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穹之下柴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苍穹之下柴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苍穹之下柴静范文1

(2015年茂名)今年3月底.茂名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成雨滴落到地面.(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解析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干冰即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干冰很易升华为气态,此过程中吸热,从而起到降温作用;空气中水蒸气由于遇冷,会凝华为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会熔化为水滴,即形成雨.

点评本题是根据生产实际创设的物理情景.主要考查物态变化的识别与应用.中考经常出现考查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现象的题目,大部分同学对此虽有感性认识,但由于方法不当,在分析其物理过程时往往缺乏逻辑性,常常导致词不达意,因此,掌握方法尤为重要.解答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首先分析物理现象,找出物态变化前后的状态;然后对照物态变化的定义,确认物态变化过程,即四部曲:

掌握此法,再遇到此类问题,定能做到过关斩将、百战不殆.

二、经典变式

变式1考查识别物态变化的能力

例1(2015年威海)柴静录制的纪录片“苍穹之下”使人们对雾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霾”是指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空中而形成的空气浑浊现象,它和“雾”一起称为“雾霾”.有关雾和霾的说法正确的是

A.雾是液化现象引起的,液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B.霾是扩散现象引起的,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C.汽油燃烧将内能转化成化学能,燃烧不充分排出的尾气是造成霾的原因之一

D.电能清洁无污染,因此电动汽车的开发利用将有效减少霾的产生

解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化.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需要放出热量,故A是错误的;雾霾主要是由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物造成的;雾霾不属于分子运动现象,故B是错误的;燃料燃烧时把化学能转化为内能,不是内能转化为化学能,故C是错误的;电能清洁无污染,电动汽车的开发利用是有效减少霾的措施,故D是正确的.

点评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问题.本题是以社会热点问题“雾霾”创设的物理情景,通过分析“雾霾”的形成过程,不但能考查学生识别和判断物态变化过程的掌握程度,而且通过本题的解答,可引导学生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关注社会问题、生活现象及日常行为.让学生意识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变式2考查应用图象分析物态变化的能力

例2(2015年厦门)图2是某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图象,以下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在ab段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在bc段处于沸腾状态

D.c到d是熔化过程

解析题图是熔化过程的图象:由题图象可知,该物质在物态变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是,ab段温度保持不变,说明该物质属于晶体,故A选项错误;ab段是物质的熔化过程,此过程固态物质变少,液态物质变多,两种状态同时共存,故B选项正确;液体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cd段处于沸腾状态,故C、D选项错误.

点评应用图象分析物态变化是解答此类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用图象法解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首先,看清图象中横坐标、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对于物态变化图象横坐标表示加热时间,纵坐标表示物体的温度;其次,弄清坐标上的分度值;第三,明确图象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利用图象的交点坐标、斜率和截距交点和图象与坐标轴所包围的面积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计算.如温度-时间图象上某点的意义表示某一时刻对应的物质温度的高低及其所处的物态.第四、根据图象对题进行数据计算或给出判断性的结论.常见的图象有熔化图象、凝固图象、液体沸腾图象等.

变式3考查实验探究物态变化的能力

例3(2015年桂林)如图3所示是在“探究水的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活动中使用的实验装置.小丽同学负责的实验小组测量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并记录有关数据如表1.

表1时间/min0123456789温度/℃90929496979898989898(1)当水沸腾时,观察到烧杯内产生大量气泡并不断上升、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苍穹之下柴静范文2

[关键词]备课;课堂教学;科学教学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7-283

1 对备课的几点感悟

1-1 认真分析学情,巧用知识链接

找准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尤其在借班级上课或者赛课时,所选的内容往往是后续学习知识,授课班的学生没有“前概念”――既有知识基础和直接经验,这时教师可巧设知识链接来弥补师生互动的缺憾!

[案例1]海宁市斜桥中学曹新峰教师于2015年4月2日下午在杭州市建兰中学上浙教版八年级下第3章第1节《空气与氧气》第一课时,当时授课的班级是七年级的学生,她就巧用知识链接――用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中通二氧化碳时变浑浊)。由于巧设知识链接,激发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笔者在听课中显然看到了,学生活用链接知识验证了空气中确实存在二氧化碳时所洋溢的喜悦表情。

[案例2]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名教师何平于2015年4月3日在杭州市建兰中学上浙教版八年级下第1章第2节《电生磁》一课时,由于当时授课的班级也是七年级的,这个年级的学生缺乏“磁场与磁感线”的知识,他就巧用磁贴以条形磁铁为例介绍用磁感线表示磁体周围磁场的知识。这一微不足道的举措,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其一方面弥补了学生知识空白区,另一方面与本节后续引出的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分布特点做了鲜明的对比。

1-2 生活化例子引入课堂,优化科学课堂教学

[案例]南京市宁海中学徐波教师于2015年4月3日上午在杭州市建兰中学上浙教版七年级下第3章第2节《力的存在》一课时,引用了2014年春晚黄渤现场演唱“我的要求不算高”的视频,利用视频中的情景展开与“力”有关话题的讨论。又如杭州市安吉路实验中学陈敏老师的《中考化学复习――尾气处理》以柴静纪录片“苍穹之下”(讲述的恰好是当时授课地点杭州的环境污染问题)引入,引起学生激烈的讨论。他们的课一上来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无穷的兴趣。

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如能恰当地运用生活化引例进行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养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态度,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1-3 凸显改进实验的“体”点――可视化和操作性

课堂实验教学应将书本上的内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一看明白,轻松掌握。深圳市深圳中学龙岗初级中学的徐波老师在2015年4月3日下午上七年级下《探究凸透镜成像》一课时,给我们带来的“自制道具”令人耳目一新。请允许笔者对这一套“自制道具”做个说明:①改变传统的蜡烛光源,采用两节干电池、5欧电阻、10个发光二极管和停表外壳有机整合而成的新型光源;②光屏上贴上刻度,其用意非常明显――从量的角度比较所成像与光源在大小上的区别,便于得出成像规律;③将传统光具座的“0”刻度改放在刻度尺中间,这样可以直观地看出光源和像坐落的区域,易于在分析归纳环节得出“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的规律。

将实验往可视化和操作性强的方向改进,使得课堂立体化、生动化,使得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1-4 精心设计板书,构建体系化知识结构

[案例]温州市平阳新纪元学校教师林大誉于2015年4月2日下午在杭州市建兰中学上浙教版七年级下第4章第2节《地球的自转》一课时,就设计了提纲挈领式的板书(见下图)。

设计的板书

林老师的板书折射出他对这节课钻研的极细,细到真真切切,入情入理。他将这节本身知识较零散的课归分为一个核心、两条主线和四个主要问题。一个核心指的是地球自转。两条主线――地球自转的效应和地球自转的特点。四个主要问题可以这样理解:问题一是昼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二是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问题三是太阳东升西落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四是地球自转有什么特点,尤其突出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该怎样理解。

2 对课堂教学的几点体悟

2-1 重视过程,科学教学

例如,深圳市深圳中学龙岗初级中学的徐波老师在2015年4月3日下午上七年级下《探究凸透镜成像》设计任务卡,有助于学生收集和整理数据。授课班级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数据,在各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最合理的,并把数据转化为得出规律的证据。

2-2 重视“错误”,生本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重视“错误”,坚持以学生为本。这里的“错误”指学生的生活经验“前概念”和对科学知识理解不正确所形成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对“错误”,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态度。

2-2-1 珍视错误

如果教师把错误看作是教育的契机,学生把错误看作是自我发展的契机,那么,错误就是一个尚待开发的宝藏。

2-2-2 暴露错误

[教学片段]福建省福州第三十二中学柯志超教师于2014年3月26日下午在杭州市建兰中学上浙教版八年级下第3章第2节中《燃烧与灭火》这一课时,巧设这样的问题情景:火灾时,我们怎样逃生?(生)贴地爬行。(师)追问,为什么我们要贴地爬行?(生)下面的氧气多。(师)反问,真的吗?(这时笔者看到授课班的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很多认为离地面近处氧气多的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答案了。)

柯志超教师创造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想起”那些自以为正确的错误观念,然后再使他们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错了。暴露错误只是“知其错”,而纠正错误还需“知其所以错”。如果我们的教学仅仅触及结果,那么已被“摧毁”的错误说不定什么时候还会“春风吹又生”。

2-2-3 纠正错误

柯志超创造的问题情境所带来的教学“故事”并未结束,当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答案时,柯老师说道:“让我们试一试吧!”(生)内心此时非常兴奋,以为真实演练。(师)拿出一只大烧杯和两支长短截然不同的蜡烛。实验结果告诉同学们:“长的蜡烛先灭”!此时学生恍然大悟――着火时,人们贴地爬行是因为下面的氧气多。

纠正错误是对错误的清除过程,同时也是正确观念的建构过程。成功的纠错教学不只是认知的优化,更是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的升华。如前所述,笔者做了两点尝试:让学生悦纳错误;让学生享受纠错成功的喜悦。

2-3 重视合作,互助教学

这24节省级示范课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如小组分工、合作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及时参与互动评价,促使学生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总结时笔者还发现 “小组合作,互助教学”在下列环节也有应用。①“小组合作,互助教学”在导入课时的应用。如情景导入、复习导入、“开门见山”形导入课中的有效应用。②“小组合作,互助教学”在重难点突破环节的有效应用。如温州市平阳新纪元学校特级教师林大誉助生构建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时,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生合作最终达成这样的共识:首先在地球上找到当时的授课地点杭州,在此处贴上橡皮泥和大头针做的方向标(方向标与经纬网一致)。其次结合初一已学方向规定知识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按照自西向东方向转。③“小组合作,互助教学”在“课堂小结”环节的应用。笔者接着把柯志超教师的教学“故事”讲完――(学生还沉浸在用实验结果说明火灾发生时,人应该贴地爬行逃生的氛围中)。(师)老师还有一件事没做,什么事情呢?(先停顿,再强调)怎样以板书的形式展示出这节课内容?(生)小组讨论合作,(时间过去2分钟左右)小组代表展示成果。

2-4 重视导思,优化教学

导思就是引导学生活学,教师通过各种有效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和点拨,给学生心理创造愤悱状态,点燃学生思维火花,掌握思维技巧,促进对知识理解、保持、迁移,变死学为活学。

24位名教师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学生互动环节特别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名师们的课都十分注重导思,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例如,宁波国家高新区的钟伟东于2014年11月12日在杭州师范学院讲授《力的存在》时,他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改变了教材的先后顺序,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他的启发与诱导下,全班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畅所欲言,还在课堂上展开了精彩的辩论。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推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优化初中科学教学,提高科学教学效益。

2-5 注重延伸,实践教学

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是无限的,因此,课堂延伸或学习应用相当重要。要做到既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深化知识的理解,还延伸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观大“家”的课,总体来说,他们站得高、看得远、想得透,教学中能做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语言风趣,师生互动和谐,带给学生的更是无穷的回味!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