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四季养生法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四季养生法则范文1
防病
1.未病先防
“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擅长治病,而是能够预防疾病。
高明的医生有火眼金睛,能发现蛛丝马迹,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萌芽中,这便是掌握了养生抗衰的法则。
2.有病早治
有病要及时治疗,以免病邪损伤正气,这在老年人延缓衰老中十分重要。《黄帝内经》曾经提出:“病而留者,其寿可立倾也。”《抱朴子》也认为:“养生以不伤为本,此要言也。”都说明了及时驱邪安正的重要性。
现代研究已经证实,健康人的生理性衰老速度十分缓慢,而病理性衰老对人体的威胁要大得多,所以要有病早治,防微杜渐。
补本
《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首先是因为有正气虚衰的基础,随着增龄,五脏日渐亏损,气、血、精、神日益虚衰,以致病邪乘虚而入,从而产生病变。所以机体自身的防御能力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中药培补,可达到补人体生理机能不足之本,从而增强正气,抵御病邪,延缓生理性衰老的进程和防治病理性衰老。
在用药物补本延缓衰老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补时间 唐代药王孙思邈有云:“年五十以上,四季勿阙补药。”即步入中年以后,一年四季都可进补,尤其是冬至前后。这是由于“冬主藏”“冬至一阳生”,冬至既是封藏之令,又是生发之气始萌之时,补药进入人体容易储存运化。
2.进补方法 服用补药不是剂量越大越好,应以少量、多次、经常为原则,使“药气渐渍,薰蒸五脏,积久为佳”,否则“徒弃名药,获益甚少”。
补本除了药物以外,平常还可进行穴位按摩保健:
足三里 小腿前外侧,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有健补脾胃,促进气血生化,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是防病保健、延年益寿、补后天之本的要穴。
关 元 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有培本固肾的作用,是补先天之本的要穴。
三阴交 小腿内侧,踝关节上三寸,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有健脾益胃,补益肝肾,益精填髓的作用。
百 会 在头部,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穴居巅顶,连系脑部,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有健脑益智、延缓脑衰老的作用。
四季养生法则范文2
尽管古代思想家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其中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从《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淮南子》的“万物有以相连”;程颢的“人与天地一物”(《遗书》卷十一);直至戴震的“人物与天地,犹然合如一体”(《答彭进士允初书》),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至于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易大传》提出的见解最为精湛。作者一方面主张“先天而天弗违”(《文言》),即根据自然规律去引导、开发、调整自然;另一方面又提倡“后天而奉天时”,即努力去适应自然。这种观点既肯定了人对自然的能动改造作用,又强调了人的一切作为都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而必须建立在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
哲学领域关于天人关系的上述见解势必会对传统养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这一方面是由于养生学直接以人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则在于传统养生文化是以古代哲学作为自己的深厚底蕴。事实上,天人关系也确实在中国养生文化中占有一席特殊地位。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视为传统养生文化赖以生成的哲学基础。
早在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的奠基作《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经水》)又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可见古代养生家在天人关系学说的影响下,已经直观地感觉到人类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只能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既然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也就与自然万物之间存在一种相通相应的关系。所谓“人与天地相参”,强调的正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这种统一关系在传统养生文化中,至少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得到充分印证。
1.人体的生理过程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存在同步关系。《灵枢》提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这就是说,人体的生理活动会随着四季的交替而发生生长、收藏的相应变化。《素问・金匮真言》还认为:“东风生于春,病在肝”;“南风生于夏,病在心”;“西风生于秋,病在肺”;“北风生于冬,病在肾”。意思是说,人的内脏的生理功能分别与四季不同的风向相联系,不同季节的风向往往会引起相应的内脏器管发生一定的病理反应。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人体的生理过程是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相同步的。
(2)人体与自然万物同受阴阳五行法则的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对此作了详尽的阐述:“人身法天象地,悉与天地造化同途。《素问》:‘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已闭。’又云:‘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故天地有昼夜晨昏,人身亦有昼夜晨昏:天地有晦朔弦望,人身亦有晦朔弦望。其间寒暑之推迁,阴阳之代谢,悉与天地胥似。’”上述观点的核心,就是把天地视为一个大宇宙,把人体当一个小宇宙,大小宇宙之间存在着一种息息相关的对应关系。
(3)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构成物质。我国古代哲学家大多认为“元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物质。《老子》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指阴阳二气冲荡而化合成万物。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万物之一,同样也是由“元气”化生而成的。《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正强调了人和万物一样,都是天地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事实上,在传统养生理论,特别是《黄帝内经》中,人的生命过程,包括生、长、壮、老、死等各个阶段,都被归结为“气”的发生和聚散的必然结果。
也许正是因为古代养生家充分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统一关系,所以无论在养生理论或实践方面,他们都极力主张把研究人体与探讨自然统一起来。所谓“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素问・举痛》),正是上述主张的典型概括。
科学发展史曾经一再告诉人们,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都必然采用一定的认识方法,而所采用的哲学认识方法的性质又会对该学科的理论及实践产生深刻影响。考察中国养生文化史可以发现,“天人合一”的观念几乎渗透到了其中的每一个角落。首先,“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道”或自然与人事是相通、相类和统一的。也就是说“天人合一”论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天人相通,皆以“天道”,为“人道”之根本,天人是相互贯通的;二是天人相类,认为天人在形体性质上都是相似的。如《吕氏春秋・知分》曰:“人物者,阴阳之化也;阴阳者,造乎天而成者也。”人既是天之阴阳所化生,故天人同类而相应。这便是古代养生家探讨人体奥秘的理论武器。如前所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在养生领域一般转化成一种关于天地与人体各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对应的所谓“天人大小宇宙”理论。古代养生家往往依据这种理论,从观察宏观的外在大宇宙入手,来指导探索人体的内在微观“小宇宙”。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中就指出“古之修丹者,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中以稽于人心;于是虚吾心,运吾神,回天关,转地轴,上应河汉之昭回,下应海潮之升降,天地虽大,造化虽妙,而其曰月星辰之著明,五行八卦之环列,皆为吾摄入一身之中,或为吾之鼎器,或为吾之药物,或为吾之火候。反身而观,三才(日、月、星)皆备于我,盖未尝外吾身而求之他也”。至于《黄帝内经》对人体构造的认识,更是明显地带有“天人合一”哲学观念影响的烙印。《灵枢・邪客》称:“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总之,在《黄帝内经》作者看来,自然界这个大宇宙有什么,人体小宇宙也就必然会有一个部分或一种机能与其对应。这种对人体奥秘的认识,今天看来尽管包含了不少牵强附会的主观臆测成份,但它的产生对于传统养生理论和实践方法的确立,无疑提供了一种直观的理论依据。
其次,“天人合一”的观念为传统养生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哲学依据。我们知道,在传统的养生理论中,阴阳五行学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这种学说的产生,恰恰是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依据的。《类经・阴阳类》称:“道者,阴阳之理出;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意思是说,阴阳是自然界的总规律,是世间万物的纲领。既然自然界这个大宇宙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产物,那么根据“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自然会推导出人体这个“小宇宙”也必然要受阴阳法则支配的养生观点。所谓“天以阴阳而化生万物,人以阴阳而营养一身”,实质正是“天人合一”哲学理论在人体阴阳学说中的具体展现。阴阳学说如此,五行理论更不例外。《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这里的“五运”即“五行”。作者明确把“五行”当作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提了出来。“五行”即然是自然万物的普遍规律,依据“天人合一”理论,也就自然适用于人体。于是《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进而推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素问・天元纪大沦》则讲得更为透彻:“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这就表明,无论“阴阳”或是“五行”学说,“天人合一”观念均在它们的产生过程中起了哲学依据的重要作用。
四季养生法则范文3
八十八岁的李树人,从“七零”后,成长为“八零”后了,他常常席间如此谈笑对自己年龄的看法,逗得大家捧腹大笑,青壮年也自叹不如李老的那份潇洒。李老的养生秘诀从他的玩笑话中已经可以管中窥豹——李老的养生在于养心。
养心在交友
李树人先生如此高龄却记忆超群,名家诗词,自己的“语录”,朋友的电话号码都脱口而出。他首先将自己奉为座右铭的“陶行知”先生的几句话背了出来:“敬其所长,恕其所短。义则居先,利则居后。”这就是广交朋友的李老的交友法则。
李老交朋友不带功利心,他说朋友的好与坏不交怎么可以看得出呢?李老坦言,饥饿中少年李树人的一条命就是广交朋友换来的,李老因浮肿被送进医院时已经濒临死亡,但当时他特别想喝一碗醋,还要加辣椒水的那种。他请医护去问问,医院厨房有无认识他李树人的,果真有厨师说认识“李老师”。喝下一碗辣椒醋水之后,李树人莫名其妙地好了。这就是不经意时结交的一位朋友,他做了厨子还救了自己一命。辣椒醋水为何能使得自己脱离险情,不治而愈,李老后来请教过医生,也只答醋有收敛的作用,止住了腹泻,但辣椒又是刺激性的……总之,不谈养生的李老糊里糊涂就痊愈了。
“与有肝胆人共事业,要于无字句处读书,”李老用总理的一句话,讲出了朋友也是一本书,每个人所经历的的事情,不论是吹牛还是真实的,也许对自己都是一面镜子。
养心在玩好
“来时一坨肉,去时一股烟。转眼化乌有,剩点白面面”李老的这个段子,也是朋友们耳熟能详的,这就是李老看破,看透,放下的缘由。如此岂不是太过悲观?但如果再续上“人生有常轨,来哭去世悲,欢乐在过程,怎能不去追”一句,便成为了对人生态度精辟的总结。不过,李老是以一种“耍”的心态在追。正如他的《耍字诀》:“耍中找钱,找钱为耍……找也要耍,不找也耍,一耍到死,死也要耍,耍好再死。”
李老说,这个“耍”字,并非玩世不恭,而是可以将自己的爱好放到社会需要中去,带着朋友一起耍,并且耍出点名堂。
李老的‘好耍’(有趣)是出了名的,自封号为双郭先生,即东郭的老好人和南郭的滥竽充数,我们想想成语故事里的这两个人物,常常为李老的“双郭”这般可爱的比喻忍俊不禁。李老家中书斋称三乐堂,三乐为知足常乐、助人为乐、 自寻其乐。一听书斋,有没有人想不知道李老家豪宅有多大?实际上,以往读书人家哪怕再小也是要列个书斋的,李老与他的老伴儿不过是住玉林处一楼的小房子里,此处雅在周围种了竹子,李老很好耍,曰:一窗竹影, 两袖清风(笑指通风好) 。三餐淡饭, 四壁图书。
养心在知足
李老生于一个殷实人家,又是独生子,好吃好喝的自然就足够享受了。但生逢特殊时代的他,由于父母的成分问题,李树人也被带上了帽子,在牢狱里,很多知识分子留学生会偷偷讲起各国美食,李树人说这等于是精神会餐。也正是因为富贵如云烟的经历,让李老日后更加懂得知足便长乐。李老从此不贪婪不攀比,他又随口抬出自己的段子:“上是偶然,下是必然,处之泰然;生是偶然,死是必然,顺其自然”,这时李老像个孩子一样得意一笑说“我是-----上下生死不以为然”。
文化底蕴深厚的李老,还常用川戏里面一段帮腔来告诉我们什么叫知足,戏里皇帝唱到:“有朝一日时运转~”。川戏里特有的帮腔(小合唱)道:“两件黄袍重起穿~”。李老笑说,你看都做了皇帝还不知足。
名和利从来都不是李老所需要的,李老追求的是一生的快乐,正如挂于他的办公室,亲笔所写的毛笔字:与美食共一生,乃大快乐是真风流。
作为美食家协会会长,在美食方面的追求也没有离开“知足”二字,他说“顺心合性”就是美食。李老从来不认为吃得刁专古怪就是美食家,那种猎奇心态吃山珍海味,又用于炫耀之人根本不是美食家,这个浮躁的时代,美食需要回到根本---遵循四季的取用,尊重食材的烹饪。
养生在于忘记
那段困苦的岁月,李老却只能记住“精神会餐”这样的快乐事情。还有上山劳动教育时的“偷菜”,这才是名符其实地“偷菜”,而且偷得十分巧妙……出工时大家伙带上盐巴,到了莲花白田地里,将嫩嫩的莲花白划上一道深深的口子,将盐巴参进去,等到第二天再去,莲花白心子最嫩的部分已经煵熟了,大家偷食得开心极了。李老的这个办法真是闻所未闻,这才是真正方便快捷纯天然。
中学时代,同学们睡通铺,条件很差,可以说是脚踩头,人挤人。一天半夜,李老的脚板心被扣得发痛,他越是动,扣的人越是下重手。李老也十分纳闷,他终于忍不住朝着脚板方向喊道:“喂喂,啥子哦?扣我脚干啥子,都要扣出血了?”对面传来一个室友迷糊的声音:“哎呀,不好意思,我是说咋扣,我的脚板还是痒得不得了,扣错了扣错了。”
善于忘记,懂得放下,今天的李老只记得困难生活时期那些快乐的小事情。
养生不在于寻医问药
李老坦言自己不爱去跟一些老同志聚会,大多老人成天寻医问药,把去医院,住医院当成例行公事,有些还为能公费住医院而得意。
每有老人见面,必先从李老的年龄开始提问:“贵庚?”
“不错,不错,你还活了八十多岁。”
“血压、心脏、血脂、肝脏都好?”
“那好啊,胃口也好?那要小心点,不要吃出胃癌。”
李老常常被关心得哭笑不得,对没住过医院,没输过液的李老来说,生病通常是心态问题。当然,李老并不避讳自己身体机能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他反复告诉我——生命有其自然规律。
李老的生物钟也有自己的规律,半夜那顿饱饭是任何医生都会告诫的——“夜宵”,不良生活习惯代言词。但每天12点,李老要吃上一顿主食,不管米、面,就着豆腐乳、泡菜也要吃饱了再睡觉;每一天,李老都会在办公室泡上一杯绿茶,从来和大家一样的茶量,没有“酌情”减少这些说法;朋友们送来的补药,李老也是转手便送人了;对于出席宴席,李老则给出了意想不到的答案,他才不理会什么营养均衡,他总是在家填满了肚子再出门“吃”宴席。
“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畜为益,五果为助”李老最后脱口这句老祖宗留下的最经典的养生法则成为了本次采访的结束语。
采访手记:
每个周二,我会例行安排去美食家协会串门,这一天李老办公室就是一场小聚会,餐饮界各路朋友在办公室喝茶聊天甚至分享零食、水果,分享身边事情与李老聊天,大家说到开心处爽朗的笑声、鼓掌声就是最好的营养品。
发稿前一周,我又去串门,顺便做这个采访,正好遇到李老感冒了,嗓子发不了声,而他的精神奇佳,没有一丝难受的样子。等我隔天再去看他,他清了清喉咙就开始滔滔不绝了。李老讲到这两日很多人对他的“小病”紧张兮兮,各种规劝和无比的担忧等,李老说自己:“宁愿站着熬,不愿躺着医。”
四季养生法则范文4
关键词:传统中医学;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5-0088-03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人类的寿命逐步延长,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传统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保健,提倡未病先防。土家族医学作为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经验的自然科学”,对以土家族为主的各民族人民的生存繁衍、文明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探讨饮食起居,精神调养,形体锻炼等在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较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
1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在世界文化当中,中国人的养生学与其他民族相比,具有独到之处。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1],是对养生的精辟总结。养生,又称为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与方法的系统理论。
1.1 适应自然规律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时刻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只有能动地适应外环境变化,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才能延缓衰老和避免疾病的发生[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灵枢•邪客》曰:“人如天地相应”指出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这是四时养生之道[4]。
1.2 重视精神调养
1.2.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是中医养生防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1.2.2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灵枢•本脏》言:“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因而要求人们善于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转移情绪感情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1.3 谨和五味 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备急千金要方》“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3.1 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素的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推迟衰老的发生,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兽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
1.3.2 辨饮食之宜忌 强脾胃,节饮食乃第一要务。包括忌过饥过饱和饮食偏嗜[5]。《金贵要略》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之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1.4 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虚风贼邪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其二是注意“避其毒气”,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实施药物预防等。《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
2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之道的措施
2.1 调神养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灵枢•天年》)故养生尤重调神,除四季调神外,还包括以下3个方面。
2.1.1 养静藏神 《素问•痹论》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老老恒言》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养静的关键在乎节欲。如果过分的贪求声名物欲,可导致损正折寿。因而,提出了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嫉妒等要求。
2.1.2 动形怡神 动形可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和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使人精神焕发,心旷神怡。尤其是人到老年后,通过适当的动形来怡神,静神,就显得更为重要。
2.1.3 移情移性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如:欣赏音乐,戏剧,歌舞,或读书吟诗,交友揽胜,种花垂钓,琴棋书画等情趣高雅,动静相宜的活动,可以起到培养情趣,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怡养心神的作用。人生际遇遭逢违乐之事再所难免,如能根据自身的素质,爱好,环境与条件,参加上述活动,常可自我解脱,移情易性,从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
2.2 惜精养生 包括节欲惜精、节及注意卫生等措施。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明性生活是必须的,是顺应自然的。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肾精,因此必须节制。《素问•厥论》中更明确提出是损伤体质的重要因素,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故手足为之寒也”。由于过度,使之从“质壮”的体质转变为阳气衰于下的体质,充分说明节欲保精对养生的重要性[6]。
2.3 饮食养生 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记载看,有禾、麦、黍、稷、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已能大量酿酒。到了战国时期,终于有了关于食医的理论,标志着食疗的飞跃发展[7]。《周礼》中有食医记载,说明我国古代对饮食健康的关注程度已非一般。《内经》有“药已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病原则[8]。
2.3.1 注意饮食卫生 其一是防止饮食不洁。其二是不要摄食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六畜肉类,以免“饮食中毒”。(《诸病源候论》)
2.3.2 提倡饮食有节 食养中主张饮食有节制,提倡定时定量,防止饥饱失常。中医内科许多疾病的发病因素都和饮食无节制有关,这里的节制是适量的意思,不能吃的过多,但也不可过度节食[9]。认为“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食量则因人而异。
2.3.3 克服饮食偏嗜 克服饮食偏嗜是谨和五味以养生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平衡膳食,提倡全面合理营养的食养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服偏寒偏热。二是克服五味偏嗜。五味养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偏嗜某种食物,易致脏气偏胜而功能失调,或形成“膏粱”之变;同时,会导致其它营养物质的匾乏而使机体失养,继发产生种种疾患。《保生要录•论饮食门》中指出:“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则伤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脏气不均。”
2.4 传统健身术养生 传统健身术养生,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拳术及各种气功和武术运动等,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10]。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要求运动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运动以养生的功效。
2.5 药物养生 药物养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它是通过服用或外用天然中药并借助其补养或通泻作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通畅经络,达到益寿延年、祛病强身的目的[11]。补益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调补肾脾是药物养生的中心环节。从保健防衰的益寿方剂来看,如《世补斋医书》中的首乌延寿丹,《外台秘要》的延年茯苓饮等诸方,其重点亦多在补益肾、脾两脏。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上品药物120种,注明久服“耐老”、“增年”、“长年”、“不老”、“不夭”等即达85种,其中包括人参、地黄、枸杞、女贞子等著名补养药[12]。
2.6 推拿、针灸养生 推拿养生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和保健强身作用。主要体现在生物信息的调整和纠正解剖部位的异常等方面。《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记载了预先针刺五脏六腑的原穴,可预防邪气侵犯脏腑,并认为:“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预先针刺使“补神固振,神气不散,神守不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13]。
3 土家族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土家族聚居在武陵山区,总面积约10万km2,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土家族正好分布在这条文化沉积带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丰富[14]。”土家族医学以“三元学说”及气血精为理论基础框架,以毒气学说为病因学基础,以气血失调与冷热失衡为病理学基础,以“五诊法”为诊断学基础,以“七法”、“八则”为临床基本治则,具有别于传统中医学及其他民族医学的独特的医学学术特点[15]。其中包括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这些养生保健内容与土家人民的文化娱乐,体育运动,饮食,生活起居等密切相关,是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的结合,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卫生保健体系[16]。 具体体现如下。
3.1 歌舞怡情
3.1.1 民族舞蹈 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土家山寨也多为歌舞之乡。在土家民间流传的舞蹈种类颇多,这些舞蹈多是在生产劳动中慢慢形成,其舞蹈形式及表达内容与农事活动、日常生活、祭祀等活动密切相关。如摆手舞,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以土家原生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风貌。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审美性[17]。
3.1.2 民族歌曲 歌也是在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其内容十分丰富。如劳动山歌、情歌、哭嫁歌等。哭嫁作为一种传统的婚俗文化,素有“中国式咏叹调”之称。以哭诉为主要形式,“哭”中有“歌”,“歌”中有“语”,形成了哭嫁歌中“哭、歌、语”三种元素相结合的独特音乐风格[18]。
3.2 运动健形 土家人的健身运动,是土家人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渐认识,创造的一种身心锻炼的养生方法。在劳动中讲究有度有节,反对蛮干闲散,以免伤神损形。其传统体育活动如武术、气功、踩高脚马、爬树等。这些方法能促进气血运行,经脉强健,三元协调,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3.3 药食调补 土家民间食物种类繁多,土家人民也素有食疗的习惯。在土家族聚居之地,山中盛产野果,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尤其是人体必须的稀有元素,如猕猴桃、板栗、核桃、交藤等。土家医常根据不同的时节,合理调配膳食,选用既有营养价值又有预防保健作用的食物进食,促进人体气、血、精生机旺盛,三元脏腑功能健全,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土家族聚居地区是茶叶盛产之地,喝茶养生也是土家人的习惯,常在茶中加入一些药物,对多种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如七叶参茶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油茶香味独特,极具营养价值,多用来招待贵宾。
3.4 起居有常 主要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土家人在起居上注重早睡早起,以日出日落为期,与昼夜相伴,与四时相应,以保证睡眠,怡养心神。心神得养,则形体亦健,抗病之力亦强。
4 传统中医学与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的异同
传统中医养生学深受道教、《周易》哲学及《内经》的影响,从而创造了中医养生学的独特体系,为中华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9]。而土家族医学的养生学形成深受山地文化、土家族以“良心”为基本特点的道德观、精神文化及泛神崇拜与梯玛文化的影响[20],同时又结合了土家先民与大自然不断斗争的结果而形成。但是作为一门经验学科,土家族医学也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传统中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土家族医学是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该地区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虽然与传统中医学理论大体原则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强调运动、饮食、情志养生,但有其独特之处,强调以古朴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医药一家;医护一体;药食同源;口耳传承;疗效可靠,尤擅蛇伤、骨伤科等。通过文体娱乐及生活起居等方面,把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结合。传统中医学养生强调“未病先防”[21],如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等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总之,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类寿命的逐步延长,我国老年化越来越严重,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探讨了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以期达到强身健体,预防早衰、保健防老的效果。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养生保健,值得进一步挖掘与提炼,为新世纪的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谢玲.抗衰老与中医养生防病[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1):56.
[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3.
[3]吴忠祥,尹抗抗,谭达全.《浅谈黄帝内经》养生观[J].新中医,2009,41(1):112.
[4]李敏.老年养生应顺乎自然[J].老年健康,2008,(3):22.
[5]钟木生.《内经》论养生长寿之道浅述[J].新中医,2009,41(8):121.
[6]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浅析中医学养生法则[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17.
[7]张海波.中医食疗之源流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2):15.
[8]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6.
[9]吕述鹏,郭宏敏.中医食疗在老年人养生与防治疾病中的意义[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3):31.
[10]闫润芹,王娜.浅谈中医养生保健[N].科技健康导报,2008:30.
[11]张学梓,钱秋海,郑翠娥.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00.
[12]白永波,孙光荣.中医养生大全[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573.
[13]宋星,鲍毅海.浅谈针灸“治未病”及应用[J].新疆中医药,2009,27(3):24.
[14]田咏华.试论土家族医药学术特点[J].中医药通报,2003,2(2):110~112.
[15]正明.土家族研究丛书•总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4.
[16]赵敬华.土家族医学概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37~38.
[17]罗岚.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J].群文天地,2009,(11):22~23.
[18]危静.浅析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J].科技信息,2008,(29):183.
[19]施观芬.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50.
[20]尹文仲.土家族医药的文化特征[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5):1244~1245.
四季养生法则范文5
睡眠障碍是很常见的,不论性别、年龄,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睡眠障碍的经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它对人的心理、情绪、健康影响都是极大的。特别是对中老年人来说,上了年岁,身体离不开优质的睡眠保障。但是,很多老人都有睡眠障碍,经常不能安眠、入睡难、易惊醒、多梦,醒后难再入睡。时间久了,白天无精打采,头晕脑涨,觉得衰老很快。
睡眠障碍多数是由心情焦虑引起的,而睡眠不好又会使人无精打采、心情烦躁,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甚至会影响整个人的性格脾气。通常来说,中老年人常见的六大类睡眠障碍是:
1.入睡难,很多老人晚上虽然早早就躺在床上准备休息,可是翻来覆去,就是难以入睡,即使用上一些助眠的方法,例如床头放苹果、放熏衣草,或者播放催眠音乐,或者数羊数星星,都不管用,就是睡不着。
2.入睡晚,但第二天却醒得早。就是说,前一天晚上好不容易让自己入睡了,可是没睡多久,天一亮,立刻就醒,而且醒来之后,就难以再次入眠,于是,很多老人虽然晚上休息了,但白天仍然没有精神,总是需要补觉。
3.睡眠过程中多梦,尤其是噩梦。这也是困扰中老年人的一大睡眠难题。很多人常半夜三更被自己的噩梦惊醒,甚至会惊恐得叫出声来,连家人的睡眠也受到打扰。
4.心情抑郁或焦虑,在休息的时候,尽管闭上了眼睛,努力想要入睡,但是很多老人心理上平静不下来,总有各种情绪作怪,心里像翻江倒海一般,根本难以睡得好。
5.总是觉得睡不醒。有的老人从表面上看,睡眠状况很好,倒头就睡,一睡就睡十来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但是不论怎么睡,总觉得睡不醒,精神总是萎靡的。
6.睡醒过后腰酸背痛。这在中老年人身上是很常见的。晚上明明睡眠还不错,但是醒来之后,浑身酸痛,休息了,却比没休息更让人难受。
专家指出,很多老人有一些不良的睡眠方式,这些习惯会进一步影响到睡眠质量,老人们需要引起注意:
1.睡“回笼觉”,很多老人喜欢早上早起,然后给家人们做好早餐,或者出去晨练一番,再回家来继续睡觉。这样的习惯不仅会影响晨练效果,还不利于心肺功能恢复。而且,晨练时肌肉产生的代谢物――乳酸不易清除,反而使人感到精神恍惚,四肢松弛无力。
2.睡眠过多,睡眠时间超过10个小时。其实,嗜睡与老人血管硬化有关,睡眠时间过长的老人比睡眠少的同龄老人心脏病发生率高出1倍,脑卒中高出4倍。另外,入睡状态心率较慢,血液流动速度减缓,容易出现血栓。
3.午睡不当,老人午睡应以30~60分钟为宜。避免睡在风口上,腹部要盖点东西,以免受风寒。饭前午睡效果更好,即使只睡半小时也比饭后睡两小时消除疲劳的效果好。
4.饭后坐着打盹、在沙发上打盹,这样醒来后往往会感觉头晕、耳鸣、腿软、视物模糊及面色苍白等,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逐渐恢复正常。这是因为饭后较多血液流经胃肠,如果坐着打盹,很容易出现“脑贫血”。
5.预支睡眠,有的老人喜欢跟友人打牌打麻将,甚至通宵达旦地玩。然后第二天他们再补觉,但这种预支睡眠的做法一点都不科学,会让人白天困倦、精力难以集中,晚上失眠,无法入睡。
为什么中老年人易发生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一般不会致命,但是长期的睡眠障碍会使人脾气暴躁,攻击性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疲劳,还容易导致器质性疾病,使人免疫力下降,身体消耗大。
中老年人是一个睡眠障碍高发的群体,老人们出现睡眠障碍的比例竟高达50%。研究还发现,大多数70~80岁的老年人,其每晚深睡眠时间只占全部睡眠时间的5%~7%,而30岁左右的青年人却占20%~25%。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中老年人更容易成为睡眠障碍的“受害者”呢?
1.心理因素
生活、情感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所造成的焦虑、抑郁、紧张、激动、愤怒或思虑过多是引起睡眠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生活上的不顺心、家庭关系的紧张、经济上的重负、情感受挫、人际矛盾、退休后生活单调、精神空虚等等,当老人们躺在床上试图入睡的时候,都会席卷而来,让人根本难以成眠。
2.生理因素
疲劳过度、精神紧张、饥饿、性兴奋以及一些疾病,如哮喘、心律失常、关节炎、胃溃疡、心绞痛、偏头痛等都可引起失眠。
3.怕失眠心理
许多失眠患者都有“失眠期特性焦虑”,晚上一上床就担心睡不着,或是尽力去让自己快入睡,结果适得其反。人的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白天时脑细胞处于兴奋状态。一天下来,就需要休整,进入抑制状态而睡眠,待休整一夜后,又自然转为清醒。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相互协调,交替形成周而复始的睡眠节律。“怕失眠,想入睡”,本意是想睡,但“怕失眠,想入睡”的思想本身是脑细胞的兴奋过程,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脑细胞就越兴奋,故而就会失眠。
4.害怕做梦
很多老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他们接受不了频频的噩梦,因此,他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安眠,但又害怕会在睡眠过程中做噩梦,这种“警戒”心理,往往影响睡眠质量。
其实,科学已证明,每个人都会做梦,做梦不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而且是大脑的一种工作方式,在梦中重现白天的经历,有助于记忆,并把无用的信息清理掉。梦本身对人体并无害处,就算是噩梦,也是源于自己的心理与经历,只要自己能够正视它,就不会那么畏惧它。
5.不良的环境和生活习惯
不良的环境或坏的生活习惯都有可能影响到睡眠,如噪声污染、光线的强弱、气温的冷热等都是影响人睡眠的因素。
6.药物因素
饮酒、药物滥用、药物依赖及戒断症状均可引起失眠。像镇静剂、甲状腺素、避孕药、兴奋剂、抗心律失常药等药物的滥用都可能导致睡眠障碍。
当遭遇睡眠障碍的时候,保持平和的精神状态比什么都重要。不要把睡眠障碍看得太重,试想,世界上那么多人失眠,他们不还是照样正常地生活吗?如果老人们实在睡不着,而且越来越烦躁,与其躺着发愁,倒不如起来做点什么,等有了睡意再上床。如果强迫自己入睡,往往事与愿违。
在对付睡眠障碍上,药物及其他疗法只是一种症状治疗,一种辅助措施,唯有心理治疗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长期失眠的人,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1.保持乐观、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避免因挫折而致心理失衡。
2.有规律地生活,保持人的正常睡眠节律。
3.创造有利于入睡的条件反射机制,如睡前半小时洗热水澡、泡脚、喝杯牛奶等。
4.白天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晚上的入睡。
5.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如保持卧室清洁、安静、远离噪声、避开光线刺激等,避免睡觉前喝茶、饮酒。
6.限制白天睡眠时间,老人白天可适当午睡或打盹,但不能睡太长时间,不然会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
有了好睡眠,才能养出好身体好精神
睡眠是一种生理需要,是生命所必需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保持充沛精力、增强免疫力的重要保证。中国老话说:“会吃不如会睡,吃人参不如睡五更。”这说明充足、良好的睡眠有益于健康。
科学研究证明,良好的睡眠能消除身体疲劳,使脑神经、内分泌、体内物质代谢、心血管活动、消化功能、呼吸功能等得到修整,促使身体完成自我修补,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所以说“一觉闲眠百病消”。
在所有的休息方式中,睡眠是最理想、最完整的休息方式。经过一夜酣睡,多数人醒来时感到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当睡眠不足时,第二天就显得疲惫不堪,无精打采,做事效率低;若经过一次良好的睡眠,这些情况就会随之消失。
人们很早就发现,睡眠是人体恢复精气、体力的主要方式。人体进入睡眠状态,就是与外界联系为主的系统暂时停止(吸氧除外),以内部调理为主的系统开始启动。这一系统运行的功能包含解除疲劳、祛除病气、修复损坏的肌体、分泌人体所需的腺体激素等。
可见,充足、安稳的睡眠对保持身体的健康是必要的,只有睡眠充足才能保证第二天精力充沛。有人甚至形象地将睡眠比喻为汽车的保养或手机的充电。尤其是对精力正在衰退的中老年人来说,更需要睡眠来恢复精神和体力。
对症下药,让睡眠从此香甜
中老年人的睡眠障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如果能够自我调节心理活动,对于提高睡眠质量是很有帮助的。有些长年有睡眠障碍的老人,每到晚上就会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于是神经越紧张也就越无法入睡。对于这类失眠者来说,精神放松至关重要。
心理医生给出了一些在睡眠问题上的心理调适方法。
第一,主观上不要把睡眠看得过分重要。睡眠是让大脑和身体休息的最好方式,但体力劳动和锻炼也是让身心放松的另一种好方式,如果前一晚上没睡好,可以在早晨洗个热水澡,外出锻炼一下身体,同样能找回一些精力。而常失眠的老人往往认为睡眠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事,整天想的就是怎样才能睡好觉,结果想得越多,顾虑越多,反而越是难以安眠。另外,人每天只需要深度睡眠2~4个小时。如果人持续不睡,3天就精神崩溃,5天就可以导致死亡。但事实上,很多人虽然睡眠状况不好,但每晚总会有那么几个小时是入了眠的,所以说,很多人的睡眠障碍问题并没有想象得那么严重。
第二,睡眠也是人身体的自然反应,困了就想睡觉,不要人为地去控制它,在睡眠问题上,一个简单的想法很容易引发长时间的胡思乱想,停都停不下来,最后想睡都睡不着。而当你不控制情绪和思维时,很可能不到半小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入睡了。还有的人特别害怕睡不着觉,或者怕半夜醒来后难以入睡,结果越怕就越清醒,越睡不下,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对睡眠,不要想太多,想得越多,越难以入睡。
第三,许多失眠者总觉得自己晚上觉没有睡够,一有时间就要补觉,白天睡得越多,晚上就越睡不着,而且也没有心思去参加业余爱好活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适度参加户外的体育活动,劳其筋骨才能放松心情,在睡觉前几个小时不要让大脑处于兴奋思考状态,可以做一些散步、洗衣服、拖地等简单枯燥乏味的体力活动,感到累了、困了再上床睡觉,然后以顺其自然的放松状态,进入睡眠。
除了打通这些心理上的睡眠障碍之外,老人们还可以尝试下面的这些做法,帮助自己找回安稳的睡眠。
1.晚餐尽量吃得早一点,不要在睡前的两三个小时内吃东西。如果晚餐吃得太晚,肚子吃得饱饱的,立刻就睡觉的话,那是很难睡着的。
2.晚餐吃清淡一点。如果盐吃得太多,便容易口渴,而想吃水分多的东西,从而夜尿多影响睡眠。但是,不能够为了减少夜间上厕所的频次就极端地减少水分的摄取量。一天所需的水分,包括食物中的水分,要在1.5~2公升之间,要是摄入水分过少,特别是老人,很容易呈脱水状态。
3.烦躁不安睡不着时,喝上一杯适口糖开水,渐渐地就能使你平静下来进入梦乡。因为糖开水入口后,体内将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最后产生大量的血清素,使大脑皮层受抑制而进入安眠状态。
4.睡前喝上一杯牛奶也能使人产生睡意。因为牛奶中含有一种使人产生睡意的生化物质。牛奶的营养能使人产生温饱感,更能增强催眠效果,使人睡得安稳深沉香甜。但要注意牛奶不能喝得太多,太多了引起消化不良,反而影响睡眠。
5.睡前喝一小碗小米粥,有助于入睡。因为小米中含有色氨酸和淀粉,食后可促使胰岛素的分泌,从而提高能进入脑内色氨酸的量,起到催眠作用。睡前小餐,有助睡眠。因为轻微饥饿时,自己尚未意识到是饿,但难以入睡。这时少量进食,有助于入睡。尤其老年人神经感觉不敏感,当晚餐食用太少、或晚上睡太晚时,不要忘记这一可能性。
6.慎用安眠药物,安眠药只可偶尔一用,不可作为睡眠依靠,长期服用。一旦视安眠药为靠山,就如同吸毒成瘾一样,很难终止。安眠药久用,剂量必会越来越大,否则无效。长期服用大量安眠药的人,对身体危害不小,应当警惕。
自我催眠,找回好睡眠
很多人或许都觉得“催眠”听起来很高深,很难学,但实际上,催眠并不难,中老年人如果能学一学催眠的技巧,在自己遇到睡眠障碍的时候,用上自我催眠的方法,是很容易取得成效的。
我们先来介绍一种最常用的帮助入眠的自我催眠技巧,即下阶梯催眠法。
首先,让自己放松下来,平躺在床上,闭上眼睛,什么都不要想,然后在内心暗示自己:“我现在要睡觉了,我会睡得很好,睡得很熟,明天起床时,整个人精神抖擞,充满活力。”“现在,我会从楼梯上走下去,每走一级阶梯,我就更接近睡眠状态,当我走到第二十级阶梯时我就会睡着了。”
接着就在内心想象自己慢慢走下楼梯,每走下一级,就感觉自己更放松,意识更模糊、松柔,这样一番暗示之后,很快就能引来睡意。
对于睡眠障碍不严重的老人来说,完全可以自己使用自我催眠的方法。但是那些睡眠障碍非常严重的老人,则最好请他人帮助催眠。不一定要找专业的催眠师,请家人帮忙就可以搞定了。下面,我们也来简单介绍一下他人催眠技巧。
催眠者要帮助被催眠者全身心处于松弛状态,这样比直接诱导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的暗示效果好。催眠者只需将被催眠者导入浅度催眠状态,无须导入深度催眠状态,这两点是催眠者在治疗失眠症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暗示诱导的程序如下:
1.请将注意力集中于你的脚尖,渐渐地,你会感到双脚的力气消失了,你感到非常舒服,继续体验,继续体验双脚放松的舒适感。
2.然后,请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小腿,渐渐地,你会感到小腿、膝盖、大腿非常松弛,两条腿不想动,感到非常舒服,继续放松继续体验小腿、膝盖、大腿力气消失后的舒服感觉。
3.现在,请将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腹部,渐渐地,你的腹部非常松弛,紧张的力量消失了,你感到非常舒服,请你继续体验腹部气力消失后的舒服感觉。
4.现在,请将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胸部,胸部的力气渐渐消失了,放松,一直放松,持续体会胸部力气消失后的舒服感觉。
5.现在,请将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肩部。放松肩部的肌肉,肩头的力气渐渐消失了,感到非常舒服……放松,请你继续体验肩部力气消失后的舒服感觉。
6.现在,请将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颈部,渐渐地,你的颈部开始放松,力气消失了,非常舒服,你继续体验颈部力气消失后的舒服感觉。
7.现在,放松你的双手,双手的力气慢慢消失,力气消失非常舒服,你觉得双手很沉,但是非常舒服,继续体验双手力气消失后的舒服感觉。
8.现在,你的全部身心都已经完全松弛下来了,你感到非常轻松和舒服,你的眼皮很重,你的全身非常放松,非常沉,深深下陷,你想睡了,你真的很困了,好好入睡吧!
如果老人们觉得自我催眠和请家人帮助催眠的效果都不是很好,而且又不愿意请专业的催眠师来帮忙的话,那么,还有一种方式,可以试一试,老人们可以购买一些专业的催眠光盘,这样的话,在入睡前,只需要将光盘播放出来,自己按照催眠指示去做就可以了,这种催眠方式成本不大,但效果是比较好的。
好睡眠是规律养出来的
孙思邈是我国著名的医药学家,终年102岁,他长寿的秘诀之一就是作息规律。他将自己的作息规律概括为“虽云早起,莫在鸡鸣前;虽言晚起,莫在日出后。”好的睡眠是规律养出来的。
很多老人每天都为睡眠障碍而头疼,但细究下去,就会发现,很多人的睡眠并不规律,他们的睡与起更多的是随性而为,有了睡意倒头就睡,睡醒了就爬起来,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表。而且,有的老人肩负着照顾孙子孙女的责任,婴儿孩童都比较闹腾,这也让老人们的睡眠无法规律起来。长期下来,这种不规律就会影响到睡眠的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按规律睡眠,不仅仅只按时休息按时起床而已,按规律睡眠,还要跟春夏秋冬四季结合起来,每一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睡眠规律。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自然规律。生活在自然中的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健康地生存。人们的睡眠也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论述过一年四季应如何遵循就寝与起床时间,“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就是说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在春天和夏天保养阳气,秋天和冬天保养阴气,以顺从这个根本。假若违反了这个根本,生命根本就要受到戕伐,就要发生疾病;如果能顺从它,疾病也就不会产生,这就叫做四季睡眠养生法则。具体而言是:
春季:春季是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人们应该入夜即睡觉,早一些起床,到庭院中散散步,舒展形体,让自己能吸收大自然的那种生气与精华。
夏季:夏季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人们应该晚些睡觉,早些起床,应该精神愉快,不要发怒,使体内阳气能够向外宣发,这就是适应夏天的调养。
秋季:秋季要早睡早起,像雄鸡一样,天黑睡,天亮起,使意志安逸宁静,来缓和秋天肃杀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使肺气保持清静,不让意志外驰。如果违反了,就容易损伤肺气,到冬天容易生病。
冬季:冬季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们不要扰动阳气,应该早些睡觉,晚些起床;最好等到日出再起,使意志好像埋伏般地安静,避严寒,保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出汗。否则就容易损伤肾气,到来年夏天,就可能发生痿厥之病。
看似简单的睡眠,其实有着很大的学问,人生长在自然之中,如果能让睡眠跟上自然的节律,那么,不仅能睡得更香甜,而且更有利于老人们的养生与长寿。
安稳睡眠的八忌与六要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一年365天,哪天都不能少了睡眠。
还有更通俗的说法,“骑马坐轿赶不上睡觉”,良好的睡眠带来的美妙感觉是任何事情都无法取代的。充分的睡眠,对于人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要。但要想获得一个良好的睡眠,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必须避开以下八个禁忌:
一忌临睡前进食。人进入睡眠状态后,机体中有些部分的活动节奏便开始放慢,进入休息状态。如果临睡前吃东西,则胃肠、肝、脾等器官就又要忙碌起来,这不仅加重了它们的负担,也使其他器官得不到充分休息。大脑皮层主管消化系统的功能区也会被迫兴奋起来,在入睡后常产生噩梦。如果赶上晚饭吃得太早,睡觉前已经感到饥饿的话,可少量进食一些点心或水果,但吃完之后,至少要休息半小时才能睡觉。
二忌睡前用脑。如果有在晚上工作和学习的习惯,要先做比较费脑筋的事,后做比较轻松的事,以便放松脑子,便于入睡。否则,脑子处于兴奋状态,即使躺在床上,也难以入睡,如此下去,还容易导致失眠症。
三忌睡前激动。人的喜怒哀乐,都容易引起神经中枢的兴奋或紊乱,使人难以入睡甚至造成失眠,因此睡前要尽量避免大喜大怒或忧思恼怒,要使情绪平稳为好。如果你由于精神紧张或情绪兴奋难以入睡,请取仰卧姿势,双手放在脐下,舌舔下颌,全身放松,口中生津时,不断将津液咽下,几分钟后便能进入梦乡。
四忌睡前说话。俗话说:“食不言,寝不语。”因为人在说话时容易使脑子产生兴奋,思想活跃,从而影响睡眠。因此,在睡前不宜过多讲话。
五忌蒙头而睡。老人怕冷,尤其是冬季到来之后,总喜欢蒙头而睡。这样,会大量吸入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缺乏必要的氧气,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六忌当风而睡。睡眠时千万不要让从门窗进来的风吹到头上、身上。因为人睡熟后,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所降低,如果当风而睡,那么时间一长,冷空气就会从人皮肤上的毛细血管侵入,轻者引起感冒,重者口眼歪斜。
七忌对灯而睡。人睡着时,眼睛虽然闭着,但仍能感到光亮,如果对灯而睡,灯光会扰乱人体内的自然平衡,致使人的体温、心跳、血压变得不协调,从而使人感到心神不安,难以入睡,即使睡着,也容易惊醒。
八忌对炉而睡。这样做,人体过热,容易引起疮疖等疾症。夜间起来大小便时,还容易着凉和引起感冒。值得一提的是,如使用蜂窝煤炉取暖,应注意通风,以免煤气中毒。
在避开这八个睡眠禁忌之外,老人们要想安睡到天明,还可以试试下面的这六种有利于安眠的方法:
一要学会按摩助眠。自我按摩的方法,可起到调整全身器官的作用,能缓解、消除失眠症状,达到助眠目的。其方法有:
1.用拇指按揉前额两眉头中间印堂穴,轻揉1~2分钟。
2.用拇指点、按、揉两侧太阳穴1~2分钟。
3.用两手拇指按压后脑颈部两侧凹陷处风池穴,以轻微酸胀感为宜。
4.用两手五指、掌面交替反复拍打前额及脸部,轻微敏捷拍打1~2分钟。
5.两手掌搓热,立即用掌心摩擦前额及面部36次以上。
二要尽量保持睡眠环境的安静舒适。安静的环境是睡眠的基本条件之一,嘈杂的环境,使人心情无法平静而难以入眠,故卧室窗口应避免朝向街道闹市或加上隔音设施。噪声不仅损伤听觉,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其他系统也有不良影响。研究发现,较强的噪声长时间作用后,除可导致听力下降外,还可引起头晕、头痛、耳鸣、失眠、乏力、记忆力减退、血压波动及心律失常等症状。因此,防止噪声污染,保护环境安静,对提高睡眠质量,保护身体的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要适当午睡。不管老人们在前一天晚上睡得多好,但经过了一个上午的能量消耗后,很多老人在精力上都会出现一个“短缺”,而午饭后小睡一会儿能够有效补偿人体脑力、体力方面的消耗,对于健康是大有裨益的。但午睡时老人们要注意,不要饭后立即睡觉,最好过半小时再午休,午休时尽量在床上休息,不要坐着或趴着午睡。如果午间没有睡意的话,可以在床上平躺着,放松一下,也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式。
四睡前最好要泡泡脚。古代医学典籍中有这样的记载:“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脚的重要性。刘纯在其书《短命条辨》中说:“临睡烫脚,温经络以升清气,清气升而不死。”中医强调睡前烫脚,能刺激足部的穴位,有效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下肢的沉重感和全身疲劳。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脚底是各经络起止的会聚处,脚掌上有神经末梢与大脑相连,是人体的保健“特区”,充分开发这个“特区”的保健潜能,对预防某些疾病有一定益处。热水洗脚时,不断用手按压脚心的涌泉穴,脚上经脉一通,能促进气血运行和新陈代谢,加快下肢血液循环,消除下肢沉重感和全身的疲劳,既能促进睡眠,又可以祛病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