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夫治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夫治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夫治国范文1

关键词:苹果树;腐烂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611 文献标识码:A

麦积区是驰名中外的“花牛”苹果的故乡。这里的土壤气候条件适宜于多种作物生长,农林土特产品质优品繁,林果业是3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是全国苹果主产区之一,是全省和全市的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特别是“花牛”苹果,果肉醇香爽口,曾获曼谷国际博览会金奖,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优质农产品。

苹果树腐烂病(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Cytospora mandshurica Miura)俗称“烂皮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是造成苹果树势衰弱、死枝死树,甚至毁园的直接原因,多年来一直被果农称为“苹果树的癌症”,严重影响果品品质和果农的经济效益。

1 症状特点

腐烂病主要危害枝干,致使皮层腐烂坏死,常表现溃疡型和枝枯型2种症状类型。

溃疡型主要发生在树干和大枝上,以结果树主枝与枝干分杈处最多。病斑初圆形或椭圆形,红褐色,水渍状,逐渐组织松软,常有黄褐色汁液流出,以后皮层湿腐,有酒糟味。病皮易剥离,内部组织红褐色。后期病部失水凹陷硬化,灰褐色至黑褐色,病健交界处裂开。病皮上密生黑色小粒点,潮湿时涌出桔黄色、胶质状孢子角。严重时,病斑扩展环绕枝干一周,受害部位上的枝干干枯死亡。

枝枯型多发生在2~4a生的小枝条、果台、干桩等部位,以剪口处最多。病斑形状不规则,红褐色,很快扩展环绕一周,造成全枝枯死。后期病部也出现黑色小粒点。在生长衰弱的树上,枝枯型症状尤为明显,可致主枝或整株发病枯死。

2 病原及发生规律

腐烂病由子囊菌亚门黑腐皮壳属真菌侵染致病。病菌可形成球形的子囊壳和分生孢子器,产生大量的香蕉形的子囊孢子及分生孢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子囊壳和孢子角在病组织内或剪下的病残枝干上越冬,可存活4a左右。越冬后,分生孢子器遇雨或潮湿排出大量分生孢子,形成孢子角。分生孢子主要靠雨水冲溅传播,也可由梨潜皮蛾、苹果透羽蛾等害虫传播,经各种伤口侵入,也能够经叶痕、果柄痕、果台和皮孔侵入。在生成子囊壳的地方子囊孢子也能侵染。腐烂病菌是弱寄生菌,侵入后先在树皮死伤组织中潜伏,当树体或局部组织衰弱、抗病力降低时致皮层腐烂。外观无病的苹果枝条皮层内普遍潜伏有病菌,因此剪下的树枝是病菌的重要来源,病害发生和流行,树势强弱是关键因素。凡树势衰弱如立地条件差,管理不善,施肥不足,干旱缺水,红蜘蛛、落叶病和烂根病严重,坐果大小年现象严重等因素均诱发病发生。冬季树体冻伤、损伤及剪锯口伤、虫蛀伤、枝干向阳面的日灼伤等也会诱发腐烂病。温度高、生长健壮、营养充足、枝条含水量正常及饱和(80%~100%)的果树愈伤能力强,发病轻。病斑刮治不及时,病枯枝修剪后处理不妥善,会使果园内病菌大量积累,病害发生严重。

3 防治方法

3.1 增强抗病力

加强土肥水管理,增强树势;合理修剪,适当疏果,避免树体负载量过大,克服大小年结果;增施有机质肥料和磷、钾肥,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

3.2 消灭病源

修剪下的枝条和病枝、刮下的病皮等,要及时收集起来,带出果园烧掉。不可用剪下的苹果枝条作支撑树枝或果园篱墙的材料,以免病菌扩大蔓延。

3.3 保护树体

积极防治苹果绵蚜、苹果透翅蛾幼虫(串皮哈虫)、天牛类幼虫和枝干日烧病,减少树体的病虫伤口和其他机械伤口。修剪造成的大伤口,要及时用波美5~10°石硫合剂消毒保护,减少病菌的侵染机会。

3.4 铲除防治

3月中下旬苹果发芽前,刮除病斑后,喷波美4~5°石硫合剂,或波美5°石硫合剂加用200倍五氯酚钠。

3.5 生长期树上喷药防治

结合防治病叶和果实病害,分别在6月上旬、7月中旬和8月中下旬,各喷1次200倍石灰倍量式(或多量式)波尔多液。喷药时,对枝干、枝杈、伤口等处一定要喷匀、周密,以提高药剂防治效果。

3.6 刮治病斑

在3~5月、8月下旬~10月2个病盛期,对全园苹果树逐株进行检查。发现病斑、病枝,应立即刮除或剪下烧掉。在这2个发病盛期以外的时间,坚持常年检查刮治。

刮治病斑时,要先在树干周围铺上麻袋片,收集刮下来的病皮。病斑要刮成直槎、梭形,周围切去2~4mm好皮。如果皮层已烂透深达木质部,要把烂皮和木质部表层的黑色或黄褐色病变组织全部刮除,以免遗留病菌,造成病斑复发。

刮除病斑后,用波美5°石硫合剂,或50倍胂平液,或10倍田安液进行伤口消毒。消毒液干燥后,再用松香桐油合剂涂抹保护伤口,有效期可维持2~3a。松香桐油合剂的配制方法是,用0.5kg生桐油加0.6kg松香,熬制熔化即成。待熔化的松香桐油合剂凉到微温时就可使用,太热容易烫伤树皮,太凉又易凝固不便使用。

3.7 重刮皮防治

6月中下旬和10月下旬~11月上旬,要采用“重刮皮”的办法,刮除腐烂病在皮层浅处造成的表面溃疡组织。重刮皮就是把主干和骨干枝上老皮刮除,至见到绿白色活皮层止。刮后涂50倍福美砷消毒液。

3.8 桥接、补洞,恢复树势,延长果树的寿命

病夫治国范文2

关键词: 梨树腐烂病菌; 菌株; 致病力分化

中图分类号:S6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9980?穴2013?雪04-0657-08

梨是我国的大宗水果,栽培范围非常广泛,除海南省外,全国各省市区均有种植。梨树腐烂病在我国梨产区均有发生,尤以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更为普遍,其主要危害梨树主干、主枝及侧枝,造成树皮坏死腐烂[1],导致树势衰弱、果实产量下降和品质降低,流行年份造成大量死树甚至毁园,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办法,目前病情仍有不断扩大趋势,对梨产业造成严重威胁[2-3]。梨树腐烂病菌为弱寄生菌,在田间通过伤口(剪锯口、裂口、日灼、冻伤)侵入寄主树体[4],采用田间活体和室内离体测定梨树腐烂病菌的致病力均需要在接种部位造成伤口。已有研究表明,桉树、苹果树等腐烂病菌采用离体测定可正确评价病菌的致病力和种质资源的抗性[5-6]。

由于我国南北梨区栽培的梨种类和所采用的砧木不同,各地的主栽品种也有异,因此系统研究来源于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梨系统的梨树腐烂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和致病性,对于了解梨树腐烂病的发生规律和致病机制及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证实,在一年生离体枝条和盆栽活体梨苗上伤口接种梨树腐烂病菌的致病力测定结果一致[7]。本研究采用不同梨品种的离体枝条,经打孔法造成伤口后接种来源于我国不同地区和梨系统的梨树腐烂病菌株,观测和比较其致病力的差异,依据供试菌株在5个梨品种上的综合致病力强弱划分为不同类型,并分析致病力分化与菌株来源间的相关性,为了解我国梨树腐烂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和致病性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致病力测定方法

不同梨品种的离体枝条用无菌水洗净晾干,经75%酒精消毒后将其剪成15 cm小段,两端用石蜡封口。用5 mm打孔器在枝条中央打孔,并用镊子将枝条韧皮部去除,从各分离株在PDA平板上生长2 d时的菌落边缘打取5 mm的菌丝块接种于伤口处,并在菌丝块上面覆盖滴有无菌水的脱脂棉保湿,以空白PDA培养基接种作为对照。接种后的枝条置于塑料盘中(长39 cm,宽27 cm,高3 cm),且盘底铺滴有无菌水的灭菌纱布,盘口覆保鲜膜。每一接种处理重复5次,试验重复2次,即91份供试菌株在每个品种上均接种10个离体枝条小段,5个梨品种共需接种4550个离体枝条小段。接种2 d后,将棉花和菌丝块去掉并观察其发病情况,接种4 d时测定枝条上的病斑长度(LD)。参照周玉霞等[8]的致病力分级方法,将梨腐烂病菌菌株致病力强弱分为3个等级: LD≧29.4 mm为强致病力;29.4 mm﹥LD﹥17.7 mm为中致病力; LD≦17.7 mm为弱致病力。

1.3 数据统计分析

统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 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采用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菌株在5个梨品种上的致病力测定结果

2.1.5 菌株在‘南果梨’上致病力的测定结果 供试菌株在‘南果梨’品种上病斑长度的测定结果见图5。按上述分级标准分级和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91份供试菌株中表现为弱致病力的菌株71份,占所有菌株的78.0%,中等致病力的菌株20份,占22.0%。

以上研究结果显示,来源于我国14省市5个梨系统的91份供试梨树腐烂病菌株在不同梨品种上的致病力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同一菌株在5个梨品种上的症状反应程度也有异,这暗示着不同梨品种对梨树腐烂病的抗性存在差异。

2.2 供试菌株的综合致病力

2.3 菌株致病力的分化与其来源间的关系

2.3.1 来源于不同梨系统菌株致病类型的分布比例 来源于不同梨系统的梨树腐烂病菌株3种致病类型的分布比例见图6。从图6可以看出,来源于白梨和沙梨的菌株存在3种致病类型(SP、MP和WP型),来源于秋子梨的菌株存在2种致病类型(SP和MP型),而来源于西洋梨、新疆梨的菌株仅存在一种致病类型(MP型)。结果显示,梨树腐烂病菌致病力的分化与菌株的梨系统来源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来源于抗病性较强的秋子梨的菌株中强致病的较多,白梨和沙梨次之,而来源于抗病性较差的西洋梨中强致病的株较少。

2.3.2 来源于不同地区菌株致病类型的分布比例 来源于不同地区的梨树腐烂病菌株的3种致病类型分布比例见图7。从图7可以看出,存在3种致病类型的地区有黑龙江、河南(SP、MP和WP型),存在2种致病类型的地区有辽宁、北京、河北、山西、安徽和福建(SP和MP型)及甘肃、云南 ( MP和WP型),存在1种致病类型的地区有山东、新疆、陕西(MP型)及吉林(SP型)。结果显示,梨树腐烂病菌致病力的分化在菌株的地区来源之间也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与我国南北梨区地理气候的差异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3 讨 论

梨树腐烂病在我国的发生危害程度因梨的栽培区域和种类不同有异。在西北和东北梨区发生危害较重,在华北梨区次之,在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梨区较轻。栽培品种属于秋子梨的发生危害较轻,属于白梨、沙梨和新疆梨的较重,属于西洋梨的最重[1-2]。研究发现我国梨树腐烂病病原菌存在2种不同的菌落类型,其rDNA-ITS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均为V. mali var. pyri,两类型的致病性无差异[8],但与苹果上的腐烂病病原菌(V. mali var. mali)[9]明显不同。在梨枝条上梨树腐烂病菌的致病力强于苹果树腐烂病菌,而在苹果枝条上苹果树腐烂病菌的致病力强于梨树腐烂病菌。通过对来源于不同梨系统和不同地区的菌株的致病力进行比较,分析其致病力分化状况,可为了解梨树腐烂病的发生规律和致病机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目前已有报道证实,植物病原菌和寄主在长期共进化的过程中,其致病力也在不断变异[10-12]。本研究发现来源于我国14省市5个梨系统的91份梨腐烂病菌菌株在不同梨系统上的致病力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不同梨品种对同一菌株的症状反应也有异。根据各供试菌株在不同梨品种上的综合致病力强弱可将其分为3个类型,以中等致病类型菌株最多。这与李喜玲等[13]关于灰葡萄孢在草莓上的致病力分化及彭斌[14]关于苹果轮纹病菌在枝干上的致病力分化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还发现梨树腐烂病菌致病类型的分布比例在来源于不同地区和梨系统的菌株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且这种差异与梨系统的抗性有明显的相关性,来源于抗病性较强的秋子梨的菌株中强致病的较多,但与我国南北梨区地理气候的差异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王玲等[15]对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和Neeraja等[16]对印度地区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也发现致病类型的分布与菌株的地区来源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本研究结果对于制定该病的综合防治规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深入了解我国梨树腐烂病菌的致病性,还需进一步探究梨树腐烂病菌致病基因的表达及其与寄主之间的分子互作关系。

4 结 论

来源于我国不同地区和梨系统的梨树腐烂病菌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其综合致病力可划分为强、中、弱3个致病类型,以中等致病力菌株为优势群体。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SUZAKI K.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Valsa ceratosperma, causal fungus of Valsa canker,in apple and pear orchards[J]. J Gen Plant Pathol, 2008, 74: 128-132.

[2] YANG Ying-chun, MIAO Chun-hui. The occurrence regularity and prevention methods of pear Valsa canker[J]. Hebei Fruits, 2010(5): 41.

杨迎春,苗春会. 梨树腐烂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J]. 河北果树,2010(5): 41.

[3] LU Yan-jun. The reasearch on pathogens of pear Valsa canker[J]. Acta Phytopathologica Sinica, 1992, 22(3): 197-203.

陆燕君. 梨树腐烂病病原菌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2,22(3): 197-203.

[4] ADAMS G C,WINGFIELD M J,COMMON R, ROUX J.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nd morphology of Cytospora species and related teleomorphs(Ascomycota,Diaporthales,Valsaceae) from Eucalyptus[J]. Studies in Mycology, 2005, 52: 122-124.

[5] WEI Jie-ling, HUANG Li-li, GAO Zuo-peng, KE Xi-wang, KANG Zhen-sheng. Laboratory evaluation methods of apple Valsa canker disease caused by Valsa ceratosperma sensu Kobayashi[J]. Acta Phytopathologica Sinica,2010, 40(1): 14-20.

韦洁玲,黄丽丽,郜佐鹏,柯希望,康振生. 苹果树腐烂病室内快速评价方法的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2010,40(1): 14-20.

[6] BESSHO H, TSUCHIYA S, SOEJIMA J. Screening methods of apple trees for resistance to Valsa canker[J]. Euphytica, 1994, 77: 15-18.

[7] ZHANG Mei-xin, ZHAI Li-feng, ZHOU Yu-xia, CHEN Xiao-ren,JIA Na-na,HONG Ni, WANG Guo-ping. Laboratory determining methods of the pathogenicity of Valsa canker in pear[J]. Journal of Fruit Science, 2013, 30(2): 317-322.

张美鑫,翟立峰,周玉霞,陈晓忍,贾娜娜,洪霓,王国平. 梨腐烂病致病力的室内快速测定方法研究[J]. 果树学报,2013, 30(2): 317-322.

[8] ZHOU Yu-xia, CHENG Li-jing, ZHANG Mei-xin, ZHAI Li-feng, HONG Ni, WANG Guo-ping, WANG Li-ping. The sequence analysis and preliminary identification for the pathogen of the pear Valsa canker in China[J]. Journal of Fruit Science, 2013, 30(1): 140-146.

周玉霞,程栎菁,张美鑫,翟立峰,洪 霓,王国平,王利平. 我国梨腐烂病病原菌的初步鉴定及序列分析[J]. 果树学报,2013, 30(1): 140-146.

[9] WANG X L, WEI J L, HUANG L L, KANG Z S. Re-evaluation of pathogens causing Valsa canker on apple in China[J]. Mycologia,2011, 103(2): 317-324.

[10] ABE K, KOTODA N, KATO H, SOEJIMA J. Genetic studies on resistance to Valsa canker in apple: genetic variance and breeding values estimated from intra-and inter-specific hybrid progeny populations[J].Tree Genetics & Genomes, 2011, 7: 363-372.

[11] WEI Jie-ling. Study on the pathogenicity of different isolates of apple tree Valsa canker pathogen[D]. Shaanxi: Northwest A&F University,2009.

韦洁玲. 苹果树腐烂病菌不同分离株致病性差异研究[D]. 陕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12] DU Lei ,ZHANG Le, GAO Zhi-mou,WANG Ge,ZHANG Jia-xia.Studies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ogenicity differentiation in Altemaria alternata in Anhui[J]. Acta Tabacaria Sinica, 2009, 15(1): 39-43.

杜雷,张乐,高智谋,王革,张家侠. 安徽烟草赤星病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分化研究[J]. 中国烟草学报,2009,15(1): 39-43.

[13] LI Xi-ling, GAO Zhi-mou, LI Yan-mei, QIU Yan, LIU Xiao-yan, PENG Mei. Studies on differentiation of pathogenicity of Botrytis cinerea isolates from four hosts to strawberry[J].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2009, 36(9): 1365-1369.

李喜玲,高智谋,李艳梅,邱艳,刘小燕, 彭梅. 四种寄主来源的灰葡萄孢对草莓的致病力分化研究[J]. 园艺学报,2009, 36(9): 1365-1369.

[14] PENG Bin. Differentiation of pathogenicity on branch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in Henan[D]. Beijing: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Dissertation,2011.

彭斌. 河南省苹果轮纹病菌枝干致病力分化与遗传多样性[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15] WANG Ling, HUANG Wen-wen, HUANG Shi-wen, LIU Lian-meng, LIU En-yong. Pathogenicity differentiation of rice sheath blight pathogen Rhizoctonia solani AG-1 I A isolates from Anhui and Hubei provinces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Rice Science,2010,24(6): 623-629.

病夫治国范文3

1、症状

西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瓜蔓和根部。幼苗受害即腐烂而不能出土。出苗后发病,顶端呈失水状,子叶和叶片萎垂,茎基部萎缩变褐猝倒。成株期病蔓发病,茎基部缢缩,出现褐色病斑,有时病部流出琥珀色胶状物,病茎维管束变褐色,有时出现纵向裂痕,茎叶凋萎,后期病株皮层剥离,木质部碎裂,根部腐烂。天气潮湿时,病部常见粉红色霉状物。初发病时,白天叶片萎蔫,早晚可恢复正常,似缺水状,数日后叶片下垂不能复原而凋萎。

2、综合防治措施

2.1农业防治

可选择对枯萎病抗性强的品种,如早抗3号、西农8号等。对一些感病较重的品种避免在发病区种植。用55 ℃温水烫种,或将种子放在50%多菌灵5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中浸1 h,捞出用清水冲净后再按要求催芽、播种。与非瓜类作物实行轮作,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水旱轮作或6年以上的旱地轮作方式,提倡与玉米、葱蒜类等作物轮作。在西瓜栽培中,多施用腐熟有机肥作为底肥,少施化肥,不要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追肥多施磷钾肥或瓜类专用肥。掌握田间湿度,科学浇水,西瓜不耐湿,整个生育期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生长前期一般不浇水,保持干燥,坐果后浇水,小水勤浇,切忌大水漫灌,浇水时可结合施肥进行,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采用深沟高畦地膜覆盖栽培,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2.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4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50~100倍液,或高锰酸钾800~1 500倍液,或绿亨1号3 000倍液,或绿亨3号1 000~1 500倍液等药剂进行灌根,7~10 d喷1次,连续喷2~3次,并以百菌清、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杀菌剂喷雾健株预防。

二、细菌性果腐病

1、病害症状

苗期感病,先在西瓜幼苗子叶的背面出现水浸状斑点,子叶张开后,水浸状斑点逐步变为深褐色,并导致子叶发生变褐枯死。嫁接初期感病,接穗的子叶背面出现水浸状,并很快蔓延到下胚轴及嫁接口,导致接穗腐烂死亡,群众称“烂头”。真叶发病先在叶脉附近出现水渍状斑点,为不太明显的多角形病斑,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对光透明,通常沿叶脉发展,发病较重的会造成整片叶子褐色干枯。结瓜期感病,一般在西瓜接近成熟期可出现明显的症状,先在西瓜近瓜脐部表皮出现水浸状或油浸状的斑点,后迅速扩展成大型不规则的暗绿色水浸状斑块,病斑边缘不规则,扩展蔓延迅速,一般7 d即可布满整个瓜面(接触地面的危害较轻)。湿度大时,早晨可有白色的菌脓溢出,随着病情的逐步扩展,导致西瓜瓜皮裂口,极易导致其他病菌及微生物的侵染,经常可溢出黏稠、透明的褐色菌脓,西瓜很快腐烂,造成产量损失严重。

2、发病条件

调查发现该病种子带菌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同时通过感病的种子、西瓜寄生在土壤中继续侵染危害。不规范的频繁调种、引种导致西瓜细菌性果腐病不断发生危害。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主要靠雨水、农事操作如嫁接、昆虫(主要是蜜蜂等)等进行传播危害,特别是育苗期间连续低温天气影响,再加上棚内湿度较大,将导致该病在育苗棚的迅速扩散危害。大田生长期,在西瓜接近成熟时,如果有连续降雨过程时也将导致该病的迅速发生,特别是农事操作造成的创伤或病虫危害造成的伤口,会加剧西瓜细菌性果腐病的发生蔓延。

3、防治措施

3.1农业防治

由于种植区均为常年西瓜种植区域,重茬现象严重,为减少田间病菌含量,建议营养钵土采用田间新土育苗,避免使用鱼塘土、河泥土等群众认为比较肥沃的土壤,减少不明生物和病原菌的侵染危害。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苗基肥,营养钵一次浇透水,嫁接前浇足底水,尽量不用苗顶喷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同时将病苗周围的苗全部弃用,集中进行处理。加强苗床管理,主要是放风排湿处理和保温措施,调查中发现,同一个育苗棚中以棚中间瓜苗生长良好且发病较轻,而四周边缘的瓜苗发病较重。因此,一般苗棚温度保持在白天26~30 ℃,夜间13~15 ℃为宜,适时加减草毡,当覆膜出现凝露时及时在晴天的中午进行通风排湿等管理措施,促进瓜苗的健壮生长。对表皮发病较轻且已接近成熟的西瓜,及时采收,以减少损失。

3.2药剂防治

病夫治国范文4

1 适期准时用药

防治褐斑病的关键之一是预防初侵染,喷药的重点时期是花后至套袋前(病菌孢子大量传播之前),要求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1次雨后开始喷药,首次喷药后再喷2次,或以后每次降雨后各喷1次。如2007年,王庄镇候卓村叶忠孝的0.2 hm2红富士园,从5月20日第1次降雨开始,每次雨后均喷药防治,套袋前共喷50 %多锰锌800倍液、70 %锰锌乙铝800倍液、70 %甲托1 000倍液+80 %代森锰锌 1 000倍液3次,套袋后仅喷1次70 %甲托800倍液+70 %锰锌乙铝800倍液,8月27日调查落叶率不到1 %,9月下旬采收前调查落叶率为15 %。刘家洼乡南太平村韦双印的0.58 hm2红富士园,5月下旬至套袋前仅喷了1次70 %甲托800倍液+80 %大生M-45 800倍液,套袋后交替喷施50 %多锰锌800倍液、70 %锰锌乙铝800倍液,25 %多戊唑醇1 500倍液、70 %锰锌乙铝800倍液4次,8月27日调查,树冠下部和内膛的叶片基本。

套袋后的7~8月是褐斑病的盛发期,坚持喷药对预防病菌的再侵染和控制该病的流行作用极大。有人提出,在控制初侵染的基础上,烟威果区套袋后应至少喷3次波尔多液,并交替喷布4次有机杀菌剂。渭北果区虽不需要这样多次用药,但至少喷4次杀菌剂却是必要的。

2 正确选择农药

笔者认为,选用农药不当是近年防治褐斑病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选择农药时应注意:

1)多抗霉素、扑海因是防治斑点落叶病的首选药剂 ,但对褐斑病的防效并不显著,后期防效甚至很差。有人试验,50 %扑海因1 000倍液喷施4次,同一时期防效为35.31 %,明显低于大生M-45、易保、安泰生等药剂。

2)褐斑病菌虽对甲托、多菌灵等杀菌剂产生了高度抗性,单独使用没有明显防效,但实践证明,甲托、多菌灵和代森锰锌、锰锌乙铝、戊唑醇等杀菌剂混合使用,或使用多锰锌、多乙锰锌、甲托锰锌、多戊唑醇等复合杀菌剂,仍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因为上述杀菌剂还可兼治多种叶果病害,应是初侵染期的首选药剂。据有关试验资料,50 %多锰锌500倍、600倍、700倍液,花后病害发生前首次喷药,以后根据降雨情况间隔7~12 d(天)喷1次,连续喷药9~10次,病害停止发展期调查,3种浓度的防效分别为89.16 %、88.52 %、88.78 %,优于80 %多菌灵600倍液的防效8.2 %和70 %代森锰锌700倍液的防效73.75 %。

3)腈菌唑、氟硅唑、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不仅对感病的叶片具有内吸治疗作用,而且对没有侵染的叶片具有保护作用,尤其是40 %戊唑醇,在2007年褐斑病防治中效果较好。据单玉佐等(2005)试验,7月9日在病害发生初期和15 d(天)后各喷1次43 %戊唑醇3 000倍液、5 000倍液、10 000倍液+安泰生1 000倍液,10月6日进行药效调查,防效分别为86.0 %、81.5 %和81.0 %,其中3 000倍液防效优于10 %世高5 000倍液的81.7 %,且叶片质量好,果面光洁。喷施上述杀菌剂后再喷1次80 %代森锰锌进行保护,防效更佳。

4)波尔多液是对褐斑病防效最为显著的杀菌剂之一。实践证明,套袋后多雨年份喷3~4次1∶2∶200倍的波尔多液,少雨年份喷1~2次,并和有机杀菌剂交替使用,特别是麦收前10 d(天)内喷1次,对控制褐斑病的侵染效果优异,应作为套袋后防治褐斑病的首选药剂。77 %多宁和波尔多液的成分完全一样,根据试验,在全套袋果园,套袋后间隔12~15 d(天)连续应用2次,其400倍、600倍、800倍液的防效分别为96.93 %、96.53 %、95.91 %,略高于常规使用波尔多液,且叶片油绿,具光泽。多宁为弱酸性(pH值6.5~6.8),可与一般杀虫杀螨剂混用。

3 提高喷药质量

根据褐斑病菌的侵染特点,喷药应做到叶正面和背面全面着药。并且应加大单位面积用药液量,使落地病叶也着药,以减少侵染源。为了防止药后很快下雨而降低药效,可在喷药时添加广特效王增效。喷药的间隔时间不能太长,一般年份以不超过20 d(天)为宜,多雨年份有机杀菌剂以10~15 d(天)为宜,多宁以15~20 d(天)为宜,波尔多液以20~25 d(天)为宜。提倡药肥混用,养叶保叶结合。套袋后每次喷药都应混加氨基酸液肥和尿素,使叶片含氮量不低于2%。研究表明,红富士叶片氮、磷、钾、钙含量均以6月中、下旬最低,病菌容易侵染,应适时补充营养。

4 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增施有机肥,果园种草或种植绿肥,提高果园土壤肥力,提高叶片质量,保持健壮的树势,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调查发现,重施有机肥,树势健壮的果园,发病程度较轻;单纯施化肥,树势衰弱的果园,普遍发病严重。

另外,追施生物肥料也可有效防止和延缓病叶的褪绿黄化。生物肥料不仅使叶片具有高度抗病能力,而且对褐斑病菌分泌的毒素有很强的抑制和降解作用。如1999年,我县褐斑病首次大发生时,一些施用巨微生物钾肥的果园均未发生早期落叶现象。2007年王庄镇洛城村杨坤生的庭院果园,5月下旬第1次雨后至套袋前仅喷施70 %甲托800倍液+80 %代森锰锌800倍液1次;套袋后挂果量大的树株施巨微生物钾肥0.25 kg,腐烂病严重的树株施0.5 kg,挂果量小的未施;施后全园喷施70 %锰锌乙铝800倍液1次。8月27日调查,追施生物钾肥的树感病叶片无论病斑多少,均仍呈深绿色,落叶率不到1 %;未追生物钾肥的树不少病叶仅2~3个病斑就黄化脱落,落叶率为46 %;而一些准时正确用药,又重施生物钾肥的果园,对褐斑病的防效更为突出。如冯原镇长宁村贾尧俊的20年生红富士园一开春株施巨微生物钾肥0.5~0.6 kg、尿素1.5 kg,至9月17日观察时,叶色依然浓绿,但因60余天没有喷药,金纹细蛾虫叶率为9.6 %,褐斑病叶率为16.0 %,但未落叶。韦庄镇北吉子村田金奎的6年生富士园,花后株施巨微生物钾肥0.5 kg,9月18日观察,叶片油绿亮,病叶率不到1 %,落叶率为0,11月10日观察仍叶色正常,到11月中旬开始叶片才正常脱落。

5 搞好生态防治

病夫治国范文5

关键词 50%氟啶胺悬浮剂;铁皮石斛;灰霉病;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6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113-01

铁皮石斛为兰科石斛属植物,是我国名贵中药材,具有滋阴益精而生津,补虚劳而清虚热,被誉为滋阴盛品。随着保护地面积的不断增加,铁皮石斛灰霉病(Botytis cinereapers)发生逐渐加重[1-3]。为了明确50%氟啶胺悬浮剂对铁皮石斛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特进行该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吴江区松陵镇神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八坼基地的温室大棚内进行。

1.2 试验药剂

50%氟啶胺悬浮剂(福帅得),由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生产,市售;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蓝贝),由四川成都科利隆生化有限公司生产,市售。

1.3 试验作物及防治对象

供试作物为铁皮石斛,品种为神元一号,为三年期成株。防治对象为灰霉病。

1.4 试验设计

根据药剂种类及浓度,试验共设5个处理,即50%氟啶胺悬浮剂1 500倍液(A)、50%氟啶胺悬浮剂2 000倍液(B)、50%氟啶胺悬浮剂2 500倍液(C)、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D),以清水作空白对照(CK)。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0 m2。

1.5 试验方法

分别于4月2日、4月12日、4月22日喷雾共3次(每隔10 d喷1次),采用长江―10A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进行。常规喷雾,施药时灰霉病正处于盛发期,用药量为450 kg/hm2。于5月6日(第3次药后14 d),采取5点取样法,每点定点调查4丛植株,每丛5株进行定株挂牌标记,每株在下部叶调查5片叶,共500片叶,调查病叶数,按照陆致平等[4]的方法进行分级。试验结果经反正弦平方根转换后用Duncan′s新复极差统计法进行生物统计,比较各处理之间药效的差异显著性。同时,观察试验药剂对铁皮石斛的安全性[5-6]。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处理A 防治铁皮石斛灰霉病的效果最佳,连续3次施药后14 d调查的防效为98.1%,明显优于处理D的防效(54.3%),表现差异为极显著;连续3次施药后14 d调查处理B、C的防效分别为89.7%和83.2%,均明显优于对照,与对照之间表现差异为极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50%氟啶胺悬浮剂对铁皮石斛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农药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铁皮石斛没有产生不良的副作用,同时对铁皮石斛红蜘蛛和叶斑病均有很好的兼治效果。鉴于此,建议在田间灰霉病发病初期要及时用药,用药浓度以2 000~2 500倍液为宜,注意在叶片正反面喷雾,药液用量为450~600 kg/hm2。

50%氟啶胺悬浮剂吡啶胺类杀菌剂,其作用机理是线粒体氧化磷酷化解偶联剂。通过抑制孢予萌发、菌丝突破、生长和孢子形成而抑制所有阶段的感染过程。氟啶胺的杀菌谱很广,其效果优于常规保护性杀菌剂[7-8]。对抗苯并咪唑类和二羧酰亚胺类杀茵剂的灰葡萄孢有良好效果。耐雨水冲刷,持效期长[9]。

4 参考文献

[1] 吴,曾日秋.铁皮石斛的特征特性及大棚栽培新技术[J].东南园艺,2015(1):69-71.

[2] 席刚俊,赵桂华.铁皮石斛栽培技术概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2):19740-19742.

[3] 李桂锋,李进进,许继勇,等.铁皮石斛研究综述[J].中药材,2010(1):150-153.

[4] 陆致平,张海根,顾海兵,等.异菌脲防治蔬菜灰霉病的药效试验研究[J].现代农药,2002(5):34-35.

[5] 郭春荣,陆致平.新型杀菌剂对番茄病害的防效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09(5):101.

[6] 黄国洋.农药试验技术与评价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7] 宁沛恩.容县铁皮石斛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初报[J].广西植保,2012(2):20-23.

病夫治国范文6

关键词 知识禀赋 国际贸易结构 影响机制

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简称H-O理论)认为两国之间若存在要素禀赋差异,则两国之间就将展开贸易。但应该看到20世纪以来,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因素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力量,因此知识禀赋也已经深刻地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即使是H-O理论也已重视知识的作用。知识禀赋正在不断的影响着国际贸易的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如今贸易商品结构是以高技术产品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逐步上升为总体特征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相对于初级产品贸易,制成品贸易在世界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总体是上升的。从二战后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增长快于初级产品,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一改战前初级产品占主要地位的局面,制成品贸易比重不断上升直至到1953年开始超过初级产品的贸易比重。表1比较了2008年农业产品、矿藏及能源产品和制成品出口额及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

由上表可知世界贸易中制成品的出口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产品出口,而且已经远远超过了初级产品的出口。

二是在国际贸易中,高附加值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在世界主要货物出口中具有重要地位。2006年世界主要货物出口占全部货物出口的比重大于1%的货物中除了部分能源性产品外,包含了许多高科技产品,比如航空器及有关设备、电脑设备等,还有许多高附加值产品比如电讯设备及零件、药品、电动机械及器具等。

三是商品贸易发展的同时国际服务贸易也在迅速发展。1970年,国际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仅为710亿美元,而1999年则高达13400亿美元,29年间增长了17.8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7%,不仅高于同期世界GDP的平均增长率,而且高于同期世界商品贸易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并且进入21世纪以后,服务贸易的出口还有不断增加之势。由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据可知在2008年的世界贸易出口额中,世界贸易商业服务为37800万亿美元,进口额为34900万亿美元,而同年世界货物出口额为153300万亿美元,可见虽然现今货物贸易仍然是国际贸易活动的主流,但服务贸易已经在迅猛的发展而且速度将越来越快。

四是以高技术产品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正在迅速扩大,并且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也在不断增加,同时也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也是各国经济的未来支柱和活力源泉,因此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的增长相当迅速。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为例,表2列举了2005及200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可见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相当迅猛。

五是绿色产品的出现优化了国际贸易结构。这表现在现今出口的产品中那些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危害极少或无害,资源利用率高,能耗低的产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的对出口产品环保性做出要求。

知识经济,对我国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看清方向,找到突破口,加快产业升级,改变我国贸易结构,促进对外贸易产品的高级化,才能够在国际外贸竞争中取得更大优势。

[1]陈丹宇.知识要素与H-O贸易理论的拓展明.国际贸易问题.2003(7).

张永林.知识创新与规模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3).

保罗克鲁格曼,毛瑞斯奥博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陈飞翔.国际贸易的新发展——部门内贸易.经济研究.1991(10).

唐平娟.知识禀赋的国际贸易效应研究.长沙:中南大学.2006.

上一篇地形测量

下一篇金波儿童诗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