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范文1

一、肯定性原则

肯定性原则即为根据实验现象推出溶液中肯定存在或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根据这一原则我们要熟记:

1.几种常见的有色离子

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紫红色)、Cr■(黄色)、Cr2■(橙色)。若题干是无色溶液,则不含上述离子。

2.常见离子的性质及其检验方法

如:若焰色反应显黄色则含Na+,若透过蓝色钴玻璃显紫色则含K+;若与OH-生成红褐色沉淀、遇苯酚显紫色、遇SCN-显血红色的则是Fe3+;若与碱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迅速转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或遇SCN-无现象,滴加氯水后显血红色的则是Fe2+;若与NaOH溶液共热能产生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气体则是NH4+等,尤其是离子的特征性质往往可以用来确定是否含有该离子。

二、互斥性原则

互斥性原则即在肯定某些离子存在的同时,结合离子共存规律,及时否定与之不能共存的一些离子的存在。“不共存”情况一般归纳为离子间发生以下三种类型的反应。

1.复分解型:生成沉淀、气体、难电离物质

如:溶液若显强酸性,肯定无弱酸的酸根离子(C■、S■、S2-、ClO-、N■、S2■、Al■、Si■、CH3COO-、C17H35COO-等)、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OH-离子等存在;溶液呈强碱性,则无H+、弱碱根离子(NH4+、Fe3+、Fe2+、Al3+、Cu2+、Mg2+等)存在;若有硫酸根离子,则Ba2+、Pb2+、Ag+、Ca2+等与之能生成沉淀或微溶物的离子均不能大量存在;若有Al3+存在,则HC■、 C■、S■、 HS-、S2-、Al■、Si■等能与之双水解的离子不能共存。

2.氧化还原反应

常见的氧化性离子为:Fe3+ 、ClO-、Mn■以及酸性条件下的N■和N■等;常见的还原性离子为:S2-、S■、S2■、I-、Fe2+、N■等。因此若有Fe3+存在,则S2-、S■、S2■、I-等不能存在。

3.络合反应

中学阶段常见的络离子有AlF63-、Fe(SCN)2+、Ag(NH3)■、Cu(NH3)■等,因此Al3+和F-、Fe3+ 和SCN-、 Ag+(Cu2+)、NH4+ 和OH-之间等不能共存。

三、电中性原则

电中性原则即溶液呈电中性,据此可得溶液中一定既有阳离子,又有阴离子,且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负电荷总数相等。根据此原则当题中阳离子一一被排除后,肯定含有最后剩余的那种阳离子,通过这一原则可帮助我们确定一些隐含的离子。

例1:(2011年上海高考)某溶液中可能含有Na+、NH4+、Ba2+、■、I-、S2-。分别取样:①用pH计测试,溶液显弱酸性;②加氯水和淀粉无明显现象。为确定该溶液的组成,还需检验的离子是( )

A. Na+ B. ■ C. Ba2+ D. NH4+

解析:根据现象①溶液显弱酸性,肯定有NH4+(弱碱阳离子水解呈酸性);根据现象②加氯水和淀粉无现象,肯定无I-和S2-;阴离子中只剩■,根据电中性原则,必须含有■;根据互斥性原则有■不能有Ba2+。因此答案为A。

例2:某混合物的水溶液,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Al3+、Fe3+、Mg2+、Ba2+、NH■、Cl-、C■、■,现分别取100 mL的两等份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①第一份加过量NaOH溶液后加热,只收集到气体0.02 mol,无沉淀生成,同时得到溶液甲。

②向甲溶液中通入过量CO2,生成白色沉淀,沉淀经过滤、洗涤、灼烧后,得到1.02 g固体。

③第二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沉淀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得到11.65 g固体。

回答:

(1)由①可知存在离子为_____,浓度_____。

由②可知存在离子为_____,浓度_____。

由③可知存在离子为_____,浓度_____。

(2)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填离子符号,下同)。

(3)K+是否存在?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 。

解析:根据现象①肯定原溶液中有NH4+且浓度为0.2 mol・L-1,肯定无Fe3+、Mg2+两种离子;根据现象②可得1.02 g固体为Al2O3,肯定原溶液中有Al3+且浓度为0.2 mol・L-1,肯定无与之不能共存的CO32-;根据现象③肯定原溶液中有■且浓度为0.5 mol・L-1,肯定无与之不能共存的Ba2+。因此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Fe3+、Mg2+、Ba2+、C■。K+貌似无法确定,但是根据电中性原则可得在已知存在的含Al3+、NH■、■的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小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所以通过定量计算可推出要使溶液呈电中性,必含K+。

四、干扰性原则

干扰性原则,指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原有的其他离子或反应生成的新离子或实验中引入的新离子对被检离子的干扰,使得无法判断被检离子是否存在。

例3:(2013年浙江高考)现有一瓶标签上注明为葡萄糖酸盐(钠、镁、钙、铁)的复合剂,某同学为了确认其成分,取部分制剂作为试液,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已知:控制溶液pH=4时,Fe(OH)3沉淀完全,Ca2+、Mg2+不沉淀。

该同学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根据现象1可推出该试液中含有Na+

B. 根据现象2可推出该试液中并不含有葡萄糖酸根

C. 根据现象3和4可推出该试液中含有Ca2+,但没有Mg2+

D. 根据现象5可推出该试液中一定含有Fe2+

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范文2

离子共存知识是高考的热点,也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离子能否共存其实就是看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能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否则,能大量共存。在判断离子能否共存时,常用到以下四大原则:

1肯定性原则

肯定性原则就是根据实验现象推出溶液中肯定存在或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此原则常根据一色、四反应、三特等来确定溶液中存在或不存在的离子。

(1)一色:无色溶液中不存在Fe2+、Fe3+、Cu2+、MnO4-、CrO42-、Cr2O72-等有色离子。

(2)四反应:发生以下四大反应,均不能共存。

①复分解反应

离子间相互反应能生成难溶物、易挥发物质、难电离物质都不能大量共存。

I. 生成难溶物:如Ba2+、Ca2+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Ag+与Cl-、SO42-、CO32- 等不能大量共存。

为了确定哪些物质难溶,我们最好能记住溶解性口诀表:

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几种微溶物要牢记、口诀中未有皆下沉。

II. 生成易挥发物质:如H+与CO32-、HCO3-、S2-、HS-、SO32-、HSO3-等;OH-与NH4+。

III. 生成难电离物质:如H+与F-、ClO-、PO43-、CH3COO-等弱酸根离子。

②氧化还原反应

常见的四种氧化性离子有:Fe3+、NO3-、MnO4-、ClO-,常见的六种还原性离子有:Fe2+、S2-、SO32-、I-、Br-、Cl-。其中Fe3+ 能将S2-、SO32-、I-氧化而不能大量共存;NO3-在酸性条件下能将Fe2+、S2-、SO32-、I-、Br-氧化而不能大量共存;MnO4-、ClO- 在碱性或中性条件下能将S2-、SO32-、I- 等氧化而不能大量共存,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将上述六种还原性离子都氧化而不能大量共存。除此之外,S2-与SO3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酸性条件下则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③双水解反应

Al3+与HCO3-、CO32-、AlO2-、SiO32-、S2-、HS-等;Fe3+与HCO3-、CO32-、AlO2-、SiO32-、ClO-等;NH4+与AlO2-、SiO32-等不能大量共存。

④络合反应

Fe3+与SCN-、C6H5O-、F-等;Ag+、Cu2+等与NH3・H2O不能大量共存。

(3)三特:

①AlO2-与HCO3-、HSO3-、H2PO4-均不能共存于同一溶液中,如HCO3-+AlO2-+H2O=Al(OH)3+CO32-。

②具有氧化性的含氧酸根离子,如NO3-、SO32-等,若不是在酸性溶液中,则能与某些还原性较强的离子如S2-、I-等共存,反之,则不能,因为这些含氧酸根只有在酸性条件下才表现出氧化性。

③水解能力弱的弱碱阳离子与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如Mg2+与HCO3-、HSO3-等,可以不考虑它们之间的双水解共存于同一溶液。

例1.(2009 年安徽第10题)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或分子是()

A. NH4+、H+、NO3-、HCO3-

B. K+、Al3+、SO42-、NH3・H2O

C. Na+、K+、SO32-、Cl2

D. Na+、CH3COO-、CO32-、OH-

解析:H+与HCO3-能够反应生成CO2气体,不能大量共存,A错误;Al3+与氨水可以发生反应:Al3++3NH3・H2O=Al(OH)3+3NH4+,B错误;Cl2具有氧化性,可以将SO32-氧化为SO42-,方程式为:Cl2+H2O+SO32-=SO42-+2Cl-+2H+,C错误。答案为D。

例2.(2000 年上海第16题)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Ca2+、HCO3-、Cl-、K+

B. Al3+、AlO2-、HCO3-、Na+

C. Fe2+、NH4+、SO42-、S2-

D. Fe3+、SCN-、Na+、CO32-

解析:Al3+与AlO2-、HCO3-发生双水解反应,不能大量共存,B错误;Fe2+与S2-反应生成沉淀,不能大量共存,C错误;Fe3+与SCN-形成络合物,Fe3+与CO32-发生双水解反应,它们都不能大量共存,D错误。答案为A。

2 互斥性原则

互斥性原则是指在肯定某些离子的同时,结合离子共存规律(如离子间的四大反应),否定一些离子的存在。此时常结合二性、四反应以及一些隐含条件进行判断。

(1)二性:酸性溶液中,一切弱酸阴离子如CH3COO-、F-、CO32-、S2-、PO43-、ClO-等及OH-均不能大量存在。碱性溶液中,一切弱碱阳离子如NH4+、Mg2+、Al3+、Fe2+、Fe3+、Cu2+等及H+均不能大量存在。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如HCO3-、HS-、HSO3-、H2PO4-、HPO42-等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存在。

(2)隐含条件:即看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是酸性、碱性、pH、指示剂的变化、颜色、与铝反应放出H2、水的电离情况等,从而确定出溶液中可能存在的H+或OH-,再根据反应排斥一些离子。

例3.(2009 年江苏第7题)在下列各溶液中,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强碱性溶液中:K+、Al3+、Cl-、SO42-

B.含有0.1 mol・L-1 Fe3+的溶液中:K+、Mg2+、I-、NO3-

C.含有0.1 mol・L-1 Ca2+溶液在中:Na+、K+、CO32-、Cl-

D.室温下,pH=1的溶液中:Na+、Fe3+、NO3-、SO42-

解析:在强碱性溶液中肯定存在大量的OH-,而Al3+与OH-会发生反应,故Al3+在此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A错误;I-与Fe3+在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B错误;Ca2+与CO32-反应生成难溶的CaCO3,C错误。答案为D。

例4. 甲、乙两相邻的化工厂,排放的污水经处理后,仍然各溶有以下八种离子(Ag+、Fe3+、Ba2+、Na+、Cl-、SO42-、NO3-、OH-)中各不相同的 4种,若单独排放,则造成环境污染,如果将甲、乙两厂的污水按适当比例充分混合,再经沉淀后,排放的污水转变为无色澄清的NaNO3溶液,污染程度大为降低,又经测定,甲厂污水的pH大于7,试推断:

(1)甲厂污水中含有的4种离子是_________;

(2)乙厂污水中含有的4种离子是_________。

解析:甲厂污水的pH大于7,可知甲厂污水中肯定存在OH-,根据互斥性原则知,甲厂污水中一定不存在Ag+、Fe3+,这两种离子应在乙厂污水中;再根据互斥性原则可知乙厂污水中必不存在Cl-、SO42-,Cl-、SO42-应在甲厂污水中,因此Ba2+必在乙厂污水中,最后根据电荷守恒知甲厂污水中还存在Na+,乙厂污水中还存在NO3-。

答案:(1)OH-、Na+、Cl-、SO42- ; (2)Ag+、Fe3+、Ba2+、NO3-

3 电中性原则

电中性原则是指溶液呈电中性,溶液中一定既存在阳离子又存在阴离子,溶液中的正电荷总数与负电荷总数相等,即电荷守恒。根据这一原则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一些隐蔽的离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例5. 今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NH4+、Cl-、Mg2+、Ba2+、CO32-、SO42-,现有三份100 m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1)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

(2)第二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气体0.04 mol;

(3)第三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6.27 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2.33 g。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 K+一定存在

B. 100 mL溶液中含0.02 mol CO32-,0.04 mol NH4+

C. Cl-一定存在

D. Ba2+一定不存在,Mg2+可能存在

解析:(1)说明溶液中可能有Cl-、CO32-、SO42-中的一种或几种,故不能确定是否有Cl-;(2)说明溶液中有NH4+,且其为0.04 mol;(3)说明溶液中有CO32-、SO42-, n(SO42-)=0.01 mol,n(CO32-)=■=0.02 mol, 根据互斥性原则可知,Ba2+、Mg2+一定不存在。溶液中阴离子所带的电荷为0.01 mol×2+0.02 mol×2=0.06 mol,而阳离子所带电荷只有0.04 mol,溶液不呈电中性,故可知溶液中一定存在另一种阳离子即K+,且其为0.02 mol。答案为A、B。

4 进出性原则

进出性原则通常是在一些实验过程中应用,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反应生成的离子或引入的离子对后续实验的干扰。

例6. 某溶液由Na+、Cu2+、Ba2+、Fe3+、AlO2-、CO32-、SO42-、Cl-中的若干种离子组成,取适量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①向其中加入过量盐酸,有气体生成,并得到无色透明溶液;

②在①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产生白色沉淀,过滤;

③在②所得滤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

④在③所得滤液中加入过量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原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

解析:由①知,最后溶液无色透明,故溶液中没有Cu2+、Fe3+等有色离子;又由于加盐酸有气体产生,故可确定存在CO32-,根据互斥性原则可知能与CO32-生成沉淀的Ba2+不存在。由②知,能与氨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只能是Al3+,而原溶液中不存在,故其必由AlO2-与盐酸反应转化得来。由③知,溶液中必有SO42-。由④知,反应后的溶液中存在Cl-,根据进出性原则可知,不能确定是否是原溶液中所有,因为在①中引入了Cl-,而后面的实验都是前一实验的延续。最后根据电荷守恒可知溶液中一定存在Na+。

答案:CO32-、SO42-、AlO2-、Na+;Cu2+、Ba2+、Fe3+。

例7. 某无色溶液中,其中有可能存在的离子如下:Na+、Ag+、Ba2+、Al3+、AlO2-、Fe3+、S2-、CO32-、SO32-、SO42-,现取该溶液进行有关实验,结果由下图(图1)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生成沉淀甲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2)由溶液甲生成沉淀乙的离子方程式为___。

(3)沉淀丙是_________。如何用一化学实验来确定其成分__________________。

(4)气体甲的成分有哪几种可能?(可以不填满也可以补充)

(5)综合上述信息,可以肯定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可能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

解析:①由肯定性原则知,无色溶液中肯定没有Fe3+,加过量氢溴酸产生气体,可能存在的离子中能与H+反应生成气体的有S2-、CO32-、SO32-,根据互斥性原则可知原溶液中肯定没有Ag+、Ba2+、Al3+。溶液中没有Ag+但却产生淡黄色沉淀,排除AgBr沉淀,则淡黄色沉淀只能是硫,它是由S2-与SO32-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2S2-+SO32-+6H+=3S+3H2O。当n(S2-)∶n(SO32-)≠2∶1时, S2- 或SO32-中有一种过量,此时在酸性条件下会产生H2S气体或SO2气体。

②溶液甲与过量NH4HCO3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溶液甲中必存在除Na+外的金属离子,而由①知,原溶液中不存在Ag+、Ba2+、Al3+,因此,可推断溶液甲中的金属离子必然是由加入氢溴酸后生成的,由此可知原溶液中存在AlO2-,它与HBr反应生成Al3+存在于溶液甲中,Al3+与HCO3-发生双水解反应: Al3++3HCO3-=Al(OH)3+3CO2。

③根据进出性原则知,溶液乙中含有过量的NH4+、 HCO3-,加入过量的 Ba(OH)2 溶液发生反应:NH4++HCO3-+Ba2++2OH- BaCO3+NH3+2H2O,而SO42-无法确定,故白色沉淀丙中可能有BaSO4。

④根据溶液电中性原则,Na+是原溶液中惟一的阳离子,其一定存在。

答案:(1)2S2-+SO32-+6H+=3S+3H2O

(2)Al3++3HCO3-=Al(OH)3+3CO2

(3)BaCO3或BaCO3与BaSO4的混合物;在所得沉淀丙中加入稀盐酸,若沉淀全部溶解,说明沉淀丙是BaCO3,若沉淀仅部分溶解,说明沉淀是BaCO3和BaSO4的混合物。

(4)气体甲有5种可能:①H2S,②SO2,③CO2,④CO2和H2S,⑤CO2和SO2。

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范文3

首先:要对学生的基础准确定位。古有云:“因材施教”。强调学生的个体是有差异的,要根据这种差异来调整教学的方法,这种差异首先肯定就表现为基础上的差异。我们要认识到在我们的学生当中,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乡村,甚至有的来自非常偏远的山区,他们曾经所处的学校本身就存在着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巨大差异。比如:初中的那四本教材,不同地区来的学生他们掌握的程度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许多甘孜州县城初中的学生掌握得就比较好,而相反,许多农村初中来的学生掌握得就非常的差,与没有学过地理的学生相差不大。同时,他(她)们又可能因为家庭的原因而扩大这种差异。所以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并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并且确定这种差异的大小,从而为教学方法确立提供基础。

其次:要对学生的心理准确定位。学生是一群有个体差异的人群。对于人这种高级的动物,其治理的方法必须是走进他(她)们的心里,一个不能与学生做朋友的老师注定是孤独与失败的。所以我们还得研究学生的心理,了解他(她)们的心态,甚至我们需要从他们的家庭背景,经历的教育环境,还有他们以前老师的教学方法以及他(她)们对于未来的打算等方面入手。通过了解,我们可能会发现他们当中,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家庭困难,有了娇生惯养;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强,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有的有坚定而明确的目标,有的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的性格活泼外向,有的沉默内向等等。最为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们的接触了解,我们不仅认识了这群学生,对其心理有了较为准确的定位,而且,我们在不经意当中已经走进了学生的心里,成为了他们的朋友。

第三:要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准确定位。学生不仅有基础的差异,心理的差异,也会有接受能力的差异。所以,在同一种条件下让所有的学生都掌握所学知识的作法是武断而不现实的。实际上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却早已被撑死的现象。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对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有意而必要的引导,引导他(她)们自主去探究更深层次的知识,更充分地挖崛和发挥他(她)们的潜力。而同进我们又需要鼓励并照顾一部分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甚至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个别的辅导。绝不能简单的骂某学生笨,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哪个学生是骂出来的。

第四:要对教学的目标准确定位。在高中这个以分数决定升学的阶段里,目的性与功利性可能比任何一个阶段都要强,目标意识也从来没有淡化过。但是如果我们用同一把尺子去要求所有的学生,那注定会是失望的。我们不仅需要对每一个学生确定不同的目标,而且要引导每一个学生确定他们不同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的学生在感受到成功的同时得到认同,并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

第五:要对教学的方法准确定位。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的一种具体的体现。这里的“材”不仅指学生的个体,也指不同的教学内容,只有结合了二者确定的教学方法才可能是成功而有效的。在现代的社会里,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巨大的质疑和挑战,多媒体的使用成了教学手段先进的一个标志。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不要盲目的相信和依赖多媒体,多媒体在很多时候不见得比传统的手段管用。比如,对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区域地理中相关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事物的定位),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师的教学过程肯定是方便和顺手了很多,哪是哪,一目了然,学生当时的表现也肯定是相当不错。但是,所学的知识搬得了家吗?搬不了,如果第二天就考,准差!但是,相反,如果老师用传统的方式教,一边在黑板上画的同时,也让学生在下面画,经线、纬线、山脉、河流、地形区、城市、铁路等等,一样一样地画,绝对位置,相对位置也一目了然。而且,最重要的是学生搬得了家,第二天考,准比第一种方法多得分。所以,多媒体也不一定管用,必须是效果最大化,管用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当然,也不能否认多媒体的有效性,在地理复习和试题的讲评中以及资料和图片的展示中,其作用还是相当不错的。

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范文4

下水道里!

“喂!”我对凌说,“你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这里能穿越……”我咽了口唾沫“时空吗?!”说实话连猪都不会相信把?

“放心把,我可是在图书馆查了N久的资料阿”凌说。

哪个白痴会写这种无聊的书啊?!爸,妈,耶酥,救救我!

“啊!”晓大叫

“怎么了?!”我们同时说。

一看,原来是一只死老鼠

“一只死老鼠而已”菲说

我们继续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破洞,不对是下水道里走着……

“啊!”那个胆小如蚂蚁的晓又在那里展示她的女高音

“又怎么了?”

“鳄……鳄鱼!”晓指着我们背后的那团黑漆漆的东西说。

"那边有亮光!"不知道谁喊了一句,我们都朝着那个闪着亮光的旋涡逃离而去………

“啊!”

“啊!”

……

用脚趾想也知道,这肯定是我们与大地做亲密接触时的声音

菲随后就从她带的行李包里拿出了一快

抹布似的东西

"咦?抹布?正好借我擦擦背包。"凌说着,冲向菲就是用力一抢,"别……"菲正欲阻止,可是已经晚了----

那个疑似抹布的东东英勇牺牲破碎了,"这是魔法世界的地图!!"菲要哭出来似的。

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范文5

(1)“我们按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顺序……”.受力分析过程实际上是证明力存不存在,以及其大小和方向的过程.重力是主动力,地球附近物体肯定存在重力,先考虑重力,这没问题.但弹力和摩擦力是被动力,常常需明确加速度,以加速度来证明其存在,这就不一定先证明弹力,后证明摩擦力.

例如,上述斜面和木块一起向右匀加速运动的话,因为木块需要一个向右的合力,而重力是竖直向下的,弹力若有是垂直斜面斜向左的,所以只能由沿斜面斜向右的摩擦力来提供,由此确定一定存在摩擦力,再根据摩擦力存在的条件,可以确定木块受弹力作用.在这里,就是先证明摩擦力存在,再确定弹力存在.在受力分析中,类似的情况还是非常普遍的.

(2)“木块和斜面接触并相互挤压……”这个“相互挤压”如何证明?应是凭感觉吧.凭感觉是我们应纠正学生在受力分析问题上的不良思维习惯.我们应给学生以理性、严密地推证力的示范.

(3)“假设木块和斜面之间没有摩擦,木块就会向下滑动”,这一点实际上也是凭生活经验与感觉.而且这个分析思路仅适用于这个问题,如果木块与斜面一起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就无法用这个思路来确定木块受不受斜面对它的摩擦力了.

综合上面三点,我认为教材这样表达比较好:

例如,一个木块静止在粗糙斜面上,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析它的受力情况.

地球上物体一定受重力作用,所以,木块受到G,方向竖直向下.

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范文6

【关键词】旅游投资; 博弈;情况;不肯定性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的质量,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旅游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业越来越发达,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产业之一,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旅游业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既有重要的发展机遇,又有严峻的挑战。在这种背景的推动下,众多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家逐渐发现了旅游业的前景,不断增加对旅游行业的投资。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但在现实的实施过程中它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投资比例不均衡、破坏了生态环境等,所以,要想确保投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投资商必须坚持以博弈理论为指导,以保护环境为原则,从而促进我国的旅游业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目前我国旅游投资的情况

总的来看,近些年我国的旅游业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表现形式主要有:许多旅游区旁边建设了购物商场或是美食街等消费区;山区景观都配置了缆车等交通工具;旅游区的宾馆也增加了许多。除此之外,一些较高档的旅游区还增加了民俗馆、农家乐、水上乐园、森林小火车、汽车宿营地、水上项目漂流、划船等项目。虽然有很显然的进步,但是其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这也是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简答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专业的投资管理人才;第二,投资管理系统不统一;第三,投资管理环境混乱。

二、旅游投资不肯定性

旅游投资是一个需要很强的专业性的工作,光有专业性的投资技术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对旅游管理等方面有足够的了解。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投资企业在从事旅游投资的过程中都采用比较保守的决策方式,即掩耳盗铃式是避开不肯定的因素,这种逃避的心态从根本上来源于他们内心的不自信和恐惧感,而这种恐惧感主要是因为他们害怕失去,担心投资失败,造成损失。但是,事实上这些不肯定性的因素不一定带来的就是损失,也有可能能是利益或是更大的投资机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根据一些专家研究结果发现这些不肯定的因素里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商机。因此,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应该将机会成本也算在投资成本当中,特别是当投资收益比投资失败带来的损失多时更应该选择投资,即使是投资收益较小也不应该盲目放弃,也许机会就在不久之后,所以这时我们应该选择等候机会的来临,这样既不会造成损失,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溜走。

三、旅游投资博弈中存在的不肯定性和利益主体

1.旅游投资博弈中存在的不肯定性因素

不肯定性主要是指经济主体对于未来的经济状况尤其是收益与损失的分布范围以及状态不能确知。具体指指对决策方案受到各种事前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变化与影响所进行的研究和估计。它是决策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该分析可以尽量弄清和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对经济效益的影响,预测项目投资对某些不可预见的政治与经济风险的抗冲击能力,从而证明项目投资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避免投产后不能获得预期的利润和收益,以致使企业亏损。旅游投资中的不肯定性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博弈、主观、客观、政治、技术、经济。导致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动以及经济的飞快发展,让投资者们很难准确地把握住市场的脉搏,再加上部分投资者能力有限,所以对投资并没有十足的信心,正是这些外在的环境因素常常成为投资者们最大的烦恼,严重者造成投资失误,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

在上述不肯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旅游区开发的整个投资过程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旅游开发的成败。其中经济因素又分为各个不同的小的因素,其中较为影响收益成果的因素有四个,它们分别是:票价、汇率、资金流转时间、投资成本以及国家优惠政策。而技术上的不肯定因素指在开发某一旅游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的相关技术,简单来说主要包括对旅游区内各个景点布局的策划以及对旅游景点开发价值的预测。虽然旅游投资是提高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由于旅游也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他和其他行业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也让旅游业有着与其他行业同生死、共患难的特点,当部分行业或者国际环境发生变化时旅游业也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冲击,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旅游投资的不肯定性。

2.旅游投资博弈中主要的利益主体

在旅游投资博弈的过程中利益主体有很多,由于他们所处的位置以及他们追求的价值各有不同,所以他们在投资博弈中发挥的作用也是参差不齐的。在不同的时期各利益主体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所以,总的来说旅游投资博弈中利益主体主要有三种:中心利益者、一般利益者以及微利益者。其中中心利益者是最重要的一个群体,它们是旅游区开发的投资者,也是最大的获利者,因此被称为中心利益者,从根本上讲中心利益者直接决定了旅游区开发的成败。一般获利者是投资者的合作伙伴,在旅游投资的过程中与中心利益者相互扶持,也承担着部分风险。一般获利者通常情况下都处于比较低调的状态,只有当利益受损时他们才会不断表露自己的看法。微利益者一般都是旅游开发项目的被动受益者,例如:旅游区周边居民、学校等。

四、多种因素下旅游投资的博弈

根据现在我国旅游投资现状可知,我国的旅游投资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投入比例不协调,需要较多投入的地方投入太少,导致建设不到位,而并不需要太多投入的地方反而投入太多,简而言之就是过于注重面子工程。所以,为了提高投资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投资者应该从博弈的角度理解问题,找出问题所在的原因,进而对症下药。通常情况下,旅游投资中的利益核心力量主要是两个主体,其一是投资者,也是最直接的获利者;其二是政府,间接的获利者。这旅游建设的过程中两者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笔者通过分析两者的关系,并运用博弈理论对其进行了建模,从而探讨出其利益演化的规律,进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投资方案。

1.旅游投资者与政府的博弈探讨

旅游投资关系到项目的综合性、复杂性、服务性,由于旅游产品的创意空间很大,因此,结合资本投入力度、回报率要求等投资商自身因素,就形成了旅游商业模式上的巨大差异,因此需要在整个旅游投资中强调杠杆运作,以试图用几千万资金去搬动几个亿的杠杆。尤其是在开发前期,旅游区还处于原始的状态,其服务性能较低,需要投资者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在这一时期投资者更多的是注重开发的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的保护,所以将大量的资金都投入了旅游区基础设设的建设上,环境保护只占用了一小部分。而这个过程中政府更重视的是整体效益的开发,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注重环境效益。此外,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两者又是相互独立的,政府作为行政部门,对投资企业有管理、限制的权利企业投资的决策也受政府的控制和监督。

2.源于博弈关系的投资方式

按照我国的职能分配方式,各地区政府就是当地的土地资源管理者、分配者和收益者。所以,从收益方面讲政府和投资者属于合作的关系,然而从职责上讲政府和投资者有属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从合作者的角度来讲,政府和投资者都必须严格贯彻合同要求,同时政府要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证旅游开发项目顺利完成,从中获取最优利益。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自己的职责,努力协调与投资者的关系,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总之,政府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过程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的旅游开况实施具体可行的开发方案,从而促进我国的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五、结束语

总之,旅游发展不是简单地适应需求,而是满足现实需求、引发潜在需求和创造新的需求的综合体现。这是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综合效益不断显现的过程。因此,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加快推进,投资者应该抓住机遇,合理投资,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业投融资现状与前景评价[DB/OL].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2010-11-30.

[2]兰英英.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模式探析[J].甘肃农业,2011(1).

[3]段二丽.旅游项目投资的综合效益分析[D].天津大学,2006.

[4]黄鹂.旅游景区投资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