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1
本节课是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笔者在我市一所实验中学多媒体教室的一节公开课,课堂中数学优等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有,所用教材为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在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的基础上,本节课让学生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重点,也为以后学习分式方程的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采用指导探究法进行教学,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让教师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并给学生提供“从事观察、推理、验证与交流等教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教学活动,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整堂课采用“创设情境―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拓展、应用”的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充分交流。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初步认识用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等量关系。
2.能力目标:列方程解应用题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在解决一系列有趣而富有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合作交流,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建立等量关系。
五、案例教学用具
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六、案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做游戏:给黑板上挂本日历,请三名同学背对日历,老师圈出日历横行的三个日期,其他同学口头计算其和,然后将结果告诉台上的同学们,由台上的同学猜出是哪个日期,谁先说出为胜。
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的日历中有哪些规律,想想看,能否用我们前几节课学的方程来解决问题,从而引出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给出多媒体课件动画的图片并出示5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每一组派一个代表回答一个问题。(该问题对学生具有挑战性,教学时要让学生亲自做做游戏,观察规律,并且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老师总结:设的未知数不同,列的方程也不同,在本问题中,这三天的和为60是求题的等量关系。也就是说,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解得32号是不会出现的;解得0号,也是没有的。(让学生体会解方程后必须根据实际意义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师生互动,运用新知
1.多媒体课件演示,做一做。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灵活设未知数。
2.出示例子。如果所圈出的4个数的和为76,这4天分别是几号?
让学生学习多种设未知数解方程的方法,老师应修正学生解题的过程。(可与同伴交流解法)
(四)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解决课本习题5、6的第1题,先让学生解决第一问,求得答案是x=40/3。此时有些学生茫然了,怎么回事呢?老师适时提示:这一结果符合实际吗?并进行进一步深入:这3个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而40不是3的倍数。(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并汇报和交流,通过学生汇报获得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并及时纠正和点评。)
(五)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问题?
1.找准日历中的数量关系。
2.利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必做题:课本P1812、3
2.选做题:《伴你学》1、2、3。
七、案例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
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1.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了学生的导师、伙伴,在课堂上除了引导学生活动外,还要认真聆听学生“教”你他们活动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2
《角》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这节内容主要是认识角及角的表示方法,能准确使用度、分、秒表示角的度数。
由于角是我们生活当中经常接触的平面缀瓮夹危那么我就找到了本节课的切入点,由生活当中与有关角的实物进行导入,三角形的屋顶、张开的圆规、剪刀、楼梯的拐角,挂钟上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既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角的印象,又给七年级的学生带到一种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情境之中。
来到牧牛中学,接触了生本课堂四步教学法,结合此种教学方法应用于《角》这一节课当中,让我感受到其中的优势与奥妙。于是,想借此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
第一步,前提预设。每节课之前都会安排一名同学作为小先生向大家做课前展示,可以是对前面的复习,也可以是针对本节课相关的才艺小展示,在《角》这一节课当中,小先生是利用教具五棱柱让学生观察上面的平面几何图形,同学说到了矩形,五边形,点,线段,既而大家观察到了角,也间接的为本节课埋下了伏笔,为教师导入新课做了很好的准备。此为第一妙。
在小先生完成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勇于观察,总结,学会表达。小先生也得到了谦虚接受同学指正的机会,这也是数学上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第二步,目标解读。借着教师引导的情境来到了《角》的世界,由一名同学大声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适当讲解,使得学生更加明确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及重难点,俗话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学生都准备好了,那接下来的教学自然水到渠成。此为第二妙。
第三步,合作学习。作为又是班主任的我,把班级分为八个学习小组,每四人一组,每组同号学生知识水平相当,一号为组长,三四号成绩稍微落后一些,这种分配也是希望各小组都能有效地进入到学习讨论中去,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借着导学案上老师给提供的自学参考,由组长带领组员进入自主学习,合作研究得出方法,结论。发现共同的问题老师集体讲解,大大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比如在《角》这一课中,同学们对希腊字母比较陌生,那老师就可以引导集体学习,朗读书写,看着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上来,作为老师的心里,欣慰,满足。这样的课堂老师上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愉快。
《角》中,第一个需要大家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是“如何从两种角度定义角”,在讨论过程中就会发现有的同学能很好的从多角度想问题,有的同学只能想到一种,经过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后,大家几乎都能明白“如何从静态定义角”“如何从动态定义角”,形成一个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完完全全的把大家的学习状态调动起来,一个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立刻显现出来。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可深入到各小组当中,参与学习,参与讨论,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将传统的课堂化身为“学术研究小天地”。讨论完成之后,由各组代表向老师汇报讨论成果,鼓励三四号同学发言、展示。这一过程中是教师对学习成果的验收,又是教师及时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掌握新知的有效途径,做到“放的出去,拉的回来”,收放自如的掌控课堂,让学生不偏离课堂重心。这也是生本课堂四步教学法的优势所在。
第四步,课堂反馈。前人经验,数学的有效学习离不开做题,在学习了新知之后,如何知道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判断大家的盲区所在,于是针对本节课的适当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角》中这一环节,导学案上我设计了六道习题,从难易程度上看,由易到难,让学生初尝学习的喜悦后勇于挑战自己,层层递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知识点上看,能很好的帮助消化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基本做到一点一题,最后提升,在最后一题的设计时,小试牛刀,“3时整,钟表的时针和分针构成多少度的角?4时呢?3时30分呢?”将数学问题又回归到了生活当中,与激情导入新课时遥相呼应,恰到好处的再次渗透大家,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即在我们身边。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3
一、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教书育人的任务放在首位,将自己的单一角色变为多重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倾听者、学习者。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活动情境与程序,组织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心中所想,不要害怕出错,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同时,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引导他们在群体交流中自我发现,特别是在知识的联结处、疑难处,思维的干扰处、转折处,最终使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弄清概念的形成、计算的原理、公式的推导、解题的思路。
例如,八年级数学《梯形》一节,先让学生观察具体实物,然后从中抽象出梯形,通过观察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异同得出梯形的概念,通过折纸操作得出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和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性质。对于性质2,引导学生添加对角线再对折,从而很快得出结论。对于定理的证明,是让学生自己互相讨论来完成。至于练习,也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同学们互改互评,共同讨论获得最佳答案。这样整节课学生都是在主动完成各个教学活动与教学任务,教师起到设计、组织、疏导、承接、提问、启发、倾听、纠错、归纳的作用,效果很好。
二、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上课不专心,有时就是因为对学习内容没有形成内在需求,缺乏兴趣。而参与式教学是以活动为载体的,其特征就是“动”。要使学生做到眼动、脑动,甚至是手动、脚动,形成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局面,就要求教师要巧设活动。不同的活动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以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为原则。例如,在教学《方差》一课时,为展示数据波动的大小,选用学生很感兴趣的姚明与队友的照片和仪仗队的照片。仪仗队队员的个头一样高,易于看出他们的身高数据整齐;而姚明与中国队友站在一起,身高差别较大,便于说明他们的身高数据波动大。
情境的设置,有些还可以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包括课内和课外的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如课前让学生参与数据的收集、课件教具的制作,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课中层层展开活动,学生或独立完成活动或通过小组协作完成任务,获得参与探索的乐趣;课后引导学生开展相关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延续学生的参与。
例如,在七年级数学上册《多彩多姿的图形》一节中讲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时,提前几天让学生进行课外观察,收集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纸盒,并把收集到的纸盒展开;要求学生学剪立体图形的平面展示图,剪出的纸是连在一起的,能粘成正方形、长方形、圆柱、圆锥等。课堂上先展示学生的作品,然后让学生介绍怎样剪,并将制作的立体图形从粘贴的地方展开,展示各个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最后归纳各个同学所用的不同的剪纸方法,得出同一种立体图形的各种平面展开图,这样就让学生在参与中很自然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改进方式,积极探究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因此,教师要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或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知识,或与同学、老师合作切磋、探究知识,形成师生、生生之间一种有序、民主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设计好教学,确定哪些地方应予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讨论、哪些属于教师操作、哪些该让学生动手。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构建方式都不同,所以对事物的看法、理解就存在差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个人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再到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中得到显现,又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对问题的解决和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事实上,也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议一议……才能使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运用过程,从而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对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字试一试,或把数字演变成字母想一想;对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冥思苦想效果好得多。又如,学习“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在上“勾股定理”时,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试验;在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做相对运动的试验……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四、多元互评,以评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