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秋景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秋景的作文范文1
秋散落树上的枯叶,忽忽悠悠的飘荡在覆盖着蚂蚁的巢穴上,秋可馨地抚摸着发黄的小草,倾入它的茎,吹拂着,敏感着。小草在秋风中轻轻摇摆着,秋摇曳着船桨,推着小船,抚摸着鱼儿,悄悄的从河中跃起的身影……
农民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弯下腰,举起镰刀,手握着稻谷的“腰”,轻轻的划过,将稻谷放在蒌箩里,稻谷幸福的洋溢着,沉甸甸的谷穗子,玉米棒压弯了腰。一阵秋风徐徐吹来,起伏的稻浪好像波涛汹涌的浪花,不时传来一阵阵“海水翻腾”的波涛声。农民伯伯跳着丰收的舞蹈,沉浸在欢跃中……
秋雨,轻悄悄的,绵绵如风的秋雨似乎如以为美貌的少女倾吐着自己的心事。雨过天晴,天边出现一道彩虹。映衬的天空,碧空如洗,*蓝的令人心醉,远眼望去,片片白云又似给天空洗了个澡。幽蓝的湖水也陪衬着天空,令人进入了一个豪华,放飞的仙境……
秋叶,渐渐的进入秋眠了,悄声无息的散落在土地上,慢慢的堆起了一座小山;野花在草地间也慢慢的变黄了,背板这秋无玩的嬉戏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描写秋景的作文范文2
柳永的《雨霖铃》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冷落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写景句,把普通平常的离别一事,写得沉重压抑、缠绵凄恻、回肠荡气。如果没有景物的渲染、烘托,男女主人公就不会这么血肉丰满,表达的情感是不会这么感动人心的。《西厢记》“长亭送别”最受称道也得益于融景于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描绘了一副动人的长亭送别图,以秋天特有的景物衬托出莺莺离别的烦恼、痛苦、沉郁、伤感。萧瑟的秋景与悲凉的心境化而为一,委婉深沉,令人悲痛欲绝、柔肠寸断。[一煞]、[滚绣球]、[收尾]等,无不写得充满诗情画意,楚楚动人,形象感人。
以叙事见长的小说也缺不了景。鲁迅小说《祝福》的结尾:“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乐景不乐,沉闷、一团糟。以乐衬悲,烘托出祥林嫂死时的悲凉气氛,同时也写出了“凶人们愚顽欢呼”的丑态,反语讽刺,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深化了小说的意义,寄情于景,回味无穷。
以前选入教材的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景物描写也非常精彩。“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东南边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这里的写景,借用影视空镜头的形式,使热闹的画面突然变得宁静,富有诗意;“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又烘托出了心情的空荡荡,迷茫茫。形象地呈现了妇女们探夫心情由急切的躁动转向失望后无言的平静。妇女们埋怨丈夫“栓马桩也不顶事”、“脱缰”会忘记自己后,又有一段景物描写:她们轻轻地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又安安稳稳浮到水面上生长去了。人物的沉思默想在融景于事的描写中,暴露无疑,形象逼真。
叙事要动人,引起共鸣,无情不行。感人至深者莫先乎情,而情本身没有形象,要传递出去,必须借助于外物,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东西。“物感说”认为:“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情因景生,景随情变,融景于事,情境交融,能增加语言的形象性,从而将主观心理客观化,把抽象感受具体化,把人写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真切感人。情与景离,就失去了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流于浮泛、苍白、单薄。
2010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是“绿色生活”,不少满分作文都有自然景物描写,有篇满分作文是微型小说,写一些领导在“绿色生活”理念上的形式主义,其中一处景物描写是:“不想壮观的奠基场面惊飞一只在附近栖息的野鸭,结果野鸭慌不择路地撞上正在竖立的标牌,伤了翅膀,扑棱棱地落在湖里。”这给虚拟的小说增加了艺术的真实性。2011年的高考作文 “拒绝平庸”,不少满分作文也都出现了融景于事的片段。如“耀眼的白炽灯在空中划出一道明亮的光圈,……动人的音符在迷人的夜色中,似有形的烟雾弥漫着、氤氲着……动感的音乐伴着舞动的身姿,成了夜色中最迷人的风景”等等。
描写秋景的作文范文3
【关键词】善用;修辞;技巧
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巧妙而又贴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常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在考场作文中,考生若能熟练的运用修辞手法扮靓语言,用修辞增加文采,斟词酌句,让语言成为作文的亮点,定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总观中考满分作文,语言无不异彩丰呈,或在绮丽的修辞中独展魅力,或从诗词歌赋中巧借文采。下面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巧借修辞绘美文的技巧。
一、 运用比喻以求形象欲现之致
在作文中巧妙运用比喻,能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长为简洁,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时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以中考满分作文《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为例:爱心是一股撞开冰闸的春水,使铁石心肠受到震撼;爱心是一座亮在黑夜的灯塔,使迷途航船找到港湾;爱心是一柄撑起在雨夜的花伞,使漂泊异乡的人得到亲情的荫庇;爱心是一道飞架在天边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见到世界的美丽。这段文字以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雅致的娴静、节奏和谐的语言,行云流水般的将心曲娓娓道出,韵味无穷。本文运用了排比句,而且每一个分句就是一个比喻句,把爱心比做“春水”“灯塔”“花伞”“彩虹”,还在每个喻体前,加了一串很富有特色的定语,又为这个比喻增色不少。一连串的比喻新颖独特,对人间真情体悟颇深,将道理说的浅显易懂,高人一筹。生动传神地表达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别具一格,给人以清新洒脱且韵味无穷之感,使读者过目不忘,让作文笔下生花。
二、引用诗文以得文采飞扬之功
作文中引用得体的诗文对联、名言歌词、俗语谚语能达到以少胜多、增添文采、启发联想、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以中考满分作文《平淡是一种享受》为例:
平淡是一种享受。桃花源便是陶渊明平淡的畅想的最高境界。在那里人们老有所养,幼有所乐,人们尽享平淡的天伦之乐。
平淡是一种享受。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没有功名,没有皇帝的垂青,终于在平淡中明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而他在享受平淡中是否悟出了那真意?
平淡是一种享受。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早已告诉了我们。他是一个享受平淡的人,在富春江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因为他平息热衷功名利禄之心,放弃经纶事务之任,他过得平淡潇洒,一种快乐和喜悦溢于言表。
平淡是一种享受。欧阳修虽遭贬谪,但却在平淡的生活中与滁民同乐,没有悲叹,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享受一种平淡的快乐,所以他才有“嘴稳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感慨。
这几段文字文采飞扬,让人读来如品香茗,口舌生香。首先直接引用诗文佳句,使全文充满着诗意美,能直接引用刘禹锡《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名句,可见作者平时十分注重积累,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其次,借用诗词和典故来增加底蕴,做到了文质兼美,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典故和意境,说明作者不但平时注意阅读积累,而且还知道活学活用。其次是,运用了反复、对偶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不仅使段落更整齐美观,语言更凝练有神,也增添了文章的气势。
三、拟人拟物以求灵动活泼之效
以中考满分作文《天籁和鸣》为例: 柳树早已脱去了她如泉如瀑、如伞如盖的绿色,用她的萧条继续感动着人们。原本绿色的稻田也换上了金黄色的盛装,向人们炫耀着自己的成果。金色的桂花傲立枝头,散发着甜香。更是不会放过这个自我展示的机会,争先恐后地为秋天的金色画卷添上明丽的几笔。
拟人能使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情感化,让描写更生动、形象、活泼。它既可以增强语言的绚烂色彩,鲜明地表达作者喜怒爱憎的情感,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对描写的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旨。这段文字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脱去”“感动” 把柳树比做美却又无奈的少女,“炫耀”则写出了稻田的自豪心里,“傲立”写出了桂花的风姿,“不会放过”“争先恐后”传神地表现出怒放的美景。这样的描写富有情趣,传达出作者对秋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四、铺成排比以成流泻张扬之势
以中考满分作文《好书伴我成长》“我在”流水落花春去也“中体味李煜身世浮沉的无奈;我在”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中体味李清照国破家亡的悲痛,我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体味苏轼对离人的美好祝愿,我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体味李白的豁达乐观……文章引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生动地表达出书对我成长的促进作用,紧紧围绕中心表达。
描写秋景的作文范文4
一、借助课文,引导定向观察
定向观察分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习作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活动,包括少先队活动,小制作、小发明等科技活动。另一种是组织持续某项力所能及的劳动或确定一个事物(人物、动植物或景物)为观察目标,连续一段时间有意观察,来发现该事物的特点及具体表现。例如在教小学语文第五册《五彩池》时,我要求学生根据本课的观察方法,围绕“秋天的色彩”这个主题来写一段话。为了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我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校园内的花草树木,让他们对校园景物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紧接着,我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把所观察到的最能代表秋天色彩的景物画下来,学生挥笔绘图,描出一幅幅美丽的《校园秋景图》。最后,我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并把所说的内容记下来。这样顺水推舟,学生没有写作压力,不仅让学生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亲切地感受大自然的色彩美,而且激发了学生要留心观察事物的欲望,养成了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二、借助活动,引导随机观察
所谓随机观察,就是要求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经常捕捉日常生活中的“闪光镜头”并进行随机观察。如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充当“小记者”,走街串巷,随机捕捉身边的“凡人小事”。这样不但让学生开阔视野,超出了自我的“小圈子”,去认识生活的“大世界”,而且学会“做人”,也为“写文”奠定了基础。例如有一次作文课前我告诉学生,这次作文课要写的作文内容是《星期天见闻》,希望大家利用星期天到外面观察,搜集一些作文素材。结果到作文课时,学生果真找到了很多作文素材:有的说她看到农民冒着烈日在田里劳作非常辛苦,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有的说,他看到公路上出现交通事故,不仅汽车毁坏,而且人员伤亡,想到了遵守交通规则是多么的重要;有的说,他看到河水流下时,河面上漂着白色的泡沫,一问才知道是上游有造纸厂偷排污水,污染了河水,希望环保局要加强管理……由于学生随机观察,内容便丰富多彩。经常随机观察,也就能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借助调查,引导深入观察
教师与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闲聊,毫无顾忌的谈笑,常会听到一些日常生活中敏感的话题。例如,我听到几个学生谈论起某同学家里如何如何有钱,言语中充满妒忌之意。为了让学生打消这种心理,我便伺机组织他们进行深入调查。经过调查了解,才知道那学生的父亲原是宾馆的一名普通厨师,后来到南方闯荡,自学烹调技术,回来后又自筹资金开了一家小酒店。由于他吃苦耐劳又经营有方,生意越做越红火,小酒店也换成了大酒楼……弄清了事情原委,我便着手引导学生以此为素材进行写作。学生根据了解的内容,有的以《难忘的身影》为题赞扬了那位父亲勤劳、热情而正直的品质;有的以《吴伯伯的秘密》为题表现搞活经济仍以诚待人的美德;还有的以《变》为题,歌颂了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这种深入观察,激发学生去认识生活,积累生活经验,产生表达的欲望。
描写秋景的作文范文5
一、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好的写景作文,往往不取决于你在文章中写了多少个景物,也不在于你选择的景物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关键在于文章中要有重点描写的景物,而每个景物都非蜻蜓点水般地描写。
二、 角度选好,印象深刻
写景,就要突出景物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在此基础上,还要选好描写景物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感官角度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内心感受等;描写景物的视角有仰视、俯视、平视、正视、侧视、远视、近视等。
一旦将自己融入对象,我们的感官和意识就会灵动起来,描写也就水到渠成了。恰如叶圣陶先生所讲,眼睛怎样看就怎样写,耳朵怎样听就怎样写,内心有怎样的感悟就怎样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运用了视觉描写;“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运用了听觉描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嗅觉描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写出了内心感悟。写出了清雅幽僻、宁静迷蒙的画面。这与只用“美丽”、“壮观”等空洞的词比起来,效果有天壤之别。
总之,要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
三、手法恰当,魅力无穷
确定所写的景物后,为了使笔下的景物具有独特的魅力,我们要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对于写景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白描、细节、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移步换景、化用诗词文等。
运用白描,最著名的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短二十八字,一连推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刻画出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
运用细节,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如《想北平》:“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果子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运来……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地融入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个观光客,即使再喜欢北京,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郁达夫描写微雨寒村“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先写有了“河流边三五人家聚在一个小村子里”的场景,再“点些精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这些细节使“悠闲”具体而生动,真是“活像”。
运用想象,如《沁园春·雪》中想象雪后美景: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虚实结合,“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虚”是联想、想象或梦中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想象中美好的仙境,属于“虚”的内容。再如《江南的冬景》:“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马上会来。暮雨潇潇江上村。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五彩的文字:灰云、霜白、红叶、雪白的桕子、赭色的草根边带绿意、青天碧落、白雨、淡墨背景、乌篷小船、红黄的垂暮天。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这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如《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第三句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这一句是静景描写,第四句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这一句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移步换景,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抓住特点,准确描画,再如《小石潭记》中第一段中发现小石潭就是移步换景。
四、修辞润色,文辞优美
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仿佛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所以,我们要对自己平淡的语言进行加工润色。通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恰当地运用我们熟悉的修辞手法、成语、形容词等。如许俊文的《乡村的风》:“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弄乱,再在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村的风的可爱、温馨。
五、巧用对比,突出景物
在《江南的冬景》中,作者将北方冬景、江南秋景、闽粤地区的冬景与江南的冬景对比,写了江南的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在比较中写出了江南的温润晴暖优美。又如《想北平》,在文章中,作者声称自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又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相比较,从城市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
巴黎热闹?摇?摇?摇?摇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
美国的橘子?摇?摇?摇?摇北京的玉李
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摇?摇?摇?摇北平接近自然
六、情景交融,诗味悠然
描写秋景的作文范文6
1 作文要真实
首先,要求学生写作必须真实,说实实在在的话,只有感动自己的文章,才能去感动别人。人云亦云的假话、大话、空话只能让人产生“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谈不上“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做真人,学说真话。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整理好思路,组织好语言如实地写下来,这就是写作的主要任务。也许,有不尽人意之处,但难能可贵的是真实,是作者的自我剖析,需要在不断地习作过程中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一名学生在写家乡的小河时,本来小河早已干枯了,他却写成“原来清凌凌的河水变浑浊了,美丽的小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白色垃圾随波逐流”。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
2 写作要有真情
俗话说“文章不是无情物”。有些文章之所以感人,其突出特点是一个“情”字。我们要求学生写真话,目的是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如我们学过的《再见了,亲人》一课,著名作家巍巍以亲人的口吻真实的向我们再现了志愿军和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突出表现了一种国际主义的鱼水情。读起来朗朗上口,震撼人心,感人肺腑,令人回味无穷。经典的美丽突出一个“情”字,没有真情,就写不出感人的文章来。
3 写文章要有真知
我说的真知源于“实践出真知”,意思是作文来源于生活,要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捕捉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处处留心皆学问”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你学问多了,写作还会难吗?因此,观察时要细心、用心、留心,要做到下马观花,不能走马观花,否则,观察就会不准确,写作时不具体。如有的同学写秋景时总是写:“庄稼熟了”,“草枯黄了”,“树叶落下来了”,“秋天真美丽”,“农民伯伯丰收了”等空洞的话来概括,谈不上生动具体。理想的观察应该伴随着联想,否则观察到的事物是平面的,没有生机和活力。把观察到的事物和联想及时记录下来,就是日记。天长日久,写作水平自然就会提升。
4 写文章要有真悟
写文章的真悟分两个方面:从文章中感悟;从生活中感悟。我们学习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在和我们在对话、在交流、在沟通,因此我们需用心感悟教材的篇章结构、写作特点、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感悟多了,积累多了,自会“下笔如有神”。生活像七彩的虹,我们用真心、真情去领悟其美好,意境也会别具一格。如同去野游,有的同学这样写:“树林里有草,还有一股味”。有的同学这样写“密密层层的树林里长满了迷人的芳草,这些草嫩嫩的、绿绿的,用鼻子闻一闻,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泥土气息,多生动的一幅画面啊!”真心的感悟,就有了丰厚的积淀,心里就有好多话要说,感到不吐不快。
5 写文章要有真意
文章立意既要创新,更要真。我们确定好文章的题目,就涉及到选材、技巧来反映主题。如写《爱劳动的妈妈》这篇文章,就应想到通过典型具体的事例,通过描写妈妈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突出妈妈爱劳动的品质。而文章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就属于布局。至于如何使文章设计的匠心独具,依然体现一个真字,即“此中有真意,成竹在我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