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心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心理

中学生心理范文1

一、中学生已经部分具备进行写作的有利心理条件

中学生的写作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构思能力随其变化而逐步形成。学生平时有了生活感受可以写成作文,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了留心生活、注意积累、正确认识、及时表达的一些习惯。每个人手头几乎都有生活札记本,也有不少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是他们表达心声的伙伴。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感性认识,例如在写《牵挂》的时候,他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自己的父母,心中有了父母关心自己的实例。例如在写《绿色生活》时,就想到自己用环保袋的问题。学生建立了一些写作文的方法和技巧,这为他们写作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学生接触作文知识之前,头脑中就已形成了许多影像概念(也许有的还很模糊),为进一步写作提供了心理准备。

二、中学生写作心理障碍分析

1.意志障碍。学生意志品质,对实现教学目的、教学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认为作文难写的学生,往往不是由于智力问题,而是意志力薄弱。其具体表现为这样几点:

缺乏写作的自觉性。人的意志受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影响,就写作困难生中的多数而言,往往缺乏理想、目的,往往认识不到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写作只是为了应付,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社会、家庭等外界一些微小的刺激都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干扰,使之大大地减慢完成写作的速度和增加误区的数量。

缺乏写作的坚韧性。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意志力的培养只有在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中进行,离开困难,砥励意志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没有什么习惯可言。

2.情感障碍。教师或家长对学生提出合适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可是,有的学生写作基础本来就薄弱、知识面窄,然而教师或家长却要求他们和尖子生一样,在相同时间内完成同样的写作任务。而在同样的时间内,这些东西往往是离他们想象的较远、无法全部接受的。由于脱离了他们的实际,所以心理负担过重,抵触情绪萌生,从而导致了他们害怕写作,甚至厌恶写作。

三、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动机

1.激发写作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兴趣是在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有写作需要的人,可能先对某文章中好的词句发生兴趣,当掌握了一部分后,又会对语段及篇章感兴趣,进而大量积累。

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自身强烈的表现欲。学生大都有参与的意识,不但要让他们投身生活,大胆表现,还要让他们积极参与评改自己的习作,如让学生《班干部的竞选》《一次演讲活动》《星空的遐想》等作文竞赛。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抓住学生爱表现的心理,不断培养参与的意识。会产生极大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从而了解更多的知识以及它们的实用价值。

第二,名著名作家的效应。学生通过对古今中外名作家写作过程的了解,了解他们探索写作规律的曲折道路,热爱写作,献身写作的精神,处理写作中问题的技巧,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写作兴趣。

第三,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写作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据调查发现,在中学生最喜爱的学科的各种影响因素中,“教师引导得好”居首位。

2.强化写作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促进学生写作心理转变。写作动机一般来源于下列三方面:

第一,求知欲,即来源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例如,学生知道了一个新词,就想知道用在什么样的句子中,继而写作一句话或几句话的表达,从而产生了解有文采的文章的欲望。

第二,明确的目标。写作过程中,目标越具体越好。每堂课都应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教师应围绕这个目标去创设写作情境,探索实现目标的途径,促进学生写作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正确的评价。教师批改作文时,应正确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成功与不足。课堂上适时的表扬也可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

中学生心理范文2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的健康不仅要求身体健康,更要求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取得成功的基础,更是他们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然而,目前我国在校的中学生却暴露出了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如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缺乏坚韧的毅力和抗挫折的能力,心理素质水平较低等。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的甚至对他人和社会都产生了不良影响,而且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孩子今后将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因此,现代教育应该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关注心理健康。庆幸的是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问题已日益被学校、家庭、社会所重视。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老师,本文对影响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因素

中学生生活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他们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也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

1.家庭环境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首要因素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如果家庭教育不良对子女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就会产生不良影响。据2004年《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如:有的家长自身心理素质差,患得患失等;有的家长教育子女方法不当,把自己的理想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还有的家长目光短浅,把孩子的思想引上歧途等等。

2.学校环境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环节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的整体环境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老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状况也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有的教师的心理教育的能力不强,甚至部分教师本身心理品质也有一些问题;应试教育“一切向高分看齐”等认识上的偏差,会使学生神经紧张、恐学情绪严重;有的学校即使有心理学老师,但为了升学率,这些老师的职位往往也是形同虚设,没有开展正规的心理学课程,也没有正规的心理辅导。

3.社会环境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

社会环境的差异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影响也较大。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有一种心理倾向,即评价一个人的素质往往只看知识,技能和道德,而忽视心理,有的心理素质甚至被“禁锢”。另外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明辨是非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信息的影响。社会上所传播的一些不良信息,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无时不在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导致一部分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另外,由于自身遗传方面、生理方面的个体差异也会导致个人心理素质的差异。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有的学生不能适应生理和心理的较大变化,会变得敏感、多疑,甚至产生青春期闭锁心理。

二、培养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对策

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心理素质教育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优化整合社会力量以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同时也需要中学生自身的努力。

1.加强家庭教育,形成良好心理品质

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是形成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所以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团结和睦、尊老爱幼、勤俭节约、敬业奉献、乐观向上等等;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应统一认识,既不应过分溺爱,也不要过于严苛,应该把握好度;同时父母也应多学习关于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用自身的言传身教促进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2.加强学校教育,培养心理调适能力

学校是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和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首先学校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环境,形成积极的社会心理氛围。如建立正确的校园文化观念、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以及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等。其次,学校应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加强教师心理知识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造就一批具有良好心理素质且热心心理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再次,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订针对学生的帮助计划和具体措施;开设心理课,组织课外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建立心理服务机构,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帮助心理基本健康的学生克服心理弱点,促进心理正常发展,帮助存在某些心理问题的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培养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卫生习惯。最后学校还应加强对家长的心理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3.加强社会管理,营造良好氛围

首先,社会应该改变对一个人的素质的评价观念,评价一个人不仅要看他的知识、技能水平和道德品质,更要看他的心理素质状况,提高学生对自己心理素质的重视度,促使学生主动去改善心理品质。其次,对社会媒体应该严加规范,社会媒体应多向公众传播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信息,同时政府也应从法律上督促媒体加大对暴力、恐怖等镜头把关的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中学生远离不良诱惑,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锻炼个性心理,提高心理品质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固然重要,但内因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所以作为中学生在积极配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心理教育的同时也要在学习、生活中主动锻炼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正确地看待成败得失,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这样才能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塑造起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中学生心理范文3

关键词: 逆反心理 特点 表现 形成原因 对策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式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具有强烈情绪色彩,具有对立性质或者否定性质的心理倾向。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特点分析

1.情境逆反。当中学生遇到某种情境与当时需要不相称或正相反时,就会产生这种情境逆反。

2.自主逆反。当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或者人格受到质疑时,产生消极甚至愤怒的情绪,遇事反其道而行,以示不满。

3.超限逆反。当今社会很多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如今独生子女心理压力较大,有些家长或者老师设定的要求超出他们可以承受的范围,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

4.禁果逆反。人都有好奇心,中学生的人格还没有完全定性,他们的好奇心非常强烈,喜欢模仿明星的衣着打扮和行为等,喜欢标新立异,彰显个性,如喝酒、抽烟扮酷等。

5.平衡逆反。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到叛逆期,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所以有时容易与父母、老师发生冲突,产生“对着干”的情绪,哪怕父母、老师的观点与学生是一致的,也会故意表现相反态度,以示自己的不合拍,满足心理平衡。

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逆反心理非常普遍。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身心发展等内部因素,又有来自环境与教育影响等外部因素。

1.学生身心发展特殊时期的原因。中学生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矛盾是很不稳定的时期。

(1)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但是不少教师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老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老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2)强烈的好奇心,特别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使他们对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

(3)行为和思想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他们开始喜欢争论,对生活中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总愿意独立地衡量是非、判断曲直。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常用批判的眼光审视。

2.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有些教师的观念跟不上时代步伐,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是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强制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

(2)有些教师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处理问题时常常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措施。

(3)有些教师自身言行不一,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但自己的行为表现却是另外一套。

3.家庭和社会的原因。

(1)家庭破裂使得一些学生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形成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心理;可能导致学生执拗、暴躁、易冲动、刻薄、自私等不良心态产生,稍不如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

(2)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多种多样,特别是当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逆反心理。

三、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对策

1.正确的认识是解决问题的思想基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应面对现实,并正确引导其向创造性思维方向转化和发展。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3.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克服逆反心理。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自我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并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

4.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

中学生心理范文4

关键词:逆反心理;成因;对策

影响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主观因素和外在因素。

一、主观因素

中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首先与其自身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能力有关。

(一)中学生由于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的增多,认知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思维方式已超出童年期简单的正向思维,逐渐掌握了一些逆向思维方法,这些思维的形成及快速发展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可能和心理基础。

(二)对立情绪的产生。中学时期是人的生理开始发生明显变化,大脑发展趋于完善,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行为等逐渐形成的阶段,也是中学生自我定位、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中学生总喜欢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行事,不愿意接受来自家长和老师的约束和要求。

(三)自身认知能力的偏差。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与小学相比,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强烈的社会独立性和“成人感”,这种独立性使其自尊心,好强心增强,有时又不能用正确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尊严,尤其当遭受失败挫折后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对同学、老师家长的帮助不屑一顾,甚至会把大家的劝说看成是“关、卡、压”,因此故意与身边的人唱“对台戏”。

二、外部因素

(一)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家庭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场所,家庭中不同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教育观念陈旧加上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单方面盲目地要求孩子,这些方式和压力如果得不到正确方法排解时,会在情感上产生抵触心理,从而造成逆反心理。例如:有些家长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不动就辱骂孩子,甚至打孩子。还有些破裂的家庭也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的失落感,在家庭中孩子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和鼓励,容易造成孤僻的性格,比较敏感,心理脆弱。

(二)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也会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比如:教师教育指导思想上的偏离、教育方法上的不当。一些教师不认真探究教育的有效方法,在施教的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和需要,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只凭主管意识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不问青红皂白采取的过激的惩罚方式。如:辱骂、罚站、赶出教室等行为。这些不当的处理方法极易导致学生逆反。

(三)错误的社会舆论。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加广泛复杂,内容渠道多种多样,但影响较为普遍的就是错误的社会舆论。如: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把尊重老师看成是“拍马屁”,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反映问题说成是“打小报告”“出卖朋友”,这样的舆论既给学生认知活动造成困难,还会使同学与其他人的人际关系不和谐,长此以往易造成逆反心理。

由此我们发现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多方面认真研究,正确对待寻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四、学生主观上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对事态度

首先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全面提高客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正确对待老师、家长的批评教育。遇事要冷静判断分析,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要耐心倾听,合理的需要虚心接受,不理解的可以相互交流,以便在学习生活道路上免滔覆辙。即使偶尔老师家长冤枉错怪了你,也更改原谅他们的错误。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五、家庭方面

首先有些家长需要改变传统的简单粗暴教育方式。平时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多鼓励、安慰。平等对待孩子,宽容对待他们的有些偏激行为,心平气和的进行交流沟通。其次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也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理性的调整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再次:家长要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创建幸福美满的完整家庭,感化子女健康快乐成长。

六、学校方面

首先部分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勇于自责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于有些道理需要老师反复讲,经常讲,讲明白,讲透彻,以理服人。其次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比如在解决学生犯下的错误时,应该做到换位思考,冷静分析,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找到问题的根源,多些冷静,少些脾气,严肃而不失尊重,批评而不失风度。第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在平时的教学中多采用民主的工作方法,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理解尊重学生,善于用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用情去感化他们。

七、社会方面

中学生心理范文5

一、厌学问题

厌学症是由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中学生患病率最高。其内在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消极的情绪体验,自我认识有偏差,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着消极的作用。探讨中学生厌学症的形成原因,消除中学生的厌学情绪,根治厌学症是现今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心理准备,再加上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角色地位的误认,使他们认为自己被“筛”下来了。因此,为求心理平衡,他们有意识、无意识地厌恶或逃避学习。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1.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但也不能完全地抛弃应试教育中的优点,要结合现代素质教育中的优势,使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完美结合,做到优势互补。2.要改变学生的地位。我们应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教育的目标是学生,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教会他们如何去正确处理问题。教师作出正确的引导是必要的,但引导时要适时、适度,避免取而代之,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师,还要经常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增强情绪调控与自律、自理能力,从而使学生摆脱厌恶学习和逃避学习的心理。3.要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首先要唤醒学生自我向上意识;其次教师要树立新型的教学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次要让学生感受关爱,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还要为学生创设表现、发挥特长的舞台。教育者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等问题给予关注和指导,杜绝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要适当帮助学生分析成绩不良的原因,允许学生有差异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适应新环境、自强自主的能力。当然,学校、社会和家庭要形成合力,这在处理学生厌学问题上是非常必要的。

二、自卑心理

大多数学生在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比较时,常常觉得自己的成绩不理想,往往把责任归咎于自己“笨”,智力水平低,基础差,因此对学习缺乏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我认为,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并不是学生“笨”,智力水平低,而是教师在备课时并没有完全照顾到此类学生,且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我们要注重因材施教。虽然个别学生确实基础差,对学习也失去了信心,但是,我们应从心理教育入手,尽量调整这些学生的心态,让其看到自己的优点,对自己充满信心。教师正确的引导,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可以让他们有勇气去面对各种困难。同时可在班内设立各种学习活动互动小组,让学生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样不仅能增强同学间的友谊、班级的团结,而且也使这类学生看到了希望。教师应时常鼓励学生遇到问题要多问,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无论问题深浅与否,只要不懂的就应该去问。通过教师的心理辅导,学生们就会认识到:大家应互相帮助,和谐相处,共同进步。这样,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就会增强,从而也能让他们走出自卑的阴影,建立起“其实我也不比别人差”的自信,这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管理学生时,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充分赏识。所谓严格要求,就是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这一切源于对学生的爱。所谓充分赏识,就是对学生要多尊重、多理解、多宽容、多激励。教师必须正确地比较和评价学生,既横向比,又纵向比。评价学生要客观公正,多进行鼓励性和肯定性评价。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后进生,教师不能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要像寻觅火种和开采金矿一样,努力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千方百计使其燃烧。通过随时随地的教育,点燃他们发奋进取的火焰,帮助他们排除学习中的障碍。以上是本人对在校中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作出的浅薄论述,其主旨是以青春期中学生心理教育和现代素质教育及应试教育中的优势互补为主,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潜能,重新塑造自我。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把学生当作一个个生命个体、一个个发展中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需求,鼓励他们开创新的生活,致力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康素质,让心理健康教育步入科学性、个性化、普及化的发展轨道。

中学生心理范文6

    一,学校适应不良型的心理问题;

    二,强迫型的心理问题;

    三,抑郁型的心理问题;四,焦虑型的心理问题;五,恐怖型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适应不良型 学习适应不良型是中学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型障碍。中学生往往由于学校适应不良严重影响学习,更不上班级,甚至造成中途休学或辍学。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生理功能三个方面。

    (1)情绪方面。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厌烦、退缩等是常见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上课注意力涣散,思考乏力,听不好课,做不好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搞上去,产生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或呈萎靡状态;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惹,依赖性增强。

    (2)行为方面。学习适应不良的同学均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学习能力良好,成绩不错,适应不良后学习能力受到抑制,产生学习困难,上课无法做笔记,记忆力下降,作文写不出,稍复杂的题目无法解决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无目的地摆弄小物件或发呆等。第二,社会性退缩。与同学交往减少,学习、生活活动也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体育课也提不起劲,成为同学活动的旁观者,游离于同辈群体之外。第三,品行絮乱。行为违反与年龄相符的社会规范和准则,如逃学、斗殴、说谎、偷窃、抽烟、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还有些学生活动过度,寻求快乐和刺激,如沉溺于电子游戏机、不遵守纪律、袭扰他人。第四,行为倒退。行为像儿童,学习无目标,活动无计划,喜欢儿童游戏,不合群但不是因为退缩,而是和同学玩不到一块,谈不到一起。

    (3)生理功能方面。表现在上课头昏、脑胀,入睡困难,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身体检查则没有特定的躯体问题。

    二,强迫型 这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问题。自己能意识到这些表现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摆脱,深为焦虑和不安。它对同学的学习、生活和在校适应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应及时接受辅导。具体表现为:

    (1)强迫观念。如脑内反复回旋某歌曲的旋律、别人对自己说的话;作业或考试后总觉得写错了字或做错了题,上学路上总疑惑忘带书或文具;总是担心考试失败、挨老师批评,担心自己会发胖;看到小刀就会想到会割破手;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如“1+2为什么等于3”、“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无实际意义的想法。

    (2)强迫冲动和强迫动作。如在考试时,总觉得想要大小便,但并不去上厕所;看到老师或父母总是想辱骂、吵闹或打架,但表面上却顺从平静;反复检查自己任何一次作业或试卷;总是在路上数石块数或步数。

    三,抑郁型 这是有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持久的情绪低落状态为特征的心理问题,常伴有焦虑、沮丧、压抑、苦闷、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有这类心理问题的同学一般能基本适应学校生活,但心理压抑、情绪苦闷,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危害较大。具体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