少见。而“风急”和“黄花”存在因果联系:正因“晓来风急”,方才有“憔悴”“黄花堆积”。《声声慢》的叙事,是按照拂晓、白天、黄昏、天黑的时间线索展开的。说《声声慢》写女词人一整天的活动,符合词作的内在肌理。故比较权衡,当是“晓来风急”吻合词境。在这一点上,教材倒不妨择善而从。
此词声誉鹊起,被评家视为李清照代表作,主要原因在词中所用二十个叠字。古今各种赏析文字对《声声慢》所用叠字赞誉已多。其中,尤以傅庚生的分析最为细腻:“良人既己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寻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
但傅先生的分析基于“良人既已行”这一判断,于词作实无内在的依凭。教者往往仅仅注意词篇中运用大量叠字,对全首不同寻常的艺术特色反而有所忽略。此种情形,从教材的引导可见端倪。人教版教材要求“研讨”开头三句“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层次”④,苏教版教材要求“讨论”“叠字所包孕的情感内涵及其递进层次”⑤,理解词境,殊不在此。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叠字上,不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略了此篇不同寻常的艺术特色。这种情形,诚如叶嘉莹所说:“一般人只知道赞美李清照的《声声慢》 -词在开端连用了十四个叠字,实在只是从皮毛上的一种认识而已。”⑥
《声声慢》之情感,唯历经沧桑之女子能有之;《声声慢》之笔墨,唯才华横溢之词人能出之。故教学此篇,不可忽略全篇不同寻常的艺术特色。所谓顾及全篇的“特色”,乃指此篇独有,而他篇无有,或鲜有,或未能臻于此词意境者。此方为教学应当着力之处。笔者体会,此词艺术特色的欣赏应注重三个方面。
所当注重者之一,情景关系的处理。缘情布景,情随境迁,景有层次的变化,情有微妙的不同,终归结于一个“愁”字。试做全词情景联系的检索。“寻寻觅觅(情:惘然若失),冷冷清清(景),凄凄惨惨戚戚(情:凄惨忧戚)。乍暖还寒时候(景),最难将息(情:叹老伤衰)。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情:寒意难敌)、晚来风急(景)!雁过也(景),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情:思旧怀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景),如今有谁堪摘(情:落寞凄怆)?守着窗儿(景),独自怎生得黑(情:茕独凄惶)。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景)。这次第(景之总述),怎一个愁字了得(情:愁之总括)!”综观全词,层层画面无不染上秋愁之色彩,心理起伏皆与景物更迭发生着密切的配合,在心境与物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愁绪愈积愈浓,最后达到难以遏制的地步,化作“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声令人九曲回肠之哀叹。
所当注重者之二,意境的营造。从整体意境构思看,词人进行的是一种“滚雪球”式的推进描写。“风急”“雁过”“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这些典型意象组成了一幅幅凄凉的图景,着力地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无处摆脱的凄苦心情。这里,不使用一个典实,不抹上一点粉泽,只是一个历尽风霜无所适从的女词人,把从早到晚所感受到的情境做了如实的描绘。瞩目全篇,无一字无一句无一事无一物不是在抒发愁情。风急雁来、黄花憔悴,已经足够牵动女主人公的无限愁绪,而“守着窗儿”聆听不停敲打梧桐树叶的连绵细雨,“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恼人的声响更是声声锤击着词人凄冷的内心。一系列特写镜头组成了一幅幅悲凄画面,种种惹人愁思的景物,不断加浓女主人公内在的愁绪,女主人公如泣似诉的形神姿态,于幅幅画面中宛然可见。
所当注重者之三,韵律声调的美妙。首先是用险韵。清代万树《词律》:“观其用上声、入声,如‘惨’字、‘戚’字、‘盏’字、‘点’字、‘滴’字等,原可做平,故能谐协,非可泛用仄字而以去声填入也。’俞正燮《易安居士事辑》:“其秋词《声声慢》云:‘守定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真不许第二人押也。”⑧第二人倒是有的,辛弃疾《贺新郎》“马上琵琶关塞黑”之句当可与之媲美,但宋词中毕竟少见。至于舌、齿两声的运用,则可说是独步南宋词坛。对此,夏承焘《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有一具体而微的分析。“用舌声的共十五字: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且齿声的四十二字: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将、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相识、积、憔悴损、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全调九十七字,而这两声却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尤其是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这应是有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写自己忧郁惝恍的心情。”全词诵读朗朗上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波澜起伏,富于音乐之美。
三
很少读到对<声声慢》的批评。但古今评家批评之声并非没有。这些批评是否有理,值得一评。首先是质疑叠字的运用。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十四叠字不过造语奇隽耳,词境深浅,殊不在此。执是以论词,不免魔障。”⑩叶嘉莹认为,“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八个字不错……后面六个字‘凄凄惨惨戚戚’就不免给人以叠床架屋的感觉了。”笔者认为,不以叠字论词,无疑是正确的;进而否认《声声慢》叠字运用的成功,不免偏颇。此词叠字的运用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试看唐代李商隐的“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菊》),被人讥为笑柄。元人乔吉《天净沙》:“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效颦之作,游戏之语,读之全无意味。叠字本身即具锻炼堆砌性质,吻合词境,气脉贯通即可。“叠床架屋”之说,是不是一种苛评呢?
其次是指责词作“伧气”。所谓“伧气”,指粗俗之气。清代许昂霄《词综偶评》:“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殊不可解。”孙致弥《词鹄>则云:“《声声慢》叠用三‘怎’字,虽日读者全然不觉,究竟敲打出来,终成白璧微瑕。”笔者认为,“伧气”一说反映的是评家不同的雅俗眼光,却不是评判词作高下的标准。《声声慢>不用一个典故,且以口语入词,明白如话,令贩夫走卒皆可听懂,又本色当行,格高韵绝,浑然天成而毫无粉饰之迹,应当说是达到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至于“怎敌他、晚来风急”,“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5句中的“怎”字,皆以反诘句式加强语气,以纵恣之笔墨抒写悲怆之情感,词人凄惨悲戚之心境似可触摸。“怎”字三用,虽字面相犯,但既然“读者全然不觉”,不正可以说明作者的用词是十分精当的吗?
再次是认为歇拍系“没要紧语”。清代王又华《古今词论》引张祖望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没要紧语也。’对此,叶嘉莹解释道:“李清照《声声慢》词的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虽是白话,但却犯了一个毛病,那就是说明的成分太多了,因为文学是要‘表现’而不是‘说明’的。忧愁是不需明说的,表现出来就好了。’,笔者认为,词人之“愁”,如前所述,包含着“难以捉摸”的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解读的空间。“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一句反诘语,说明女主人公在这“愁”字之外,尚有更广泛、更幽深的情绪未能包孕进去。这个“愁”字,表面看是一个“露”笔,实际上却是一个“藏”笔,颇具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何况,乍暖还寒、淡酒浇愁、北雁南飞、黄花满地、窗口守望、雨打梧桐,词人愁情之深、之浓、之广,在这些意境中虽有足够的“表现”,但缺失囊括主旨的点睛之笔。那么,在充分“表现”的基础上来一个“说明”,又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呢?
①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第16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②⑦⑧⑨转引自徐北文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第53、49、50、53页,济南出版社2005年。
③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第3页,北京出版社2003年。
李清照声声慢范文4
朱光潜先生撰写过《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文中提到如果没有读诗兴趣,文学趣味就会低下。他还进一步阐述了缘由:“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这番论述很有见地,说明了读诗对培养文学欣赏趣味的重要作用。而指引高中生赏读古诗词,增加鉴赏兴趣,增强鉴赏能力,自然能有效培养出欣赏其他文学作品的趣味。《课标》指出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可见,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意象学习非常重要。掌握了意象,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源于此,在《声声慢》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意象意识。
案例描述:(以下是截取教学过程的片段)
师:我们已经鉴赏得差不多了,这首词给你怎样的感觉,如果用本词中一个字该怎样来概括?
生1:一个字愁。课文最后讲得很明白“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同样写愁的,我们还接触过李清照的其他哪些词呢?
生2:《醉花阴》。
生3:《一剪梅》《如梦令》。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李清照词中运用得较多的意象是什么呢?李清照似乎偏爱某种意象呢!
生:黄花。
师:是啊,同学们能不能吟出几句李清照的黄花诗?
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其他学生(笑):“这是《声声慢》里的现成的。”
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里的。
生: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里的。
师:能把《鹧鸪天》里的都说出来,真是了不起,课外积累相当不错啊!那么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一意象有什么内涵呢?
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品格高尚,不奉迎风雅,敢于傲雪凌霜。即使是残菊,也挺立不落,依然含香露芳。
生:位居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的,傲立挺拔、凛然不俗,散发着品味高雅的浓郁芳香,是高洁情怀的君子象征。
生:陶渊明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生:元稹也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师(小结):在中国文学史上,文人非常喜欢描写,或以自况,表达孤标傲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甘愿清贫自守的高洁情操;或以飘零,隐喻人生孤苦、内心忧愁、苦闷难以释怀的凄凉无助。代表一种精神,象征一种飘逸,一种性灵,一种人格魅力。
师:李清照为什么如此偏爱黄花呢?
生:黄花瓣长骨感,人体清瘦苗条。
生:花随秋风摇曳,人遇秋风发愁。
生:两者形神酷似。
师:这三个同学说的很有道理,是确实在思考了。那么《声声慢》和《醉花阴》中出现的黄花意象意蕴是否完全相同呢?大家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身世,这在诗歌鉴赏中称作什么呢?
生:知人论世。
师:对。我们可以看幻灯片的展示。
《醉花阴》写于前期,李清照和其丈夫赵明诚感情甚笃,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好,经常唱和诗词,一起搜集古玩,研究金石。清照对丈夫十分依恋,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家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落寞。她用这一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的晚年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师:现在我们可以感知李清照写词时的心境了。同样是写愁,但愁的内涵不一样,哪位同学说说两者的区别?
生:《醉花阴》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
生:《声声慢》中的“愁”是家国之愁、身世之愁,失去亲人的悲哀和国家破灭后的惨痛,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个愁字表现得更凄厉沉痛。
师:说得相当不错。那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两处的黄花是不是一样呢?
生:不一样。
生:《醉花阴》一词中,词人以黄花来比人的瘦,正见出人因相思而憔悴,仿佛黄花的因风霜而凋残。因此,黄花寓意词人憔悴的容颜。
生:《声声慢》词中的凋残不堪,现在已经没有人去摘下来把玩欣赏,任随它满地狼藉。因此,此处寓意词人孤苦伶仃的晚境。
师:《醉花阴》里的有吐蕊时的那种清新、寂静。《声声慢》里的却是黄花零落时的萧瑟凄惨。所以同样的黄花有不一样的情感,如果说《醉花阴》里是闲愁,那么《声声慢》是饱经忧患的悲愁、浓愁。
师:其实这种同一意象不同内涵的特质在李清照诗词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比如《声声慢》里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和《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同样的雁,情感内涵就大相径庭。大家不妨说说这两者的区别。
生:《一剪梅》雁回人不回,对“鸿雁传书”有着深深期盼,只是盼后又是失望和失落。
生:《声声慢》雁如过客,与词人似不相干,可见词人早断了心中所盼,从有期盼到欲逃避,心情已是伤心不过了。
生:《一剪梅》里是幽怨,尚有人事可寄托相思,《声声慢》里是凄苦,人事无处寻觅了。
师(补充总结):同学们分析的比较到位。《一剪梅》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说“谁寄”,即无人寄也,是相思之情。而《声声慢》中,雁声凄惨,本就容易勾起人的愁绪,成群的归雁更显出词人的形单影只来;此时的大雁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不禁让词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并且,雁属候鸟,可随季节变化而南来北往,而词人却无法再次北归,这更勾起了她的国破之痛、怀乡之情;赵明诚生前,李清照与他经常鸿雁传情,而此时,斯人已逝,这“旧时相识”的大雁反而勾起了词人的丧夫之痛。
师:那么同样的大雁,同样的诗人,为什么它的内涵不一样呢?
生:因为时代背景不一样。《一剪梅》词大约写于词人新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外出求学之时,所以词中十分细腻地写出了她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师(点头赞赏进一步总结提升):看来同学们在诗词鉴赏方面已经颇有感觉了啊!其实从这黄花和大雁意象的鉴赏比较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感悟更多的关于诗词鉴赏的知识呢?1.要注意诗词中的特定意象及内涵,2.要明确意象涵义要知人论世,3.要积累一些常用意象的含义。比方说折柳--送别、离情,梅花--坚贞、高尚,―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杜鹃―凄凉哀伤,丁香―愁思……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做有心人去有意识地积累。
案例反思:
李清照声声慢范文5
关键词:李清照词;艺术特色;研究探讨
李清照对诗词文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其主张不论是在内容、情感,还是形式等方面,词与诗文都应划分疆界。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李清照在词的创作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其创作的词作品大多体现的都是女性的柔性美,并喜欢采用白描方法来倾诉真实的情感,是中华民族感情文化宝库中具有特殊价值的遗产因此,李清照的艺术经验值得我们后人对其进行认真的研究总结。
一、自我形象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的词表达了其一生的欢乐与哀愁,而且其身影已经映入到作品的字里行间,这也使她的词具有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通过分析其词的内容可知,青少年时期的作品主要描写的是坦率、清高和多情相思的少女与形象,而其他时期描写的则主要是悲苦、 凄凉和孤寂的老妇形象[1]。比如:其在《点绛唇》中就大胆直率的将自己少女时代的自我形象塑造了出来,上片描写了少女在荡完秋千后的那种慵懒且又娇美的姿态,而下片笔锋一转则将少女羞态与娇憨的神情刻画的极其细腻。并通过倚门回首、嗅青梅等细节,刻画除了生动、细腻真切的少女形象。而婚后的李清照则成为了敢于大胆表达内心情感的。比如:在《减字木兰花》中就充分表达出了自己爱春爱美的情感,作者通过采用天真、浅俗等话语,将一个娇羞感人的姿态呈现在大家眼前,也将自己新婚初期的快乐、幸福充分反映其中,并从中真切的透露出对自身容颜的自信心。而在其后期作品《声声慢》中,则充分反映了李清照南渡后的实际生活与精神面貌,面对北宋灭亡,身处乱世,再加上丈夫新桑,家破人亡,表达了李清照当时内心的痛苦,以及心底最真实的情感。
二、对白描手法的灵活利用
李清照在进行词的创作时,经常会用到白描的手法,这也是其在表达自身真实情感时最擅长的一种手法。如:《醉花阴》中不仅描写了自己日常生活的孤独寂寞,也回忆了从前夫妇同上秋菊的情景,也正是因为与回忆的不断纠缠,才会有“人比黄花瘦”的憔悴面孔[2]。整首词不仅简洁易懂,也清晰的描绘出了女性的柔美,以及性格方面的阳刚美等等,全词虽无一字提到思念,但其思念之情却又体现在词的字里行间。李清照对于白描手法的应用,具有婉转、浑成等特点。又如:其在《如梦令》中,那苍茫的暮色,婷婷的藕花,以及芳草萋萋的干滩等景色,使作者不由得沉醉其中,因而在“兴尽晚归”时无意间进入藕花深处,进而“惊起一滩鸥鹭”其画面的描写生机盎然又美轮美奂,就好似从画中走来了一位活泼开朗的少女,全词蕴含了丰富的自然之美,而这也是李清照使用白描手法的巧妙所在。
三、语言的通俗和口语化,擅长使用叠字
李清照的词在语言上也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其经常会将一些家常语言不着痕迹的熔炼在自己的词中,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又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比如:在《念奴娇》中,就融入了很多日常生活用语,如,“不许愁人不起“等等。而《声声慢》中完全口语化的“守窗独坐”却表达出了非常丰富的情感,而末句的直截了当也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又如:其在《南歌子》中写到“旧时天气旧时衣”这虽然是依据极其简单的日用语,但却只有经历过沧桑的变故才能够真正领会作者词句中表达的内容与情感,使得这首词虽然看似平淡,却感人至深。耐人寻味[3]。此外,《声声慢》中对于叠字的使用,也充分体现出了李清照在语言上的创新魅力与艺术特色。词的前三句就采用了十四个叠字来对行动、境况和心境进行层层深入的表达,真实的刻画出了作者处于老妇时期孤寂的处境。而寻和觅两个叠字的使用,也真实的反映出了家国衰亡带给作者的双重打击,以及在这种境况下作者所忍受的哀伤。而李清照能够利用有限的文字将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也充分反映出了作者在语言应用上的艺术功底。
四、真景美方面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的词中对于景物的描写是仅仅围绕“真”展开的,其描写的不仅是客观的自然景物,也是能够表达个人情感色彩的景物,其与王国维提出的文字作品的“真景”的相关标准不谋而合。李清照前期的生活被天真烂漫、快乐幸福所填满,因而这期间此作品中描写的景物也都充满活力,带有健康明亮的色彩,总能给人带来一种积极的情调。比如:《小重门》中作者通过描写初春的景色来呈现自己闲适、恬静的生活。其中的“江梅”指的是野梅花,而“未开匀”的描写也使其景色给人带来新鲜可爱的感受,并与青青春草相呼应,真切的反映出了作者对其景色的赞美之情。而下篇主要描写的景色是月,淡淡月光,清香缕缕等景色,使作者对其“好黄昏”给予由衷的赞叹,并且通过表达其不忍辜负此良辰美景,也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春天的珍爱。在其全词中,不论是对花还是月的描写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而后期李清照创作的词中,大多都为悲哀之景,而从其对真景色、真情的描写,也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作者暗中凄凉、孤寂的心情。比如:在《声声慢》中描写的景物,不论是风急,梧桐敲雨,还是黄菊将凋都呈现出浓郁的悲伤,尤其是词中描写的种种意象,相比其描写的客观景物更能带给人悲伤的感受。
作为中国词史上的一位大家,李清照是宋代词坛上婉约派的优秀代表人物,其词作在我们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并获得了人们相当高的评价,其在塑造形象、抒感和使用语言等方面表现出的特色,也逐渐形成了细腻委婉、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并为词这一文学形式注入了新的生机,也为后代抒情歌词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其艺术成就对中国后代词人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 夏俊华.矫健豪放 气象阔大――论李清照诗词中的浪漫主义精神[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李清照声声慢范文6
下面我就以李清照词两首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例来谈一谈我的这种感触。
新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选了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与《声声慢》。按照常规,这两首词是分开来讲的,我参考了几个教案,也是分开来讲的。但是通过分析后我发现,这两篇课文表达的情感都是一个“愁”字,为什么不可以以“愁”为线索将这两首词串起来一块儿讲呢?
在确定了这样的思路之后,我首先介绍了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并强调了她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特色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的。前期词在内容上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风格清丽明快;后期词表现爱国精神,抒发伤时怀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风格凄凉低沉。然后在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练习之后,请两位学生激情朗诵,这样就营造了浓浓的抒情气氛。接着,我按照以“愁”为线索将两首词串起来的思路来讲这两首词的内容和特色。
我先讲两首词的意境:《醉花阴》离别相思之苦清新寂静愁;《声声慢》国破家亡夫死之痛凄惨悲凉。
《醉花阴》写于前期。丈夫宦游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季节正值重阳,气候已开始变凉,尤其到了夜里,纱橱中、玉枕上,难以成眠,更觉得冷气袭人!词的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方面写自己的孤单寂寞,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殷切。下片继续着对时间的交代: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打发自己的空虚生活,携酒去东篱观赏,但其结果却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委婉、含蓄的,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期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再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词的上片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在词的下片又进一步推进,更具体地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最后,又从时间和天气上来写:白日漫长,她独自一人要苦熬苦等才能到天黑,但是到了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这种景象,这时的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全词展现出的是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
总体上来说,这两首词都写“愁”。《醉花阴》写与丈夫短暂离别的相思之苦。这种愁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声声慢》写国破家亡夫死之痛。这种愁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家国之愁。在意境方面,《醉花阴》中呈现的是一种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吐蕊时的清新、寂静的意境;《声声慢》营造的是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这样,我抓住这两首词都写“愁”的特色,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处理,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内容集中,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教《兰亭集序》时,我一直苦苦思索:这篇文章比较枯燥,怎样导入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然我灵光一闪,以故事导入:很久很久以前,公元353年,永和九年,王羲之等41人在阴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在兰亭集会,他们在水边洗濯嬉戏,祈福消灾,饮酒赋诗。他们作的诗汇编成集,王羲之为其作序,即《兰亭集序》。以这样的形式来交作背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篇文章要求全文背诵。为了帮助学生背诵,我在讲课过程中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因为理清了思路,才能轻松背诵。
第一段的思路:作者依次记叙了集会的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地点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缘由(修禊事也)、与会的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周围的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人物的活动(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第二段的思路:先描写了天气情况(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然后写了作者的活动和感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第三段的思路:先感慨人生的短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然后写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再写不同的人生却有相同的感受(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最后写作者的感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第四段的思路:先写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与古人的感受如此相同(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再写后来明白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最后写录诗集、写序的原因(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