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来务工人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来务工人员范文1

作者:庞波张蓉刘济中侯婧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经济开发区如春笋般涌现,经济开发区作为引领城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大量的外来人员涌入城市,伴随而来的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使这些外来人员与当地更好的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德州经济开发区为例,着重从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心理三方面入手,探索在新时代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开发区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关系,如何使外来务工人员真正的融入到城市这个大家庭中。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融合;归属感

一、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清楚地了解经济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改善经济开发区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等条件,形成一个充满和谐、宽容和谅解的工作生活环境,使他们真正的适应城市生活,真正地被视为一个“城市人”,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艰巨的工作,这不仅是地区稳定的客观需要,也是开发区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

本文以德州市经济开发区为样本作为研究区域,以外来务工人员基本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开发区八年来开发、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体会、看法和意见为主要调查主线,这无疑具有较高的典型性和普遍意义。

山东省德州经济开发区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辖4个乡镇,总面积300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经过八年的发展,该地区经济增长极为迅速。预计2007年的项目能达到540家,投资的总额度注册资金能300亿,至今为止GDP直逼60亿。在取得诸多骄人成绩的背后,人们更倾向于关心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从封闭的农村进入到相对开放的城市,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进入现代化工业的工厂工作,这一特定的人生经历将促使他们向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政府和社会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帮助他们,使其更快的融入到城市中来。而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他们自身在面对城市融合时在工作、生活、心理上有什么样的思想和行为。

(二)研究方法和对象

本文针对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样本主要采用具有系统、面大和高效率等特点的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同时,辅助采用综合的考察参观方法,包括:阅读当地文献资料、实地/参与观察,使信息之间能够相互印证。本次问卷调查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为总体,采取随机抽样的开发区不同规模、不同经营方式的10家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个案访谈,此次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03份,有效问卷达到92%。同时,全部的问卷数据由调查员检查核实后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频率统计、交叉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

1、调查内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分别为:(1)基本情况:年龄、学历、技能水平;(2)生活情况:集体宿舍、住房租金、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3)工作情况:来德州工作的时间、加班时间及工资、能否按时领取工资;(4)企业福利及保障:是否有保险、是否参加文娱活动;(5)对开发区的看法、意见:希望获得何种帮助、与本地人关系是否融洽、对治安环境的看法。

2、调查方法。调查采用分层抽样,首先对各企业进行抽样,对企业抽样主要是按照大、中、小三种不同规模的企业抽样,共抽得10家企业,然后再对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抽样,由于各企业的生产性质、外来务工人员人数的不同,为了使调查数据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针对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不同的抽样方法,主要是等距抽样。

3、调查实施情况。问卷由各企业的主管人员按照抽样所得名单发放到工人手中,在没有人监督和匿名的条件下完成问卷调查,统一收回问卷,在保证回收率的同时也保证了问卷内容的真实性。

4、数据分析。所得调查数据主要是采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办公软件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情况:

1、调查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多以年轻人为主,其中16-25岁之间的占到49%,25-35岁之间的有41%,35岁及以上的只有10%。由于此次调查的工厂以纺织和加工制造业为主,所以对务工人员的年龄要求比较严格,以年轻人为主。

2、外来务工人员学历以高中及中专占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学历高中及中专的占到55%,相对德州本地农民是偏高的,但是相对于开发区的整体要求还是偏低的。其中高中及中专毕业的人最多为55%、初中学历占26%、小学以下占2%、大专学历的有12%、本科及以上的只有5%。提高外来工的整体素质是开发区和企业的一项长远的任务,对开发区的发展和企业的利益都是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企业也应该为员工提供一些培训的机会。

3、外来工的技能水平以中级工为主占47.3%。此次调查的企业大部分是劳工密集型企业,除了对车间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之外,企业对车间普通工人的技能水平要求不是很高,只是掌握基本的技术就可以了。调查中初级工占25.1%、中级工占47.3%、高级工占14.3、技师占12%、高级技师最少只有3.4%,高级技师主要集中在比较大的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中占,例如以生产空调为主的亚太集团和能源企业皇明太阳能。

(二)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情况

1、外来工大部分住在单位集体宿舍,以省钱方便为主要目的。外来工有41.4%的人住在单位集体宿舍,在开发区的企业由于大部分是劳工密集型的企业,工厂里工人比较多,为了统一管理,所以大部分企业为员工提供集体宿舍,只向员工收取少量的水电费,外来工中未婚的占大部分,他们为了省钱方便,选择住在集体宿舍。自己已经购房的占17.6%,租房的占38.6%。住亲友家的占3%。

2、69%的人对居住环境满意。外来工中大部分住集体宿舍,居住面积5平米及以下的占66%,他们中居住为2平米的占34%,集体宿舍多为8人一间,也有6人间的,企业都为职工修建了浴室,有的还修建了活动室和篮球场,开发区的整体环境也很好,里面有几个大型的绿地公园,外来工对居住环境满意的占69%,不满意的占20%,每个企业都是外来工和本地人共同居住,由于彼此的生活习惯和一些风俗不同,有些外来务工人员不是很习惯。

3、在外租房的外来工近七成租金在100元以下,占工资的10%左右。65.5%的外来工住房租金在100元以下,开发区本地的房价只有最近两三年涨幅比较大,目前大约是2000元/平米,而房屋租金涨幅不是很大,一套100-130平米的房子大约每月需要300-400元,有的外来工是夫妻两个人都在开发区上班,住单位集体宿舍不方便,所以在外租房,租金在400以上的占到7.8%,这部分人大都为企业的管理层,100-200元之间的为14.7%。

(三)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情况

1、多数外来工在德州工作时间只有2-3年。42%的外来工在德州工作的时间只有2-3年,30%的人工作一年以下,累计在开发区工作的外来工时间在3年以下的占72%,这主要是开发区近三年来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原因,吸引大批的企业在开发区投资办厂,这里的人居环境也比较好,工作3-4年以及4年以上的累计达到28%,这部分外来工大都是企业刚开始投资时,从总部或者其他分厂抽调过来的技术骨干或者管理人员。他们在企业里做的比较好,就介绍一些亲戚朋友也过来工作,在外来工找工作的途径中,有35%的人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过来的,同时在开发区里有多所职业技术学校,这些学校为企业培养了不同类型的技术工人,他们毕业后便可直接到企业上班,通过学校组织在企业工作的占到22.7%。通过德州地方政府组织的只有2.5%。

2、近50%工资收入在800-1200元之间,企业采用短期变动工资制度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外来工的工资收入相对于德州本地的工资水平属于中等偏上,但是他们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却超过平均水平,像开发区的纺织加工企业,工人的工资都是计件工资,一般工人的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左右。49.3%的人工资收入在800-1200元之间,1200-2000元的占到22.7%,500元以下的占5.4%,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基本上是做一些临时工作。企业为了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企业的收益情况,会经常变动员工的工资,近八成的外来工最近一次调整工资都在一年以内,占到74.9%,最近调整工资的时间在4年以上的只有2.5%。

3、66%人表示加过班,加班工资没有达到国家统一标准。外来工的加班工资10元每天的占28.8%,10-20元的占15.1%,40元以上的为16.7%,企业给职工支付的加班工资并没有达到国家统一标准,加班工资相当于职工日工资水平的大约在20-40元之间,达到39.4%。尽管这样,还是有一部分外来工为了能多挣点钱,他们还是愿意加班。

4、65%的外来工基本上能按时领到工资,企业拖欠工资的情况很少。外来务工人员有65%能按时领到工资,有时延期的占29.6%,经常延期的只有5.4%。由此可见,开发区的企业的经济收益都比较好,基本上能保证职工的工资按时发放。这也是开发区不断吸引外来务工人员来此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职工工资的按时发放,不仅能够使企业的信用和名誉得到提升,也使外来工的生活得到很好的保障。

(四)外来工的福利及保障

1、外来务工人员保险意识薄弱。企业为外来工购买的保险种类中,购买工伤保险所占的比例稍大一些为47.8%,企业大部分为加工制造业,企业员工在一线工作的时候受伤的几率大一些,所以部分企业为员工购买工伤保险。其次是医疗保险43.3%、养老保险41.9%、失业保险27.1%。外来工为自己购买的保险所占的比率却很小,都在5%以下,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强,有些不能长期的在固定的企业工作,而且如果购买保险的话,他们自己还要负担一部分钱,所以他们中有将近一半的人没有为自己购买保险。还有一部分外来工他们关注的只是自己每月能实际到手的工资,对企业是否为他们购买保险,保险都有哪些种类,他们并不清楚,这样的人大约在10%左右。企业和政府应该为外来工提供一些关于保险方面的基本知识,鼓励他们购买保险,企业也应该积极主动的为员工购买保险,这样对外来工以后的生活才能有所保障。

2、企业经常为职工举办文娱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调查中显示,外来务工人员中67%的人员曾经参加过有单位组织的文娱体育活动,说明企业、单位在给了员工物质报酬的同时,也注重了对他们精神层次上的丰富。企业平时的工作强度可能比较大,员工们都比较辛苦,一定量的文娱体育活动不仅为员工们进行了思想上的放松,而且也促进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好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生产当中去,也一定比率的提高了员工们的生产效率。另外还有21%的外来务工人员从没有参加过有组织的文娱体育活动,开发区的有些强势企业劳动强度都相对较大,员工在企业中是按计件发放工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整个重心都偏重在劳动生产上,对于一些有组织但没有什么吸引力的文娱体育活动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招工时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说,占有很大比重,而通常的文娱体育活动都是男性介入比较多的活动,这也是21%的人没有参与过有组织文娱体育活动的原因之一。剩下的还有5%的人参与过政府部门组织的活动;6%参与过社区组织的活动;1%的人参与过管委会组织的活动。

三、结果分析

(一)外来务工人员在德州开发区的生活、工作状况都比较满意

外来务工人员对开发区的整体印象比较好,对开发区未来的发展也持乐观的态度。在他们到开发区工作的几年中,生活、工作状况都是一年比一年好,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是年年提高,开发区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也在逐步的完善,在物质生活方面,收入每年都有所增加,在精神生活方面,企业也为他们举办各种文娱活动,丰富生活,所以他们中有大部分希望能够在德州定居。

(二)不同工作岗位的外来工的需求不同

此次调查发现,处于初级工种地位的工人,他们的需求主要为物质方面的需求,他们关心的是每月的工资和企业发放的福利,而处于管理层的外来工,他们的工资水平在德州本地能达到上等水平,所以他们更希望企业和政府能够提供一个可以休闲娱乐的场所,在紧张工作之余,能够得到身心的放松。由于开发区以企业为主,有些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比如说大型的商场和超市在开发区就比较少。

(三)外来工普遍安于现状

大部分外来工希望能够在德州继续发展,但是他们中想继续读书深造的人却很少,由于现在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外来务工人员在工作时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找到更好的工作,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专业水平,由于他们中大部分是高中及中专学历,而且比较年轻,所以企业和政府应该多鼓励他们继续深造和学习,多提供一些培训的机会,在物质上也应该给继续学习的外来工一些资助。

(四)外来工普遍归属感不强,融合度不高

这里涉及到的地方归属感主要从外来务工人员在过去一年中的生活满意度、现行的生活状态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和打算来得以体现。从收集到的资料的表象中不难看出,外来群体在生活状态上都相对比较满意,但细致的分析来看,这部分群体对更多精神上的需求还有待完善,虽然外来务工人员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却得不到城市居民的相同待遇,这种差异反过来促使他们更加自卑和敏感,更加封闭自己与城市居民和城市文化的交流。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对外来工的看法的不客观,造成了一部分市民和城市决策者对外来务工人员观念上的偏见和行为上的歧视,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在心理上有受歧视感和地位低劣感,这又从社会心理上形成了无形的屏障,阻止了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的融合。

另外户籍制度和由户籍制衍生的其他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如教育制度、保障制度、医疗制度等形成了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社会的制度。这种制度障碍传递到外来务工人员身上,主要表现在角色转换与身份转换的分离。从角色看,外来务工人员已经完成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转换,劳动方式由务农转变为务工经商,劳动地点由农村到城市,由野外到工厂,劳动性质由纯体力到体力与脑力结合。他们在角色上扮演的是工人,转换角色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来实现,但转变身份则需要制度与社会的认同。尽管外来务工人员已经基本像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工作,但就身份而言,他们仍然未被制度认可。

四、政策建议

(一)外来务工人员要主动适应城市

1、外来务工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应当认识到,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数是青年,他们总体上的文化技术水平和素质不高,适应能力弱。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可以通过接受再教育等方法来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德州经济开发区有很多针对于企业各技术岗位的培训学校,外来打工人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些可用的资源,通过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等方式加强自身社会竞争力,为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本。这样,不但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

2、外来务工人员要努力去融入城市的文化。由于语言文化、生活习惯、人际交往方式、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与当地人存在着一些文化隔阂。这就要求他们主动消除排斥心理和行为。一方面,在工作之余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适应开发区的生活上来中,从而更好的与当地人接触。另一方面,通过革新自我观念,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逐步与当地人形成认同感,从而使自己与环境能更好的融合。

3、外来务工人员要增强参与活动和合作的能力。在新兴的城市开发区中,外来务工人员分布面广,流动性大,很难建立像社区一样稳定的组织,这时就需要务工人员自发组织起来,建立“农民之友”、“打工妹之家”、“同乡会”等类似的组织。通过在感情上的交流和沟通,树立他们的主体意识、协作意识。

4、外来务工人员要增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特别是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通过合法手段来保护自己。要学会通过专门的法律机构寻求帮助。要相信政府,相信法律。

(二)当地政府在政策上要加强规范和引导

1、加强民主建设。在对待外来务工人员上,要认识到他们也是当地生产建设力量的一部分,在意识观念修正的基础上,政府要改变对务工人员的政策歧视和待遇不公,尽可能地使他们享有公民和居民待遇。在政治上赋予外来务工人员参政资格,把拥有选举权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人大代表选举范围,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这样不仅有利于务工人员维护自身的利益,也将激发他们对“第二故乡”的主人翁责任感。

2、保证利益平衡。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切实保护务工人员的利益,杜绝拖欠工资的问题,同时在经济上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待遇标准,逐步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

外来务工人员范文2

城市化、城镇化起始于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与工业化、现代化相伴相生,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城市化”、“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按照一般看法,城市化主要包括城镇化、城市化与都市化三种模式。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不一致的。社会学所指的城市化强调的是人类文化教育、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社会演化过程,是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各个方面更加社会化的过程,是传统性逐渐减弱、现代性逐步增强的过程。城市化、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的迅速扩张和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也使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忽略教育的城镇化,是没有内涵的城市化、城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市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无数外来务工人员的辛勤与汗水。十后新任国务院总理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从新型城镇化中“新”的涵义来看,“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所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可以概括为:重视民生、生态、平等合作、可持续发展和优质高效。城镇化的过程最初是教育水平不高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镇,作为新市民的外来农民工必须在受教育程度上要有所提高,以掌握适应城镇第二、第三产业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具备城镇居民生活方式所需要的市民基本文明素质。同时,随着城市化、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外来农民工的个人素质及职业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增加其人力资本,提升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及职业技术,有利于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发展,成为和谐社会及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要想使外来的务工人员真真正正的融入到这个城市中来,就要从其自身的综合素质方面入手,使其从底层的打工族中能够逐渐地走出来,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社会要重视农村教育和培训,加大投入力度,以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开放大学(TheOpenUniversity)作为承载成人继续教育、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综合性开放教育平台,其本质是尊重人人接受终身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权利,不仅意味着大学要对教育对象开放,更重要的是要在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等方面开放。开放大学在全国拥有全国、地市、区县三级网络,区县开放大学作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进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地方新型高校,多年来主动适应所在区(县)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实用的办学方向,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已成为地方成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是由于开放,她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开放大学更能践行教育公平的理念,向包括外来农民工在内的向所有人开放,致力于促进教育机会的公平与均衡,使其能根据需要而方便地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从而有利于促进他们融入当地社会,进而实现城镇化进程中教育功能的对接。

二、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维度看,是人口导入地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外来务工人员城镇化的需要

近年来,松江经济加快转型发展,人口总数大量增加,社会结构趋于多元、群众利益诉求复杂多样、信息传播方式深刻变化。在这个194万人数的国际化大城区里,市民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生存教育等相当重要。外来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他们处于弱势群体。有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农民工是一个主要由年轻人组成的群体,其中30岁以下的人占64%,他们是城市中失业最为频繁的群体。很显然,这一群体正在成在和已经成为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他们需要社会保障,但同时他们更需要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同时,伴随人口导入地经济不断发展,长三角很多节点城市成为外来农民工就业典型的流入地城市。据上海市松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资料显示,在进入松江工作的外来农民工中,平均文化程度较低,受过中专及以上教育的只有不到20%。另外,技能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松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成为建设和谐松江、效益松江的一个主要障碍,外来农民工要想在人口导入地城市获得生存和发展,改变其生存现状,也只有靠知识,获取一技之长,因此他们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接受继续教育的愿望不断高涨。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程度不高与上海各区县要求完成常住人口每年30%人口继续教育培训的“十二五”规划之间有巨大差距,这也为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机构的提供主体———区县开放大学,赋予了全新的使命与责任。

(二)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是松江区自身发展的需要

区县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比较,她面向社会,社会化、市场化、开放程度较高;面向成人,面向在职工作人员,面向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成人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更明显;远程教育,时空分离,对教与学的重新进整合要求更高;技术手段,运用音像媒体、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学分制与弹性授课时间,比普通高校更具有更大的优势和竞争力。正因为它社会化、市场化程度颇高,且与社会已经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因此,更多地参与外来农民工的继续培训,为农民工城镇化服务,开放大学比其他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从开大自身来说,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参与形式,也只有贴近社会实际,全方位为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服务,更多地参与其中,开放大学才能真正承担“终身学平台”的使命与责任,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发展力、竞争力,概括地说,开放在积极发展外来农民工的继续教育中有长远的必要性。

(三)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可行性分析

长三角节点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城市文明形象的提升,需要一大批与之相匹配的高素质的市民和建设者,而这正是区县开大大力发展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大好背景和有利条件。同时,作为区内终身教育的立交桥和大平台,区县开放大学在为外来农民工提供继续教育服务中有着良好的可行性与优势,教学资源上集中面授辅导与网上网下一体化设计并重,给外来农民工带来极大便利。集中面授辅导课效果明显,充分发挥辅导教师的导学作用。作为采用多种媒体教学的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机构成部分,面授辅导课程教师着重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讲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地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效引导外来农民工自主学习,网上自学成为主阵地。外来农民工学生能积极参加各级电大组织的网上教学活动,尤其是辅导教师进行的网上教学,学生参与率较高;学生还经常利用网上课堂的资源进行自学,他们普遍反映开放大学的网上资源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化,促进了学生的互帮互学,提升了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能力。区县开放大学有利于整合课程媒体资源的建设及应用。教师熟悉市课程媒体资源,如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网络课程、视频资源、文字教材、形成性作业等,这些资源着重于用好,体现于教学过程,提高利用率。

(四)上海市松江区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现状分析———数据

笔者查阅了由松江区教育局、松江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共同主编的《松江区职成教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4)》年鉴,对松江区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3年平均数据、培训机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进行整理。松江区3年来年每年平均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45588人(含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参加教育培训的机构有松江开放大学、各乡镇成人学校、两个城镇街道社区学校,累计投入教师536人次。

三、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问题思考

(一)缺乏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多样化学习需求调查分析

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培训的生命力在于开发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培训项目,如不能经常开发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实际项目,继续教育培训的生命力就会萎缩。按照管理学的理论要进行教育培训项目开发,就要对外来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需求进行调查分析,认真搞好市场调研,及时发现并抓住社会需求信息,根据社会和外来农民工求学者需求,量身定做设计开发继续教育培训项目。

(二)促进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方式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

在面对大量外来农民工进入人口导入地之时,现阶段的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培训绝大部分仍以学历教育教育为主,辅之相关职业资格(质)专业技能培训,教学方法大部分仍以学校教室为主,办学形式相对比较简单。在培训方式上主要以讲解为主,其方式不能很好适应外来农民工的文化素质现状与现有接收能力;在继续教育培训后与就业衔接也不够紧密,没有充分发挥与劳动保障部门就业指导的联系纽带的服务功能。

(三)师资队伍建设上面临的问题

开放大学的前身是有着30多年经验的“电大”,师资的转型势在必行。外来农民工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都很一般,作为承担农民工继续教育主体任务的开放大学教师,面对学员继续教育特殊性的要求,不得不适应“双师型”教师需求的发展,助理物流师、物流师、注册造价师、注册会计师、外语类职业资格、经济师等等职业资格与岗位资格证书;去实践基地学习感知最新专业发展的动态都是面对来自生产工作一线的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时需要的,也是应对学校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两翼均衡发展的需要。

(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互补上的问题

开放大学必须整合原有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社区教育发展也尚处在探索阶段,两翼同时发展亟待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必须提高。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无论是在数量、规模还是在自身做大做精做强方面都是有待提高,使之成为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努力开拓新的领域,通过系列化、模块化的构成,形成“课程—证书—学历”递进组合,探索非学历教育新的发展模式,在做好政府补贴类,做大技能培训类,做强职业资格类的项目方面进行完善,使开放大学在完成以学历教育为优势,非学历继续教育、社区教育为依托,全方位发展继续教育,也为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打下“优而全”的坚实基础。

四、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措施建议

(一)利用开放大学特色与资源优势,构建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教学管理支持服务机制

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市开放大学系统办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探索基于城镇化背景下区县开大开展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支持服务的重要优势资源。同时,注重外来农民工的个性化需求支持服务。因为流动性大,工作周期不固定,工作时间不保证都外来农民工学员学习的特定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像中小学学生那样学习时间固定,开放大学应该看到这方面的需要,为外来农民工学生提供选课指导、辅导答疑、作业批改等学生支持服务,能满足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需要。

(二)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内容建设

注重实际、实用、实效,明确培养和培训的重点以及阶段性特点,体现重点性和针对性,直接服务导入地城市高端制造业的规划定位,在表现形式上,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声像兼具,使广大外来农民工浅显易懂,并与地区发展的方针、路线和规划服务对接,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提升职业技能、知识改变命运、融入社会联系起来,提升外来农民工文化科技素养。以生存、融入、提升为先导,提高外来农民工的劳动职业技能与素养,进而提高其在导入地城市的生存能力与生活质量,带动外来农民工素质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外来农民工在导入地城市市民化、城镇化。同时,大力培育外来农民工法制意识。外来农民工民主法制素质是构成整个劳动者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外来农民工的法制意识,可以整合区内各种普法教育资源,引领广大外来农民工学习《劳动法》、《合同法》等普法教育,使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内容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符合外来农民工需求,具有针对性又有实用性,这将更大程度上推动外来农民工参加开放大学的继续教育。

(三)加强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队伍建设

引领广大基层开大专职教师向“一专多能”的“双师型”发展。对于开放大学来说,要想在与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互动发展中获得先机,就应重视对自身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应鼓励和本校专职教师具备“双师型”素质,建议依托相关企业、实训基地、开放性实训中心等试行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见习”制度,从制度和条件上保证专业教师定期更新知识与能力,并成为科学文化的传播者、科研成果的推广者、劳动技能的培训者、社区教育的服务者、教育培训的研究者。

(四)加强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学习模式研究

拓展开放大学对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支持服务形式,努力形成课堂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学历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等多种继续教育形式,充分利用开放大学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技术,将新的技能、理念、知识传授给外来农民工,实现学练用相结合。开展“技能+学历”的模式开展外来农民工学历教育。灵活采用学分制和业余、集中时间段等多种形式开展大专、本科学历教育,为改善外来农民工职业技能与科学文化水平,改善外来农民工学历结构,满足外来农民工学历提升需求创造条件,并注重他们劳动职业技能的提升。开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订单式”继续教育模式,坚持以增加就业技能为导向,形成“企业出订单,学校出菜单,政府、个人、机构共同买单”的继续教育模式,鼓励企业参与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提高外来农民工参与教育后直接为企业服务,也缓解企业“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继续教育心理压力。

(五)以开放大学为依托整合区域内现有教学力量与资源

外来务工人员范文3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 生存状况 城市归属感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15-01

一、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定义

归属感,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一方面指个人自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感受;另一方面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城市归属感是指城市居民在主观上对自己、他人及整个城市的感觉,这种感觉包括认同、喜爱、依恋等多种情感。

二、兰溪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弱的原因

自身角度,兰溪外来务工人员仍然停留在外来人的身份,没有意识到身份的转变,“过客”心态作用下,没有积极主动融入新环境;以往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不适用于新的环境,不知变通,对新环境具有抵触感。

社会角度,一部分城市居民对其有偏见,无法完全认同他们的平等地位,缺少沟通交流。在某些方面,外来务工人员没有得到与本地人相同的待遇,生活现状无法令其满意。社会给予该群体的关心还有欠缺。

政府角度,相关政策的缺乏和不完善,使得该群体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该群体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很多,政府给予的帮助不够。

三、兰溪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强弱对政府、社会及个人的影响

城市在不断发展,管理的政策也要与时俱进,政策的出台与调整光靠政府的力量不够,还需全体市民的配合,当地政府微调政策时需要从全方面考虑。因此,外来务工人员归属感不强、与市民意见分歧大、相处不融洽不易沟通时,会给政府的抉择带来难度,妨碍政策的实施。

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外出的目的是打工挣钱、改善经济状况,这使得其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过客,从而与城市社会更加疏远,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再加上与市民在生活交往中互不谅解、互不认同,外来务工人员的行为比较偏激,不利于社会稳定。

此外,外来务工人员主要生活在城市,“根”却在乡村;在法律上与城市居民是平等公民,但却不能与城市居民享受相同的待遇。一方面留恋城市丰富的社会资源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但又对主流社会的一些排斥和偏见顾忌重重,惟恐难以与城市居民进行融洽的交往与合作,这势必引起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斗争和抉择之苦,造成其在身份和生活空间之外的更深层面的心理上的边缘化。[1]

四、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归属感的措施

政府应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生活保障。政府还应加强引导,有效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适应性和现代人意识,加大职业教育力度,使其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增强生存发展能力。积极有效地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工会组织中,[2]提高其在城市中的参与度,提供其与城市主流社会交流互动的机会也至关重要,逐步化解与市民间的隔阂,融入城市社会。

社会上最具影响力的是新闻传媒,但是其报道外来务工人员的事情少之甚少,媒体应该多加关注,并带动全市人民对其加以关怀。在现实生活中,外来务工群体是一个很容易被贴上“低素质群体”“高犯罪群体”等污名标签的群体[3],这会增大外来务工群体与市民群体之间的鸿沟,我们应努力阻止这种现象的蔓延。人人平等,工作不分贵贱,外来务工人员远离家乡,身心都遭受着巨大的压力,城市居民应主动接纳、宽容、援助他们,尽可能消除和避免外来务工人员产生被城市不容的感受,增强对社会和城市居民的亲近感,消除“污名化”标签。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自身而言,应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增强各种本领和技能,通过参加劳动技能培训以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加强各方面锻炼,从而顺利融入城市社会。这期间应保持良好的心态,要从心理上调整自己的状态,积极努力地向城市居民身份靠近,融入到新的环境,并完成从农村到城市的过渡,形成与城市生活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米庆成.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探析[J].青年研究,2004(3):29-31.

[2]田志峰.农民工归属感现状调查[J].中国劳动,2009(12):

16-17.

外来务工人员范文4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培训 现状 不足 对策

据国家统计局监测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外来务工人员总数达2.42亿人。其中外出就业1.53亿人,本地非农就业0.89亿人。随着农村土地的减少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还会不断的增加,加上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进城打工的农村劳动力必将成为城镇化、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外来务工人员素质普遍偏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2%,小学及以下的占40%,而且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劳动技能低,从而加大了外来务工人员就业难度。因此,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培训成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

1.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现状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培训问题,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3-2010年全国外来务工人员培训规划》、《国务院关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问题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的政策和计划。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相继政策的出台与执行促进了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的进度,大大提高了外来务工人员素质和就业能力,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1工会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培训情况。工会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切身利益的合法代表,密切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发展,并提出实施合理可行的解决措施。在2007年工会推进了十项维权机制建设,包括源头入会机制,双向维权机制,就业培训机制等,特别是面对客观的劳动就业局势,工会对外来务工人员就业问题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积极推进就业培训机制的建设。各地通过工会职业介绍机构和培训基地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免费的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岗位培训、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此外中华全国总工会还与建设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总结推广了北京、上海、天津、杭州、青岛、南宁、哈尔滨等地的做法,在建筑工地创建外来务工人员业余学校1万个。

1.2社会力量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培训情况。几年来,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培训,也取得了些许成效。然而,目前以社会力量开展的培训机构作为提供培训服务的企业,其提供培训受到成本、收入的限制;企业自身设立的职业培训或委托学校对其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培训又因为外来务工人员本身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且最后培训的收益人不一定是企业本身,而缩小培训规模,以减少风险。据统计,曾经接受过就业培训的外来务工人员中,其中有22.3%是自费学习和参加培训,参加过政府有关机构的免费培训的比例仅为9.8%。而且其中的培训项目与生产和服务实际脱节,不能满足就业需要。有26.5%的外来务工人员认为培训缺乏有用的培训信息,19.9%的外来务工人员认为培训内容不适合自己的要求。

2.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存在的不足

由此可见,这几年,各种机构虽然都开展了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然而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工作目前仍然存在许多困难,总结为如下几点:

2.1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受到的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首先,政府主要把精力放在了经济建设上,对农民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足。虽然近年来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培训资金只占整个投入的极少部分。其次,企业对培训投入不够。企业本身就是注重自身盈利成果的,加上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使得企业自身设立的职业培训机构规模投资相对较小,而且具有短期性。资金投入的不足使得很多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影响了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工作的整体效果。再加上农民参加培训的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对于大多数为求生计的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只能外望而却步。

2.2外来务工人员思想落后,缺乏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

培训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来务工人员自身的思想觉悟,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思想落后,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的思想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缺乏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而没有认识到提高技能对于以后就业的重要性,参加教育培训的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3管理体制不完善,工会组织培训难度大

2.3.1流动性很强,工作地点不稳定是外来务工人员的显著特点,当前缺乏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的管理机制,对于如何组织好不断流动的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及避免对于外来务工人员重复培训都是有待考虑的问题。

2.3.2虽然农业部等六部门都涉及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工作,但是都不承担主要责任,加上部门分散,职责不清,使得培训资源没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的外来务工人员。

2.3.3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素质,使外来务工人员实现在城镇就业,最终融入城市,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即使生活在城市中,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他们也常常觉得自己处于城市边缘,因为他们不能和城市人一样享受各种福利待遇。他们贡献在城市而索取在农村,这是一种严重失衡的社会关系,这使得他们无法找到自己的确切身份,社会也没有给予明确的认同。

2.4职业技能培训较少,培训方式单一

工作技能与城市生活知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现有培训内容基本都是城市生活知识,而不是与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相关的急需的工作技能,对于广大外来务工人员而言,积极性和动力不大,也不能为他们带来实质性效用。而且,现有的培训课程难度相对于他们的理解程度有较的差距。外来务工人员的年龄、学历、性别各不相同,接受能力也不同,然而,培训过程中过于统一化,使得出现有些人学习着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而有些人却听不懂的局面。

3.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对策

3.1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的投入

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工作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应当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与个人共同负担为辅的多元的投入机制。1.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的投入力度,并将外来务工人员培训费用纳为财政预算。同时提高对于参加培训的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补贴,从而极大促进各个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积极性。2.企业加大对于培训的重视和投入。扩大培训规模,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或是教职人员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培训。政府可以对于培训的较好的企业或机构给予奖励和补贴,提高用人单位对培训投入的积极性。企业可以对于表现优秀的外来务工人员给予免费或是现金奖励等政策。

3.2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的思想宣传与教育

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参加培训的主体,其思想必须得到提高,如果只着眼与短期生计问题,那么他们是不会愿意花费时间接受培训。对此,首先要引导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学会权衡利益,只有提高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其次,要引导外来务工人员思考子女的发展问题。只有现在自己努力提高自身技能,融入城市,才能为子女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不能只为眼前的经济利益,剥夺子女的受教育机会,成为新的低技能、低素质的外来务工人员。最后,要加强对于城市生活知识和法律常识的教育,以保证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

3.3健全培训管理体制,规范培训程序

3.3.1确立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与农业部、教育部、财政部等六个部门的职责分工,相互合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最大程度的利用资源,为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工作服务。3.3.2政府应提倡城乡平等的就业机会,对外来务工人员一视同仁,加快建立真正的自由流动、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限制性规定、不合理收费和歧视性就业,使进城的外来务工人员能够与城市人享有同等的福利待遇。3.3.3对于流动性较大的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应建立一个全国范围内认可的考核机制,当外来务工人员所在培训机构发生转移时,可以由原在的培训机构出具培训结果证明,避免再进行重复的培训。3.3.4提高评估考核认证的标准,淘汰不合格的培训机构,对于从正规培训机构毕业的外来务工人员颁发国家职业资格有效证书。3.3.5政府应加大监督力度,禁止任何企业、培训机构以外来务工人员培训为由从中谋其私利,对于违规者,应给予严厉的处罚。

3.4明确培训对象,丰富培训方式

进京外来务工人员大概可分为三类:一是农村大量升学无望的高中毕业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强,通过参加培训,可以更快的掌握新的专业技术,综合潜力较大,是培训的重点;二是年龄较大,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民,他们适合采用短期培训就业的方式;三是女性外来务工人员,根据女性的特定,可进行家政服务等专业培训,同时还可以进行文化素质的培训。培训内容具体可分类归纳为: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求职过程中的技能培训,针对已经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等。培训方式可以采用课堂教学、现场见习、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丰富的培训方式加上针对性的培训内容,才能使培训成果达到最好。

3.5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培训实用性

根据市场需求,培训外来务工人员特定的技能,重点加强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行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培训。企业还可以采取“订单式”方式,即按企业需要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特定的培训,合格者可直接获得工作岗位,以此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相连的机制,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需求,及时改变培训课程和内容。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结合劳务输出开展专项培训,培育和扶持具有本地特色的劳务品牌,促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4.总结

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的成败极其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还将会有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向城市,还将会出现更多的这样那样的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培训机制,规范农民培训各个环节的工作。只有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才能更好的为外来务工人员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才能让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得更加幸福,也才能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和谐地发展。

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培训及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M201210772001。

参考文献:

[1]李爱英.金融危机下的外来务工人员现状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01)

[2]刘小勇.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的社会效应分析[J].商品与质量,2011,(S3)

[3]尚娜娜.后金融危机时代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培训需求研究[J].职教通讯,2011,(17)

[4]李玮玮.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8)

[5]姚薇薇.北京城市打工子弟学校的现状和问题[J].北京社会科学,2010,(03)

[6]孙细望.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的障碍因子及突破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7]刘红侠,戴开军.现行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外来务工人员范文5

“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不了解苏州的医保政策,不少人在离开苏州前,把自己的医保卡贱卖给‘药贩子’,自以为捡了便宜,其实是做了件大傻事。”苏州市社保中心稽查科相关人士对记者说,这名43岁的河南务工人员刘某,将自己的医保卡贱卖后,“药贩子”在2013年4月5日到15日期间,非正常划卡金额达到5075.4元,其中补充基金支付了2751.6元。据了解,刘某被确诊为患了脑瘤后,需要手术治疗,他请求重新开通他的医保卡,按规定,刘某必须退赔违规费用近3000元!他后悔不已。

苏州市目前已发现230名参保人员的医保卡有违规使用情况。苏州市社保中心网站对这230名参保人员进行了曝光,并要求他们在规定期限内携有关材料到社保经办机构说明情况。记者登录苏州市社保中心网站查阅发现,被公示的230名参保人员,从登记的身份证号码看,基本上是外地来苏州的人。相关负责人士向记者证实,把自己的医保卡贱卖给“药贩子”的,99%是外来务工人员。

参保人员的医保编号“跟踪一生”。苏州市社保中心相关负责人提醒,务工人员返乡或去其他城市打工,可按规定转移其社保关系。社保转移遵循“拷贝不走样”的原则,参保人员个人账户金额及其缴费信息将“原封不动”,完整接续到其在新参保地的个人账户上。参保人员贱卖医保卡,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的参保缴费年限,这将影响工龄计算及养老保险待遇,部分单位的公休假也与工龄直接挂钩。记者了解到,外来务工人员如将自己的医保卡贱卖给“药贩子”,卡一旦被冻结,再次申请开通时,使用的仍是其原先的社保编号,外来人员必须按规定退赔相关费用。

贱卖社保卡是“因小失大”。按规定,对未造成医保基金损失的,自查实违规行为之日起,暂停实时划卡结付3个月。发生违规费用并主动退赔的,自退赔费用到账之日起,暂停实时划卡结付6个月。未主动退赔的,由社保行政部门责令退回违规费用,自违规费用全部追回之日起,暂停实时划卡结付1年。涉嫌触犯刑法的,将移送公安部门处理。

外来务工人员范文6

加速度融入城市化进程

外来人口规模持续扩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长沙外来人口(户口不在居住地所在城市)规模已达166.8万人,相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长了2.2倍,远超同期全市14.7%的人口增长速度。其中来自省内的有143.7万,省外的有23.1万,18~50岁劳动人口规模达112.5万,占全部外来人口比例的67.4%。表明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已经成为长沙当前以及未来劳动力供给的重要来源。

人口流动由临时性流动向定居城市转变。本次调查显示,72.7%的调查对象来长沙务工时间在两年以上,其中来长沙务工时间五年以上的占47.3%。表明传统进城务工形式已发生变化,来长沙务工人员已由流动性向城市定居转变。

来长沙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意愿强烈。85.9%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融入长沙生活。在长沙生活与在家乡生活比较,认为不如以前的仅占6.6%,觉得比原来好多了的占40.7%,66.4%的调查对象目前收入比在农村多1000元以上。对目前收入是否满意,65.4%的调查对象表示对目前收入基本满意。谈及将来如何打算这个问题时,仅有13.5%的调查对象表示有一定积蓄后回乡村,53.3%的调查对象打算在长沙购房,73.7%的调查对象希望子女能在长沙上学。

与城市居民的主要差别

业余交流局限性较大。外来务工人员业余时间的主要活动,分别是看电视、听广播、上网、看书看报、与同学亲友聊天、做家务。而对城市居民的电话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城市居民基本没有与外来务工人员打交道的经历。可见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圈相对封闭,业余时间主要接触对象为业缘、亲缘团体,与长沙本地居民接触机会较少。

社区组织对其开放程度较低。外来务工人员对小区公共设施的使用较低,如室外娱乐设施从未使用和偶尔使用的为72.1%,活动中心从未使用和偶尔使用的为79.7%。对当地社区的娱乐活动,超过八成的调查对象表示从未参加和极少参加。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在城市几乎没有什么正式组织可以依靠,原有的农村社区已经无力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城市社区又不对其开放,社区组织生活匮乏的外来务工人员,得不到体制内资源的支持和保护,合法权益极易受到损害,得到救助的机会也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