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践出真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践出真知范文1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探究能力 培养方法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就是人类不断探究、实践的过程。对未知事物、社会现象、疑惑问题的“好奇”,探析思考的“质疑”,自觉动手的“探究”,都是人类探究事物内在特性的生动表现。学生作为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自身就蕴含了主动质疑探索的内在潜能,任何学习阶段的学生,都会对未知问题充满“疑惑”和探究解答的“欲望”。这就为教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加之,新课程标准将学生学习技能,特别是探究实践能力培养,摆在了重要位置。由此可见,在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培养的关键期、奠定期,探究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重视内在情感激发,搭建探究实践的活动舞台。
探究能力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自身学习“障碍”,解决实际困难的过程,需要良好的学习情感和坚定信念。这就对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情感在学生学习中起促进和保障作用。因此,在初中生探究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将探究积极情感的培养作为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利用数学学科的情感激励因素,创设具有内在激励特性的教学情境,提供学生能够主动进行探究实践的“舞台”,实现探究潜能的有效发掘。
如在“一次函数图像和性质”新知教学中,由于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内容较多,内涵较为复杂,同时,涉及的条件要求较为繁冗,学生在学习探知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发掘初中生的主动探究潜能,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营造浓厚教学氛围,设置“甲乙两名同学进行登山比赛,如图所示,分别表示甲同学和乙同学沿相同的路线同时从山脚出发到达山顶的过程中,各自进行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内容,分别求出表示甲、乙两同学登山过程中路程x与时间t的函数解析式”的教学情境,凸显数学学科生活应用性,抓住了学生情感“敏感区”,实现学生学习潜能的有效发掘。
二、强化解题策略传授,开展探究实践的解题活动。
探究能力的有效提高,是建立在正确掌握和运用解题策略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忽视解题策略的传授,导致学生成为接受知识和解题策略的工具,缺少探究动手的活动过程,得到的是“间接”经验,学生探究效果“事倍功半”。因此,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解题策略的传授,为学生提供进行探究、分析、解答问题的活动空间,同时,强化对学生探究实践活动过程的指导,让学生在“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双重作用下,有效掌握活动探究实践方法。
问题:一辆小轿车新的时候,价值为25万元,若使用一年后折旧25%,以后每年按同一折旧率折旧,这辆小轿车的价值为16.2万元,求这辆车在第二三年中平均每年的折旧率是多少?
上述问题是教学“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知识点时运用的数学问题案例,在该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在分析问题条件基础上,根据问题要求内容,开展探知和解答活动。学生通过探究问题条件、分析问题内涵、找寻问题联系等活动,认识到该问题案例解答的关键是“求出这辆车的折旧率”,在解答问题时需要建立一元二次方程,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进行问题解答。此时,教师根据学生探知的结果,开展总结归纳活动,教给学生该类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策略,从而增强学生探究问题活动的效果。
三、注重探究方法归纳,培养探究实践的数学思想。
学生在分析、解答、思考问题过程中,逐步掌握和形成了具有一定指导性、系统性的解题方法和经验,这些方法经验的形成,为学生探究素养和探究思想的培养,提供了基础性的条件。如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转化思想及函数方程思想等数学思想,都是在实践探究活动中,经过提炼升华,总结归纳,发展和形成的。但由于初中生受自身智力发展、学习能力、学习技能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对探究实践方法、技能的掌握不够完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对解题方法和策略的总结,向学生阐明运用此类解题方法的依据和注意点,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和思想,促进学生问题解答思想的形成。
实践出真知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地方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动手合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134
一、《地方课程》在新课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1. 学校所处地域及生源特点
我校位于城郊结合部,与温州“中国鞋都”工业园区相邻,辖区流动人口是常住人口的15倍。学校现有20个班级,700多名学生,其中有一半学生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新温州人子女难以融入温州的大环境,在学校中缺乏安全感和归宿感,团队意识薄弱,合作能力欠缺,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 《地方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弱
笔者对全校三个年级段的687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表一),发现学生学习《地方课程》的兴趣随年级段的增高而逐步降低。地方课程的教学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大。
表一:三个年级段学生学习《地方课程》的兴趣抽样调查结果表
3. 《地方课程》教师教学模式难以体现新课程育人目标
目前大部分《地方课程》的“教学”方式,以教师的“传授”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随着课程内容的变化,学生学习《地方课程》兴趣逐渐减弱,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地方课程的教学中体现较弱。
基于以上现状,笔者以改变“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模式为抓手,以培养学生持续学习力为目的,以九年级的《地方课程》中“探寻学校发展历史”为例,进行《地方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探索,通过学生对学校的历史文化了解、宣传、传承、创新等系列活动,增强学生归宿感和荣誉感,从中感受学习《地方课程》的乐趣,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以期达到如下目标:我以学校为荣,学校因我骄傲。
二、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探索
“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探索采取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结合,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培养学生对活动主题内容的理解能力、校内外各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学会科学的分析、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加深对学校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强热爱学校的思想感情和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
1. 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期准备
(1)明确活动主题
“探寻学校的发展历史”(可以是曾经就读的学校,也可以是现在就读的学校)。
(2)采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组
将居住地相对近邻,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分为6人一小组。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不同层次包括:成绩、能力、性格、性别及班级干部分配等。
(3)明确组内人员分工
选1人为小组长负责小组全面工作,1人为记录员,其余4人负责小组交流发言。
(4)分发采访表格
利用表格(表二、表三、表四)收集、记录学校发展史的相关信息。
表二:学校发展史的相关信息记录
表三:学校基本情况调查表
表四:学校优秀人物采访记录
(5)采访前期准备
布置各小组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并 “走街串巷”向长辈、教师、同学调查访问,强调小组外出采访时必须是6人一个小团体,不能分散。采访的学校可以是小组内任何一位同学的母校或现在就读的学校。
(6)采访注意事项
①采访地点及范围:原则上要就近就便,要求学生在学校周边、家庭所在地周边开展活动,特别要远离交通安全隐患路段或区域。
②现场采访:与被采访者之间交流时要礼貌、真诚。提问时要有针对性,紧扣学校发展历史的主题。
③相关资料要进行拍照存档。
2. 社会实践活动课堂交流展示
学生在课外完成采访任务,带回相关资料后,回到课堂。
教师用一分钟时间布置本节课的任务,告知学生活动程序(表五)并要求按计划时间完成。教师同时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学习期待、参与态度等。
表五:合作学习程序一览表
3.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价值
(1)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感情更深厚了
采访调查过程中,学生们了解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发出了许多感慨:
“学校的发展和辉煌离不开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无私付出”;“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无数的教师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学校”;“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更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做为学生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
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就体现在了学生的许多“感慨”中!
(2)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得到了提升
同学们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通力合作、仔细观察、切身体验、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解决采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而课堂中通过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记录评价表(表六)的评价,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指明了方向。
表六:《探寻学校的发展历史》活动过程记录评价表
(3)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搭建了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
实践出真知范文3
关键词:实践操作;智力活动;发展思维;动手;创新
中图分类号:B84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117-01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实践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右半球各有不同的优势功能,右脑以形象的感知记忆、时间概念、空间定位、音乐、想象和情绪等活动占优势。由于大脑的功能具有整体性,只有左右半球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人的智力发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数学思维活动主要受左脑支配,而使用直观的教学材料,由于其具有形象的特点,再加上儿童实际动手操作,使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从而促使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掘儿童的智力潜能。
二、实践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数的组成即是数的分与合,在5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先让学生拿出2个木块,分成左右两堆(1,l)。得到并学会用分与合说组成。再让学生拿出4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以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1,3)、(2,2)、(3,1)。老师提问:“刚才大家每人又摆了其中的三种,谁有本领能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规律地找出来?”学生们互相讨论,边议边摆弄。他们想出了好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左边,每次移l个到右边,就(3,l)、(2,2)、(l,3);也有的讲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右边,每次移1个到左边,这样也是有序地分,就成了(1,3)、(2,2)、(3,l)。两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同学们得鼓励,主动探索的劲头更足了。
三、实践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
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四、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创新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如在“拼积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把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对此颇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卡车、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的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实践出真知范文4
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由内因和外因造成的,高中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亦是如此,内因来自学生本身,外因源于学校和教师,内外因共同造成了高中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的现状。首先,学生缺乏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写作缺乏源头活水。陆游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而时下的高中生缺乏的正是作文之外的功夫,他们在教室的时间长达十二三个小时,整天埋在题海之中,很少与社会接触,也很少有思考的时间,写作缺少源头活水。缺少生活的体验,缺少思考,又怎么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呢? 其次,学生有话不会写。随着以电视为主的音像媒介普及后,时下高中生知道的事情也不会太少,大至世界社会,小至学校家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扣住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他们“胸中的积蓄是决不会贫乏的”(叶圣陶语),问题是许多可供他们写作的材料或视而不见或不曾仔细地观察或不曾真切感知体验而成为过眼烟云。最后,考试的指挥棒和学校的功利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多教师都是一个态度,考什么就练什么。如考话题作文,教师在备考时就跟着训练话题作文,并在指导时,只是要求学生如何如何写,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安排结构,总要求学生的作文立意要深刻,写一件事一定要写出这件事给你什么有益的启发和教育,写一个人一定要表现出这个人的高尚品质,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人为地使学生的作文走向单一化、模式化。
陶行知先生说:“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要教育学生对生活真诚,不欺骗生活,因为生活本身是真实的。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呢?
一、要让学生关爱人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
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先生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我们要抓住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须从生活这个“源”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所以,要想学生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就必须教会学生面向社会,关注生活,要以饱满的热情和自己独特的眼光与视角去观察周围的客观事物,并建立感情,再将这感情融进写作中,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不愁没有感情,没有感染力。 生活中每一天都会发生许多事,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重要有的不重要,甚至有些事看起来很平淡不起眼,如果不去用心品味,也许就过去了,全然不留一点痕迹,导致提笔时便觉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用心去感悟生活。凡事都仔细琢磨品味一下,经常与身边的亲人、朋友、教师、同学等进行换位思考。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看待事物,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实践证明,从生活中选材,让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写实感,学生才会愿意写作,热爱写作,才会让写作成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二、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引发真情实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来源。”观察是人类获取写作材料的主要渠道,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发挥着“龙头”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体验生活的渠道,获取材料的源泉。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引导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观察的对象。比如要写周围熟悉的人,首先要选定目标,注意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征?有没有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类似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提醒。很多观察体会,很多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一不留神就会溜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体验生活,引发真情实感。
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呢?这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和培养。首先,我们的写作课应向生活“开放”,求教于生活,让美好生活本身去触动学生写作的灵性。其次,要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入手,对生活的细节、人物仔细观察和记录,并坚持不懈。再次,应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深入思考感悟,对素材进行加工提炼。最后,经常鼓励学生写真事,抒真情,大胆表现自我。引导学生不断地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观察、体验、感受,不断用自己的文笔写出自己的心灵感悟。
三、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发散性思维已成为我们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课题。在作文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不应禁锢学生的思维,我们要创设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作文课氛围。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质疑问难,诱发发散性思维;要精心设计作文训练,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逐步引导学生“写自己之得”“抒自然之情”。写作理应是对学生自我感悟、自主表达、自我展现等愿望的满足,只有让学生融入自由、开放、宽松的写作氛围之中,才能够指导学生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实践出真知范文5
关键词 城镇化 广西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03-02
国家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发展空间较大。城镇化促进人口集聚,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扩大生活需求。同时,生产要素配置优化、社会分工细化也会扩大生产需求。然而,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仅为46.1%,与发达国家74%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距离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较大。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2.34亿农民工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影响,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
因此,我国政府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按照这个速度,我国每年将有1500万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人们开始探讨职业教育如何应对城镇化的新要求从而促进城镇化发展。由于城镇化进程不仅仅是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实现人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提高这些转移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是提高国民素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职业教育承担了为提高社会劳动力而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发挥职业教育促进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现代文明,适应城镇化的生活方式、养成城市的行为方式、遵循城市的行为规范,完成市民化的社会身份转换。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反过来推动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的水平发展,职业教育与城镇化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转移人口的职业素质、从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是推进城镇化进程面临的重要任务。我国政府提出,整合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鼓励高等学校、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广西适逢快速发展机遇,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南宁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河池有色金属新型材料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梧州国家“城市矿产”循环经济示范区、来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国家级先行先试区获得批准实施,人才需求激增,劳动力随城镇化转移加剧。广西农村转移劳动力现已达到860万人,女性占一半,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建筑、商业和服务业上,是广西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希望通过技能培训掌握职业技能后能得到更高的报酬,但是针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并没有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从广西目前总体情况看,职业教育尚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一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的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教育类型,目标为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根据职业所需知识层次和技能要求,职业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应是终身教育,应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其教学过程需要大量先进、完备的设施、设备以及配套的实习实训场地。其生均成本是普通高中生的2倍以上。目前广西高等职业教育限于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重理论、轻实践,把各种职业技能当作理论课对待。有些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只有理论知识、无实践操作技能,学生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不适应社会需要,毕业后企业用不上,实际上变成专科教育,职业教育的地位、生源受到极大的限制。职业院校录取的学生多少存在自卑感和意识,学生的到课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
广西职业教育需要继续深化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学校管理、德育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丰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校本内容,加快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提高国民素质和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促进我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稳定,就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从单纯满足学生升学要求向满足全面提高素质转变,在满足城市人口的职业教育需求后,向满足城市所有人口的职业教育需求转变,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实践出真知范文6
[关键词] 门诊处方;合理用药;三级质控;点评
[中图分类号] R969.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1(b)-120-03
2007年5月1日,卫生部开始实行新《处方管理办法》。新办法对处方从开具、调剂、监督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要求,其目的在于规范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其中《办法》中第六章第四十四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填写处方评价表,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登记并通报不合理处方,对不合理处方用药及时予以干预[1]。为全面贯彻《处方管理办法》,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用药安全,减少不合理用药,维护就医患者利益,医院制订并实施门诊处方“三级质控点评方案”,对我院门诊处方的总体质量进行考评。
1 三级质控点评方案的建立
三级质控点评方案的实施流程图见图1。
图1 “三级质控点评方案”流程示意图
1.1 一级质控
一级质控由门诊药房的药剂师从处方前记、正文、后记方面对处方规范性及用药适宜性等方面进行考评,将不合理处方项目内容进行记录,填写一级质控处方评价表,并对问题处方进行干预,干预内容包括,①即时干预:对窗口发药时发现的不合理用药问题及时与医师沟通,退回医师修改,经修改并签字确认后药师方可发药。②事后干预:对一些处方书写不规范个别信息缺项情况可由药师事后集中收集处方交由医师修改完善,并将工作记录在案。
1.2 二级质控
由药剂科临床药学室药师完成,每月对门诊处方进行随机抽查,检查一级质控结果,填写二级质控处方评价表,对处方的不合理用药具体情况进行事后干预。干预内容包括:以“回馈单”的形式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医师,定期将抽查结果在药讯上公布,针对具体用药问题以书面材料交给相关科室或医师;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
1.2.1 二级质控标准的建立建立我院“处方质控点评标准”,从一般书写性缺陷、处方用药缺陷、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缺陷3个方面对处方进行点评,填写处方评价表,并给出评分结果。见表1。
1.2.2 考评标准分值的建立采用得分制式,共计30分,0~25分为不合格,26~29分为基本合格,30分为合格。
1.3 三级质控
由临床药学室将一、二级监测结果报质控委员会,由质控委员会专家小组讨论,出台相关政策,将考评结果与各科医师绩效考核挂钩,从而充分利用行政手段与经济杠杆的调节与引导作用,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进行行政干预。
2 “处方质控点评标准”项目说明
2.1 一般书写性缺陷
主要判定在年龄、地址、临床诊断等项目不全,“规格数量”及“用法用量”差错高,主要原因是一些医师主观上对此重视不够。“规格数量”及“用法用量”错误这容易导致药剂人员无法准确分辨医生所开具的药物的种类及数量,而用法用量错误则更易导致药剂人员不能准确为患者交代服用方法及服用量。无临床诊断项目,这不利于药剂人员对处方用药的适应证、禁忌证、剂量调节等方面进行监督[2-3]。
2.2 处方用药缺陷
主要依据新《处方管理办法》中对处方的各项要求进行全面审查。
2.3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缺陷
临床药学室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与有关文献及医院存在的不合理用药问题进行判定。
2.3.1 选药评价①以判定是否为细菌感染为用药指征,感染部位是否明确。②以判定是否遵照医院执行的抗菌药物分级原则及分级目录使用抗生素。③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执行。结合药品说明书重点关注肝肾功能减退患者、小儿患者、老年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的安全用药问题。如小儿应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老年患者应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药物;新生儿应禁用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生素等[4]。
2.3.2 给药方法①给药剂量:以是否按抗菌药物的说明书推荐剂量给药来判定。②给药次数:以是否按照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给药来判定。规定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应一日多次给药,其中头孢曲松钠由于半衰期较长,可每日一次给药。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应每日一次给药(重症感染患者例外)。③给药途径:轻症患者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④给药疗程依据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中要求除特殊情况外门诊处方抗菌素的使用疗程≤3 d。
2.3.3 联合用药评价①联用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联合用药仅适用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所列的5种情况。②联用原则:考查联用抗菌药物之间的协同、拮抗等相互关系是否合理。③配伍禁忌:抗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参照药品说明书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相关内容判定。
3 处方评价汇总表
3.1 处方评价表1(一级质控)
依据处方评价标准的各个项目,制成Eexell表格,包括前记、正文、后记中有关处方规范性及用药适宜性等方面的内容,见表2。
3.2 处方评价表2(二级质控)
主要依据新《处方管理办法》中附件2[1]中的格式及内容制订,在其基础上增加“得分”栏目,包括从一般书写性缺陷、处方用药缺陷、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缺陷3个方面评价的结果,并附相应处方的“扣分理由”、“用药综合评价”,见表3。
4 结果与体会
我院于2009年3月开始实施“门诊处方三级质控点评方案”,成立了由药剂科门诊药房药师、临床药师、药事委员会专家组成的质控小组。为加强处方书写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方案实施前由药剂科药师对全院医生进行了“处方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医院定期开展“合理用药知识”培训讲座以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讲座,并向全院医生配发了《酒泉市人民医院实用药品目录》(门诊常用药品目录、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药剂科每季度以《医院药讯》的形式向全院医生宣传合理用药知识。医院定期召开医疗质量分析会,对临床不合理用药及处方医嘱书写情况进行讲评。
门诊药房药师实施一级质控,在发药前对处方进行全面审核,对于检查出的处方问题及时与医生沟通。临床药师负责二级质控,检查一级质控结果,对处方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出现的用药问题给出意见,定期将结果汇总由《医院药讯》向全院公布。每月将考评结果纳入医院综合考核体系与各科绩效挂钩,充分利用行政手段与经济杠杆的调节与引导作用,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对于一些较为严重的用药问题,进行三级质控由药事委员会讨论解决。
经过开展前后的调查研究显示,我院门诊处方质量在各方面都有很大改观,之前在我院普遍存在的处方书写不规范问题,如:前记缺项,药品规格剂量、用法用量不规范,药品未使用通用名等问题都得到了纠正。
在二级质控方面,我们重点放在了药物给药方案、联合用药、大处方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面。通过点评方案的实施,我院对新《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落实情况有很大改善。特别是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面,如:我院儿科常规使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这类对儿童毒性作用大的抗生素;β-内酰胺类等一些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未按照其药动学原理分次给药;联合用药品种过多,且未遵循联用原则等不合理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有部分医生对新《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认识不清,理解不到位,仍然沿用自己的老习惯、老经验用药;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落实不到位;还有一些大处方的问题没有得到遏制,通过三级质控上报药事委员会进行针对性干预。
三级质控方面,我院出台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开具“不合格”处方的医生采取全院通报并与绩效考核挂钩,一个考核周期内(半年)三次开具“不合格处方”,将限制其处方权。
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监控方面我院仍处于初级阶段,管理力度还不够,应进一步加大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管力度,积极开展处方点评工作,提高我院门诊处方的综合质量和医师用药水平。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处方管理办法[S].卫医发[2007]53号.
[2]黄晓倩.提高门诊处方质量的办法及效果分析[J].医院管理,2006,3(6):101-104.
[3]吴雄梅.门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8):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