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明珠暗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明珠暗投范文1
释义:闪闪发光的珍珠和宝玉偷偷地投到路上行人的面前,行人看到无不愣住,谁也不敢随便上前去拿。后专指把闪闪发光的珍珠投到黑暗的地方。比喻珍贵的物品落到不识货的人手里,亦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
出处:唐代李白《留别贾舍人至》诗之一:“远客谢主人,明珠难暗投。”
近义词:弃明投暗
明珠暗投范文2
然而,你真的了解它吗?它又是否真如广告所说那么传奇,可以“一针见效”?本期,我们邀请到著名整形外科专家祁佐良教授,为大家揭开透明质酸的神秘面纱……
医美大牌专家开讲,有请祁佐良教授!
祁佐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医师,拥有近30年整形外科临床经验,在整形外科、医学美容领域颇有声望。现任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整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整形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国美容医学杂志》副主编,以及《中华医学杂志》特邀编委等。
擅长:主要从事面部美容、改变面形、微创注射美容等美容手术。
最受中国女性欢迎的微整形项目,主要集中在除皱、年轻化,以及隆鼻等面部轮廓塑造方面。在除皱、年轻化上――尤其是鼻唇沟填充,这些纹打肉毒素是除不了的,只能靠填充;至于隆鼻等面部轮廓塑造方面,是因为很多人想要改变,但是又害怕做完手术之后自己不能接受,还得重新做手术取出填充物,于是就会选择注射,因为即使术后效果不理想,半年之后即可恢复原样。
透明质酸注射,全球最满意的微整形手法
在当今这个“看脸”的时代,62%的中国消费者相信,更美的自己可以令工作和社交生活受益,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颜值”需求,注重保养自己,甚至“微调”自己。
2013年11月,法国高德美公司发起了客户网上调查,收集到来自18个国家的308份问卷。其中,皮肤科医生占受访者总量的41.84%,美容科医生占34.4%,整形外科医生占14.5,美容科护士占4.96%,相关从业人员占4.26%。结果显示,自1997年起,手术治疗案例增长达到了89%,非手术治疗增长则高达521%。
在面部医美领域,求美者最看重安全和自然,其次是持久度和效果。基于以上考虑,40%的女性求美者选择了皮肤填充剂和肉毒素。而透明质酸皮肤填充剂因完美契合求美者的需求,不仅成为2013年增长幅度第一的微整形项目,更被全球求美者评选为最满意的微整形手法,68%的求美者表示会再次选择。
什么是透明质酸?
透明质酸,是由双糖单位组成的直链高分子多醣物质。它大量存在于人体的结缔组织及皮肤的真皮层中,是一种透明的胶状物质,负责储存水分、增加皮肤容积,让皮肤看起来饱满、丰盈、有弹性。
透明质酸就像一块海绵,不仅能吸收自身500倍以上水分,还可以将周边环境内的水分牢牢抓住,以达到长效保湿的效果――它是目前发现的自然界中保湿性最好的物质,被称为理想的天然保湿因子。皮肤中透明质酸含量的减少及破坏,可造成皮肤缺水、起皱,从而失去弹性,迅速衰老。因而,透明质酸又被称为抗衰老因子。
此外,透明质酸可以填充真皮层细胞与胶原蛋白、弹性纤维中的空隙,使皮肤看起来饱满、丰盈、水润。而其不溶水性、低代谢率、高吸水、高保水,以及不易在组织转移的特性,让透明质酸不仅成为护肤品界的宠儿,更跻身美容整形热门成分行列,受到美容外科手术的青睐――将透明质酸以填充物的方式注射到真皮层皱折或凹陷处,或是其他希望丰润的部位,以达到除皱纹与修饰五官的效果。
透明质酸能做些什么?
抚纹除皱:由于年龄、抽烟、睡觉时等的挤压,以及重力的牵引等,都会造成真皮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减少,引起皮肤松弛,造成面部的皱纹,通过注射透明质酸可以有效地解决多种皱纹。
填充塑形:透明质酸在填充塑形领域的功效和地位都是有目共睹的,因为它成型快、无开刀、不过敏、可降解,因此特别适合填充面部凹陷,塑造立体轮廓。
填充凹痕:利用透明质酸的快速凝固成形特性,还可用于填充一些痘疤的坑洞、外伤、手术造成的疤痕,以及先天缺损的不对称等。
提拉紧致:将透明质酸注入皮肤真皮层下,能够增加皮肤水分及柔软度,并刺激自身胶原蛋白增生。此外,透明质酸不仅有保持皮肤弹性的功能,还能锁住大量水分子,对组织具有保湿作用,使皮肤饱满年轻。因此,以线性手法将透明质酸注射入两边脸颊,形成隐形的支架,能够瞬间达到拉提效果。
纯度、分子量、3D立体结构会影响透明质酸的吸水效果,但整形效果更多的是跟注射的层次、部位有关系。比如将透明质酸注射在唇部,由于唇部的活动比较多,分解肯定更快;而注射在一个比较深的层次,活动会比较少一点,局部血流又比较少一点的话,分解就会慢一点。但不论是注射在什么位置,要保证效果都有一个前提,就是选择安全的产品。
保证安全,要选择靠谱的透明质酸产品
透明质酸的生产过程和技术决定了质量优劣的差异,所以在使用上一定要是正确来源生产的产品才能有治疗的功效。
纯度、分子量、3D立体结构会影响透明质酸的吸水效果,但整形效果更多的是跟注射的层次、部位有关系。比如将透明质酸注射在唇部,由于唇部的活动比较多,分解肯定更快;而注射在一个比较深的层次,活动会比较少一点,局部血流又比较少一点的话,分解就会慢一点。但不论是注射在什么位置,要保证效果都有一个前提,就是选择安全的产品。
一般而言,透明质酸的提炼方法有三种,分别为从动物组织中提取、微生物发酵、化学合成。优质的透明质酸填充剂与人体自身所含透明质酸高度相似,排异率极低,注射后几乎没有恢复期,非常适合白领女性快节奏的生活与自我形象管理的需求。此外,注射效果持久而非永久,是可逆的美丽优选。
动物组织:提取率极低,分离过程复杂,价格昂贵。主要原料是鸡冠和牛眼玻璃体等。用丙酮或乙醇将原料脱脂、脱水,用蒸馏水浸泡、过滤,然后以氯化钠水溶液和氯仿溶液处理,之后加入胰蛋白酶保温后得到混合液,最后用离子交换剂进行处理、纯化得到精制的透明质酸。但是,这种方法提取率极低,仅1%左右,且分离过程复杂,而致使透明质酸价格昂贵,达5000美元/公斤,限制了其的大量使用。
微生物发酵:速度快,纯度高,能按商品设计来设定分子量大小。以葡萄糖作为碳源发酵液。在培养基中发酵48小时,发酵结束后,过滤除去菌丝体和杂质,然后用醇沉淀法等简单操作即得到高纯度的产物。采用发酵法制造的透明质酸,优点是能按商品设计来设定分子量大小。此发酵法的关键在于菌种的选择,目前多选用链球菌、乳酸球菌类等。
化学合成:成本十分低,但结构较不精纯。采用天然酶聚合反应,首先使用多糖类聚合物合成“透明质酸氧氮杂环戊烯衍生物”,然后添加水分解酶,制造出衍生物和酶的复合体,最后在90度摄氏反应液中清除其中的酶,就合成了透明质酸。采用人工合成法可大大降低透明质酸的制造成本,但结构较不精纯。
同样是透明质酸的产品,因为原料来源及制成技术的差别,对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产品的浓度不能作为选择产品的参考,纯度、分子量、3D立体结构才会直接影响透明质酸的吸水效果。通常分子量愈大、网状结构愈完整,有最好的吸水效果。坊间保养品、化妆品盛行,但许多业者自制的透明质酸,便宜却不一定有效果。
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容易与透明质酸混淆的微整形注射填充材料,一般有五种,包括奥美定(或英捷尔法勒)、硅胶油、石蜡油、纤维素、胶原蛋白。
有一种简单识别奥美定的方法。有些含有奥美定的“透明质酸”,绝大多数是在美容院销售,或者由一些无资质的整形医生自带到美容院给美容院的客人注射的。颞部是在针剂注射后表现的是浮肿状态,这就是奥美定的表现。在此,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现在有许多假的透明质酸和胶原蛋白,有些不法分子会用低廉的价格博得一些低消费能力的求美者,结果就是受骗上当,为了使用后的效果,选择时一定要仔细做好鉴别。
从针管中挤出一滴胶状物质,放置在白纸上。如果有油浸润晕扩散,那么这个东西肯定不是透明质酸,可能是硅胶油,或者石蜡油之类的东西;如果形成水浸润晕扩散,可能是透明质酸、奥美定(或英捷尔法勒)、纤维素或胶原蛋白,这时就需要进一步鉴别。鉴别方法是:取一滴透明质酸放在左侧手掌上,然后用右手示指指腹反复触摸,几分钟后待水分大部分挥发掉后,经过手指触感或肉眼观察,可见剩下的残留中有沙粒状晶体颗粒存在,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其它东西,那这个就是交联的透明质酸,基本可以确认是真正透明质酸,可以使用。
把挤出的产品,放在平面玻璃板上,次日再观察。经过一夜的水分挥发,玻璃板上残留的有型成分进行分析。如果这些残留的都是有型成分,像“冰砂”粒子颗粒堆积起来的样子,那其一定是透明质酸。如果是“锅巴状”不透明结痂,一般是奥美定;如果是一层软的淡黄色软膜,一般是纤维素;如果是不挥发的油脂一定是硅胶油或石蜡油;如果最后什么都不存留,很可能是非交联透明质酸。
对固体成分是否是透明质酸进行鉴别,可以采用酶解实验方法。鉴别程序为:在45度恒温水浴箱中,将固体颗粒放入盛有透明质酸酶的容器中,一般2个小时左右,固体颗粒就可以降解掉。如果不降解,那肯定不是透明质酸。
随着“打针”一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打针谁都会,许多美容院也纷纷推出注射整形。但我们一定要明确,整形美容在医疗范围内,却又不仅是一种治疗技术,还要讲求审美。以注射为例,一个经验丰富的整形医生,不仅要会注射,更大一部分在于他的审美观要好。同样的手术,同样的技术,使用同样的产品,有的医生做出来就不太好看,效果也僵硬;而有的医生做出来,却让大家感觉到手术的效果能够表现出人内在美的形态――这就是审美层次的差异。所以,建议求美者还是去正规的、大型的美容整形机构,让经验丰富的整形医生操作比较好。
选择正规的产品,学会简单的鉴别方法。目前为止,透明质酸是公认最安全的注射填充剂,但却有很多假货。市面上很多冠以德国生产、法国生产等,包装得五花八门的“透明质酸”填充剂,其实有的根本就不是透明质酸,而是硅油或者奥美定。现在我国整形外科中用到的透明质酸产品多为瑞蓝。
选择正规的机构与经验丰富的医生。注射透明质酸,不同的部位所注射的层次也不同,如丰太阳穴时应注于真皮与脂肪层交界处,而填充下巴时应填充在皮下脂肪层。此外,对于注射技法也有要求,如注射祛除法令纹时,应沿着法令纹嘴角处的位置,进针到鼻翼的根部,并根据顾客的自身情况,选用点状法和线条法――如果皱纹浅、短就用线条法;长、深在进针处。一个经验丰富的整形医生,不仅是要会注射,更大一部分在于他的审美观要好。同样的手术,同样的技术,使用同样的产品,有的医生做出来就不太好看,效果也僵硬;而有的医生做出来,却让大家感觉到手术的效果能够表现出人内在美的形态――这就是审美层次的差异。
保证良好的术后护理。注射后的正常反应是有轻微的红、肿胀,大约2~4日症状就会消失。但是还必须强调注意:注射后24小时形状固定,期间应避免接触注射区域,三天内尽量不要柔捏、按摩,以免造成透明质酸移位;注射后7天内不可强烈日晒、熏蒸或到极冷的地方;注射局部2~3周内有硬块感,但很快会柔软;术后短时间之内不要做剧烈运动;暂时禁止喝酒;施打后1周内追踪,可视情况追加注射;禁服用阿司匹林、银杏、纳豆、高单位维生素E或类似药物,可能会增加瘀青或流血机率。
选择交联型透明质酸产品。透明质酸是一种人体本来就存在的物质,有锁水和保湿的功效,但它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容易被分解吸收。当它被用作填充剂来填补太阳穴凹陷、丰唇、隆鼻时,如果太快被分解吸收掉,填充的效果就会很短。于是,人们发明了交联工艺,也就是在透明质酸美容针剂的制作过程中,添加交联剂,人为将透明质酸分子链连接成网状,这样结构就相对稳定下来,不易“散架”,注射后维持时间才得以延长。
有了交联后,还得看交联程度,交联程度越高,透明质酸注射美容的效果就能维持得更久。但是,交联剂却不是添加越多越好。添加进去的交联剂完成了它的使命后,多余的要尽量清除,残留过多的话就有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所以,理想的状态就是:在高交联的程度下,残留的交联剂也基本被清除干净,这样相对来说,才算是安全高效的好产品!
多点、多次注射,保证效果。很多人都觉得透明质酸是“一针”见效,实际上,皱纹是有一定长度的,而针长只有这么长,因此必须要多点注射。而且为了手术效果更加自然、持久,我们通常也会采取少量多次的注射方式。因此,并不能说是“一针”见效,而是需要多点、多次注射。
明珠暗投范文3
城市输水管网流的是自来水。自来水有价,居民和工商用水的15%用于支付管网漏失,人们花在水上的钱,15%用于购买从没被使用的水。供水部门亏本,就要涨价。结果,一方面自来水漏失,一方面自来水涨价。
涨价经常要听证,说得振振有辞;逢听必涨,做得也直截了当。供水部门从来只说水价低了,买卖不合算,不说管网漏失高,就像管网漏失15%很正常,大家理该埋单似的。现在更进一步,不仅不说漏了水,还要说涨价有利于增进节水意识。这就是倒打一耙了。
其实,花了冤枉钱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按照环境伦理、生态伦理,有钱消费并不就能心安理得,卖得出钱并不就是合理,只要造成超正常需要地使用环境、造成不必要的生态毁坏,就是伦理上的亏欠。城市输水管网不解决漏失问题,而抬高水价去平衡盈亏,这就是不可容忍的事情。
不可容忍的水资源浪费,表现不止于高达15%的管网漏失。中国缺水,北方尤甚,故而有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大西线,几线并进。而《望》新闻周刊记者发现,几乎每个北方城市都已建成或规划建设“生态水景”,黄河流域沿岸城市,有的水景面积数十平方公里。北方某省,十几个地级市全部实施了“拦河造湖”工程,至少三个城市提出或建成“环城水网”走马行船。这些水景的水源主要依靠自来水。
原本是生态破坏,却被称为“生态水景”。现在,一些地方不仅将河流视为“过境客水”,加以截留,就连飘动的云团似乎也成了“过境客云”,有机会就“人工增雨”,不使其游荡到外地。于整个流域的生态而言,于水的自然径流而言,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岂不是充当了河流水流的杀手?
南方水多,可以北调,这几乎就是一种共识了。然而,在长江流域,自然水流也已经不再充裕。而前不久,地处长江汉江交汇处的武汉,出现了自来水应急状态,汉江水源水质下降,初步查明的原因是上游来水减少导致水流缓慢,氨氮含量超标。汉江的上游,正是丹江口水库,要保证一泓清水向北流的南水北调的取水口。为补汉江下游水流不足,江汉地区又引江济汉。
这就是长江中游的水资源现实。看每年两千个昆明湖的城市输水管网漏失,一些北方城市大造“生态水景”的兴致,有没有一点“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意思?哪里的水是取之不尽的呢?那些被大手大脚地耗费掉的水,是不是明珠暗投呢?
明珠暗投范文4
1.“理想型”心理。沉浸在“理想王国”里,眼高手低,不愿脚踏实地干平凡的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个事情没有做完,又想到第二个,不切实际。
2.“习惯型”心理。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习惯的形成,一是自身养成的,一是传统影响的。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节奏缓慢、求稳怕乱、安于现状等保守的心理习惯。于是,就出现了这种妨碍人才成长的不良心理。
3.“唯分型”心理。考试流于重本本条文的弊端,给成才者打下了“分数第一”的心理基础。在这种唯分心理支配下,人们只得为过六十分的关而奋力拼搏。
4.“情绪型”心理。青年情绪的变化带有两极性,容易动情、喜悦、激动和振奋,同时也容易悲观、消沉、忧愁和苦闷。对于这种正常的心理活动,重要的是在行为过程中加以正确引导,以减少其不良影响。
5.“厌倦型”心理。一旦遇到波折、困难或不顺心的事,就要抱怨他人,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悔恨“明珠暗投”,牢骚满腹,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美好的东西失去追求。这种厌倦心理磨损人的志气,是成才的一个致命伤。年青人要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想法。
6.“嫉妒型”心理。这种心理对人的成才是极为有害的,不但有碍于别人,而且害已,一定要尽力避免。
7.“失意型”心理。当人的期望不能实现,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所感到的丧失的心理体验就叫“失意”,它会使有些人产生不正常的自我评价和期望,于是就会导致个人的社会适应失调。
8.“怯懦型”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做事过于谨慎,小心翼翼、常多虑,犹豫不决,稍有挫折就退缩。一般都表现为气质脆弱,无所谓创新、成才。
9.“自卑型”心理。总感觉自己的能力没别人高,受到冷遇更受不了,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局外人,易自暴自弃、郁郁寡欢。
明珠暗投范文5
在美国访学快一年了,才知道加州伯克利大学还曾经驻足过一位非著名女学者——张爱玲。张爱玲虽然少年得志,说出“成名要趁早”的豪言,但真正蜚声国际,离不开哥伦比亚大学的夏志清教授。
夏志清的文学批评巨著《中国现代小说史》至少挖掘出现代小说史上三位巨匠:张爱玲、钱钟书和沈从文。酒香也怕巷子深,好小说家也需要好评论家,可以说,没有夏志清,就没有张爱玲。夏教授对赴美的张爱玲的帮助也是不遗余力的,帮她作序、写评论、写推荐信,乃至租房子、找工作……
张爱玲来到伯克利也是受益于夏,经过夏引荐,1969年丧偶而潦倒的张爱玲来到加州伯克利大学任中国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这也是我做访问学者的研究机构。让一个风华绝代的女作家撰写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显然是明珠暗投,结果可想而知。据夏志清在张爱玲给他信的按语中说,“这封长信是爱玲两年间在加大中国研究中心的工作报告,也可以说是她在美国奋斗了十六年,遭受了一个最大打击的报告。”据说张爱玲在柏克莱期间的写作兴趣,是放在《红楼梦》考证上,因为她有机会在大学图书馆看到脂本《红楼梦》。不难想象出这幅图景,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陆席卷神州,美国大学校园内的学生运动也如火如荼,一个寂寥孤清的身影埋首于故纸堆里,醉心于自己的红楼梦世界,隔绝于窗外万丈红尘的喧嚣。
其实,张爱玲不乏洞察力,文学家的时代敏锐性往往高于学者,例如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对极权主义的刻画没有哪个学者的论文堪与比肩。从这一点来看,张爱玲可以说是一个先知。看过张爱玲自传体电影《滚滚红尘》的都知道,她1949年留在了上海,1950年还参加上海文艺代表团到苏北农村参加两个月,可是林妹妹无法爱上焦大,鸳鸯蝴蝶派的妙笔也无法写出《暴风骤雨》、《小二黑结婚》那种大气磅礴的“歌德”式作品。张爱玲观察到的是中农民内心的恐惧和压抑,以至于离开大陆之后,在香港创作出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深入刻画了极权体制和有组织暴力渗入乡村社会之后农民个体的生活和命运,为那个时代做了不同于众的记录和背书。
一个敏感而聪明的人注定是个不合时宜的人。张爱玲在1944年到1947年如日中天之际却和有妇之夫的汪伪汉奸胡兰成进行了三年轰轰烈烈的恋爱,爱得很惨烈,她送给胡兰成照片背面写着那句著名的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可胡兰成回报她的是不停的另觅新欢,还连累她差点背上文化汉奸的污名。1955年,张爱玲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来到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的麦道伟文艺营遇到了第二任丈夫、65岁的落拓作家赖雅。两人相依为命,赖雅年老多病,中风多次,瘫痪在床,张爱玲不得不从名门闺秀变成了食人间烟火的家庭主妇。
明珠暗投范文6
关键词:认知隐喻 典故 文化 喻义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057-02
1 引言
典故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所创造的不朽的精神财富。它文字简洁洗练,语义含蓄深邃,回味隽永深长。“引经据典”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日常交际和写作时常常因为典故的恰当的运用而增色不少。典故作为常见的语言现象,一直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在当今世界交往频繁的情况下,对民族特色的典故充分认知和了解已成为国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基础知识。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典故,但由于两国在历史演变、生态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各自的语言都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典故可以说是文化的缩影,因此各自的民族色彩在典故中体现得也十分明显。可见对两种语言中典故的研究将是非常重要而且是十分复杂的。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帮助语言研究者推开了一扇探索之门。
隐喻长期以来被看作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段。20世纪以来, 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隐喻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1980年, 美国两位学者G. Lakoff和M.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 明确提出了“概念隐喻”, 将隐喻研究从“表象”提升到“概念”层次。“概念隐喻”理论用源域(source domain)与的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 projection)以及意象图式(image schemas)来解释隐喻现象,即隐喻是人们用清楚的、具体的经验建构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的过程。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往往以比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从而认识人类自身及其周围的世界。例如“时间是金钱、“争论是战争”等等。据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是源于隐喻概念。实质上, 隐喻是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
2 典故的隐喻性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典故是一种隐喻。典故的隐喻性体现在典故在引用过程中,不是直接按字面意思去理解,而是通过字面意思去理解其隐含的意思。典故的语用隐含意义应该既包括典故的喻义又涵盖典故的文化特色。从本质上讲,典故的产生和典故的使用都是隐喻式的。典故的隐喻性这一特点只有在以文化语境为基础、通过想象、联想、映射等途径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时,典故的隐喻文化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白民军,2004)。下面笔者主要在认知语言学和隐喻理论的框架下,依据典故的理据性和来源类型,对英汉典故在本体、喻体、喻义、喻源之间的对应与非对应关系进行简单地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从而把握其准确的含义,以便于正确理解和引用。
2.1英、汉语中同源对应的典故
同源对应的典故是指分别属于两种语言中的典故在来源上是相同的或相近的,它们的喻体和喻义完全或基本相同。这可以分两种情况:一是两种语言中的典故的来源或出处完全相同,即两种语言中典故的形成是根据同一个事典或语典凝固而成的,喻体和喻义完全相同。如“ugly duckling”和“丑小鸭”,虽然英、汉语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述,但它们均出自丹麦作家安徒生的同名童话故事,且喻义都是指“小时丑长大后好看的人或先遭歧视后受赞美的人(或物)”。二是两种语言中典故来源类型相同或相近,喻体和喻义也基本相同或相近。如“blow hot and cold”(《伊索寓言》)与“朝三暮四”(《庄子》),它们都来自寓言故事,喻义均为“变化多端,反复无常”。英汉同源对应的典故在数量上虽然不多,但却在人们日常语言交际中经常用到,因此,这些典故的引用频率高于其他类别的典故。
2.1.1喻体、喻义完全对应的同源典故
英、汉语在隐喻性方面完全对应的典故的数量不是很多,主要因借用而产生的,也就是把本民族语言中没有的典故性词语从对方语言中翻译过来,并被本民族的人们普遍接受,而成为本民族语言中的常用成分。虽然文字表达形式不同,但来源和喻义是完全相同的。其中以汉语借自英语中的典故为主。这些典故主要来自于《圣经》,《伊索寓言》和童话等。从下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来:
例:“garden of Eden”(伊甸园)、“forbidden fruit” (禁果)(《圣经》)
这是英语从《圣经・创世记》中有关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两个典故性词语,现在已被东西方文化普遍接受。它们的喻义“幸福之地”和“因遭到禁止而更想得到的东西”也已从隐性转为显性,不需要解释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隐含之义。
这些来自英语的典故已成为汉语的基本词语或句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被引用。如“sour grapes”(酸葡萄)、“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Open sesame”(芝麻开门)、“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等。
2.1.2喻体、喻义基本或大致对应的同源典故
英、汉语中有一些在本体、喻体、喻义和典源方面基本对应的典故,它们一般都浅显易懂,其隐含义都可以从字面义中看出来。因此,这类典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下面是一些我们比较熟悉的英汉基本对应的典故,从中可以很容易地体会到它们的隐含之义。
(1)Walls have ears.(历史故事)- 隔墙有耳(《管子》)
(2)castles in the air(《天方夜谈》中的《神灯记》)- 空中楼阁(佛教)
(3)skating on/over thin ice(美国民间谚语)- 如履薄冰
(《诗经》)
2.2英汉语中非同源对应的典故
非同源对应的典故是指英、汉中的典故虽然来源和出处不同,喻体也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在喻义上相同或相近。在对典故的隐含意思的理解上,可根据所处的语言环境和本民族语言的表达习惯,选用一个或几个相应的典故来对应。这类典故在英汉对应的典故中占多数,而且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变化也比较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2.2.1 喻义一对一的对应典故
这类对应的典故不多,主要是指一种语言中喻义单一的典故对应另一种语言中喻义单一的典故,它们在喻义上是一一对等的,不会作别的意思理解。东西方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的不同,在表达同一种事物或概念时,就会受到各自传统文化的影响,英、汉语各选用适合本民族特点和语言习惯的典故来映射现实中的人或事,虽然喻体不同,但在喻义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其中有些典故由于出处(典源)不同,在引用和理解过程中它们的喻义仍会受到各自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从下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例:智多星吴用(《水浒》)- Odysseus(俄底修斯)(《希腊神话》)
诸葛亮(《三国演义》)- Solomon(《圣经》)
在表示人的足智多谋时,英、汉语中都有许多人物典故隐含此义。一般在表示“智多星”之义时,吴用与俄底修斯相对应;表示“智慧谋略”之义时,诸葛亮与所罗门相对应。
英、汉语中这种一一对应、喻体不同,但喻义都是相同或相近的的典故还有不少。如:
(1)直言不讳(《战国策》)- call a spade a spade(格言)
(2)祸不单行(《说苑》)-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谚语, 雨不下则已,一下就是倾盆大雨)
(3)吹毛求疵(《韩非子》),找碴儿 - find quarrel in a
straw(《哈姆莱特》)
2.2.2喻义一对多的对应典故
英、汉语中的典故形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表达同一事物时,两种语言会出现理解上的差异,一种语言中的一个典故可能在另一语言中会找出几个或更多的在喻义上相同或相近的典故,这样就形成一种语言中的典故对应另一语言中的几个或更多的典故。在语言表达中,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不同的典故与其对应。如下:
例:cast the pearl before swine(《圣经》)
对牛弹琴(《庄子》),明珠暗投(《史记》)
英语字面意思是“把珍珠丢在猪前面”,隐含讽刺之义。一般用来比喻把珍贵的东西送给不识货的人,相当于汉语中的“明珠暗投”,或用来比喻某人说话不看对象,随意发表高谈阔论,与汉语中的“对牛弹琴”相对应。
英、汉语中这种对应关系的典故不多,虽然语言表达受地理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但由于人类观察和认识事物方式具有相似性,所以语言中的相同或相似的典故也处在多种复杂的关系之中。下面再看几个一对多的对应典故:
(1)apple of Sodom(所多玛的苹果)(《圣经》)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明・刘基《卖柑者言》)/徒有虚名(《北齐书》)/徒有其表,华而不实(《左传》)
(2)no smoke without fire(谚语)
无火不生烟/无风不起浪(佛教)
(3) be hoist with one’s own petard(被自己的炸药筒炸上天)(莎剧)
作法自毙(《史记》)/害人反害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食其果/请君入瓮
2.2.3 喻义多对多的对应典故
除了以上两种对应情况外,还有一种多对多的对应,即在两种语言中都有不只一个典故表达同一喻义。这是与人类思维的多样性、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历史以及事物之间联系的相似性和复杂性有密切的关系。不过这种多对多的对应典故在英、汉语之间毕竟是少数。但在具体引用时,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话题选取恰当的对应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下所见:
例:at the end of one’s rope/tether(习俗)/at one’s wit’s end(《圣经》)
不知所措(《论语》/智尽能索(《史记》)/智尽谋索(后汉・张奂《与延笃书》)/计穷力屈(唐骆宾王)/计穷智短(《元曲选》)
这些典故中只有“at the end of one’s rope/tether”(在绳索的末段/尽头)的隐喻性比较强,虽然它的隐含义与其它几个典故相同,但它的理据性(来源)从字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它的隐含理据是这样的:家养的牲畜在外吃草时,主人一般总要用绳索把它拴起来,它的活动范围受绳索长短的限制。即使范围之外有嫩草可吃,它也很难挣脱绳索,只能是束手无策,无计可施。而“at one’s wit’s end”(在才智的尽头)的理据性比较显现,和汉语的典故一样,它的喻义也很容易理解,都用来比喻“人到了紧急关头或处理较棘手的问题时,而感到的那种智穷才尽,束手无策,不知所措的境况”。
英、汉语在喻义上多对多的对应典故的形成,说明两种语言在表达形式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众多的典故不仅为我们表达不同的思想提供了方便,同时典故的语言形式简洁,言语婉转,喻义深刻,给人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3 结语
认知隐喻对典故的产生、演变和发展都有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典故的认知隐喻对比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英汉两种不同文化中典故的认识:英语典故和汉语典故之间的对应关系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有些典故在划分过程中彼此之间也有重叠的地方。在这些喻义方面的对应关系中,一对一对应的典故数量较多,一对多的典故次之,多对多的典故最少。不过,在英、汉语的典故中,这种有对应关系的典故毕竟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对应是典故性词语与非典故性词语之间的对应。随着两种语言在国际交流中接触的增加,以后会发现更多彼此之间有联系的典故,使我们对英语中的典故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使汉语中更多的典故为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所接受,最终使典故这种语言与文化的存在形式成为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
典故是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典故存在于独特的文化环境之中,与环境息息相关,一经移植,差异性大于互参性,就会适应不了异族文化环境。因此,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必须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典故所体现的精神和熟知典故的本意,通过联想,运用认知主体的语言思维能力,才能理解并恰当运用典故的隐喻涵义,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Deignan Alice, Metaphor [M]. 北京:外文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香港), 2001.
[2]Lakoff G,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白民军. 典故的隐喻文化透视[J]. 唐都学刊,2004,(7).
[4]陈家旭.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5]蓝纯.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的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6]陆谷孙. 英汉大词典补[Z].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7]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8]王丽颖. 英语新词中的认知隐喻.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
(6).
[9]武恩义. 英汉典故对比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