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的愉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的愉悦范文1
一、把握情感主线,因势利导体验情感
情感是体验的催化剂。如果缺少积极的情感投入,语文教学将变得机械、枯燥,缺少生气和乐趣,教学活动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生命态度和情感状态,特别是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自由地、真切地表达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只要方法得当,因势利导,就能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进行情感体验,领悟做人的道理,比如《养花》的开篇写道:“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一个“爱”字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教学时,只要扣准了“爱”,才能使学生深刻领略养花的乐趣;又如《小音乐家扬科》是以“扬科爱音乐”为主线,抓住这一主线,就可以把“爱听大自然的乐音”、“向往小提琴”、“摸琴遭打”等情节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探究,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情感的熏陶、想象力的培养等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创设教学情境,潜移默化体验情感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用绚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形象的表演、富有感染力的音乐、饱蘸情感的文学语言,创设一个个亦真亦幻的艺术情境,让学生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整个心灵感受到了课文中寄予情感的丰富想象,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情感体验。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就非常重视一课开始带有情感的导语激发,她以形象、生动、优美的激情谚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以集体形象的画面、实物、电脑图像等教学媒体,将学生引入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以激起学生的情思。
《》是为纪念的胜利而作,全诗着重表现英勇无畏的豪迈气概。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领会到这一点呢?靠老师的现成结论肯定不行,单纯指导学生阅读感悟也存在很大困难。教学时,我剪取了一段影视片段,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在泥泞的草地上,暴雨倾泻如注,战士互相挽着手臂,高唱着《国际歌》,昂首阔步,无惧无畏。跌倒了,再爬起来;视线模糊了,就抹一把脸——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止他们前进的步伐。磅礴的气势,雄壮的旋律,强烈地震撼了每一个学生的心,深刻地感受到了“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
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播放桂林秀丽景色的课件,伴随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辅之以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使学生置身桂林的奇丽景色,既使学生饱览了桂林的美景,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领悟了文章融情于景的写作特色。
《新型玻璃》的教学中,课前可以准备普通玻璃、有色玻璃、钢化玻璃、吸热玻璃等实物,于课堂上演示,教学效果就很好。课上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体验,使他们对各种玻璃的特征及其描述的词句深有感触,如:钢化玻璃“非常坚硬”、“不会伤人”,变色玻璃会“随阳光的强弱而改变深浅”……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这些语句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如教授《航天飞机》一文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录像,航天飞机发射的情景,飞行的过程,都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冲动,加深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事物的理解。同时,加上适当的引导和练习,使学生在上了该课后感到收获很大。
三、联系生活实际,有效促进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帮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任务。我们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寻找与课文中教学内容具有相似性或相对性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对比中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生命桥》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动物在濒临绝境时所做出的令人惊叹的抉择,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日常所见的情境说起:“你们见过动物逃生吗?它们是怎样逃生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各自的见闻:“壁虎被天敌抓住时会挣断自己的尾巴逃走。”“黄鼠狼遇到天敌后会放出臭屁。”……这时,教师便可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课文联系起来:“当一群羚羊在后有猎人追赶,前是万丈深渊时,它们以牺牲老羚羊来保全小羚羊的逃走,这是何等痛苦的抉择呀!”在随后的感情朗读中,学生们都带着一种悲壮的感情去朗读,读的真切感人。在这一教例中,学生得到的情感体验,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学生情感的升华是源于生活实际并在其中得到实现。
以上教例表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关注周围的现实世界,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达到“寓情于教,以教育情”的目的。
四、注重课堂交流,张扬个性体验情感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特定环境中的人际交往。在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过程中,始终伴之以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与教材、教学媒体的多向情感交流。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恰当的手势、丰富的表情、有吸引力的语言,刺激学生的感官;以饱满的激情和真诚、信任、理解的态度,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课堂交流是课堂学习交往活动中的一种形式,客观上确定了具有多向的交互性特点。课堂交流必然会在“交流”各方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从而使交流的内容“增值”,使内容趋于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如此,方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价值。在一堂《小蝌蚪找妈妈》的语文课上,组织大家讨论:谈谈你对青蛙的了解。在课堂交流时,小朋友的发言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多向的交互性特点:生甲:青蛙会捉虫,是庄稼的好朋友。青蛙的叫声很好听,“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就像一位小歌星,我很喜欢青蛙。生乙:青蛙是个运动健将,蹦得很高很高,跳高准拿第一。游泳更没得说,我知道青蛙还发明了蛙泳。师:你们二位把青蛙说得那么好,真不错!可蛙泳是青蛙发明的吗?生丙:蛙泳不是青蛙发明的,那是人游泳的姿势学着青蛙的样子,这就叫蛙泳了。青蛙的肉很好吃,我们家吃过好几回,我爸说,青蛙会捉蚊子,吃了青蛙肉,蚊子就不会来咬了。师:你们有不同的看法吗?生丁:我们要保护青蛙,它是人类的好朋友,一天能捉好多害虫,使庄稼得到丰收,怎么能吃青蛙肉呢?如果青蛙都被我们吃光了,那庄稼就全被害虫吃光了,我们没有粮食蔬菜吃了。再说,吃了青蛙肉,你又不会变成青蛙,蚊子怎么不敢咬你呢?……
阅读的愉悦范文2
所谓“深阅读”是指全神贯注、投入感情、深抓要点、提旨炼意地阅读。早在宋代,朱熹就指出,“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并说“惟专为能知其意而得其用,徒博则反苦于杂、乱、浅、略而无所得也”,因此,“学者理会道理,当深沉潜思。”他还提供了精读的方法,“须是将本文熟读,字字咀嚼教有味。若有理会不得处,深思之;又不得,然后却将注解看,方有意味。如人饥而后食,渴而后饮,方有味。不饥不渴而强饮食之,终无益也。”可见,“深阅读”能培养人们的思考能力、逻辑能力和感悟能力,能让人们更深刻地领悟知识,汲取营养。
衡量深阅读水平的最重要的一个维度是建构性程度,即能够创生文本的意义,融合读者的经验和体验,实现对话,使读者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这是深阅读的本质特征。深阅读其实是建立在对话理论基础上的。“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因此,建构和沟通是深阅读的基本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中,在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说:“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情感、经验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尝试的结果,假若真了解了,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象必然较深,自己对于它的情感必然较浓。假若不能了解,也就发现了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就困惑所在加以解答,其时在内容的领悟上,……”
为此,深阅读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应该是:
一、课前自学,让学生在课前自学中进行意义建构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对外界信息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的,也就是说它具有巨大的自学潜能。因此,教师必须促进学生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进行自主性的超前学习。它要求读通、读懂课文,能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并学会自己质疑、释疑。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不要把学生看得那么笨,其实很多东西他们自己看了能懂,或者只需要在某处稍加点拨,要相信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大部分内容。”因此,在进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之前,应教会学生画知识树,进行意义建构,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深阅读做好准备。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
1.明确学习目标。即能准确、全面、深刻领会文本真实意图。
2.把握文章中心,体会语言特色。
3.理清文本思路,准确把握结构。
4.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5.质疑、释疑。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作品的内涵
情境设置能为深阅读架设一道桥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因此,要注意情境的设置,以影视、音乐、美术、幻灯片以及语言描述、故事叙谈、问题设境等许多手段驱遣学生的想象,激活阅读思维,培育阅读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习需要,创设一个生机盎然的课堂,这样,深阅读也就有的放矢了。
潘源桢老师在教授《宝黛初会》一文时,善于借助音乐来营造课堂气氛,把学生置于浓浓的情境中去感受人物的思想性格。她用《枉凝眉》音乐导入,配以教师深情的朗读,把学生引入到如梦似幻的境界。特别是在介绍林黛玉出场时,她配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朗诵林黛玉的肖像描写片段,便把林妹妹那超尘脱俗、灵气逼人烘托出来,真好似一朵世外奇葩。在师生共同探讨之后,又用《秋窗风雨夕》(洞箫)配乐,让学生朗读,学生在诗意而深情的氛围中,轻松愉悦地达到“深阅读”的境界。
三、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建构知识
阅读的愉悦范文3
一.激发兴趣,唤醒读书意识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成了许多人选择人生方向的原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
低年级儿童最喜欢图文并茂的注音读物。特别是童话、寓言或关于英雄人物的注音读物。他们不仅喜欢读,还喜欢讲给别人听。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选讲一个故事,有意识地在最有趣的地方停下来,让学生自己看书,把故事补充完整,以此激发兴趣,诱导自能读书。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将其兴趣引至名人传记及科普读物上,结合语文课的学习,鼓励他们课后有“筛选”地去自由阅读“合口味”的课外书,以此提高自能读书的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也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如:角色表演、故事会、吟诗会、读书笔记等。再如教《月光曲》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布置学生到图书馆去阅读,搜集与“月光”有关的诗句,然后在课上请学生对照“月光照小屋”的多媒体画面吟诵自己积累的诗句,并要求他们比一比谁吟得多,诵得好。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情感的阀门被打开,思维的“礼花”开始绽放。他们吟诵着一首首奇丽的小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有的同学甚至联想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诗句。学生积极参与,乐于竞争,学习情趣急剧高涨。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优化了教学过程,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介绍方法,指导学生读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爱读书,不等于会读书。为了使学生读好书,读更多的书,我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把适合学生采用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选读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摘录批注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
注重教会学生学会从整体入手,分四步读书:初读――了解主要内容;速读――质疑释疑;细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释词;精读――品析词句、朗读成诵。在指导阅读方法时,我还注意因目的和内容而异,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分段指导。让学生明确不同体裁的读物有不同的要求:童话、寓言重在明理;历史故事重在懂得故事梗概;诗歌重在通过朗读体会其意;科普读物应明白书中的科学道理。
课堂上我也能根据读物的不同体裁因材施教。如:1、教学古诗时可采用:已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2、教学童话时可采用:一读童话,读准字音;二读童话,了解大意;三读童话,提出问题;四读童话,懂得道理。3、教学寓言时可采用:一读寓言,知大意;二读寓言,解疑问;三读寓言,悟寓意;四读寓言,善联想。通过授之以法,为学生“搭桥铺路”,促使学生逐步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形成主动阅读的心态。这时,可以对各类文章中自己感兴趣的段落会提出不同的见解,进行续写、改写,乃至背诵。对有疑问的地方可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去释疑。这样既为写作打下基础,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得到培养。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三.提高能力,培养学生活读书
人们常说:“好习惯,益终身。”的确,必须注意培养孩子从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时,每人备一本摘录本,学会分类摘词摘句。记笔记时,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可让他们写感想、写心得,还可让他们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棵小草……给课外阅读增添无限的乐趣,让他们灵动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与“书山”之间,不断地在阅读中积累创新。
1、自主式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扩大阅读面,阅读材料多样化”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阅读的表现形式,也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主渠道之一。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鼓励学生到图书馆、报馆、书店等文化中心去自主阅读,既可以是语文方面的书籍,也可以是数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书籍;既可以是报刊杂志,也可以是小说传记,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书就可以读。对内容深刻、难懂的书,要鼓励学生反复读,仔细读,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会越来越浓,书也会“越读越厚”!
自主式阅读以学生自读为主,遵循“读中悟、疑后想、探后练、练中创”的教学原则,注重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还给学生真实的阅读。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进入多维的研究空间,将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材料的内容或包含的信息,让学生阅读时心无牵挂,完全自主,完全放松。
2、联系写作读
为读而读不是阅读的目的,阅读要为写作服务。让学生善于整理读书笔记,把读到的好词好句以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以便写作时能灵活运用,待写作完成后,再让学生把读运用到写作中,从读的过程中感悟文章的薄弱之处,从而达到修改文章的目的。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注重以读助写,读写结合,就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创造性地读
学生特别喜爱看童话故事书。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鼓励指导他们把书中的人物搬上舞台,使静态的语言活化起来,可以进行表演读。表演读能在相当程度上提高阅读质量,因为它十分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例如表演故事性和形象性很强的童话《小白兔和小灰兔》、寓言《狼和小羊》、诗歌《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像这样自主的活动,不仅展示了他们的艺术才华,而且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读得高兴,学得扎实。
可以在班级中开展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组织学生填写“读书信息卡”、制作“读书书签”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有趣的多样的读书活动,使学生广泛地阅读,大量地阅读。
还可以积极邀请家长共同开展“亲子阅读”。这样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共读,带给学生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
四.推荐选择,优化阅读内容
常说:开卷有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量的骤增,我们能见到的读物不再那么纯净,不再全都健康。书不能盲目地读,况且,书的世界浩如烟海,也不可能让学生读尽,因此,书要有所选择,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进行推荐。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在班级开展喜欢的好书收集活动。例如向学生推荐几种好书:如《窗边的小豆豆》《皮皮鲁和鲁西西》《草房子》《一年级的大个子和二年级的小个子》《鼹鼠原野的故事》等等。这样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使学生知道了应该读什么书,什么样的是好书,会在班内形成读好书的良好氛围。
总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茁壮成长,为了启迪他们的智慧,我们必须重视读书,并认真引导,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一个“阅读欣赏、思考内化、积累提升”并不断循环、不断发展的过程。
阅读的愉悦范文4
数字阅读带来人类阅读史上的重大变化
数字阅读,即阅读的数字化,其内涵主要有二:一是内容的数字化,即阅读的内容以数字化方式呈现,如电子书、电子地图、博客、网页等;二是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即阅读载体、终端由平面的纸张转向带屏幕的电子设备,如电脑、手机、阅读器等。①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载体:由读书到读屏
传统的纸质阅读是对文字印刷品读物的阅读,即“读书”,是能拿在手里一页页翻的读物。
而数字阅读则大不同,即使离得再近,你与它之间也始终会隔着一层冷冰冰的屏幕:电脑屏、手机屏、阅读器屏……
2.阅读方式:由“深阅读” 、“精阅读”到“快餐化” 、“浅层次”阅读
传统阅读讲究的是“深”和“精”二字,此实乃前人留给我们的最精华的读书要义,如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数字时代的数字阅读则大不同。我们往往把阅读当成获取资讯、休闲娱乐的手段,而非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途径。在此种阅读观指导下,看大部头经典著作的人越来越少,沉下心来钻研专著的人越来越少,人们更习惯于通过快速浏览页面获知所需资讯,这种“功利化”的阅读方式自然没有什么深度而言,往往是惊鸿一瞥式的信息获取,还没来得及印入脑子进行储存,又过渡到下一条资讯。
3.阅读内容:由单一到多元
传统纸质书的内容信息主要由文字承载,有的也会配以插图,图文并茂,以达到增加审美效果或帮助读者理解文字信息的目的。总体来说,传统纸质阅读中的内容是单一而枯燥的,而进入数字阅读时代,随着阅读载体由单一到多元,阅读内容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过去的文图阅读到如今的文字、图片、图像、色彩、声音都成为阅读内容,使得视、听、读相结合的多元化阅读成为现实,大大拓展了人类获取信信息的渠道和方式。
4.阅读态度:由理性耐心到感性浮躁
有人说纸质文字阅读是一种理性阅读,有着数字阅读无法比拟的严肃性和庄重感。手握纸质书,就如见到一个满腹经纶的老者,让你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阅读心理也会随之变得严肃。而随着读“书”转换到读“屏”,人类能接收到的信息量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长,为获知尽可能多的信息,囫囵吞枣式的浏览式阅读逐渐代替以往细嚼慢咽般的传统式阅读。再加之生活节奏加快,使得能沉下心来进行深度和理性阅读与思考的人越来越少。基于这种特性,有专家把数字阅读也称为“物质阅读”。
寻找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协调发展的平衡点
数字阅读带来人类阅读史上的最深刻变革,也带来各方持续不止的争论。针对纸质书阅读率持续下降这个现象,有人提出阅读危机论,更有人甚至提出“五年内印刷图书将死”的论断。但事实上,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偏颇之处,前者将阅读概念界定得过于狭隘,过分强调纸质阅读的地位,而忽略数字阅读的本质也是一种阅读;后者则忽略事物存在的合理性。
英国情报学家麦克洛雷说:“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渐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②纸质书到现在为止,还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纸质阅读会继续存在,为人类所使用。
既然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谁都无法替代谁,那么我们能做的只有在二者中寻求能使其协调、共同发展的平衡点。其实,阅读是个可以细分的概念,通过细分,很容易就能找到二者的和平相处之道。
1.根据阅读条件,确定阅读方式
进行数字阅读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借助于一定的数字化设备,如计算机、MP3、MP4、手机、阅读器等。这就决定了数字阅读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进行。如网络阅读需要借助电脑或笔记本,但这不是随时随地都方便携带的;手机阅读受手机信号的限制,也会影响阅读质量;MP3、MP4、阅读器虽没有信号烦恼,但需要保持电量充足。相较于数字阅读的种种限制,纸质阅读则完全没有这种烦恼,只要拥有对它的使用权,便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所对其进行阅读。因此,具备数字阅读条件时可进行数字阅读,不具备此种条件,纸质阅读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2.根据阅读能力,确定阅读方式
上面提到进行数字阅读需要满足的第一个条件是借助于一定的数字化设备。其第二个条件便是拥有数字阅读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操纵数字化设备的能力;二是购买数字化设备的能力。故拥有这两种能力的读者,可选择进行数字阅读,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汲取知识,获取信息,丰富学识,提高修养。但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如掌握不了计算机技术的老年人,如对计算机或阅读器价格难以承受的读者,可以选择纸质阅读。
3.根据阅读内容,确定阅读方式
现代人每天要获取的和能够接触到的知识都很多。对于海量的信息,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全盘消化,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我们需要对阅读内容进行细分。新的资讯、前沿信息、休闲娱乐这些不需要过精阅读和过多思考的内容,可选择“碎片化”特征明显的数字阅读方式,鼠标飞点,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既省时又省力。但是对于经典著作、专业典籍的阅读,最好还是选择纸质阅读。纸质阅读是一种可以让人沉下心来的“笨重阅读”,在放慢了阅读速度的过程中,通过理性的思考细细揣摩跳跃着的文字的真实意图,从而实现对经典的真正领悟。
4.根据阅读个性,确定阅读方式
阅读个性,是指个人稳定的阅读心理品质,它包括阅读个体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③如喜欢以悠闲的心境进行阅读,不受外界干扰,一个人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和内容的质感,那么,可以选择以品味、体会、自我封闭为主要特征的传统阅读方式;如果更偏重于个性张扬、与其他读者的互动交流,那么,不妨选择数字阅读形式。
5.根据阅读习惯,确定阅读方式
阅读习惯是影响人们选择阅读方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有些习惯了纸质书阅读的人,对于数字阅读始终怀有隔阂与抵触心理。面对冷冰冰的硬件设备,找不到手指与纸张文字相触中那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隔着屏幕与文字进行交流,找不到一卷在手、身心交融的愉悦感;用现代科技堆砌出来的数字阅读中,找不到在油墨书香环绕下营造出来的独具魅力的文化底蕴和氛围。所以,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多人对纸质阅读情有独钟,对数字阅读嗤之以鼻。因此,这部分形成纸质阅读习惯的人可以继续选择纸质阅读。
注释:
①数字阅读,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2985465.htm
②方卿钱建国:《论信息载体的替代与兼容》,《图书情报工作》[J],2002年7月,第7期
阅读的愉悦范文5
关键词:母语阅读 英语阅读 相关性
一、背景
如果母语阅读带来乐趣,二语阅读也能带来乐趣吗?人们认为,主动阅读有助于语言能力的发展(如Krashen,1993)。如果阅读习惯具有迁移性,那么,母语阅读练习就会对二语/外语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证明训练母语阅读能力对二语/外语学习存在促进作用(文秋芳,2000)。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这个问题进行的研究并不多。只有Flahive和Bailey(1993)报道过美国的外语专业大学生用于母语阅读的时间与其二语阅读之间存在实质性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79)。韩国学者Kim和Cho(2000)也作过类似的研究和报道。
因此,本次研究主要研究中国的英语专业学生在母语即汉语阅读频率和外语即英语阅读频率两个方面的相关性。为确保母语阅读对外语阅读能力有促进作用,笔者同时预设母语阅读和外语阅读能力存在正相关性,并用词汇测试方式加以验证。不过,笔者同时认为,这种关系是间接的、且对外语阅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式的。
二、方法
实验对象由420名本科学生组成,其中男生占20%,女生占80%,均为英语专大学生,所有学生都是师范专业学生。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表主要想了解学生用汉语进行的随意阅读(附件1),由8个项目构成。学生需要在1―4个级别中作出选择,1代表“完全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同意”,4代表“完全同意”;这个级别也可理解为:1代表“极少”,2代表“偶尔”,3代表“经常”,4代表“一直”。根据学生在每个项目上的选择,进行累加计算。
笔者同时采用Flahive和Bailey调查表(1993)(附件2),其中的4个项目用于检查学生对英语阅读的自述情况,即课外阅读情况,以及购买书籍情况。学生也需要在4个级别中进行选择,1代表“完全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同意”,4代表“完全同意”。跟上面一样,它也可以代表某种频率,即1代表“极少”,2代表“偶尔”,3代表“经常”,4代表“一直”。根据学生在每个项目上的选择情况,进行累加计算。
而英语词汇测试则由一个英语单词清单组成,目的在于让学生指出他们认识哪些单词。不过,这个清单的单词并不完全正确,有些看上去像英语单词,实际上却是编造出来的词语。该方法的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验证(Meara & Buxton,1987)。为了避免学生随意猜测也能得分,对英语词汇测试做了猜测校正。笔者用SPSS软件将学生根据判断后作出的选项采用公式进行计算(Ebel,1972)。
表1表示几种方法的平均得分情况,以及这些方法的可靠性(即α协同性)。表2则显示了各变量之间的内部相关性,可以看出,如假设的那样,母语阅读即汉语阅读与英语阅读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英语阅读和英语词汇存在相同的相关性。然而,汉语阅读和英语词汇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图1所示的路径图则证实了汉语阅读和英语阅读之间(β=.308;t=3.653,p
三、讨论
实验结果证明,阅读习惯具有迁移性的假设是正确的,特定的阅读习惯是独立于语言类别之外的,可以把它视作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能力或水平(Cummins,1981),在本研究中,它表现为一种倾向性。
此前,有报告指出,多做以乐为主的母语阅读有助于以乐为主的外语阅读,这表明母语阅读对于外语阅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这种促进作用是间接的,主要通过以乐为主的外语阅读来发挥作用。如果母语和外语是相似类型的书写系统,且有较多同语族词汇,那么很有可能会存在母语阅读和外语阅读能力之间的直接相关性。
英语能力当然直接受到英语阅读数量的影响,该研究也证明这种能力间接地受到母语阅读的影响。不过,本文提及的英语能力只限于词汇测试方面的表现。如果能用更多的方法证实这一研究结果,那会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以汉语进行的母语阅读与英语阅读之间的关系系数具有显著性,但比Flahive和Bailey(1993)得到的结论要小很多。这很可能是因为Flahive和Bailey的研究对象生活在美国,很容易得到英语读物,而本研究中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的大学生,获取英语阅读材料的途径有限。同时,那些即使有意愿要获取英语读物的学生,也会因为英语阅读材料的价格而退避三舍(Krashen,1997),这在韩国人作的阅读调查中也得到了一定的证实。例如,关于阅读,在1到4级的量表上,韩国学生选择的结果是2.44,而对英语阅读选择的结果是1.49(Kim & Cho, 2000)。这说明他们用英语进行快乐阅读的情形比用韩语进行的快乐阅读要少很多。
在很难获取阅读材料的情况下,我们并不期望母语阅读和外语阅读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美国,外语学习者其实也很难获取真正带来乐趣的外语阅读材料。
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提出阅读习惯可以转换这一假设,前提条件是有充足的阅读材料。如果这个条件满足,鼓励学习者进行母语阅读会对他的外语能力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Cummins, J.The role of primary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promoting educational success for language minority students. In California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hooling and Language Minority student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pp. 3-49). Los Angeles: Evaluation, Dissemination and Assessment Center,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1981.
[2]Flahive, D. and Bailey, N.Exploring reading writing relationships in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In Carson, J. and Leki, I. (Eds.) Reading in the Composition Classroom (pp. 128-140). Boston: Heinle and Heinle.1993.
[3]Kim, H.K. and Krashen, S. Why don’t language acquirers take advantage of power of reading? TESOL Journal 6, 1997,(3): 26-29.
[4]Krashen, S.The Power of Reading. Englewood, CO: Libraries. Second edition. Unlimited. 2004.
[5]Meara, P., and Buxton, B.An alternative to multiple choice vocabulary tests. Language Testing, 1987,(4):142-151.
[6]SPSS Inc.SPSS for Windows V. 7.5. [Computer Software] Chicago: SPSS Inc.1997.
[7]文秋芳. 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策略[J]. 外语教育与研究,1998,(1).
附录1:汉语阅读自评表(英文版)
1. Do you enjoy reading (not including school related reading) as a hobby?
(1) No; (2) Not really; (3) Sometimes; (4) Yes
2. Do you enjoy popular novels or best sellers?
(1) No; (2) Not really; (3) Sometimes; (4) Yes
3. How much do you spend on books other than school related material every month?
(1) 0 - 5,000 won (2) 5,000-10,000 won; (3) 10,000-15,000 won; (4) more than 15,000 won
4. I enjoy reading for leisure.
(1) Strongly disagree(2) Disagree(3) Agree(4) Strongly Agree.
5. I visit the bookstore
(1) Rarely(2) Only Occasionally(3) Often(4) Frequently
6. I read magazines
(1) Rarely(2) Only Occasionally(3) Often (4) Frequently
7. I read newspapers
(1) Rarely(2) Only Occasionally(3) Often(4) Frequently
8. How many books do you read a year (not including school related books)?
(1) 0 - 5(2) 6-10 (3) 11-20 (4) More than 20
附录2:英语自由阅读调查表(英文版)
1. How often do you read English novels just for fun?
(1) Rarely(2) Only Occasionally(3) Often(4) Frequently
2. How often do you read English magazines just for fun?
(1) Rarely(2) Only Occasionally(3) Often(4) Frequently
3. How often do you purchase English books at bookstores?
(1) Rarely(2) Only Occasionally(3) Often(4) Frequently
4. I enjoy reading English books.
(1) Strongly Disagree (2) Disagree (3) Agree (4) Strongly Agree
附录3:英语词汇测试
Put an ‘X’ next to words you recognize as English words.
Keep in mind that not all the words listed below are real words.
阅读的愉悦范文6
19世纪末,受新文艺思潮的影响,德彪西代表了一个受到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戏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法国民族音乐的传统基础的作曲家。德彪西的作曲具体地呈现了吸收东方音乐的因素而创造的崭新风格,注重细腻的听觉与感觉,表现微妙而难以捉摸的东西,这使得音乐的表现力量大大丰富。不管在和声、调性、题材和配器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对现代主义音乐类别有很大的影响,他经常使用全音音阶,并拓展调性的领域,应用这种技巧创作一系列“音画”作品。在钢琴家米开兰杰里所演奏的德彪西钢琴曲《前奏曲全集/印象/儿童园地》,就好像德彪西钢琴音乐中的完美演出录音范本。而此时的另一作曲家拉威尔,有着同样敏锐的作曲色彩和细腻的审美趣味,但拉威尔更注重于形式上的严谨,结构洗炼、明晰,风格清新典雅,并喜好选用民间的音乐素材,尤其是西班牙的旋律与节奏,如其《钢琴协奏曲》中所显现的调性。
处于时代转捩点的20世纪初期,巴黎作为人文荟萃的中心依然如故,史特拉汶斯基与普罗高菲夫的进驻,间接地影响了当时的法国作曲家。而艺术家让・考克多在当时宣扬了许多艺术概念,为音乐家提供了许多意识观点,因此对法国的作曲家亦产生不小的影响,此时音乐色彩自然平凡的萨蒂,便是他所急欲欢呼的一位作曲家。萨蒂高举着反对印象主义的旗帜,其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引出了“六人团”的名称出现。被称为“六人团”的米约、奥乃格、普朗克、奥里克、杜列与泰叶菲尔。他们六人在创作与思想上并没有统一的前提下,却以反对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共同立场上联合在一起,叫喊着要‘回到简朴’的口号,并且运用通俗手法在音乐中表达一种讽剌批判的精神。萨蒂不赞同德彪西的色彩绚丽、繁复、过于精细的语言,反而认为法国音乐应该朴实、简单、自然、明确、平凡,被称为是“由大师塑造的儿童的诗意想像”。萨蒂喜欢在自己的钢琴小品中使用新颖的和声,三首《金诺佩迪斯》钢琴独奏,为其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而《三首梨形的乐曲》钢琴四首联弹套曲则显示着萨蒂天性乖僻、玩世不恭的个性反映,名称暗示着萨替为了与传统的音乐观念划清界线,不惜违背公众的习惯,采用一些非音乐的标题所致(据闻此标题乃是听到德彪西批评他的音乐“欠缺形式”的意见后故意加上的)。
奥乃格说过“六人团不是美学方面的团体,而是靠友情将志向各异、有着不同的艺术追求的音乐家们结合在一起的组织”。但六人当中,泰叶菲尔过早用尽了他的音乐才智;里克的兴趣转移到电影上,并且获得了一些成就;而杜列则回到了农村之中,放弃了音乐,最后剩下米约、奥乃格、普朗克三人继续发展。奥乃格吸收着瑞士(德奥音乐)与法国的双重文化,所以在他的音乐中有着跟传统较为紧密的关系,但在他音乐中的多调性、高叠和弦、不谐和对位、节奏依然可以处处发现其未来主义的倾向。普朗克是纯粹的法国巴黎人,并没有进入当地学院式的巴黎音乐院就读,也就因为如此,他的音乐作品并没有严格的作曲格式,而且使其在音乐作品上常流露出舒畅、自由且放荡不居的优美音乐。同时他和拉威尔有亲切的往来,使得他和法国当代的作品及现代作曲家有相当的接触。他曾说过:“一、我的‘标准’就是本能。二、我没有所谓的主义,故以此为耀。三、我完全没有作曲法上的体系,这是值得感谢的。四、灵感是神秘的东西,实无必要说明。”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普朗克对于作曲,是多么具有性格上的作风而且是随心所欲的。而在这种自我本质上的认同下,普朗克的音乐常被乐评人形容为优雅与,与精神,舒畅轻快与内心严谨,庶民的亲切与贵族的殷勤,奔放的感动倾向与深思熟虑相互交融,古典的感觉与进步相冲激。“六人团”中的米约,其自传开场写道“我是法国人,出生于普罗旺斯,信奉犹太教。”短短数语,清楚地说明了米约所代表的民族性与性格上的率直。米约在创作上的突出手法是多调性,他擅于把生活上的体验转化成音乐,如双钢琴作品《胆小鬼》。
在1930年代出现的法国青年作曲家中,最重要的是梅西安等人,他们公开声明拥护唯灵论,用现代的音乐技术来宣扬天主教教义。作为现代西方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梅西安初时致力于研究印度音乐与希腊调式等,后来对于研究鸟的歌唱有深切体会。他是当代作曲家中的怪材,在有关于鸟的乐曲中,梅西安以丰富的音色变化描绘了大自然的丰富色彩,钢琴套曲《百鸟图》,便是典型。所以,梅西安的音乐作品个性明显、独特,以丰富的音响组合和浓艳的色彩,在他的音乐中混杂了传统的、现代的、民间的、东方的声响、加美兰乐队的组织与音色等素材,当然所描写的内容主要是宗教、爱情等。两次大战之后,法国音乐的主轴,便传至了梅西安的两位高徒手中,一位是史托克豪森,另外一位就是现时正活跃于指挥录音的作曲家布列。布列在作曲方式推进了梅西安的作曲观念,使得布列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而史托克豪森则在电子音乐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就。尤其是应用时二音列原则所作成的电子音列作品,应用了电子震荡器为音响材料,来获得作品的音高、时值、力度等素材,并且影响了之后的许多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