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找规律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教学反思范文1

[案例描述一]

导入新课时,我先问:“小朋友们都没有去过蒋老师的家,你们想不想看看蒋老师家里都有些什么呢?”天真的孩子都十分急切地齐声回答:“想!”接着我十分“爽快”地说:“那好吧,今天蒋老师就带你们到我家看看都有些什么。”这时我用课件展示自己家有规律排列的物体照片,并一一向学生介绍。

紧接着我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蒋老师家的这些物品美吗?美在哪呢?”(同桌互相说。)

接着老师说:“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品的图案或者排列都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甲:“柜门的图案是按橙黄橙的颜色排列的。”

生乙:“窗帘的图案是按一朵开的花一朵花苞一朵开的花一朵花苞这样排列的。”

生丙:(较机灵的)“蒋老师家的那些物品的图案都是有规律的排列的。”

老师笑着说:“你真聪明,说得真好!再请同学们看看蒋老师今天穿的衣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我伸开手臂,转了转身,展示自己的服装。

大部分学生说:“蒋老师衣服的图案是有规律的。”

我高兴地说:“小朋友们真棒!回答得都挺好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

新课导入水到渠成,我顺势板书课题“找规律”。

[案例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仅仅是一个固定的载体,而知识是开放的、是活跃的、是无处不在的。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充满悬念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作为导入部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材主题内容是联欢会会场,如果将这一场景直接引入课堂也未尝不可,可我想如果能在主题教学之前制造一点悬念,做好一些铺垫,创设一种活泼、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孩子们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这节课的教学,将会使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堂课的教学实践证明我的想法得到了实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正如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从这一要求出发,我让学生观察我家中有规律的物品,欣赏我穿的衣服等,让孩子们初步体会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案例描述二]

新授环节结束后,我设计了“活动中创造”的环节。

第一环节:闯关游戏

(1)考考你。老师说:“你们想不想参加联欢会啊,去联欢会的路上有一片草地,草地上有些花,如果你能说出这些花的排列规律,那么第一关就闯关成功。”很快孩子们就争先恐后的说出了答案。

(2)出示入场券。孩子们第一关闯关成功,十分兴奋,我接着说:“第二关那就是出示联欢会的入场券,你只要按入场券上的要求涂对了,画对了,就能参加联欢会。”

课室里鸦雀无声,孩子们拿出课前发下的“入场券”,涂的涂,画的画,认真极了。

当全班同学都画好以后,我问:“谁来当验票员?”同学个个都想上台来,于是我请了一对同学上来示范验“入场券”,然后同桌互相验。

验票通过后,表示第二关闯关成功,同学们就可以参加联欢会了。

老师说:“小朋友们,下面联欢会就要开始了,我们一共准备了四个节目。”

(1)第一个节目是“学一学”

①跟着老师做。我做一串有规律的动作,当我停下来的时候,大家就跟着往下做。

②跟着一名学生做。孩子们一个个兴趣盎然地跟着老师、同学做着一串串有规律的动作,开心得很。

(2)第二个节目是“猜一猜”

①老师摆学生猜。我在上面摆图形,当我停下来的时候,大家就把我接下去要摆的那个图形说出来。

②自己摆同桌猜。我摆的规律都被大家找到了,你们想自己来摆规律吗?

同学们都用学具全神贯注地摆着自己创造的规律,摆好后又与同桌兴致勃勃的互相猜着。

(3)第三个节目是“做一做”

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一个学具袋,里面有三种颜色形状不同的纸片剪成的图案。

小组合作串帘子,比一比哪组串得最漂亮最快。

老师分配任务后,小组长认真组织组员开始工作。

老师将同学们串的帘子挂上黑板,颜色鲜艳,图案有规律的排列,很漂亮,效果很好。

当孩子们看到自己串的帘子这么漂亮时,都十分兴奋,一种成功感油然而生。

(4)第四个节目是“变一变”

①你能用其他形式把这条规律表示出来吗?(老师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等形式把规律表示出来。)

②你能把这个规律写下来吗?

[案例反思

找规律教学反思范文2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难点,又是学生掌握得不够好的部分。因此解决问题的教学应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责任感开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解题主动性,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反思问题解决,以找规律,把握特点。

解决问题;学习动机;激发;教学方式;反思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更是一个难点内容。它贯穿于小学数学的每册教材中。在这块内容的教学上,教师花了很大的力气,可还是有部分学生感到困难,见“解决问题”色变。怎样改变这一状况,让每个学生在“解决问题”这条路上走好,是每个教师夜思日想的问题。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多种方式教学,提高解题主动性

学生之所以怕“解决问题”,是因为他们觉得“解决问题”难。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消除学生这种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根据各种题型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解题主动性。

1.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对“解决问题”感兴趣。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利用学生的这一天性,采用“游戏”式教学,减少理解难度。如:在学习“陈军家距离学校508米,他一天往返两次,一共要走多少米?”这道题时,考虑到学生对“往返两次”理解有困难,于是采取游戏的形式来解决这一难点:我在台前左侧画了一个圈,代表陈军的家,在台前右侧画了一个圈,代表学校,然后请了三个学生上来:A代表陈军妈妈站在家里,B代表老师站在学校,C代表陈军模拟上学情境。要求全体学生仔细观看台前学生的模拟表演,当陈军从家走到学校时,教师告诉学生“这是‘往’,”当陈军从学校走到家时,告诉学生“这是‘返’”,这样学生对“往返”就有了直观的认识。趁机再问:“往返一次有几个508米?”(2个)“那往返两次有几个508米?”(4个)学生理解了“往返两次”就是“求4个508后,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

2.讨论,调动学生解题激情

一些学生总觉得自己长大了,不大喜欢别人指手画脚的,他们喜欢自己摸索。所以对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先给学生指明方向,让学生展开讨论,再由教师总结,效果会更好。如在解决“三年级有男生85人,男生比女生多17人,男生和女生共有几人?”这道题时,笔者考虑到有些学生可能会用一步来解决,还有些学生懂得要两步解决,可能在求中间问题时会受看到“多”就用“加”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便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

(1)要求“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几人?” 能一步解决吗?(不能,要两步。)

(2)必须先求出什么?(女生人数)

(3)从哪个条件知道:男生和女生谁多谁少?(从“男生比女生多17人”知道男生多女生少)

(4)求少的该用什么方法?(减法)

通过上面的讨论,学生认识到这道题虽然只有两个信息,却是个两步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并不是题目中有“多”就用“加”,有“少”就用“减”,而是要通过认真思考,仔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做法。这题解答完后,还可将“男生比女生多17人”改成“男生比女生少17人”再让学生解答,加以巩固所学思考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思考方法。

3.引领,提高学生读题能力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少,对问题中的一些句子或词语不能很好地理解 ,因此给他们解决问题带来很多困难,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帮助学生扫除解题障碍。如:一块长方形玉米地,长58米,宽9米,要给它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一面靠山,篱笆至少要围多少米?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解答出来,而对第二个问题许多学生就难以下笔了。此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对“一面靠山”和“至少”进行理解:

1)“一面靠山”表示什么意思?(只要围三面)

2)“至少”说明是怎样的边靠山?(长边靠山)

在学生充分讨论反馈后,他们认识到“一面靠山”表示只要围三边篱笆。“至少”说明靠山的是长边。那么要围的篱笆长就只要“9+9+58=76(米)”。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将上题题中的“至少”改成“最多”让学生解答,相信在前面解题经验的基础上,这个问题学生就不会再感到困难了。

4.画图,减小解决问题难度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特点又决定我们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为此,教师应采取由直观教学入手,并且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方法。如:有250人坐7辆车去郊游,前6辆车每辆各坐36人,第7辆车要坐多少人?这道题里数字比较多,一些学生看完题后,头都晕了。此类题,我们应该指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分析:先画7个方形或圆形代表7辆车,再让学生在前面6个方形或圆形里填出“36”,表示每辆车各坐36人,大括号打在7个方形或圆形上方标上250人,表示250人坐在7辆车上,在第7个方形或圆形里打上“?”号,表示问“第7辆车要坐多少人?”如下图:

通过这样一画图,学生很快便理清了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发现:要解决“第7辆车要坐多少人?”这个问题,必须先求出“前6辆车坐了多少人?”,再用250减去前6辆车坐的人数,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三、反思解决问题,找规律把握特点

找规律教学反思范文3

“我是成长小主人”教法就是变“老师、家长要我学,求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起“向导”、“路标”、“引路”、“架桥”的作用。它要求每节课里,每一位同学都要充分“紧张”起来,积极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当堂完成学习任务,做到“堂堂清”。

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我是成长小主人”教法实际是一种学生主体解决问题模式:主体发现问题,树立目标主体探究、分析问题,寻找规律主体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可分为五个阶段来实施“我是成长小主人”教法:

一、知识背景准备――主体发现问题,树立目标阶段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智力的磨刀石。”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而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知识水平,创设思维情境,使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识冲突,从而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主动去探究,寻找规律。例如,在学平方差公式时,先列出一组算式:202×198=1002×998= 49.8×50.2= 。让学生进行计算比赛,然后教师总结比赛结果,并让先进和后进交流经验,最后教师利用平方差公式板书出计算全过程,使学生意识到:他们现有的数学水平计算这些题繁琐且难度大,很容易出错,而使用平方差公式计算既简便又难以出错。这样,就使学生发现了问题,激发了学生掌握平方差公式的求知欲,为学生自己主动探究、分析问题树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指明了方向。

二、学生探究――主体分析问题阶段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学习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并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小主人”教法强调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所以,在教学法中,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实践,允许学生的思维在实践过程中自由发挥,大胆延伸,纵横驰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经历一个尝试探究过程,这样更有得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在学生探究分析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探究氛围:成立数学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6人为宜,采取自愿结合、适当调整和优势互补的原则。这样,学生在一个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更能发挥“小主人”的能动性,探究问题更积极主动。学生探究时,一方面,教师要参与指导,引导学生沿着即定的目标去分析探究;另一方面,更要保证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自由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积极思考,特别是创新思维。

三、分析处理信息――主体寻找规律,得出结论,解决问题阶段

卢梭强调:“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么去发现真理。”学生的探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有所目的的,即:寻找规律,发现真理。因此,“我是成长小主人”教学在这一阶段不仅要求学生自己对探究问题过程中所得的信息加以分析处理,而且要求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比较,相互讨论,对彼此取得的信息加以分析、比较、讨论,去伪存真,寻找规律,发现真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捷径。同时,教师在这一阶段,也要积极收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取得的各种信息,加以整理和分析,及时协助、引导学生寻找规律,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鼓励,不时给学生添加“兴奋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四、当堂训练――主体利用成果,巩固、展示成果阶段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通过主体探究、分析取得的规律和真理是为了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因为有用,所以学生才有兴趣学,才会使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人”从内因上解决“我为什么学?”这一问题。“小主人”教学法要求学生“当堂训练”阶段不少于15分钟,以检测学生是否都能当堂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当堂训练”是学生这一“小主人”利用自己的成果,巩固自己的成果阶段,更是展示自己成果的阶段。学生自己的探究成果在现实生活中能派上用场,学生自己才有成就感和自豪感,才能不断去探究、分析问题,从而在探究分析问题中找到乐趣,迎难而上,望之弥高,攻之弥坚。

五、总结反思――主体查漏补缺阶段

每个学生在知识、智能、兴趣、特长、性格等方面都是千差万别的,而每个学生学习、思考和探索的结果均体现了学生的这些个性的差异,这就必然会呈现出学习效果的差别。“小主人”教法为弥补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抛弃了“一刀切”、“齐步走的不顾实际的传统教学,提出了“兵”帮“兵”和“兵教兵”的教学战术,让学生自己总结反思,并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相互查找优点和不足,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自觉去查漏补缺,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

找规律教学反思范文4

我想,檀老师的这两次课以及体验式教学给我的启示有两点。

一、体验式学习不同于我们以往的传统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育者在活动开展前,要进行更加精心的思考与设计,它需要教育者必须具备教育心理学的实用知识与技能。

首先,应当说檀老师的这节课做了精心的准备,其一是对体验式学习方式的深入学习与深刻领会,其二是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回顾她的教学过程可以体现如下

1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而又感性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次体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两组图片,一组是有规律的笑脸,另一组是还没有形成规律的水果图片,兴趣盎然的猜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抽象、难懂的“规律”一词很自然地就从学生嘴中溜出来了,这节课也就悄无声息地拉开了序幕。如果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法,从名词的意义、特点一一讲来,学生可能一下子就难在这里了。

檀老师的第二个环节是利用多媒体设计了同学们欢庆国庆节的场面,让同学们从中发现规律。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的仿真环境、活泼动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功能,学生能更加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可创造更丰富的体验。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规律的体验的确是很充分的。

檀老师设计的第三次体验是“利用学具动手创造规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图片和模型,让学生自由创造规律,然后展示自己的成果。

回想这些环节,学生表现是异常兴奋的,这些材料不是变化多端的图形,就是丰富的颜色,让他们爱不释手让他们兴趣盎然,这里老师充分注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效果很好。

2关注学生心理,调控课堂。

但同时我也发现,正是因为他们是这么小的孩子,我们就需要更加关注他们的情感,本节课中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似乎显得很贫乏。导入中猜奖品说错了,没关系,如果老师在这是送去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充满爱的微笑,都可以在无形中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老师及时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点滴进步的赞赏和鼓励,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有了这样的情感积淀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就会显得更积极,发言就会更踊跃。这是教育者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 它不是停留在课本中,不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它不是死板的,它是千变万化的,规律就在实践中。

二、体验式学习它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生活中的智慧,也必须具备理解每一个学生的独特的感悟能力。只有这样,他才能设计出依据学生实际与社会实际的多样性的体验活动,也才能在活动中时刻注意改变设计,或者增加活动内容,以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形成。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找规律》这节课中在这一点体现得很充分,如檀老师设计了“排队找规律,舞蹈中找规律,说说生活中的规律”等,学生可以亲身地体验,还可以联系实际,用不同的方法亲身去体验,经过这些过程的学习之后,相信学生从教学过程中体验到的东西,会记得更加牢固。同时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主动性。

要引导学生体验,教师要努力激活课堂教学方式,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实现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和感悟的思维过程。孩子们除了老师说的几种规律,又创造了新的规律,有的简单,有的复杂,形形、五花八门,在这些规律中闪现着思维的火花,创新的光芒。

找规律教学反思范文5

就《找规律》一课而言,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周期现象的问题的不同策略,感悟用除法计算方法的优化及运用,能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中,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一、情境激趣,“亲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生活即教育。”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情境创设”。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鼓励,积极引导,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每节课的开始,教师都应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意在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找规律》可以针对小学生被要求记住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这一常规,在课的开始就来个记号码的比赛,看谁在规定时间内记住手机号码:136******43,138******13。以这样的游戏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问:“谁记住了第一个号码?谁记住了第二个号码?”进而追问:“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记住了第二个号码呢?”“有什么规律?”从而揭示课题,让学生亲身经历,从而呈现本节课所要探究的知识。

此情境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加上教师的追问,他们会积极紧张地思考,课堂气氛会显得尤其热烈,为学习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自主发现,“感悟”探索知识的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真正达到“我做到了,我理解了”这一目的。

(1)有效使用情境主题图。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都知道,情境主题图是教学新教材中的一大特色,新教材的每一个课题都设计了一幅或多幅情境主题图,这些图为我们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启示和帮助。

《找规律》一课中以盆花、彩灯和彩旗这些庆祝活动时常见到的东西为例,要求学生观察并要求学生逐一说出它们的摆放规律,从而总结“像这样有序排列并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周期现象”。

用“情境主题图”一定要把握住主题图的价值所在,并提出课堂中所需要的数学问题,为后面的探究、解决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授生以“鱼”不如授生以“渔”。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问题,教师可合理地设置层次性问题,把难点分解,使问题之间呈现一定的衔接,难度成梯度上升,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从而培养学生好的思考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在《找规律》中,找到了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解决什么问题呢?设置的问题:照这样排下去,右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

问题一出,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争相发言讨论,在相互的讨论中使问题渐渐明晰……当学生找到了画图、单双列举和列式计算等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本课要研究的核心问题,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独立尝试中优化策略。教师不要太像教师,学生不要太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同时,教师在教授知识时不可把知识填鸭式地塞给学生,而是要注重再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例如《找规律》中,学生在解决“盆花”问题时,用了画图、单双列举和列式计算等不同方法,看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下面就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另外两个问题:①照这样排下去,左起第15面彩旗是什么颜色?②照这样排下去,左起第15盏彩灯是什么颜色?在学生交流中,教师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用了列式计算的方法,就应及时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让他们感受到用除法计算方法会更加简洁实用。

像这样学生主动去发现去体会到的知识,他们会更加深刻,并会在这种过程中激发求知欲、增加自信心,既有利于问题的顺畅解决,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导学导练,“体验”运用知识的过程

小学生一般都好表现,如让他展示新本领,他的积极性会很高。而当他在表现过程中获得了成功后,他以后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这种成功的喜悦会使他产生更高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能再次激发起他的探究欲望,探究的成功又会再次促进兴趣的萌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如《找规律》可以设置三种类型的练习。

第一种:把例题中求第15个改成其他数据进行练习。这样类型基本与例题相似,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习薄弱的学生来回答,以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第二种:走进图形的世界,寻找图形的排列规律后再列式计算。这部分可以带动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到,教师应多要求中等的学生来参与回答。第三种:回归生活。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

找规律教学反思范文6

【教学片段1】

(课前进行猜谜的游戏)

师:看来大家都是猜谜的能手,老师还想继续和大家来猜一猜,不过既然是数学课,咱们就一起来猜数字,好吗?

师(在黑板上板书“1”):猜一猜老师接着会写几?为什么?

生:我认为老师会写2,因为是一个一个多起来的。

生:我觉得老师会写3,因为1是单数,3也是单数。

……

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都很有道理!老师接着想写的是“2”。

(这时,很多学生都欢呼起来:老师想的和我是一样的)

师:咱们继续往下猜,接下去你觉得老师会写几呢?

生:我觉得老师会写3,因为每次比上次多一个。

生:我觉得老师会写4,因为第一次增加了1个,第二次增加了2个。

师:有些同学真厉害,又猜到老师想写的数了。(师板书“4”)

(部分学生又高兴得欢呼起来,可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猜的和老师的不一样而显得很不高兴,耷拉着脑袋)

师:咱们再继续往下猜,好吗?(有兴趣继续往下猜的学生少了很多)

师:现在你觉得老师会写几呢?

生:我觉得老师会写7。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前面1和2相差1,2和4相差2,每次相差的数都大了1,所以现在相差的数应该是3,4加3等于7。

师:你很善于动脑筋,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学生都沉思着。过了很长时间,才有一位学生举起了手)

生:我觉得也可以是8,因为1加1是2,2加2是4,4加4就是8了。

师:你真是一个聪明的男子汉,很有自己的想法。这一次老师想写的数是7。

(学生的劲头明显沒有前几次那么高了,当教师出示答案时,欢呼的学生也只有寥寥几个了)

师:如果再继续往下猜,又会出现几种可能呢?

……

上课前,笔者想象着学生在课堂上玩猜数字游戏时,一定都会兴趣盎然积极地参与,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掌握事物中隐含的数量关系。然而事实并非那么顺利,虽然在导入初学生会兴趣盎然,但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始终被牵着鼻子走,他们虽然都有自己的想法,很想用自己的思路去寻找规律,但碍于教师的权威,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按教师的要求去寻找规律。随着猜数字次数的增多,学生也懒于动脑思考了。而教师也全然沒了当初设计时的那种激情,只想着早点把游戏结束。意识到这一点后,教师重新钻研了教材,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

【教学片段2】

(课前进行猜谜的游戏)

师:看来大家都是猜谜的能手,老师还想继续和大家来猜一猜,不过既然是数学课,咱们就一起来猜数字,好吗?

师(在黑板上板书“1”):猜一猜老师接着会写几?为什么?

生:我认为老师会写2,因为是一个一个多起来的。

生:我觉得老师会写3,因为1是单数,3也是单数。

……

师:谁猜中了举一下手。其他同学虽然和老师想的不一样,但都想得有根有据,很有自己的想法。老师接着想写的是“2”。

(这时,很多学生都欢呼起来:老师想的和我是一样的)

师:咱们继续往下猜,接下去你觉得老师会写几呢?不过这次老师要提高要求了。

师出示要求:

①请大家接着往下写出4个数字,要让这些数字有规律地排列。

②如果想猜中的概率大一些,可以多想几种情况。

③可以和同桌合作,也可以独立一人完成,并把想法写在纸上。

学生写完后,教师将不同的答案展示在黑板上,并和学生一起寻找规律。

这次教学中,笔者把猜数字游戏分成了两部分,前面部分仍然采用学生猜、教师出示答案的方法,在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以后,笔者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后面的猜数字由学生自由发挥。这一次,学生的思维完全被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考,答案也出乎笔者的想象,竟有七八种之多,有些数列的规律连笔者也沒想到。从学生迫切想把自己的答案展示出来的过程中,笔者体会到了教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反思】

在许多教师的眼里,课堂意外就意味着教学设计的不到位。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有些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课设计得“圆满”,不给学生留下出错的空间。 正因为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第一次教学设计时,笔者设计的找规律的过程看似开放而富有挑战性,实际上却处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第一次教学的失败,让笔者意识到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应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之后的第二次教学,当笔者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留足空间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的指引下,以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课堂呈现出来的是学生鲜活的、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感悟。事实证明,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才是有效的学习。

上一篇篮球赛

下一篇环境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