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灵的脚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灵的脚步范文1
黑夜笼罩着大地,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一丝丝忧伤涌上心头,增加了我对你的怀念……
一天天,我从童年开始到结束便和你呆在一起,你离开了,我的童年也随着你离开了。
自从我记事起,我便天天可以见到你,我还不珍惜你在身边的机会,因为我不知道,我和你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来少了。
心灵的脚步,在我的心间走过,我感觉到了,是冰冷的感觉;是悲伤的感觉;是伤痛的感觉,有如刀剜过的样子,我后悔了。
你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感到了欢乐,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感到了冷清。和你在一起,我忘记了痛苦,只剩下了快乐,一次我在医院,生了病,你和家人陪伴着我,我身上的痛苦全都消失了,就像这首歌——那童年的希望是 一台 时光机,我可以一路开心到底 都不换气,戴竹蜻蜓 穿过那森林,打开了任意门找到你 一起旅行,那童年的希望是 一台 时光机,你我翻滚过的榻榻米 味道熟悉,所有回忆 在小叮当口袋里,一起荡秋千的默契,在风中持续着甜蜜。
心灵的脚步走过我的童年,我慢慢怀念;心灵的脚步走过我的世界,我缓缓思念;心灵的脚步走过我的回忆,我沉沉想念。
心灵的脚步范文2
荡舟湖边,我时常想象,我是那湖边的一棵小小的芦苇。我虽然没有杨柳舞动飞絮时的柔美与缠绵;没有雪白的云彩飘动时的洒脱与纯情;也没有艳丽的鲜花所散发的醉人香味,但我很快乐,看着太阳羞涩地将脸庞悄悄藏入地平线,听着快乐的黄莺喃喃私语,我仿佛感受到了春暖花开的幸福,我会庆幸自己拥有美丽的静湖,庆幸自己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快乐地享受。
漫步山野,我时常想象,我是大树下的那一朵小小的野。我虽然没有牡丹的华贵与多姿;没有玫瑰的娇美与典雅,但我很快乐。看着调皮的小星星围着月儿眨着眼,听着那涓涓细流奏起的动听乐章,享受到了大自然无私的给予,我庆幸自己成长在落叶飘零的秋天。?
放眼天空,我时常想象,我就是那一只自由翱翔的小鸟,我虽然没有雄鹰的大翅,没有大雁的豪情,但我很快乐。我在阳光里嬉戏,在白云间掠过,黄昏来临还有属于自己的温馨的小窝,我为我能自由地活着而快乐。?
手捧清泉时,我时常想象,我就是山间小溪里的一条小鱼。我不羡慕鲸鱼的大气,不羡慕大河的源远,因为我可以与山林为伴,可以与细浪为友;可以在清澈的溪水里看蓝天,可以在鹅卵石间自由地游跃。?
心灵的脚步范文3
德行是受心理支配的。“动心”是德育的“魂”。一味地以规范“行”来触动“心”,那是“法律”,而发自内心的行为改变,那才是德育。
德育不能只针对“行为”、只针对“人”。如果我们的德育只停留在人的“行为”层面,那么我们的评价就会停留在这个人是否“善良”、“孝敬”、“爱国”、“遵守公德”等标签上,对“行为”、对“人”总会有一些定性的味道;而当德育透过人的行为进入到心灵层面时,所有这些“标签”归根到底都与心灵有关。缺失的心灵是可以培植的,缺失什么就播种什么,使之认同,最终内化,这才是成长性的。所以,真正的德育是根植在人的心灵层面之中的。心灵是德育最直接的对象,是德育工作的“操作间”和“成品库”。
人的任何行为都有它的“出处”,学生的行为形成,开源在“因”,形成有“因”;我们要改变学生的行为,溯源有“因”,改变在“因”。而推动人的行为的“根因”就是心理。所以在“德行是受心理支配的”大的命题下,德育的心灵管理才是符合教育本质的有效的教育。
德育的心灵管理和行为管理截然不同,前者旨在通过把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方法与教育学深层交融,从新的视角诠释德育,它主要以受教育者的心理诉求为探究点和操作点,以心理的改变与调适为归宿,集教育学和心理学方法之大成于一身,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如果把心灵看作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那么德育就是播种培植,就是刈草锄杂。
学生的心灵就是一片“空地”,最初播种什么可以由教师决定,但一旦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德育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灌输行为了。
道德是最高的意识形态,是社会最基本的维系链条,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德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就是把道德标准细化为“种子”,适时地播种。德育选取什么样的种子、播种什么样的种子是受社会制约的,是一个个社会的公约,是一个个人文的规定。
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就是约束、就是规范。所以德育目标总是“板着一副面孔”,达到德育目标总是带有一些强制的意味,这是在所难免的。但问题是德育的操作却有着广阔的空间。
德育“播种”什么我们不能遂性而为,但选择优良“种子”我们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可以把德育目标改变一种说法、改变一种叫法,把德育目标和人性拉得更近些。要让德育目标在心灵中软着陆,就要尽量使它们同质,那样的着陆才是和谐舒适的。有时候哪怕就是一种表面的改变,也会改变人的整个感觉。台湾省某小学的德育理念就是简单的4个字:“心存善念”,仔细想想,它又涵盖了我们多少的德育“条条”?“善念”是更加人性化的东西,是人发自内心的向往和希望追求的美德,因此也是更容易被接受和内化的。
德育怎么“播种”我们是能够改变的。什么季节播种什么是农民最朴实也最简单的操作,而德育恰恰忽视了这些。人总是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成长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德育伴随着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在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德育的内容也是不同的,不能颠倒次序,更不能一股脑儿地灌输。“爱父母”的教育和“爱他人”的教育、“爱家”的教育和“爱国”的教育是有次序的,不能倒置。如果连父母都不爱,怎能爱他人?如果连家都不爱,那么,说爱国也是假的。
道德有着最社会性的本质,因此,社会中的所有元素都可能成为德育的种子。道德的种子是庞杂的,它几乎散落在社会环境的整个空间,成为良窳不齐的文化元素。德育工作者如果不能站在时代的潮头,不能把握心灵的脉搏并42以此主导德育,我们的德育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德育就会经常处在“不该播种的在播种,该播种的没播种”的尴尬中。
当然,德育工作者不可能是全能全控的,在德育的心灵土地上,和农民种田一样,也会出现辛辛苦苦栽种的幼苗生长缓慢、杂草却很茂盛的情况。社会各种元素在心灵中的传播有时是很难控制的,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就占据了学生的心灵。
因此,我们的德育不仅要选择良种、精心播种,还要适时锄杂、修剪改变。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人的一生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生。人只要活着、只要成长就要面临许多问题,尤其是处于快速成长中的学生。学生是一个成长速度最快的群体,他们的心灵是开放的,他们的分辨能力是较弱的,对于五光十色的社会元素,他们会一股脑儿地接受,由着性子,由着喜好。他们的心灵往往是草苗丛生、杂念繁衍的。在心灵管理上,锄杂改变是学校德育的一大常态。
德育工作真的是无尽无休、无处不在的。我们每天都在忙着“搞活动”,在学生的心灵上播撒德育的种子;我们每天都在忙着“抓违纪”,在学生的心灵上锄杂改变。教师每天都会面对学生很多很多的问题,也因此,许多教师总是被“光火”、“挫败”的情绪笼罩着。殊不知,教师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一个心智尚不完善的群体。学生有问题才是正常的,学生有许多问题才是正常的,学生没有问题那才是反常的。更直白地说,教师要面对的就是许许多多的“问题”,就是许许多多的“缺欠”。
当然,当遇到学生的行为问题时,我们要学会用心灵管理,不要急于用行为规范去约束和惩罚,一定要透视行为,探索行为发生的原因,即行为发生的心理动机、心理状态。在对学生的行为问题进行处理时,应更多地考虑“因”的要素,而不能一味地从“果”的角度去思考和定位。
其实,许多行为问题实际上是心理问题。在有些学生不文明甚至违纪的行为背后,如果我们深入下去就会发现一段叫我们心动的故事。一个班主任抓班集体文明建设,要求学生无论在什么地方见到教师都要打招呼。刚刚要求完,一个女生在院里见到班主任却低头绕着走,班主任很不高兴。一个男生仅因某个同学多看了他两眼,就对其大打出手,气得班主任火冒三丈,发誓要严惩。其实就是这个女生,小学时屡次遭受家庭暴力,内心的痛苦不敢和任何人说,因此患上了社交恐惧症。知道了这一情况,你还会气她躲着你走吗?就是这个男生,总是怀疑同学们都不喜欢他、躲着他、嫌他身上有味儿,尽管他每天都洗脚,但一年四季他还总是偷偷地用塑料袋裹住双脚,再套上袜子。看着他被塑料袋裹得变形的双脚,你还会火冒三丈吗?行为是学生问题的表象,心理才是学生问题的“根”。
其实,我们大可以换一种思考法,当我们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永远把“为什么”作为思考的起点,绕过“是什么”,并学会用“怎么样”去表达。学生课上“捣乱”是常有的事,如果你从“是什么”切入,就必然把它界定为“捣乱”,你就会非常“光火”,就会做出过激的处理。如果你能绕开“是什么”,从“为什么”开始思考,探究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也许你就会发现,他“捣乱”的原因是他得不到重视,是他想表现自己,是他希望得到同学、教师的关注。从这个角度考虑,那倒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欲望,倒是值得欣慰的。当你想和学生沟通交流时,最好不要用“为什么”,而要用“怎么样”去表达。比较“你课上怎么会闹出这么大的动作呢?”和“你课上为什么闹出这么大的动作呢!”前者就多了许多启发,少了许多指责,德育真的就能在学生的心灵上软着陆。
德育的心灵管理,工夫在心理,参透了学生的心理,才能实现方法的对接。实施德育的全过程中,要始终把握心灵的脉动,选择适应学生心理诉求、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德育重在学生的感悟,重在“助人自助”。灌输的总归是“别人”的,感悟的才是“自己”的。
学生的感悟主要来自“认同”和“内化”。所谓心理认同,就是你自认为该不该接受的问题。心理认同的事天塌下来你也接受,心理不认同的事针鼻儿大小你也不接受。学校德育其实就是一个“使认同”的过程,是一种趋同的改变,是一种认同的强化。就像写议论文,讲究的是摆事实、讲道理。说到底,让人改变的就是这样两个东西:使他认同你的看法,使他认同原本的事实。
心灵的脚步范文4
关键词:农村留守中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所谓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这些学生留在户籍所在地就读,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学龄儿童。在农村,留守现象非常普遍。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为7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为5000多万,比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的数量翻了一番。在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高达28%,部分省市已超过40%,这意味着每三个农村儿童中至少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中,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将继续攀升。
一、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柔弱内向;2.自卑心理障碍;3.寂寞无聊心理;4.逆反心理;5.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危害。
大多数承担监护责任的祖父母辈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辅导。更有不少家庭的老人迷信、打牌、饮酒等,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学生与祖辈因代沟而缺少沟通,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形成“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由此产生的不良品行危害孩子发展:少数“留守学生”成为“问题学生”,甚至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做出违法犯罪事件,影响社会安定。
三、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1.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孩子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学生与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可见长期分离使亲子关系出现障碍,甚至出现“亲生后母现象”,这无论对父母还是子女来说,都是巨大的心理创伤。
2.虽然父母和监护人对子女读书和接受教育的态度比较积极,大多数留守学生也都表示喜欢读书,但是留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老年人文化知识有限,有些还是文盲,很难辅导留守学生的学习,也不能监督他们的学习,造成留守学生对学习的自律性差。很多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没有父母的鼓励,出现成绩滑坡现象。
3.留守学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亲戚监护,在监护上都存在很大的盲区。小学升入初中后,学习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学习压力不断增加,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决,便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时,存在沟通障碍,无人倾诉。中学阶段是身体发育关键期,女生碰到月经初潮、男生首次遗精一类的事情,不好意思和长辈、亲戚说,造成心理上的阴影,也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二)学校原因。
1.尽管学校是直接面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实施单位,但是多数农村学校注重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的教育。
2.学校教育的无奈和放任。据调查,留守学生中48. 4%的学生成绩较差,39.6%中等偏下,10%成绩较好,仅有2%成绩优秀,还有的学生辍学。虽然教师的关注、关爱、集体的温暖可以抵消留守学生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缺乏专职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问题学生学校通常施以惩罚性的教育,当教师知道他是“难以管理的”,就听之任之,难以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三)社会原因。
1.留守学生处于弱势的地位,在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2.留守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社会环境复杂,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由于父母远在他乡,得不到关爱和正确引导;同时,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快乐的天堂”。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长此以往,留守学生就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3.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四)自身心理特点。
1.个性特征倾向。大多数留守学生都是隔代抚养,代沟影响明显,留守学生不能同祖辈有效沟通,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祖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教导。他们不愿与人交往,生活在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留守学生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
2.依赖心理较强。留守学生多由祖辈抚养,祖辈由于思想观念较陈旧等因素影响,会对留守学生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让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别管。父母由于常年有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便给钱以补偿,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所有要求。
3.越轨现象严重。农村留守学生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社会条件的影响下,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一些学生逃学、不交作业,甚至参与小团体,沾染不良习气;还有的学生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
四、如何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为学生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完善学校相关功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弥补亲情缺失;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事件;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树立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心灵的脚步范文5
第一,懂得儿童的心理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
第二,就会做到根据孩子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
第三,就会注意到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由于生活环境、教育及儿童自身活动等复杂因素,使得儿童心理发展既具有一定年龄阶段的一般心理特征,又有个别差异。
其次,要重视幼儿和童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及教育。针对小学儿童的特点,家庭教育应当做到:
第一,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专心学习。
第二,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第三,利用小学儿童认识事物仍然带有无意性的特点,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得知识并促进有意性的发展。
第四,关于品德教育。
【关键词】 孩子 不同年龄 心理特征 家庭教育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从量变到质变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在教育影响及儿童自身的活动中形成的。它主要表现在儿童的主导活动、智力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为此,要搞好家庭教育,首先必须重视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做父母的应该尽量做到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这是因为按照孩子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家长正确理解和掌握孩子心理的年龄特征,有许多好处:
第一,懂得儿童的心理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各个相邻的年龄阶段,既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联系的。不应该混淆年龄阶段的差别,不能把小学儿童当作中学青少年来看待和要求;也不应把学龄儿童降低到幼儿水平。同时,还应看到相邻年龄阶段又不是彼此孤立、截然划分的,而是互相联系的、逐渐过渡的。家长了解这一规律,就会在抓紧培养孩子在一定年龄阶段的应有的心理特征的同时,注意到相邻年龄阶段的衔接性,帮助孩子做好过渡的心理准备。
第二,就会做到根据孩子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不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或迁就现有心理水平,要求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对的,都会影响孩子向高一级心理水平发展。
第三,就会注意到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由于生活环境、教育及儿童自身活动等复杂因素,使得儿童心理发展既具有一定年龄阶段的一般心理特征,又有个别差异。家长只有注意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别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才能够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特性。
其次,要重视幼儿和童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及教育。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早期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这个时期,孩子的主导活动是游戏。模仿成年人是幼儿行为的显著特点之一。幼儿认识事物和行为活动都带有明显的无意性和具体形象性。具体形象思维在整个幼儿期占据主导地位。幼儿期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和词汇增加最迅速的时期。
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家长要关心与指导幼儿游戏和美工作业;引导孩子观察;发展孩子的口头语言,形成最基本的数概念,培养简单的计算能力,为入小学学习打好基础。
现在谈谈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与教育。
这个时期,孩子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幼儿,变成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小学生。这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背着书包上学去”,识字、写字、计算等各种学习活动形式,对刚入学的孩子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儿童在读写算的过程中,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感知觉和注意力能服从学习的目的和任务。思维的突出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为主要形式过渡,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儿童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形成了集体意识,但还不稳定;意志行动和品质迅速发展着,但坚持性和独立性比较差。
针对小学儿童的特点,家庭教育应当做到:
第一,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专心学习。小学孩子在完成家庭作业时,往往表现出贪玩,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呢?
首先要帮助孩子发展良好的学习动机。孩子刚入学,对自己成为“小学生”怀着极大的好奇心与自豪感。早起就背上书包,很怕迟到。回家就写作业,希望得到成人的表扬。家长应充分肯定与鼓励孩子这种乐于上学的积极性。但是如果不进一步向高一级水平发展,则到中年级学习就不那么认真了。家长必须把这种短近的动机引向比较远大和稳定的方向。可以用具体事例给孩子讲明白,做“小学习”不仅是“背着书包去上学”,主要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对中年级孩子可以用通俗语言讲学习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使他们懂得学习是自己的职责,养成稳定的责任感。
其次,要尽可能为孩子创造集中注意、专心致志学习和生活有规律性。让孩子休息时尽情玩耍,心理欢快;学习时精力充沛,注意集中。
孩子学习时,家里要尽力保持安静。大人不应在旁边说笑、听收音机或看电视。任何新异刺激都容易引起儿童的无意注意。
要防止儿童学习过于疲劳。小学孩子身心发育都不成熟,无论智力还是体力,都容易疲劳,引起注意分散,对学习厌倦。造成孩子学习疲劳的因素很多。
第二,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小学,特别是低年级孩子,常常不能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服从学习的目的和任务,不会安排学习计划,不善于检查自己的作业是否正确,自学能力差。这就需要家长适当地督促、检查和指导。所谓督促,是指对孩子的学习要有严格要求,但不是强制。要启发孩子学习自觉性。所谓检查,主要是了解孩子对所学功课掌握的程序;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按时完成作业以及是否改正了教师指出的错误等。所谓指导,不是包办代替孩子完成作业或思考问题,而是引导孩子发展学习能力。
第三,利用小学儿童认识事物仍然带有无意性的特点,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得知识并促进有意性的发展。新颖多变的刺激和直接兴趣最容易引起小学儿童的注意,而兴趣又是求知欲的动力。有了求知欲,孩子就会主动地认识周围的事物,并且记忆效果。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长求知欲,可以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懂得许多常识,并且促进认识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第四,关于品德教育。对小学孩子的品德教育除了继续学前期的“五讲”、“四美”内容外,还要以“五爱”为基本内容。
小学的孩子,集体意识发展得很快,所以家长一定要对孩子进行集体主义的教育。支持和鼓励孩子为集体做好事,与同伴一起完成集体的委托,培养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满足孩子由于发扬集体主义精神而提出的合理要求,如打扫卫生拿家里的盆子,过队日穿统一服装等。
家长要及时与学校沟通情况,密切配合学校教育。在儿童教育中,效果最差的莫过于不一致。家长是孩子的连任教师,最了解孩子,应经常与学校取得联系,求得教育上的统一。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对老师特别尊重,老师的话对他们有很大权威,常常对家长说是老师说的。家长应该看到,孩子对老师这种信任的心理特征是他们接受学校教育的有利条件。家长不要在孩子心目中降低老师的威信。
少年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孩子从童年向青年、从幼稚向逐渐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也是孩子身心发生巨大变化的转折时期。
但少年的情感和意志还具有很大的情绪兴奋性,忽冷忽热,缺乏坚持性和毅力。容易冲动暴躁,鲁莽蛮干,轻举妄动,不善于自制,忽视纪律。对友谊的含义缺乏正确理解,常常对哥们义气当作对朋友的“忠诚”。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过于相信自己的看法。首先信念和首先理想还不够稳定。不善于选择正确的范例作为自己的理想。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看法很肤浅。
少年半懂事、半不懂事,半儿童、半成人,以及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错综矛盾的特点,给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不正确引导,很容易接受一些不良影响。据有人对潜能生第一次犯错误的年龄统计,十三至十四岁最多。家长必须根据少年的心理特点,抓紧教育。
要切实注意少年生理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少年由于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比较强,骨骼肌肉迅速发展,喜欢大运动量的活动。但是发育还没有成熟,容易兴奋,也容易疲劳,不能适应长时间的紧张状态。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学习时间不宜过久,运动量不宜过大,劳动不宜过重,坐立走姿势要端正。要向他们传授有关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使他们懂得青春发育是正常生理现象,学会正确对待与处理。避免不健康的电影、小说、歌曲的不良影响。
家长要充分看到,少年思维表现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要加以肯定。绝不要因为孩子经常发表不同意见,好争辩,就随便说他们“不听话”、“不尊敬长辈”、“故意对抗”等,更不应当斥责或压制。另一方面,对他们思维活动中出现的片面性、表面性等缺点,以及模糊的认识、错误的看法,不能听之任之,要及时纠正;对他们的优点和进步,要及时恰当地表扬与鼓励;对他们的缺点错误要公正地、恰如其分地提出批评,但必须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坚持正面说明教育。任何急躁、粗暴、强制孩子接受家长意愿的作法,都只能引起不好的反应,或者不听或者公然反抗。
要关心孩子友谊感的发展,指导他们正确理解友谊的含义,提高对友谊的道德认识。要及时了解他们都结交了哪些朋友,引导友谊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否则,往往由于孩子错把友谊理解为互相袒护而被坪人利用或朋友间互相助长错误。
心灵的脚步范文6
忙碌的脚步,匆忙的身影。人生在世要同许多人打交道,会领受真诚的友谊,热情的帮助,宝贵的激励;也会遇到虚伪的欺骗,冷漠的打击,刻薄的伤害。情感在喜怒哀乐中起伏,心绪在巨大落差中跌宕。我们需要时刻改变自己来适应这复杂的人世沧桑。
智者喜欢收藏。生活中的微小事物通过心中那一把无形的放大镜便成为智者所珍爱的,所满足的,而这无疑是一种幸福,收藏一件文物或其他心仪之物,仿佛有了一个朋友,获得一个智慧的提示,不但能重建摇摇欲坠的信心,忘掉生活中的不快,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任何备受称道和景仰的事物都有其永恒性。养育之恩,阅读经历,成长轨迹,会久远地在生命的长河中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影响我们的品格,气质和精神。然而,人生活的环境又是很危险的,仿佛细胞核浸没在充满诱惑的细胞液中,而使自己的心遗失了方向。为了防止自己陷入沼泽而无法自拔,就应该时刻反省自己悬崖勒马。用心注视着周围的一切,用心体验着人生的变奏。人和自然界总还是有相通的地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也不免反射着人类历史的趋向和规律。心灵的力量!
点亮心灵的灯,它会告诉你正确的方向;点亮心灵的灯,它会告诉你前进方向上的路;点亮心灵的灯,它还会告诉你路上有很多的荆棘…。。
点亮心灵的灯,我仿佛看到贝多芬渴求听觉的眼神,仿佛看到海伦。凯勒失意的身躯,尽管一切的不幸落在了他们的肩膀沙锅内,但他们却没有像世人一般摒弃凌云壮志,而是积极地去点亮心灵的灯,从此贝多芬有了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命运》。海伦。凯勒有了震撼人心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期盼。他们成功的背后,无不在奋斗,奋斗是点亮心灵的灯啊!
点亮心灵的灯,也并不是要生出千古兴亡的感叹,我们点亮心灵的灯,就是要学习花儿那种“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就是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的信念;更要有泰戈尔“生如春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的节操。
伟大乐章休止符后,便是力的积蓄与汹涌, 在这短暂的停顿之后,便会全章精髓的爆发。生命犹如乐章,休止符并不代表穷途末路后的无底黑暗,而是黎明前的阴霾,让我们亮起心灵的灯,照散阴霾,勇敢地前行。这便是心灵的课堂!
想听这首曲子的时候,它却紧闭着门不打开,用尽了我半生力气;而当我将它忘却,脑海中渐次空白时,它远远的划来了,像一叶顺风的小舟,近前依旧调皮的鬼脸:“喂,你还好吗?”我选择了沉默,拒绝痴恋,也拒绝回答。
心灵是那朵最红的蔷薇,却在夏季里暗香沉沦。密密麻麻的虫儿将你啮噬了,焦心的哭喊,就要裂成碎片,而过往的人们只睁大双眼,欣喜的对同伴喊:“好美,来合个影!”于是,疼永远定格在了他们的笑脸,也永远,定格在生生世世轮回的瞬间。
听见这浅浅的钢琴了么?那是融雪的麦子在偷偷的生长。它从炉火中被唤醒,迎着你的方向,涉冰而行。别去流连花红柳绿的风景,也别被零乱的霓虹迷乱了眼睛,要知道,它多么的不易呵,走过冬季的青涩,迈过春天的坎坷,却收割了绝望的夏末。心灵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