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咏雪的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咏雪的古诗范文1
学古诗有没有用?回答是肯定的。它不仅仅在文化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先进的传统文化,而且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写照。那么,古诗在他们之间发挥着桥梁的作用。至于会出现上述问题,涉及到态度和能力因素。应该指出并非所有当代青年教师和学生都是这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中的大多数受这个新社会的影响,对古诗写作背景及旧社会知之甚少,换句话说,古文根基不扎实,难教难学是可理解的。
既然是能力问题,我们总会有办法解决的。关键态度是否正确,如果端正了教与学的态度,并正确掌握教与学的方法,那么,问题也就不攻自破。据此,我们提倡古诗教学中的意象捕捉法。
阐释:意象/意象捕捉法
中国人重意境,西方则强调意象。我们之所以选用:“意象/意象捕捉”概念,因为他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里为了教学创新,换一个角度,侧重诗歌中的意象教学。
“意象”最早见于20世纪初形成的西方意象主义。意象派认为,“意象”既是被感知的客体,也是诗人对它的体念;二者再由准确的不加修饰的词语表达出来。作为思想内容的载体,词语本身意义莫大于此。诗歌“只不过是词语镶嵌的图案。”(休姆语)换句话说,庞德在给意象下的定义是:“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简言之,“意象”是由“意”和“象”组成,这里的“象”就是客观事物,而象外之象就是“意”。意象有着可变的意义,象代数中的符号a,b,x。中国古诗中经常出现“月亮”这个意象,用在不同地方其意义不同。“月亮”可表示思念家乡,如“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象征纯洁的爱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还表示寂寞等意象。因此,捕捉意象法就是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即诗中意象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个意象及它想要传达的是什么,最后要求学生领会诗中的画面、形象和语言的特色。我们认为,意象捕捉在古诗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画面的生成
古诗中出现的意象一般不止一个,而是一连串,且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由颜色深浅、虚实、远进组成的一幅幅画。在古诗教学时,老师首先要学生找出其中的意象,然后,指导学生按作者的情感流路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犹如身临其镜。不妨来看两首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扬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浅塘湖春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前一首,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写,诗中句句都是意象,处处有景。也处处活动着诗人的身影,移步换景,景中有人,象中有兴,情义盎然,如诗如画.生动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一曲优美的春的颂歌!教学时,教师应声明:写景诗当然需要形象鲜明,突出景色特征,更主要的还应象中有人。而学生也只有在准确的把握意象基础上,及诗人观察方向。方可进入诗人的心灵,悟出真谛!后一首,前四句是诗人眼中的环境风物。后四句是诗人抒诉这样特定的环境风物中的心情。物与人两组画相互对应、交织。很多时候,与其说我们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看画,看那些一系列鱼惯地越过的动态画面。一个人善于或不善于读诗,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他能否将凝固不动的文字,迅速转换成活跃飞动的图画。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其智力发展不完全的情况下,好动不好静。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个年龄特征,授之以正确的阅读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很必要的。
诗里绝不能没有画面,否则失去了依凭,组织成的静态画面.是很难把激动的感受.深微的意绪表现出诗来的,诗歌画面之所以一般呈现动态,是要发挥”语景”之所长而掩其所短《钱塘湖春行》里出现五个虚词:“初、谁、渐、才、最”,它们所起的重要作用,就是把一副副画面从外部串联在一起,此外,远渐,俯仰,动静结合,有力的推动这些画面加速运动,然而,《登高》基于没有虚词,抬头是“风急天高”。俯仰是“渚青沙白”,全诗主要依靠画面与画面平行、对照、引申、补足等方面来实现对列。”“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外。每上句与下句转关接缝,皆机窍所在也。”(《艺概》刘熙载引论)
二.有利于理解语言的双层性
很多优秀古诗具有言意两层性。“言”超脱了客观存在而成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即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意”则超越了客观实在的“象”的局限,而且有象外之意,意外之意,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意”假于“象”,假“象”而见“意”。表象只是手段,表意只是目的。所谓“诗贵意”(李东阳《蘼堂诗话》)。“象”要形象生动如在眼前,而“意”则要不尽,愈多愈善,使“意”含于“象”。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李太白《子夜吴歌》,本闺情语,而翼罢征。诗人的意旨是希望朝廷能体贴征伐给唐朝广大人民造成的痛苦不幸,早日结束不义战争。诗歌一开始就以月起兴。明月和下面的“秋风”在古诗中都是浸透离情绪的意象。次句描写千家万户捣衣哦之事。诗人的眼中景,耳中声,无不是长安百姓对征战亲人的思念和牵挂。总之,诗歌意象的有机结合构成明净凄清的景象,撩人愁绪的氛围,哀怨动人的形象,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诗犹文也,忌直贵曲。”(施补华《佣说诗》)托物言志,含蓄蕴籍,是中国诗歌的传统审美特征。“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言有尽而意不穷者,天下至言也。”(苏轼语)韩愈《咏雪赠张籍》中的“穿细时双透,乘危忽半摧”二句描写了下雪时雪花的特性:无处不到,能从两面穿到洗缝,拼命高攀而半途坍塌。诗人观察落雨细致精确,描写形象生动,如在眼前。字面上似精工写雪,实际上含有更深层的意象,那便是对社会上那些善于钻营、拼命高攀的势利小人的嘲讽,活画出他们的嘴脸。诗人的这层意思深藏在模写雪的“象”之下的,于是这个“象”便不仅仅只是雪之景象了,而且是势力小人钻营攀附之象。此外还有,温庭筠“鸡升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等。
三.有利于形象的塑造
诗歌具有形象性,一首好的诗歌离不开形象的塑造,优秀古诗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应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在我们头脑中再现作者诗中所要表达出来的形象。那么,如何再塑诗歌的形象呢?下面介绍两种方法:
1.比兴法的运用。先言他物,以引起歌咏之词,这是中国古诗词的传统方法。从《诗经》到近代,例字可以说不胜枚举。而杜甫堪称这方面的楷模。他借物写人的诗不在少数,作于晚年的《古柏行》就是交口称赞的名篇。这种写法一般是先扬后抑,先极言其美,再笔锋一转言其不幸之遭遇,形成一个鲜明对照,使读者在这种不平衡的场景和情感转换中产生一种特有的审美心理和感受,激越一种感情的震荡,使人久久难以忘怀,沉浸在与艺术回味之中,达到抒发愤懑、陶冶性情的目的。最易见的,是比拟性语言的运用。“樱桃小嘴糯米牙”(李季)"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只是取其鲜明的色彩进行比较,尚以为嘴巴小得像樱桃,人的面庞跟桃花一样红,那将是多么可怕!比拟当然要求贴切,贴切才能容易为人领会;比拟要求新奇,新奇才能产生突发意外的刺激力。
2.语法的变格。变格是对常格而言。人们在诗歌的创作与欣赏中会时时发现,诗歌中的语法是很难用常格来苛求的。变格中有省略、倒装、脱节等等,究极变幻。
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褴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调三首》其一
雪莱说:“诗的语言的基础是比喻性,诗的语言揭示的是还没有任何人觉察的事物的关系,并使其为人永远不忘。”诗人用无可挑剔的自然美的属性意象:飘渺的云、国色天香的花去比那具有人间难以企及杨贵妃,为了给人民留以想象的余地,于是才用倒装法。杜甫的《晴》诗中;“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这一倒装,是先突出视觉所见彩色,在句中却是对草、云的形容。倒装句简单说来是如何安排字句问题,贺拉斯说过:“在安排字句的时候,要考究,要小心,如果安排得巧妙,家喻户晓的字,就会取得新义,表达就能尽善尽美。”
我们认为,在古诗教学中,正确掌握并灵活运用意象捕捉法,对于恢复文言教学的应有地位,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得意义。笔者期望,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能有更新更好的方法应用于教学。
参考文献:
[1]《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宗绪连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咏雪的古诗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故事;应用:探析
教育的新理念推出后,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故事的引入就是新型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性和数学性是数学学科具有的主要特点,将故事引入数学的教学中,对于传统的教学而言,是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故事教学的作用
1.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正处在童年到少年的时期,好奇、好动及活泼等是其主要特点,所以在课堂上,学生经常注意力不集中,特别是二、三年级左右的低年级学生。所以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采用教学方法及各种教学手段,展开小学生数学教学。由于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所以采用故事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注意力。而且如果教师的故事讲得有趣生动且精彩,可以使学生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由此可知,讲故事教学方式,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相符合。
2.提高小学生的积极性
在讲解数学问题时,教室可以适当的融入故事,可以将数学问题中有些深奥难懂的简单化,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采用故事教学,学生能够在教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下,很快找到解题的方法,这主要是因为讲故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问题思考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的教学中,故事对学生有较大的魅力,特别是有趣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将数学的问题与故事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样使学生产生深刻地记忆,对于学生思考、回想及探究数学问题非常有利,从而使学生的数学知识素养得到提高。
4.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
小学数学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故事需要选择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不仅在故事中让学生学到有关的数学知识,还能使学生对于故事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和寓意有所了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地了解人生价值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健康成长。
二、小学数学中故事教学的应用措施
1.合理选择故事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将故事引入,能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激发起来,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高,但是在选择故事时,应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保证故事与小学生的年龄征及心理特点相符,还要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利。例如,学习数字时,《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这类的故事中都含有数字,教师可以将这类故事引入到数学教学中,这样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特殊心理相符,还有利于小学生明确善恶美丑,对小学生健康成长非常有利,为小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2.合理融入数学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讲故事教学方法,教师要考虑到如何将故事与数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合理的方式,将数学问题融入故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能。例如,一年级的加减法(15以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对学生只是简单的描述“6+5=11”或者“13-5=8”,要求学生一定要记住,而该方法学生理解不了,也很难记住。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在故事中将这些数字融入,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加强,以便于学生深刻地记忆。
3.注意故事讲述的时机
将故事引入到教学中,虽然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但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在应用,故事讲述的时机,教师要把握好。故事引入数学教学中,要与数学课程的进度相结合,对讲故事的时机适当地进行选择,不能将整节课或大部分的时间用来讲故事,避免学生对于故事太过于关注,而忽略学习。
4.加强故事的创新性
采用故事教学,还应加强故事的创新性,应选择一些学生未听过的故事,而且对于一些冗长深奥的故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对故事进行合理的改编或整理,使其变得简短而精湛,使小学生容易理解。另外教师若未选择合理的教学故事,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故事创编,进而更好的开展小学数学故事教学。
总而言之,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故事具重要的意义和措施,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展开故事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效率。本文主要探讨小学数学故事教学的作用以及相应的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婉如.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5.
咏雪的古诗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感的境界,根据一定的词语描述,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和创设的意境氛围中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再现艺术形象,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下面笔者根据对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古诗的理解和钻研,结合近几年的教学体会,试谈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一、明确教学目的,抓住诗句所描述的意境去阅读古诗
古诗具有意境美的特点。所谓意境,就是诗人内在的情感与外界景物有机结合而创造出来的鲜明、生动、含意深刻的生活画面或人物形象。诗的意境是通过巧妙的词句来体现的,在古诗阅读中,通过具体的词句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去领会诗的言外之意,明确诗的中心含义。教学时,教师借助生动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例如,李白诗《早发白帝城》,全诗运用生动的词语描述,创造了一个富于神话色彩的艺术意境。看似写景,实则抒情。全诗的感情基调轻松愉悦,洋溢着诗人遇赦回归的无比欢愉。意境生辉,情景交融,读来流利酣畅,气势飞扬,欢情漏纸。如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一点,则自然会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从而初步体味诗句揭示的主题。
二、反复朗读,再现意境,在古诗韵律和节奏所体现的情境中领会古诗
古诗读来朗朗上口,铿锵动听,扣人心弦,这就使古诗具有了音乐美的特点。根据古诗的这一特点,反复朗读,在节律音韵的错综糅合中再现意境,使读的人和听的人都沉浸在诗的情境中,从而达到艺术感染之目的,教学成效较好。例如,白居易的《暮江吟》,全诗押韵,音调抑扬交替,平仄错落有致,读来悦耳动听,给人以心理。诗人那种因自然景物之美而形成的悠清、怡然的心情跃然纸上,读后让人陶醉。又如,陆游诗《示儿》,全诗以缓慢、凄婉、低沉的格调来写,特别是后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时,以抒情节拍配合(可以用手敲打桌面),突出缓慢低沉的韵律,教学效果会更好。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爱国情感,如余音绕梁,久久萦绕在读者的耳畔。
三、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从大脑所浮现的生动画面中感受古诗的艺术之美
古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形象美。在教学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语言描述形成的鲜明形象进行再创造,从而使学生在形象美中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如贺知章的《咏柳》,诗人抓住春天柳树的特征,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从整体到部分,写出二月之柳的喜人形象。从而把诗人赞美、惊喜的心情表达得极为传神,那“似剪刀”的“二月春风”使整首诗句描述的画面有动的感觉。同时启示读者:在尽情享受美的时候,可别忘了美的创造。再如卢纶的《塞下曲》,全诗描绘了一个月夜出猎,引弓发射的将军形象,诗中虽无“高大”“英勇”“威武”等字眼,但这些意思尽含其中,这就是古诗所包容的形象美。再造新形象,为情境教学创造条件,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整体回味,形象、景物、感受三结合,收取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由于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理解能力等个体差异,可能形成对同一首诗的不同理解,但通过上述几步教学,一般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咏雪的古诗范文4
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文,它们琅琅上口、字字珠玑、意境优美、思想深刻,不仅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但是,由于古诗讲究平仄、押韵,文字凝练,因此,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在古诗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的学生对古诗文望而生畏,一遇到古诗文,还没学就有了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了。如我在教七年级上册的古诗“观沧海”时,课前收集有关沧海的图片,制作出在苍茫的大海上波涛汹涌的动画课件。上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层示“沧海静态图”,显示出沧海一望无际、山岛耸立的壮观景象。然后播放动态课件,让学生感受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接着,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同学们,沧海,以它的波澜壮阔、以它的宏伟气势,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倾倒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当年曹操在征战途中,路过此地,都被沧海的壮观景象所吸引,暂置战事于一边,前去观海,由此可见,沧海的景象是多么令人震撼,你们想不想跟着曹操的笔墨去看看那壮丽的沧海?”至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电教手段,帮助理解字词
古诗文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果教师机械传授,学生生搬硬套,是不能真正、牢固掌握的。如在“观沧海”一诗中有这样一句“山岛竦峙”,其中“竦峙”在文中是“高耸屹立的样子”,笔者在教学此环节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幅图画:辽阔的大海上有几座岛屿高高地屹立着。一个小小的投影,就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并掌握了“竦峙”的意思,还加深了同学们的印象,以后当他们碰到此词时,他们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我出示过的这幅图片,进而很自然地说出它的意思。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三、运用电教手段,指导朗读练习
古诗文大都意境深远、含义深刻、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古诗文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咏雪的古诗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插图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2-0012-03
[作者简介]顾军然(1980―),男,江苏淮安人,本科,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多首古诗,在这些古诗编排中,编者精心选配了一幅幅合乎意境、引人入胜的插图。这些插图中既有清新淡雅的水墨画,也有五彩缤纷的水彩画,它们用生动多变的线条、形象直观的画面,为学生开辟了一方领悟诗意、体会意境的空间。但教学中,许多老师觉得古诗插图和正常文本插图一样,只是起到形化文本内容、活跃教材版面的作用,对古诗插图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的把握不够。教学中,教师要么先观察,便弃之,要么后欣赏,便了之。其实,如果教师有效地运用好这些插图,不仅能突破古诗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整体意境,还能进一步落实古诗语言训练,品味古诗的表达效果。因此,教师只要增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充分挖掘古诗插图的效能,就能大大提高小学古诗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活用:突破古诗的教学难点
小学古诗教学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往往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灵活运用插图,往往能突破难点,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国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课《山行》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初读了古诗,你们读懂了什么?哪位同学先来交流?
生:我读懂了“白云生处有人家”就是说白云很深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师:是吗?请同学们观察插图,看看这几户人家在哪里?然后发表见解。(学生观图)
生:这几户人家画在半山腰处,并不是白云很深的地方。
生:我认为如果是白云很深地方,那就看不清楚,而插图上画的几户人家很清楚,所以不是的。
师:你们说得很有道理,那这句诗中的“生处”应该怎样理解呢?
生:我认为应该是白云刚刚产生的地方。
生:我也认为是“产生”的意思,白云产生的地方正常也就在半山腰的位置。
师:你们结合插图读懂了古诗,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真了不起!
古诗中难于理解的字词是古诗教学的“拦路虎”。那么如何理解这些词语,突破教学难点?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因此,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和分析字词意思,强行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这样不仅不能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古诗整体意境的感受。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将《山行》这首诗中的“生处”写成“深处”,其实就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生处”的含义而造成的近音混用。乌申斯基说过:“儿童的天性明显地要求直观性、形象性。”案例中,教师善于活用直观的插图帮助学生进入形象的思维状态,将古诗中的文字和学生可知可感的插图结合起来理解,这样,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便能化难为易。
二、巧用:感受古诗的整体意境
钱正权先生说过:“小学古诗教学如果仅讲意思是最没意思的。”因此,小学古诗教学还肩负着体会意境、感受诗情的重任。在感受古诗整体意境上,教学插图的巧用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案例:国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课《峨眉山月歌》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请仔细欣赏课文中的插图,你看看,月色朦胧,山影、树影、月影都投射到江水中,随波摇曳,此时,你和李白一道欣赏着月色,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观图)
生:我觉得眼前的景色真美,真让人心旷神怡!
师:那么,李白觉得眼前的景色美吗,他心里更多的感受是什么?
生:李白的心里更多的是在思念朋友、思念亲人、思念家乡…
师:我们的眼前虽有那高耸的(指着插图上的峨眉山)
(生齐读峨眉山)。
师:我们的眼前虽有那半轮的(指着插图上的明月)
(生齐读明月)
师:我们的眼前虽有那山影、树影、月影投射到的(指着插图上的江水)
(生齐读江水)
师:然而,李白的眼前有的只是朋友、亲人、家乡,他并没觉得这些美景能够留住自己那颗思念之心。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一读古诗。
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而学习古诗贵在体会“意境”。“意境”是诗人的情感与所描绘景物相结合而达到的一种完美和谐的艺术境界。体会古诗的整体意境往往是难以言传而又余味无穷的。因此,教师要把诗教好,学生要把诗弄懂,让诗歌真正发挥其作用,关键在于领悟诗的意境。如何才能把学生引入到诗歌所创造出的美好境界中去呢?本案例中,教者巧用诗中插图,让学生在欣赏插图的基础上表达感受,随后再去揣摩诗人李白的心境,两者之间进行强烈的心境对比,以此反衬李白的思念之情,最后再次运用插图进行引读悟情,让学生充分感受这首古诗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从形象的画面中获得整体感知,从而体味古诗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实现“观之于图而思之于心”“思之于图而悟之于境”。
三、妙用:品味古诗的表现形式
如同当下对阅读教学中言语表现形式关注一样,我们对揣摩古诗的言语表现形式也应该引起一定的关注。而我们对古诗篇章结构、表达方式等言语形式的品味也可以通过妙用古诗插图来实现。
案例:国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这首诗第一句描写了景色,看看插图,你觉得这景色怎么样?
(学生观图)
生:这景色描写得是春天,非常漂亮、非常有生机。
师:那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情”往往会写在“人”的脸上,看看插图,你觉得王维和元二此时的心情如何?
(学生观图)
生:从插图上看,这两个人神情凝重,充满了忧愁之情。
师:是啊,作者先写春景美好、充满活力,应该表达积极向上之情,后面却为何表达忧伤的离别之情呢?
(学生思考)
生:作者这样写,能更加“衬托”作者心情不好。
师:是啊,这首诗最值得称道的就是采用了景物反衬手法表现诗人情感。诗中写春天美好的景色,却表达的是苦涩、忧郁的情感,以乐景写哀情,使哀情更哀。
(板书:乐景哀情)
王国维先生把情景交融的作品称为上乘之作,即所谓“上焉者意与境浑”。情景交融的写法既是古诗的美学特征,也是古诗言语表现的一种形式。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中,取象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盎然春色,之后寄寓的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别绪。这种极力渲染与人物情感不一致的景物描写就是反衬。它强化了人物情感的抒发,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然而,这种表现手法如何让学生巧妙地领悟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离愁别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既无形又无体,既无色又无味,再加上“反衬造景法”具有隐曲性和深藏性,这时该怎么办?“插图”就可以派上用场。案例中,教者让学生观察插图,从插图中发现情景矛盾,继而教者顺势而发,让学生体会到诗中的情与景本应是谐调一致的。但诗人王维为了创造新的意境,却把相反的互相矛盾的情与景放在一起以乐景写哀情,彼此交相辉映。这样的教学巧妙地利用插图,很好地品味出古诗中独到的言语表现形式,创造出一种别开生面、耐人回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咏雪的古诗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故事教学法;儿童语言学习特点;反思
一、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故事教学法正是通过听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等形式来进行思想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二级目标:“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
二、故事教学法的优势
故事教学法对如何提高孩子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着天然的优势。故事教学法完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语言的特点。儿童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一般有以下特点:边做边学、意思先行、摭拾习得、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有丰富的想象力、好玩好动的天性、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注意力短暂、有好奇心的天性、强烈的交际欲望、偶学偶得的能力(JayneMoon,2005)。
(一)边做边学(Learnbydoing)、好玩好动(Senseoffunandplayfulness)、有很强的模仿能力(Capacitytoimitate)
不同的学生因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先天因素,对于事物的认知方法和接受能力都不同,这种差异也表现在学习上。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中,要求学习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问题性和体验性。其中体验性就是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用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强调肢体的参与。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故事教学法能在教学环节中积极调动儿童的各个感官,并且有效利用儿童的身体语言,让他们将观看、听闻、触摸、想象、体验的事物表演出来,达到课堂效率的最优化。
(二)意思先行(Goformeaning)、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Creativeuseoflanguage)、强烈的交际欲望(Capacitytoimitate)
对于儿童来说,靠记忆学习英语,容易让儿童产生畏惧抗拒的心理。而故事教学法能让孩子摆脱死记硬背。随着故事片段不断的重复,语言也在不断的复现,能够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记住所学内容。因为故事有情节,有角色,孩子能轻松地根据故事情节理解词句意思。实际上,故事就是在重复和学习之间架设起了理解的桥梁,实现了故事教学法和英语学习的有机结合。这正符合Swain在输出假设理论中所强调的可理解性输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孩子表达的机会并不多。而故事教学法能够增加课堂中的语言输出活动,使得孩子在交流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语言能力。
(三)摭拾习得(Pickupchunks/formulaiclanguage)、偶学偶得的能力(Capacitytolearnincidentally)
针对儿童这一特点,Krashen提出的习得学得假设给予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儿童习得过程是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无意识掌握语言的过程,学得则是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有意识掌握语言的过程。儿童在故事教学的帮助下学习词句,实际上就是在英语思维下学习英语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无意识地全部吸收,相反,是简单词句的习得。儿童在理解故事的同时并不会高效的掌握全部语言知识,而是偶然的习得几个词句,当相同的情景出现时,能刺激儿童很快记起所学的词句。
(四)有丰富的想象力(Senseofimagination)、有好奇心的天性(Strongsenseofcuriosity)、注意力短暂(Shortattentionspan)
孩子能否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产生共鸣和参与感,决定了学习质量。故事教学法在课程设计上,一方面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细致地了解现代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点,通过中西方经典童话故事或是创编改编的新故事,实现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动演绎。将儿童感兴趣的人物角色和相关话题设计到课程内容中,有效激发儿童的兴趣,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使他们更深入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反思
故事教学法对小学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故事教学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增加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但是故事教学法对于教师的挑战和要求也是巨大的,首先,故事的选取和编排要求教师有过硬的语言功底。在挑选故事或改编创编故事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考虑故事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兴趣点,还要注意故事所涉及的知识背景以及学生是否能够有效接收等问题。其次,故事讲述形式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也是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在故事教学法中,学生学习发音、词汇、句子等这一系列活动都需要在故事的呈现、讲述、练习、表演、续写中完成。这就涉及到单词及句子的复现频率,句子结构的难易程度及语言是否地道实用的问题。所以对于教师而言,要将这些要素紧密地结合起来还要注意以上这些问题着实不易。再次,在教师讲述表演故事时,肢体动作、角色音色的转换及区分度又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另外,学生在故事表演活动中会比以往愈加活跃,在课堂上会过于兴奋,难免还会出现故事表演上的参差不齐,所以课堂组织和控制难度较大,教师需要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组织调控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纪玉华.母语在儿童外语教学中的运用一一三文治故事教学法[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