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范文1

关键词 高中生物 生物专题 专题讲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所谓讲座是由教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内容或新的进展,以扩大其知识面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传统的讲座多利用报告会、广播、电视等方式进行,但这往往要受时间、地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使广大学生受益。进入21世纪,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讲座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的传播,一些与中学教学相关的专题讲座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如何制作和拍摄出一个成功的专题讲座呢?

1 专题的划分及分工

“高中生物专题”讲座主要针对高三的学生,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为高三的二轮复习打好坚实的基础。高中生物专题分为八个专题,依次为:“细胞代谢”、“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细胞的生命历程”、“遗传”、“变异与进化”、“植物的激素调节、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稳态和免疫”、“生物与环境”、“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

2 专题的制作过程

2.1编写体例的确定

在专题制作前,相关人员集中开了一次研讨会,会上老师们交流了各自编写的专题材料,并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最终大家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此次专题的编写体例,具体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点展示”,主要是对照最新的江苏高考生物科考试说明,简要说明该专题的考点及其高考等级要求;第二部分是“近三年高考江苏卷考题统计”,主要是比较一下近三年来江苏高考卷考查了该专题的哪些考点,分值各占多少,题型是什么等;第三部分是“考点分析”,就是对该专题的考点逐一讲解,每个考点下面依次细分为:内容分析(围绕新课程标准中的学习要求具体展开)、命题方向(内容包括从哪几个方向命题、近五年高考题展示、答案及解题思路点拨、规律指导等)。

2.2专题教案的编写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通晓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专题应该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在编写专题教案时,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几点:思想方法的训练和知识的综合并重;紧密关注高考热点、重点、难点;与第一轮复习紧密衔接,引导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提高知识理解、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笔者负责的“变异与进化”专题为例,首先是按照编写体例构建好专题的框架,接下来就是寻找素材,积累资料,准备的资料有: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0年江苏高考生物科考试说明及学习要求》、《世纪金榜》(延边大学出版社)、《5年高考3年模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等。此外由于专题编写过程中需要引用近五年的高考题,所以先是通过网络收集了2005-2009年各地高考试卷(word版),然后对属于“变异与进化”专题的高考题进行了整理和汇编,这也为教案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编写专题教案时应该多借鉴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多与同行朋友切磋交流,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教案,当教案完稿后还需对其反复修订、校对,防止出现知识性错误或其他错误。

2.3讲座课件的制作

课件制作提出需做到几点:第一是课件要统一使用模板,该模板的特点是底色较浅,布局简单,长时间观看眼睛不易疲劳。第二是对课件的字体和字号作了严格规定,大标题字体为华文楷体(加粗),字号为44号;小标题字体为宋体(加粗),字号为32号;正文字体为宋体,字号为24号。选择合适的字体和字号,目的是为了保证拍摄后的图像清晰以及课件的容量大小适宜。第三是课件的内容要和教案保持一致,不能出现错别字、图片模糊等问题。第四是课件总体要以简单为主,花式不要多,色彩不宜过多,要考虑色盲及色弱的学生能看清。

3 专题讲座的拍摄

此次讲座的拍摄时要求一次性拍摄,中间尽量不停机,每个专题讲座的拍摄时间大约为90min,在拍摄过程中要求授课者不能出现过多的错误,杜绝科学性错误。因此在正式拍摄前授课者一定要熟悉专题的内容,防止在拍摄过程中“吃生”,最好预先试讲几遍,做到心中有数,也可在拍摄前期多观看一些名师讲座,以积累成功的经验。在拍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当开始信号灯发出时,要立刻进入授课状态,不可东张西望;讲课时要集中注意力,同时要端正坐姿,仪态要大方得体;讲课时要用普通话,发音要清晰有力,要注意对语速语调的控制,在适当的时候可使用一些肢体语言,但不宜过多;专题讲座的开场白和结束语要事先设计好,简洁明了即可;讲课时力求做到思路清晰、逻辑严谨、重点突出,分析透彻;点击课件时要确保当前幻灯片上显示的内容和讲课的内容同步;当讲座讲完后要等结束信号灯亮起方可离开座位。专题讲座拍摄完成后技术人员还要对录像视频进行编辑、加工,最后将制作好的讲座上传到服务器,并对网站(使用者可以登陆省略/,点击“名师导学栏目”,选择生物学科相应的专题在线学习)。进行调试更新。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范文2

关键词:阅读方法;自主学习;阅读习惯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我认为学生要能自主建构知识,必须能有内心的渴望,与知识产生共鸣,那么阅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是生命的光合作用。

一、阅读的定义

阅读的本质是什么?简而言之,读书,就是与文本沟通,具体地说就是对一套符号系统的破解,对文本内容的体验,对未知事物的求知,发展思维并拓展想象力,与文本进行信息、思想、观念、情感的交流,通过文本感悟新的内容,发现新的线索,找寻新的答案。

二、阅读的意义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是提高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阅读是获取信息最基本的学习活动。

同时,生物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日新月异,近年来高考中出现了大量以现代科学发展的前沿理论、社会热点并结合生活实际为背景知识,这些题目情境新、题干叙述长、信息量大、阅读量大,需要学生快速、仔细地从叙述中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并与已有的知识储备相连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必然要求学生有强大的阅读能力。

三、学生阅读的现状、困难

1.阅读能力较低,自主性不高

快餐式文化横亘天下,学生从小到大接触的多为漫画、电视、电脑、手机等各种声讯媒体,长期在这种直观文化、被动式学习的影响下,学生越来越懒,越来越不爱读书,阅读归纳概括能力差、自然科学素养低,且初中生物结业考试基本是“背背就能考”,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养成了“死记硬背”生物知识的习惯,认为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课堂阅读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阅读指导

虽然课改进行了多年,多数老师也深知新课程理念,但难改教学方式,仍然力求把教科书分析得淋漓尽致,内容讲得面面俱到,环节设计得丝丝相扣,把讲得好、讲得到位、讲得全面作为追求的目标,认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好、考得好,因而忽视对学生阅读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剥夺了学生阅读的机会,代替了学生思考的需要,造成学生在高中生物课上总是不断地识记知识;课后不断地整理知识;考试时不断地背诵知识。总之,一切的教学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的,完全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3.生物学科的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抽象微观、模糊

生物专有名词如“原生质层”“原生质体”“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囊胚”“极体”;模糊的词如“主要”“几乎”“一般”“大多”“通常”都可能阻碍学生的理解与认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所以,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

四、以阅读促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策略

1.列出参考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

高一新生可塑性强,课余时间多,习惯容易养成,兴趣也容易培养。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由浅入深,从科普、科学家传记到专业书籍,借用校图书馆资源,列一些书目给学生自行阅读,如《生物知识探源》《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干细胞》《物种起源》《进化之谜》《生物发展史》《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生命的微观旅程――基因的故事》《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发展――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科学史资源》《人体地图》……对于有志于参加竞赛的同学还可以推荐《普通生物学》《生物奥赛教程》《精英教案》等书目,通过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对宏观生物的认识过渡到高中生物抽象思维――对微观生物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科前沿发展的了解,增加兴趣,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情境的感受,对生物知识、名词有亲切感,从而乐于研究新知识。通过实践表明,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一些学生没有经过老师专门培训而自学竞赛材料,参加竞赛也能获奖。显然好学生可以不是教出来,而是自己学出来的。

2.指导课堂阅读,通过类比培养阅读方法

如果课外阅读是泛读,那么课堂阅读则是精读。关于阅读,最重要的不是读过什么书,而是知道如何读书,所以,要尽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

人教版教材在设计时每个模块的知识内容都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知识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除了教材整体编写有这一特点外,每一章节的编写往往也是如此。基于此,高中第一堂生物课我便指导学生浏览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目录,了解6个章节间的相互关系,搭建整本书总的框架,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出现。如,第一章《走近细胞》为初中和高中教材的衔接,承上启下,体验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感知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并通过生命系统各个层次这条主线贯彻3本必修课本。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表明生命是由物质组成的,阐明生命现象的规律,必须建立在阐明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上。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是初中教材的拖延与延伸,从亚显微结构层面认识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是对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进一步拓展。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体现了细胞质中物质和能量的代谢,体现了细胞器的分工与合作。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则以细胞核为核心,体现了遗传信息的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癌变过程的传递与表达。

分析完目录后,引领学生用这个线索分析章与节的联系、节与标题的联系,建立知识间的框架。通过类比学习,学生知道通过某章的每一节的标题,了解该章的基本结构;通过某一节文中的标题,读出该节的基本结构,并通过本节内容的具体学习将其内化成自己的结构体系。

现行人教版教材中每一小节一般由本节聚焦、问题探讨、旁栏思考、资料分析、与生活的联系、相关信息、知识链接等几部分构成。其中本节聚焦是每一小节的核心知识和学习目标,是学生的必学内容;旁栏思考内容丰富新颖,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资料分析则是培养基于问题的信息处理能力;知识链接是前后概念间形成的知识网络;课外阅读则是必修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它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本。

新教材中的这些栏目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创设了学习的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考的前提,是探索的根源,是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时,学生能有计划、按步骤地按照这些栏目设置的问题串,不断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在过程中得到方法,进行知识构建。

3.尝试独立学习,整理归纳知识点

反思是不断进步的基石,经常反思自己的阅读方式、习惯、方法等,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学无定法,但是有章法,这个阶段主要集中精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归纳的能力。

课例:《细胞的分化》片段

师出示课文资料:“有的细胞发育为红细胞,合成运输氧的血红蛋白,有的细胞发育为心肌细胞,合成行使运动功能的蛋白”。

生:通过上诉资料分析,认识到“分化的细胞所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变化,首先源于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

师:如图,分析这个细胞,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个分化的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和代谢特点。

生:①该细胞为胰岛B细胞

②该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葡萄糖丙酮酸,丙酮酸+H2O[H]+CO2,[H]+O2H2O

③该细胞体内有ATP和ADP的相互转化:ATPADP+Pi+能量,ADP+Pi+能量ATP

④胰岛素分泌蛋白,它的合成和分泌过程:

⑤有些代谢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不同细胞,都要进行代谢,如细胞呼吸和ATP和ADP的相互转化;但有些代谢只能在特定的细胞中进行,如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

师: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你能也用实验证明吗?

生:植物,植物组织培养;动物,核移植。

上面这个课例,学生能从一小段简单的资料,分析到细胞分化其内涵是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并能结合生物体内一个常见的细胞,将细胞内的代谢一一罗列,表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归纳能力,并能思考知识间的联系并加以灵活应用。

4.研读课外资料,体验知识间的联系

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也是对阅读技能的顿悟提升阶段,重点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总结规律,构建知识体系。

例如,必修1第六章第四节《细胞的癌变》在完成课标要求后,可以补充一些课外资料:1931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德国著名医学家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博士(Dr.OttoWarburg)发现,癌细胞和正常分化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ATP总量没有明显差异,但癌细胞从内环境中摄取并用于细胞呼吸的葡萄糖是正常细胞的若干倍。这个例子中,癌变的细胞有哪些代谢的变化?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推理:癌细胞即使在氧供应充分的条件下也主要是通过无氧呼吸途径获取能量氧条件下,癌细胞中与无氧呼吸有关的酶的活性增加了有癌细胞的线粒体可能存在功能障碍长期无氧呼吸为主,易引起内环境pH失调癌细胞的生长速度远大于正常细胞的原因来自于能量的来源差别。由此,学生分析体验癌变的细胞终究还是因为遗传信息改变引起的细胞代谢异常,而不仅仅只是会举例癌变细胞的特征和致癌因子。

5.每课分享

生物学科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他历史悠久,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科学史,最能见人、见事、见知识、见过程、见方法、见精神,每节课留5~10分钟把讲台交给学生,分享一个与课程相关的科学史或科技新进展,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的阅读科学史话、科学前沿、科学家的故事等栏目展开去,用此法推动学生收集信息、整理资料、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全面发展,从科学家身上感悟研究精神、研究态度甚至人生规划。

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所以教师教给学生的不能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和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所以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乐于不断获取新知和主动探索,善于搜取、辨别和加工各种可得信息,懂得规划和设计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巴丹.阅读改变人生: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读书启示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40.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范文3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改革 生物教学 有效性

青海省于2010年步入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行列,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对于面临高考的高中学生来说课堂是接受知识的重要场所,怎样有效地利用好课堂有限的45分钟进行有效教学是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什么是有效教学?广义上讲,凡是能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为有效教学。高中新课程的教育目标决定了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应该在教学理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使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有效教学应该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课堂预设与生成。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用有效教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设计适合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过程,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构建的课堂,从而实现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有效”。

结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个人以为,在有效教学的探索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要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核心,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学科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课程对能力的要求有所提升,要解决课标要求与课时之间的矛盾,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案条理性、逻辑性上下功夫、作深入分析,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甚至是当堂记住、理解、消化知识点。要把握“情境导入,学导结合,深入探究,总结反思”,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让学生轻松地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课堂应该是一幅画、一首歌,要用我们的情感、智慧和思想去构建和谐课堂,使学生主动参与构建过程,提升自我学习能力。要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灵活安排教学步骤,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负责提供教具、查缺补漏、更正错误、答疑解惑。课堂是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讨论发现了问题,可在教师的帮助下予以解决,课后针对每个知识点深化学习。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学生轻松学习的基础,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得师生彼此信任,教师干劲十足、充满激情,而激情是修养、素质、能力的沉淀。教师有了激情,学生也将情绪饱满,身心振奋,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师有了激情,教学活动才会变得生动、感性、效果卓著。

三、情境导入——吸引学生的眼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把握学生的兴趣所在导入新课,才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人教版新课程教材中为学生设计了各种情境,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个性特点选择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情境导入新课。例如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伴性遗传”一节,设计了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导入新课,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及发病特点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四、运用学习技巧,提升学生的领悟力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范文4

关键词:课堂教学;交流;有效性;信息传递渠道;提问

课堂教学过程是信息交流过程。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最常遇到的问题。课堂上只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起来了,课堂的气氛也就被调动起来了。反之,没有交流的课堂就会使人变的沉闷、压抑。老师教的并不开心,学生也没掌握到更多的知识.由此可见,信息交流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为此,提高生物课堂交流的效率显得十分重要。

一、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师生情感的融合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从而激发创造,释放智慧。从教学过程来看,情感与思维是教学的统一体。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是强迫式的,也不是对答式的,而是一种师生之间情感互动的结果,只有情感融合的交流才能保证课堂教学交流的有效性。只有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够有课堂上有效的沟通和有意义的交流,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教师对于学生要充满爱心,要把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并且有自己思想的个体,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情感上和身体上和学生平等。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背景下每个教师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充分感受,真正体现书本知识向生活知识的转变。这就是说,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面对教材千变万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要灵活地加工,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的生活学习材料。让看似简单的知识在老师的启发下在学生的脑海中饱满、丰富起来。

三、通过提问培养学习兴趣

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交流的有效性。“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1.提问的全体性、全面性和全程性

提问时应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应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些都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不能只强调低层次或收敛性的问题,而应该使问题的不同水平和类型与教学目标相配,让水平高的学生回答难度大些的问题,让水平低的同学回答难度小些的问题。不能只凭借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发性的问题,而应该将问题,尤其是关键问题写入教案。问题提出后不能依赖于自愿回答,而应该保证所有学生有同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同一问题,让不同学生回答,认识有深有浅,分析不同,可集思广益。不能只在课程结束复习时进行提问,而应该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适时、适量;这样,每一个学生均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思维不断拓展。

2.提问应双向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有教师提问,有学生质疑,师生互问,共同研讨,达到理解掌握;也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形成双向、多向的课堂提问交流模式,才会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回答后不能忽略或者不纠正不正确或不完整的回答,而应该在答案不准确、不完整时,继续深入提问。不能问问题或学生回答时,表现漠然,而应该使非语言行为与所问问题一致。不能将问题作为惩罚工具,而应该问问题时,确保学生专注参与;这种互动中的提问既让学生主动学习,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提问应有充足的思考时间

这就是说应给学生学习的时机,有思维的过程。不能问完问题后无停顿,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而应该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保证学生思维的转换和思维过程的时间,便于大多数学生及时调整思维内容和思维情绪,进行广泛、深入地思考。不能问题很长,或同时问多个问题,而应该使问题清晰、简短、切中要害。只有这样,才会出现有创见的回答,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提问中“少数学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尴尬局面。

四、使用辅助教具

学科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数字语言等等,在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中配有大量插图,插图作为高中生物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生动、直观的反映了高中生物学中的一些基本事实和原理。因此,注重插图和挂图教学,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更能有效地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生动、凝练

教师的教学语言包括口语、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三种,在课堂上,有声语言是口语和书面语言,无声语言是肢体语言,它们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只有教学语言的准确、生动、凝练,才能够保障师生之间的交流更顺畅,才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反之,模糊、生硬、拖沓的教学语言是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的最大阻力,没有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也就不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准确生动凝练的教学语言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生物教学论》

[2]《基础教育参考》2009年第2期

[3]《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9年第1期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范文5

关键词:主体性;学生;光合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104

新课标强调学生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然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能不能实施主体性教学,归根到底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教师如何主导教学才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呢?下面,结合 “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一课,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夯实功底,充分备课,用广博学识带动课堂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如大胆质疑,扩展思维的体现,要求教师首先得精心设计教学并有扎实的知识功底,避免一问一答地 “走教案”,及时应对对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出现一些意外的问题或答案。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考虑多层面的因素,运用广博的知识和充足的准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例如,在“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一课中的引言部分,观看“采访袁隆平”的视频时,笔者提出问题“袁隆平为什么认为杂交水稻的产量还能增加”?通过提问的方式将学生们可能想到与这段视频的很多相关联系集中到了本节内容上,学生边观看边思考,很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课题,即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不必专为课题的引出华而不实的绕太多的弯路。再如,在探讨“如何增加温室空气中二氧化碳供应”这一开放性讨论题时,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做了充分的准备,查找了大量资料,分析出了七种方法及其优缺点以应对学生可能的答案,结果在课上学生只提出四五种,而且都在笔者的掌控之中,通过启发调动,在学生积极发散思维、主动参与教学的同时,笔者能游刃有余的旁敲侧击、补充扩展,做到了既保持了学生的自主性又没有自由放任,使学生的主体性成为在教师宏观调控下的自主。

二、更新观念,活用教法,用多感观激发主体参与热情

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以及近年兴起的云技术,能轻松实现对学生的多感观刺激。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方面比传统教育媒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教师应从教具使用上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合理增加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使学生能以更多的形式参与教学,提高学习效率,体现主体地位。

尽管现代多媒体教学优势很多,但如果把鲜活的课堂束缚到流线型的课件框架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则无法体现。本节课的课件中笔者主要集中了视频、图片、习题等多媒体题材,而知识要点则是根据师生互动的情况板书到了黑板上,通过优化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达到主体性教学的目的。

三、尊重差异,学会倾听,用鼓励创设和谐氛围

学生大多数愿意在课上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因此,教师主导教学时不能“只叫举手的学生,只训练会做的孩子”。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教学”,也提问学生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他回答准确,即使答错了,教师也应认真倾听,不要嫌他们“耽误时间”,不要怨他们答不出期待的答案。应当尽量找出一些值得肯定的闪光点给予正面评价并耐心启发诱导,使每一位参与讨论的学生既能最大程度地感受到自尊又被其他成员所接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和谐的氛围是培养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原动力。

例如,在“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一课中,讨论CO2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时,笔者出示了二者坐标曲线关系,由易到难设置了四个问题,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讨论后,分别有针对性的让基础不同的几个学生表述出他们的观点,每位学生回答完后,用轻松幽默的方式点评不足,并适时的鼓励诱导,即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又创设出积极高效的教学环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和谐的师生氛围不是一促而就的,它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平时注重与学生交往交流,将主体性教学完全渗入到一贯的教学工作中。

四、把握核心、注重实效,用精心设疑深化主体思维

一节课只有40分钟,教师如果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面面俱问,事事讨论”的话,就从传统教学中教师滔滔不绝的“满堂灌”走到了“满堂问”的极端。其实不在点子上的或简单的是非提问完全可以舍去,这样既避免了问题泛滥冲淡诱导学生思考的提问目的,又使课上时间能合理分配、充分利用。笔者认为问题的讨论应主要集中在一节课的核心上,不仅要具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而且要有一定的挑战性,难度控制在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摘到“桃子”。这样的问题,才会使学生有新奇感,能在思维活动中享受到乐趣,才能真正地把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较高水平上的思维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