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习俗英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习俗英语范文1
Early in the morning, father, mother and I said: each other "Merry Chrismas!" Dad said, do they observe Christmas day in western countries like our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Mother immediately open a computer access to the "Christmas", "Christmas tree" and "Santa Claus" history and legend. I feel very curious, is also very interesting!
I took out a few days ago quietly do mom and dad's beloved gift. Father al Jefferson said happily: "Thank you! Thank you!" Also picked me up! I'm so happy!
In the afternoon, my mother took me to square grain transportation by buying a Christmas tree. What a lot of people there! Mum bought me many gifts, singing "Jingle bell" toy Santa Claus and there are legends of the magic wand... Although mother not to buy me a Christmas tree, but I already very satisfied.
Back home, I open the gift bag, put the Santa on the ground, as he ran to sing "Jingle bell, Jingle bell..." We were amused. Father reminded me that I said: "a gift to cherish!" I say: "good, must be!"
Today, is really a happy Christmas!
今天是12月25日,圣诞节。
一大早,我和爸爸、妈妈互相说:“Merry Chrismas!”爸爸说,西方国家的人过圣诞节就像我们中国人过春节那样热闹。妈妈立刻打开电脑查阅了“圣诞节”、“圣诞树”和“圣诞老人”的来历及传说。我觉得很好奇,也很有趣!
我拿出了几天前悄悄地做给爸爸、妈妈的心爱的礼物。爸爸高兴地连声说:“Thank you! Thank you!”还把我抱起来了呢!我开心极了!
下午,妈妈带我去漕运广场买圣诞树。那里的人真多呀!妈妈给我买了许多礼物,有会唱“Jingle bell”的玩具圣诞老人,有传说中神奇的魔术棒……虽然妈妈没有给我买圣诞树,但是我已经很满足了。
习俗英语范文2
There are fifty-six peoples in our country.We get along well with each other and often disasters can draw us more together. besides, chinese food is very famous for its good tast and nutrition. many people in other countries are fond of it and try their best to cook it.Every year,plenty of foreigne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come china to have a sightseeing.here you can look around lots of places of interest.
I really hope our country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flourishing and pople will live a happier and happier life. I'm a chinese man and I am proud of being born in china.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事实上,它的历史远比我们所知道的要长久。因为它的长久性,在中国很多地方你可以发现古代建筑和历史书籍。在中国你找一个人要比你在其他任何国家找人都容易,也就是说,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可是这个状况也给咱们国家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习俗英语范文3
关键词:英语学习; 内外因素
在日常的英语学习过程中,人们往往把英语学习问题单纯理解为学习方法的问题,认为只要找到理想的方法,英语学习的一切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实际上,英语学习是一个包括很多变项的复杂过程,学习方法只是其中之一。它牵涉到很多因素,如:学习者、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等。英语学习中的这些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英语学习的成败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对学习者产生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将着重从这两个因素来分析影响英语学习的内外因素。
一、环境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学习环境。
(一)、社会环境。
学习英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语言环境。当然学习英语最理想的环境是把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可是目前来说这是不可能的,虽然没有英语交际的真实环境,但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目前的条件创造有利于学习的良好环境,因此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尽量运用所学的英语交际用语,努力创造一种语言环境。
(二)、学习环境
英语的学习环境主要指英语的教学环境,而英语教学环境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及教学方法等。
1、教师要有积极的教学态度。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都不尽相同,各有千秋。但每位教师首先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充满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对学生要热情,真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这样,我们就有可能解除学生学习英语的害怕心理,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去掉或克服那些消极的因素,
2、教师应转变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等教学模式。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模式提出教师不应当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获得相应的知识,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2005年版 教育心理学 莫雷主编)。而以前的英语课堂教学,多采用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学”,教师将英语文章逐词逐句翻译、讲解。这种课堂教学是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任务型语言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将课堂教学目标真实化、任务化,从而培养其运用英语的能力。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活动、任务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应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
3、教师应让学生多了解国内外文化,拓展学生知识面。在英语教学中涉及大量的本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习俗、政治、经济、名胜等各种背景知识。本国文化和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会对学生形成文化干扰,造成学习障碍。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向学生介绍和讲解一些本国文化知识。同时多讲解英语国家文化,包括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西方文学作品或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西方英语短片,如泰坦尼克号、肥皂剧等,这样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西方民族的习性、心理状态和文化特点。
二、学生的自身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一)、智力因素
智力是有不同层次的。在一个教学班中各个学生的智力是不同的。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知识的陈旧周期的缩短,要求重视发展人的智力,培养人的学习能力。脑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人的大脑的智力功能还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就要求重视发展智力、重视充分利用大脑的功能和潜力。
(二)、非智力因素包括:
1、英语学习动机和兴趣
西方心理学家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生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外部动机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2005年版 教育心理学 莫雷主编)。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机。在英语教学中,刚开始学英语的学生对自己能说英语非常高兴,说英语的愿望十分强烈,兴趣很浓,而且兴趣可以在后天教育环境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应多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调动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可以克服基础、注意、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不足,激发其学习动机,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2、努力学习的程度
动机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而努力学习的程度是动机转化行为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说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有多少。从逻辑上说,英语学习动力越大的人,花在英语学习上是时间就越多。但实际上这两者有时候是有差距的。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毅力不够。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同时重视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刻苦地坚持学习英语。
3、青春期特点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反映在学习英语的能力上,他们模仿和记忆的能力特别强。学生的发音器官很灵敏,耳朵辨音的能力强,口舌也能灵活准确地模仿各种发音。这些都是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有利条件。
但是,由于学习者个体存在着差异,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不完全一样。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有的学生性格外向,他们在学习英语时的表现就不相同。内向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往往比较慎重,因而课堂上对教师的提问也不够积极。而外向的学生则往往不多加思索,轻率地脱口而出,课堂上也较活跃。考虑到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教学方法一定要与之相适应,要生动有趣,具有吸引力、启发性和竞争性。
总之,影响英语学习的因素很多,除了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外,还有许多因素等。这些因素都会在学生学习英语中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因素。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学生的自身条件,并在教学上采用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要给予学习策略的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尝试各种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自我监控使用策略的情况和效果,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以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造就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习俗英语范文4
1. be left in the basket (字面意思:被置于篮中)
源自英国旧时习俗。旧时英国一些育婴堂门边放置几个篮子或筐子,以便收留弃婴,免得他们因无人照料而夭折。这些弃婴多为私生子或穷苦人家的孩子。由此产生be left in the basket一语,用来喻指“被遗弃(忽视、搁置)”或“落选”。例:All other plans are left in the basket. (所有其他方案都被搁置在一旁。)
2. bury / dig up the hatchet (字面意思:埋入 / 挖出战斧)
源自北美印第安人风俗习惯。在印第安人部落中,斧子不仅是生产工具,也是战斗武器。印第安人常在斧子上刻上条纹以记录自己杀敌的数目。因此,当敌对双方讲和时,双方都要将战斧埋入地下,代表摒弃仇恨、敌对和厮杀,以示和解。当他们重新开战时,又会举行仪式,将战斧挖出。后来,人们就将bury up the hatchet比喻“休战;重归于好”,而dig up the hatchet则喻指“宣战”。例:The two men had been enemies for a long time, but after the flood they buried the hatchet. (这两人敌对甚久,但一场洪水使他们重归于好。)
3. come hat in hand (字面意思:持帽而来)
源自英国民俗。根据当时英国的民间习俗,当一个人穷困潦倒、无以为生时,就可以手持帽子,低声下气地向别人乞讨,以获取他人的同情。所以,come hat in hand 常用来比喻“走投无路;穷困潦倒;有求于人”。例:Retired workers need not come hat in hand to ask for supple
mentary allowance. (退休工人就不必卑躬屈膝地请求追加补助费了。)
4. free lunch (字面意思:免费的午餐)
源自19世纪中叶美国、加拿大等地。免费午餐其实是酒吧和沙龙老板招徕顾客的花招和促销手段。在提供“免费午餐”的酒吧里,要么收费高,要么供应的饭菜不足。因此,free lunch 常喻指“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优惠”。例:Even though voters want tax reductions, they were skeptical of a scheme that sounded so much like a free lunch. (尽管选民希望减税,但是他们对于一项听起来像是“免费午餐”的计划持怀疑态度。)
5. go to one’s account (字面意思:去清账)
源自西方宗教习俗。按照西方的迷信说法,人死之后,其灵魂都要到上帝那儿去交待自己在人间的所作所为。因此,go to one’s account即指“去见阎王;一命呜呼”。例:The old man
went to his account last night.(这个老人昨晚去世了。)
6. have a green bonnet (字面意思:戴绿帽子)
源自法国习俗。在17世纪时的法国,破产的人必须戴上一顶绿帽子,以表明自己的经济现状,提醒别人在与他进行财务往来时务必小心谨慎。后来,人们就用have a green bonnet喻指“生意失败;破产”。例:Mr. Brown had a green bonnet because his company couldn’t sell its products. (由于布朗先生公司的产品卖不出去,他破产了。)
7. knock off work (字面意思:敲落工作)
源于中世纪欧洲航海传统。中世纪时,在欧洲许多国家流行一种用长桨划行的单层甲板平底帆船,它依靠众多奴隶或犯人一起划桨前进,后传入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地。为使划桨的人保持步调一致,船长会安排一人手执木块有节奏地敲击。到了该休息或换班的时候,那人就在木块上敲出一种特殊的声响,以表示划桨的人可以“停止工作”了。后来,人们就用knock off work来喻指“停止工作”。例:The king’s health compels him to knock off work.(国王的健康状况迫使他不得不停止工作。)
8. left-handed compliment (字面意思:左手的恭维话)
按古代日耳曼人的婚俗,若是贵族子弟娶了一位门第低微的女子为妻,结婚时,他不能按惯例举右手盟誓,而只能举左手。另外,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握手、打招呼、致意等都用右手。因此,left-handed compliment往往带有贬义色彩,表示“虚情假意的恭维”。例:Esther
smiled to herself at the left-handed compliment but understood well enough what her mother-in-law meant. (埃斯特听了这言不由衷的恭维话,心中暗自好笑,但她完全懂得婆婆的真正用意。)
9. mustard after dinner (字面意思:饭后的芥末)
源自欧洲人的饮食习俗。芥末(mustard)是欧洲人用餐时常用的佐料,如欧洲大陆爱用黑芥制品,英国人爱用白芥。芥末通常和其他食品一同摆上餐桌,如果等大家都吃完饭后,才把芥末端上桌,似为时已晚,没有必要了。因此,mustard after dinner 的含义与汉语中的“雨后送伞;马后炮”意思相近。例:I could have given you advice, but now it’s like mustard after dinner. (我本可以给你一些忠告,但现在却像雨后送伞,为时已晚。)
10. not worth a rush (字面意思:不值一张草席)
源于旧时的西方习俗。rush指“灯心草”,这里指草席。过去西方人家里铺的不是地毯而是草席。如果有贵客到来,主人会换上干净的草席;倘若来了普通客人,一般不换草席;要是客人不受欢迎的话,那主人干脆什么也不铺,这样的客人就是“不值一张草席”的人。后来,人们便用not worth a rush来表示“毫无价值”。例:The stock of this company is not worth a rush. (这家公司的股票形同废纸。)
11. on the cards (字面意思:在纸牌上)
源自欧美常用纸牌算命的习俗。算命时,要求算命的人先从算命先生手里抽出一张牌,然后算命先生便根据这张牌的花色和点数进行预测。由于这些花色与点数是纸牌上本来就有的,所以人们就以on the cards 来喻指“意料之中的;可能会发生的”。例:It’s on the cards that I may go to Japan this year. (我今年可能会去日本。)
12. paddle one’s own canoe (字面意思:划自己的独木舟)
源自南美早期生活习俗。当时的哥伦比亚人常把大树劈成两半,掏空后制成独木舟作为交通工具,使用起来十分轻便。因此,人们用paddle one’s own canoe 比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生”。例:Don’t worry about your son. He is old enough to paddle his own canoe. (别为你儿子担心,他已到了可以独立谋生的年龄。)
13. roll out the red carpet (字面意思:铺上红地毯)
源于国际惯例。按照国际惯例,当迎接他国国家元首的来访时,总要在地上铺上红地毯,以示敬意。而今在一些较重要的场合也铺红地毯,对到场的贵宾表示欢迎。roll out the red carpet 逐渐转义为“隆重接待;热烈欢迎”。例:Margaret’s family rolled out the red carpet for her teacher when she came to dinner. (玛格丽特全家热烈欢迎她的老师到家里赴宴。)
14. skeleton at the feast (字面意思:宴席上的骷髅)
源自古埃及人的习俗。古埃及人在举行重大宴会时,常在宴席最引人注目的位置上放一具骷髅,用以提醒在座的宾客居安思危,不要忘记死亡和苦难。后来,skeleton at the feast被戏谑地用来喻指“令人扫兴的人或物”。例:Whenever I invited my friends to our house, my mother used to tell them all about her most recent illness―she seemed to get real pleasure out of being the skeleton at feast. (每逢我邀请朋友到家里作客,母亲总要向他们唠叨她最近的病情――她好像是扫他人之兴能真正得到快乐似的。)
15. trail one’s coat (字面意思:拖着外衣)
源自爱尔兰人旧时的一种习俗。如果某人将外衣拖在地上往前走,这就是在向别人挑战,谁要敢踩,谁就接受了此人的挑战。所以,trail one’s coat 用来表示“寻衅;惹是生非”。例:That young man is very quarrelsome, and he is always trailing his coat. (那个年轻人很爱吵架,他总是惹事生非。)
习俗英语范文5
【关键词】外语语用能力 培养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61-01
随着国际社会间交流的不断融合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外语语用能力的培养,影响该能力培养的因素也就特别受到人们的重视。
所谓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何春燕指出,它不外乎是借以辨别语境同时利用语境准确理解别人并得体地进行自我表达的能力,具体可分为语言本身语用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而对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和非语言语境(nonlinguistic context)的敏感度以及在表达上显示的得体程度反映了语用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随着语际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影响外语语用能力培养的因素。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影响语用能力培养的因素有很多,涉及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及其个人因素,这些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个性、态度、动机、社会心理距离等;还包括如下因素:接触目标语的时间、目标语涉及的文化习俗、学习目标语时所处的环境、母语的负迁移、语用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教学状况等。
国外学者对影响外语语用能力培养的因素做过很深入和成熟的研究。他们发现,上述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语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发现,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学对外语语用能力培养的影响。
在我国也涌现了很多该研究领域的学者,他们一方面采用拿来主义,学习借鉴国外学者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也潜心研究。Kasper和Rose的语用习得研究综述和Ellis的语用习得理论对戴炜栋和陈莉萍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两位中国学者注意到,学习者的语法能力、语用能力及这两者的发展与学习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现有的语言能力紧密相关。朱中都明确指出,如果在外语教学中想要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本身的语用能力,母语负迁移对外语语用能力提高的影响不容忽视。顾嘉祖和陆升认为,对目的语文化习俗的了解将有助于提高社交语用能力,帮助学习者正确地理解说话者的言外之意。此外,学习者还需要留意语体,即说话的正式程度。
从上可知,影响外语语用能力培养的因素很多,外语学习者只有克服畏难心理并重视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培养外语语用能力,以期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特长,多做事、做实事。
参考文献
[1]Bardovi-Harlig,K. Evaluating the Empirical Evidence: Grounds for Instruction in Pragmatics[A]. In K. R. Rose & G. Kasper(Eds.). 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Rose, K. R. & Kasper, G. 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Kasper, G. & Rose, K. R. 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imited,2002
[4]刘绍忠.语境与语用能力[J].外国语,1997(3):24~31
[5]何春燕.我国语用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4):65~71
[6]戴炜栋、陈莉萍.影响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因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9):1~5
习俗英语范文6
关键词 影响 英语口语 能力 因素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精通英语的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英语技能的提高成为了大家越来越关注的话题。现如今,虽然许多大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却无法顺利地进行口语交流。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 英语学习已不仅仅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 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实际交际能力, 其中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尤为重要。那么,到底是什么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呢?作为大学教师我们要正确地分析影响学生口语交流的因素,不断地探索提高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以帮助学生克服障碍,增强信心,提高英语口语交流的兴趣和积极性。
1心理因素的影响
英语学习者不会讲英语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心理因素。自卑心理作祟,自卑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表现为自我评价和认识过低,缺乏自信。根据我们所做的调查发现,有80%的学生将心理障碍列为英语口语表达的障碍之一,他们怕自己音发不准或表达错误,让别人笑话,同时,他们也缺乏口语表达的自信,缺乏与他人交流的勇气。这些学生中不少人虽然已掌握了很多英语词汇和了解了不少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阅读能力、翻译写作能力都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由于他们常常羞于开口,其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却相当差。
要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因素,教师就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告诉他们说错了可以纠正,但如果不说就永远没有提高的可能,只有在不断的会话实践中,才能发现错误,获得正确的发音和准确的表达。要抓住现实生活中与外国人交流对话的机会,只有那样才能体验真实的会话气氛,语言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激活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英语细胞,活跃英语的语言思维,体验到英语交际的妙处和兴趣,彻底消除英语口语不良的心理因素。课堂内外还要给他们提供多种多样的表达机会,让他们从内心真正认识到任何一种技能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掌握。
2动机的影响
语言学家H. Giles 认为, 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是学好语言的决定性因素,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助于积极认知。语言学习的动机指的是个人努力程度,加上达到目标的愿望, 以及好的学习语言的态度的总和(Gardner , 1979) 。学习动机是影响英语学习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推动、引导和维持英语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力量和机制, Gardner 的动机理论中提出了学习外语的两种动机: 整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由于口语表达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外在表现、是学生学以致用的一个充分的表达。因此,在中国加入世贸后,更多的学生意识到了所学的第二语言的重要性,主观兴趣越来越高,这正是整合型动机的表现。除了上述所说的主观兴趣以外, 我们还看到学生学习口语的功利性目的和实用性目的。由于众多的外资企业在中国落户,更多的外资融入我国市场,学生都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表现出色, 外语口语的水平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就业和职位以及薪水的高低, 因此这种工具型动机在目前大学生学习英语口语中体现的十分明显。
3文化、环境的影响
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无意识的传达,是特定人群的整个生活方式。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 是在具体的特定的社会历史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语言都包含该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思维模式。英语语言也不例外。要想学好英语不仅要把这种语言本身的知识学好, 而且要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学、艺术、历史、习俗和惯例等等。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往往不得体、不恰当。
英语交流的环境对于提高英语口语至关重要。良好的语言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的动力。没有语境, 学生自然缺乏实践, 而缺乏实践就会使学生感到张不开口。由于中国是个非英语的国家,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使用的都是汉语。在校园里也没有英语环境, 除了在课堂上能说些英语外, 课堂下就很少有机会能让学生练习英语口语。对于我国的大部分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很少有机会能与来自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交谈, 所以即使在英语的课堂上也只能是中国的教师按交际法原则为学生创造出一些语言交际的情景, 但它毕竟只是模拟的, 而不是真实的, 表达所用的方式和语言与真实的情景要求是有很大差异的。这样, 由于缺乏大量的真实的英语听说材料的刺激和输入, 从而也就缺乏英语输出的能力, 无论是英语听说的理解能力还是反应能力都大打折扣, 久而久之学生也就逐渐失去了交流的兴趣。
影响英语口语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最终都将通过动机因素发挥出来。在口语教学中,学生应该注意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积极的教练机,努力为自己学习口语创造条件。同样,作为教师在口语教学中,要注意文化知识的导入,从影响口语学习的因素入手营造利于口语学习的轻松有趣环境,有针对性地相应的教学策略,从外部因素来激发学生其内在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英语口语教学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