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面积练习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圆的面积练习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圆的面积练习题

圆的面积练习题范文1

一、整合习题,丰盈教学资源

教材习题的编排是逐条独立呈现的,但它们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推进,教材编排的某种题型,会适度变化提高后分散在一册教材的不同单元的练习中,对于那种教材中并不是以新知形式出现过,又有些难度的习题,我们如果按照进度一题一题地做单项练习,必然增加了学生的练习难度,教师在使用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其系统性,使其更具有结构性,把一些既有难度又有联系的习题有机地整合起来,这样丰盈了教学资源,也取得了很好的实效。

案例1:六年级上册第27页

(3)张大伯的一块农田去年种普通水稻,产量是1200千克。今年改种新品种水稻后,产量不去年曾产二成,今年的产量是多少千克?

六年级上册第32页:

5.一百货商店所有商品都按八五折出售,一部摄像机原价5000元,一盒录音带原价30元。爸爸带了4500元想买一部摄像机和10盒录音带,他带的钱够吗?

六年级上册教材P27的“成数”问题、及百分数应用里的“折扣”问题的练习题频繁出现在整册教材中,可教材并没有提供相应的例题教学,我借鉴了我在低段教材练习题研究的成果,把“成数”问题和百分数应用里的“折扣”问题中的一道道单薄的习题进行了有效的重组,演绎成了一堂课。于是,我设计了一节新课《成数与折扣》。并在我校以公开课形式进行了研讨,在评课活动中,我校教师的“七嘴八舌”,使我感受到了这一创造性设计的成功。

教学设计如下:

课后反思:在往届的教学中,我曾经遇到过类似的无数烦恼。像“成数”和“折扣”这知识点是突然间在课后练习题中出现的。为避免教材中练习题出现的这一不尽人意的现象,我用一整节课的时间,对“成数”与“折扣”此类题目做相应的整合,以一节新授课的形式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学生探究发现了“成数”、“折扣”与分数和百分数的内在联系,化解了教材中此类练习题给学生不同时段带来的解题困扰,也有效减免了老师遇到的后续困扰。

在六年级的两册教材中,我们遇到的无例题教学的练习题类型还有很多。我先后尝试增设了《单位“1”》、《特殊的方程》、《利息税》等新授课。把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进而突破练习中的难点,减少新教材中此类练习题给我们师生带来的缺憾。只要我们教师能用系统的、有联系的眼光审看习题,处理习题,我们的课堂和我们的孩子将有无尽的收获!我愿在摸索中探索,探索中摸索,对教材中既有难度又有联系的练习题进行有机整合,以丰盈我们的教学资源,取得实效。

二、搭“脚手架”,发展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表象联想,再由表象联想逐步形成对简单事物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了加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早期得到开发,我们可以运用教材中思维含量较高的练习题,对他们进行思维训练,适时引领,逐步提升。如何使一道道习题演绎的饱满而丰盈,富有张力,这对我们教师的教学引导艺术也是一种考验。

案例2:六年级上册第13页

在教学圆周长的第二课时时,我仔细钻研了教材,及时和老教材作了比较,发现《圆的认识》这一个单元更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增加了数学背景知识的介绍,数学书的第14页的《数学阅读》――圆周率的历史。继续研究我发现圆周长和圆面积的练习中,多处涉及到了关于正方形的内接圆问题。

思路理清后,我先创设了一个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很快,学生都有了自己的解答。接下去的追问使课堂上生成了意料中的精彩。

师:如果要把这两个图形组合在一起,你认为圆应该画在正方形的里面还是外面呢?请你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认为圆画在正方形的里面吧!

师:为什么?

生2(补充):因为正方形周长更长,圆的周长更短。

生3:我有不同的理由。我认为既然直径和边长是相等的,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正方形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周长要短一些,所以圆要画在里面。

结合探讨的理论,我适时板书:直径的2倍

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教师在原题的基础上,巧妙地进行追问,让学生的思维在鼓励和期待中碰撞,闪耀出火花,真正挖掘出练习题中的智力因素,这样为学生拓展了思维的空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准。

师再度追问引领:在这个范围之间,可以是2倍多一些,也可以是3倍多一些。多一些又是多多少呢?古代数学家们为了得到圆周长是直径的几倍的精确结果,他们把圆外面的正方形做了进一步的细化,请你阅读数学书第14页《圆周率的历史》。

师:请有兴趣的孩子以数学日记的形式写《学后感》。

第二天,拜读着孩子们的习作,我想本次“数学故事”(P13)的改编,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圆周率为什么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道理。我们一线老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练习题作深入的思考,继而自主开发,有效引领,才能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思维,收获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适时操作,培养探究能力

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为主。教材所提供的习题材料是以静态形式出现的,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往往经历了从量到质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对小学生来说,动态的材料往往比静态的材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作为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充分挖掘静态练习题中所包含的动态因素,变“静”为“动”,以“动”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思维与数学知识的和谐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材里的有一部分练习光靠笔头上写写,嘴巴上说说,远远不够,需进行实践操作,加强感悟,在实践活动中,问题将迎刃而解。

案例3:六年级上册第20页

我在第一个班上课的时候,出乎意料的是:一部分学生的直观感受是小羊走的是个正方形,面积是6×6=36(平方米)。我在黑板上画示意图演示后,有的开始信了,有的认为“听老师的没错”,也信了。当我到第二个班上课的时候,我果断做出了一个决定,走出教室,来到操场。我在操场上请一个人扮演小羊,找来了绳子,“小羊”手拿粉笔,亲自画出了自己能够行走的“地盘”,得到了一个大家眼见为实的“圆”。

这样有趣的一个实践活动,给孩子们的学习增添了无限活力,学习劲头高了,学习也有方法了!

四、精心设计,发展综合能力

《圆的面积》是六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上完练习课后在《每课一练》中出现了图1,图2这样两道题,笔者对这两道习题的进行了两次教学实践,由此引发了对两种不同教学方式的思考。

案例4:

[设计一]:呈现习题――独立解题――统一讲评

⒈呈现习题。同学们请打开《每课一练》P10,完成第2题。

⒉独立解题。请静静的思考,独立完成这两道题目。

⒊统一讲评。请学生讲解解题的思路,以及具体求阴影部分的算式和答案。

[课后反思:遭遇尴尬]

《设计一》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已有求圆面积和正方形面积知识,解决求阴影部分面积的题目,强调学生对矩中圆表象特征的单一理解,然而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却遭遇了这样的尴尬。

从《设计一》遭遇的尴尬中,我们对这两道练习题的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从练习题的有效探究,有效运用两个维度入手,进行了第二次的教学设计。

[设计二]呈现习题――独立解题――统一讲评――探究关系

⒈呈现习题。题目与设计一相同,增加了一个问题:阴影部分面积是整个图形面积的百分之几?

⒉独立解题。与设计一相同。

⒊统一讲评。与设计一相同。

⒋探究关系。猜一猜:为什么这两个图形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面积的21.5%。

画一画:还有的阴影部分也占整个图形面积的21.5%。

理一理: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本质关系。

[课后反思:收获惊喜]

两个设计都试图让学生经历“巩固旧知――强化技能――形成能力”这一过程,因为在《设计一》遭遇了尴尬,所以使《设计二》给我们带来了较多的惊喜:

让教师从茫然无措到胸有成竹,探究关系有效沟通了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学中从直接告知到探究发现,画图操作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数学思考;学生从独立解题到整体认知,沟通联系构建更完整的知识能力结构。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清晰,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可以使学生思维广阔、灵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对六年级教材习题的实践研究,我们实验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收获颇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关注习题短期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关注了习题的长远学习价值,通过解题来锻炼和发展学生思维,对教材中的每一道习题进行充分研究、细心揣摩,透过习题的练习功能看到习题的学习功能,将练习题用足、用好、用到位,使习题的深刻内涵进行外化,发挥了其应有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爱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2]顾晓东,沈晓东.《数学教材内涵透视与精加工策略》.江苏:《江苏教育》,2007.9

[3]张雪清.《关于教材及教材中的练习题》.《中小学教材》,2006.7

圆的面积练习题范文2

一、精心设计练习内容,让学生进入积极、主动参与的心理状态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分成,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因此,选择练习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感兴趣的、能让他们主动参与练习活动的练习内容。

1.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趣味题,把“要我练”变为“我要练”。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练习题,能够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练习的主动性。

如:我在教一年级的10以内的加法时,根据学生喜欢小动物的特点,用彩色纸剪了一些小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我贴了6只小白兔在吃萝卜后,就问:猜猜老师还要贴几只?一共有几只?孩子们对此兴趣盎然,在猜的过程中,1人贴,1人猜,大家算,使学生不仅会算6+( )=( )的题,还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练习的兴趣,使其自觉进入练习状态。

2.切合学生实际设计操作题,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

知情合一的学习活动才是最有效的学习,而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是最有效的生活经验。因此,注重实践,多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操作题让学生练习,可以促进学生在自主实践中练习、理解、深化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后,我设计了一道这样的家庭作业,两人一组(自己选择同伴),用一分钟的时间做口算题,然后算一算自己做的题数占对方的百分之几。在做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检查、督促、帮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悟。面对这种作业,学生主动练习的热情十分高涨。

3.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选做题,让学生自主选择题目完成。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选择题目解答,这能调动学生练习的主动性。

如在“圆的面积”的练习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组自选题:同学们,你们想为自己的小组加分吗(我们班实行小组间加分评比,分多为胜)?今天又有一个为小组加分的好机会哦。我这里有10分、5分、2分、1分的题卡,只要做对题卡上的题,就给自己小组加上相应的分值。

10分题卡:一个半圆,直径5分米,求它的周长和面积。

5分题卡:一个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这圆的面积是多少?

2分题卡:D=6厘米,C=( ),S=( )。

1分题卡:R=4米,S=?

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能力自由选择题目,优生一般会选择难度较大一点的题目,分值大一些,“差生”则会选择基础题。总之,全班学生都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4.根据学生、时间、环节选择开放题,让优生更优。

二、精心设计练习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得到自由发展。

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方法,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一道练习题的不同方法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拓宽相应的视野,长期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会得到积极发展。

如六年级上册学了圆的面积后,有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面积相等,圆的直径是16厘米,长方形的长是16厘米,求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厘米?一般的方法是先算圆的面积,再用面积除以长方形的长求出宽。特殊方法是:16÷2=8,3.14×8×8÷16,先约分得3.14×4=12.56。练习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来选择。当学生用第二种方法时,老师给予充分肯定,以后一遇到此类题就能自主运用。

此外,在练习中,教师还应精心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练习中给予真诚恰当的评价,让师生的心灵交融于自由展示的平台。

练习效果的评价,包括老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一般情况下,师生的评价都受制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思路,但由于学生间存在差异,使他们的思维与解题方法多种多样,教师不一定都能理解。因此,在练习中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可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从而全方位地参与学习。

如六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题:六(1)班和六(2)班进行拔河比赛,每班2各选男女生6人,一、二班总人数分别是42人和40人。你能先提出问题,再解答吗?

生1:六(1)、(2)班参加比赛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生2:六(1)班没参加比赛的人数占本班的百分之几?

生3:六(2)班参加比赛的男生人数占本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生4:六(1)班有多少人没参加比赛?

圆的面积练习题范文3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资源,大力开发习题的功能,选取典型适度的习题,精心组织,变有限为无限,让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数学练习中触类旁通,达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一、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学科中最富有生命力、最具统摄力的是数学观和数学方法论,即数学思想。数学思想贯穿于数学知识、法则、公式、定律之中,但比知识、法则、公式、定律更为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和加强数学思想的教学和训练,不但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解题思想和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抽象概括过程,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

比如在《圆的练习》课上,老师先让学生分别计算半径为3厘米、直径为4厘米圆的周长和面积,然后用课件出示甲乙两圆部分重叠,问两圆阴影部分的面积相差多少?由于阴影部分甲和乙及重叠部分都是不规则图形,因此都无法知道它们的面积,但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用假设法,假设甲的面积为8,乙的面积为6,重叠部分的面积为1,巧妙地解决了问题。在接下来的“三个相同的圆,半径为2厘米,连接三个圆心,形成一个三角形,求三个阴影部分面积的和是多少”一题中,学生又采用转化的方法,将三个扇形拼成一个半圆形,从而顺利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在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中,学生深深体会到,运用这些方法将新知转化为旧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难题迎刃而解,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历程中,遇到一些无法用常规方法解决的问题时,能自觉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注重彰显反思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概念或性质的理解,通常要经历一个从模糊(也许还包含一些错误的理解)到明晰,直到灵活应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交流和反思来完成,自我反思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同样以《圆的练习》为例,教师在让学生计算环形面积时,发现三种方法后,抓住时机及时追问: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问题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创新,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特别是在“计算两圆重叠,甲乙两个阴影部分的面积相差多少”时,有个同学说出结果是15.7平方厘米,教师对他的结果并不马上表态,而是提出:这个结果可能吗?谁能想办法证明?把问题抛给学生,适时提供给学生反思的机会,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成使用探究的过程,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因此,许多学生在相互叙说中得到启发,拓宽了思路,激活了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公式推导法、假设法等新的见解。

三、练习素材做到“少”而“丰”

数学课堂教学的散乱、繁杂,有些是因为教具、学具、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使用不恰当,挤占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有些是因为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到位,偏离重点和核心,做了不少无用功;但占多数的,恐怕还是对教学素材的取舍不够经济和精练。

圆的面积练习题范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015-01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当前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着以下不足:其一,缺乏吸引力,没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其二,缺乏艺术性,不能起到鼓励作用;其三,未能解决现实问题。那么,如何将教学评价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呢?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课堂评价在教学中的渗透。

一、立足多样练习,加强角色引导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课堂评价单一主观,随意性较大,将课堂变成一个人说了算的独角戏,学生都成了配合表演的道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要立足多样练习,采用多种角色评价方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加强角色引导,公平、公正地展开课堂评价,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的知识,此时只需要将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过来,就能顺利地完成新知的教学。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的练习题(如图1):

笔者要求学生不用笔算,直接写出得数,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学生很快找到了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按照“一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规律进行分类,即(4×9、3×7、6×8)、(30×7、4×90)、(3×700、400×9);另一种就是按照算式之间的内在关联分类,即(4×9、4×90、400×9)、(3×7、30×7、3×700)、(6×8)。针对这两种分类方法,笔者给出了不同的评价:对第一种分类的学生,笔者引导学生说出分类方法的依据,加深学生对一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理解和认识;对第二种分类的学生,笔者提出了问题:如果要给6×8这样的算式找朋友,你怎么搭配?学生根据分类中的规律,很快列出了算式6×80、60×8、600×8、6×800……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评价指导,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二度开发,以“评”促思,为学生获得较高层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立足灵活性,提升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常常会因为学生的错误而心生急躁,导致在课堂上评价言语过激,或是评价过于古板,缺乏灵活性和完整性。因此,教师要立足灵活性,善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将一句“错了,重新写十遍”改为“想想你错在哪里”,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时,有这样一道习题:(如图2)从正方形铝板上剪下一个最大的圆,求圆的周长和面积。

针对这道习题,学生只需要根据圆的面积公式πr2就可以计算出来了,在讲评时笔者对这个面积公式进行了强调,与此同时,为了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笔者改变了题目:如果正方形的面积为32平方厘米,在这个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如图3)

学生认为要求出圆的面积,就要知道半径,但半径要通过别的途径来获得。笔者引导学生重新审视s=πr2这一公式,运用整体思想寻找解题策略:因为r2(图中小正方形面积)=32÷4=8cm2,所以,圆的面积=π×8≈25.12cm2。

三、立足关键点,强化评价策略

在课堂练习中,教师要立足关键点,整体把握知识的重点,深刻挖掘知识内涵,这样才能使课堂练习的评价有“落脚点”。因此,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习题解答情况了然于心,找准课堂评价的关键点,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

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性质》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下面各数哪些可以去掉0,哪些不能?为什么?1.80,1.080,17.000,80.040,0.060。针对这道练习,学生很容易就将1.80、0.250改写成1.8、0.25,但是17.000却被改写成了17.00。在课堂评价中,笔者让学生大胆陈述自己的想法。学生认为,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一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把17.000改写成17.00。由此可以看到,学生认识的难点和关键点就在于还无法理解小数的性质。为此,笔者抓住“17.00017.0017.017”这一看似正确却有缺陷的解题过程,带领学生深刻领会这个关键点,让学生的认知缺陷得到及时纠正。

圆的面积练习题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

无论是现行的西师版还是人教实验版,都非常注意精选教学内容,教材提供了大量有利于学生开展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内容和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以利于引起学生有效学习,使学生完成“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知识与方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所以,我提出了以下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的一般策略:

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材对于新课的引入,都设计了大量的、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巧妙地提出数学问题。比如: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准备好几个大小不等的圆,叫学生想办法量出圆的周长。学生通过在一水平直线上滚动可以找出所给圆的周长。接着,教师问:“如果求圆形水池的周长,还可以滚吗?”学生面对强烈的认知冲突,探索圆周长计算方法的兴趣马上来了。教师让学生在滚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和猜测:圆周长是由什么决定了的?学生有的说:“与直径有关。”有的学生说:“与半径有关。”在此基础上对圆的直径或半径进行操作测量,通过对周长除以直径或半径的商的分析,最后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广泛地调动起来,深深地沉浸在对问题探讨的过程之中。

二、自主探索,形成数学表象

学生感知越丰富,建立的表象就越具有概括性。但是,丰富学生的感知不能靠大量的、单一的材料简单重复,而是要多方位、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教学中,我应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强化感知。教学中,利用教材为学生提供的丰富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生成数学问题,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列举变式类比想象描述”等活动经历数学化过程,建立数学表象,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师可以设计几个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通过填表的方式,感受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形成一种数学表象。从而为知识模型的建立打下很好的基础。

三、交流合作,建立数学模型

交流合作阶段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收集自主探索阶段的成果,分享数学经验,讨论存在的问题,合作完成较复杂的活动等。它对于数学表象升华成数学模型,锻炼学生的分析、表述、合作和操作等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此环节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围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为他们创设“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想说、敢说、会说”。使他们主动的、大胆的、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2.要有倾听的良好意识

倾听,是课堂上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只有养成这种素养和意识,我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灵动,知识的传授才会显得水到渠成。

3.要有及时的反馈评价

小组交流后,教师一定要对各组的交流进行集中反馈。及时的反馈,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说明理由,作出判断。同时,也能促使其他成员对这种想法,作出必要的补充和一定的评价。通过及时反馈,将使思维碰撞,内化知识,得出合理的结论和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4.要有教师的点拨升华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当学生展示问题时,为了使学生对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能一味的鼓励,要针对问题在鼓励优点的同时,适当指明不足,在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基于以上情况,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卡壳时,给予启发式指导。(2)问题偏向时,给予规范性指导。(3)问题错误时,给予科学性指导。(4)问题混乱时,给予点拨性指导。(5)问题深入时,给予递进式、发展性指导。

四、练习反馈,提高数学能力

练习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温故知新的主要途径。新课改实施后,部分课堂出现了两种不好的情况:有些课在放任自流的活动中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不组织练习反馈;有些课练习设计仍然停留在形式单一、陈旧,缺乏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桎梏之中,学生仍在进行着以“练”为主的机械作业。我认为,设计好练习题,是保证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前提。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全体与个体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单项与综合的关系、现实与发展的关系。如:在教学了《2和5的倍数》后,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

1.说一说,什么叫倍数和约数?

2.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 )的,一个数约数的个数是( )的。

3.数一数:100以内,2的倍数有哪些,5的倍数有哪些?

4.写一写:100以内,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约数的数有哪些?

5.请写出1――20的各数,将3的倍数圈起来,看看有什么特点?

从以上的练习题可以看出,教师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和设计,既照顾了全体学生,也为个别学生留下余地,同时,将层次性和发展性充分体现出来了,特别是最后一题,看似很难,但教师没有刻意要求学生规范作答,而是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作出个性化的答案,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分析、表达、归纳、推理等数学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五、反思总结,完善知识结构

总结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有条理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可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从而引导学生会反思和知识梳理,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通常看到的课堂是,教师在教学最后一分钟,利用一个提问来结束教学: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其实,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反思总结,不应该表现得如此简单,教师应先教给学生一些反思总结的方法。如:利用板书法、提问抽查法、画图表现法、列表归纳法等等。当然,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要求学生写得十分具体,只要表达清楚就行了,甚至有时,可以让学生利用速记的方法来进行反思总结。

【参考文献】

圆的面积练习题范文6

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个证明题:

如图,O1与O2内切于T,直线AB、CD都经过点T

交O1于A、C,交O2于B、D 。

求证:AC∥BD.

证明:过TA作公切线TM,

∠3是弦切角,∠1=∠3=∠2

AC∥BD

这个证明题是很简单的,可以说是“基本题”。正是这种“简单”,正是这种“基本”,才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的几种“简单”的变换:

变式1 原“题设” (01与02内切于T,直线AB、CD都经过点T交O1于A、C交O2于B、D)不变,把结论变成:“求证:TA: TB = TC:TD。”

变式2如图2,原题设(01与O2内切于T,直线AB、TD

都经过点T交O1于A、O2 ,交O2于B、D)不变,

增加条件“TD是大圆O2的直径,且点O2在小O1上”,

结论改成“求证:点A是TB的中点”。

变式3在“变式2”中,题设(01与O2内切于T,

直线AB、TD都经过点T交O1于A、O2 ,交O2于B、D,TD

是大圆O2的直径,且点O2在小O1上)不变,二把结论变成“求证:弓形TmB和弓形TnA的面积之比为4 :1”。

上面三个题的证明是很简单的。它们都是在上题题设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结论”而得到的。

事实上,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题。只要将这些基本题稍加改变就可以达到训练学生的目的。如下面一组题就是改变原题的“条件”而得到一组题:

变式4如图3,O1与O2内切于T,TD是

大O2的直径,圆心O2在小O1上,过O2作大

O2的半径O2F交小O1与E,交大O2于F。

求证:劣弧TE和劣弧TF的长相等。

变式5如图4,在原题中,题设(01与02内切于

T,直线AB、CD都经过点T交O1于A、C,交O2于

B、D )不变,再增加条件“设BD切小圆O1与F,TF是

小圆的直径,且大圆和小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 ”。结论

改为“求证: BF2BT2〗= R-rR”

略证:连结O1A、O2B

有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切割线定理即可证明。

变式6如图4,原题设(01与02内切于T,直线AB、CD都经过点T交O1于A、C,交O2于B、D交O2于B、D)不变,增加条件“ BD切小圆O1与F,TF是小圆的直径”,结论改为:“求证,则BF :FD=BT : TD”。

变式7在“变式5”题设下,结论则变为“求证:

(1) ∠BTF=∠DTF⑵ SABF DEF= sin∠D sin∠B”

略证: 由切线的性质、弦切角定理和三角形全等即可证明。

变式8 如图,O1与O2内切于T,直线TB交O1于A、

交O2于B,O2的直径TDBC,圆心O2在O1上。结

论则变为“求证: TA AB 〗= TB2DB2〗”

略证:由题意易知,TO2A、TO2B、TDB是直角三角形

由平行线性质定理和切割线性质定理即可证明。

变式9 在原题中,如果AC是小O1的直径,过A作

小O1的切线交BD于G,交O2于M、N。结论则改

为“M A·A N =AC·BG”

略证:由RtTAC∽RtGBA 和

ACMNBDMN 即可证明

以上的变换,都是在“两圆内切”的前提下,只让大圆

的两条弦TD、TB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或改变题设或改变结论

的的前提下得到的一组学生练习题。如果让两圆变“内切”为

“外切”或变“相切”为“相交”,那么,又可以得到一组题:

变式10 如图,O1 与O2内切于T,直线AD、BC交

O1 、O2于A、D、B、C.连结AB、DC.

求证:AB∥CD

略证:过T作公切线,由弦切角定理即可得证。

变式11:如图8,在变式10中,题设不变,只

把“结论”改为 “求证:AT:TD=BT:CT

略证:由ABT∽DCT即可得证。

变式12,如图9,O1 与O2相交于E、F,过E、F

的直线交O1 、O2于A、C、B、D.连结AB、CD.

求证:AB∥CD

如果在两圆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同时使两条

上一篇低碳城市

下一篇你在为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