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金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会金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会金融

财会金融范文1

88%的被调查者表示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本单位产生了影响。其中沿海广东、山东、浙江、上海等地区外资企业影响最为严重。不同城市类型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程度差别不大,可见金融危机对国内企业的影响主要和区域有关,和城市规模关系不大。到目前为止受影响最小的是中南各省,但即使如此,也有77%的被调查者表示本单位的业务受到金融风暴冲击。

总体来说,会计师事务所(80.36%)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要小于企业(90.75%),受影响最小的是行政事业单位(75%)。但其他类型企业因样本量较小,可能不具有代表性。此次金融危机受冲击最严重的是外资企业,有92.59%的欧美外企和94.34%的其他外企的投票人表示本企业收到了金融风暴的影响。紧随其后,87.87%的民营或集体企业被调查者表示本企业受金融风暴波及。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情况相对较好,比率为81.71%。

在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方面,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行业包括金融证券、保险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农、林、牧、渔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少。其他行业的被调查者样本量较小,可能不具有代表性。

金融风暴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要略大于非上市公司。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涉及的方面主要为产品需求下降、业绩预计下降,部分公司的重组计划也因金融危机而夭折。

在提出企业理财建议方面,超过9成的被调查者站在财会运营的角度,通过此次金融危机,发现了所在工作单位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虽然大家都认识到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但在平时的工作中难以付诸实践(33.41%);其次是成本核算薄弱,在原材料或人力成本方面形成的浪费,抬高企业成本(20.33%)。

9成以上的被调查者针对金融危机已经或可能给所在单位带来的影响,站在财务角度提出过合理化建议。其中涉及建设和完善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中高端领域(25.3%);完善日常工作中的财务制度(16.40%);暂停部分项目、缩减人员、减少日常开支等方式收紧支出(14.73%);通过加强货款回笼、不赊销产品、大宗产品收定金、以销定产等方式回收资金(14.03%);以及加快处置存货(1 1.27%);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度过融资难关或延期偿债等(8.65%)。

在金融危机对从业人员个人工作影响方面,学历、性别、年龄等对工资奖金的变化影响不明确,女性被裁员的风险略高于男性,被裁员危险最高的年龄段是26~30岁之间。在单位中的身份越低,被裁员的风险越大,约有9%的普通工作人员有被裁员的危险,而高级管理人员的裁员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外资企业被裁员风险最大,欧美外企为11%,其他外企为8%,其次是民营或集体企业,被裁员风险在7%左右,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仅占1%左右。六成左右的被调查者表示基本工资虽然不变,但年终奖和其他奖金的数额减少;16%的被调查者表示由于裁员,岗位合并,工作量加大,但薪酬待遇减少或维持原水平;基本工资与奖金或年终奖均有缩减的占12%左右。6%左右的被调查者表示面临裁员的危险。

38%的被调查者认为金融危机后用人单位进人更谨慎,27%的被调查者认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明显的仅限于低端岗位:中高端岗位的需求依然存在。23%的被调查者自信只要个人业务素质过硬,即使在金融危机下,仍可以找到希望的工作岗位。只有12%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多数单位都必须设置财会岗位,金融危机对财会就业影响不大。

除专业技能之外,70%的被调查者认为管理知识,50%的被调查者认为法律知识以及56%的被调查者认为掌握一门或数门外语对财会人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仅有3%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财会人员仅需要学好专业即可。另外很多投票者认为微观、宏观经济领域、文学、历史、哲学的知识甚至理工科类知识对实际工作都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实际工作对财会人员的能力要求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仅仅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远远不能达到实际工作的需求。

金融危机对工作产生了影响时,超过55%的被调查者表示要在工作之外充电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17%左右的被调查者尽管不在裁员范围内,但仍考虑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换到相对稳定、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不大的行业或工作单位;15%左右的被调查者表示接受减薪或工作量加大的现实,等待经济好转,待遇恢复到原有水平;5%左右的被调查者预期自己在裁员范围内,已做好寻找新工作的准备;表示对外寻求帮助的被调查者不到4%,其中寻求心理咨询的不到1%。仅有4%左右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额外的计划。

对不同学历的投票者进行分析显示,表示打算在工作之外积极学习充电的本科和专科被调查者,明显高于硕士及以上被调查者。学历越低,预期被裁的比率越高,打算寻找新的相对稳定工作机会的比率也越高。学历越高,接受现实按兵不动,等待经济好转的比率越高。

财会金融范文2

关键词: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08-02

伴随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实现了快速发展,并在经济运行与金融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各院校财会专业本科的培养中也越来越重视金融衍生工具相关课程的教学。由于培养体系、既有教学惯例等制约,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在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等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分析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析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财会专业本科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不明确。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是财会专业高年级学生的知识拓展性课程,注重学生对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市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课程定位于基础知识的梳理与掌握,不以高难度的定价理论为重点,不以市场投资技术为特色。在实践中存在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定位过于强调理论性,甚至将其视同于金融专业金融工程课程的现象。过于注重理论教学的课程定位,使得课程成为了一门以理论定价为核心的理论课程,一方面加大了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难度,特别是部分金融衍生工具定价理论的数学要求明显高出其常用数学范围,会形成较大学习压力;另一方面以理论定价为核心的理论课程可能会使得学生既无法与其他课程知识融会贯通,又未形成对衍生工具市场较直观全面的认识。

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对金融专业而言是一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明确。而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教学缺乏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参照金融专业金融衍生工具的教学目标,甚至直接移植金融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而对财会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考虑不足。过高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增加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负担,极易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形成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面临课程预设与实际严重脱节的困境。

2.课程衔接不够合理。金融衍生工具是金融理论体系的重要一环,通常是学习过相关基础金融知识后的高级课程。在金融专业培养中,由于课程体系完整,在金融衍生工具内容上注意了与先修课程的衔接,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目前国内院校财会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多数作为选修课程或者在金融市场学等课程内设章节,通常前置课程设置较少。而培养体系中前置课程缺乏极易造成金融衍生工具课程衔接不合理。课程衔接不合理导致财会专业学生普遍感觉学习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存在困难,学习效果不良,难以达成教学目标。学生也难以通过课程学习真正掌握基本原理,形成对金融衍生工具策略的深刻认识。

3.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足。由于定位和教学目标上的不明确,未能将财会专业与金融专业有效区分,直接导致在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材选用,特别教学内容设置上未能有效针对财会专业的需求。部分教学中出现选用金融工程教材作为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等同金融专业的现象。其结果往往导致财会专业学生普遍感觉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学习吃力。甚至一些学生课程开始时兴趣浓郁,随着课程逐步推进学习越来越吃力,乃至出现抵触情绪。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诉求与金融专业存在较大不同,两个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财会专业的特点与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财会专业教学不宜过度强调衍生工具定价方法,特别是涉及期权定价理论部分不宜难度过高。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基本原理和策略的构建方面,引导学生建立合理衍生工具运用思维方式。

4.教学方法有待革新。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教学由于教学目标、课程衔接和内容设计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师教学方法创新,不少教师被迫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偏重知识技能传授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储备不足,教师费时费力的讲解并不能有效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特别是一些教师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在教学内容中需要补充一些基础知识,而课时的限制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成了“满堂灌”。结果是教师辛苦、学生吃力而成效不佳。

二、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策略

1.明确专业的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是引领课程教学与学生培养的纲领。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首先明确改革的基础与方向。在当前,金融衍生工具课程主要定位于财会专业的知识拓展课程。其培养目标是让财会专业学生了解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掌握基本概念与方法,理解基本的衍生工具策略。因此,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懂”而非“做”。通过课程教学与培养,使得财会专业学生了解金融衍生工具基本概念与主要内容,掌握基本方法与策略。培养的重点是让财会专业学生懂得金融衍生工具,为其今后运用衍生工具解决财务问题打好基础。

2.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处理好课程衔接问题。作为财会专业其本身财务类专业课程较多,直接在培养方案中参照金融专业添加相关课程形成金融衍生工具教学知识体系的可行性不高。因此,要真正改进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教学中的衔接问题就必须对专业培养课程体系进行梳理,整理出各课程涉及金融衍生工具相关知识的内容,对相关知识的衔接进行分析与安排。在各相关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适当强化相关知识的教学,为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打好基础。建议修订与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将金融衍生工具课程独立开设,并适当增加课时,以解决课程衔接问题。

3.强化课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在教学的广度、深度和侧重点方面与金融专业有所区别,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现财会专业的需求。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定位于知识拓展课程,因此在教学广度上要有所调整。以拓展财会专业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领域为出发点,在讲解远期、期货、期权及互换等基础衍生工具的同时,适当拓展知识面,将可转换债券、雇员股权激励计划等隐含衍生工具特性的金融产品纳入教学范畴。一方面,可以结合实例引发学生对衍生工具应用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为财会专业学生拓展知识、理解企业财务策略提供基础。在教学广度控制方面,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实践性问题引导学生课外查找资料,拓展知识面。在教学深度方面,财会专业学生的衍生工具教学不宜过多要求。教学深度可结合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学生兴趣进行适当调整。可以结合财会专业资产价值衡量问题分析实物期权的应用问题。在教学侧重点方面,结合财会专业的特点以及我国衍生工具市场发展情况,可以将金融远期、互换、期货及期权的基本原理与策略作为重点。其中,期权是衍生工具教学的难点,结合专业需求,应侧重于期权基本原理,不宜将期权定价和组合期权的应用作为重点。

4.革新教学方法,强化案例教学。在明确专业的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特点,革新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教学。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建立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学生积极参与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体系。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将抽象画的知识运用形象化的声音、图像媒体展示出来,从形式上将课堂丰富化。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的分析,一方面,激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实现专业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运用的结合。

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案例教学可以采用课堂案例教学与专题研讨两种形式进行。课堂案例教学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需求,有所选择和侧重。在具体案例选择方面,应尽量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案例,如热销电子产品订购等案例。专题研讨式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后,设置一定的案例背景,提出研讨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展开专题研讨的教学方式。采用专题研讨式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思路、讨论相关问题,一方面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通过研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根据专题研讨的具体实施情况可以分为课堂专题研讨与研究型作业展示两个基本类型。课堂专题研讨所选案例要达到“精、小和活”的要求。“精”是指选题要精确,贴合教学内容要求。“小”是选题小,能够让学生迅速掌握案例内容,就少数几个要点展开研讨。“活”是通过案例分析研讨达到知识活用的目的。无论采用何种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是研讨进度的控制者,通过教师对研讨进程的合理调控,避免研讨的偏差或者课堂教学偏离的发生。

三、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财会专业本科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改革问题事实上是由既有专业突破传统教学体系引入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时的偏差与不顺畅而引发的,是必须得到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在教学改革上要以自上而下推行。首先明确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为整体教学开展奠定基础。其次,从专业培养方案设置层面确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的教学内容范畴,并处理好课程衔接问题。最后,通过课程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使得教学内容适应财会专业需求,教学方法适应学生实际。通过教学内容改革推动方法变革,借助方法变革支撑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培养革新。

参考文献:

[1]潘成夫.金融工程案例教学的难点与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8):203-205.

财会金融范文3

摘要:面对烟草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有必要积极引入管理会计理念,促进业务和财务管理相互衔接与配合,强化烟叶财务一体化核算,进一步提高烟叶生产经营效率并降低产品成本费用,增强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烟叶 管理会计 业财融合

近年来国内控烟政策不断加码,国内烟草消费需求增速大幅下滑,部分地区烟草消费出现萎缩趋势。在烟草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的同时,国内烟草生产能力连续多年快速提高,烟草产品供过于求局面日趋严重,各卷烟工业公司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快速变化、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胜出并保持持续的竞争力,给卷烟工业公司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引入管理会计理念符合现代财务管理趋势

从财务管理角度看,企业成本费用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企业整体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关系到企业竞争战略的顺利推进。管理会计是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在对企业财务数据以及业务部门数据乃至企业外部市场、政策等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客观的总结、评价,并针对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市场发展变化,提出相应的经营管理建议,帮助企业管理层制订经营决策。从目前国内外管理实践看,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乃至企业经营管理中正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代会计起源于管理的需要,在早期的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家安排专人对经营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经营状况,辅助经营决策,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日益庞大,资本市场也快速成长,企业出现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为监督经营者的工作,便于投资者根据企业经营业绩进行买卖股票,以及便于金融机构评估企业风险发放贷款,会计发展开始转向财务会计,根据行业协会或政府部门制定的会计核算标准进行经营活动核算,以此编制相关会计报告提供给企业管理人员、公司股东、银行、投资人等,进而对企业经营情况作出分析评价和决策,现代会计形成财务会计主导的局面。

不同企业的产品和业务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企业管理层对内部信息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按照统一会计准则核算并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很难切合企业内部业务管理实际需求,按照会计准则核算业务活动,在有效满足外部利用相关人员掌握企业运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会计工作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求,进而支撑内部经营管理决策的能力。在计算机技术不发达时,在财务会计系统中难以精细化地处理各种业务数据,更不用说要在企业内部同时运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套信息处理系统。但是,当前,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遥感监测技术等在内的信息收集、整理、处理技术已很强大,同时相关设施设备价格也较低廉。改造原有财务会计系统,构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已成为国外大中型企业的共同选择。2014年10月,财政部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引导和推动国内企业积极运用管理会计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贵烟工业公司完全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设立中引入管理会计理念,将企业内部管理对业务活动“数量”与“价值”实时统一起来,按照内部管理的需求,构建起一整套覆盖烟叶收购入库、整理分类到烟草产品生产销售全流程的管理会计系统,以此实现业财融合,增强企业的经营创效能力。

二、促进业财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业财融合是指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结合。通过业务与财务的相互有效融合,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共享同一数据源,财务人员能够全面、实时地掌握企业业务工作运作状况,对经营活动实施全面监控,能及时发现和解决经营问题,并依托高度吻合经营业务的相关数据,进行经营预测和评估,增强事前监督管控的能力。业务部门也能据此深入掌握各种活动所消耗的资源费用及创造的经济价值,进而采取相关措施改进业务流程,提高业务管理水平。

推进业财融合有助于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烟叶生产经营部门着重于烟叶经营量指标的完成(如烟叶收购量、烟叶质量、烟叶加工量等),对于烟叶生产经营指标背后的收购成本、质量成本、加工成本、管理费用等业务开展耗费的成本费用关注不足,同时财务部门核算业务活动相关的成本费用支出存在滞后性,核算方法需遵循国家财会法规规定,对业务活动的成本费用核算结果难以得到业务部门全面认可,双方在经营活动的成本费用开支上存在诸多分歧,财务部门提供的数据在业务部门的日常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有限。通过业财融合,业务部门和财务管理可以按照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按照管理会计的理念和原则,双方共同研究制定业务活动成本费用归集和分摊的方法,由此得出的数据,能够为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共同认可和接受。烟叶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成本费用耗费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到业财部门,有利于企业采取相关措施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从而实现各类资源高效的配置和运用。

推进业财融合有助于提高企业风险防控能力。伴随卷烟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发展壮大,企业生产经营风险也随着经营体量扩大而大幅提升,再加上企业面临着控烟政策、环保政策日趋严格的经营环境风险,强化风险管控必然成为企业的不二之选。财务部门是企业加强风险监测和防控风险的重要部门,在业财融合的基础上,财务部门能够对烟叶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核算和统计,财务部门可以借助财务数据以及各类生产经营数据,采用各种方法对烟叶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分析研判,据此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潜在的风险,并协调其他部门共同找到风险事项形成的原因,及时向企业管理层提示风险警报,以提前采取方法措施应对风险事件。

三、烟叶经营实施财务业务一体化核算的注意事项

在贵烟工业公司烟叶经营业务中引入管理会计理念,实施财务业务一体化核算,推进业财融合,从实践角度看由于牵涉面广,需要公司购销、生产、仓储、物流等相关部门理解配合,也需要对相关系统升级改造,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牵涉公司内外有关方面的利益,要保证这项工作推进,需要充分考虑面临的困难,结合公司系统实际,采取可行的实施策略,注意处理好以下重要事项,以确保推进工作的现实性与操作性。

一是建立专门组织,具体负责实施事项。烟叶经营实施财务业务一体化核算,应成立一个由企业负责人牵头,财务、购销、生产、物流等部门参加的工作小组,负责动员、协调及提供资源保障。高层管理人员参与推进工作,一方面可提高工作的权威性,促使各项措施和要求在企业中真正落实,另一方面高级管理人员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业财一体化核算对企业管理提升的重要意义,为后期使用好财务部门提供的信息进行经营决策奠定基础。业财一体化核算工作涉及到企业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多个部门的参与,有利于及时研究解决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

二是要按照循序渐进的策略推进。烟叶业财一体化核算虽然重点在核算、计量业务活动上,但是其目的是为业财融合打好扎实的数据支撑基础,需要对烟叶经营涉及的各个环节进行精细化分类和核算,在推进这项工作时,应清楚看到目前管理较为粗放的不足,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先试点,梳理出烟叶从采购、分类整理到移交生产部门加工生产的各个业务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信息采集内容,如:烟叶采购环节核算需要考虑到烟叶具体的类型、形态、等级、品种、大小产地、年份等信息,然后明确各项信息采集内容的核算原则、标准,设计相应的财务统计报表等。总之,在推行烟叶业财一体化核算工作上,要先搭起“框架”,再追求“细节”,走“先粗后细”的道路。业财融合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要想为广大员工所接受,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业财融合”精神去开展工作,需要一段时间。烟叶业财一体化核算工作只有在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才会充分暴露出具体的问题,并加以解决,由此达到“先慢后快”的效果。

三是要修订完善企业各项基本管理制度。经验表明,许多企业因为业务工作不规范,缺乏合理标准而导致管理改进工作推行不利。烟叶业财一体化核算工作并非仅仅是个核算问题,其本身是一个以“标准”为核心的管理系统构建工作,企业各项工作只有纳入到规范化、标准化的道路上来,才能在实质意义上做好烟叶业财一体化核算工作。为保障该项工作推进,应及时根据推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修订完善定编定岗定员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责任归属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费用定额制度、购销管理等制度,为烟叶一体化核算工作提供规范化的制度保障。

四是要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推行好烟叶一体化核算。烟叶一体化核算工作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一个企业能否生存是市场决定的,因此要把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益结合起来。烟叶业财一体化核算推进工作也应该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考虑,要兼顾市场导向原则,不能片面强调对业务流程的细化、分类核算,要认识到细化处理业务信息本身也要耗费资源成本,改造企业信息系统也要追加投入,即要评估设定一体化核算的深度和细度。X

参考文献:

1.宋吉峰,刘玉.加强内部控制 构建业财融合新体系[J].中国总会计师,2014,(9).

财会金融范文4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 金融企业会计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36

Abstract With the finance becoming the core of the modern economy, the society put forward a deeper requirement for financial educ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We must focus on the training of research personnel, but also to cultivate a large number of applied talents. As colle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plan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have stressed the need to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institutions, focusing on the social cultiv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based on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objectives, in the financial and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setting for the "financial enterprise accounting" teaching.

Key words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object; accounting of financial enterprise; practice teaching

金融企业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是根据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集合金融企业业务特点而制定的具有特定核算形式和核算方法,应用于金融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的专业会计学。金融学、会计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有金融企业会计这门课,且是金融学的专业必修课,这门课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金融企业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还应重视会计实践与应用,同时还应关注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进程,理论联系实际,掌握从事金融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和专业技能,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1 当前的金融企业会计教学存在一些不足

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现在高校的金融企业会计教学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1.1 缺少针对性教材

目前针对本科学生适用的金融企业会计教材较少,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教材是很少的,本身的教材不能及时反映出课程的发展趋势,太过于稳定性。这一点在金融企业会计教材上表现更加明显。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可想而知金融产品的更新发展是非常的速度,更加电子化,并且会计准则、会计法规也不断变化,而金融企业会计的教材内容相对比较滞后,跟不上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材设计跟不上。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落后于金融企业的发展。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金融企业业务会计处理,不能将所学很好地运用于实际,就谈不上培养应用型人才。

1.2 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金融企业会计课程目前教学的主要模式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讲授方式比较单一,授课内容局限于教材,学生被动听课,缺少主动实践的机会。在学习了会计学原理课程后再学习这门课,容易让学生把金融企业会计与一般工业企业会计的处理相混淆,虽然会计原理一致,但容易因为不明确会计主体地位,而不能将金融企业会计的要素性质与工业企业会计的要素性质进行很好的区分。如看似金融企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要素与一般工业企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要素刚好相反,实则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明确会计主体这个基本前提,不能很好地从一般企业主体转换到金融企业主体,导致要素性质判断错误,从而引起业务处理错误,甚至会计账户用错,导致教学效果较差。这些都是因为学生只是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实践,导致对具体业务理解不够透彻。课堂实践讨论等教学手段较少采用,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参与程度不够,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

尽管在新的教学大纲中提出要有辅的会计实习,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金融企业专业会计知识的理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学时和教学条件的限制,金融企业会计实验实训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只能是采用少量的实例进行演示,并不能让学生切身参与,也不能很好地将会计、出纳实务等全过程操作都让学生进行实践,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应的专业会计实习软件进行操作,从而把课堂教学与实践业务结合起来,以求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从这样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强,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并不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将来的动手能力差,成了只懂理论知识不懂理论联系实际的所谓“理论型人才”。

1.3 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开设的金融企业会计课程,不管是金融学专业还是会计学专业均由研究会计或财务方向的教师担任,大部分教师都是从相关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教师队伍整体呈现低龄化、高学历现象,教师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的相对扎实,但缺乏相关实际工作经验。由于一部分教师本身就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产物,毕业后没有获得充分的社会实践经验,无法指导学生完成金融企业会计的实践课程,使得学生学习时普遍感觉理论联系实际较为困难,教学效果不好。另外,由于大部分高校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并未建立起梯队式的教师团队,也使得课程的发展受到限制。由于金融会计类专业学生的增加,教师课时增加,上课的负担加大,使得开展应用型实践教学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 金融企业会计教学改革对策

2.1 教材优化

根据三本院校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教材内容上不仅要包含本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让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完整的掌握,同时还包含本领域的基本实践问题,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务操作方法,以应对未来工作的挑战。

虽然各大出版社都有金融企业会计教材,但要选择适用的优秀教材,需要任课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知道不同教材的优缺点,为学生的学习来选择一种相对优点多些的教材,保证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知识并内化。另外,学校也可组织教师力量,编写适合本校自己培养目标的实用性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发挥高校教师自己的系统化理论优势,同时吸取金融企业专业人员的实践经验,关注金融企业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关注国际通用的会计方法,并且每一部分内容应尽可能引入实例和习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2 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应用能力

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注重实用性、操作性和技能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介绍金融企业会计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还需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加强实践教学。首先,需要高校自身的重视,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投入,不能只是一句空话而没有任何经费支持,完善实验室资源,要求高校购建实践教学的硬件设备,购买信贷会计结算等实验系统,开展专业会计模拟实验。金融会计类学生的数量每年递增,对实验室资源的利用也是提出新的挑战,实验室资源也应该相应进行匹配,学校要加大投入。其次,教学大纲中提高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的比例,引起教师和学生对实践的重视,同时,建立人才储备,引进相应的软件人才,后期维护、系统升级等人员。

金融企业会计理论比较抽象,按照传统的做法先讲理论后讲实践,学生由于没有感性认识,很难深入理解这些理论。提倡教师授课时将相关理论教学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各个相关业务项目中,穿插到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为了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强化各项业务的操作规程和实践做法,可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点评让学生对实务操作有一个真切的体验。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毋庸置疑,针对比较弱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应该对承担金融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邀请金融企业专业人员来校对教师进行实际业务的培训,或有条件的派教师到实际岗位中学习了解金融企业专业业务,以提高任课教师实际操作技能,并且事后考核进行效果评估。培训应分成理论和实践两部分,一般教师对于理论部分较为熟悉,实践部分可以组织教师进行模拟实验,同时也可以到实训基地参观学习。另外,随着高校重视程度的提高,应该积极建立教师梯队,既能发挥老教师的经验优势,又能发挥年轻教师的前沿优势,加强课程的深入研究,优化教学效果。

同时,高校应提高教师跨专业的教学能力。金融企业会计在不同的专业中开设,面对不同专业的授课对象,需要任课教师具有相关的专业背景,这样才能设身处地地思考本专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诉求,在教学中才能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来阐释教学内容。在分配课程任务时,要将教师的授课专业进行合理划分,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这样,教师在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和提升时,可以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专业拓展方向,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教师跨专业授课的能力和水平。

2.4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中,逐步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成为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所倡导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教学设计的理念,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并不占主导地位,而是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及主体,由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基于行动导向教学中的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实验教学法等的运用,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参与业务,有效掌握具体业务的会计处理,从而毕业工作时能有效加以应用。(2)树立效果意识,重视教学质量。金融企业会计的专业教师应关注教学效果,注重教学质量。教学周期内不应只是考量是否能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同时要考量学生的习得效果。因此,教师就需要经常对日常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反思好了才会有所改进,才能更进一步地优化发展,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学校教师应树立好反思意识和效果意识,重视教师教学质量。

金融企业会计课程作为会计学和货币银行学的复合课程,通过对金融企业各项业务具体操作的描述,结合金融企业的实际工作,很好地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它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更强的实用性。另一方面,金融企业会计不仅仅是部门会计,而是全社会的会计,它是宏观会计学与微观会计学的结合。即金融企业会计既要研究如何合适金融企业自身财务的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又要反映全社会资金的变化过程和结果。结合该课程这些特点,对金融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做如上的优化与改革,实现向“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 刘二妹.银行会计课程教学方式创新的思考[J].教学导刊,2014(1下).

[2] 修雪丹.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背景下的银行会计教学之我见[J].经济师,2014(10).

[3] 毕金玲.对《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

财会金融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 课赛融通 双轨并进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在当前形势下,特别是在我国改革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特别是在新会计准则深入实施以来,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具备很强的理论素养,而且还要具备很强的研究能力以及职业首先,这就需要在开展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最为重要的就是还没有建立会计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对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积极探索新的会计人员培养模式,本文提出了“课赛融通、双轨并进”的培养模式,特别是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实施“课赛融通、双轨并进”的策略,这将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方面培养方面的有效性,特别是能够使高职学生在会计理论、会计实践以及会计研究等方面得到提升。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在就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对于推动我国会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但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会计会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虽然与过去相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按照市场需求来看、按照企业的要求来看、按照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人员的标准来看,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才培养理念存在误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培养优秀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人才,使其能够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同时还要在提升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研究能力以及未来发展能力方面下功夫,这也符合提出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要求。但从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来看,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个别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全面发展”的理念,有的高职院校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的理论素养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的高职院校则过于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会计人才的理论素养以及研究能力不够重视,所有这些都属于会计人才培养的误区,不利于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秀的专业化、职业化、素质化会计人才,必然影响会计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同时也不利于未来会计人才走向社会之后的科学发展。

二是人才培养缺乏市场导向。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就业能力、发展能力建设,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因而在培养会计人才方面一定要树立“市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人才培养取得实效。但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市场导向”,比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没有对市场需求、企业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素质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特别是从当前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来看,很多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都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而且也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同样需要会计人员进行深入的研究,但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培养会计人员,必然无法取得更好的成效,而且也导致一些会计专业的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尽管有一些会计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较差,不适应市场需求。

三是专业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当前相当的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还没有真正形成与专业知识的必需性、操作的技能性的操作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结构体系,理论课程偏多。传统模式的会计专业的课程偏多,导致培养的学生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上出现重理论、厚基础、宽范围,面面俱到,而专业操作技能不扎实的现象。对于当前的一些高职院校来说,由于在专业课程的结构方面缺乏系统性以及针对性和特色性,必然会导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缺乏有效性。比如某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创新体系,没有跟上现代会计工作快速发展的形势,比如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对会计工作的管理体系、核算机制、监督机制都进行了新的规定,但该高职院校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仍然沿用传统的教材,只是增加了新会计准则方面的教学内容,而传统教材有很多方面已经不适应新会计准则,必然无法取得实效。

四是人才培养缺乏有效考评。从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来看,最突出的就是缺乏有效的考评体系,特别是在实践环节还没有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这就直接导致无法更好的提升会计人才的实践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实验实训、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及毕业论文等形式,尽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并没有科学的考评体系,学生是否进行了实习、实习的成果如何等等都没有纳入到考评体系当中,即使一些高职院校建立了相关的考评体系,但也十分简单,甚至是属于形式主义,这必然无法更好的提升会计人才的实践能力。

二、实施“课赛融通、双轨并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深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缺乏理与实践的结合、不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缺乏与市场和企业的有效对接,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当大力实施“课赛融通、双轨并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既要抓好课程教学提高会计人才的理论素养、又要通过技能竞争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研究能力,既要高度重视实训教学、又要重视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而且也有利于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化、符合企业需求的会计人才。

一是着力夯实理论基础。对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必须坚持“理论够用”的原则,这是开展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因而必须将“理论够用”作为“课赛融通、双轨并进”的首先改革措施,大力加强会计专业人才的理论教育。在理论教育方面,要更多的向会计专业人才提供基础性、实用性理论基础知识,而不是过多的将那些高深的理论提供给会计专业人才。在开展会计专业人才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既不能过于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又不能过去轻视理论而过去重视实践,而是要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最大限度的夯实会计专业人才的理论基础。这就需要对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科学的安排,适当增加实务会计内容。

二是大力开展技能竞赛。对于会计专业人才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要满足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同时还要使会计专业人才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得到加强,而开展会计职业技能竞争则有利于使会计专业人才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以及自身的研究与发展能力得到加强,这也是“课赛融通、双轨并进”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以及会计专业教师应当在这方面下功夫。要根据会计专业人才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的进展情况,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可以是针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竞赛,同时也可以针对具体的操作进行竞赛,还可以针对新会计准则进行竞赛,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的方式,可以让会计专业人才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也能够更有效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

三是着力拓展实训内容。实训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是对会计专业人才理论知识进行检验的重要措施。高职院校在具体的实训中,一定要进一步拓展实训内容,使实训起到更好的作用。要建立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学生见习与学生实习、阶段性实训与长期性实践相结合的实训模式,并根据不同会计专业人才的不同特点、不同优势、不同需求、不同发展目标,开展多元化的实训教学机制,让会计专业人才能够在实训方面更具有针对性和特色,进而极大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与职业素质。拓展实训内容,还要高度重视对实训教学的评价机制建设,解决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实训评价不到位的问题,使实训教学真正发挥促进会计专业人才成长和进步的重要作用。

四是建立定向培养机制。随着我国改革的持续深化,特别是在企业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专业化、特色化的趋势,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定向培养”机制建设,就是要加强与企业的战略性合作,为企业培养“订单式”会计专业人才,使会计专业人才既可以依托“订单”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又可以毕业后就直接到“订单”企业就业,这是“课赛融通、双轨并进”最重要的内容,高职院校应当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的探索,使定向培养机制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进而真正为企业培养出专业化的会计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化和职业化人才的摇篮,特别是对于会计人才培养来说,更要高度重视培养他们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不可或缺,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加适应企业需求、更具有发展能力。针对当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应当大力实施“课赛融通、双轨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要在着力夯实理论基础、大力开展技能竞赛、着力拓展实训内容、建立定向培养机制四个方面狠下功夫,真正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符合企业实际、具备发展能力的优秀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袁雪飞.工学结合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商业会计,2016,(12):128-129.

[2]范莹莹,刘峥.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视阈[J].经济研究导刊,2016,(08):255-257.

[3]韩宗宾,李荣.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模式新探[J].财会通讯,2016,(27):95-97.

[4]刘秋月.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会通讯,2016,(02):23-24.

财会金融范文6

一、财务管理的松、假、差是导致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财务管理作为以价值运动形式为主的、政策性与综合性较强的管理,对于主要从事资金流通与资本运作业务的金融公司来说,其好坏程度对企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财务控制乏力易导致金融风险

财务是企业资金进出的总闸门,通过财务控制可以帮助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金融公司由于管理体制、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财务控制往往显得非常乏力。如在办理资金进出手续时无章可循,法规资料不齐备;拨付资金不按业务的进度和节奏进行,造成损失浪费;以报代管,管贷不管收,资金回收工作抓得不紧,造成大量的呆账、滞账,不良资产越积越多。

此外,财务控制不力还表现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无法统一,上级财会部门不能有效地管理下属单位的财务,使得中央的调控措施和政策法规不能认真贯彻下去,资金周转缓慢,财会信息不能及时、准确传递,从而削弱了企业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这无疑对金融风险的产生起了一种“促进”作用。

2.虚假的财会信息掩盖了金融风险

在真实性原则下,财务会计可以通过有关资料和信息清晰地反映出企业的业务发展情况,分析各种潜在的问题和风险,据此制定相应措施,从而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但如果在财会工作中注入了虚假因素,后果则会相反。

近几年,金融公司财会核算的虚假性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如所有者权益虚置,资本金不真实;搞账外经营,设立账外账;会计科目混淆使用,账账、账款、账实不符;通过人为调账使资产负债比例达标等。财会信息的虚假性使得许多企业长期粉饰太平,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只有等到各种问题越积越多,企业发展难以为继时,才惊慌失措,但这往往为时已晚。财会核算的虚假性实际上是保住了企业的眼前利益,断送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利益。

3.理财技能低影响到金融风险的及时化解和消除

长期以来,许多金融公司的财会工作主要集中在日常的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不重视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使财会人员的理财意识仅仅限于传统的“增收节支”,理财技能贫乏,对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资源配置、资产重组、优化资本结构、缓解债务负担、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问题,缺乏深刻理解和认识。这必然影响到金融风险的及时化解和消除。

4.财会人员的违规操作直接带来金融风险

财务是企业资金运动的总枢纽,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完善等原因,以及金融公司个别财会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如贪污挪用公款,利用公章私自划拨资金,搞恶性透支,虚开资信证明等,给单位和国家造成经济损失,也会造成金融风险。

由此可见,金融公司财务的一举一动,都与金融风险有着直接的联系;防范金融风险,必须重视财会部门的协同配合,充分发挥财务的监控职能。

二、强化财务监控职能———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金融公司的财会部门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增强现财意识,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符合国家监控要求与企业发展要求的新的财务管理机制,形成防范和抵御金融风险的坚实屏障,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地运行和发展。具体来说,应当建立和完善如下财务机制:

1.积极主动的财务决策机制

财务决策是金融公司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财务特有的决策手段促进企业决策科学化和合理化。

(1)树立新型的决策意识。包括风险决策意识、综合决策意识和效益决策意识。

(2)建立财会咨询队伍。可建立由财会部门牵头,即由精干、素质较高的财会人员和有丰富业务工作经验、又具一定财会知识的业务人员组成的财会咨询队伍,定期提供较详实的分析报告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3)直接参予决策。为了把好投资、融资项目关,建立健全约束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避金融风险,金融公司都应成立投资、融资项目审查委员会,各下属业务单位根据需要成立审查小组,制定、实施一整套审查规定。企业的总会计师或总经济师应牵头组织活动,资深财会、审计人员应成为该委员会成员。

(4)为了明确决策责任,全面掌握业务情况,财会部门要建立投资、融资项目档案管理制度。

2.严格、认真的财务控制机制

(1)强化制度控制。金融公司必须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和《金融企业财务制度》及其他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的财会制度,对会计核算、现金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利润分配、银行账户管理等各方面作出详尽的规定,下发各部门和职工执行。企业应定期举办培训班,加强对财会基本知识和财会制度的宣传和学习,实行考试合格上岗制度,并制定执行财会制度的奖罚条例,把财会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职工及管理者的工作成绩的一个重要标准来考核。

(2)把好审核关。财会部门在办理每笔资金进出、资产变动手续前,必须对有关的情况有一定了解,要求有真实、齐备的资料和手续。如若发现疑点,必须马上中止所办的有关手续,待事情弄清楚以后再办理,切不可盲目行事。

(3)实行跟踪控制,并组织有关计划、审计、法律等方面的人员进行项目评价,提供信息和建议供管理层参考,切实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4)加强同纪检、监察部门的配合,发现有违反财会制度的人和事,要严肃查处。

3.真实、科学的财会信息处理机制

(1)整顿会计工作秩序。金融公司对现有公司的资产、负债、投资和融资情况要进行全面的核查,调整不实的账务,以达到账款、账账、账实相符,尽快纠正会计核算中不真实、不规范的问题。

(2)实行财会信息责任制。上级部门要改变以往那种查出问题只追查财会人员的责任或只对单位罚款的作法,明确公司的管理人员必须保证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对财会人员按其工作特点制定责任制,对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予以监督,并进行考核评比。

(3)抓好规范化、标准化会计基础工作。对财会部门内部岗位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范围要进行调整、改进,建立财会工作新秩序。人民银行应举办有关的培训班,对金融公司的财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之全面了解国家的财经政策和法律制度,提高财会人员的核算与理财能力,为防范金融风险打下基础。

4.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的财务制衡机制

金融风险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财会部门除了自觉搞好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以外,还必须通过特有的核算和监督手段,去调节、制约整个企业的营运过程,使之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

(1)健全和硬化财务预算约束。财会部门每年必须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金融监管的要求,对企业的资产规模、资本扩张、资金借贷、经营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分配等指标进行反复测算和平衡,制定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的财务计划。

(2)加大力度抓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金融公司应当成立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协调委员会或协调小组,定期举行例会,通报资产负债情况,编制好资产负债比例考核表,讨论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办法。

(3)加强财会人员的集中统一管理。企业内部各单位的财会部门之间必须保持协调一致,保证统一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企业的财务制度。为此,金融公司对属下单位的财务应实行下管一级的办法,即财会人员尤其是负责人由上级单位委派,定期调换。财会负责人定期回公司总部财会部门述职,建立个人业绩考核档案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公司总部财会部门应更多地了解下属单位财会人员的工作情况,加强指导和督促。

(4)培养财会人员的自律意识,完善内、外部的对账制度,健全企业稽核监控系统,强化检查监督。

5.在现代资本市场上游刃自如的理财机制

如何防范与及时化解金融风险,财会部门除了增强社会责任感,改善日常工作以外,还必须学习和掌握理财技能,尤其是面对日新月异的资本市场,财会人员都必须积极涉足,成为理财能手,以此来帮助解决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

上一篇香瓜栽培技术

下一篇动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