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学数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学数学范文1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序;思维;能力;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有序的教学,这种有序不但会带给孩子安全感,也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孩子清晰的思路,为他日后做事情讲条理打好基础。
所谓有序,即一个系统由较低的结构转化为较高的结构的过程,它是阶段性的整合,是系统性的链接。以教学系统为例,讲清、学会的过程,是为有序;反之,讲授不清,迷惑不解的过程,为无序;记忆、理解的过程为有序,而遗忘、生疏的过程为无序。思维条理化、灵活变通的过程,为有序;而思维紊乱,呆滞僵化的过程,为无序。有效教学的着落点正是“有序原理”的应用。
幼儿园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发展孩子智力、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平时在教学中的有序性。才能达到“有效”的目的。下面我就以中班数学教学为例;,根据自己平时的点滴教学积累与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学期开学,数学教学开始前的准备工作――井然“有序”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幼儿的特点是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因此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
二、课堂教学――教师“有序”教学,循序渐近,环环相扣,提升数学能力
(一)教师的提问要体现“有序”
教师的提问会影响到一堂课的效果是好是坏。如果教师在进行提问设计时,能关注思维的有序性,对于孩子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下面是我上过的一堂课,内容为《送礼物》的提问环节的设计:
1.各种吃的、玩的及部分穿的物品散放在桌上。
师提问:“幼儿园捐了许多物品要送往玉树灾区,需要我们班的小宝宝来整理一下。”
师提问:“先看看有哪些物品”,“怎样整理才整齐呢?”(教师提示:把果冻和果冻放在一起……)
师:“这里有许多塑料篓,可以把相同的东西放进一个塑料篓里,要摆放整齐。”
2.塑料篓摆好,请幼儿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个塑料篓里。
师提问:(根据幼儿整理的情况)“分别说说每个塑料篓里放的是什么物品?有什么用途?“
3.讨论归类的标准。
师提问:“幼儿园给了我们几个纸箱,让我们把物品装进去。你们看看可以把哪几种物品放进一个箱子。”“为什么这几种物品可以放进一个箱子里?”
幼儿开始分组讨论。
讨论结果:按这些物品的用途(吃、穿、玩)分别装进纸箱里。
师提问:“怎样将这些物品放进箱里,才不会放乱和损坏它们呢?这里的塑料袋能用吗?”
幼儿分工合作将物品装入袋中,分别放进几个纸箱里。
师提问:“说说这几个纸箱里放的都是什么物品?”
4.为物品设计标记。
师提问:“这几箱物品送到玉树灾区怎样让大家知道箱子里装的是什么?”
教师展示自己设计的物品标志,并引导幼儿理解,及启发多种思维创造。
5.幼儿自己设计与制作标记。
教师展示贴有幼儿制作标记的纸箱,引导幼儿说说箱子里装的是什么物品,(如:箱子里有小汽车、万花筒、油泥都是玩的。)
从上面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将物品按种类摆放在一起;进而提问提出分组讨论归类的标准,学习按用途归类;最后提问启发幼儿制作物品标记。这也体现了教学“循序渐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二)教学活动设计组织要突出“有序”。
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组织时,如能用“有序”思维作引领,每一个活动之间环环相扣,知识衔接自然有序,既可以使一堂课上得扎扎实实、井然有序,旁人听起来也不会觉得“花俏、浮躁”,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思维的有序性。
三、课外教学――以幼儿“有序”的操作为主,发展“有序”思维习惯
教师引导幼儿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将数学教育活动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当中,让幼儿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人,说一说自己的身高、体重、家里的电话号码、门牌号码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看一看日历,感知月、日的顺序,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是几月几日,说出自己一天的活动――起床、上幼儿园、吃饭、游戏、睡觉、离园等,引导幼儿认识时钟,感知相关的数学知识。
在幼儿学习数守恒知识后,在“长度守恒”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操作的材料,这时教师让小朋友们动手摆弄、操作,他们一边操作,一边议论着。孩子们经过反复的操作、议论、思考,最后得出“等长的两种物体,它们的长度都是不变的。不论你怎样摆,怎样变换形状”。
为了巩固对形状的认识,我设计了“送娃娃回家”的操作游戏,请小朋友把正方形的小卡片送到正方形盒子里,把圆形片片送到圆形的盒子里,从中获得相关经验。游戏《掷筛子》中,为幼儿提供筛子,六面写有1―6的数字,通过掷筛子的点,数出扑克牌排火车,复习6 以内组成,感知分解组成的排列规律。
通过以上课外教学,我发现课外教学要以幼儿的操作为主,教师只是提供材料及适时加以引导、指导。因此幼儿的“有序”显得格外重要。
(一)活动操作过程要凸显“序”。
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孩子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孩子的思维。孩子在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条理性可得到提高。
(二)解决问题时要抓住“序”。
幼儿学数学范文2
当孩子对这些游戏感兴趣以后,每次游戏不超过一刻钟,理由是所有数学游戏都很费脑力,一次超过一刻钟就会感到疲劳。
在幼儿园里,我们所开展的数学活动一般都以游戏为主,但幼儿对数学活动表现出的兴趣、能力水平还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开展幼儿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的幼儿数学学习活动现象:
在“动物的舞蹈”这一操作单中,要求幼儿根据动物向前跳、再往后退的步数找到动物最后停下的位置。仇心远的操作单全错了。于是,我叫来仇心远数给我:看小兔子先向前跳了5步,仇心远开始数:1、2、3、4、5,不过他数的时候1是在原地数的,然后到2的时候才开始移动了一格,后面依次跳下去了。我告诉他:跳的时候,第一步就要跳离开原来的格子,并示范一遍。让他接着往下数:后退2步,结果:仇心远数的时候依然是1在原位,2才开始移动。
针对仇心远的这种情况,我在区域游戏中和他玩起了飞行棋的游戏。投骰子了,我投到3,向前进了3步。轮到仇心远了,他投到5,开始时他还在原地1,2再开始移动,想想似乎不对,在我的鼓励下,他开始从1变动,慢慢地从想一下、看我一下到开始正常自如地按骰子数走棋了。
这一节数学活动进行了目测一个数群,然后接着往下数的方法练习。其中有一份幼儿操作单中(见上图)要求小朋友按序填空。李佳谦小朋友在操作这一活动时首先从第一格数1,接着数第二格2,于是在第三格画上了三个圈,画完之后他又开始从第一格数:1、2、3、4,于是又在第五格画上了5个圈,画完之后再次从第一格数1、2、3、4、5、6,再画7个圈。
大多数小朋友只在一开始时数一下,然后一般能记住刚才画的圈的个数,接着往下数着做。李俊辰小朋友能从空的前一格或后一格的圆圈个数立刻判断出空格中的圆圈数,这样做就又快又对。
从这张操作单的完成方法和速度中可以看出幼儿目测数群、数数之间的水平已经开始出现差异。
案例三:依样接画
在平时的区域游戏时,姚雨涵小朋友最喜欢的就是选建构拼图游戏玩,她将彩色的拼图积木分类摆放,然后拼成红白颜色相间的长条彩色小路,有时拼接成绿白紫三种颜色的规律小路,后来慢慢演变成绿白蓝黄红等5-7种颜色的规律排列。白修远也学姚雨涵的玩法,但白修远的颜色排列却是无规律的,杂乱、无序的。依样接画这一操作单要求幼儿根据前面的排列规律再接着往下画。在建构拼图游戏中的表现反映在幼儿的依样接画数学操作单中就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姚雨涵做得又快又对,白修远却困难重重。
于是我们将那些在依样接画操作活动中存在困难的幼儿再次回归到游戏活动中,让他们玩感兴趣的拼图活动,从无意识地拼慢慢过渡到有简单规律地拼,通过自己摸索、同伴相互学习和老师引导多方面结合,促进幼儿将生活中的数学内化成自己的行为。
案例四:感统失调的西西
聪明、活泼的西西在集体活动中思维非常踊跃,特别在数学活动中能积极举手、踊跃发言,而且正确率也很高,可是操作单的结果却总是出现错误。接连的错误使西西受到了打击,他开始害怕上数学课了。家长担心地问我:“我们家孩子是不是数学很差?”
于是,在幼儿操作环节,我对他进行了观察:操作单——看图按标记记录。左边是含颜色、大小、有无叶子等特征的5只苹果,右边分别是大小、红绿、有无叶子的标记。西西拿到操作单后在大标记后写了一个3,老师提醒他再数一数,“1、2”,“几个大的?”西西:“2个。”西西把3擦掉,再写,还写“3”,老师再提醒他点数,这下才写成刚数的“2”。
点数或目测之后与写的结果发生差异,这是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之一,怪不得西西的操作单经常出现错误,而问他又全都懂。通过这种观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寻找有效的改善方法,在幼儿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对这些幼儿加强个别监督、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增强信心,从而培养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活动的整体能力。特别忌讳的是幼儿园老师凭借操作单结果给孩子下结论,打击孩子的自信。
幼儿学数学范文3
一、生活化的设计,成为孩子们接受数学知识的最佳方式
瞧,中班的玩具店开张了!老师扮演的老板真令人羡慕不已,一大堆的玩具一下子就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球,孩子们兴奋、欢呼雀跃。当老板宣布:今天的小店员可要注意,等会儿请你按照老板给出的图样(上面是各种玩具摆放的顺序)来帮忙把玩具送到货架时,孩子们就用他那小小的眼睛认真地观察起图样来,然后有秩序地把玩具送到了它们应该摆放的位置。(这比空洞的说教:小朋友请仔细看图样,然后按图样把玩具摆放好,效果要好得多。)摆放完毕,老板一检查,全对,真是奇了,还真别小瞧孩子们的能力哟!店铺开张了,生意还真不错,有不少的玩具被孩子们买走了,架子上渐渐地空出了位置,这时老板提议:“小店员们,为了能让后来的人也能买到原先的玩具,我们到仓库去取货吧!”“那么,我们去仓库该取哪些货呢?”老板这么一问,孩子们就再仔细地对照图样来,然后再看看货架,原来是汽车、小兔、翻斗车和小熊已经被人买走了。待大家确定了所缺货物时,就有几个勤快的小店员和老板一起到仓库取货了……孩子们就是在这样生活化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排序、推理等等相关的数学知识,把数学元素巧妙地融入到生活化的情景中,让孩子主动地在生活情景中去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这不失为幼儿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二、生活化的操作材料,更是让孩子体验到数学的奥妙无穷
1.扑克牌玩出了新花样
扑克牌是我们生活中随处都能找到的材料,扑克牌中的学问也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记得刚开始和大班的孩子玩扑克牌时,老师和小朋友一样始终限于传统的“争上游”和“猫钓鱼”。孩子们第一天玩“争上游”时,赢了的孩子不时喊着:“我赢了!我赢了!”那开心的表情真是溢于言表,看着孩子们赢了就开心,输了就叹气,我在心中不禁暗自称道:“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情绪是如此的真实、自然、有趣,让孩子们置身于游戏中学习数学,真应该落到实处。”可当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玩着这些老游戏时,他们原先的快乐似乎渐渐消失了。于是我们几位老师一起来探讨起扑克牌的玩法。扑克牌与数学的关系最为紧密,于是我们就将幼儿所要掌握的与数相关的概念、内容进行重新梳理。渐渐地,老师的思路打开了,孩子们玩出的花样也是一个更比一个多。用扑克牌玩起了比大小,及时巩固了对“”和“”的认识;用扑克牌玩起了数的组成;用扑克牌玩起了相邻数;用扑克牌玩起了排序(数字的排序,花色的排序等等)……为了让孩子们在数学区中能自由操作,我们还找来了旧台历,把孩子们已经操作过的内容一一做成“活动单”粘贴在旧台历上。比如:将“”画在一张纸上,孩子们一看就知道这是开展比大小的活动,这张纸就是我们所说的“活动单”,将许多“活动单”都粘贴在旧台历上,置于数学活动区内,便于幼儿随时翻阅,然后按照“单”上的要求自主进行操作活动,这个“单”可以是老师做出来的,也可以是幼儿自个儿制作的或通过师幼、幼幼讨论后共同形成的,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玩出的花样更是异彩纷呈。
2.地板块儿铺出了新内涵
幼儿学数学范文4
【关键词】探索;数学;学习
幼儿园数学教育正发生着从注重静态知识到注重动态知识,从注重表征性知识到注重行动性知识,从注重掌握知识到注重构建知识的重大变革。我们要改变幼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本文试图从集体教学、区域游戏、日常生活三方面探讨幼儿数学的学习。
在集体教学中理解掌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幼儿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由幼儿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因此,在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幼儿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例如,在“我们爱运动”主题活动中,我们组织孩子开展“我喜欢的运动”选拔。可是,在一个主题中出现的运动项目有十三种,孩子们不知道如何下手。有的孩子说:“赞成的就举手,然后一个个地数过去!”这个主意马上就被否定了,原因是嫌太烦了。有的孩子说:“我们把这些运动都画下来,谁喜欢哪项运动就站就站在哪项运动旁边。”可是,这样的做法一人只能选一项运动。最后大家决定把所有的运动项目画在一块大板上,每个小朋友拿三个贴花,把贴花分别贴在自己喜欢的三项运动上,然后数一下,哪项运动上贴的贴花最多,就是最喜欢的运动,然后按照贴花的多少,选出第二、第三……在这一系列讨论、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幼儿学习了计数、按数排序,掌握了多种统计方法,并在实践中运用了这些知识和技能。又如在大班幼儿认识时钟的活动中,班上总有一些孩子与时间概念绝缘,教了很多次都不理解,教师觉得非常懊恼,孩子更是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对学习数学失去了兴趣。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老师请这几个孩子做小值日生,并给他们列了个特殊的《工作时间表》,每天早上8:00到园,8:10开始擦桌椅,9:15开始给小朋友分牛奶,10:00给小朋友分水果,11:30擦桌子,以上的时间都用时钟的形式表示。如果做得好可以获得“最佳值日生”的称号,并可以得到一块精美的蛋糕。这项工作引起了几个孩子的兴趣,为了很好地完成任务,他们开始主动去研究工作表上的时钟,也渐渐学会了看时钟。这样融入情境的数学学习摆脱了老师讲幼儿听、老师教幼儿记的传授方式,让幼儿在主动探索、理解的基础上直接获得经验,如同拆除了幼儿与数学之间的“围墙”,拉近了幼儿对数学的心理距离,大大降低了幼儿学习数学的难度,提高了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信息交流情境,帮助幼儿理解数学的意义
建构主义重视意义的社会建构,认为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因此,在数学获得中应多创设机会让幼儿对自己的操作行为进行表述,从而帮助幼儿巩固内在的认知结构。如在数学活动“按规律排序”中,要求幼儿按照前面出现的示例将后面的物品排序,有些幼儿不能一下抓住排列的规律,就没有办法操作。我们不仅让幼儿尝试进行操作,并且启发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排列的,甚至用反复的语言说出排列的顺序“红黄绿红黄绿……”,这一做法使幼儿通过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巩固了操作思路,帮助幼儿掌握了相关的数学概念,同时还请其他幼儿评价自己的作品,这时不仅仅是语言信息的交流,还有视觉信息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幼儿集体智慧信息的交流。
(三)提供操作材料,帮助幼儿巩固数学经验
在数学集体教学中,我们引导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幼儿学习数学的操作活动可与分类、排序、比较、分合、计数、计量等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幼儿摸、画、剪、拼、排、贴、走、跑、跳等,以促进大脑积极思维,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小猫钓鱼”让幼儿在钓鱼游戏中进行点卡与数卡的配对,训练手眼协调能力和意义对应;“搭高比赛”是通过小方块积木懂得“高”与“矮”的比较是相对的,培养动作的灵活性和空间概念等。幼儿通过自身活动进行操作学习,兴趣很高,能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所以学习兴趣是幼儿不断探索新问题、获得新知识、永远向前的动力源泉。
(四)在不同领域渗透数学学习
幼儿园各领域教育内容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但都包含着一定的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内容,因此在完成各领域教育任务的同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有关数学的教育内容。在体育活动中,可以把数概念融合在“跳格子”等体育游戏帮助中,可以通过队列变化帮助幼儿形成空间方位意识。在绘画、泥塑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形状、对称意识以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经验。在艺术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欣赏自然界中蕴含数学关系的物体,如树叶的排列、花朵的数量、蝴蝶的对称等,使幼儿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与和谐美,感受数学魅力。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言活动中,可以让幼儿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学习数概念,如“今天星期一,猴子开飞机;今天星期二,猴子学画画;今天星期三,猴子去爬山……”这种语言用简单的形式反映了数学的规律。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将点数活动配上优美的旋律,能让幼儿在反复吟唱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
在区域游戏中探索学习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时间”等。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越来越感到区域游戏在幼儿教育中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有些方面正是集体活动所难以实现的。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区域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幼儿沉浸在游戏情境中,自发地探索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在区域游戏中探索数学的优势在于:
1.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区域游戏充满趣味与挑战,符合幼儿好玩、好奇的心理特点,幼儿在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的兴趣会大大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也会不断提高。
2.有利于进行分层指导
区域游戏一般来说参与人数较少,便于教师进行个别的指导,尤其是对于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无法关注到的、能力发展高于或低于整体水平的幼儿,教师可以根据个体的能力情况投放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3.有利于幼儿间互动学习
区域游戏中,幼儿之间的互动比较频繁,他们在共同游戏的过程中通常会有语言、肢体上的沟通和交流,并且相互习得、经验分享。一些数学能力较强的幼儿会主动地帮助一些能力弱的幼儿,在没有教师参与的情况下达到共同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应用
幼儿的数学学习最终应该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幼儿数学教育趋于生活化,这是因为:
(一)数学学习生活化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带有直觉行动思维的特性。也就是说幼儿的思维过程离不开直接的感知和动作,只有当幼儿在看到、拿到、听到具体物体时,才能进行思维。而且幼儿思维的发展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主要表现在幼儿对事物理解的进程上,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进而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评价发展到对事物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从片面的由外部联系进行判断和推理到比较全面的从内在本质上进行判断和推理等。同时,幼儿的注意具有不稳定、不持久的特点,对于新颖的、鲜艳的、强烈的、活动的、多变的以及能够引起他们兴趣和需要的对象,能集中注意力,但又很容易受更加强烈的新异刺激物的影响而转移。所以,幼儿的数学学习要落实到生活中,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应用,进而掌握数学概念和技能。生活化教学在某种意义上适应了幼儿形象思维的特征,体现并满足了幼儿注意不稳定发展的特性。
(二)数学学习生活化符合数学学科本身特点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表述表明,数学学科不仅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人的发展,它能够发展人的思维,能够帮助人解释并描述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能够帮助人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等。数学学习生活化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在遵循数学学科这一特点的情况下,让幼儿能够发展自己的思维,运用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去解释、描述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使幼儿在生活的情境中建构自己的数学概念及培养自己的数学意识。
上述研究表明,生活化数学是建立在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数学学科自身特点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适应教学改革发展需要的,既有自己的科学理论依据,也适应了时展的要求。能够促进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够促进幼儿对生活现象的了解,也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那么,如何进行数学学习的生活化呢?
我们可以利用现实生活情景,即充分利用周围生活环境中现有的数学因素,引导幼儿到大自然、日常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和乐趣。我们可以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幼儿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兴趣。例如,我们可以给幼儿提供管理班级出勤的机会,让幼儿统计早上8点以前到园的小朋友是多少,8点―9点到园的是多少,9点以后到园的是多少,爸爸妈妈送来的是多少,爷爷奶奶送来的是多少,迟到的小朋友是多少,没到的小朋友是多少,坐自行车的小朋友是多少,坐电瓶车的小朋友是多少,坐摩托车的小朋友是多少,坐汽车的小朋友是多少,今天班上一共来了多少小朋友等等。让幼儿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幼儿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
参考文献:
[1]刘艳.幼儿大班数学主题教育活动探索.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12
[2]冉江渝.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实施方法初探.教育科学,2008-5
[3]朱庆华.浅谈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科教学,2009-10
幼儿学数学范文5
关键词: 幼儿 数学教育 生活化
《纲要》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特征感兴趣和有好奇心,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鼓励幼儿运用正在发展的数学概念和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问题。从这一表述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已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从生活中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实际意义,并尝试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答身边的实际问题。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即“用生活来教育幼儿,教育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新《纲要》也明确指出,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也就是说,数学教育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教育应该生活化,让孩子在生活中感悟并发现数学的作用。
一、开发利用生活资源,力求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只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1.寻找幼儿生活中具有启蒙性、实用性的数学教育现象,作为数学教育的题材。
过去的幼儿数学教育内容偏窄、偏深,没有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过于注重对幼儿灌输抽象的数学知识,造成一些幼儿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因此,在我们选择数学教育内容时一定要淡化概念,从幼儿的生活入手,选择实用性强的内容。例如,在认识日历的活动中,让幼儿观察每个月的天数,自己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是31天,有的是30天,有的又是28天呢?教师再用故事的形式去回答,这样的学习幼儿更感兴趣。再比如,在“认识数字”的活动中,先让幼儿寻找生活中所熟悉的日历、图书、衣服、电话机、遥控器、针筒等物品,使幼儿在找找、玩玩、说说中发现生活中有趣的数字。再让幼儿想象:如果生活中没有数字会怎么样?让幼儿带着问题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说说它的用途,从而使幼儿在生活中常用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去不断获得新的经验。幼儿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非但不觉得学本领不好玩,反而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也很好。
2.从幼儿关注的各种问题中捕捉数学教育的内容。
幼儿经常会遇到自己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幼儿十分感兴趣的。例如:在喝豆浆时,自己杯子里的和别人一样多吗?户外锻炼时投沙包谁投得远?装玩具的篮子谁大谁小?1元钱能买什么?……我们完全可以就幼儿关注的这些问题进行专门的数学教育,引导孩子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启发他们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让他们不仅感受到数学的巨大作用,而且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善于发现,合理使用,操作材料生活化
陶行知教育方法论十分明确地指出,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学习数学的论述中言:“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幼儿是在教师为其提供的数学环境中,通过自身与环境的接触,自由探索,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使幼儿在与同伴、环境、教师的相互作用中,汲取经验,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
因此,材料提供是前提,老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操作学具,充分激发幼儿操作的愿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生活化的材料既受幼儿欢迎又能满足幼儿的操作需要,我们可以选择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自然物品作为数学材料,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感到有亲切感,而且能把幼儿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分类”教学活动,根据班内幼儿衣服、鞋、帽子的颜色、式样,以及男、女孩子的头发长短等进行活动设计,学习“数数”,让幼儿观察教室墙壁上的图案数量等。晨间活动,让幼儿参与收集材料,如,冰棒可以拼图;花豆、蚕豆可以分类、排序、数数;各种饮料瓶可以比较高矮、粗细等,孩子选择、比较、排序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为此,我先后制作数学操作材料八套(每个孩子一份),孩子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学习数学,兴趣高、主动性也强,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三、大胆实践,学以致用,实现教学手段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明确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认识规律,他明确指出“学习”就是实践,“教学做合一”的“做”则是更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通过实践,我觉得幼儿园数学教育既可以集体数学教学的方式进行,又可在幼儿的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中随时进行。
1.采用集体数学的教学形式,用模拟的生活和游戏场景解决实际的问题。
我们把数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生动、真实、可亲身体验的生活事件和游戏情境,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与情境中的人、事物、事件相互作用,由境生情,由情促学,全身心投入数学活动。如进行“认识日历”的活动时,我们对活动室进行了一番布置,活动室四周都是各式各样的日历(挂历、台历、墙历……大小不一)。我们发给幼儿每个人一张日历表,让幼儿自己练习看日历,在上面找出自己的生日,出生于几月几日,星期几;小朋友还可以二人一组,一人报出时间,另一人在日历表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还可让幼儿从日历上找到爸爸、妈妈的生日,进一步练习看日历。在这种模拟情境中,他们不仅认识了日历,而且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在这样的游戏场景中学习参与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也很不错。
2.知识融入现实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我们必须正确把握生活现象与抽象数学之间的本质联系,让幼儿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它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各种鲜活的情景可激发幼儿去探索的欲望。如在进行认识日历的活动中,幼儿不仅学习了一年多少天,一月多少天,一周多少天,而且在练习看日历和找生日的活动中无意间学习了加减的运算:一周有七天,五天学习,7-5=2,那么就有两天休息,今天是星期三,还有两天就可以休息了(5-3=2),妈妈三月份过生日,再过两个月就该我过了,等等。幼儿不仅巩固了日历的知识,而且发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财富,对幼儿园数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教师选择的教材、情节贴近幼儿的生活,注重让幼儿感受并唤起生活的体验,就会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我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内容,引导幼儿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需要,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真正调动起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行理解和应用。正如陶行知先生指出的:“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幼儿学数学范文6
一、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日常生活充满了数学,如身上服饰颜色、图案;周围物体的形状、大小、多少等都能潜移默化孩子的感性认识。对幼儿来说,数学概念只体验在他的生活经验之中,而并不依赖你循序渐进地去教。生活中,幼儿的发现可以成为数学教育的契机。如进教室,兴奋地叫“我是第一个进教室”,“我是小组的第一”等。这些正是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数量和序数的教育契机。老师借机问:“你是你们小组第几个坐下的”, “你是小组第5个坐下”和“你们小组有5个人”,这两个5是一个意思吗?在老师指导启发下,大家不断探索发现并掌握了“每一个数在不同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指向,有时是总数量,而有时是表示顺序的数”这一数学中的难点数量与序数的关系。
二、一日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内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数学领域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因此,幼儿园课程不仅应选择幼儿的生活作为教育的内容,还应通过幼儿的生活来进行教育。
1.利用每天有规律的活动时间来认识时钟
如:每天的入园、上课、户外活动、吃饭、离园等活动都是有时间性的。每次活动前教师有意轻声说:“十点了,该玩区域游戏了”、“十二点了,该午睡了”、“三点了,该户外活动了”。孩子们都会去看时间。这样时间长了,幼儿就会主动的提醒你几点了,该干什么了。
日期的认识也是比较抽象的。但我们充分利用自制的活动挂历让幼儿自己更换日期。每天的值日生早晨入园后的第一件事情是更换日期。刚开始幼儿还需教师的提示或帮助,现在我班幼儿都能非常准确的更换日期,就连双休日或放长假后,幼儿都能准确的推算出今天是几月几日。
2.利用户外活动的时间向幼儿渗透数学信息
户外活动是幼儿都非常喜欢的,如果把户外活动与数学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跳绳、拍球的活动都是渗透数学信息的大好时机。《看谁拍得多》、《你来跳我来数》的活动,既让幼儿锻炼了身体,又让幼儿练习了数数和数的比较等。《跳格子》、《找朋友》的游戏,可让幼儿在游戏中复习相邻数等。
3.利用幼儿的日常生活进行数的渗透
午餐时间更是随机渗透的绝好时机,值日生要根据幼儿当天的出勤人数,分碗、勺、饼干、水果这些活动都是幼儿自己做的事情。值日生分碗勺时,可让他们数一数每桌有几位小朋友,需要几把勺子,几个碗。在分碗勺,然后送到每组小朋友手里时,幼儿点数、掌握一一对应关系的能力自然得到锻炼与提高。
三、非正规数学活动中的有效教学策略
“幼儿一日生活都是课程”。所谓非正规性数学活动就是在幼儿的其他活动中渗透着的数学教育,这一部分常常是教师视而不见的,因而浪费了大量的数学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所含大量的数学信息,拓宽数学操作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得数学教育因素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得到充分的利用。
1.重视环境的数学教育功能。
数学教育实际上就是数与形的教育,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到处都隐含着数与形。幼儿园的门窗、墙壁、桌椅、架橱、楼梯、各种电器;室外的树木、花草、小动物;活动室墙饰上数量不同的各种小动物……教师可随机利用这些材料引导幼儿发现、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如教师可利用活动室墙饰来引导幼儿学习规律排序、分类,也可练习数数、练习组成分解式和加减计算等。
2.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在游戏中的有机渗透。
主题活动的内容与自主性游戏活动及晨间桌面游戏活动是相融合的。如:主题活动进行《我居住的社区》时,在晨间桌面游戏中提供楼房与号码,在小动物身上有号码牌,通过帮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发现门牌号码的表示方法与排列规律。通过在自主性游戏中进行搭高楼,数高楼巩固数数。又如主题活动《快乐的六一》,在指导幼儿游戏中制作彩链装饰教室时引导幼儿有规律的进行制作彩链,有规律的装饰送给朋友的礼物,幼儿在活动中慢慢就能掌握按规律排序,刚开始幼儿是ABAB的方式排序,经过一段时间后幼儿发现还有其它的排列方法,可以是ABBABB排列,也可以ABC排列等,幼儿在活动中进行自我学习。
3.日常生活中数学教育的随机渗透
除了主题活动中教师有目的地组织或幼儿自发生成一些数学活动外,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渗透更使幼儿学起数学“浑然不觉”。如:自主性活动结束后,请幼儿收拾卡片等玩具并进行分类摆放,发展其分类比较能力;再如:小班认读数字时,利用身边小事或常见事物即可完成目标--散步时念念门牌号、楼号;看看汽车牌号、站牌号码……此类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数不胜数,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把握,幼儿学起数学既简单又方便。
4.户外活动中数学知识的优化整合。
幼儿在户外活动的兴趣远远超过室内,在户外学习的能力也远远高于室内。将抽象的数学内容与直观的户外游戏进行优化组合,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幼儿学数学的兴趣和能力。如:数学活动“认识球体”,将它引申到户外,投放了各种不同特性的材料,让幼儿尽兴地玩。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看看什么东西会滚,圆片、易拉罐等物品不一定每次都能滚。随后教师组织户外游戏《滚滚看》,让幼儿进一步感知球体和圆柱体滚动时的不同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