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的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雪白的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雪白的墙范文1

Lf具有多种生物功能,被认为是存在于初乳和常乳中宿主防御系统的活性成分,并被认为是一种安全物质,服用后无不良作用,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和化妆品领域。Lf的抗菌作用、抗癌作用、对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对口腔细菌附着的影响以及对骨再生作用的影响等生物活性可被应用于口腔医学的各个领域。

2、乳铁蛋白在口腔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2.1乳铁蛋白在牙周病中应用

1972年Bullen最早发现了Lf的抑菌性[2],这是Lf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近年来,人们对Lf的大量临床研究,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Lf的抑菌作用主要有“铁剥夺”、“膜渗透”和“酶抑制”3种机制[3]。菌斑细菌及其代谢产物是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减少菌斑形成和抑制致病菌,有助于预防牙周病的发生。Lf对牙周代表性细菌如伴放线放线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的抗菌活性和其他生物学效应已被广泛研究。Lf的多态性与侵袭性牙周炎发病率的关系以及将龈沟液中乳铁蛋白作为牙周炎严重程度的标记物均已被报道。Hiroyu-kiWakabayashi等[4]用≥130mg/L的人乳铁蛋白(hLf),铁缺乏和铁饱和的牛乳铁蛋白(bLf),≥6μg/mL牛乳铁蛋白衍生抗菌肽乳铁蛋白肽(LfcinB)培养牙龈卟啉单胞菌和中间普氏菌,结果对这两种细菌的生长抑制作用均长达5h,可作为牙周病的辅助治疗手段。HiroyukiWakabayashi[5]研究表明Lf在高浓度时对浮游形式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和中间普氏菌展现出抗菌活性;此外,Lf能有效的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并且在生理浓度下减少这些细菌生物膜的建立。临床研究表明,口服bLf可以减少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和中间普氏菌。在体内和体外研究中发现,Lf可能是牙周细菌的生物膜抑制剂。Atsushi[6]给患有牙周疾病的受试者口服牛乳铁蛋白脂质体(L-bLf),观察L-bLf能否有效的治疗牙周病。L-BLf作为补充物以片剂的形式(180mgbLf/d)给予受试者4周,受试者多个位点的牙周探诊深度超过3mm。在PD大于4mm的5个受试者中研究了51个位点的PD、BOP、GCF量以及GCF中TNF、IL-1、IL-6、MCP-1的水平。通过服用L-BLf,PD明显减小,但BOP和GCF的量则无明显改变。GCF中MCP-1的水平明显降低,而其他细胞因子的水平则没有改变。这些结果表明,L-BLf补充剂能有效的治疗牙周炎疾病,但仍需要大量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2.2乳铁蛋白在龋病治疗中的作用

Lf含量的增加又可与其他蛋白协同抑制细菌的致龋作用,符合机体的生理应激机制。郝高峰等[8]以高龋(龋、失、补牙数≥5,高龋组)和无龋(龋、失、补牙数=0,无龋组)儿童各40名为研究对象,双金鸡纳酸法测定唾液总蛋白含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分析唾液蛋白条带,免疫印迹法检测唾液乳铁蛋白和溶菌酶含量。结果发现高龋组总蛋白含量[(852.02±206.14)mg/L]低于无龋组[(1032.44±221.9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对分子质量为77000蛋白的百分含量[(12.50±7.73)IA/μg]显著高于无龋组[(8.71±4.28)IA/μg,P=0.009],相对分子质量为14500蛋白的百分含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7)。高龋组乳铁蛋白百分含量[(229.04±197.14)IA/μg]显著高于无龋组[(144.07±99.91)IA/μg,P=0.018],溶菌酶含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可得出结论唾液蛋白与乳牙患龋密切相关,乳铁蛋白可能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成分。

2.3乳铁蛋白在口腔外科中修复骨缺损的作用

骨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目前多采用自体骨或异体骨移植进行修复,但由于骨移植效果不尽如人意,利用组织工程学原理治疗骨损伤已成为此领域的研究热点。增强颌骨再生,提高其稳定性,对于改善种植体的骨结合性和稳定性也有着重要的作用。Lf具有很强的成骨能力,已经被成骨细胞的体外培养实验和小鼠体内实验所证实[9]。关于Lf的细胞促进作用很早以前就已有人报道,Naot等[10]用Lf连续5d注射成年雄鼠大脑右半球,发现其颅骨片段组表面间隙明显增加,矿物叠积率和骨形成率明显增加,推测Lf可能增强成骨作用而抑制破骨细胞作用。Takayama[11]等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基因证实Lf能够强化胶原酶沉积,从而增强骨密度。Cornish[12]研究发现,Lf能刺激成骨细胞形成周期,是成骨细胞的一种潜在生存因子。Lf亦可降低破骨细胞数目,从而抑制破骨细胞引起的骨吸收。TakaokaR等[13]在小鼠背部皮下植入明胶凝胶结合Lf,明胶凝胶结合Lf在植入部位表现出比单独Lf注射液更长的Lf释放期。与没有经过Lf处理或低浓度Lf处理的大鼠颅骨骨缺损处相比,将合并Lf的明胶凝胶植入大鼠颅骨骨缺损处后能形成明显增强的骨再生。可以得出,明胶凝胶的缓释功能能够增强Lf促进骨再生的活性。

2.4乳铁蛋白在口腔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近年来,一些研究认为,Lf具有化学预防和抗肿瘤作用。Lf能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已被国内外许多科学家证实。Lf对多种器官包括食道、口腔、肺、肝、结肠和膀胱等的肿瘤发生、生长和转移都表现出抑制作用[14,15]。Lf的抗肿瘤机制是由多种机制介导的。1)Lf蛋白阻止细胞周期G1期向S期的过渡,使细胞进入生长停滞期[16],调节细胞增殖。Damiens[17]等研究证明Lf可以调节细胞的增殖,在人的乳腺细胞系中加入Lf会导致癌细胞的生长抑制,抑制细胞周期G1期向S期的转换,并使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KD)的抑制剂P21cip1蛋白水平增加。2)调节机体免疫,增高血液中NK细胞、T细胞数量,并刺激IL-18的大量生成[18];研究证明Lf可以活化自然杀伤细胞和中性白细胞,诱导集落刺激因子的活性,并且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毒性[19~21]。3)激活癌细胞内FAS信号途径,诱导癌细胞程序性死亡[22,23];BLf可以通过产生活性氧簇引起体外非白血性白血病细胞系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最近发现,在结肠黏膜癌细胞系和头颈部癌细胞系中,Lf改变程序性细胞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24,25]。4)抑制肿瘤血管发生,这与IL-18阻止血管发生的特性密切相关[26]。Norrby[27]等的研究也认为,Lf可以抑制肿瘤的血管发生,Lf在体外具有抗上皮细胞增殖的活性并且可以强烈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介导的血管发生。关于Lf与口腔肿瘤关系的研究比较少,近几年的研究发现,HBf可以抑制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并且是通过直接的细胞毒作用以及系统性的免疫调节作用来实现的[28]。Xiao[29]等的研究也证明Lf在体外可以抑制3种不同的头颈部细胞的增殖。目前研究者已经通过12次不同的实验给211人口服Lf,包括110名健康的志愿者或无症状的患者,57名化疗患者,44名未作化疗的肿瘤患者。Lf有很好的相容性并且没有药物相关性死亡,也没有其他的严重的有害的事件报道。实验结果表明,口服Lf可以有效地延缓肿瘤的发展。

2.5乳铁蛋白在口腔其他领域的应用

Lf和乳过氧化物酶组成的混合物能够影响口腔异味。有关学者进行了随机,双盲,交叉,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十五列受试者口服Lf和乳过氧化物酶混合物片剂,并检测他们的口腔气体中挥发性硫化物的含量。结果表明Lf和乳过氧化物酶的混合物对口腔异味有抑制作用。此外,有研究发现牛奶中的蛋白质,如酪蛋白和乳铁蛋白,能抑制致龋性的变形链球菌对羟基磷灰石的初始附着。

3、乳铁蛋白应用前景展望

雪白的墙范文2

[关键词]人血白蛋白;顽固性气胸;治疗;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56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2-57-03

气胸是一种呼吸系统的常见病,老年人群的气胸患者往往合并肺部的基础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见引起气胸的呼吸道慢性疾病,其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会导致肺泡之间的间隔发生破裂,形成肺大疱,肺大疱出现破裂之后便会造成气胸[1]。顽固性气胸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分别是持续性和复发性气胸,持续性气胸主要是指采用胸腔闭式引流治疗14天之后仍然出现漏气的情况,而复发性气胸主要是指单侧气胸发作>2次或双侧发作>3次者[2]。严重程度较高的气胸患者会在发生严重呼吸困难的同时出现纵隔气肿、胸腔积液等一系列的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造成重大的威胁,因此对顽固性气胸的治疗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3]。胸膜粘连疗法是治疗该类疾病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之一,本研究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顽固性气胸患者36例,用以分析20%人血白蛋白胸腔内注射对于顽固性气胸治疗的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用2010年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顽固性气胸患者36例,其中男性21例,女15例,年龄49~70岁,平均(60.3±5.8)岁,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刺激性干咳、紫绀、大汗等。在18例顽固性气胸患者中气胸的复发次数在3~6次之间,平均的发作次数为(4.1±2.1)次。全部患者均符合顽固性气胸的诊断标准[4]。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2)存在其他呼吸系统疾病;(3)患有血液系统疾病;(4)临床资料不完整;(5)患者拒绝接受临床试验。根据患者是否接受20%人血白蛋白治疗而分为实验组(18例)与对照组(18例),经过统计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18例顽固性气胸患者入院后均予常规对症治疗,全部患者入院均予胸腔闭式引流术。均经引流7 d以上效果不佳,仍有多次反复发作,所有患者均采用负压吸引,采用20%人血白蛋白(德国杰特贝林生物制品有限公司,S20080008)50 mL经胸管注射入胸腔,并夹管1~2 h,如患者能耐受,则夹管时间延长至24 h,如患者不能耐受,可将引流管外侧段稍抬高,以防药液流出。所有患者注药后嘱其15~30 min转动1次,约2 h,使药液分布均匀,尤其注意要适当抬高臀部以利药液流向好发肺大疱的肺尖部,再持续引流,注意观察水封瓶气泡变化,气胸体征及临床症状变化,待肺全复张,水封瓶无气泡逸出,24 h后可拔除胸引管,如注药3 d后水封瓶中气泡未见减少,说明胸膜破裂口仍未愈合,可再重复注药1次或多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并且采用高渗糖进行治疗。

1.3 疗效标准[5]

治愈:胸腔内注药≤3次后漏气已停止,观察5 d以上无复发,胸片检查示肺复张良好,无胸腔积气;无效:在气胸无分隔包裹,药物能达到有效部位的情况下,胸腔注药3次以上仍漏气者。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实验组注药1次治愈11例,注药2次治愈6例,1例注药3次无效,水封瓶中仍有气泡逸出,后家属要求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治愈率94.4%,自注药之日起气胸治愈时间为1~13 d,平均5.8 d,17例气胸经追踪观察至今,无一例复发,对照组注药1次治愈8次,2次治愈7次,3例注药3次无效。

2.2 不良反应

注药后出现轻度胸痛3例,占16%,均能耐受,无一例出现剧烈胸痛及痛性休克需止痛治疗,低热2例,占11%,无高热,未经处理体温降至正常,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过敏反应,胸腔积液均为少量,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自发性气胸的治疗原则是促进气体排出和吸收[6],促进裂口愈合,防止气胸复发。包括胸腔减压(胸穿抽气,胸腔闭式引流),负压吸引,胸膜粘连疗法,外科手术及胸腔镜手术治疗。顽固性气胸包括持续性或复发性气胸,是指用闭式引流>14 d仍有漏气,后者是指单侧气胸发作>2次或双侧发作>3次者,老年人顽固性气胸发生的原因可能系年龄较大,肺气肿时间较长,肺泡弹性差,肺周边部位反复感染波及胸膜引起胸膜粘连,气胸发生后破裂口粘连牵拉而不易愈合。外科手术是最有效的方法[7],被视为治疗气胸的“金标准”,其复发率低,然而其损伤大,风险大,费用高,老年患者合并COPD常难以耐受。电视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但多需在全麻下健侧单肺通气,对老年呼吸功能不全者需考虑到麻醉时间相对较长,手术复杂程度较大及需单侧肺通气等,老年COPD患者常难以耐受。而经胸引管注入粘连药物则是治疗此类患者的重要方法[8],经胸腔闭式引流治疗不愈或复发性气胸都适宜胸膜粘连疗法。常用的胸膜粘连剂有理化刺激剂(高渗糖、滑石粉、四环素等),生物刺激剂(支气管炎疫苗、短小棒状杆菌等),免疫刺激剂(卡介苗、OK432等),促纤维蛋白生成剂(凝血酶、血浆、自体血等)。有文献报道,单独使用一种粘连剂,即可取得一定的疗效,我们应用20%人血白蛋白进行胸膜粘连术,高平等[9]采用内科胸腔镜对16例难治性气胸患者进行治疗,并且对其注射滑石粉,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16例患者当中有13例患者治愈,3例患者出现好转,但是患者出现疼痛的情况较明显,16例患者均出现程度不一的胸膜疼痛。李斌等[10]采用人血白蛋白泡沫定位支气管胸膜瘘,但是目前还较少应用人血白蛋白治疗顽固性气胸。在本组研究中采用20%人血白蛋白治愈率为94.4%,高于对照组的83.3%并且仅有3例患者出现轻度的疼痛,低热患者为2例,无重度胸痛的患者,疗效明显好于传统的高渗糖组,这可能与白蛋白可通过以下机制起作用有关:(1)白蛋白是一种高渗的液体,可以刺激患者的胸膜而出现无菌性的炎症,炎症的发生可以促进患者的胸膜出现粘连,有效地治疗患者的气胸;(2)白蛋白可以在不同组织中被细胞内吞而摄取,其氨基酸可被用为组织修补;(3)白蛋白是一种粘性、胶质性的物质,能够封堵患者肺部出现的范围较小的破裂口;(4)白蛋白局部用药能改善局部循环,增加蛋白含量,改善局部组织营养[11],促进局部组织修复。这些作用均能明显缩短终止漏气时间,减少注药次数,使治愈率提高,复发率降低。

综上所述,20%人血白蛋白可以应用于顽固性气胸的治疗当中,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彭华利,李远平,龙永贵,等.胸腔镜与常规开胸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自发性气胸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8):4008-4009.

[2] 孙凤春,田锋,许学亮.硅胶球囊导尿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2):3721-3722.

[3] 叶汉平.自体血胸腔注射治疗顽固性气胸16例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2):175.

[4] 韦传军,李彦豪,梅雀林,等.顽固性和复发性气胸的介入治疗[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6):1008-1010.

[5] 朱长远.双腔导尿管联合胸腔引流管在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高龄自发性气胸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2,52(22):51-53.

[6] 梁柱,陈捷,林立尧,等.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术后复发的胸腔镜再次手术治疗13例[J].广东医学,2012,33(8):1134-1135.

[7] 温佳新,初向阳.单孔胸腔镜手术在自发性气胸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2012,18(4):428-429.

[8] 高鸿,曹守明,余春晓.煤工尘肺合并气胸42例临床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1,38(1):45-46.

[9] 高平,陈正贤,郭纪全,等.经内科胸腔镜滑石粉粘连治疗难治性气胸[J].中国内镜杂志,2012,17(7):779-781.

[10] 李斌,金普乐.应用人血白蛋白泡沫定位支气管胸膜瘘所属支气管1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9):724-725.

雪白的墙范文3

关键词: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口腔种植;骨组织再生;牙槽骨缺损

Abstract:Tissue regeneration need growth factors, osteogenic cells, scaffolds and good blood supply. Wherein platelet rich fibrin (platelet-rich fibrin, PRF) platelet rich and various cytokines, with soft and hard tissue regeneration capacity of good promotion. Oral Implantology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situations many alveolar bone defect or lack of, PRF can promote alveolar bone defects, increased alveolar bone, soft tissue implants promote healing, inflammation around the implant treatment.

Key words:Platelet rich fibrin; Oral Implantology; Bone tissue regeneration; Alveolar bone defect

对于很多牙槽骨骨量缺损或不足的患者,临床口腔种植时往往需要植入骨材料才能达到理想的种植修复效果。植骨材料可分为自身骨和异体骨。在植骨过程中,自身骨移植是移植骨材料中的最佳方法,因为其可提供骨移植所需的必要条件。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 是继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之后的第二代血小板浓缩制品。其完全取自自体血,且制备简单,并富含血小板及各种细胞因子,具有良好的促进软、硬组织再生的能力。同时,PRF所含有的免疫细胞具有良好的调节炎症反应和抗感染能力。本文主要对PRF的制备方法、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口腔种植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的制备方法

1.1采血 取静脉血10ml置于试管内。

1.2离心 以2500~3000r/min离心10~12min。

1.3制备PRF膜 静脉血经离心后分三层,上层淡黄色澄清物为去血小板血浆,下层红色疏松物为红细胞碎片,其中间层为PRF凝胶。静置离心物3min后弃上清,取出中间层PRF凝胶,并用无菌纱布挤压成膜状,即可得到具有一定形态、弹性及韧性的PRF膜。

1.4取PRF凝胶,盛于无菌种植器械工具内,剪碎加入人工骨粉,搅拌均匀呈粘稠凝胶状待用。

2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PRF产生的纤维蛋白为三分子立体网状结构,其凝胶组织较为疏松,孔隙大,弹性高。组织细胞及循环血中的干细胞能更快的长入其中,细胞因子也被大量的滞纳,并与纤维蛋白发生化学键结合。PRF 的作用机制归纳如下:①引导损伤部位组织的血管新生;②促进上皮增殖,封闭损伤部位;③网络免疫细胞,进行炎症调节;④引导循环血中干细胞的迁移、增殖和分化[1]。PRF 特殊的纤维蛋白网状结构使其具有多种作用:①可以机械性滞纳血小板、细胞因子、免疫细胞和循环血中的干细胞,并使这些物质在这样一个三维网状的空间内协同发挥作用;②细胞因子通过化学键与 PRF 内的纤维蛋白结合,从而相对稳定的存留于 PRF 凝胶内;③循环血中有较多的黏多糖,它与细胞因子之间具有很强的亲和力,PRF 中的纤维蛋白通过捕获黏多糖进一步加强了对细胞因子的滞纳能力。

3 临床应用

3.1 PRF在牙槽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国内有学者对拔牙窝颊侧壁缺损进行的骨组织再生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试验组使用PRF,对照组为阴性空白对照。在拔牙窝内,PRF 的纤维蛋白所搭建的三维网络空间内促进血小板、细胞因子和循环分子等不断的向拔牙窝中心迁移,并且彼此间相互协作,调节拔牙窝内的成骨机制,从而有效的保存了牙槽嵴的高度[2]。对比拔牙窝的愈合情况和组织学切片后发现,试验组拔牙窝愈合最好,牙槽骨丰满,且呈凸状;对照组呈凹陷状,丰满度差。试验组在新骨成骨量上有明显的优势,获得了良好的颌骨丰满度,成功进行了种植修复。

3.2 PRF对牙周软组织再生的作用 附着于种植体周围的牙龈组织对于种植体最终的修复美学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种植体周围牙槽骨与外部口腔环境的重要屏障,对防止牙龈萎缩和提高种植体寿命有重要的作用。临床中对因严重牙周病失牙且要求种植修复的患者同时进行软硬组织增量术。术中使用PRF与人工骨粉混合而成的凝胶增加骨量,同时应用PRF膜弥补缺损的软组织,在种植后期获得良好的软组织美学效果。

4 PRF的应用展望

PRF 作为新一代血小板浓缩制品,它由纤维蛋白网、血小板及粒细胞等组成,利用骨组织再生原理实现颌骨的再生,同时加速牙周软组织的再生与附着,在临床应用中显示了很好的促进组织愈合能力,对于口腔种植修复治疗拥有重要意义.因其具有制备过程操作简单、不需要添加其他制剂的特点,且其成本低廉、取材方便,PRF在今后的口腔种植领域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雪白的墙范文4

【关键词】小牛去血清蛋白注射液;放射性口腔炎;复方硼砂含漱液含漱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04-02

放射性口腔炎是头颈部肿瘤尤其鼻咽癌放疗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放射性口腔炎的发生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使放疗程度受到阻碍,致肿瘤局部控制率下降。我院肿瘤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对50例鼻咽癌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对其中的25例采用了小牛去血清蛋白注射液+复方硼砂含漱液含漱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50例已被确诊的鼻咽癌初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38岁到62岁之间,平均年龄52.31±2.13岁,这些患者均为首次接受治疗。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临床分期:Ⅰ期6例Ⅱ期15例Ⅲ期4例。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临床分期:Ⅰ期7例Ⅱ期14例Ⅲ期4例。对2组的患者进行年龄、性别、病情及放疗的方案等进行比较。(均p>0.05)。在没有显著差异的情况下对两组患者进行分析对比,对比结果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小牛去血清蛋白注射液+复方硼砂含漱液含漱治疗方法:小牛去血清蛋白注射液:一次20-30ml静脉滴注,一日一次,连续2~3周。复方硼砂含漱液含漱:一次取少量(约10毫升)加5倍量的温开水稀释后含漱,一次含漱5分钟后吐出,一日3-4次,持续整个放疗过程。

1.2.2 复方硼砂含漱液含漱治疗方法:2组的复方硼砂含漱液含漱治疗方案相同,均含漱:一次取少量(约10毫升)加5倍量的温开水稀释后含漱,一次含漱5分钟后吐出,一日3-4次,持续整个放疗过程。

1.2.3口腔护理

(1)在进行治疗前有牙龈或齿科疾病的鼻咽癌患者去牙科治疗,以此预防口腔感染。

(2)在每次治疗前鼻咽癌患者都应检查口腔情况,并对鼻咽癌患者口腔的粘膜反应及时的给予评估、处理和记录。

(3)告诉并教会鼻咽癌患者保持空腔清洁卫生的方法,并要求鼻咽癌患者早晚用软毛牙刷和含氟牙膏刷牙,在饭后及治疗后用漱口液或生理盐水含漱,时间为2分钟,鼓颊和吸吮动作交替进行,以达到清除松动的牙垢。经常做张口叩牙动作,从而使口腔粘膜皱裂处能充分的进行气体间的交换,破坏厌氧菌的生存、生长环境,以阻止继发性的感染,并且让鼻咽癌患者多喝水。

如果鼻咽癌患者出现口腔疼痛严重时,可予静脉补充能量、抗炎治疗、激素治疗。

1.2.4 评价标准:对于评价的标准可以参照WHO放射性口腔粘膜的反应评价标准来进行评价。Ⅰ级:疼痛、红肿,伴有轻度的吞咽困难等,能够进食固体食物;Ⅱ级:伴有中度的吞咽困难和中度疼痛,斑点状黏膜炎,能进流质食物和软食;Ⅲ级:伴有重度吞咽困难,仅能够进流食,重度疼痛,片状的黏膜炎占照射区域面积的50%;Ⅳ级:出现出血和坏死,片状的黏膜炎占照射区域面积的50%以上,需停止对患者所进行的放疗以及肠外、肠内的营养支持。

2结果

3讨论

综合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结果,在对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中发现,小牛去血清蛋白注射液+复方硼砂含漱液含漱治疗的效果远远大于复方硼砂含漱液含漱治疗。由此说明,小牛去血清蛋白注射液对鼻咽癌放射性口腔炎起到了一定的预防及治疗作用。同时也需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注重对于患者心理的护理,让患者以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此类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不能出现消极的情绪,这种治疗情况不仅仅会给治疗带来非常大的改善,同时还会是患者及时的康复。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主要成分为多种游离氨基酸、小分子肽和寡糖。酶的活性可以通过细胞的一些代行方式进行激活,而且还可以完成在无氧状态下的修复,通过修复功能实现再生,这种修复再生的功能给细胞的自我复制以及完善提供了非常灵活的空间,对于疾病的康复和控制有很好的效果。另外葡萄糖可以向细胞内传递物质,通过一些磷酸肌醇,以及一些酶载体的传递,来实现一些代谢障碍的修正。细胞对氧的利用从增加线粒体的呼吸能力与高能磷酸的合成中得到促进,从而使能量物质ATP从促进中得到生成。神经细胞在糖酵解的代谢途径中转变为糖有氧氧化的途径,从而纠正缺血神经细胞的酸中毒,增强脑代谢的储备能力,延长细胞的生存时间。

各类有营养障碍等引起的损伤都可以通过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来进行改善,医学研究显示小牛血清蛋白注射液不仅仅能减少大脑皮层的水量而且也可以使氧自由基在破坏反应的产物丙二醛也跟着减少,这可以说明,氧自由基生成的减少有赖于小牛血清去蛋白的注射液。小牛去血清蛋白中主要的作用成分是小分析活性肽以及一些磷酸醇类,在小牛血清去蛋白的药物使用和临床分析中,小分子的激活肽在细胞的合成尤其是神经系统的细胞合成中非常重要,是元素组成的重要成分,通过一些酶的激活,完成对于神经细胞的处理。小牛去血清蛋白通过抑制一氧化氮,是一氧化氮的活性降低,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一氧化氮的形成数量,这种情况对于脑部缺血的损伤有延迟的作用,这样延缓了细胞毒性的水肿,间接的对脑部结构起到了保护作用。很多一些实验表明,小牛去血清蛋白对于脑部含水量的调节作用非常明显,注射过程中可以增加大脑皮层的含水量,含水量的增加使得脑部的一些破坏物质失去效用,从这个方面也是一个对于脑部疾病的控制和预防。

对于放射性口腔炎来说,它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而且还会使放疗进程受到阻碍,导致肿瘤局部控制率下降。研究结果显示,小牛去血清蛋白注射液与复方硼砂含漱液含漱配合使用,可以使鼻咽癌或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放射性口腔炎得到较好的预防及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纪煌;陈万泉;;雾化吸入防治放射性口腔反应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雪白的墙范文5

关键词:D-3羟丁酸;糖化血清蛋白;糖尿病

糖尿病(DM)诊疗的常用指标血糖仅能反映暂时的血糖水平变化并易受多种因素影响[1]。血中D-3羟丁酸(D-3H)的浓度比血糖能更早地发现静脉注射胰岛素过量问题。本实验探讨了联合检测血清D-3H、糖化血清蛋白(GSP)和血糖(GLU)水平在DM中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3月~2014年1月本院住院DM患者249例,均具有5年以上的DM史,符合WTODM诊断标准,男143例,女106例,年龄42~71岁,平均(55.58±7.28)岁。糖尿病酮症组103例(GLU>20mmol/L,尿酮++~++++,血pH

1.2检测方法:两点速率法测定D-3H,免疫比浊法测GSP,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试剂均由北京九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仪器为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X2检验。以P

2结果

2.1血清D-3H和GSP水平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M组、DM非酮症组和DM酮症组的血清D-3H和GSP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不同血糖控制水平DM患者的血糖、血清D-3H和GSP水平检测结果 见表2。

3讨论

本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DM组、DM酮症组和非酮症组的血清D-3H和GSP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轻度、中度、重度DM组与对照组比较,中度、重度DM组与轻度DM组比较,重度DM组与中度DM组比较,血清D-3H和GSP水平均均有显著性差异。在DM酮症酸中毒的治疗过程中监测血D-3H的变化,可准确了解酮症酸中毒的治疗效果[2]。临床上通过测定包括D-3H、乙酰乙酸、丙酮等酮体来监测病情,而D-3H约占酮体总量的78%,是体液中酮体的主要成分[3]。D-3H浓度可反映DM患者病情,有助于DM酮症酸中毒的诊断及预防病情恶化。

GSP是高糖状态下,葡萄糖与血清蛋白分子N端的氨基发生非酶促糖基化反应形成的稳定高分子酮胺结构,半衰期较血清白蛋白短,其浓度高低可以反映2~3w前血糖水平;持续GSP升高并伴D-3H升高会诱发DM并发症[4]。联合检测血清D-3H和GSP浓度可判断DM疗效和预测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刘密凤,韩晓禹,周振兴,等.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其他生化指标间的关系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6):2168-2170.

[2]Umpierrez GE,Watts NB,Phillips LS.Clinical utility of B-Hydroxy bntyate determined by reflectance meter in the management of diabetic ketoacidosis[J].DiabetesCare,1995,18(1):137-138.

雪白的墙范文6

【关键词】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保留灌肠;盆腔放疗;放射性肠炎

Effects of deproteinized calf blood injection on intestinal reaction of pelvic radiotherapy patients

LIANG Li-bin,CHEN Yan,WANG Si-yang,et al.Department of Radiotherapy of Oncology,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dong,Zhuhai 519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icacy of deproteinized calf blood injection on intestinal reaction in treating with pelvic radiotherapy patients.Methods A total of 62 patients with pelvic radiotherapy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06 and February 2009.Thes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deproteinized calf blood injection(n=33) enema group,and blank control(n=29) groups.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toxicity of the two groups with chi-square statistics.Results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erapeutic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Deproteinized calf blood injection;Retention enema;Pelvic radiotherapy; Enterocolitis after radiotherapy

放射性肠炎是盆腔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所致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发病率约为5%[1],常表现为反复的里急后重或腹绞痛、腹泻、便血,有时可出现肠梗阻。尤其是重度放射性直肠炎,出血一般持续而顽固,患者往往久治不愈,痛苦不堪,不仅给患者带来生活不便和痛苦,而且可导致放疗计划不能顺利进行而影响治疗效果[2]。因此急性放射性肠炎也越来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6.18

作者单位:519000珠海,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肿瘤放疗科

越引起相应的重视。本文对我科近3 年来行盆腔放疗的62例盆腔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患者应用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本科行术后辅助放疗的盆腔恶性肿瘤患者共62例。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患者均由病理学证实的盆腔恶性肿瘤(膀胱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直肠癌);身体一般状况评分(PS评分)(采用ECOG评分标准)0~1分可承受放疗者;心、肺、 肝、 肾功

能正常,符合放疗条件的患者。具体分为男28例,女34例,年龄在18~70岁,PS评分:0分36例,1分26例。

1.2 方法

1.2.1 放射治疗 两组均为术后有放疗适应证患者,采用辅常规放疗技术,模拟机定位后给予直线加速器盆腔照射,TD50 Gy/25f/5 w。要求仰卧位或俯卧位,真空袋固定,膀胱充盈状态。治疗期间忌辛辣刺激及粗纤维食物。

1.2.2 药物治疗 62例患者被分为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组和对照组。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组33例患者放疗期间保留灌肠30~40 min: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剂量0.2 g/次,1次/d,直至放疗结束。对照组29例单纯使用相同的放疗方式,不予灌肠。两组均未使用蒙脱石散剂、康复新液、阿米福汀等黏膜保护药物。

药物来源:本研究中使用的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针剂由黑龙江江世药业有限公司提供,商品名称:新欧瑞,0.2 g/支。

1.3 评价标准 参考RTOG/EORTC胃肠道反应评分标准。放射性肠炎分级标准如下:0级,无明显肠道症状;1级,轻微腹泻或轻微痉挛,或每天大便在5次以内,或轻微直肠黏液或出血;2级,中度腹泻和腹痛,每天大便多于5次,直肠黏液过多或出血;3级,需外科处理的阻塞或出血;4级,发生坏死,穿孔,瘘道。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和x±s检验,P

2 结果

放疗结束后对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组和对照组的毒性反应见表1、2。由表1可知,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组与对照组的毒性反应主要取决于是否使用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

表1

两组消化道放射毒性反应(RTOG评分标准)(例)

组别例数1级2级3级P值

用DCBI组3321120

对照组297202

合计6228322

注:(本研究无4级毒性反应病例)

表2

两组消化道放射毒性反应发生率(例,%)

组别例数1级(%)2级(%)3级(%)P值

用DCBI组3363.636.40

对照组2924.169.06.9

合计6245.151.63.2

注:(本研究无4级毒性反应病例)

根据表可知,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组与对照组的毒性反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盆腔恶性肿瘤放疗虽然有较好的局控率,但是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也很高。小肠、结肠、直肠、膀胱等均在照射范围内,早期即可出现以腹泻、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放射性肠炎。本研究对照组病例观察统计,消化道毒性反应发生率方面,1级发生率为24.1%,2级发生率69.0%,3级及以上发生率为6.9%,总发生率达100%。 所以如何有效地防治急性放射性肠炎显得越来越重要。

阿咪福汀被认为是目前备受关注的放射性损伤防护剂,阿咪福汀的辐射防护作用是清除放射所致的自由基和提供修复损伤所需的氢。盆腔放疗时,局部应用于直肠能减少患者的恶心、呕吐、疲劳、血压过低和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同时可避免药物被肿瘤吸收,防止肿瘤保护作用。放疗过程中由于阿米福汀的应用,极大降低了放疗所致的毒副作用,但该药价格昂贵,寻找替代药物一直是放疗界努力的方向。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deproteinized calf blood injection,DCBI)是从小牛血中提取的高科技生化新药,可直接作用于细胞代谢,促进细胞对氧和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加速组织细胞代谢及功能恢复和组织修复等作用,目前主要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的治疗领域[3,4]。

本研究中,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明显降低了患者的重度肠道不良反应,1级毒性反应发生率63.6%,对照组为24.1%;2级毒性反应发生率36.4%,对照组为69%;3级毒性反应发生率为0.0%,对照组为6.9%。 两组肠道毒性反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使更大比率的患者肠道反应为I级。两组患者在降低级IV毒性反应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和样本量小有关。两组患者1~3级毒性反应发生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DCBI是出生1~6个月幼牛的静脉血经纯化、提取、超滤等工艺制成的去蛋白小分子制剂,含有钾、氯、钠、钙、镁、铁、锌等多种离子以及氨基酸、小分子肽、核苷酸、低聚糖(如磷酸肌醇寡糖)、脂类等小分子有机物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5]。DCBI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这种作用可能与其所含的磷酸肌醇寡糖有关,因为磷酸肌醇寡糖可激活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促进葡萄糖向细胞内的转运,还可直接影响糖代谢途径中一些酶的活性。Hoyer等(1989年)报道枸橼酸循环中的关键酶,如丙酮酸脱氢酶、环腺苷磷酸二酯酶和腺苷环化酶等,均可被磷酸肌醇寡糖激活,从而促进葡萄糖的代谢。

总之,急性放射性肠炎在盆腔恶性肿瘤的放疗中发生率高。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可以明显降低肠道不良反应,使更大比率患者的肠道反应维持在1级,并且使患者降低了肠道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可以考虑替代阿咪福汀作为黏膜保护药物。建议进一步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以明确该药对消化道晚期毒性反应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Nakada T,Sawamura T,Iijima Y,et al.Effective hyper-baricoxygenation with prostagland in E1 for radiation cystitis and colitis after pelvic radiotherapy.Int Urol Nephrol,1996,28(5):643.

[2] 张敏.78例放射性肠炎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2):34-35.

[3] 丁亚军,王莹,王洪新,等.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评价.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5,2(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