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范文1

一、教师直接引导聚焦核心问题

先由学生在课堂上散点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最感兴趣最想解决的问题,核心问题得以聚焦。

案例:《背影》(莫晓燕)

师:同学们初读课文,你有哪些问题?(学生先后提出了10个问题。)师: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大家一起关注一下这些问题,看看这一节课相对而言,大家比较集中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生1:第2个问题和第7个问题。生2: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生3:文中作者四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师:好,那我们这堂课就一起来找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二、从标题入手线性排序学生问题,聚焦核心问题

案例:《走一步再走一步》(熊黎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试试对文章的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提问,你们会有那些问题啊?生1:谁走一步,再走一步?生2:在何时何地走?生3:为什么走一步,再走一步?生4:怎么走,走得顺利吗?生5:这个标题有何含义?生6:为什么走完一步,还要再走一步? 生7:如果不再走一步会怎么样,哪一步更重要?师:大家看看能把这些问题从易到难进行排序吗?生:1-2-4-3-6-7-5。师:所以我们这堂课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在问题化初始阶段的课堂,我们基本上是采用的这个方法,先对题目进行提问,然后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排列,最终指向核心问题。

三、从标题出发分类提问,选择重要问题串联整合形成核心问题

案例:《曹刿论战》(李帆)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标题“曹刿论战”,你能把它分成哪几个部分?生1:三部分,分别是:曹刿、论、战。师: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就每一部分来提问吧。生2:曹刿是个怎样的人?生3:曹刿是谁?生4:为何论?生5:怎么论?生6:和谁论?生7:何时何地论?生8:什么战?为何战?怎么战?生9:战的结果如何?师:哪位同学能将重要的问题串成一句话吗?生10:曹刿在怎样的战争中如何论战,由此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样一个简单的分类后,再请学生找出认为每个部分中最重要的问题,学生分别指出是“曹刿是一个怎拥娜恕薄霸趺绰邸薄笆裁凑健保ㄆ渲性凇罢健闭庖徊糠钟行┬碚议,部分学生认为是“怎么战”,后来统一意见为“战”是“长勺之战”,是曹刿活动的背景),三个问题呈现出来后,教师请学生把这三个问题串联成一个大的问题 ,学生们给的是:曹刿在怎样的战争中如何论战,由此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基于文本特点整合学生问题,筛选出核心问题

案例:《沉船之前》(熊黎鸣)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针对这篇电影小说的很多矛盾处进行了质疑,你们组能派代表来复述一下小组的问题吗?生:我们觉得是问题4―第20段“自从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差不多已经过去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应该是上帝对这艘船上每个人的恩赐”,明明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上帝给予的是死亡,怎么成了恩赐?师:好,那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问题化阅读学习趋向成熟的课堂上,我们通常会结合文章最大的特点让学生进行定向质疑,然后把问题整合,放在学生提出有效问题后进行。例如质疑矛盾处,学生的问题更集中,学习也更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范文2

[关键词]:语文、导入、学生、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启动原有认知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启动原有认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景色美不胜收。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现在让我们再来观赏一下老舍老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吧!”

二、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

三、情境导入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道: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自此至57岁逝世,其间二十余年全是聋疾为祟的时候,然而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段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创作,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

四、抓住文题,激趣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五、巧设圈套导入

无论是道理还是知识的学习,如果能让人亲身体验,定会长久不忘。这种注重学生体验的思路,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闪光点。因此,如能在导入环节中运用新奇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一番知识的内涵,势必会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快乐。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前,我先做了个调查:“孔子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要实事求是。下面请本着实事求是态度,没预习课文的请高抬贵手。”几个同学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叫起了其中一位:“很好!请根据文章标题猜猜本文的内容。“他果然中了我的圈套说写了作者到山中拜访了一位隐居的好友,并和他作了愉快的交谈……我郑重其事地总结道:“说得很好,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流畅生动。可是大家说本文作者所拜访的朋友是人吗?”“不是,是自然界的景物!”……这样一来,那些没预习的同学都恍然大悟,明白了今天所学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设置悬念导入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前导入;导入艺术;重要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意识尚不成熟,注意力极易被其它无关紧要的事物吸引,因此,做好课前的准备及课程导入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及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或者采用别开生面的角色扮演来活跃课堂的氛围,这些都可以在引入阶段来进行。

一、初中语文课程导入的重要性分析

课程导入是指在课程开始时教师所使用的技巧及方法,极具趣味性的课程导入可以很好的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反之,则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课程导入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信息量及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个人的语言魅力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去参与、去思考。传统语文教学中,板书导入、直接讲解等形式会使得学生非常的被动,无法吸引学生自发去参与语文教学。其次,重视氛围的营造。信息化教学的建设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吸引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兴趣,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十分有利。

二、初中语文课程导入的方法及艺术

1、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

2、情境导入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道: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自此至57岁逝世,其间二十余年全是聋疾为祟的时候,然而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段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创作,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3、抓住文题,激趣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4、巧设圈套导入

无论是道理还是知识的学习,如果能让人亲身体验,定会长久不忘。这种注重学生体验的思路,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闪光点。因此,如能在导入环节中运用新奇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一番知识的内涵,势必会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快乐。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前,我先做了个调查:"孔子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要实事求是。下面请本着实事求是态度,没预习课文的请高抬贵手。"几个同学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叫起了其中一位:"很好!请根据文章标题猜猜本文的内容。"他果然中了我的圈套说写了作者到山中拜访了一位隐居的好友,并和他作了愉快的交谈……我郑重其事地总结道:"说得很好,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流畅生动。可是大家说本文作者所拜访的朋友是人吗?""不是,是自然界的景物!"……这样一来,那些没预习的同学都恍然大悟,明白了今天所学课文的主要内容。

5、设置悬念导入

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总结:课程导入艺术的有效运用关系到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不同主题的教学背景下,课程导入艺术的选择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教W工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灵活的运用语言艺术、体态语言意识及教学方法,从多角度为学生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充分的了解并尊重学生,让学生自发的参与到语文教学工作中,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保障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范文4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的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需要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掌握和接受信息方面,通过大脑主动说明、主动选择以及推断、组合直至存储有用信息。即具有主动性。第二,以学生为主体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协助其吸收和消化知识,充分挖掘学生特长,给予学生以鼓励和肯定。第三,学生是教育资源,同时又是教育的受体,教师需要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课堂发展成为依赖于学生的课堂。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指导教学方法

1.明确阅读教学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尊重学生的学习感悟,给学生以更多表达自己的机会。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变得没有目的性,在课堂上也就缺少主人翁的地位,也不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以阅读课文《济南的冬天》为例,根据新课改的课程标准要求,文章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并在朗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会济南冬天的美,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在阅读中,老师的阅读指导设计要围绕体现教学目标而进行。老师先介绍济南的许多名胜古迹,继而辐射到祖国的大好山河,作为主人公,拥有这些山山水水的自豪感。再让学生去阅读这篇课文,从中感受济南冬天的美,自觉提升自己的审美观,并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设置有梯度的阅读问题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需要教师正确地设置问题并加以引导。问题的设置在难度方面极难把握,要么太大,要么太小。这实际上源于语文教师对教材要求的把握不够,却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严重影响。那种明显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问题属于小(简单)问题,没有设置的必要性,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教师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问题就太大太难,没有梯度,学生极难回答,会打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中,设置问题时,正是采取篇名所说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层层深入。在探究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时,就需要设置过渡性问题1:“文中我的童年脱险经历是怎样的?”再设置难一点的问题2:“怎么脱险的?”设置这样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求知心理阅读,在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之前,学生是绝对不会放弃阅读的。

3.重视整体学生的参与

以学生为主体,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不仅仅是一部分学生参与其中,还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去。不过这并不等于课堂放牛,完全只是重形式不重内容。所以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欲望的同时,要兼顾教学目标的实现。还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基本上学生都有亲身体验,这就是发力点,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但是参与并非几个人讨论讨论,而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即便不是讨论,独立思考也是一种参与。阅读之后,每人都可以说说自己的体验,和原文的观点有哪些出入等。教师一定要突破传统满堂灌教学方式,而是要创新,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欲望。

4.注重整体感悟的引导

大部分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总是将完整的知识进行拆分,还有些教师重视基础知识方面的字词句段的拆分讲解。这种做法表面上看细化,能够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功底,实际上却没有做到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悟。在《春》《紫藤萝瀑布》等这些优美散文阅读学习当中,更是要注重整体感悟的引导,例如《春》中的“新”,新在各种各样的花和草。《紫藤萝瀑布》不是瀑布,确写成了瀑布,是视觉感悟等。只有在整体感悟作者所描绘的景物之美以及所运用的语言修辞之美,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就需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情感。在阅读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先粗读后精读,让学生主动地体悟文章的精美之处。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材;人文教育;知识观念

伴随着中学语文教育的不断深入,其教育现状的不足之处也愈益凸显。语文教学作为学校知识教学体系的三足之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其大多内容围绕应试而展开,削弱了对教材中人文因素的挖掘,缺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本文基于此现象,对教材中人文教育进行阐发和梳理,使得教育研究者对人文教育有更明确的认识。

一、语文课程中人文教育内容概述

(一)人文教育的概念

早在古代,中国和西方已有“人文”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易经》。《易经》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1]显然,早期的“人文”一词是与“天文”相对的概念。可见“人文”在提出时就已经表明其一个功用就是化成天下,即通过对于人性和社会各个阶级的观察考究,把握内在联系,通过施行的一系列总的教育来教化民众,直至化成天下。可见,我国古代“人文”的核心是对人的教化以期实现社会大化而成。西方的“人文”最早出现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古希腊以其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民主为西方近代文明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文献典籍。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者把人性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人开始成为独立的个体,脱离了神的枷锁而存在,在这一时期“人文”内容大大丰富,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立性,人性的自由,个性的发展。

(二)人文教育的内容

人文教育内容就是塑造培养人性,提高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人作为独立体的认识自身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上述三种关系延伸出来的人文教育内容就包括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信念是指人对于自身生命体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一些理念信仰。道德教育就是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通过语文教材中道德教育事例形成道德观念,教师并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道德观念外化为具体的外显的道德行为的过程。生命教育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对于生命体的正确态度与认识,这里生命体不仅包括人类还包括自然界中有生命的其他物种,并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中所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语文教材中人文教育内容的构成要素

(一)人文知识

陈思和先生认为学校教育分为技术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知识的教育。技术知识是外加于人的知识,而人文知识是指对于人本身生命体的一种熏陶,它不是显性知识,而是隐藏在文学读本中的人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需要学生仔细分析来获取的知识。通过对于人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本身的存在和价值意义,体验生活,追求人生理想。如七年级上册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所体现的思想一是如何去克服困难,转危为安,二是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的引导教导孩子。这篇课文就透过这个小故事体现人生的哲理,它是人文教育内容的体现。

(二)经典阅读

经典它不仅是一个时代的名作,还是它之后时代的名作。在语文学习中尤其重视经典选读,语文教材选择的课文也都是各时代的经典名著。中国有史记载文明达四千年以上,历经千年沧桑,垂范后世的经典更是女数不胜数。中国著作,远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语》、《诗经》,到中原鼎盛时期的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近至近当代《新闻两则》。各种题材繁多,诗如李白杜甫等之作,或雄浑或飘逸或低沉或沉痛;赋如司马相如等名作、词如苏轼柳永之语、曲、小说,新闻等众多。此间文言文,白话文点缀其中。语文教材是弘扬本民族文化的大舞台,所以都是以“本国”精典为主,恰当的引用外国的经典名著,如契诃夫、莫泊桑等人的作品[2]。取材精准,用之有度。经典文选是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经典学习,对于名人、伟人的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其思想闪光融入学生个人思想体系,正确引导学生培养情操,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素养。

(三)文化意蕴

语文人文教育中应重视文化意蕴,教材编写中力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古代的技艺成果。初中是中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教材应承担起培养学生性格、性情,使学生走入优秀的传统中国文化中,增强学生的本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这种文化传统包含政治、经济、思想、社会风土人情、律令职官、天文地理等方面。语文涉及题材应精而广,博而深。

三、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可以利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 学习《走一步, 再走一步》这篇课文,就是要学生领会在人生道路上总有一些让人无法预料的困难与挫折,但是应该学会“走一步,再走一步”,再大的困难都会被解决;学习《散步》这篇课文,就是要学生领悟家庭中亲情的可贵,培养学生对亲人关爱的珍惜;学习《老王》《信客》这篇课文,就是要学生体验生活在最低层的普通人民的淳朴、善良和默默无闻的美好品质;学习《背影》这

篇课文,就是要学生学会与父母相处,要记得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对他们时刻怀着感恩之心。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塑造的人格所具有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学生在人格上的感染与精神上的启发。比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指导学生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了解孩子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可以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代表对父亲进行告白。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感悟力,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和家长的感情,与此同时还能让每个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良苦。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范文6

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有很多名篇名著,不仅文采优美,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依据语文学科这一独有的特点,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字、词、句、篇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其课文的内容及特点;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以讨论的形式,理解、发掘课文中所蕴藏的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这样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时,笔者从以下问题入手,组织学生讨论:(1)遇险后,作者是怎样脱险的?(2)课文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是什么?(3)父亲发现儿子后,并没有直接爬上悬崖去救自己的儿子,难道他不爱自己的孩子吗?通过学习,学生们了解了作者之所以能够脱险,是在父亲的鼓励下,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后, “走一步,再走一步”,分解困难后,增强了自己的信心和勇气,最终安全到达地面,成功脱险了。课文最后一段,尤其是最末一句“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之所以自豪,是因为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和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不为人知的困难与挫折而感到自豪;作者之所以惊奇,是因为对于自己居然能够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这一切困难和挫折而感到惊奇。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关爱”,什么是“溺爱”,看自己,比别人。作为一名学生,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任务,要完成任务,必须具有克服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战胜了困难,取得了成绩,就会感到欣慰,就会有成就感,这也是一种享受。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从而有效的完成了教学和教育的任务。

其次,要善于选择或抓住典型的事例,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为了表达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作者列举了“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当我们的民族尊严受到践踏的时候,我们该何去何从?清国留学生们选择了安逸和享乐,鲁迅先生则选择了“弃医从文”。通过这些典型的事例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责任感和报效祖国的赤胆忠心,树立全心全意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信念。同时也避免了单纯枯燥的说理教育,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寓情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上一篇地摊经济

下一篇平面设计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