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检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安全检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安全检测

食品安全检测范文1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各种危及食品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如“毒生姜”、“染色馒头”、“瘦肉精”和“地沟油”等恶性事件,给人们的健康与生命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分析食品安全监测现状与对策,对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食品安全检测的现状

1.1 安全水平较低

虽然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非常关注,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食品检测的安全水平却比较低,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例如有些生产者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抗生素、激素、化肥和农药等,造成农产品污染严重,给人体健康带来了很大安全隐患;有些小作坊违法进行食品的生产与加工,并在其中添加违禁的物质,造成食品有毒或者有害,严重威胁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有些消费者缺乏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识,无法辨别或者不注意辨别有毒有害的食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危及到其自身安全;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新的添加剂未经过长期的风险监测,国家的检验方法又不太完善,如果冒然用于食品生产中,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1.2 检测技术落后

食品安全的检测设备是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基础,但是很多食品安全的检测结构因资金短缺问题,无法及时更新检测设备,使得食品安全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无法得到保障。同时,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食品包装材料、添加剂与加工工艺被研发出来,并用于食品的生产和包装等环节,不但使得食品中化学物质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而且有些新型的化学成分无法被现有的检测设备检测出来,无形中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

1.3 检测体系不完善

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还不太完善,没有形成统一的检测标准,其原因为制定安全标准的管理部门较多,各部门多各行其是,没有进行有效地沟通,使得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与行业标准存在标准不一、相互矛盾和重复等问题,让执法部门在工作中无所适从。同时,食品安全检测标准中定性指标较多,而定量指标较少,使得食品检测工作的操作性较差,部分企业利用检测标准和法律法规中的漏洞进行违法经营,这样既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又影响了食品行业的整体形象。

1.4 安全检测监管不力

在食品安全检测中,主管部门不但需要承担起推动食品行业发展的责任,而且需要对食品安全检测工作进行监管,在职能上扮演着“裁判”和“运动员”的双重对立性角色,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无法完全做到公正。同时,食品生产的种类和数量比较多,食品安全检测的任务繁重,主管部门受到检测设备、检测技术和检测人员等方面的制约,在监管方面难免存在疏忽和漏洞,从而给违规企业以可乘之机。

2. 食品安全检测现状的对策

2.1 增强企业与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保障食品安全的工作不仅任重而道远,而且涉及很多领域与行业。因此,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做好食品安全重要性与食品安全标准的宣传工作,增强企业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首先,政府需要积极宣传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让企业认识到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违规生产和销售有毒有害产品需要承担的严重后果,增强企业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做到依法经营,承担起企业应付的社会责任,不因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做出违法违规的行为。其次,政府主管部门需要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电台与宣传栏等各种渠道宣传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让消费者学会识别有毒有害的食品,并向消费者公布维权方法与维权方式,在提高消费者的责任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同时,让消费者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的监督工作中,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后可以采取合理的手段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以及保护自身的生命健康。最后,政府主管部门需要食品安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做到违法必究和执法必严,并与广大媒体进行沟通,将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在保证消费者知情权的基础上,引导消费者正确看待与处理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从而保障社会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2.2 注重更新检测设备与技术

首先,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增加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资金投入,帮助其及时更新检测设备与合理配置检测的精密仪器,充实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力量,加快对检测设备与检测手段的完善步伐,增加食品安全检测的项目,逐步实现食品安全检测设备的标准化、速测化与便携化。其次,食品安全监测机构需要加大检测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水平,掌握食品中添加剂、农药、违禁化学品、植物冰原与生物毒素的快速检测技术,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现代生物学等检测技术,保证食品安全检测的质量。最后,食品安全检测机构需要引进高素质的检验人才,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提高检测队伍的整体水平与食品检测质量。同时,检测结构需要对现有的技术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鼓励其自学或者以半脱产方式到高校深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与专业检测水平,更好地胜任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保证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3 健全食品安全的检测标准

首先,原来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已经无法完全解决食品安全检测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政府需要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完善。例如2014年5月通过的《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中修订了如下内容:加大对食品安全中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重视婴幼儿的配方食品安全;对食品电子商务平台的销售行为进行规范;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方式进行创新等。国家通过一系列的修订措施,对食品安全的标准体系进行了完善,确保食品安全处于全程监控中。其次,政府主管部门需要统一食品安全的检测标准。在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中,卫生、检疫检验、工商、食品监督和农业等各部门需要做好沟通工作,对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与行业标准进行确认与统一,消除其中存在的矛盾、重复和交叉等问题,使执法部门在工作中不会陷入到标准不一的困境中。最后,政府主管部门需要注重农产品认证体系的建设工作,如HACCP体系认证和GMP体系认证等,将无公害的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等认证工作纳入到规范化与法制化的轨道中,并从法律层面明确认证的地位,保障合法企业的正当权益与经济利益,让消费者可以通过认证标识采购安全食品。

2.4 引进第三方食品安全检测机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中的“裁判”和“运动员”的职能分离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政府主管部门需要适当放开食品安全的检测范围与权限,让第三方的检测机构参与到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由于第三方的检测机构可以采取多种经营方式与市场化经营手段,依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食品安全检测项目与检测范围,有着高效、专业和独立等方面的优势,所以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将会承担重任。同时,为了保证第三方的检测机构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做到公平客观,以及检测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政府主管部门也需要加大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力度,促进其健康发展。

结语

总之,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政府监管部门只有正视食品安全检测的现状,并做好增强企业与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注重更新检测设备与技术、完善食品安全的检测标准和引进第三方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等方面的工作,才能真正为社会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进一步推动食品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在.食品安全检测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14(11):62-65.

[2]吴明.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现状和发展探究[J].北京农业,2015(9):280.

[3]李春飞.食品安全检测现状及对策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15(18):62.

[4]廖新艳,赵龙.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究[J].科技视界,2015(25):323+331.

食品安全检测范文2

关键词:食品安全;现代检测技术;食品检测

1引言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从欧州的疯牛病、二恶英到我国的苏丹红、瘦肉精和三聚氰胺等令人防不胜防。新技术的发展、农用化学品的滥用,养殖业的不规范用药以及环境的污染等都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因此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是解决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传统的食品检测方法已不能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因此,新的检测技术应运而生。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主要通过仪器分析、分子生物学等方式对食品进行科学检测,能够对食品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微生物及食品转基因等问题进行检测,从而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对问题食品进行处理,保障社会中食品使用的安全。

2现代检测技术

2.1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

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是在常规PCR的基础上运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把核酸扩增、杂交、检测等技术结合在一起,在PCR指数扩增期间通过连续监测荧光信号的强弱来即时测定特异性产物的量,据此计算待检样品中目的基因的拷贝数。荧光定量PCR标记的方法由最初单一的染料法,发展到特异性更高的探针法。

荧光定量PCR技术自产生以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已广泛应用于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李光伟等[1]采用沙门氏菌fimY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和探针,建立了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胡建华等[2]根据GenBank公布的志贺氏菌ipaH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筛选合适的DNA 模板制备方法,以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与常规PCR检测方法结合,检测培养液和牛奶阳性样品中的志贺菌目。

同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检测转基因食品最可靠、最快捷的方法,基于转基因特异DN段的荧光定量PCR筛选方法已被一些国家作为相关食品法规的标准检测方法。吴志毅等[3]采用普通PCR法和荧光定量PCR法对Bt63转基因大米的检测灵敏度进行对比研究。根据大米内源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SPS和结构特异性基因Btc的基因序列,选用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进行研究,经验证试验表明具有专一性,能用于品系鉴定。在灵敏度试验中,阳性转基因大米按照不同质量百分比进行梯度稀释,提取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普通PCR检测的灵敏度在0.1%左右,而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灵敏度为0.01%,是普通PCR检测的10倍以上。

2.2核酸探针检测技术

核酸探针检测技术的原理是碱基配对、互补的两条核酸单链通过退火形成双链,这一过程称为核酸杂交。核酸探针是指带有标记物的已知序列的核酸片段,它能和与其互补的核酸序列杂交,形成双链,所以可用于待测核酸样品定基因序列的检测。每一种病原体都有独特的核酸片段,通过分离和标记这些片段就可制备出探针,用于疾病的诊断及食品安全等研究,该技术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优点。

在食品检测中,核酸探针检测技术主要用于致病性病原菌的检测。核酸探针可用于检测任何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并能鉴别密切相关的毒株,因此可广泛应用于进出口动物性食品的检验,包括沙门氏菌、弯杆菌、轮状病毒、狂犬病毒等多种病原体[4]。但核酸探针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核酸探针半衰期短,对人体有危害,操作技术复杂,使用费高等缺点,所以多作为实验室诊断手段。

2.3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ELISA是一种把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的检测技术。基本原理是,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使抗原或抗体与某种酶连接成酶标抗原或抗体,这种酶标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在测定时,把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开,最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成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颜色反应的深浅刊物定性或定量分析。

ELISA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各个领域。在致病微生物检测方面姚斐等[5]用间接ELISA可快速有效检测出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大肠杆菌O157:H7。此外,采用Dot-ELISA检测沙门氏菌,耗时短,比传统方法快4~6d,这都表明了ELISA可以快速的检测出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

在农药残留检测方面,余向阳等[6]以辣根过氧化物酶对兔抗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抗体进行标记,建立了检测蔬菜中多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直接竞争抑制ELISA方法,用该方法对南京市场107个样品检测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气相色谱法。贺亮[6]建立了直接竞争ELISA检测磺胺二甲嘧啶残留方法,该方法最小检出量为1.97ng/mL,检测范围5~200ng/mL。现已开发的商业化酶联免疫ELISA检测试剂盒,可快速定性、定量检测动物组织、鸡蛋、蜂蜜、牛奶、血清等样品中磺胺间甲氧嘧啶(SMM)、磺胺嘧啶(SD或SDZ)、磺胺甲恶唑(SMZ)、磺胺噻唑(ST)药物的残留量。

ELISA已用于检测食品中毒素。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致癌性很强的真菌毒素,各国都严格限制其在食品中的含量,其中B1的毒性最强。蒋建云等[7]利用ELISA法的AFB1试剂盒,通过抗黄曲霉毒素B1抗体与酶标抗原、待测抗原的竞争免疫反应以及酶的催化显色反应相结合来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该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提取和纯化步骤简便,准确度高、成本低、污染少,一次可测定大批量标本等优点。

2.4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连用技术

HPLC-MS技术是将液相色谱与质谱串联成为一个整机使用的检测技术,它以液相色谱作为分离系统,质谱为检测系统。样品在质谱部分和流动相分离,被离子化后,经质谱的质量分析器将离子碎片按质量数分开,经检测器得到质谱图。液质联用体现了色谱和质谱优势的互补,将色谱对复杂样品的高分离能力,与MS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及能够提供相对分子质量与结构信息的优点结合起来,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HPLC-MS技术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食品中农药、兽药残留和非法添加物的检测。王凤池[8]建立了通过固相萃取(SPE)-HPLC-MS/MS技术同时测定肠衣品中8种硝基咪哇类药物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经乙酸乙醋提取,经SCX固相萃取柱净化后,通过HPLC-MS/MS测定,8种分析物在0.1、0.5和1μg/kg 3个水平的回收率在87.3%~117%之间,重复性在3.35%~10.1%,8种分析物的检出限为0.049~0.083μg/kg。黄芳等[9]建立了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测定方法,用Kromasil C18 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5%乙腈:95%水(含0.1%甲酸),采用正离子模式的电喷雾质谱检测,线性范围为0.01~0.5mg/L,检出限0.01mg/L,回收率为80%~99%。

2.5近红外光谱技术

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是将光谱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计量学技术与基础测试技术有机结合,以无损检测为优势的分析技术。近红外光是介于可见光和中红外光之间的电磁波,近红外光谱区与被测物质中O-H、N-H、C-H 及S-H 等含氢基团的分子内部原子间振动的倍频和合频的吸收区一致,通过扫描样品的近红外光谱,能得到其中有机分子含氢基团的特征信息[10]。不同物质在近红外光谱区因成分不同而存在特定的吸收特征,这为近红外光谱定量或定性分析物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无损性、前处理操作简便、检测成本低、反应迅速等特点使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Kawasaki等[11]构建了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牛奶品质检测模型,该模型可较好地检测牛奶的各项理化指标,评价牛奶的品质。屠振华等[12]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模式识别法对蜂蜜掺假进行了识别分析,分别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独立软模式法等方法进行蜂蜜掺假识别模型的建立和样品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正确判别率达100%。Liu等[13]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建立了苹果和番茄表面西维因、亚胺硫磷、谷硫磷残留的检测方法,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这3种农药的定性和定量模型对光谱数据进行校正处理,处理后西维因、亚胺硫磷和谷硫磷这3种农药在苹果上的检出限分别为4.51、6.51、6.66mg/mL,在番茄上的检测限分别可达5.35、2.91、2.94mg/mL,方法回收率可达78%~124%,所建立的方法可以有效检测水果和蔬菜中的农药残留。

3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政府机构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机制,加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同时,必须大力发展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完善检测体系,为食品的安全和品质监管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光伟,邱杨,肖性龙,等.沙门菌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试剂的研制及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3):496~499.

[2] 胡建华,李洁莉,马兆飞,等.牛奶样品中志贺氏菌的快速PCR检测技术研究[J].食品科学,2007(8):433~437.

[3] 吴志毅,张明哲,陈曦.大米和米制品Bt63转基因检测PCR方法的灵敏度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09,21(6):549~554.

[4] 舒柏华,孙丹陵,王胜利,等.肉类食品细菌污染生物发光快速分析技术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4):483~484.

[5] 姚斐,沙莎.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活的的非可培养状态的大肠杆菌O157:H7[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1,31(2):211~214.

[6] 余向阳,骆爱兰.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残留直接竞争ELISA建立及初步应用[J].分析测试学报,2008,27(3):249~252.

[7] 蒋建云,杨学文.酶联免疫法检测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J].江西饲料,2006(6):18~19.

[8] 王凤池.液质联用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8.

[9] 黄芳,黄晓兰,等.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对饲料及食品添加剂中三聚氰胺的测定[J].分析测试学报,2008,27(3):313~315.

[10] 徐广通,袁洪福,陆婉珍.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应用进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0,20(2):1l34~142.

[11] Kawasaki M,Kawamura S,Tsukahara M,et a1.Near-infrared spectroscopic sensing system for on-line milk quality assessment in a milking robot [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08,63(1):22~27

食品安全检测范文3

光谱技术概况

近红外光谱技术。近红外光作为介于可见光以及中红外光彼此之间的电磁波形式,近红外光谱的技术应用属于现代科技光谱与多项技术之间的结合。现代社会之中针对光谱技术的应用比较广泛,可以说近红外光谱属于当前社会之中对食物进行安全检测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红外光谱技术。红外光谱技术属于借助了红外光与分子作用形成的分子振动原理,记录分子吸收红外光产生的振动模式的方法。现代科学技术水平飞速进步,促使红外光谱技术进一步发展。近些年以来,红外光谱技术属于食品安全领域之中的一项直观重要的技术手段,更加成为了现代食品安全检测之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形式。

近红外光谱的技术检测应用与分析

食品掺假分析。近些年以来,我国在食品安全检测问题方面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针对食品之中是否掺假的问题也进行了深度检测。如何检测食品这种掺假,需要从食品外观角度与物理性质等方面出发。辨别食品之中是否掺假是较为困难的,通过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则能够改善这种情况,食品之中掺假比例达到10%左右,则检测率能够达到97%,在掺假比例超过20%时,则检测率能够达到100%。

食品质量检测分析。因为食品具有各自独特的口感与品质,部分商家将会使用品质与口感较差的产品,以次充好。此类做法属于是对消费者的欺骗行为,更加会对人类社会与生产经营活动造成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相关部门需要通过借助近红外光谱技术完成对不同品质的产品的检测,通过检测可以发现,此项技术的检测效果显著。

红外光谱的食品安全检测应用分析

食品残留农药检测分析。在进行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使用农药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成因是现代社会之中病虫害严重影响农业产量。农业生产中并不禁止使用农药,但是针对农药类型进行规定,同时,农药残留度也是被严格限制的。农残需控制在一定的标准之中,然而,我们所使用的食物之中存在大量农残。针对此类问题可以通过红外光谱技术进行安全检测,并确定农残含量能够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确保人们食用食品安全。经过相关实验可以发现,通过借助此项技术能够对食品之中的农残进行有效鉴定,因此,红外光谱技术具有良好使用性。

食品掺假检测分析。在对食品掺假情况进行检测的过程中,本研究在前文中介绍了近红外光V技术,并提出近红外光谱技术能够很好的完成食品掺假检测。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红外光谱技术,因为,食品掺假检测方法并不唯一。红外光谱技术能够被应用到掺假检测之中,并具有良好准确性。其中区别是近红外光谱,其在精准性与精确率方面都明显优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同时,也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性。

食品安全检测范文4

关键词:食品安全 调研方法 市场需求 统计数据

中图分类号:TS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242-01

1 食品安全检测仪的现状分析

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反应出的问题也比较多。针对这种现状,食品安全检测产品的需求量是否和人们的关注度存在一致性?人们对食品安全检测产品的了解又有多少?通过了解的人群又有多少愿意主动去使用该类产品?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

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一方面反映出了我国质检体系的不健全,需要专业机构对于食品进行重新检验。据调查发现,近些年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反映出我国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食品安全的检验标准也不能及时更新,使得检验滞后于事故的发生,缺少保证措施和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应该进一步对食品检测认证的扶持力度、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适应不断发展的食品市场。

通过研究,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的市场将在未来保持持续的增长势头。尤其以民营检测市场的增长最为显著,相关数据表明,民营检测市场的增长速度将超过30%。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要求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检测产品的需求也将随之水涨船高。这表明,在整个检测行业中,食品安全检测仪将拥有最大需求和发展潜力。

2 食品安全检测产品的市场调查研究以及分析

市场调查有许多方法,对于食品安全检测仪器的调查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市场调查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按选择调查对象来划分,有全面普查、重点调查、随机抽样、非随机抽样等;第二类是按调查对象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来划分,有访问法、观察法、实验法。在众多的调查方法中,根据现有能力和实际情况选用了比较具代表性的重点调查法和随机抽样法。

首先,针对使用人群的不同将调查对象划分为30、40、50及以上的不同的年龄阶段。然后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重点调查。

针对30岁这个年龄阶段的调查显示,在319名的受访者中,有289名知道该类产品,约占受访者总数的90.5%。对该类产品有明确认识,并知道其最基本原理的26人,约占总受访者的8.1%,有意愿主动接受该类产品的215人,约占受访者总数的67.3%。

对于40岁这个年龄阶段的调查显示,在267名受访者中,有233人知道该类产品,约占受访者总数的87.3%。对该类产品有明确认识,并知道其最基本原理的38人,约占总受访者的14.2%,有意愿主动接受该类产品的189人,约占受访者总数的71%。

而针对50岁这个年龄阶段的调查显示,在320名受访者中,有193人知道该类产品,约占受访者总数的60.3%。对该类产品有明确认识,并知道其最基本原理的10人,约占总受访者的3.1%,有意愿主动接受该类产品的275人,约占受访者总数的86%。

通过数据显示,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随着受访者年龄的增长,对于该类产品的认知程度有明显的递减趋势。对于年轻人群,往往信息量大,可以通过多种媒介熟悉和了解信息。而随着受访者年龄的增长,相对于年轻人群来讲,信息收集渠道则相对闭塞。因此这样的数据信息便不难解释。从而我们应该针对年长人群进行该类产品的有针对性的宣传。加强认知,从而扩大产品受众。可以通过印制宣传册等方式进行直接宣传,结合市场,将会起到明显的作用。其次,数据也反应出,在50岁及以上的受访者愿意接受该类产品的比例也是最大的。这也反应出这类目标人群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心程度也最高,也最愿意对该类产品进行消费,因此针对此类人群的宣传更显得十分重要。

数据也反应出,相对年轻的30、40群体中,对于该类产品的了解认知程度明显高于50人群,但相对该类产品的消费程度不高。对于这种现象,应该采取措施使目标人群对食品安全的危害加以重视,使得他们在对产品的高认知率的情况下,能够进行主动的接受,并形成良性循环,使得认知与消费形成统一。其次,还有一些数据没有体现出的问题,需要进行分级对待。例如,将30、40群体与50及以上群体的产品定位分级对待。由于客观愿意,50及以上群体的自学与接收新事物的能力弱于年轻群体,因此应该着力将这一目标群体的产品进行功能上的简化与重组,可以采用设定专用控制数值的定性分析,取代传统的定性定量双重分析方法,在体积上与形态上也应该进一步简化,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使得该目标群体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最大限度的使用该类产品。而针对年轻群体则应该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创新,优化组合过剩功能,造型上尽量符合年轻群体的消费心理,从而扩大产品的生存能力。

3 食品安全检测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其检测产品也逐渐走出了专业检测机构和第三方检测组织,进入普通百姓的实际生活中。在检测机构和检测产品的双重防范下,食品安全问题也将间接的得到抑制和缓解。随着检测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和人们自我防范意识的不断增强,食品的安全问题也将不再是人们谈之色变的话题。这还需要政府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规范管理以及相关检测标准的陆续出台,加之检测产品的不断发展和升级,食品安全检测产品将会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检测范文5

关键词:红外光谱;食品安全;检测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3.241

0 引言

目前我国的食品质量问题频出,社会各界都广泛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十分严峻,全世界对于食品安全问题都十分重视,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对食品检测,保证食品质量符合相关的标准,让人们可以放心的食用,如果在食品制作过程中不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会给人身体健康带来重大的威胁。红外光谱技术具有无污染、成本低、操作方便等优点,与传统的检测技术相比,可以分析更为复杂的物质,并且可以一次检测出多种成分,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应用较广。因此,在食品安全检测中运用红外光谱技术可以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

1 红外光谱技术概述

红外光谱技术应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需要首先掌握红外光谱的技术及工作原理。红外光谱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分子振动来记录振动模式,红外光谱分为远红外、近红外和中红外三个区域。红外光谱中存在于一个区域内,这个区域的构造类似于指纹,这个区域能够排除干扰,反映分子间的细微差别,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分辨分子中包括的原子,众所周知,食品中含有的有机物分子结构十分复杂,这种复杂的分子结构给食品安全检测带来极大的困难,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因此,需要利用某种技术对有机物分子结构进行有效的识别,保证食品安全检测的准确性,检验食品中是否含有有害成分或假冒产品,分析食品的种类、产地和产品的真实性,还可以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有毒有害物质,防止食品上残留超量的农药,红外光谱技术对于这些都能够进行检测,因为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准确的分析出有机物间细微的差别,对物质进行定量的分析,准确的得出食品中物质的构成。

2 红外光谱技术的特点

红外光谱技术的特点很多,在食品检测过程中应用较广。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检测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我国的红外光谱技术应用还不够细致,缺乏深入的研究,导致我国的红外光谱技术存在一定的不足,以下对红外光谱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2.1 红外光谱技术的优点

红外光谱技术的优点有:一是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将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样品同时检测,具有较好的分析效率;二是红外光谱的操作较为简便,操作人员容易掌握红外光谱技术;三是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检测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符合我国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四是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准确的显示出样品的结构;五是红外光谱技术的检测效率高,可以快速的得出检测结果;六是红外光谱检测可以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做到无损检测。

2.2 红外光谱技术的缺点

红外光谱技术的缺点有:一是红外光谱检测时可能出现较复杂的谱图,辨认难度较大;二是红外光谱技术的灵敏度不高;三是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检测时受到不同的影响,会给检测结果带来较大的变动。

3 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3.1 分辨食物产地和种类

食品安全检测首先要确定食品的种类及产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食品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可能使用廉价食品来代替优质食品,冒充正品,欺骗消费者,利用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准确的检测出食品的产地及种类,打击伪劣假冒产品。

3.2 检测食品中农药残留是否超标

食品安全检测中农药残留量也是检测的主要指标。农民在种植过程中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需要使用各类的农药,农药量使用过大会造成食品农药残留过量。利用红外光谱技术能够有效的检测出食品中的农药残留,保证食品安全。

3.3 检测食品中的有毒有害成分

在食品的制作过程中部分不法企业会在食品中添加过量的化学添加剂或禁止使用的添加剂,为了让食品具有更好的口感和卖相,提升食品的销售量,这些添加剂中存在有毒有害物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在食品安全检测时,运用红外光谱技术能够对食品中的有毒物质进行检测,保证食品安全。

3.4 食品中微生物检测

红外光谱不仅可以反映微生物大分子的分子信息,还可以对分子基团及其周围变化进行探测。通过测定微生物近红外光谱可以获得微生物及其大分子的结构信息,来鉴别微生物的种类和状态。找出不同微生物图谱间的细微差别,确定不同微生物的特征谱峰和图谱带,为细菌、酵母菌和其他微生物的判别、分类、鉴定和大范围筛选提供依据。

3.5 食品o损检测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食品品质无损检测是指在不破坏食品的情况下,对食品的水分、外形和农药残留等参数进行测量。目前红外光谱技术用于对食品中的淀粉、水分、糖分、硬度、果蔬内部缺陷、成熟度等指标进行无损检测,提高了食品检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

4 展望

目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严重,人们对食品安全检测越发重视,使用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准确的检测食品中含有的有害成分或农药含量,保证食品的安全,让人们可以放心的食用,将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红外光谱技术作为先进的光谱分析技术,在食品领域应用较广。该技术可以高效、快捷和无污染的检测食品,但该技术也存在一定的限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会研究出更好的光谱分析处理方法,应用到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中,保证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华丽,卞科.近红外光谱法检测小麦粉中的水分含量[J].中国粮油学报,2010(08).

[2]马利,孙长华,张宝.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掺假检验中的应用进展[J].生命科学仪器,2010(01).

食品安全检测范文6

关键词:微生物 检测 食品安全 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a)-0082-02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日渐深入人心,微生物行食品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正逐年升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意识的增强,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现代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微生物检测技术具有高灵敏度、简便、准确等优点,能够快速检验出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而帮助人们掌握食品质量状况,因此被广泛应用到食品安全检测中。

1 微生物检测技术及其重要性

1.1 食源性病原菌免疫学快速检测技术

该种技术主要包括荧光抗体检测技术(FAT)和免疫酶技术(EIA)两类,其中FAT技术以抗原与抗体能够发生反应为理论基础,通过荧光素标记法检验的一种技术,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法。直接法指将带有荧光素标记的血清添加到待测样品中,经洗涤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而间接法指将已知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加入到待测样品中,两者充分反应后洗涤,然后添加荧光标记的第二、第三抗体的方法。使用该种方法检测比较及时且操作方便,但是容易受到样品中其他荧光的干扰,而且荧光显微镜价格成本较高。EIA技术使用酶标记抗原和抗体进行检验的一种技术。检测时加入底物和酶,两者结合生成的产物与抗原发生反应,根据颜色深浅进行定量检测,该种检测技术具有检测准确性高、速速及时等优点。

1.2 食源性病原菌分子生物学快速检测技术

1.2.1 基因探针技术

这里所说的基因探针指使用能够检测的生物素、同位素等标记序列已知的寡聚核苷酸,让其与目的基因进行杂交,利用杂交信号找出基因的一种检测方法。标记探针的方法分为非同位素和同位素两种,其中同位素标记具有检测及时、特异性强等优点,但是其具有一定的放射性,会给危害人体健康。

1.2.2 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

PCR指利用体外酶促反应合成特异性DN段而进行的检测技术,其DN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甚至用肉眼就能观察,因此检验效率较高,而且操作方便,被广泛应用到食品安全检验中。

1.2.3 生物芯片技术

该种技术指在一定条件下使核酸分子与样品中的核酸片段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达到检测目的的检测技术。该种技术克服了传统核酸印记杂交的诸多缺点,但是制作芯片比较复杂,因此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推广。

1.3 生理生化代谢产物检测技术

该种方法包括接触酶测定技术、放射测量法、微热量计法以及电阻抗法,其中接触酶测定技术利用H2O2和接触酶放出氧气,如阳性细菌数量较多则放出氧气的量就越多,从而接触酶纸盘上浮时间越短,以此判断食品中嗜冷性细菌;放射检测法指将放射性元素融合到碳水化合物中,细菌分解碳水化合物放出CO2,通过检测CO2的放射量,判定食品中细菌的含量;不同的细菌生长时产生的热量存在着差别,通过检测放出热量的多少检测细菌这就是微热量计法;电阻抗法依据的原理是:细菌生长时会一些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带电的小分子物质,检测阻抗变换,就能对细菌数量有个基本的判断。

除此之外,微生物检测技术还包括食源性治病均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致病菌呼吸产生的电子生物传感器,通过检测电流的大小判定致病菌的浓度,检测比较迅速。

1.4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重要性

我国食品存在的安全隐患导致了我国食品生产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均衡,因此,要控制食品安全,运用高科技实施高质量的食品检测工作对控制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微生物检测技术是衡量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判定被检食品能否食用的科学依据之一,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可以判断食品加工环境及食品卫生环境,能够对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作出正确的评价,为各项卫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提供传染病和人类,动物和食物中毒的防治措施,同时食品微生物检验是以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可以有效地防止或者减少食物中毒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同时,它对提高产品质量、避免经济损失、保证出口等方面具有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重要意义。

2 现代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内容

现代食品类生产企业实行的微生物检测技术是以微生物学为基础,运用现代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自动化仪器、生物传感器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研究食品中的微生物,特别是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数量、性质等,并建立的现代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具体的检验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食品污染程度类指标菌群检验,如菌落总数、肠道致病菌、大肠菌等,二是食品内致病菌的检测。

2.1 检测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

菌落总数、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即在需氧情况下,37℃培养四十八小时)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菌落总数与受有机污染的程度相关,细菌总数越大,受污染的程度越严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由不同公司,不同地方生产的食品。所有食品中常见毒素有霉菌毒素,动物性天然毒素和植物性天然毒素;常见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展青霉毒素,棉酚和毒蘑菇。

2.2 检测食品样品中的致病菌

现代食品行业,有很多有害的微生物严重危害食品的品质和人们的健康,甚至会引起一些严重的疾病。低水平的病原菌污染,食品加工后导致菌体的“致伤”及食品其他成分的干扰等因素,使得传统的检测方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需及时发现致病菌,控制污染及其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食品工作者得以寻求更为快速有效的方法来检测病原菌,以期增加敏感性和显著地减少检测时间。

3 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运用

3.1 食源性病原菌免疫学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该种微生物检测技术使用的检测仪器成本较低,具有较强的使用性,目前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应用较为广泛。食源性病原菌免疫学检测技术常用在大肠杆菌、李斯特菌、沙门氏菌等病菌的检验上。

3.2 核酸探针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利用核酸探针技术能够检测出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李斯特菌等,其中检验单增李斯特菌时不用考虑样品的纯度,但是利用该种技术检验时成本开支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大部分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检验。

3.3 PCR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PCR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而且特异性较强,在检验食品致病菌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它可以检验出食品中含有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例如,有关专家利用PCR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检测出食品中含有的大肠埃希氏菌。

3.4 生物芯片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利用生物芯片技术通过一次实验就能检测食品中多种潜在的病菌,检测效率高,操作简单,通常在短短的几小时就能获得检测结果。例如,相关专家曾在6h内检测出食品中含有的致病菌。不过生物芯片技术难度较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所以目前尚未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大范围推广。

3.5 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很多种微生物均能给食品带来污染,例如病毒、真菌、细菌等其中细菌较为常见,分为病原菌和腐败菌两类,腐败菌本身并不会给人体造成伤害,只不过在分解食品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往往会导致人体患病。如利用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能够检测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等腐败菌的数目,而利用该技术能够检测出的病原菌包括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能够检测出的毒素有真菌毒素、藻类毒素和一些细菌毒素,尤其是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毒性最厉害的真菌毒素,利用光纤免疫传感器能够检测出0.05μg/L的黄曲霉毒素,不过该种方法尚未在食品安全中应用。

4 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中检测中的应用前景

当前,利用微生物对食品安全性进行检测主要凭借先进的检测仪器和新技术,并且人们越来越注重检测的准确性和技术性。其中检测仪器是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工具,在科技发展推动下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专业化、低能化发展,为食品安全的检验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一些新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来看,它比较注重与生物技术融合,例如PCR技术、核酸探针技术等,例如还有些新的检测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因此要想将微生物检测技术完全应用在食品安全领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5 结语

食品安全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给人们的生命带来严重威胁,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保证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勤.微生物检测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