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基础范文1
有关资料表明,PBL教学理论的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霍华德教授提出的,具体是指在临床实践课程的前提下,以学生为本,以患者的问题为基础,通过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讨论。PBL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引导学生如何围绕专业问题进行思考、推理、分析,进而使学生得出自学的成果,使学生注重自身自主学习及思维能力的锻炼。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对于改善《中医基础》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专业知识的传授、学习效率较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等问题,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中医基础》教学的教师应结合学生在《中医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合理地运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最终才能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提高《中医基础》教学水平的同时,全方面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医基础》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积极探究《中医基础》教学中仍存在的具体问题,对于选择采取何种有效的改善方法非常重要。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进行《中医基础》教学,有利于提高《中医基础》教学的整体水平,通过教学的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更好地对《中医基础》专业课程及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对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完善《中医基础》教学模式的重要前提之一。为了更好地应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才能确保PBL教学理论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问题设计要突出教学的重点部分
在实际教学中,将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应用在《中医基础》教学中,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及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中医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切合实际,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在教学问题设计方面突出重点部分。问题设计,作为应用PBL教学理论的关键,可以为学习医学理论的抽象性、思想方法的异质性、复杂性的临床案例等提供足够的空间。此外,由于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其课时相对较短、内容较多,应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就应在有限的时间内,促使学生通过突出的教学设计,全方面地掌握中医基本教学概念与理论知识。在问题设计方面,重视《中医基础》教学理论的系统性,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断地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深化自身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在实际教学中增强教师对PBL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增强教师PBL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因为教师作为PBL教学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与传统的《中医基础》教学模式相比,PBL教学更需要教师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结构、组织与管理水平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能力,使教师能够应用自身所掌握的中医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此外,教授《中医基础》的教师,应做到熟悉中医教学大纲并了解学生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能力、表现,并以此为基本依据,将学习能力较强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分为一组,将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的学生分为一组,实现学习能力与性格的互补组合。在《中医基础》教学的课堂中,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中医理论等相关问题的讨论,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发言,在下课前为学生进行简短的总结与评价。长此以往下去,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
(三)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的应用,教师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才能成功地实施PBL教学模式。《中医基础》教学的教师,可以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自主地从资料准备、教学提纲、相关病理查阅、小组讨论主题,这些前期的准备步骤,需要学生花费一定时间进行准备。因此,《中医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应充分考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问题的时间。为此,《中医基础》教师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应适当考虑减少课堂授课的时间,重点讲解难度较大的理论知识,为学生大致归纳出自主探究的思路,留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式学习。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应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取得明显成果的重要教学表现。[5]
三、《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
《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是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应用的重要前提之一。应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可以在《中医基础》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发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产生解决问题的新观点,并通过自身的能力,检验新观点的正确与否。但是,目前各大中医院校在《中医基础》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通过《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来进一步改善问题,对于中医医学基础教学的整体发展非常重要。在《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具体教学环节实施之前,结合《中医基础》教材各个章节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及目标。在《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中,重点结合学生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表现及能力,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引导问题,使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问题,深化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在《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中,还可以考虑加入多媒体教学设备,在互联网上搜集更多的与课堂知识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激发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逐渐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中医知识基础。在《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在课上进行实施。《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在《中医基础》教学课堂活动结束前十五分钟,教师根据下一节课程的任务,将下一节课程的主要内容告知学生,同时,引出设计好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参与下一节课的课堂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鼓励学生的工作,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的讨论中。
(二)引导学生课下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要求每个小组设计一到三个问题,在课堂中向教师提出,由教师解答。并对所讨论问题进行归纳、初步总结讨论的结果。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的问题,留到下一个讨论环节。
(三)在各个学习小组充分讨论的前提下,组织全班进行重要问题的讨论。由各个小组选择学生代表,对本组讨论结果进行阐述。同时,提出小组内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征集其他小组的正确答案。其他小组依序,总结内容后提出不懂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全班讨论的环节。
(四)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讨论的情况,及时进行总结与归纳,重点解决学生讨论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该问题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
(五)在课堂活动结束后,针对每组学生的表现,进行合理的考核。并按照每个小组成员的表现,给予一定的分数奖励,并作为期末平时成绩的基础,计入学生的总成绩。其次,在这个环节,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参与学习讨论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摆脱心理障碍,积极参与到课堂问题探究活动中。[6]
四、结语
中医基础范文2
革脉,弦而芤(仲景)。如按鼓皮(丹溪)。
体状主病诗
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相类诗
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劳实要详看。
中医基础范文3
首先,实地调查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医理论产生的背景,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和特征中医理论来源于实践。社会、地理、人文环境的不同,部分导致了医家对疾病认识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而发展成多种学术流派,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创新发展。通过实地调查,从挖掘中医不同理论体系产生的社会背景、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入手,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学术思想、理清发展脉络、掌握理论精髓意义重大。中医学推崇从天、地、人的大系统及其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来考察人体的健康和疾病[1],积累经验,总结规律。所以我们要了解、求证、理解个人或学派的学术内涵和思想时,必须要了解被研究对象所处的自然地域和人文特征。如王键教授总结了新安医学六个“有机统一与结合”,即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学派纷呈与和谐融通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家族传承与学术传承的有机统一与结合,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的有机统一与结合,中医科学与徽学文化的有机统一与结合[13]。要研究新安医学,我们很难想象在不了解地理环境、历史气候、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去理解这个学派的特征。再如孟河学派,它的形成与孟河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的繁荣以及名医辈出密切相关。当今西方著名的中医药学者VolkerScheid(蒋熙德)为研究孟河学派,“旅居上海年余,数下孟河,访问孟河医家子嗣、传人、学生200余人;阅读与孟河医学流派有关的著作、地方志、家谱百余种;亲临孟河医家的故居、坟茔、祠堂访问”。他撰写的《孟河医学源流论》(CurrentsofTraditioninChineseMedicine1626~2006)成为迄今首部全面系统论述孟河医派的历史学研究专著[14]。
其次,实地调查有助于进一步汲取民间中医药鲜活实践经验与原创思维的营养中医药学服务于大众,根植于民间。在长期的诊疗实践中,民间中医形成了原创性的诊疗方法和独特的诊疗技术。比如中医单方、秘方、验方和独特医疗技术等等,这些经验如同散落的珍珠,是数千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与疾病斗争的经验积累,是祖国医学的珍宝和财富。开展实地调查,既能帮助我们明确需求找到医疗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从中提炼科学问题,又能取得第一手的实践素材和鲜活经验,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源泉。李时珍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向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不耻下问,在历代医药研究成就的基础上,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古代许多中医名家如扁鹊、华佗等都有江湖遍游的经历,这其中不仅仅解救了普众之疾苦,可能更是他们通过实地调查遍访名师博采众家之长成才的“继续教育”过程。更值得一提的是,自古至今,我国始终有一大批旧称走方医的“医生”群体活跃在民间为人治病!他们又称“铃医”或“草泽医”,“药有常用之品,有常弃之品,走医皆收之。病有常见之症,有罕见之症,走医皆习之”[15]。他们或执一草二药,或凭独门绝技,疗效卓著竟有使“沉疴顿起,名医拱手”之时。在医术传承上,他们注重经验,以师徒授受为主,又自秘其技不轻授。在医疗诊治上,他们擅长一些正统医家较少涉及的领域;多用禁咒、针灸、推拿等正统医家较少使用的手法。他们既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民族的生存和繁衍作出了贡献[16-17]。尽管这个群体常不为正规医家所称道,其医术秘技大多又是口耳相传,但却可能蕴藏着丰富的诊疗实践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深入研究[18]。在近代经济学研究领域中,最为人称道的实地调查成功案例是的《江村经济》研究。当时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于1936年在江苏省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江村)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查基础上形成了《江村经济》博士毕业报告,该书出版后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形成了近代中国经济学研究的一座丰碑[19]。
再者,实地调查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营造学术争鸣的研究氛围当今时代,中医学的生存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同时也正在接受来自行业内外多方位多层次的挑战。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人们带入从未经历过甚至从未想象到的新世界,常常令人叹为观止。相比之下,深深植根在临床实践之中固守了几千年的中医学与当下世界显得越发格格不入。这种反差许多时候让我们茫然、急躁和焦虑,反映到学术风气上不免浮躁和虚幻的心态日益浓厚,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平和与包容不同学术观点的谦虚态度渐渐蚀失。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我们既能根据事先制定的调查提纲集中就中医理论某一个问题或某几个问题深入探讨,也能不拘行业、不限资历,与关注中医药理论发展的人平等地面对面交流,能帮助中医理论研究者更接地气,更真实地把握需求和研究趋势,擦出思想的火花,对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营造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必将大有裨益。王永炎院士在论及大学科背景下中医学的形势及整合时指出:“要跳出中医药学科的领域,服务于中医药事业的战略任务,强化国家意识,欢迎一切热爱和愿意参与中医药研究的仁人志士加入到中医药学的研究、批判和继承,就共同关注的中医药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这样才会达成共识,从而利于学科的完善与进步。[20]”这一点对于如何开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也有重要意义。今天我们在这里探讨实地调查研究方法为何应该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丝毫没有贬抑其他研究方法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相反,我们认为它们之间一定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古人所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言简意赅,“读万卷书”说的是继承,“行万里路”指的就是实践。不仅需要“读书”和“行路(实践)”,更需要“读书”与“行路(实践)”的相参,才能相得益彰。另外,在近期对中医学方法论的系统回顾和深刻反思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读书”与“实践”是中国古贤研究世界的两个最基本研究方法,中医学自不例外!“读书”与“实践”其实也是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推动中医学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方法学原点,它深深地融入并始终支配着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过程!“读书”、“实践”与紧随其后的“思维”三者之间的互动前行,成就了中医学的辉煌。我们今天倡导实地调查法,并不是从外面找来了一个新方法到中医里来,而只是寻回渐被人忽视和遗忘的中医独特的实践研究方法。事实上我们发现,还有一些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也被忽视,比如古代贤哲在内丹术的实践过程中对于生命的真实体验以及由此对于中医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就很少被人提及和关注,它们甚至已经无法登堂入室了。我们当然应该也必须虚心接纳、认真学习一切现代科学技术,但我们在经意或不经意间丢失的传统东西也实在不少,令人痛惜!我深信在这些被我们轻易抛弃的东西中蕴藏着中国先哲们创造的极其珍贵的科学财富和思想资源。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永远不能离开也不会离开传承与创新两大主题。而在探索中医基础理论传承创新的研究方法时,在当代我们越来越习惯在以太的世界里和快餐文化里创造一切,我们的思想飞得更高、步伐走得更快、科技技术方法迅猛发展高歌凯旋的进程中,可能需要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关注对他人、对历史和现实世界的真实感知,需要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关注人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外在事物主客观世界交互过程的实践体验,相信只有这样,包括中医、西医在内的现代生命医学体系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中医基础范文4
在国外,将SP应用于医学教育中已接近半个世纪,主要应用于各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临床技能的训练与考核中。1964年Barrows教授培养了第一例神经科标准化病人[4]。近20年来,SP已作为现代医学教育的标志在全球普及、推广,应用于医学院校临床技能教学与评估中,1991年PaulaLStillman把这项技术引入我国,应用于诊断学教学[5]。近年来,国内外医学教育工作者根据教学实际,又对SP进行多种尝试、改革[6]。我国于90年代开始,由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三校协作,在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赞助下,引进标准化病人技术。至2004年我国开展SP教学的高校发展至8家(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广东中山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2SP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在中医基础学教学中的实施
2.1课前准备2.1.1教师的培训在上课前,聘请标准化病人教学方面的专家对参与实验的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标准化病人教学法的产生与发展、实施步骤、教师的作用、标准化病人与真实病人的异同,类临床情境的创造,标准化病人教学方式常见问题的处理策略等。2.1.2标准化病例的编制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为依据,根据临床系统诊疗过程,编制详细的标准化病人教学病例,每份病例均涉及到中医诊断中望、闻、问、切四诊整个操作流程。2.1.3学生的准备授课前一周,将编制好的教学病例及评分标准分给学生,要求学生熟悉病例及具体评分标准。2.2课堂实施将班级学生分为5个学习小组,每组11~12人,每位教师负责一个学习小组。教师与SP配合演示中医四诊的整个操作流程,操作过程按顺序为病情资料收集、中医望、问、闻、切四诊综合运用。然后5~6个学生与SP组成一组,合作练习整个操作流程。最后教师总结点评,指出学生在操作及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3讨论
中医基础范文5
。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课程组中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2人。学校131人才工程中青年名师2人,天津市131人,创新型人才培养第三层次入选1名。双师型的教师(具有教师资格、医师资格)为100%。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课程组采取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的方式,以提高教师素质,同时也保证了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和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是保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源泉[1]。
2注重基础教学突出教材建设
本课程组承担本科生、本科七年制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中医药学概论》《中医药膳学》《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英)》《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日)》《中医自然疗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医学初级日语》《中医临床日语会话》等课程讲授。其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药学概论》作为中医学的主干课程,授课对象覆盖面广,涉及中医学院、针灸学院、中药学院、护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部门。本学科组中四名教师可流利全程用英文、日文讲授《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英)》《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日)》及相关双语选修课程。课程组成员积极参与各种专业教材及参考资料的编写工作。作为副主编、编委参加了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及相关习题集的编写工作。先后有6人参加20余部全国统编教材编写工作。通过教材编写促进了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所选用的教材能体现实际需要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自2003年起采用的七版教材为新世纪全国中医院校规划教材,是目前国内高水平的中医药学精品教材,可满足课堂理论教学的需要。针对学科发展及教学实践,在更新教材的同时,也及时充实和引入了教学参考资料,对所使用的教材进行适时地补充,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能够反映本学科的发展概貌。特别是在本科七年制和研究生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
3深化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
本课程组立足改革,更新观念,以厚基础、重实践为原则,突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注重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3.1实施PBL教学改革通过课题立项,本课程组设计并实施启发式、整体互动式教学方法,选取相关章节,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定体系。加速了由灌注填鸭式教学向能动性教育方式转变的过程。3.2积极开展双语教学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人才的需要,本课程组多年来在七年制必修课中,开设《中医基础理论》的英语和日语双语教学。同时鼓励五年制本科生继续双语学习,并设置《初级日语》《中医临床日语会话》《中医基础理论双语》等选修课为我校专业双语(日语、英语)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们初步掌握了专业英语、日语技能,提升学生临床即时翻译训练及参加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专业翻译水平。3.3建立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为了更好地支持和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学校通过引进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互动式自主学习。教师可自主结合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学生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主动访问教学资源,自由发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并逐渐体验到基于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的乐趣。
4注重各层次人才培养
课程组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特点,进行适宜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对本科生培养强化基础教育,注重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方式入手,改变中医基础理论、内经等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实验室、多媒体等方式方法辅助教学,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对硕士研究生培养在明确研究方向的同时,注重夯实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中医临床技能和基础实验科学能力的培养。从研究生招生复试、课程教育考核、课题设计实施、资料搜集整理、论文撰写修正、毕业答辩等方面严格要求把关,突出基础理论对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指导意义。对于博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基础理论的深化研究,以及在临床疑难病的基础研究。强调创新意识和严谨求实作风的培养,对博士学位论文要求既要有鲜明的创新点,同时又要有充分丰富的论据,以提高博士毕业生的整体水平。
5完善课程建设规划
中医基础范文6
1.1案例设置法学习藏象内容时,宜以案例为主进行教学。①根据内容,构思和设计真实性、针对性的案例,或引用名医医案;②实现目标。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并从案例中总结出脏腑的特性和功能,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和归纳;③检测成效。以新的案例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教师最后进行评判和总结。通过本方法使学生对中医独特的辨证体系有初步的认识,对培养学生中医辨证思维有一定促进作用。1.2实验教学法学习气血津液内容时,宜采用实验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构思、设计实验方法,如“气能摄血”理论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验证中医基础理论的正确性,体验中医抽象理论的科学性,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实验后通过学生的实验总结,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3评价方法课程结束后进行效果评价:①考试成绩评价。引入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形式,采用理论笔试+现场答辩的形式,其中笔试成绩占60%,答辩成绩占40%;②课后问卷调查评价。自行设计调查表,主要从学习能力、知识理解与掌握、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方面进行调查。采用“是”与“否”二级评价方式,共发放问卷127份,均有效收回。1.4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201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考试成绩实验班的理论笔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P<0.01),在反映学生中医基础知识应用的答辩环节,实验班的成绩亦明显优于对照班(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2.2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班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知识掌握,且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实验班对CDIO模式的认同率明显高于对照班,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