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域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域规划范文1
一、各类新区域规划推出的背景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成效明显。但中国地域范围广大、地理差别明显,为了使这些战略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产生更大的成效,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相继批复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横琴岛等10多个区域规划性和指导性文件,出台速度和力度都前所未有。
中央如此密集出台区域规划有三个主要背景:第一,国家对区域协调发展越来越重视。此时正值区域发展的,已经由过去重视产业发展转向重视空间布局的优化。第二,中央与地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区域规划的实施中,既有中央从全局性利益考虑,也有地方利益的驱动,但是,很大程度上是中央与地方合力的结果。在新区域规划中,不是要给地方区域多少政策优惠,而是给予更多的制度创新和实验的自力。第三,目前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重要转折时期,由主要依靠东南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等一两个地区的单极驱动逐渐转变为依靠多元化驱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依靠包括中西部在内的更多地区的经济增长极来支撑。
透过2009年我国密集出台区域规划之现象,探究其出台背后的原因,需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和内部来分析。从外因来分析,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外市场萎缩,传统外贸依存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尤其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冲击最大,这就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极,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寻求新经济增长点不仅需要依托于产业发展,也需要依托于区域发展。从内因来分析,以国家全局战略为维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经历了飞速发展阶段,但是经济增长的方式却存在着土地粗放利用、资源开采过度、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从长远来考虑,需要加强对区域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因此,在“十二五”规划来临之际,中央政府深谋远虑,在全局上推进地区经济发展向更高质量和效益迈进。以各区域自身发展需求为维度,我国各个区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现在面临着进一步提升的任务,这就需要更长远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构想。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政策刺激下,这些地区发展较快,具有了升级腾飞的内在动力和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出台的规划是这些政策的延续和深化,也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
二、各类新区域规划的基本特征与重要意义
新区域规划和国务院指导意见的具体内容,需要从三个层面去认识:一是着眼于不同区域的发展规划,一方面要有利于重点地区率先发展和加快发展,要推动包括长三角、珠三角这些条件比较好的地区继续加快发展、率先开发开放;另一方面,要推动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前者包括国务院关于长三角区域规划的指导意见、关于珠江三角洲发展改革规划的纲要等,后者包括关于促进广西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宁夏发展的意见等。二是着眼于落实国家提出的重大改革和发展战略,比如资源节约型战略、环境友好型战略、产业转移战略等。这些方面,包括国家已经颁布的黄三角高效生态区建设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以及最近的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大家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来,这些规划和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密切相关。三是基于国家深化开放合作的需要来制定,比如海峡西岸规划的制定,是基于发展两岸关系提出来的(范恒山:《区域规划和文件体现三个战略指向》,省略/,2010年1月)。
国家密集出台各类新区域规划,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深层意义。一方面,培育更多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这些措施的出台已经酝酿了很长时间,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加快了规划批复的步伐,客观上对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稳定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从长期战略的角度来看,更是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变区域发展失衡带来的消极影响,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另一方面,新区域规划体现出中央政府在干预区域经济政策上思路发生重大的变化。当年经济特区的设立,是由中央直接决策、统一实施的,是国家战略,可以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区域开发战略;而如今这些区域开发规划,更多的是由地方政府主导,上报中央政府批复,使之具有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区域开发战略,更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轮中央政府批复的区域规划,并不是着眼于给这些区域多少政策优惠、多少投资项目,而是给予更多的制度创新和实验的自力,运用得当会产生更大的效应。
当然,作为国家层面批复的区域规划,中央政府肯定会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大型工程项目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由此可见,中央政府开始从“自上而下”的区域开发模式向“自下而上”的区域开发模式转变,这一转变表明了中央政府对于制定未来区域规划的新理念。
三、新区域规划将重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
首先,新出台的区域经济规划有利于促进东南沿海的产业升级,促进空间布局的优化,构建新的经济布局,使我国区域经济版图更加细化,区域经济增长点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展开,不仅构建了区域经济的点面结合、左右联动的格局,而且对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其次,新区域规划进一步保持了“面朝大海”的趋势,从珠三角、长三角、北部湾经济区、海西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到包括辽宁沿海区域和滨海新区在内的环渤海区域,等等,全国沿海将连成一串漂亮的“金项链”,到2020年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时,沿海的整体经济框架将形成。而这样的转型将会体现在区域经济的板块轮动上(陈栋生,《沿海经济区将连成“金项链”》,省略/,2009年1月)。最后,新的增长极的形成和已有的增长极肯定会有一定的联系或部分重合,如东北地区(包括部分地区)有望成为具有强劲增长势头的新增长极,北部湾和海西区是南部沿海地区的新增长极,西南的成渝地区,西北的关中――天水地区,中部的武汉――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地区,都有望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亮点地区。由此可见,我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将包括以下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中部和西部。
实施新区域规划、重构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不同地区的区域规划在产业选择方面有所雷同,市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不够突出,政府承揽了过多的事务,等等。
诚然,对于那些发展基础和资源环境条件大体相当的区域,规划内容上有些相似或相同,是难以避免的。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要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适时调整。此外,规划是战略性、导向性的,关键看这个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否合理,这就要求从国民经济乃至国际经济的范围,确定本区域的分工地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尽量避免把中央政府批复规划视为一种“政策待遇”,各地都要普惠到,争戴一顶“帽子”。如果每个区域都由中央政府批复一个规划,这是不现实的,也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建立在政府主导基础上的区域规划,要吸引企业的积极参与,在市场机制基础上实现“竞合”双赢。区域竞争与区域合作是矛盾统一体,不能截然分开,人们称之为“竞合”,在竞合中实现双赢。事实上,已批复的区域规划中就包含跨区域的合作,如关中――天水经济区就跨越两个省级行政区,也就是说中央一直在努力推进区域合作。可喜的是,地方政府现在也认识到区域合作的必要性,形成了一些地方首长的定期协商机制,如长三角地区和东北地区,有些地区在资源开发利用中自主建立了利益补偿机制,还有些地区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社会保障等领域展开了实质性区域合作。但是,必须指出,现有的区域合作都是建立在政府主导基础上的,缺乏企业为主体的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区域合作,这一模式是有待突破的。
综上所述,新区域规划走的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其基础是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体现了我国更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集约式发展、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思路。
区域规划范文2
关键词:农业区域规划;图纸;设计思路;绘图软件;平面布局图
中图分类号:F123.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2.025
The Design of Agricultural Regional Planning Drawings
LIU Xin-yu,HUANG Xue-qun,NIU Gao-hua
(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and Regional Planning of Tianjin,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design principles, ideas, drawing content and technical support, which also analyzed the drawing designs with this kind of programming by taking examples of general plans including modern agriculture in Beichen District and Binhai aquarium fish science park in Tianjin, so as to propose suggestion to further improve the design of planning drawing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regional planning; drawings; design ideas; paint software; layout diagram
农业区域规划是指如何在空间和时间上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种农业生产,使有限的农业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益。编制好农业区域规划,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任务[1]。
农业区域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和规划图件两部分。规划图件是以各种符号反映农业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包括农业资源的种类、特征、数量、质量,以及农业类型或农业区域的空间位置。表达某些用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的区域差异,用制图手段清晰地定位、定性和定量,反映农业资源状况及其变化。为因地制宜指导农业发展服务,为工程的规划设计及科学研究提供依据[2]。
规划图件是规划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在空间上表述规划的内容,为规划提供更形象、更直接的描述。具有空间定位性强、表达准确、直观性好等特点。
1 农业区域规划图件设计原则
1.1 遵循实际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编制图件所采用的各种资料要准确可靠,在图中所表示的线条、面积、位置要力求准确,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1.2 遵从文本原则
图件要与文本内容相符合,要遵从文本、服务于文本。合理确定图件比例尺、色彩风格,参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准确表达文本中的重要内容。
1.3 创造性原则
图件要基于文本的表述性之上更加形象生动的表现规划内容,就要有独特的创新性,要敢于突破以往的图件模式,尝试用更新奇及生动的形式表现规划内容,这要求图件编制人员具有良好的规划水平并能充分理解规划文本的内涵,敢于突破传统。
1.4 艺术性原则
图件的内容是通过它的特殊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的,一个好的图件,直观易懂,要通过其特殊的艺术特点表现出图件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更好地传递规划内容的信息,使得规划更具有说服力和表述性[3]。
2 农业区域规划的类型及编制内容
农业区域规划按照其规划主题方向可分为两种类型,区域性农业规划和农业园区规划。
2.1 区域性农业规划
区域性农业规划是以一定地区的农业布局为研究对象。而地区是指某一地域整体的组成部分,即地域单元。区域性农业规划是以整个地区的综合发展规划为基础,欲解决整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发展综合配置问题。此类规划图件的编制内容一般包括以下3方面。
(1)区域总体综合规划布局。其主要是表现规划地区农业的分布及分区等总体情况。
(2)分产业农业规划布局。通过农业的各个分项分别表示,及农林牧渔等,表现各产业规划的一般情况、特点及分布,规划的主要意图和具体内容等。
(3)分块农业规划布局。在规划地区以下,根据合理分区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原则,划为若干规划分区,并对各个区内的农业资源等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如按照地区的各个行政单位进行划分,及各个镇或者村等。
2.2 农业园区规划
农业园区规划是指以单个地块的布局为研究对象。以单个园区性质为基础的规划,此类规划面积一般不大,且规划内容比较具体,是属于详细性规划。此类规划图件的编制内容一般包括以下2方面。
(1)园区总体布局及规划分区。主要表现园区内的各个功能区及其内部详细规划内容。
(2)园区附属设施规划布局。包括园区内部道路、给排水、电力、卫生设施、绿化及旅游路线等布局。
3 农业区域规划图件设计思路及技术支持
3.1 设计思路
农业用地又称农用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捕水面、农田水利设施用地(如水库、闸坝、堤埝、排灌沟渠等),以及田间道路和其他一切农业生产性建筑物占用的土地等[4]。
在收集所设计地块的综合背景下,根据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指导性规划,确定农业产业发展的空间范围,对农业用地现状进行分类,重点区分开一般农田、基本农田和养殖水域等土地利用类型。并严格按照土地类型进行后续的规划设计。
按照区域农业结构类型,各个地块性质及特点区分其产业类型及功能,绘制出功能分区图和布局图。根据所处区域及其与外界区域关系等绘制出区域位置图、相对位置图以及道路、水系图等。
3.2 技术支持
农业区域规划图纸的设计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软件,选择好的绘图软件首先要看其操作是否方便快捷,界面是否简洁明了,是否简便易学等,最后看其提供的功能是否适合于规划。
目前广泛应用的绘图软件主要有:CAD、Adobe Photoshop和Adobe Illustrator等。
采用的其他软件还有Google Earth,3D MAX等。
4 规划图件设计的实证分析
4.1 天津滨海观赏鱼科技园区总体规划
天津滨海观赏鱼科技园区地处天津津南区八里台镇,在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区内,是市农委、市滨海委、市科委建设天津市6个滨海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规划的依据及参考资料包括:津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津南区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津南区八里台镇域总体规划、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和该园区地块现状图及CAD图件等。
经过对天津滨海观赏鱼科技园区CAD图的测量,园区地块总面积70.81 hm2,地块呈长方形(南北向延长)。根据园区现状图,园区地块南部有大片的水面,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原有自然条件进行水面养殖和景观创意;园区地块北部紧邻津港公路,交通优势明显,是园区物流交易场所选址的最佳位置,有利于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交易,故在此处设立出入口和交易中心最为合适;园区地块中部土地平整,面积开阔,很适宜进行观赏鱼的生产设施建设(图1)。
滨海观赏鱼科技园区将建成中国北方观赏鱼研发中心、北方观赏鱼综合服务平台、高水平现代化观赏鱼产业化示范基地、北方观赏鱼集散物流中心的功能定位。园区将形成观赏鱼养殖业、物流配送业、科技服务业、休闲文化产业4个主导产业。由此,基于对周边环境、交通组织的分析和对区域环境的综合考虑最终将滨海观赏鱼科技园区从北向南依次布局为研发服务区、物流配送区、标准化养殖区、新品种展示区和种苗繁育区,形成物流研发、设施生产、展示繁育等有分明区域特点的园区分布。
依据整体规划、主导产业及观光休闲的需要,规划园区道路时,选线位置要合理,主次分明,功能明确,分级布置道路。园区的过境道路要与其内部道路连接畅通,道路密度适当、位置合理,规划道路的骨架应将各个功能区完好的连接。主要过境道路有北部的津港公路、西侧的天嘉湖路、中部的友谊南路延长线和南部的唐津高速,构成园区对外交通体系。园区内设定“二纵五横”的主干道路体系,各功能区配合主干道路建设多种形式的甬道、简易道路等,实现路网体系畅通。园区设出入口3处,其中2处分别位于津港公路上,1处位于天嘉湖路与新品种展示区交界处(图2)。
园区内土地利用现状类型主要为耕地、河流、坑塘水面等。园区在规划后,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设施养殖用地、生态养殖用地、物流加工用地、科研办公用地、科技试验示范用地、基础设施用地等。
根据以上方法,确定图件比例尺,确定图件主要反映的内容,设计图纸21张,主要类型包括以下5点。
(1)位置及区域图。包括区域位置图、产业空间布局图、农业园区分布图,共3张。
(2)土地利用图。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共2张。
(3)园区功能及布局图。包括功能分区图、平面布局效果图、园区鸟瞰图,共3张。
(4)园区设施分布图。包括道路分析图、给排水分析图、旅游线路图,共3张。
(5)园区意向图。包括物流研发意向图、标准化养殖意向图、种苗繁育意向图、新品种展示意向图、绿化意向图,共5张。
4.2 北辰区现代农业总体规划(2009─2015)
北辰区地处城市近郊,其农业必须以发展高水平设施农业和高科技现代农业为目标。该规划的设计是针对北辰区农业地面积逐年减少的问题,通过规划主要解决未来北辰区农业产业结构特点,以及各主要乡镇农业结构分布问题。
规划的依据及参考资料包括:《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北辰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指标落实方案(2006年―2020年)》、北辰区区域图(CAD版本)以及各乡镇提供的镇域图。
此类规划一般是采用由点到线和由点到面的方法。点就是在规划范围内,农业分布的聚集地(如园区的分布等)。线和面就是点有一定规律分布而形成的条状带和块状(如产业带和功能区等)。通过点的分布,总结出其分布规律,并将其以线和面得形式表现在图上。在此利用了系统分析中的演绎法。
根据规划内容,先在《北辰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指标落实方案(2006年―2020年)》上区分开一般农田,基本农田和水域,在草图上分不同颜色标出,并根据提供资料标出北辰区近期一些重点建设项目及占用土地。
根据各乡镇提供的资料,统一标出各种种植业类型用地,如设施农业、特色种植、生态种植等;标出养殖业小区分布,如生猪养殖小区、奶牛养殖小区、蛋鸡养殖小区等;标出水产养殖小区分布;标出种源农业、旅游观光小区等分布。
通过系统的分析,将以上各种农业要素进行整理并分类表现在图纸上,及形成了各种产业分布图和功能分区图等。如将种植业分为设施种植用地,特色种植用地,生态种植用地等,并根据其在北辰区的分布形成三带两区:设施种植的3条发展带,特色种植和生态种植的两个发展区,同时标出各个重要发展节点(图3)。
根据以上方法,规划共设计图纸21张。主要类型包括以下5种。
(1)北辰区位置及区域图。包括区域位置图、区域交通图,共2张。
这主要体现了北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北辰区周边交通情况,用以说明北辰区有利的的地理、交通状况。
(2)北辰区农业布局及功能分区图。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图、农业功能板块布局规划图、特色农业园区布局规划图,共3张。农业功能板块布局规划图(图4)将北辰区未来农业分为3大板块:西部特色农业板块、中部精品农业板块、东部生态农业板块。农业特色园区布局规划图表现北辰区未来构建的“一区九园”的现代农业空间布局。
(3)北辰区水系、道路、绿化图。包括道路分析图、水系分析图、绿化系统分析图,共3张。分别表现了北辰区区内道路交通、水系以及绿化的状况。道路分析图表现了北辰区区内高速公路、道路和铁路分布状况。水系分布图根据北辰区水利局提供的资料,在表现全区主要河流的基础上标注了扬水站、倒虹吸、涵闸、桥的位置。绿化系统分析图分别表现了道路、铁路、高速公路、河道两侧的绿化以及主要节点的绿化。
(4)北辰区农业主要产业布局图。包括优质高效种植业(图3)、健康水产养殖业、生态畜禽养殖业、种源农业、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布局规划图,共6张。
(5)重点镇农业规划布局图。包括双街镇、双口镇、青光镇、小淀镇、大张庄镇、西堤头镇农业布局规划图,共6张。这几张图件的主旨是将各乡镇农业根据其农业类型划分出设施种植区、水产养殖区、果品种植区、生态种植区、休闲观光区和畜牧养殖小区等。同时标出乡镇在北辰区的地理位置和一区九园在各乡镇所处位置及其功能分区图(图5)。
5 进一步提高图件设计水平的建议
农业区域规划图是农业区域规划成果最直接的表现,在各项农业区域规划工作中不可缺少。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日益更新,农业区域规划图的编制的技术和要求也逐年提高。同时,图纸设计的基础资料也更加详尽,以前的底图一般都是纸质,需要进行扫描,并在CAD中描绘出线条,现在底图已经基本电子化,直接就可在CAD中打开并导成图片格式。这样绘图的速度和质量也得以大大提高。
农业区域规划图的设计有一定的规律和版本参照,同时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5.1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设计农业区域规划图不仅要熟悉农业规划的知识,也要不断提高使用绘图软件的能力,更加熟练地使用各种软件,每一款软件的功能都有其侧重点,一个好的图纸是利用多种软件相结合的作品。同时,充分挖掘使用的绘图软件的功能可以使绘图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2 借鉴其他规划图件
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多参考其他农业规划图,不能生搬硬抄,而是学习和借鉴其他图件中所运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要善于总结,勤于思考,取百家之长,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可以形成一套自己独立的风格。
5.3 不断探索更加新颖的绘图内容
好的农业规划图件是可以最直观的表述文字的内容的,因此能够更全面、更出色地将文字的内容表现在图纸上就是绘制好的规划图件的一大重点。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探索、尝试新的图纸类型将文字中所阐述的一些特定性问题,如文字中的规划依据、优劣性分析用图片的形式,更好的表现等。
农业区域规划图纸和文字都是规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目前文字与规划仍然为独立的两个部分,笔者认为能够将文字和图片更好地结合,在文字中穿插图件,图件中形象的表述文字的内容,将两者融为一体,必将使得农业区域规划的内容更加丰富、直观,也必将使得农业区域规划的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文飞.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区域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26-29.
[2] 热拉尔・希巴里斯,唐正平.多语种土地词汇手册(中文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30.
区域规划范文3
德国区域规划的特点
城市发展将自身置身于开放竞争的体系中间
德国是世界上高度城市化、高度工业化的国家,联邦、州和地方乡镇三级共同承担城镇建设发展的任务,其主要特点是统一筹划,协调发展。德国城市发展遵循一条规则,就是始终把城市发展置于开放竞争的环境中,既要考虑市场竞争的原则,也要顾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建立整体城市规划理念
因地制宜,求实规划。德国每个城镇的规划,基本都是根据当地的地理形态和发展条件,实事求是、顺势而为。无论是城市总体布局还是建筑格局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尽可能减少人工痕迹。
体现公平,均衡规划。德国在联邦宪法中明确规定,要以追求全德国城市的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为出发点。东、西德统一后,为使全区域生活水准趋于平等,联邦专门设立了团结税,每年集中约5000亿欧元对原东德地区投资,修建基础设施。在城市的区域布局上,德国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建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合理体系,充分发挥了中心城市的经济文化辐射与集聚效应。
立足长远,超前规划。德国的城市规划层级分工明确,十年规划五年编制。在地区(市)一级,规划修编考虑的因素很多,非常精细,也很超前。城市规划完全以人的发展和需要为出发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洋溢着人性关怀。
注重环保,绿色规划。德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对垃圾处理实行高额收费政策,对机动车出行加以限制,对能源结构加快调整。在城市道路规划中,将四车道变为两车道,增加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设立了道路绿化带,使徒步出行、骑车出行的舒适度大大超过了驾驶机动车出行,从而限制机动车发展。德国已明确禁止核能发电,减少火力发电,鼓励风力发电。目前风力发电已占到全国发电总量的20%,2020年要达到80%。
加强规划衔接,空间规划与产业规划相结合
德国空间规划是一种涉及多区域、多部门的具有公益性的政策工具,它分为空间总体规划和专业部门规划两部分,各类规划通过法律和制度、机制进行有效衔接。
注重规划协调,强调区域合作
德国的区域规划的制定是前瞻性、超越地域和跨专业的空间整体规划。区域规划能够兼顾州域内各城镇利益、协调各城镇规划之间的矛盾,保证规划承兑者不缺位,起到跨行政区利益共享的维护和协调作用。依靠区域规划平台,德国的区域政策能够顺利制定和实施。同时,由于区域规划为法定规划,也为区域之间的横向联合与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德国区域规划的经验
区域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克服区域集中的消极影响,强化区域中心。德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政府将财力主要部分用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维修,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市功能得到较好发挥。一是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设施配套充足。一般城市具有规模不同、档次不等的图书馆、艺术馆、歌剧院、体育馆等,尤其是建设大中小学校以及各类职业学校、培训学校。二是供热、电力、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能力强大。虽然德国的城市显得比较“老”,设施也比较“老”,但其基础设施的配套能力强,覆盖面广,可以说是城乡一体化配套。三是城市交通“天罗地网”覆盖所有城镇。空中运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使城市间的“距离”缩短,一般城市的市内交通均覆盖所有城乡,公交线路延伸至城市的所有社区、城镇,犹如血脉将活力注入城市,使得城乡一体、城乡联动成为现实。
单纯用区域政策建设区域中心通常会导致失败。对于一般区域特别是不发达区域来说,不可能具备推动所有产业和区域政策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在经济发展初期很难做到区域政策配套齐全。在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的前提下,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趋向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发达区域由于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更大的市场,必然对资本和劳动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产生极化效应,形成规模经济,虽然也有发达区域向周围区域的扩展效应,但在完全市场中,极化效应往往超过扩展效应,使区际差异加大。另外,技术条件不同也会使资本收益率大不相同,此时的资本要素流动会造成不发达区域资本要素更加稀缺,经济发展更加困难。
高度专业化地区通常会经历特定的行业冲击和结构变化。德国鲁尔区是一个以采煤工业起家的老工矿区,钢产量占全国70%以上。但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廉价石油的竞争,使这个百年不衰的工业区爆发了历时10年之久的煤业危机,继而又发生了持久的钢铁危机,使鲁尔区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影响,矿区以采煤、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为主的单一重型工业结构日益显露弊端,逐步陷入结构性的危机之中。针对这种状况,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鲁尔区复兴。在鲁尔区经济转型的各项对策中,工业遗产旅游在物化地区历史发展进程、彰显工业文化特质、塑造独特地区形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2010年鲁尔区被欧盟选为“欧洲文化首都”,实现了从没落工业区向现代文化都市的华丽转身。莱比锡也经历类似过程。在两德统一前,矿山、化工等产业构成了莱比锡城市经济的主体,当地的褐煤资源丰富,在城市南部有大量的煤矿,是德国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随着煤改气的迅速发展,导致对煤炭需求的下降。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老矿区,联邦政府专门成立矿山复垦公司专司此项工作,复垦所需资金由政府全额拨款,并按联邦政府占75%、州政府占25%的比例分担。因为环境问题莱比锡有很多工厂不能运营,设备陈旧,不符合新的环保标准,通过引进IT通信产业、物流、汽车制造业,莱比锡的失业率慢慢地减少,并通过现有产业提取专项转型基金,保护和恢复环境项目等一系列措施使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通过实行凝聚政策与区域政策减少区域差异。德国的区域政策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稳定性强,例如德国的《联邦基本法》、《联邦空间布局法》、《联邦改善区域结构的共同任务法》都规定了政府必须出资帮助落后地区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目标。对落后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和经济扶持。这些政策涉及财政、税收、金融和投资等各个方面,包括实施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货款优惠、贷款担保及加大投资和提供信息服务等。德国西部对东部地区的资金援助用于解决东部地区的失业问题、改善投资环境以及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改造,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发展,缩小了东、西差距。
区域发展不平衡取决于距离经济中心的半径。德国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之所以能发挥其优势,是因为对其中心职能的强化,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经济实力,区域中心城市不仅自身要不断发展壮大,还要承担对整个区域经济和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对进入城市体系高级发展阶段的中心城市尤其如此,此外,中心城市与区域外城市的交流协作关系也要进行规划。交通半径是作为区域规划中衡量经济半径的主要指标。
德国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着力推动中西部区域均衡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市场化资源配置也带来了地区间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并逐渐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今后一个时期,国家要在继续发挥东部地区引领作用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扶持,强化和完善西部大开发政策,一方面要帮助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就业和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在推进财税管理体制改革上,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界定财政支出责任和范围,制定转移支付的基本原则和计算方法,健全监督保障机制,尽量减少主观因素和政策不确定性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二是以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为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为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创造条件;三是要在现有东部发达省市与西部欠发达省区对口帮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科学、规范、长效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促进东西部之间的产业对接,帮助西部地区加强机构能力建设、提高管理人才素质。
以人为本强化区域统筹规划,着力推进城市群发展。我国正在积极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这是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根本要求,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城市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城市规划,要在日益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更加注重科学的城市规划,继续强调以人为本,讲求统筹协调,要“尊重前人、关怀今人、留待后人”,才能造福人民,才有生命力,而不是“城市规划,总在规划”。现在国家出台了20多项国家战略层面的重点跨区域规划,各级政府应积极加大推动区域规划统筹协调力度,根据不同的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特点,设定科学务实的发展目标和可行路径,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重点推动中西部具有发展潜力地区新的城市群的发展,促进新的经济带和产业圈的形成,推动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使更多的基础条件较好、具有分工协作、互为促进的地区成为发达的经济区域,减少或消除地区间发展差距,同时处理好东中西部产业转移与承接、老工业基地城市转型重建和发展问题,提升城市群竞争力,使国家和地方出现更多新的经济增长极。
区域规划范文4
关键词:甘肃;区域规划;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5-0158-04
甘肃区域如何协调发展,省政府提出了“一肩挑两头、一带促两翼”的战略构想,即以兰州为中心,天水、酒泉为两翼,沿西陇海兰新线(甘肃段),规划区域发展[1]。针对这纲要性的战略,众多专家学者又从不同层面提出不同观点: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把甘肃置于国际和全国的背景视野下,跳出甘肃看甘肃。他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资源开发导向型向外向型过渡,目标:富民!减贫!绿色!手段:促进知识发展战略;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战略;加速城镇化战略;加快开放战略;绿色发展战略;良治战略[2]。
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专家咨询组组长高新才教授认为:甘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考虑两个层次的“统筹”:全国范围内的区域统筹协调;省内区域统筹协调。手段:区域瞄准与以人为本战略;增长极战略;重点地带开发战略;河西走廊重点发展战略;实施城市圈圈动战略,促进陇中经济新跨越;实施区际协作,提升陇东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山地经济开发,提高陇南生活质量战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甘南民族经济发展战略。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环境学院院长石培基认为:应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省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全省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①兰州、白银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所减弱,属于优化开发区。②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的天水、武威、金昌、张掖、嘉峪关、酒泉,这些节点城市,属于重点开发区。③全省的退耕还林还草地区、天然林保护地区、草原“三化”地区、重要水源保护地区,要避免盲目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属于限制开发区。④碌曲、玛曲等江河源头地区,祁连山重要水源涵养区以及自然保护区域,只能以旅游业开发为主,属于禁止开发区域。
甘肃省政府聘请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首席科学家陆大道院士,最近又提出,甘肃区域协调发展不在于“缩差”(缩小和东南沿海城市的差距),不在于“发展抓项目”驱动下的GDP的增长,而在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于“多元”驱动。甘肃的优势产业有兰州的石油化工、金昌的镍钴,白银的高新技术产业,酒泉的风能和核能,定西的马铃薯产业和河西的种植产业。
以上各家的观点,各有侧重,我们研究后,取其精华,并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结合国内外最新的区域规划理论,国家宏观的经济政策,西部大开发建设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精神,和甘肃省14个市州的历史沿革、经济物产、风土民情、区位特征、经济社会联系,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突出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把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肩挑两头、一带促两翼”作为指导思想,对甘肃区域如何协调发展,做了以下两方面细化研究: 城镇化的合理布局;区域之间的良性互动。
1 城镇化的合理布局
甘肃城镇化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城市结构不合理;其次,城市化率极低。从城市结构看,甘肃14个城市,按通行的划分特大、大、中、小城市的标准,甘肃的特大、大、中、小城市所占比例为1∶0∶2∶11,呈“工”字型,而全国的平均比例为1∶1.32∶5.84∶9.86,呈“金字塔”型,兰州作特大型城市一枝独秀,而大型城市在甘肃根本不存在,中等城市也较少只有2座,可见城市结构极不理。
再者,甘肃省总人口2618万,其中农村人口占71.4%,达1869万,城镇化率 28.6%,远低于全国41.8%的水平。可见甘肃城镇化率的形势紧迫,必须狠下决心,迎头追赶。甘肃要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农业生产周期长,经济总量小,生产率低的问题,也必须走“工业强省”的道路。只有“工为强省”,才能带来人口的集聚,才能带来城镇化率的提高,也才能产生经济的集聚效果。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左右,城镇化率达97%。两相比较,就会明白为什么甘肃和全国有差距,甘肃和发达国家有差距。甘肃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处于工业化初期,必须以生产要素驱动为起点,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相并而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城镇化的步伐。但现有的甘肃城镇化布局,却极不合理。其不合理的原因,主要受以下两方面的影响[3]。
1.1 城镇布局主要是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兰州、天水、白银沿河流分布,兰州、武威、张掖沿交通线分布,嘉峪关、酒泉、金昌、玉门、白银分布在资源优势地区,平凉、庆阳及河西一些城市分布在水土条件较好的地区。
1.2 城镇布局受“三线”建设时期的影响,考虑到战争的因素,像镍都金昌、卫星城酒泉、钢城嘉峪关、油城玉门、铜城白银、404核工厂都建在远离交通线的深山或大漠。从而导致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表现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不相适应。根据空间结构演化规律,空间结构的演进大体上应与产业结构的演进是一致的,并都随着工业化的进展而呈阶段性变化。而甘肃工业化是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开始的,启动原因不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也不是农业发展支撑的结果,而是外部力量的嵌入。城市的功能主要以资源开发性工业发展为主,使得城市与附近的农村及其他的城市经济关联十分微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功能的向外扩散,因而在甘肃农业水平落后的前提下,所建立的甘肃工业体系显得过于超前,甘肃产业结构的超前性,还表现在甘肃工业的发展不是按照产业演进规律,从轻工业到重工业这一顺序,而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此,必须通过对中心城市规模等级的划分、可达性分析、经济联系隶属度和毗邻省区目前的区域经济联系状况的研究,重新合理布局城镇。我们认为同级别经济中心在功能上以替代性为主、不同级别中心在功能上以互补性为主,所以在分析区域经济联系时,主要研究了各地区对于较高级别经济中心的隶属性。其中交通的可达性又至关重要,所以先考察交通状况[4]。
甘肃有两条一级轴线。1、西陇海――兰新铁路线,沿线分布着天水、陇西、定西、榆中、兰州、永登、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玉门、敦煌;2、包兰――兰青铁路线和黄河干流线,沿线分布着靖远、白银、中川、海石湾、临夏、永靖、合作,在这两条一级轴线上集中甘肃80%以上人口和耕地,9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
甘肃有四条二级轴线,两横两纵。两横指国道312线和310线,312线为第一横,东起甘肃与陕西交界的凤翔路口,全长1600公里;310线为第二横,从甘肃与陕西交界的牛背,经天水至定西,全长约320公里。两纵指国道109线和304线,国道109线为第一纵, 从兰州至郎木寺,经白银、兰州、临夏和甘南四地市,全长约640公里;304线为第二纵,从庆阳经西峰、泾川、庄浪、天水、成县至武都,横跨整个陇东南地区,全长750公里。
三级轴线主要是以县乡道路为基本轴线所组成的网络体系。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我们把甘肃省的14个市(州)86个县分为四个级别,把发展轴分为三个级别,划分结果见下表:
2.区域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东北地区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三角洲,京津地带之后的中国内地经济增长第四级后,许多城市区域争先恐后都要把自身的经济圈打造成“第五级”,西安抓住机会,提出以西安为中心,以重庆、成都、兰州为经济圈,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五极,复兴“丝绸之路”贸易、发展关中城市经济带、振兴黄河经济协作区、构筑新欧亚大陆桥、开创西部大开发新局面的区域规划。面对新一轮的全国经济板块的大变动,甘肃区域布局上如何应对?区域经济崛起表明,甘肃区域经济必须发生嬗变,城市化、工业化从小板块向大板块集聚,市场发展产生统一的需要、产业发展产生规模集聚的需要、资源组合产生配置效益的需要,城市化标志的人口集中、工业化标志的产业集中将使我省现代化从“点”向“面”的发展飞跃和提升。
2.1 按照“一圈两翼八环驱动”战略,实施梯级发展战略,加强省内外区域之间的互动。
重点研究一圈,即以兰州为中心的大都市圈。我们把它细化为“三圈五区”:即半小时政治、文化、生活圈、1小时工业、农业经济圈、3小时卫星城市圈,兰州综合性都市型服务区、东北部白银工业区、连城―海石湾―永登综合区、临夏后花园区、定西高新、特色农业区的功能分区设想。
省会兰州符合增长极的要求,它是甘肃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型城市,其中非农人业口占全省非农业人口的52.6%,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50.7%,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全省的46.43%。兰州应抓住青藏、兰渝铁路建设,把兰州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交通、通信、商贸、物流和高原特色蔬菜生产集散中心;借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的2000万吨原油和1000万吨成品油东输兰州的重大历史机遇,把兰州建成西部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以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为契机,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整合优势资源,重点发展石油钻采及炼化设备、新型采矿设备、数控机床、电工电器、风力发电设备、真空设备、军工及电子信息等制造业,在全国制造业中占一席之地。白银作为兰州的一个部分,共同发挥增长极的作用。白银距兰州仅有87公里,历史上又曾是兰州的一个区,而且有高等级公路和铁路相连,应创新发展模式,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把白银建成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研发基地;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建材工业基地;以面向宁夏、内蒙古为主的都市圈北部物流中心;依托中科院高技术产业园,建成都市圈科技产业新城。
定西以“一个中心,两条发展轴”为指导思想,一个中心:安定区,两条发展轴:陇海铁路线经济轴和国道212线经济轴。重点发展优质专用马铃薯、中药材、草食畜牧业、食用菌、花卉等特色农业,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商品薯生产、系列加工基地和重要的球根类花卉繁育基地以及当归、党参、黄芪等道地中药材集中产区,建成全国一流的高效旱作农业示范区。
临夏州和甘南州要以民族文化为特色,挖掘自身资源,搞好对外开放,在互动中达到经济的双赢。在临夏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102.7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56%。临夏应打民族牌,走民营路,发展三大支柱产业畜牧业、劳务经济、旅游业,把临夏建成全省民营经济示范区、甘肃中南部民族经济贸易区、休闲旅游度假区和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重要水电能源基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基地。甘南利用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的优势,加强同四川阿坝、青海安多,甚至地区的经济互动,重点发展以合作、夏河、碌曲、玛曲等牧区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带;以合作市为中心、辐射夏河、临潭、卓尼、玛曲、碌曲等范围的农牧互补战略经济带;以舟曲、迭部为主的小杂粮、药材种植、林果及山野珍品产业带。把甘南建成全省的绿色畜产加工基地、水电能源工业基地和特色旅游基地。
2.2 以酒嘉为区域中心城市,按照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加快向西开放的战略[5]。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认为:“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线状基础设施束经过的地带称为轴。河西走廊的武威、金昌、张掖、嘉峪关、酒泉正具有“点”的性质,312国道线和西陇海兰新铁路线正好把产业、城镇、运输和通讯等线状基础设施集中成束,因此河西走廊是最理想的实践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地带。河西区域的协调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五个问题:
2.2.1 “酒嘉两位一体”战略,不仅要把酒嘉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而且要建成甘肃的第二大城市,添补甘肃有特大型城市,却没大型城市的局面。在兰州和乌鲁木齐长达2000公里的广阔地域内,缺乏一个过渡性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承接和转移兰州和乌鲁木齐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向周边区域的有效扩散,可以说酒嘉作为区域性中心大城市是应运而生、横空出世。河西有影响的五个大中型企业,嘉酒有四个:玉门油田、酒钢公司、四零四厂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且相距约百公里。以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酒泉“七一冰川”、张掖马蹄寺、武威铜奔马等等,又构成了甘肃西部的“黄金旅游线”。从交通区位的条件分析,除东西走向的312国道、兰新铁路穿境而过外,还有向北延伸连接卫星发射中心和内蒙古西部的清绿铁路支线,向南经镜铁山、当金山与青海西部和北部连接的公路,具有成为西部又一个东西南北“十字”交通枢纽的条件。还有嘉峪关、鼎新和下河清三座民用和军民两用飞机场。西北独有的嘉峪关市环城铁路又为发展仓储业,建设物流中心,降低批转成本提供了最好的基础。
2.2.2 河西借新亚欧大陆桥横穿而过的机遇,争取成为大陆桥上物流人流的聚散中心,成为甘肃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已经历江河时代和海岸时代,即将进入第三个时代大陆桥时代,当人类开发完地球后,将进入第四个时代太空时代。在江河时代有黄河文明、印度河文明、尼罗河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拉斯河文明等;在海岸时代,全球85%以上的大中城市沿海分布。然而在经济的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达,内陆地区的区位优势凸现。这一态势,预示着大陆桥时代的到来。河西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一个必经的重要的地区,右挚秦陕、左牵新疆、北擎宁蒙、南拽青藏,辐射半径短,辐射范围宽,在地缘形成了一个大西北的自然圆心,覆盖范围之全是大西北的任何一个地区所不能比拟的。再加世界贸易的主要五大市场,有三大市场在亚欧大陆桥沿线和两侧,年出口额500亿美元的17个国家中,有14个国家在新亚欧大陆桥的两侧,占世界贸易的59%。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河西向西开放的直接对象是中亚五国、西亚穆斯林经济文化圈和石油圈,是石油、美元富集的地区,间接对象是欧洲[6]。可以说,河西得天独厚的区位特征,决定了河西的崛起指日可待。
2.2.3 河西作为“十大全国商品粮基地”是一个的光荣称号,也是一个沉重包袱。在河西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大量输出粮食受益却极其微薄的情况下,必须改变思维模式,张掖和武威这两个有古老传统的农业地区,应以工业思维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去谋划农业发展,以企业发展思路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工业化。张掖市应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契机,培育提升草畜、制种、果蔬、轻工原料四大支柱产业为,实施“电煤钨铁种芋红”七大项目,突出煤、电、钨资源的开发,把张掖建成河西煤炭大区、全省电力富集区、全国“钨都”、全国植种基地。武威市以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为契机,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协调好上中下游的关系,搞好生态移民,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沙产业,抓好五个自然保护区、六大优质家畜产品生产基地、七个生态工业开发区和2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发展以葡萄酒为主的酿造业、以玉米淀粉精深加工为主的轻工业、以铜奔马为标志的旅游业、以世界唯一的白牦牛产地为品牌的草畜产业,把武威建成新亚欧大陆桥上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城。
2.2.4 河西应大力发展得天独厚的、人无我有的两项新能源:风能和核能。根据2007年1月甘肃发改委的报告,河西风能资源总储量约2亿千瓦,如果将河西走廊地区每年一半时间的风量利用,年可发电约4000亿千瓦时,按目前国内最低风电价格,年产值可达1800亿元。风能是一种永不枯竭、洁净、无污染、可再生的能源,合理地开发利用风能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另外,总投资443亿元,集风能、水能、煤能、光能、气能和核能于一体的新能源基地,到2010年投入使用,酒泉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新能源基地。
2.2.5 金昌和武威应发挥资源互补,地缘相近的优势,搞好产业的转移、新技术的共享和劳动力的吸纳。金昌突出工业特色,走新型工业化富民强市之路,以“一线三点”做统筹规划,即以金永(金川―永昌)高等级公路为轴线,以金川、河西堡、永昌为节点。在金川,以金川公司为重点,做好镍、铜、钴、稀贵金属和无机化工产品五篇文章,使有色金属总产量达55万吨,主业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在河西堡,重点发展化工、能源、建材、冶金和现代物流业;在永昌,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全市把有色冶金、无机化工、能源三大产业并重,推动煤、电、气、镍一体化建设,把金昌市建成煤、电、气、镍一体化发展的国家级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
2.3 以天水为中心,按照增长极理论,实施向东开放的发展战略。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认为:增长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极化中心本身的经济增长;二是极化中心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前者是集聚效果,后者是增长极的扩散效果。集聚效果主要通过规模经济和生产协作、生产联合、城市建设、资源合理利用等实现的。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既表现在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上,也表现在区域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化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上。既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着重发展启动型工业;又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
天水是陇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在行政区划上属于甘肃省,但从经济联系量分析,受到兰州和西安的综合经济影响,甚至与西安的经济联系量稍大些。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左右,在全省居第3位,而且轻重工业比例比较协调,是全省仅次于兰州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具有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的特点,在“振兴甘肃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中,又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作为振兴陇东南的经济增长极。天水应提升交通区位、制造加工业、特色农业、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七大优势,抓住国家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带的机遇,同时加强与陕西宝鸡、宁夏银川、四川绵阳等区际协作,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努力扩大市场,使其成为甘肃通向中东部和西南的门户。把天水建设成西部装备制造业聚集城市、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甘肃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城市、西北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国家重点旅游城市。
庆阳和平凉,拥有陕甘宁毗邻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田,又拥有全省最大的优质煤炭储量,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庆阳主攻“黑、绿、文”三大产业,即黑色的石油和煤炭资源、绿色的农产品和民俗文化资源,把庆阳建成西部油城、陇上煤海、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和陕甘宁三省交汇处的区域中心城市。平凉抓住煤电化运一体化综合开发和甘肃东部交通枢纽建设的机遇,重点实施平定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一期、华亭电厂一期、750KV超高压输供电、煤电开发、煤制甲醇、醋酸生产等超10亿元工程,把平凉建成全省能源化工基在、绿色畜牧基地、优质果品基地、人文生态旅游基地,中国的道教圣地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陇南要利用好两个资源:白龙江和嘉陵江的水电资源及文县阳山金矿。克服地貌形态以高原和山地为主,自然条件差,经济综合实力弱,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劣势,以水电能源、有色冶金发展为主,建筑建材、医药化工为辅。阳山金矿已探明黄金储量约300吨,远景储量达500吨以上,是亚洲最大的单体类卡林型金矿,也是世界级的特大型金矿,潜在经济价值达500亿元人民币。农业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形成十二个特色基地。工业坚持“建基地、兴基群”的思路,形成“一城六区”的工业布局框架。把陇南建成生态和谐、人民富庶的陇上江南和陕甘川区域性的中心城市。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甘肃区域的分析规划,多提纲挈领的论述,少细致入微的研究。建议省委和省政府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系统调查研究,把甘肃区域经济推向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甘肃发改委.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2]胡鞍钢.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发展与协调发展――以甘肃为例[J].开发研究,2005,(3).
[3]陈兴鹏.区域发展战略案例分析[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
[4]牛叔文.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开发规划[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5]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科学出版社,1995.
[6]赵近元,赵国强等.试试谈亚欧大陆桥开通后甘肃及其民族地区的向西开放问题[J].甘肃统战理论研究,1991,(1).
[6]甘肃发改委.甘肃省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6]崔功豪等.区域分析与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赵国强(1959-),男,甘肃景泰县人,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区域规划范文5
2006年三四月间,就有传言称《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即将面世,然而,从3月说到5月,从5月说到7月,转眼已是2006年的下半年,这个规划却始终不见真容。
日前,在上海举行的第六次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上,长三角区域规划草案终于浮出水面。然而,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规划却遭遇了部分规划专家的质疑。
课题组成员:我们只看到规划文本第一稿
“长三角区域合作已从初期的基础设施衔接向人才、要素市场等深层次领域深化发展。长三角区域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区域内统一规划、协调布局的问题已成为一个现实问题。”2004年,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在长三角协调会第五次会议上强调。
就在这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宣布,编制长三角区域规划。其后,相关班子迅速搭建,专家组、专题组、综合组、地方组等来自各方的专家学者及地方相关人士开始进入大规模调研和文本编制阶段。
2005年10月22日,在江苏南通举行的长三角16城市峰会上传出消息:长三角区域规划已完成所有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文本编制,预计2006年3月报批。其后,各种关于长三角区域规划何时面世的消息不断流传,长三角的政经记者们不时被勾起热情,使出浑身解数穿梭于各类专家、官员中打探消息,结果往往是无功而返。
有意思的是,长三角区域规划课题组的一些成员对《望东方周刊》记者说,他们只看到了规划文本的第一稿。至于为什么只能看到第一稿,这些专家称,可能是出于保密的考虑。
在2006年11月底前,坊间的传言是规划文本尚在国家发改委手中。对此,有关解释是国家发改委还没来得及上报国务院审批。
但据一位规划课题组核心成员说,由于涉及的地方利益错综复杂,规划在编制过程中需要反复向地方征求意见,与相关政府部门协商。
有没有新意
在第六次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陈宣庆终于向媒体交了底,“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送审稿已基本完成,并已签发征求有关省市意见。”
陈宣庆宣读了规划送审稿的纲要。根据他的叙述,长三角将建成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规划送审稿提出了长三角“一核六带”的区域总体布局框架――所谓“一核”是指上海发展核心;“六带”是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沿江(长江)发展带、沿湾(杭州湾)发展带、沿海发展带、宁湖(湖州)杭发展带、沿湖(太湖)生态服务带。送审稿还同时明确了“一核”和“六带”各自的发展方向。
参与规划编制工作的浙江大学经济学专家陈建军认为,这个送审稿的亮点是提出了网络状开发格局。“长三角的发展不应该是摊大饼式的发展,应该通过点、线、轴、带、面的规划形成网络状发展格局。”陈建军说。
与陈的观点相对立,上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规划专家却说:“这个规划毫无新意,只是将一些既成事实的东西重新讲了一遍。其中能勉强称为‘亮点’的东西只有提了宁湖(湖州)杭发展带和沿湖(太湖)生态服务带。”
“这个规划文本仅是发展型规划而不是协调性规划”
更为重要的是,这位专家对规划送审稿提出了“根底性”的质疑――“目前所见的长三角区域规划送审稿还仅是一个发展型规划,而不是‘发展-平衡-控制’型规划。”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理和机制、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规划的本质属性和政府行为方面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对新概念区域规划的编制方式缺乏足够的认识。
“以‘一核六带四定位’为中心的规划草案等于是画了一个大饼,提出了各方都能接受的、皆大欢喜的方案和诉求,而没有深入思考需要协调的实质性矛盾和利害关系。譬如,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成后,港口协调和长三角集疏运体系如何构建,长三角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长三角如何解决产业、城镇发展与土地调控之间的矛盾等。对重大问题回答的缺位表明这个草案不是一个协调性规划。”这位专家批评说。
类似的声音也在长三角部分官员中有所出现。一名上海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三角规划应该是‘逆向规划’,而不是‘正向规划’。”他的观点可以被理解为,区域规划不应该主动去划定要做什么、而是要逆向思考,看目前主要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
这一争论的实质涉及了一个长期存在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政府如何把握调控经济的尺度。如果把争论中的城市这一基本经济单位替换为某一个具体城市的下辖区县或乡镇,争论就会转换为地方政府在当地具体产业布局中应起什么作用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正是中国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普遍问题。
地方政府与市场边界尚未清晰
尽管所有人都在说要尊重市场机制的作用,但实际上,在官员、专家内部对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并未形成统―认识。
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是长三角区域的一个重大问题。虽然一份来自中山大学的研究报告称,1990~2002年间,长三角城市群地方市场分割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阻碍作用已下降45.7%,但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间争抢项目、相互模仿、恶性比拼的情况依然存在。为此,一些专家提出,长三角城市应该实现合理分工、错位发展。
“关于这个问题,在编制长三角规划草案的专家组内部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一种观点是,规划应该对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分工进行相对明确的划分,另一种观点认为,不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内在规律行事,规划不会有执行力,划定某具体城市要发展什么产业会导致长三角出现‘经互会’的状况。”陈建军说。
根据陈建军的看法,规划送审稿最终还是顺应了市场发展规律,并没有对城市进行产业分工。“这只是一个引导型的规划。”他说。
但即使如此,这个规划还是没有能够得到普遍认可。目前,长三角长江、杭州湾沿线重化工业发展粗放型特征已经相当明显,污染强度不断增加。规划送审稿称,对沿江、沿湾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满足重点产业发展需求,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物流向沿江地区集聚,沿湾建设若干现代化新城区,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制造加工业和重化工业。
“‘一核六带’产业布局以政府为主导,在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相匹配方面考虑不够细致,自上往下人为配置生产力的痕迹比较深,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存在一定的矛盾。”《望东方周
刊》记者采访的一些专家评论说。
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规划关注的重点应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以及通过何种路径和方式去达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但从本质上,目前这个送审稿的重点还在于生产力总体布局和配置,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在地域上的空间落实与延伸,没有脱离计划经济的原有框架。
该关注什么
那么,长三角区域规划到底应该关注些什么呢?
有关专家认为,由于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等原因,中国的区域规划还应着力解决统一市场机制、体制建设与市场失灵两方面的问题。在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如何解决统一市场机制、体制建设问题,目前尤为迫切。
在扛苏南通下辖通州、海门交界处,有一个规模颇大的国际家纺城。这一家纺城地跨两个同属一市的县级行政区,历史上就是一个整体,但两个行政区却都在各自做规划。“海门先在家纺城建物流园区,通州接着也建,双方在公共设施方面根本不能协调衔接。就连家纺城的名字,相关地方也在争,通州方面要叫中国通州国际家纺城,海门方面则要冠中国海门字样。”江苏省一位对南通经济做过深入研究的学者告诉记者。
出于政绩、财政收入等方面的考虑,地方政府依旧把自己当作竞争的主体,而不是协调的主体。进而,在主导产业、产业集聚等地方经济核心要素的管理上,地方政府倾向于以规划形式予以控制,其中还会产生出“指点江山”、“布局天下”、“凭空造集聚”的冲动。
遗憾的是,从世界经济的实践看,政府经济规划的作用是在尊重市场作用基础上弥补市场的缺陷,任何“布局天下”或“强行引导”的行为都可能产生负面的结果。
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沈玉芳教授将这一观点引申一步:目前我们很多规划都还是发展型规划,不是新概念规划。他认为,市场竞争规则和规范的协同与协调、一体化的市场体制和发展环境建设、区域战略能源储备体系构筑、区域内产业集群发展的联动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区域一致性等都应该是区域规划的题中之意。
区域规划范文6
关键词:区域规划;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框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环境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一般所使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环境保护形势,对此相关学者推出了区域规划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本文主要更加详细的了解这些影响评价方法,从而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提供更多的支持。
二、累积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 EIA) 是项目规划或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EIA 通过分析和评价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过程,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最终目的是保证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 EIA 只考虑单个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且分析的时空范围有限,较少考虑对环境的间接影响和累积作用,也忽略了相邻区域内同期开展的建设项目或同区域内先后实施的工程项目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频率不断加强,而且人类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选择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人类活动的方向、内容、规模、速度和方式,成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
累积影响评价(简称 CEA)的思想应运而生。可以认为,CEA 与可持续发展相吻合,它就是 EIA 在环境影响的累积作用方向的深入,也是 EIA 进一步发展完善的重要趋势。累积影响是当一个项目与过去、现在和未来可预见到的项目进行叠加时产生的影响,即若干个项目以协同方式共同作用环境,或者若干个项目对环境系统产生的影响在时间上过于频繁,或在空间上过于密集,导致各单个项目的影响得不到及时消纳。CEA 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然而由于CEA 的复杂性和多学科集成性,至今“累积影响”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理论和方法,不同的国家法规和不同学者,对累积影响给出了不同的涵义、理论和方法研究。
三、区域规划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框架分析
1、规划描述:主要是综合的分析拟评规划的背景、性质以及发展方向等。
2、影响识别: 构建出以区域规范方案为主的不同发展内容,分析以环境受体为主的矩阵列的CEA。在识别影响的时候,要征询专家的意见和考虑相关人员的利益,随后对拟评规划的正负面效应和长短影响进行分析。
3、时空尺度确定:时间尺度可以根据区域规范方案的时间段和CEA的矩阵来分析其结果,在考虑累积影响的种 类和时间延迟效应的基础上确定。空间尺寸主要是通过对规划区域边界和规划方案中排放物污染的迁移扩散和影响距离进行分析,在分析时还要考虑项目所在地周边区域规划和开发活动对环境产生的累积影响和累积影响的空间滞后效应,这样才可以确定空间尺度。
4、因果分析:根据CEA 矩阵对区域规划中主要的累积影响源、种类以及途径进行识别,同时,还需构建具体的因果分析网络图。此图可以评价对象、基准以及为预测模型提供指导依据。
5、评价基准: 它主要是根据影响识别和因果分析来确定其结果的,并且还可以确定累积评价的对象目标和指标体系等。
6、情景构建:它可以有效的识别影响规划实施的主要因子, 并且与有关人员的具体利益相结合,从而设计出多种发展情景。
7、累积评价与预警:主要是包括累积影响的预测、评价以及预警。
8、减缓措施: 可以根据累积影响评价的结果与预警机制制定出具体的区域规划调整方案、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保护的对策措施。
9、适应调控:主要是根据评价的结果和管理的需求制定出长期的跟踪监测方案,并且在持续进行监测和评估时对区域规划方案做出及时的反馈、修正以及调控。
三、案例分析
1、区域背景
以某城市航空港地区为例,对累积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分析。本文主要是以机场为核心地段, 综合开发出航空运输、物流以及商务会展、旅游休闲等产业的航空港规划建设。现阶段,此方法已经成为世界上各个国家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依据和保证。某航空港地区位于某市的南部,总面积在138平方千米。
2、规划描述与影响识别
某市航空港地区的总体规划分为三个阶段,近期、中期以及远期。该区域的总体规划目标是以发展现代物流业、航空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为主,建设出交通便利、经济繁荣以及社会稳定生态型航空新城。在航空港空间布局上,可以分为北部片区、机场核心区和南部片区。北部主要以物流商贸功能为主;机场核心区以机场运行的功能布局区为主;南部临空产业制造业为主。
在进行区域规划分析的时候, 对于影响识别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对区域进行实地的考察、专家调查和访问等多种形式进行,并且还可以利用群体决策的技术来对航空港区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及累积效应进行分析,从而构建出初步的累积影响识别矩阵。此外,还要邀请专家对矩阵进行完善,从而就可以识别出航空港区域总体规划的累积环境影响,它覆盖于各个领域,主要包括大气、水、噪声、生态以及人体健康等
3、因果分析与评价基准
可以根据环境影响识别的结果对航空港区总体规划累积环境进行具体的分析,其中累积环境中的影响源主要是区域功能区的实施、工业发展、机场、人口以及基础设施;受体主要是土地利用格局、环境要素、绿地、水资源、南水北调工程以及生态系统。
评价基准的选取分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1) 确定评价目标与指标, 主要根据影响评价目前的状况、累积影响评价特征和地方利益者意见,对主要的评价指标进行确定。
(2) 评价标准的确定,主要可以选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等。
4、情景构建分析
本文设定了四种情景类型,其一,零方案情景,即在没有制定实施规划方案的情况下,区域的发展要依据规划情景作为主要的参照;其二,基准情景,即评价的基准年;其三,规划方案情景,主要是根据区域的总体规划设定出具体的发展模式;其四,改善型情景,即对根据上述三种发展模式和测的环境问题,对规划情景所做出的具体调整和改善。本文以工业 COD 污染控制为例进行具体的分析,工业主要分为食品制造业、电子信息业以及生物制药业等。
图1基准情景、零方案情景和规划方案情景下的污染物排放量(横线为容量)
如图1所示,主要显示了在SD模型的不同情境下,COD、SO2以及NO2的排放量,并且其排放量超过了与其对应的环境容量,针对这样的情况,就可以采用环境改善型的情景调控模式。随后在结合本地区决策者的实际意愿,本文主要设计出了三种改善型情景模式。其一,就是资源环境约束型发展情景,该区域的经济要强发展,就必须遵循规划方案,通过采用改善资源消费和环境模式,有效的降低资源消耗系数和污染物排放系数,从而提高中水回利用率和污染物的处理率;其二,就是社会经济约束型发展情景,主要是有效的调整产业的发展模式,并且制定出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和引导战略;其三,协调发展型情景,这种发展情景模式主要是结合上述两种情景模式,同时对产业发展模式、资源消费模式和环境模式进行调整。
5、累积影响评价
区域规划累积环境影响评价分为时间累积和空间累积两个部分。其中,时间累积部分以 SD 模型为基础,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影响和反馈机制;并将其中相互作用关系定量地描述出来,分析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将影响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描述区域发展各项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的时间变化来分析时间累积效应。空间累积主要强调各项因子在空间上的变化及空间上的交互作用,选择CA模型模拟区域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和交互作用,在此基础上计算相关的空间累积指标,并作为相关参数传递给 SD 运行。
6、影响减缓与适应调控
(1) 景观生态学理念的区域空间格局调控与优化, 对必要的自然斑块通过设置绿色廊道缓冲区加以保护, 并对敏感区域的空间格局进行调控。具体措施包括:通过保护景观战略要地2343hm的枣林、10.9km2的张庄森林公园和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左右两侧 200m为控制范围、总体控制面积为7.8km2的环境敏感区域以及苑陵古城遗址并利用港区交通网络和南水北调工程, 搭建自然景观廊道, 增强自然景观斑块的连通度等措施, 优化构建景观安全格局。
(2)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控与布局优化。 具体措施包括: 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替代方案设计延伸产业链, 减轻结构污染;开展清洁生产,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降低企业污染;优化产业布局, 减小规划污染的范围和程度。
(3)基于总量控制与资源承载力的污染防治。主要可以对河道进行整治,建设污水处理厂、推行中水回用等,同时还可以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等能源以及推广先进的脱硫。
五、结束语
CEA 是复杂的多学科集成的评价过程,当前CEA 理论研究不完善,没有标准的评价方法,实践应用不足。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并未对环境累积影响评价提出明确的要求和系统的评价框架,只提出了累积影响评价的设想。随着人类环保意识水平的提高,在可持续健康发展目标的指导下,CEA 将会成为环境影响评价的主流。必须大力研究和探索更具一般性的、较为完善的、适合中国国情的 CEA 理论和方法,建立 CEA 法律法规和评价导则,并在实践中应用和检验。
参考文献:
[1] 吴小寅, 陈莉. 累积环境影响评价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四川环境, 2007, 26 (2): 84-87
[2] 陈剑霄. 区域开发累积环境影响及其全幕景分析法评价. 地下水, 2007, 29(2): 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