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复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死而复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死而复生范文1

1.苏珊是一位美丽可人的华裔混血,她差点死于分娩时的大出血。然而在可怕的回忆中,那却是苦难中的一段愉快与幸福的时间:

当时我的预产期已过一个星期了,家人都劝我去做剖宫产,可不知怎么了,也许是因为没有经验,我怀着盲目的自信,总认为一定能顺利分娩。但是一天中午,我突然觉得腹中一阵剧烈钻心的疼痛,母亲赶忙叫车把我送到了医院。分娩异常困难,出现了大出血现象。

当时我的心脏一度停止了跳动,以致医生不得不放弃最后的尝试,告诉母亲和我的丈夫,说我已经没救了。但是我的意识却如此清晰,这一切都能感知到,我还能听见母亲的痛哭和丈夫的啜泣声。

但我觉得(可见她还没有死)自己还活着,只是不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似乎另有一个明亮、温暖的世界,就在现实世界之上。

已故的那些亲朋成群地盘旋在屋顶上,我的亲人,还有最好的朋友——和我青梅竹马的小伙伴威廉·龙(他的小名叫“小拖鞋”,后来在一次车祸中死去了)。我看到我的祖父、祖母慈祥地向我张开双臂;我的父亲带着一股浓重的烟草味儿,威严中透着亲切,我再次把头埋进他宽阔的胸膛;还有自小教我读书的莎莉姨妈,还像当年那样美貌和睿智……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笑与愉悦,向我表示欢迎。“小拖鞋”的鼻子上依然拖着长长的鼻涕,奇怪!和他在一起,我觉得自己又是当年的小女孩了……这一切那么温馨,我仿佛回到了少女时代,天真、幸福与无忧无虑……

这样的时刻如此美妙,尤其当“小拖鞋”向我跑过来,手里甩着一顶红色的圣诞帽时,我突然发觉自己完完全全地回到了童年。那年圣诞节,“小拖鞋”就是这样疯疯癫癫地跑进大厅,在我面前站住,“呼”地一下提住圣诞帽的顶部,两个木头小人从帽子里滚落到我前面的桌子上。它们多好看呀!两个用木头雕刻的印第安人,蜡黄的脸孔,漂亮的额头。“小拖鞋”指着它们说:“我们……”我高兴地勾住他的脖子,在他脸颊上留下一个红红的唇印。“小拖鞋”被我搞得不好意思了,小脸泛红……我又看到莎莉姨妈悠闲地坐在农场的护栏上。弹着曼陀林为我们唱好多好听的民歌。而我已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坐在一边浮想联翩,把辫子解开又编上,编出各式的花样。我有一头漂亮的金发,是晚会上小伙子们目光的焦点……这一切,都在极短的时间内闪现,带给我极度的喜悦之情,我几乎要飘起来,和亲人们一同盘旋而上……

2.即便是在今天,越战仍然给很多美国人造成无法治愈的伤痛。麦克斯·罗宾森在战争中失去了左手,身上残留着四块弹片。在那场噩梦中,他也曾在死亡线上走了一遭。

那年的形势对我们极为不利,丛林中的我们简直成了敌军的活靶子,很多战友就在行进中被无声无息地消灭了。在一次小规模战斗中,高地上的敌军先后打退了我们三次冲锋。第四次,我和战友又冲了上去,我们不断跃起扑倒。向高地前进。在接近高地的一刻,我方的一阵迫击炮打压了敌人的机枪,我们抓紧这个机会再次跃起冲锋,刚迈出没几步,一阵“嗒嗒嗒”的声音把我放倒了,我“死”了。

我的意识飘离了肉体,先是一片漆黑与寂静。在每日听惯了枪炮呼啸之后,突然处于万籁俱寂之中,对我是莫大的安慰。而后,我看到我的肉体上有七个鲜血淋淋的枪眼(后来有四个弹片一直没能取出),但这并没有使我不安。在战场上,每一天心都悬在嗓子眼上,此刻的安宁最能令我放松下来。

接下来是不由自主地对往事的回顾,就像在放电影,老式放映机旋转的声响带动着一幅幅活动的画面。往事如同再次发生,把我带回到不记事的婴幼儿时期,有些是我也无从回顾的事情:学习走路、说话,不再尿床,而后是童年的池塘、蝴蝶和青蛙王子,牧场的蒿草没过了我的头顶,热风晃着麦子……山崖上印第安人的马匹,在长途跋涉中疲惫不堪的黄皮肤女人长长的辫子……

我还看到了少年时我在严厉的父亲的督促下晨跑的经历。我的新婚,我的入伍,这些场景在太平洋灰暗的波涛上方渐渐消失……这一切发生在极短的时间里,我只有静静地去品味,没能也来不及评判和停留。往事匆匆闪过,就如在生命中老去,这一刻有如一生。我心情平静,感谢上帝带给我这美好的一瞬,感谢我的“死而复生”,这是主赐予我的最好的礼物……

3.一位在车祸中差点丧生的卡车司机在被抢救过来后,对他的家人说了他去“天堂”的经过。

那天晚上从费城装货出来前,在酒吧小,坐了一会儿,遇到一个多年不见的老友,一高兴就多喝了点儿。上路后不久,就觉得酒意有点儿上头,我有点担心,努力集中精力,希望能坚持到下一个出口处。但是不行,我的头有点发沉,眼皮也在打架。在一个急转弯路口,我竟没有减速。车子滑倒在路的左侧,我眼前一片刺眼的光——一辆车向我撞来……

我陷入一片黑暗之中,觉得自己像根羽毛在飘动。这时候,我看到我的肉体就在下方,看上去血淋淋的,正被人从车厢里拖出来。血从我头上滴下来,碎玻璃划伤了我身体的多处地方,人们议论着。有一个好心人主动提出用他的车送我去最近的医院。我的行动极为自由,只要意识所往,我就飘向其处,所以我就像风筝一样随着那辆车到了医院。

在医院抢救室里,大夫和护士们为我做了检查。我的头破了,又失血过多,需要缝几针,然后输血,看来问题不至于太大。这时,我看到在我身旁出现一条通道,在通道的另一头隐现着光芒。于是我进入通道,并一直向前飘去。我的速度很快,感觉像飞机一般疾驰在死亡的天空,转眼就来到另一头的出口处。那儿是一座长长的虹桥,很高,伸到外面明亮的天空中。在虹桥前面站着三个人:一个是个瘦高个儿,面容清癯,但很和蔼,洋溢着爱的关怀;另外两个是矮个子,也像瘦高个一样和善,他们在欢迎我。但我还是很害怕,像面对自己不了解的人一样,有不自觉的担忧。

这时,我忽然开始后退,比来时要快数倍,而那三个人却一直在眼前,直到我跌回身体里再看时,他们不在了。我又看到了人间的灯光和医生的脸。

有部分学者认为,濒死体验是一种幻觉,而超心理学专家和部分科学研究者以及哲学家则认为,这些现象证明了死后生命续存的可能。20世纪初以来,伴随着濒死体验案例的不断出现以及越来越多的相关文章、书籍和报告的刊登和出版发行,使得濒死体验现象开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众注意力,也吸引了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例如:1972年的著作《通廊》;1972年,美国精神研究会的卡里斯·奥西斯与冰岛心理学家厄兰德·哈拉德桑合作出版了《死亡时刻》;1975年,雷蒙德-穆迪博士的著作《死后的生命》;1984年,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教授肯耐斯·瑞恩出版了《走向奥秘迦——探索濒死体验的意义》;2012年,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埃本·亚历山大三世将他的濒死经历与见解汇编成书《天堂的证据》出版。

死而复生范文2

王副局长端着茶杯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坐在皮圈椅上,他极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羊局长突然走了,该谁来接他的班呢?论排行,我这个第一副局长应该是不二人选。五年前局领导班子换届,老局长退居二线,羊局长因为在省里有后台,所以才爬上了局长的宝座,其实论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我哪点不如他?!

还是付副局长稳重,他连续拨打了几遍羊局长的手机,总是无法接通后,心下才开始暗自思忖:这羊局长带着家人去云南旅游,论理昨天晚上就该回来了,难道真的出了车祸?这回羊局长如果真的走了,谁来填坑补眼呢?在几个副局长中,付副局长年纪最大,干了一辈子的革命,如果能在退休之前去掉那个“副”字,风风光光地过几年局长瘾,也省得“付副局长”叫着,听着都觉得别扭。

最难过的莫过于办公室秘书小伍了,自从听到羊局长不幸身亡的消息后,他就到处打听,越听越觉得有鼻子有眼的。回到秘书室,小伍坐在椅子上发呆,看来羊局长之前许诺自己当办公室副主任的事情肯定要黄了,想到这点,小伍的眼泪便一滴滴地往下掉。大家在背后议论:这小子咋的了?嗬,调来才两年多,就跟羊局长有了很深的感情,真是难得啊!

在支部万书记的建议下,局领导班子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王-副局长刚开口发言,办公室秦主任推门而入:“羊局长到机场了,他的行程耽搁了半天,我已安排司机小吕到机场接人去了。”

几位开会的局领导面面相觑,好在大家都是见过世面的人,会议马上就变成了辟谣会议。付副局长的话掷地有声:“为了消除影响,一定要在羊局长回来之前查清楚是谁在造谣。”

经过一番顺藤摸瓜,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的过了一遍筛子,最后揪出了始作俑者――局机关做勤杂的临时工小郑。

原来一大早,小郑喝了点酒,想起羊局长某次批评他衣冠不整有损机关形象便大发牢骚,激动之余,咒骂羊局长出车祸不得好死,这话儿传来传去,最后竟然变成“羊局长遇车祸死了”。

死而复生范文3

5月2日,“大黄鸭”开始与公众见面。无数游客争相与大黄鸭合影“亲亲照”并上传微博。5月14日,“鸭蛋黄”惨剧发生。5月21日,巨鸭做好体检,证实无恙后,满血复活,重新与公众见面。

大黄鸭之亮相:

@做好少年: “愚蠢的人类” 我要笑死了。。。。。

大黄鸭之死:

@韩寒: 刚到香港就目睹如此惨剧。禽流感太可怕了。

大黄鸭之满血复活:

@香港海港城: 谢谢你们为我加油,我回来啦!

初夏胡诌一刻

@琦殿

粉丝96w级

男二号之所以人人都爱,是因为他没得到女主角,他大可以摆痴情喊承诺秀满身光环。因为他没机会经历恋爱关系的磨合,所以他会永远呈现出最不靠谱不真实的美好。别信男二号。

@苍南派

粉丝19w级

医科大学的朋友告诉我,早上闹钟响了,眼睛睁开要起床,可又不自觉闭上,再睁开就可能要迟到了。经过多年研究推断,他发现这是眼睛得了自闭症。

@眼睛长在屁股上

粉丝11w级

废弃物在自然界降解的时间,皮革需要50年,塑料袋需要200年,玻璃瓶需要4000年。你所谓的爱情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时间还不如一堆垃圾,所以不必太难过。

@一蚊丁

粉丝5w级

鬼差把我押到奈何桥边,却看到孟婆的手里没有汤只有一碗黑色块状的东西。孟婆看出我的疑惑:“冬天是汤,夏天是它,吃吧”,我尝了一口,嫩滑中带点甘甜,边吃边问这是什么。孟婆答:“同样能让你重新开始的东西,归零膏。

今天微博他最红

他的毕业设计仅花了7块钱,可乐瓶口套着气球,取名《越晃越大》。到底是让你惊艳?还是惊吓?当然不管你怎么看,也无法阻止这哥们在微博的热议程度。他的置顶微博更让你瞠目结舌,原来他就是那位抱十字架在深夜的北京街头奔跑的“裸奔哥”。他在微博直言:“这是一个缺少诗意的年代,才会害我去裸奔。”他就是来自中央美院雕塑系的厉槟源。

@Bella

4月下旬的Bella上市转发有礼活动已经结束。恭喜这两位幸运粉丝@小汤汤希望天气暖暖 @宅宅小被子 获得价值358元的粉色蛋形鼠标。其他没有拿到奖品的读者朋友们也不要泄气,继续关注Bella微博,转发有礼活动会持续进行,更多精彩好礼等你来拿哦~

@小汤汤希望天气暖暖: 新民bella的内容我很喜欢看的,对我的减肥和旅

游都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新民bella我每期都买的,我会永远支持你们的。

@宅宅小被子: 哇~很实用哦!分享给爱旅游的亲们~希望被抽中~喜欢可爱的鼠标~

神回复

@Xzibit-:只要你一句话就能让我从迷惘失神的状态中瞬间清醒,你是有多重要。

@上官哞哞哞哞哞:下面我找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做这道题。

@韩饭桶:一句话证明你看过四大名著。

@枪迷平原君:军师救我,妹妹救我,哥哥救我,悟空救我。

@五岳散人:每次给猫喂罐头、妙鲜包的时候,都觉得那东西真是太香了,总想也尝尝,但至今没好意思。有人尝过么?

@macanudo: 有点腥,少油缺盐不够咸香,btw,风干鸡肉更好吃,真的是嘎蹦脆鸡肉味,狗都抢不过我。

@刘春:把俞敏洪、王强和@徐小平 的故事搬上银幕,叫《中国合伙人》。把@任志强 和@潘石屹 的故事拍成电影,叫什么呢?

@刘烨:蓝宇

@KDS-外滩老克勒 :中国有没有原创的娱乐节目啊?

@Nedverosky: 新闻联播

@验算纸:想开家超市,可周围都是连锁的,给超市起个什么名字能瞬间打败他们?!

@大理慢生活客栈掌柜:超市入口

@都市快报:【灵隐明天开出星巴克】据@星巴克江浙沪 称,星巴克杭州灵隐寺门店将于明天开业。PS:菩萨拜拜,咖灰喝喝,中西结合。

@our80:阿弥陀佛,施主要来大悲还是超大悲?

死而复生范文4

[关键词]中西文化 爱情 死生观念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是相同历史阶段辉映于欧亚戏剧天空的大师。16世纪90年代,中西戏剧舞台上出现了两部以追求爱情自由不惜献出生命为主人公的经典名剧,那就是莎士比亚的青春爱情诗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汤显祖的至情传奇《牡丹亭》。它们至今仍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盛演不衰。由于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各自不同的文化生活背景,尽管两剧都是描写方爱情的典范,却体现不同的情态。《牡丹亭》深情执着、含蓄温柔,《罗密欧与朱丽叶》清新明艳、热烈奔放。归根溯源,两部剧作的人物形象是造成两剧不同爱情形态的主要原因。

杜丽娘与朱丽叶出身富贵,青春美妙,本应该尽情享受美好青春,但最后都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爱情自由的追求者。她们的性格形象鲜明,抗争精神彻底决绝,显示出比其它角色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虽然两人的塑造从文学渊源上看无甚关联,但却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从两人的爱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展出的不同特征,我们能一窥中西传统文化在女性角色身上的投影,在爱的缘起、爱的表达、爱的结局等方面,杜丽娘与朱丽叶表现出明显的中西文化差异。

一、爱的缘起的本质区别

陈寅恪的情论曾这样论述:“情之最上者,世无其人,悬空设想,而甘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丽娘是也。”(刘梦溪,学术思想与人物[M]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30~131.)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杜丽娘对于柳梦梅的爱,起源得非常荒唐,抑或无“理由”。

杜丽娘游园,无非是要为自己的青春找个寄托。而她游园最终所感受到的,是满目春光里的衰败与凋零;她看见的是冷漠的人生宿命:“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面对满园的春光,她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咏叹着春光明丽,她哀悼着锦绣年华,心灵深处对于青春的无法安放的无奈感令她无法释怀。丽娘的情思刚被撩起,却由于没有一个可以释放爱情的对象,终归化为空无,于是“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她并不是先有爱的对象再产生爱,而是先有了爱,再产生爱的对象。满腔情思千万绪,人间却无赏花人。此种境地,才是杜丽娘爱情缘起的最苦处。所以对于杜丽娘来说,爱人是谁、长相俊丑、出身哪般实际上并不重要,只因那柳梦梅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走进了她的梦里,便有了爱。杜丽娘有至情,似爱柳梦梅,实际是自恋,甚至仅仅是爱上了感情本身就可以让她在后来那般奋不顾身,死生相随。

与之相较,朱丽叶的爱情由来就显得“合理”、“自然”很多。她并没有凭空为自己设定一个爱人,也没有急切地期盼爱情,将爱情的追求与生命意义等同。直到与罗密欧相识在家族的舞会上,罗密欧的英俊深情深深打动了朱丽叶,她才与之坠入爱河。同时朱丽叶对罗密欧的爱也有精神层面的理由:两人都有进步的思想,认可人性自由的理念,笃信真爱无敌的信仰。所以他们一经相遇就山盟海誓、义无反顾——这与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第一次见面(无论梦中还是现实),处处透出的男女的需求就更不相同了。

二、爱情表达的异曲同工

朱丽叶她是一个外柔内刚的人文主义少女。她的爱从最初的羞怯回应,逐步发展为热烈似火的献身激情,以至毫无顾忌的身心结合,继而在期待与幻灭的交织中,义无返顾的走向身死情永恒的终章。她的爱激情四溢,充满了宗教式的狂热,爱情的表达方式更是大胆直率、温柔明朗。例如朱丽叶阻止罗密欧向月亮起誓:

“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是变化无常的……”

“那么我指着什么起誓呢?”

“不用起誓吧!或者要是你愿意的话,就凭着你的优美的自身起誓,那是我所崇拜的偶像,我一定会相信你的。”

连月亮都被直接排除在两人世界以外,在朱丽叶心里,爱的象征、崇拜的偶像只有一个罗密欧。这与这与西方人爱情表达直接精确、热烈排他的特点完全吻合。朱丽叶完全不顾家族世仇与宗教束缚,坦然地追求爱情,享受爱情、捍卫爱情,并最终以生命祭奠爱情,可以看出:在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不仅急迫而且充满信心、斗志昂扬地向封建伦理道德、宗教的禁欲主义宣战;个性至上、爱情自由的价值理念已经深入进步青年的灵魂。

而《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爱情表达方式更富层次感。杜丽娘的人物象形鲜明而复杂,在她身上温婉与刚强,活泼与苦闷,叛逆与软弱得到了统一,也惟其如此,她才那么地真实与可爱。作者真实细腻地描写了她的抗争精神的发展之路。杜丽娘作为名门宦族的小姐,她长于深闺,从小接受严格的封建教育,“嫩脸娇羞,老成尊重”。《惊梦》中的杜丽娘仍矜持温顺、娇羞无限。直到梦中幻景,现实难寻,杜丽娘才甘愿选择自我结束这“如花美眷”般的生命,将自己的一片深情永远留在这梦中的春光里。

但杜丽娘的死来只是她抗争之路的开始。杜丽娘她的游魂主动与柳梦梅再续梦缘——热情、大胆地向柳梦梅示爱,以“魂魄”的身份和情人“幽媾”。为情而死去,也为情而再生;为理想而牺牲,也为理想而复活。回到现实阳界的她,又坚定面对父亲对她爱情的百般阻挠。最终杜丽娘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感动了皇帝“敕赐团圆”,与柳梦梅成婚。这正是作者借杜丽娘对儒家重孝道和礼教的传统封建思想束缚的华丽突破,是社会、观众对生死至情与人欲合理的肯定与褒扬。

可以说,莎士比亚提倡婚姻自主、人性自由的“人文主义精神”,既有本能的冲动,也有破坏和毁灭原有思想体制的冲力。而深受陆王心学、李贽“童心说”等“异端性批判”影响的《牡丹亭》,渗透着东方文化对本体的探寻和感受的深情抒发——不是对人生、对世界的破坏、冲击,而是深情脉脉中的情理和谐。朱丽叶的爱大胆热情、明朗纯粹,这是人文主义思潮涌动下的水晶之恋;杜丽娘的爱则是深情含蓄、执着坚定,而这正是明代进步知识分子突破封建礼教的“至情”宣言。

三、爱情结局的匠心各异

朱丽叶与杜丽娘“生而复死” 与“死而后生”的结局,均凝聚着两位剧作家精心的构思,可以说是匠心各异,难分轩轾,展现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朱丽叶对待爱情热情决绝、勇于承担,然而命运的捉弄又显得那么令人无法抗拒。罗密欧因她的假死悲痛欲绝,服药自杀。看到身边死去的罗密欧,苏醒过来的朱丽叶觉得生无可恋,终也拿起短剑自刎。杜丽娘的为情而死并没有成为她爱情的结局,相反,汤显祖要用她的“至情”反抗当时社会的“至理”。于是杜丽娘的鬼魂浪漫地与柳梦梅再续梦缘,更为了与情郎长相厮守而还魂复活。接下来的她在现实世界中, 大胆而坚定,缠绵而执着:家宅之中,深情申诉;金殿之上,慷慨陈词;历经劫难、终得团圆。

朱丽叶的“生而复死’鲜明体现了西方文化的死生观念对莎士比亚的影响。首先就是所谓的“死亡与救赎”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说,罗朱之死与基督之死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所以他们的死亡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悲剧结局——他们用肉身的死亡交换了精神的解脱,死亡成了具有净化审美意义的某种仪式,借由次,真爱的力量得以升华。罗朱殉情还因为他们均秉承着基督教的“彼岸意识”。他们相信由生入死只是一瞬,信仰爱情而又拒绝缺失——这必然会让他们不自由毋宁死的“生”态度。只要充满激情,寻找到爱的光辉,死亡的阴影就不再寒冷。莎士比亚的艺术审美创造,使“灵魂窥见了坟墓后面的光辉”,“在地上获得被揭示出来的天堂”。(郭宏安(译),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75.)

反观杜丽娘的生而求死,只是一种解脱的形式——死亡的彰显正是她解决宗法伦理牵绊进而自由追求爱情的起点。也就是说,丽娘“为情而生”的前提是必须要先“为情而死”,不破不立。而这种死亡,更像是朱丽叶的“假死”。与朱丽叶的真正死亡相比,杜丽娘的“死”仅仅是一种手段,死亡不是归宿。生命空间扩大化和对人伦世俗的执着性才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汤显祖生死观的核心。正如汤显祖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这种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看似荒谬,但只要它的最终指向永远定格在“生的眷恋”,那么就永远会被作者、其他知识分子、广大读者观众接受。

中国戏曲倾向于圆满、团圆的结局,“至情”在貌似合理的情节中得到和谐的胜利。但归根结底,杜丽娘不是在今生而是在来世(复活可算再活一次)才找到幸福。这也可以算是皆大欢喜中的一丝苦涩回味,既突出反映出了汤显祖在儒家、禅宗、道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特殊文化心理,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中国文化看待生死的世俗性的特点。 (责任编辑:蒋晗玉)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华夏美学 [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袁行霈.中华文明之光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87-397.

[3]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17-525.

死而复生范文5

美国摄影师查尔斯·罗齐尔(Charles Rozier,以下称罗齐尔),在近30年的时间里,从日常生活中撷取了千余个瞬间,并将作品集结成一本名为《家庭音符》(House Music)的摄影集。他说,那些真正动人的时刻,都在最平凡的日子里。

寻找被隐藏的瞬间

罗齐尔生于1951年,学生时代的他像很多人一样喜欢摄影,爱摆弄相机,并热衷于为身边的人拍照。多年后,他形容这个习惯“像吸烟的人手上总拿着烟”,摄影让他觉得自在安然。说起《家庭音符》系列作品的诞生,颇有些“无心插柳”的意味。

1980年代后期,罗齐尔开始工作并建立了家庭,镜头关注的中心随之从朋友换成了家人。随着时间的累积,随机、松散地拍摄渐渐演变成严谨、有计划性的项目。他希望通过作品去挖掘那些被日复一日的生活所掩藏、却动人心弦的瞬间。

罗齐尔的作品不像通常意义的家庭照片,在他的镜头中,家人们相互陪伴,却也各自生活。他的镜头里有爱,也有失落;有陪伴,也有孤独。无论色调暗淡还是明媚,他镜头下的人物大多是面目平静,姿态松弛。他关注每个家庭成员独处时的状态,他们或仰卧、独坐、或是注视镜中的自己,表情或落寞,或平和,或振奋。家里的毛绒玩具、餐桌上的吐司都是他记录的对象。也许与他作为工业设计师的职业背景有关,他的作品显得冷静自持,没有汹涌的情感,也不见迫切的表达。但就像有人不经意地触动琴键,弹出一个音符,却让聆听者觉得似曾相识。

观察和等待

谈到摄影,罗齐尔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是“瞬间”(Moment)。对决定性时刻的成功捕捉,使他的作品呈现一种“意象性”,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气氛弥散在他的作品当中,引人联想、回忆、思考和感触。

学生时期阅读人文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和黛安·阿勃丝(Diane Arbus)的著作,对罗齐尔的摄影道路影响至深。前者提出的“决定性瞬间”被许多摄影者奉为圭臬;而后者坚持拍摄生活中不同寻常、甚至是丑的、让人厌恶的对象,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其成为摄影界的传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奠定了罗齐尔的创作意识和拍摄手法的基础,他对摄影的认识由此产生了彻底转变,对摄影使命的重新思考引导着他开始了约30年的拍摄项目。

关于如何捕捉每一个场景,罗齐尔坦言自己不知该如何解释,“因为从未摆拍,或刻意安排任何场景,”他说,“每一个场景都是先于我而存在,”自己所做的只是通过观察去发现那些看似平凡却具有弦外之音的时刻,那些充满真挚情感、十分有意义、但我们早已在生活中习惯到自动忽视的时刻,并用相机将它们定格。

一张好照片中,观者看不到摄影师的存在,这在罗齐尔的作品中同样适用。他告诉我们,在捕捉场景时,他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等待”。等待被拍摄的主体忘记镜头的存在,或者习惯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再试图去表现什么,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可能将被拍摄主体的真实性情展露无遗。他从这种捕捉中获得摄影的乐趣和成就感。

“陌生化”表达

罗齐尔执着于通过摄影作品去表现那些我们生活中所熟知的场面,因为在他看来,那表层之下蕴藏着生活的光芒,“无声胜有声”。他始终相信一些真正有意义的场景往往蕴藏在平淡如水的日子里。他将其视为摄影的真谛:撷取生活中那些转瞬即逝的片段,作为我们曾生活过的证明。因此好的照片在他看来,除却构图、用光等规则,更重要的是能表现出人意料的瞬间,或将我们早已习惯却不曾真正留意的片段予以展现,来触动观者的心弦。

正如俄国形式主义学者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所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就是这样,《家庭音符》里的每一幅照片,都将我们生活中无比熟悉却又常常忽视的瞬间定格,让读者重新去思考回味。关于“家庭”,罗齐尔通过照片为读者打开一扇又一扇门,比如“关系”:母亲与嗷嗷待哺的孩子,病榻上的父亲和正当年的儿子;比肩而坐却姿态各异的姐妹;风华正茂的女儿与渐渐老去的母亲……比如“个体”:在私密和放松的环境中,每一个人回归最本真的自我,如何独处,又如何与自己相处;比如生命和时间。

《家庭音符》作为一个主题,不仅重新赋予了这些零散照片以意义,也完成了一种时间性的集结。几十年的影像积累,将音符连成乐曲,谱写出时间是怎样划过每个人的皮肤。观看罗齐尔的照片,时常感到作品已经超越了“家庭”的概念,而落实到人本身。

死而复生范文6

【关键词】爱情;封建社会;死而复生;生而赴死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25-02

一、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他不仅在古文诗词方面颇有造诣,而且能研习天文地理、善于医药卜筮。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①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故事改编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全剧共55出,每一出都为后面的剧情提供了暗示。其大致内容是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黄金时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其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作,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最富诗意和魅力的作品之一。这是一部具有喜剧气氛的爱情悲剧,大致讲述了两位青年男女相恋,却因家族仇恨而遭不幸,最后使两家和好的故事。

二、传统文化对戏剧爱情观的影响

(一)《牡丹亭》

从汉武帝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树立了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专制”低位,我国古代人民深受儒家文化禁锢,讲究三纲五常,即使是对爱情的追求,也遵循“发乎情,止乎礼”。到了明代,统治者崇尚理学,追求“存天理,灭人欲”。因此,文学作品中“任何大胆外露的情感都受到封建礼制的压制”②。而汤显祖没有受到封建文化的腐蚀,成为了戏曲界反理性的杰出代表。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在丫鬟春香的陪同下,来到后花园,见识到了“姹紫嫣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③的种种美景,这番美景引得杜丽娘春心萌动,白日里竟做起了。汤显祖借杜丽娘的行为,表现了其对三纲五常以及礼制的对抗,展现《牡丹亭》对自由爱情的向往这一主旨。其后的《惊梦》《寻梦》《欢挠》三出戏,杜丽娘沉醉于与柳梦梅的欢爱之中,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时代,这在迂父迂师看来是大不敬的,但在汤显祖看来这是“情深所致”,这显然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的极大抨击。

杜柳的爱情虽发乎性,但最终还是止于了理。在杜丽娘还魂之后,杜柳的爱情受到了封建家庭大家长杜宝的反对,戏曲最终还是以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干预,赐婚杜柳,才最终得到团圆的结局。这些现象,无外乎体现了作者依然对这个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他的作为改变封建社会,打破对“人性的蔑视”的思想,然而这些终是幻想。

(二)《罗密欧与朱丽叶》

14世纪至17世纪,欧洲盛行“文艺复兴”运动,这一时期,提倡“人文主义精神”,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罗密欧与朱丽叶》便是创作于这一时期。但此时资本主义尚在萌芽之中,封建思想仍旧占有一席之位,莎士比亚立足于“人文主义精神”,反对神学思想的迫害。

剧中,朱丽叶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努力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在窗台幽会时,朱丽叶告诉罗密欧“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名吧;也许你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莱特了。”这是她对家族的公然背叛,她不在乎神学思想的诅咒,不顾忌封建礼教的束缚,在她的心中,唯有“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才是应有的信仰。然而命运还是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在得知罗密欧的死讯后,朱丽叶选择了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人文主义思想对人性的讴歌,对自由爱情的赞美。

与《牡丹亭》中的妥协性不同的是,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主人公不再向世俗妥协,他们不追求统治者的干预、不要求大团圆的结局。

不论是《牡丹亭》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当代主流思想的影响,即使是反对的声音,实际上也是彰显了一种无声的影响。

三、作者的爱情观

(一)《牡丹亭》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记》中曾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他认为那种一往情深、超越生死的爱情绝不是普通的世俗爱情,这都是“情之至”的结果。而这种“情”可以跨越时空、跨越生死,最终山岳都为之动容,所有的情感得以团圆。因此,在《牡丹亭》中作者便根据这一爱情观,塑造出了杜柳的爱情故事。杜丽娘中遇见柳梦梅并爱上他,此乃第一重“情”,不知所起,一见钟情。而后,杜丽娘在思念柳梦梅中郁郁而亡,这是第二重“情”,“生者可以死”,为情而死。最终,杜丽娘为了这段情复生,这是第三重“情”,死而复生。

(二)《罗密欧与朱丽叶》

与《牡丹亭》的“死而复生”不同,《罗密欧与朱丽叶》追求的是“生而赴死”的爱情。朱丽叶出生于名门望族,其家族与罗密欧所在家族一直为世仇关系。戏剧中朱丽叶放弃了世仇,背叛了家族,为了可以与罗密欧长相厮守,她喝下了假死药,这是她爱情道路上的第一次赴死。而后,在得知罗密欧的死讯之后,她果断的将匕首刺向了自己的心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爱从生到死,这是她爱情道路的第二次赴死。

其实,不论是“死而复生”还是“生而赴死”的爱情观,都展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反抗,对追求自由爱情的赞美,以及对爱情的美好讴歌。

四、结语

爱情是爱一个人的感情,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最奇妙的感情,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感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人通过撰写不同的爱情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因此从爱情观的角度比较《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纵观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比较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爱情观点,从不同戏剧中爱情观的角度出发,找寻其不同所在,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中西爱情观的差异。

注释:

①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538-563.

②王葵.文学作品中看中西爱情婚姻观的异同[J].语文建设,2016,17.

③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54.

参考文献:

[1]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2]王葵.文学作品中看中西爱情婚姻观的异同[J].语文建设,2016.

[3]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4]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喜剧悲剧集[M].朱生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5]万士周.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的影响力――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体现[J].青春岁月,2012.

[6]李欢.中西文化互观下的《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