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文言文虚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文言文虚词范文1
在语文考试中始终离不开文言虚词的考查,同学们经常也被它们搞得云里雾里。笔者针对近几年在中考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虚词进行归类,特别是“之、其、以、于、而”的几种用法进行了归纳,以供大家参考。
一.“之”的常见用法。“之”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字词,但就其用法不外乎以下几种: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如《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如《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又如《幼时记趣》中“心之所向……”(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狼》中“久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如《陈涉世家》中“辍耕之垄上”。
二.“其”的常见用法。“其”作为文言词有以下几种用法: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如《幼时记趣》“使其冲烟飞鸣”。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如《幼时记趣》“常蹲其身”。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马说》“其真无马邪?”。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如《核舟记》中:“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岳阳楼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其一犬坐于前。
三.“以”的常见用法。“以”作为文言词用法非常复杂,具体总结归纳如下:1.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再如《赵普》中“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如《赵普》中“普跪而拾之以归”,《黔之驴》“船载以入”,这种用法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极为罕见。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再如《论语》中“是以谓之文也”。3.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这种用法是属于通假字的用法。当然苏教版语文书上还有一些关于“以”的特殊用法,这里列举一二,希望有用。“以”理解为“如”的意思,在《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也可以理解为“如果”的意思,在《捕蛇者说》中“以啮(niè)人,无御之者”。
四.“于”的常见用法。1.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如《愚公移山》中“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3.表示处所,译为“到”。如《愚公移山》中“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的常见用法。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如《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如《论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如《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围而攻之而不胜”。
初中文言文虚词范文2
一、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文言文、现代文是一脉相承的,多数语词、语义间是有联系的,学生学习、生活中也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等,学生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及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有密切的联系,这种经验因素如果得到尊重并被充分地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也会缩小。但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顾学生实际,不顾课文难易及深浅,教学以灌输为主的现象,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基于以上认识,教师要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作为重中之重,在课前要尽最大努力使学生找到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与兴趣有所提高。比如,利用故事传说引出所学内容,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借助精美的语段引出课文,或者借助插图及画面引出文言文的内容等。
二、学习基础知识,夯实文言文教学基础
文言文词语看上去眼花缭乱,但是实词、虚词的用法相对固定,在学习这一类知识时,教师还要做好教学设计,把文言实词与虚词当作学习重点,让学生进行归类。
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很多,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时,还要对其做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文言实词有所掌握,对文言虚词的用法有所了解,并对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加以掌握,当学生具备了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条件时,就可以通读文章的句子。当然,文言虚词的学习,也要选择常见的、常用的进行学习,有些难理解的,还要在阅读中加强巩固。当有词义的变化、通假字、词类的活用时,应当随着在至少两篇文言文中出现时进行介绍,在初三,学生掌握了相当多的类似内容,这时可以进行总结归纳。文言的句式,可以通过简单的介绍,最后总结归纳的方式完成。古今的语法存在差异,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其中的特殊用法,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还要以语法教学为基础,只有好好学习基础知识,才会翻译句子,这样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也变得比较容易了,教师教学时要立足课内、放眼课外,提高教学意识,加强训练,从而创新教学理念,让学生喜欢文言文、欣赏文言文,汲取文言文的营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服务。
初中文言文虚词范文3
对比多年来中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考题,我们可以发现,中考文言文命题缺乏适切性,其文本多选自教材,即使有课外内容,选段也十分简单。这样的命题规律,就让多数师生找到了教学文言文最有效且最简捷的途径——死记硬背,在中考文言文总复习过程中,多数教师采用题海战术,反复操练考题,而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即使不知其所以然,依旧可以取得高分,因而也就不重视对文言文的学习。同时,死记硬背的方式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利于文言文教学的持续性发展。然而高中阶段文言文考题全部选自课外文本,根据课标的要求,难度也大大提升,这会使习惯了初中死板记忆的学生产生巨大落差,丧失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并且高考命卷缺乏一定的导向性,高中课标容量本来就大,掌握难度本来就不小,然而纵观多年来的高考试卷,文言文考题还是存在许多超标的现象,课标和命题的不统一,无形中使教师的文言文教学丧失了方向。我们以2014年天津中高考文言文实词考题为例,中考文言文课内选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辨析“举”“任”“过”“出”等实词,课外选段要求辨析“对”“本”,可见中考文言文考题多数取自教材,即使有课外选段考题,内容也是十分简单,并没有超纲。而此次高考文言文部分为课外文言文选段《文学徐君家传》,要求辨析“科”“全”“字”“纠”等实词,而这些实词全都不在课标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范围内,明显超越课标。中高考试卷对实际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中高考命卷难度需要一种渐进性的、梯度性的过渡,然而中高考命卷缺乏沟通,各行其道,命卷导向各异,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文言文教学的“断层”现象。
二、初高中语法教学不深入,缺乏基础性和先导性
初中教学只要求读懂浅易文言文,淡化语法教学,考查时也几乎没有专门的语法题,即使有语法现象,也是隐藏在翻译句子中,评价时不做突出要求。初中并不要求掌握文言基础和语法知识,所以大部分初中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词性、词类,不了解词性的功能和用法,更是分不清主、谓、宾、定、状、补。文言即“文”“言”,只是要求感性的认识,缺乏理性知识的讲解,就会使得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代文化,也就失去了文言文教学“文”“理”兼具的人文性和知识性。而高中阶段需要掌握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用法及其意义,高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就是字词和语法,进入高一年级,不仅需要背诵较之初中篇幅更长的文言文,还需要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初中背诵的优势在高中长篇文言文面前也开始减弱,再加之文言基础知识的匮乏,会让学生无从下手,缺乏信心、丧失方向。
初中文言文虚词范文4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兴趣;备考策略
文言文阅读是我们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方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难点,是中考语文必考的内容。由于它在教学内容和语言形式上都与现代语文存在时代差异,所以学生对文言文也是似懂非懂,不感兴趣。文言文阅读题是历年中考中广大考生颇感头痛的部分,得分率不高,且主观性试题的增加,又增加了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的难度。因此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在复习备考中应让学生熟悉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相应解题思路。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怎样才能搞好文言文的复习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1.利用文章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文言文的内涵,让学生明晰学习文言文不仅是为了吸取祖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更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思想和陶冶他们的情操。针对有的学生质疑:文言文离我们这么遥远,我们又不用文言文说话,也不用文言文写文章,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地学习文言文呢?殊不知,古代的优秀篇章中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多次重读这些文章,我们都会为古人超越时空的哲思而感到由衷的敬佩!
2.及时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可以激励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从内心受到温暖而奋发,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3.创设情境、开展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思维总是习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当受到坏境、事物、气氛的感染时,学生的情感也会随之产生。每个学生都是有好胜心的,在竞赛中,学生会拿出极大的热情来争取获胜。那么根据这一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就通过创设情境,采取比赛的形式,更多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二、潜心研究教法,使学生愉快学习
1.树立人性化的教学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古老的书面语言,因此对于处在现代社会的学生来说,要去学习和掌握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很多困难,如果在教学方法上不进行变通,不仅让学生在对于文言文知识的理解运用上没有任何提升,而且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甚至会造成一种逆反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也就无法达到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根本目的。况且由于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正在不断地流失,使得我们必须对文言文教学有一个重新的认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种教学实践当中,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文学的赏析能力。
2.重视指导学生诵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对加深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领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在诵读时,要让学生读出文章作品中应有的语气、语调或节奏,表达出文章或作品的情绪、气氛和感情。在诵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点断句读,抓住文章的特色,各方面要结合起来,因为有的语句意思作品没有直接指出,措辞委婉。在诵读时,要求学生把注释、时代背景、作品的提要等穿插其中,多次反复朗读。在初三复习文言文时,更要重视诵读和背诵,在诵读的基础上开展复习。
3.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单纯地增加阅读数量,而是注重阅读能力的养成,主要靠多读多练。应 习能力的培养,在对文言文的阅读中学会运用掌握的知识,而且在反复的练习中不断巩固提高。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指点方法,启发思考,答题解难,把学生的文言文学习逐步引向深入。
三、精心设计复习,使学生学会学习
1.掌握正确的解题原则
①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不管是字、词、还是句子,只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才是明确的。我们教学生解题时,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根据上下文来进行判断、理解、才是准确的。
②联系试题,抓住题眼。即使是浅显文言文,也有一些词句是一般考生不能透彻理解的。对这些地方,能猜个大概意思即可,不必深钻死抠。而应联系试题,抓住题眼。所谓题眼,就是试题在文中的对应点,也是文中的关键,必须把它抓住,再结合上下文,深入思考,才能正确理解。
2.重视练习,积累文言实词
教师应重视练习,来训练学生对实词的意义、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等掌握情况,复习时,练习设计更是不可忽视的,可以此为基础,进行逐个认识,比较鉴别,掌握规律,归纳实词和意义、用法。
3.归纳整理虚词意义及用法表格
初中重点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在10个左右,它们虽无实际意义,但使用率高,其语法作用不可忽视,中考必定会设置考题。这样,复习时就利用课文中虚词使用的实例,逐个整理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便在中考中灵活运用。可以指导学生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虚词简表”,随时把复习时见到的实例填写进去。
4.总结特殊句式及词类运用的规律
特殊句式及词类运用,复习时需认真对待,不可忽视。如果不能够了解古代一些特殊用法,如省略句、宾语前置等,就有可能某些句子读不懂,或不能顺利地翻译文句。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适时归纳,掌握规律。
5.养成独立翻译全文的习惯和掌握翻译的技巧
平时学习时,有教师讲授,又有注释的工具书相助,翻译文言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障碍不大。但是,中考题要直接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因而对于复习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习时重温课文译文,养成独立翻译全文的习惯,掌握一些翻译时的技巧,尤为重要。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字字要落实,要确切地表达原文的原意。
初中文言文虚词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方法 文言文 复习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38-01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不管初中那个年纪,学习文言文都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具备充足的信心,学生就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掌握了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就可以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对文言文教学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在此表述,共同仁参考、指正。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知识的接受也就变得容易了。文言文对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来讲,是一个新话题,其学习的兴趣对学好文言文显得尤为重要。而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应该从第一节课导入开始,让学生想学、愿学。在初中文言文中,有许多体裁的文言文,这就要求我们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比如,有很多课文,故事性很强,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可采用故事导入法。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学习兴趣自然倍增,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听来的故事,加深对文言文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其自学能力会大大提高。丰富多彩的文言文导入,枯燥的文言文有了生机,勾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们也就更加乐意去学习。
2 授之以法,让学生会学
文言文的教学有着独特的方式,首先,我们应该重视的就是诵读。诵读不仅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是一种艺术享受。现版的文言文(古典诗词)强调可读性和浅易性,注释较详实,课后练习设置具有科学性。教材的课后练习都布置了熟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作业,由此可见,高度重视诵读,感受艺术和学科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消化,在诵读中感悟。其次,注重翻译。读了以后,学生产生了研究课文的兴趣。这时,老师要借势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一允许学生讨论商量,二要求学生将疑难问题教老师。完成这一步骤后,再选几名学生,对照课文,复述文章大意,其它同学认真听,听后将与自己理解不同的地方,或译错了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再讨论,然后教师明确。跟串讲相比,这样的疏导释义,既省时省力,又较好地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在次,学习文言文,不能只顾词面意思,要联系历史,从典故中学习。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诵读的基础上,或是简单地教几个实词和虚词,而是既教文章,又教做人,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历史,告诉人物生活的背景和事件的前因后果,在历史的氛围中感知文章的主旨。从而指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认识传统文化,做到去粗取精,古为今用,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最后,灵活多变,注重能力的培养,学会举一反三。新课程标准调整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方向,要求把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用法作为教学和学习的重点,新课标强调“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基于此,在文言文的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归纳掌握词法和句法,具体做法是,以课后练习为载体,分项归纳、补充、巩固,举一反三。同时,要求学生准确翻译课文。近两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目新增了对课外文言文的考查,选文考查的实词,大多是学生在教材中遇过的,考查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每组选项中的一个答案直接来自课本,因此,要熟悉课本,学会迁移,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对于自身的文言文能力也会有显著地提高。
3 重视复习的作用,把复习提上日程
初中文言文虚词范文6
【关键词】教学重点;文言实词;汉字特点;教学方法
初中的文言文篇目在数量上占教材总篇目近三分之一,因为,只有学生背诵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只有在理解字词、句子的基础上加强文言文的诵读,才能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文言文的自身特点,文字材料久远,古今意义差别很大;课文内容脱离时代,学生不易产生兴趣。加之教学方法生硬:片面的解释生字词,疏通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结果,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教学往往事倍功半。因此,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首先要求教师明确目标,分清重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 明确重点难点,安排教学内容
文言文教学内容广博:语言形式上有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等;思想内容上有文章的思想感情、作品主旨和文化意味等等;写作技巧上有修辞、句式及布局谋篇等等。因此,明确重难点尤为重要。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十年春,齐师伐我”。一个“伐”字是理解句子的关键,伐,从人从戈,义为征伐,然而征伐有别:“征”是褒义词,常用于上攻下、有道伐无道;“伐”是中性词,多用于诸侯或平级之间的公开宣战,一般师出有名,进军时要有钟鼓,后文中有“公将鼓之”、“一鼓作气”、“齐人三鼓”就是明证。
2. 根据汉字特点,落实教学内容
汉字由形、音、义三者构成,从文字体系看,属于表义文字,即,字形同其意义直接关联。所以,掌握常用文言词汇的词义就要充分利用汉字的形体,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从根本解决汉字古义问题,同时,由于是从理据上明了汉字意义的来源,所以掌握得更为牢固持久。具体方法:
2.1 利用字形,理解本义。文献越是久远,其文字的本义使用就越频繁,而本义常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而利用字形进行意义分析,往往能化繁为简,事半功倍。如《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中的“得兼”,学生很容易记成“兼得”。究其原因,一是断句不当,二是不理解“兼”的含义。
2.2 比较部首,明辨词义。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中“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一句中,“洌”容易被学生写作“冽”,课堂上,教师可进行比较,明确,三点水,是属水字部,意思与水相关,洌,《说文》“水清也。从水,列声。”这里形容美酒如水之清澈。
2.3 比较字形,辨别近义词。如《左传·曹刿论战》一文中“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其中,视与望,近观为视,远眺为望。视,从见示声;望,繁体作望,上面是“臣”是眼睛,下面是“壬”,像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到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是远望。
第四,学汉字,明文化。汉字与汉文化可以相互论证,前贤做了大量这方面工作,可资借鉴。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一句,其中妻、妾地位迥异:妻,是男子明媒正取的正式配偶,但最初的婚姻却是强婚制,妻,篆书作,字形从女,从中(头发很长,表示成年),从又(古文手字),意为抓住一成年女子,而强婚又是发生在夜晚,所以,婚字从女从昏。(古文手字)妾,从辛,从女。辛甲骨文字形为古代刑刀,表示有罪,受刑,下面是“女”字,合而表示有罪的女子,本义是女奴,故《春秋传》有“女为人妾,妾不娉也。”
3. 依据教学规律,深化巩固教学内容
词汇教学要遵循认知规律,“多种实验证明,学习有意义的词,已理解的词比学无意义的音节、假词和非词要容易得多,而且不易遗忘。意义记忆的作用大于机械记忆。”文言文词义具有理据性——汉字构形理据,多义词义项关系也有理据性。一词多义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记忆才是深入掌握一词多义的有效方法。
如,初中课文里“名”出现的义项有“命名”(名之者谁)、“名字”(则题名其上)、“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命名、着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显然,这些义项密切相关,名,从夕从口,《说文》“自命也”。本是在夜晚便于指称不同的人而起的名称,义即命名;有命名则出现名称、名字;名字是用来称呼的,故有“说出”之意;名字众所周知则是“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