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天的段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冬天的段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冬天的段落

描写冬天的段落范文1

读 你

完成记叙文的阅读理解,第一重要的便是会读,能够在短时间内读清文章类型,读清文章结构,读清文章写法。

读清文章类型。记叙文从选材立意角度大致可以分为写人叙事类、写景抒情类和生活感悟类。以苏教版初中教材为例,《我的母亲》《背影》《藤野先生》是写人叙事类文章,此类文章往往以人物为选材,通过事件的叙述和人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对人物的某种情感,或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思;《繁星》《绿》《春》《济南的冬天》等为写景抒情类文章,此类文章往往是描写自然美景,传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鼎湖山听泉》《送行》《给我的孩子们》是生活感悟类文章,此类文章是通过记叙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表达作者对生活、对文化的独特认识或感受。在读文的时候,首先要读清文章的类型,了解文章写作方向,对把握文章主旨有很好的作用。

读清文章结构。结构是文章中材料与主题间以及材料间相互联结的方式。因此要读清文章的结构,就要读清文章选用的材料。要善于概括、归纳、揣摩选材间的关系,进而领会在这些材料关联中所表现的文章的主旨。例如《济南的冬天》,文章描写了冬天里,济南晴朗天气中的山,小雪过后的山景,城外的远山,以及济南的清澈明净的水。这些景色相互间的关联是都是冬景,都充满了温暖的气息,从而表现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在阅读的时候还要注意圈画文章的结构段、结构句,即文章的首尾段落,过渡段落,以及各段落的首尾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结构的“结点”,有利于我们快速读清文章的结构和主旨。如《济南的冬天》的结尾段“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既点了题目,又在点题中有所变化。不仅仅表达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更表达了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读清文章写法。所谓写法包含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复、排比等;表达方式,如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面描写等。无论哪种写法,我们都要了解其最根本的作用。以修辞为例,修辞的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懂 你

一般来说,记叙文阅读理解的题型大致可以概括为写法题、含义题、选择题三种题型。

所谓的写法题,是针对词语表达、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的知识点进行考核的题型,出题者出此类题的目的是考核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写作分析能力和整体阅读能力。在题干的表述上此类题型往往会出现“赏析”“这样写的目的”“表达效果”等提示信息。把握了这些信息,就能够迅速判定题型,答题也就有明确的方向了。例如《济南的冬天》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最后一段是写水的清澈,为什么还要写柳树和水藻呢?”从“为什么写”这样的重要提示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道写法题,那么就要看此段写水的目的是什么?水的特点是什么?而柳树和水藻对表现这些是否有关系?通过思考我们得知,写柳树和水藻,是为了表现水的清澈、不结冰的特点,进而表现济南冬天的温暖。

含义题,有时也称为理解题,是对文章重点句子、重点词语的理解的考核,也是考核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题型,题干的表达中往往会出现“理解”或者“含义”等提示词。词与句子的含义分析,不能仅仅盯住一个句子,或者一个段落,要有全局观念,要结合上下段落甚至全文进行分析,只有这样,答题才不会偏颇。例如《故乡》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一句中所说的‘厚障壁’为什么是‘可悲’的?请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题干中提到的“厚障壁”是“我”和闰土之间的,所以要结合文章描写“我”和闰土的关系来进行思考。原先的好朋友变得如此的隔膜,让“我”觉得可悲。是社会和生活的重压使得这么一位活泼可爱的“少年英雄”变得像“木偶人”一般;是封建的等级观念在“我”与闰土之间造成了厚厚的“障壁”,这更是可悲的。

选择题往往是考核学生能否准确把握文章的信息,或者能否把握文章的写法或者主旨的题,因此是个比较综合的题型。在了解了前面几种题型的基础上,对选择题的出题认真审视,再结合选择题做题的基本技巧,此类题型就不难把握了。

所以,对你说

很多同学都会发现即使自己在读懂之后,答题也会失去分数。这是为什么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语言的表达上出现了问题。既然是对话,前面的“读”是为“说”服务的,“说”才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阅读理解考核中的答题是很有讲究的,最重要的是答题要全面,有条理,且简洁明了。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答题比较全面呢?题目的分值是一个很好的提示,往往一分会有一个答题点;如三分值的题,一般情况下是三个答题点。四分值的题,要么是四个点,要么是两个点。这样设分的目的是为了阅读的统一和公平,因此在读题的时候就要看好分值,以确保全面答题。

答题要有条理,是指逻辑合理,步骤清晰。重要的信息写在前面,用序号表示答题步骤,都会提高答题的有效性。例如写法题的答题步骤可分为三步:①明确写法(词语则先解释);②分析写法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③写法所抒发的人物或者作者的情感。

很多学生在读完文章后会有自己的想法,但千万不要忘记阅读理解的考核是一种封闭性认同的对话。因此尽量借用文章的重要信息来答题,这样既能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也可以让语言更加简洁。

读你,懂你,所以对你说:把阅读理解的考核看作是一次浪漫的对话吧!在阅读解题的过程中,让我们去品味文章之美,感受叩问之美,展示自己的诉说之美。

描写冬天的段落范文2

师:“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这是古时候一个孩子写的一首咏四季的诗。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为此写了许许多多的诗文。前一段时间我们举行了古诗文背诵活动。现在哪位同学想为老师和同学们背几句呀?

生: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其他学生也踊跃发言。)

师:同学们背诵的都是绝句或律诗,容量很有限,是取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景的。这一单元我们学习的写景抒情散文,内容丰富极了,有春草、夏色、春雨、冬雪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这一单元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写作写景散文的方法。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投影课题在白茫茫的背景上)

师:提到冬天,你会有什么感觉?会想到些什么?

生:感到特别冷;我会想到呼啸的北风、飘飞的大雪、瑟瑟的枯枝。

(其他同学纷纷举手发言)

师:北风凛冽、天寒地冻、万木萧条、亘古沉寂是我们这里的冬天。那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在冬天又是怎样的胜景呢?这节课,我们一块来欣赏一下。

师:首先请大家明确两个学习重点:1、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2、朗读并背诵精彩的段落。

(投影:1、抓住景物特征写景;2、朗读并背诵精彩的段落)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所表达的深情。

(师配乐背诵全文)

同学们,济南的冬天好吗?

生:好!

师:好在哪里?

生: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不象我们这里,呼啸的北风令人受不了。

生: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不象我们这里的冬天,即使有阳光,也是干燥的冷的厉害。

生:济南的冬天很温柔,水不结冰,倒还充满了绿意。令人不禁想到我们这里的春天。

(学生们发言很踊跃)

师:好的文章三分赏析七分读,只听了一遍,同学们就发现了这么多济南冬天的好处,下面请同学们仔细的读一下课文,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此文的,阅读这篇文章应注意哪些问题?(朗读的感情、语速、语调和语气)

师:在阅读的时候,我希望同学们能注意下面这几个生字词:

①济(jǐ)南②伦敦(dūn)③髻(jì)④镶(xiāng)⑤贮(zhù)蓄⑥水藻(zǎo)

(投影生字词)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的都十分认真。那么你认为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呢?

生:我认为作者心中充满了感激,济南的冬天给了他在北平和伦敦不同的特别温柔的感受。

生:我认为作者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在济南这么温柔的地方过冬,作者自然是很喜悦的;同时,我认为他还为我们中国有这么好的地方感到自豪。

师:那么,你认为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才更能读出作者的这种感情呢?

生:用较轻声、喜爱和欣赏的语调读。

师:那请你来读一下,好吗?读你认为读的最好的地方。

生:读第一、二、三段。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好,能把那种如诗似画的意境和作者喜爱、欣赏的心情读出来。

师:这位同学读得确实不错。哪位同学能不看课本,试着背一下,说一、两句也行。

(无人举手)

师:那就再看一下,只看两眼。谁来试一下

(个别学生举手,试着背诵。其他学生也开始不断举起手来。)

生:背第一段。

师:同学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背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真不简单。下面听教师来朗诵第一段,同学们再来感受一下济南冬天最大的特点。

师:那谁说说济南冬天最大的特点?

生:温晴

(其他同学也表示同意)

师:能说一下你的理由吗?

生:在这里,作者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无风、有阳光、温晴的特点。

师:说的非常好,用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重点。那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写出你所到过的一个地方的特点?

(无人举手)

师:那你先想一下。你从小学到初中的感受;在家住久了,初到学校的感受;你又到别的地方游玩的感受等等。

生:对于一个久在田野疯跑的孩子,能坐在明窗净几的教室里读书,那是一种幻想:教室里的气氛是温馨的,知识的海洋无限辽阔。

生:对于一个久被遗忘的学生来说,能受到老师慈爱的抚摩,那是一种感动:老师的抚摩,是温柔的、慈爱的。

(师长久无言)

师:同学们说的真是太好了。那么作者是选取了哪些具体的景物来描绘济南特有的动人冬景的呢?

生:山、雪、水

生:我认为还有阳光、村庄。

(其他同学也表示赞同)

师:对。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这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拟人,描绘出了济南冬天的景色,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例如描绘济南小山雪景的那段文字中,作者用了“青黑”、“全白”、“银边”、“蓝天”、“草色”、“白”、“暗黄”、“微黄”、“粉色”(投影这些词语)等词语,色彩鲜明艳丽,恰到好处。同时又运用了十分确切的比喻、拟人(投影比喻、拟人),使景色形象化。通过“日本看护妇”、“花衣”的比喻和“露出肌肤”的拟人,使人感到小雪中的济南依然温暖如春。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抒发了作者对济南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怀。

师:济南有山有水,前面老师分析了雪中小山的美,那水呢?哪位同学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一下?

生:我认为济南冬天最突出的色彩是“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生:我认为这里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水有了人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济南无比的热爱之情。

生:类似的用法,我们在朱自清的《春》中还学过“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好。作者写阳光也很有特色,他是结合什么来写的?

生:山。

师: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比喻和拟人。

师:那么“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有了着落。他们从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自觉的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这几句是从哪个角度写的呢?

生:从人的感觉的角度。

师:好的写景文,用注意调动人自身的各种感官。这一点我们以后再祥细的学习。

师: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同时又可以写的生动形象。那么哪个同学来总结一下?

(学生小声的讨论)

生:我认为一要抓住最突出的特点;二要运用多种手法。

师:非常好。下面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一下本文的特色。

(学生再读课文)

师: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美姿。只要同学们热心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角度,在描绘时用一些修辞方法,并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其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来。

描写冬天的段落范文3

一、走近编者――与编者对话

课文将四篇优美的写景散文编入同一个单元,意向明确:或感受多娇江山,热爱美丽祖国;或品味优美的语言,赏析语言的神异魅力;或运用美的语言,描绘身边的美景。

二、走近作者――与作者对话

四篇课文分别描绘了四季之景。写春天,着重通过描绘五幅春景图,既有抒写春天蓬勃生机、希望和力量的自然美,又有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内在美。写夏天,着重通过描写麦浪、颜色、夏收三幅图景,既抒写夏天紧张、热烈、急促、蓬勃生长的自然美,也表现人们惜时、勤劳、追逐未尽之希望的内在美;写冬天,着重通过描写四幅山水图景,紧扣“温晴”的特点,既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感激之情,也表现出作者乐观进取的内在美。写秋天,着重抓住三峡秋天的山林水枯谷空、悲寂凄凉的特点,同时引用渔歌,从侧面表现了当时渔民的悲惨生活。

三、走进本文――和文本对话

看着优美的文句,如何有情味地阅读?又如何品味出其中的意蕴?

1.从写法角度赏析

(1)讲究炼词造句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围绕一个“妙”字,突出一个“小”字。“温晴”的特点,决定了雪是“小雪”;由于要突出“妙”字,下文描写时分别用山上松树的“矮”、雪花的“顶”,用山尖白雪的“镶”,山坡上雪色和草色相间,山腰光色的变化来一一照应和体现雪的“妙”不可言。匠心独运,可见一斑。

(2)活用表现手法

写景状物的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较多,本单元运用突出的有以下几种:

①对比衬托,主题突出。“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通过历代文人对春、秋的态度与作者对夏的态度对比,从侧面衬托了作者对夏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突出了主题。

②虚实结合,妙趣横生。“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实写桃树、杏树、梨树的多、艳、甜的特点,虚写了眼前树上的果实,一种喜爱、期盼之情油然而生。

(3)巧用修辞手法

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景物人格化,想象丰富,富有生命力,生动形象地表现景物的特点,在写景散文中运用最广泛、最突出。“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有暗喻,有明喻,将夏景的美,作者的喜爱和赞美巧妙地融合起来,真可谓妙笔生花,妙不可言。

②运用排比,增强语言气势,突出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在内容上强调春回大地、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结构上为下文具体描绘春景图作了铺垫,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爱和激动之情。

2.从内容角度赏析

(1)从含义角度赏析

从词句的引申义、比喻义角度赏析:“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既表达了春天有充足工夫、充满希望的特点,但写在文章接近结尾处,还由景及人地启迪所有人:时光匆匆,即使时间充足,也要抓紧春光,努力奋发。恰似一位老者,意味深长地向读者娓娓道来。

(2)从作用角度赏析

有的词句在段落中间,往往少有作用,而在段首、段尾,大多有结构上的作用。如:

①总领全文(总括全文),并引出下文。“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也为下文具体描绘五幅春景图作铺垫――创设了广阔的背景。

②承上启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既总结上文济南有阳光从而“温晴”特点,又引起下文具体描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是怎样的出奇。

③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结尾首先从颜色上照应前文“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其次更进一步突出了夏天在作者心目中分量之重、价值之大。主题得到了深化和升华。

3.从感情角度赏析

(1)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有喜爱、赞美之情,且都是主要的感情,都值得好好赏读。

描写冬天的段落范文4

因此,在首遍阅读把握小说情节的基础上,我引领孩子进行了细致的“复读”之旅,咀嚼纯美的语言艺术,揣摩高超的写作技巧。

一、让作品成为“语言增值”的教科书

(一)在摘录中鉴赏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都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感悟能力,或批注赏析,或置换比较,或朗读体悟,然而,在课外阅读中我们却很少看到这种“言语自觉关注”的姿态。我们只有将课内的得法与课外的阅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升课外阅读的质量。为了能有效地促使孩子对语言进行理解和鉴赏,“复读”初始,我要求每生配备一本摘录本,按照章节摘录精彩段落,并写上自己的赏析,赏析字数不限,底线是不能写“太优美了”“太精彩了”之类空洞的话。为了激发兴趣,增加个性元素,可以在文字旁配上一些简笔画,呈现文字情景。每章节阅读结束后,在小组内交流,择优“集锦”,请电脑兴趣组的同学精心设计成图文并茂的“《草房子》阅读赏析报”,打印“发表”。有了底线的保证,有了精品的引领,自觉关注语言、赏析语言的良好阅读风尚便悄然形成。以下是几段学生的赏析:

受着海风的吹拂与毫无遮挡的阳光的暴晒,一根一根地都长得很有韧性。阳光一照,闪闪发亮如铜丝,海风一吹,竟能发出金属般的响声。

赏析:这段话是作者对茅草的描写。在作者的笔下,这似乎已经不是茅草了,而是铜丝,是金属。这样的草房子比瓦房更坚固,比金属更纯美。这样华贵的草房子下就上演着一幕幕纯美的故事。(作者:赵宇辉)

一个孤孤单单的影子。来了一阵风,桑桑眼见着自己的影子被扭曲了,到了后来,干脆被揉皱了。

赏析:桑桑本来想让杜小康尝尝被别人冷落的滋味,可最终伙伴们却将他抛弃了,深夜滞留在一副空棺里。而伙伴们却聚于“红门”热热闹闹地吃着柿饼。而桑桑的失落、愤恨、委屈都融进了这个被扭曲、揉碎的影子里。(作者:繆小雨)

(二)在交流中提升

如果说摘片段、写赏析是一种草根式赏析,而组织孩子进行专题讨论,则将对作品语言的揣摩引向纵深。

1.在描写细腻处揣摩

我们常会用“美不可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来传达对生活的感受。而在曹文轩的笔下似乎没有他描写不出的声音、形象,他的文字总是那样富有张力,把生活的质感“穷尽”无遗,这应该归功于他长期的文字锤炼和敏感多思。扣住这些描写细腻、精当之处,细细体味,对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生:“他往教室走来了,热气透过口罩,来到寒冷的空气里,就变成清淡的蓝雾,在他眼前飘忽不定。而当蓝雾飘到他的睫毛与眉毛上,凝起一颗颗清凉的细小的水珠时,她觉得格外的舒服。”读到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我感觉这样的情景太熟悉了。冬天的早晨,我们讲话或者呼吸的时候,总会看到升腾的热气,尤其是在阳光下,就更加明显。这些情景我们看到了,却又把它给忽略了。但是曹文轩叔叔却能敏锐地抓住这些生活小细节,并且准确地描述出来,可见他的感受能力很强。

……

师者言说:一部好的作品不在于它有多深刻的主题,而是在于它对生活逼真、细致的反映。好的语言具有复印功能,能把生活的状态复印出来,散发给每一位读者。正如曹文轩所说,细微之处深藏大义。

2.在表述含蓄处揣摩

与科学语言的直接、明快不同的是,文学语言常常较为迂回曲折,使文学作品具有一种含蓄、深邃之美,令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破译语言密码,揣测作者创作诉求的过程,亦不失为一种探寻美、体会美、回味美的过程。

生:“它飞的样子很奇特:往前一蹿一蹿,每一蹿都有力而迅捷,并且是不住地往高空蹿,像多枚火箭,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个几乎看不见的黑点。”桑桑是蒋一轮和白雀的信使,这里明是写鸟,实际上是在写桑桑的心理。“往前一蹿一蹿”就像是桑桑想看信的念头在不断地生长,已经超出他的理智。“多枚火箭”可见他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已经是无法自我抑制了。

……

师者言说: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讲究“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美,文学作品常常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同学们能读出其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说明能力已经在阅读中提升了。

(三)在诵读中内化

很多时候,学生在进行摘抄后便“大功告成”,束之高阁。缺失了“内化”这一环节,语言就不能真正纳入学生的语言系统。语言是一种艺术,而语言的内化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一种熏染的艺术。我认为“熏染”的最佳途径就是诵读,因此,我在早读课上开辟出专门时段,让孩子朗读书中的精彩段落,并且要求熟读成诵,孩子们一遍遍地抚摸语言的节奏、质地,久而久之,小说中弥散出的唯美、典雅的气质就会浸润到孩子们的言语生命之中。

当孩子们满载着唯美的语言观看《草房子》电影时,有些失望了,原著借助文字构筑了美轮美奂的诗意世界,但影片直观的画面远没有文字的表现力丰富,大大限制了人的想象。也正是这一体悟,更提升了孩子们诵读作品语言的兴趣,他们在文字的表述中尽情地挥洒想象力。

二、让作品成为“写作提升”的练兵场

“提高写作水平”是小学课外阅读的一项目标和追求,对于像《草房子》这样精致的作品来说,更应该发挥这种功能,将阅读与写作“联姻”,让作品成为孩子提升写作能力的练兵场。

描写冬天的段落范文5

【关键词】语文;写作;开头;方法;探索

开头的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特殊,它的作用一方面是引出文章的话题,另一方面要提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写文章如同与陌生人见面,争取给读者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尤其是时间紧迫的考场作文,开头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成败。

一、开门见山法

即直接又概括地写出文章要介绍的对象:人,事,景,理。例如:“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芸芝先生。”(魏巍《我的老师》);“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叫百草园。”(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谈骨气》);“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要赞美白杨树!”(茅盾《白杨礼赞》)。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为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

二、接近法

开头先不描写文章的对象,而是从一个有关的话题入手,一步一步地接近。可以从时间,地点,场景,人物,事物等开始,逐渐引出主题的对象和话题。例如:“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冰心《小橘灯》)是时间接近;“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吴承恩《西游记》)是空间接近;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开头:“六月十五那天,天热的发了狂!”开头则是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节令,气候。

三、类比法

就是用相对或相关的另一个事物,引出文章的主角。比如:“人人都喜欢春天,而我却更喜欢冬天”(老舍《济南的冬天》);“花鸟草虫,凡是上的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杨朔《荔枝蜜》);像鲁迅的《一件小事》,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是从相对的一个对象入手,引出要写的事物。

四、议论法

以精辟的议论引出话题。如“种花好,种菜更好。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和果实,却可以食用。俗话说:‘瓜菜半年粮。’我想起在延安蓝家坪我们种的菜园来了。”(吴伯萧《菜园小记》);“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淑《为学》)。

五、引用法

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突出中心的作用。如《怀疑与学问》开头就引用了程颐的话:“学者先要会疑。”这种开头法,很容易掌握,效果很好。名言警句式开头往往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意境高远。当然,引用的内容不仅要紧扣题目,还要注意两点:一是力求准确,避免出现错误;二是要有一定的陌生感,不能给老师“熟面孔”的印象。

六、比喻法

开头设喻,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更加关注要记叙的对象,说明的事物或议论的道理,它可以产生势如破竹、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体现作者的文采和气势。如《中国石拱桥》的开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这个开头自然就激发了人们对石拱桥的喜爱。运用比喻要注意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之处,不能牵强附会。

七、拟人法

采用拟人手法,生动活泼,别开生面,读来往往觉得轻松有趣。如朱自清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八、设疑法

先截取一个精彩的片段,或者倒叙事情的结果,来设置悬念;或者先设问点题,引起说明或议论,发人深思。例如《万紫千红的花》开头设问:“花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美丽鲜艳的色彩呢?”开端就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同时有增加文章的波澜。

描写冬天的段落范文6

关键词:《济南的冬天》;经典;中学语文教育

所谓文学经典,主要是从文学阅读的结果来说的,而不是从作品创作的层面来谈的。无论作家如何强调作品的精彩,没有读者的大量持续地阅读和赞赏,很快便会被时间淘洗掉,那么经典是难以形成的。可以说,文学经典的定义主要是产生于各级各类文学教育的过程,并最终体现为教材这样一种建立在阅读共识基础上的作品选本,成为几代人共同的识读。可以说,能够入选文学教材,尤其是持续入选各种教材,超越编选者视野的局限被不同教材选本选择的作品,自然堪称经典。在这个意义上说,老舍的作品应该是代表。民国以来,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他的作品都是国文或语文教材里的常客,不但数量众多,而且质量堪称上乘。尤其是在众多作品中,有能够超越时空的价值限定,始终被推荐给学生诵读的名篇,《济南的冬天》即为代表。那么,《济南的冬天》何以能成为公认的经典呢?情与景的和谐融通,是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老舍是写城市的圣手,济南之外,伦敦、北平、青岛、武汉,都曾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但囿于时代的残酷格局,这些城市的底色大多是晦暗和凄苦的,在价值取向上,不适合青少年读者。唯独对于济南,老舍有着不一样的情感。1930~1934年间,老舍曾经将妻携子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四年。这四年,不但是他创作上的丰收年,更是他家庭生活比较惬意的时光,这对于一生颠沛流离的老舍来说,有着梦一样的留恋,“显明地在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划在心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吊济南》)情之所至,他甚至尝试写了长篇《大明湖》来重塑这座心中的城市。“在千佛山上北望济南全城,城河带柳,远水生烟,鹊华对立,夹卫大河,是何等气象。”他此类难以抑制的情感笔触,还洋溢到了关于描述济南四季的系列散文里。以恣肆的笔法,写济南秋天的景色、市井的见闻、街谈巷语,甚至连日常食用的大葱都不放过。可以说,感情之充沛,情意之真挚,在城与人的和谐关系上,感人至深。《济南的冬天》作为写济南城市篇章中最为精粹的部分,首先用不同城市风格对比的方式,拿北平冬天的风和伦敦冬天的雾与济南冬天的静谧和响晴来作比较,并因之而有“理想的境界”,用“可爱”“摇篮”等童话格调来为这座城市的山构图。

描画这里的水呢,则是“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如此温情的笔法、拟人卡通式的语言,将温暖慈爱一如母亲看护婴儿的舐犊之情呈现于纸上。寄情于景,寓情于景,这对以实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目标的中学语文教学来说,自然是理想的文本。作为写景大家,老舍写作《济南的冬天》时,已经有了独立的风格、深刻的思想、老辣的文笔,并得到了众多写景大家的赞誉。朱自清说:“写景是老舍先生的拿手戏,差不多都好。”[1](P.289)从审美感知的角度说,《济南的冬天》很完美地体现了老舍用现代汉语写景的卓越之处,温婉、细腻、幽默、风致,易于体会和经验,富于画面感,不一而足。但如果只是停留于审美的层面,显然还不是中学语文教材的良木。无论是“扩大识字量”“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还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都对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本提出各种条件的严格要求,以适应接受对象的认知水平。或者说,文本的语言工具性要求优先于对审美性的需求。这应该有两方面的表现。首先,文本语词的使用上应该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进一步说,所选文本要能在结合现实表达需要的过程中,为汉语的现代化做出典范性表率。其次,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在内容上应该尽可能地单纯、单一,主题指向性要明确,不能出现如诗一样的层叠意义。

因此,几乎所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本都要作适当修改。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选定之文,或不免须与加工。加工者,非过为挑剔,俾作者难堪也。盖欲示学生以文章之范,期于文质兼美,则文中疏漏之处,自当为之修润补色。”[2](P.131)自然,《济南的冬天》作为节选本,也有一个被修正、修润的过程。在发表不久之后的1936年1月,首次入选《初中国文读本(第三册)》[3]的时候,就以“济南的冬天”为题目,从原本节选的段落变成一个能够独立自足的文本,从语言表述系统和意义阐释系统上实现了本质性独立,并删除了与核心表述无关的文字。比如删除了原作开头“上次说了济南的秋天,这回该说冬天”这一类的联结性语句,直接入题,毫无挂碍地剥脱了和文章核心意象无关的枝蔓。对于这种必要的“修正”,有些教材的编写者采取在教师参考书中介绍原作的办法。比如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四年制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就在《济南的冬天》的课文讲解后面,以“有关资料”的内容,介绍了作品的出处,并作了“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的说明。其实,这种做法值得借鉴,甚至可以更进一步,以注释的形式直接放在课文中,以显示课本编选的严谨性、严肃性和真实性,也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了解现代汉语文学的历史变迁,做追根溯源的发生论探索。最后,我们可以审视该文的题材和语言。

20世纪中国文学先天性地和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反映现实世界为目的的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也成为主流创作方式,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解读和规训自然成为众多作品的题旨指向。而《济南的冬天》立足于写景,写一个季候、一座城市,这都是具有超越性的选材,从而让这篇文章如饭后月下的谈天,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期待视野上的分野并不大,讲述起来也就心有灵犀了。从语言上说,《济南的冬天》多用短句、拟声词和语气词,这很适合于中学生的朗读,在音韵铿锵、节奏相谐的声音里带入情感的质地。整部作品用词素朴,无生僻字、艰涩字,日常用语如家常便饭,贴近生活,明白晓畅而又不失优美和流丽。对于实现“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的教学目的来说,《济南的冬天》都是具备典范意义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经典[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9.

[2]李大圣.百年反思———语文育人功能检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马云清华演讲

下一篇国庆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