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字经原文全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字经原文全文范文1
月凉如水。然而,对于今夜的我,只怕再好的月色也是无心欣赏了。现在的我,可谓是“人在题海,身不由己”。面对繁重的学习、生活却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悲哀。
英语课,老师在黑板上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着语法要点,爬满字母的黑板像一群群冲锋的士兵涌入脑海,我溃不成军。对着黑板,手中握的不是笔,而是过去时的尘埃,我无奈跟不上现在进行时的步伐。哀哀哀!面对数学课上的一元二次函数,我只能深深哀叹道:“只因为在书中多看了你一眼,从此遗忘了你的容颜,梦想着考试那天能与你相见。”那一排排解设、一串串数字,还有父母嗡嗡的声音萦绕耳畔,迟迟不肯离去。
“咕咕咕……”远处枝头上的布谷鸟唤回了我的思绪,坐在窗前的我,随手拿起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时,虽不在幽篁之中,但却与诗人一般拥有了惬意如水的静好。楼下地摊小贩的叫卖声、街上喧闹的吆喝声、小孩们的嬉闹声……顿时消散得无影无踪,世界仿佛屏住了呼吸。那陶弘景所谱写的知音赏景图,吴均所编织的山川美景,令人望物息心,留连忘返。
这种悠然之趣,让我暂时逃离了这个充满“考试硝烟”的生活战场。坐在图书馆里的我,翻阅着曹操诗选集,在他那篇《观沧海》里,我放佛是站在山巅之上,俯视着浩淼无边的“沧海”,在天与地之间,似乎生出无限豪迈之气。坐在图书馆里的我,忘记了作业,忘记了明天的考试,忘记了那些盘旋在脑海的元素周期表、方程应用、大气压强……唯有在这个时刻,我的心不再被羁绊,我似乎与时空那一边的曹操一样,正挺着身躯,望着更远处云雾缭绕的地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我与古人在跨越千年的诗文里独享着精神的遨游。
仰望天空,冷月泻下束束清辉,风微微吹着……深吸一口气,卸下所有肩上、心中的担子,从心底长长吁出一口浊气,将一切抛开。此时没有蛮缠的作业,没有父母饭前的“三字经”,没有老师冷不丁地把神游太虚的我叫起来问“蓝色硫酸铜加热为什么会变白”……这一刻,我自可神游太虚,流连忘返,呵,不知此身何处……
初春的早晨散发了一股清幽的宁静,漫步在青石板上颇有一种余味悠长的意境。行人很少,鸟鸣却给人与众不同的遐想,所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在春的环拥下走走停停,驻足观赏,那种盎然的春意浮在眼里,留于心中。坐在花园的长厅上,看着一本小书,哼着一首小曲儿在阳光的温暖下享受着青春的锦绣年华……
呵,生命是如此美好的东西,“韶华端正好,莫负好时光”,让我们抛开这些啮噬般的小烦恼,小小地放纵一下,以我们自己的方式,以阅读的方式,来一次心灵的逃离之旅。
评委声音之老师
“抛开这些啮噬般的小烦恼……以阅读的方式,来一次心灵的逃离之旅。”此句自然收束,同时也是全文的“文眼”。在现实的“出”与阅读的“入”中,作者引领读者们作了一次心灵之旅。本文还有一个极大的优点在于多学科词汇的应用,极具校园文学特色。(杨建晓)
评委声音之同学
解脱在小作者的笔下 ,传达出来一种从压抑到释怀的心态。以作者自身真实的经历,表达那些阅读带给我们的幻想与逃离,让我们切身地感受到当代学生承受的各种压力,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阅读带来的美好体验。
三字经原文全文范文2
〔关键词〕三山五园;社会认同;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6)05-0048-04
“三山五园”是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典范,也是清朝政治运作的重要空间,不论对研究中国园林史、园林美学,还是清代政治史、文化史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三山五园”确指什么、现在学界对“三山五园”的用法是否合适、应当如何阐释却在学界有相当的争议,而解决这一问题是相关研究和开发的基础与前提,似当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 现有说法辨析
关于“三山五园”的概念,“三山”向无异议,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对于“五园”,学界则有三种说法,罗列辨析如下。
(一) 山园重叠说
主流观点认为,五园指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畅春园、圆明园。孙冬虎《三山五园的命名背景与文化渊源》云:
清代在北京西北郊兴建的三山五园,即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巅峰之作。
此说流传最广,然而,其中不可解释的一点是,三山与五园中的三园是重合的,故而,张恩荫有“何以会有山园重复之释”?
[1](2)实际上,这也是一般爱好者所关心的问题。
(二) 圆明园五园说
基于上说山园重复的问题,张恩荫遂提出“五园”系“圆明园五园”的说法。
张氏在《三山五园史略》中指出:
“五园”之称虽不独立成词,但在内务府的圆明园工程《奏销折》中却多次见到‘圆明园、长春园、熙春园、绮春园和春熙院等五园’的记载。这就是说,皇家“五园”的原本指称就是圆明五园。
历史上,确有此“五园”说,惟五园历时不长,从乾隆四十五年五园形成,嘉庆七年,春熙院归庄敬固伦公主,道光二年,熙春园归醇亲王绵恺,“圆明五园”“实际上存在”为时只有22年而已。
故而,“实际上存在”的“圆明园五园”到底对大众而言,其影响力和传承度是值得怀疑的。
也就是说,大众视野下“三山五园”中之“五园”是否为“圆明园五园”概念下的“五园”似仍难定论,而这一点也正是持山、园重叠说诸家所非议的。
(三) 民间泛指说
为了解决传统山园重叠说和张氏“圆明五园”说各自存在的问题。何瑜提出了“三山五园”系当时民间对京西皇家园林泛称的说法。其在《三山五园称谓的由来及其历史地位》一文中指出:
“五园”一词,虽有“圆明五园”之说,但在清代始终没有成为固定的指称……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之后,侍读学士鲍源深在《补竹轩文集》一书中,曾提到联军焚毁“五园三山”的情况。但这时,畅春园早已废弃不用,圆明五园也早已变为圆明三园。因此,这里的“五园三山”应该是民间对京西皇家园林的泛称。[2]
郑艳同意何瑜的观点,她在《三山五园称谓辨析》中对“三山五园”的相关称谓进行了辨析,认为:
三山五园是民间对清王朝鼎盛时期北京西郊以“三山(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畅春园、圆明园、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的统称。[3]
(四) 诸说辩证
民间泛称说正视了传统派与张恩荫氏论说中存在的问题,但是,自身也存在极大地问题,即何以“三山五园”的“三山”有确定的指向(香山、玉泉山、万寿山),而“五园”却没有确定的指向呢?况且将鲍源深的“一家之言”(当前,还未找到当时其他人或者民间将京西皇家园林统称为“三山五园”的记载)称为“民间泛称”,不惟是孤证,且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亦难服众。
实际上,张恩荫早在2003年出版的《三山五园史略》中就已经注意到鲍源深的文字。鲍氏原文是“九月初,夷人焚五园三山,圆明园内外胜景悉成煨烬矣。”
据此,张氏也认为“‘五园三山’一词,是民间对以圆明园为中心的皇家园林荟萃的美誉。”
也就是说,张氏“圆明五园”说与民间泛指说在大面上是一致的,只是就“五园”是否有特指这一问题上,诸家看法不同。
综上可见,三说在驳他说时,都持论有力,但是,在自己的解释上都存在着无法解说的矛盾和为他论所诟病的弱点,那么,对“三山五园”这一特有词汇(或者说就鲍源深笔下的“五园三山”)而言,是否还存在着其他比较合理的解释模式呢?
由于古人行文简洁,文字中某些词汇往往存在用典或有所特指的现象,而随着传统文化的断裂,这些典故和特指性的用语往往为今人所不知。那么,鲍源深笔下的“三山五园”是否也存在这种情况呢?
二、 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学中的“三五观念”
传统哲学和文学中,在论及“三五”观念时,往往指三辰五星。《史记・天官书论》云:“为天数者,必通三五。”宋人叶适《送程传叟》诗中有“谁知仰天逄旃,三辰五星在心中”的说法。
按,三辰指日、月、星。《左传桓公二年》载:“三辰缙欤昭其明也。”杜预注:“三辰,日、月、星也。”《国语・鲁上》云:“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清唐孙华《进呈御览诗一百韵》也有:“紫极三辰正,黄图九域清。”
五星,指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即东方岁星(木星)、南方荧惑(火星)、中央镇星(土星)、西方太白(金星)、北方辰星(水星)。《史记・天官书论》云:“水、火、金、木、镇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汉刘向《说苑・辨物》云:“所谓五星者,一曰岁星,二曰荧惑,三曰镇星,四曰太白,五曰辰星。”
在传统时代的观念中,皇帝是为天子(即上天的儿子,是天意在人间的代表),其居所、制度、用语等诸多方面往往与天象相附会。
正是因为三辰五星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在历法和现实生活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三辰五星之说非常盛行,更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顺天应人的观念影响,由三辰五星引发出不少相关的“三五”称谓,如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号有熊,帝颛顼号高阳,帝喾号高辛,帝尧号陶唐,帝舜号有虞,帝禹号夏后)、三纲五常(《三字经》释云:“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由此而论,鲍源深笔下的“三山五园”,极有可能是从三星五辰概念中演化出来的,则其所谓“三山五园”很可能鲍源深“个人行文”的表现,并非“某几个园林”的特指;而从其上下全文的描写来看,以“三山五园”对“圆明园内外”,则鲍源深的“三山五园”是鲍源深个人对海淀一带皇家园林(以圆明园为中心坐标点)的泛称。
故而,说“三山五园”是“民间”对北京西郊皇家园林的泛称,也是不准确的。
三、 “三山五园”的现代意义
(一) 传统文化中概念意义的转变是正常现象
在历史沿革中,往往出现流行称谓不同于词汇原始意义、而广为大众、甚至学界接受的现象,如天人合一、衣冠禽兽等(这些词汇的实用意义都远离了其原始意义),三山五园也是如此。
在学术著作和大众传媒中,“三山五园”是海淀一带皇家园林的泛称,这一点也被大众广泛认知,而学界现有关于“五园”的解释模式自身存在问题,很难形成一致意见。
(二) “三山五园”概念有广义、狭义的分别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除非在清代文献中可以查出有明确指向的“三山五园”定义,否则,关于“三山五园”的解释可以“从宽”,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分别定义。
不管是从鲍源深的对“三山五园”描述的原始意义,还是当前学界、大众对“三山五园”的常规理解,“三山五园”广义的解释,是泛指海淀一带的皇家园林。
如果从狭义上定义――某种程度上是为对“行业”外解释和传播起见,似可将“三山五园”设定为: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为三山;圆明三园、畅春园及其附园西花园为五园。
(三) “狭义三山五园”概念确定的依据
之所以如此概括,主要考量了海淀一带皇家园林的规模、分布、价值、皇家园林管理制度与机构等诸多方面。
光绪《大清会典》卷九十七载,清政府设圆明园总管大臣(“稽其门禁”下载:“苑丞、苑副等每日率园户、匠役在安v宫舍卫城、明春门并长春园、绮春园、熙春园等处值宿”),畅春园总管大臣(“掌畅春园之禁令”下载:“园在南海淀……园之西为西花园,又西为圣化寺,园之南为泉宗庙,西花园之西为虎城,养虎,俱属畅春园总管辖”),颐和园、静明园、静宜园总管大臣(掌三山禁令)。
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一百七十二名目则为《官制 圆明园 畅春园 颐和园 静明园 静宜园》。
两相比较,三山指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盖无可疑,而圆明园三园(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与畅春园并其附园西花园则恰好可以构成五园。
圆明园系列中的熙春园因道光二年从皇帝园中划出,畅春园系列中的圣化寺、泉宗庙、虎城则因其规模较小,不计入五园之数。
这种“五园”的计算方式,不论从与皇帝的关系、面积、设官等诸多方面而言,都是比较合适的。
四、 关于“三山五园”园林区的景观恢复与审美问题
(一) 三山五园概念确定的意义
“三山五园”概念和内涵的讨论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唯有明确了“三山五园”的概念,“三山五园”保护和开发才能“明确对象”,才能实现有针对性、具体化的保护和开发思路与模式。
在历史上和当前情况下,三山和圆明园三园都有各自的保护模式和具体举措,但“五园”中的“畅春园”、西花园却长期得不到学界和政府的关注,以至相应空间在城市开发和北大扩张中遭到极大的侵占和破坏。
既然,“三山五园”应该包括畅春园和西花园,则“三山五园”的保护与开饭范围,就应该包括畅春园和西花园,那么,这一片空间在防止继续侵占、如何空间恢复、如何实现与其他园林的联系方面,就应该纳入市政府“三山五园”的总体规划中来,从而实现“三山五园”景区的整体打造和旅游路线的设计。
(二) 大形势下“三山五园”整体景观的恢复与审美面临的问题
当前,北京市正在加强“三山五园”园林区景观带的打造,也正在加强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三山五园”的整体保护和整体开发是一个亟待在学理上解决的问题。
“三山五园”中畅春园仅剩两座寺门(在北京大学西门西南),部分地域被北京大学宿舍侵占,南部被硅谷等诸多商业设施侵占,剩余部分为并无特色的现代绿地“畅春新园”;而西花园则被改造成海淀公园。
不惟各名园空间遭到侵占和破坏,各园林内和各园林间的河流和稻田,或被破坏,或被掩埋,或被侵占……三山五园被分割成互不相干的独立空间。
从长远来看,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市政府的支持和长期规划与实施。
(三) “三山五园”保护与北京城市规划问题
如何在法律和实操上制止对三山五园空间(含外部空间)的侵占,如何在传统园林构成(而非公园绿地式)上,对三山五园实现连接,如何结合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做好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可在相应公园、绿地、道路方面进行思考,作一些具体的工作,如部分公园绿地上恢复固有园林建筑,部分公园绿地上恢复稻田、柳树、河湖、土道,部分街道实现土化、实现无机动车化,河流无硬化等。
这就需要将“三山五园”规划真正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一体化设计和改造,以文化保存为第一要义,以生态维持为第二要义,旅游、休闲、消费等相关收入是其延伸意,而非直接目的。
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形成“三山五园”的“真正有效”保护,实现对北京历史文化的传承、实现对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实现北京生态的改善,提高北京市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北京城市作为历史名城和为中央服务目标的实现。
总之,“三山五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对中华民族和北京市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唯有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空间进行恢复和改造,才有可能实现文化的传承,进而实现文化的传播,旅游业和相关消费产业的发展,为北京带来“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张恩荫:五园三山溯源,三山五园史略[M].同心出版社,2003.
[2]何瑜:三山五园称谓的由来及其历史地位[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3]郑艳:三山五园称谓辨析[J].北京档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