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科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教育科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教育科研

教师教育科研范文1

论文摘要: 本文论述了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分析了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误区,提出了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对策,旨在使小学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从事教育科研只是大学教师和专业研究者的事,而小学教师只要会上课就行了,没有必要搞教育科研,甚至认为只是瞎折腾。但是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是素质教育的推进,还是新课程的实施,所改变的都不只是学校的外在面貌,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动摇了教师原有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学校的舞台上。科研型小学教师首先表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环境发生的教育现象具有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对日常工作养成敏感的探索习惯,这使小学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

一、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

1. 教育对象的复杂多变性决定教师工作具有较高的研究含量。

的确,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正处于人生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时段的学生。在这一时段内,不但学生的生理发生巨大变化,其心理也随之变化。因此,对于不同群体学生特点的研究就成为小学教师做工作的前提。其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标准,教学本身及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怎样启发引导学生,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怎样组织教学,等等,都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在领会教学理论精髓的基础上作出决定与判断。为保证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尽量减少负面影响,教师有责任审慎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2. 社会文明的进步,对小学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时代在发展、在变化,环境系统已从超稳定的一端移到了剧变的一端,在现实条件中取得成功的条件已完全不同,信息时代需要新的素质品格。曾经,小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途径,但是如今已是信息时代,有了网络媒体,学生完全可以从网络上学到许多知识,而且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如何把小学生从外面多彩的世界拉回到课堂上来,如何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再塑光辉形象,这对小学教师将会是一个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经验或教育是招架不住的,当传统教育慌乱地企图还以经验方式应付信息社会的时候,很快就会发现陷入了拼时间和拼经历的境地,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误区

1.科研至上。

综观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相当数量不是在默默无闻地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作贡献,而是在大张旗鼓地为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做广告,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开展的背景下,教育科研成为某些学校之间相互攀比的筹码,成为花瓶或摆设。在有些小学,教育科研甚至成为教师评优的敲门砖。随着国家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成为教师晋升评优的附加条件,有些教师热衷于搞科研,就在于教育科研的光环效应,而是否对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对教育问题能否解决则不重要了。

2.重虚而不重实。

许多小学或小学教师在搞科研时忽视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重理论不重实践,科研形态有了,却没有直指教学的痼疾。有了科研的行为,却没有真正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往往是轰轰烈烈地“科研”一番,但教师的行为依然如故,学生的状态仍同往常,其结果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课题而课题。这样,虽然学校也忙于申请种种课题,但课题研究的成果并不能为学校所用。虽然各小学也倡导教师投入研究阵营,但这样的研究并不能切实地改变教师的课堂行为,应该说,这是小学教育科研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3.跟着潮流走。

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时往往缺乏主题意识,缺乏对自我面临问题的捕捉能力和洞察力,一旦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或“潮流”,有些教师就闻风而动,作相应的各式各样的研究。例如:创新教育一出现,不少小学教师就以创新为题申报课题,好像课题名称没有创新就无法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样,使得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没有针对性,也无法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

三、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对策

1.培养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改变其陈旧的思想观念。

在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对许多小学教师是一种新要求,因而必然会存在一些思想障碍,长期以来,只重视“教”,轻视“研”,只重视“考分”,轻视“素质”的提高,把学校看作是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场所,把教学的功能片面归结为教师传授书本知识。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教学工作形成了一套僵化的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答。其结果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只会死啃书本,习惯于重复他人思想,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改变传统的陈旧的观念,才能找到教育科研的突破口,才能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从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质量的评比上,由单纯依赖分数、升学率向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从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方向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欲望,才能提高教师的科研兴趣,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水平。

2.让小学教师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教育科研的优势,使他们由被迫到自觉地进行教育科研。

通过教育科研,教师可以了解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接受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找出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可以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在实践中锻炼,在改革中成长。

3.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育科研需要以科研的方法为支撑,科研方法是完成科研课题所采用的程序、途径、手段或规则,在课题研究实践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用恰当的方法,能使课题运行步骤清晰,成果有推广价值,这与常规教学中的经验总结不同,它是在科学方法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常规经验总结轮廓模糊,又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科学性较差,所以小学教师学习运用科研的基本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金春兰.教师,你是一个研究者.黑龙江教育,2001,(11).

教师教育科研范文2

    我把学校教育科研分为三个层次,即学校层面、组室层面和教师个人的科研课题。这里我专谈教师的教育科研,一般不谈学校层面的教育科研,不过这个课题主要涉及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因此也就放在这里谈一下。

    我们许多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新的教育观念,谁都知道。如今还有哪位教师不知道“素质教育”、不知道“以学生发展为本”、不知道“建构主义”呢?深究可能谈不上,但是没有听说过,大概还不至于。但是往课堂里面一站,就还是老样子。从学校到教师,也都因此一筹莫展。

    其实问题不是如此简单,如果想到就能做到,这叫得心应手,但是对实施素质教育而言,我们目前还做不到。教育理论对于行为来说,具有指导作用。但是,我们知道,教育理论有得两种,一种称为“所倡导的理论”,比如说“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等;一种称为“所采用的理论”,也称之为“教师个人理论”,它是教师在个人的教学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教育理论,比如教师从他的老师的那边感受到的(我的老师就是这么教我的),从别的教师那边看到的,从书报杂志(包括网络)上面读到的,从自己的教学中逐步形成的等等,来源五花八门,但是就这样形成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论,这在教师自己也未必清楚,这叫作无师自通。真正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影响的正是这后一种理论。因此我们对虽然知道新的教育理论,但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老样子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

    因此真正要改变这种状况,显然是需要将“所倡导的理论”和“所采用的理论”两者统一起来。但是我们知道,这种统一(或者说一种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是需要我们一点一滴的去做。

    我们希望,实施素质教育不要等到走进课堂再想(那时再想已经来不及了),而是在走进课堂之前就想好。说到这里,大家都会料到,下面要谈的就是教学设计了。

    教学设计实际上总是体现了某种教育理论。我们许多老师似乎并没有觉察,教学设计中有教育理论的潜在影响。许多教育学着作也没有专门来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我们传统的教学设计思想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顾名思义,就是考虑“教师如何教”,难道除此以外还会是别的吗?由此,“教师为中心”就成了教学设计中默认的指导思想,无须专门指出。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以致认为教学设计与教育理论无关。

    我们知道,“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早已遭受冲击,上海的钱梦龙老师提出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模式,正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挑战。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引进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设计领域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其后又有人提出“双主”(教学和学生都是主体)的观点,由此也引出“双主”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设计。

    试想,从“以教师为中心”转换到“以学生为中心”,这在教学设计上转换了一个视角,会引出怎样的变化?对教师来说,这是全新的思考、全新的尝试。

教师教育科研范文3

【关键词】科研素质 构成 分析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216-01

引言

教师的科研素质,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科研知识以及认知的结构,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体现,同时也是进行科研的特殊能力以及科学的品质,对于在现今新课改的形势之下提高教育科研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科研素质,是需要在教育科研的实践当中逐渐的培养和体现出来的,而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将有利于更好的改善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改进不足,更好的推动教学改革的进一步进行,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构成,分为几个方面的内容,即科研意识、科研基础知识、科研能力以及科研精神,文章将针对这几个方面,展开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力求抓住重点,剖析其本质,为了在新课改下能够保证科研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而作出积极的贡献。

1、科研意识

科研的意识,指的是教师积极的从事相关科学研究事业的心向,并且潜心的去捕捉以及发现科研的课题的一种求知欲。科研意识可以说是从事科研活动的内在动力,是教师提高科研素质的根本内容,而其中也包括有许多方面的内容,教师自身的角色意识、对于科研内容的信息意识、问题意识以及过程当中的一种合作意识,广大教师需要明晰这几点内容,切实的从根本上改善不足,提高科研素质。科研意识对于教学质量以及其他内在方面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科研的意识,那么就会缺乏创新,缺乏发现,只能够做一个“教书匠”,而没有自主的观点和意识。所以,对于广大教师而言,一方面需要在平常的教学之中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发现问题,并且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另外一个方面,也需要善于将教学之中的实际经验转化成为一种有理论基础以及实践价值的教学科研成果,这样才能保证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不断的提高教学的质量,保证教学的效率。一边教学、一边研究,并且及时的发现问题进行总结,不仅可以有利于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升,而且还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

2、科研基础知识

教育科研,其作为一项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也是具有基本的并且特定的要求以及规范。在教学科研当中,学习并且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完善其中的基础知识,是有效保障教育科研规范性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时,对于科学性、有效性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一般而言,教师在进行教学科研的过程当中,除了掌握一些必须要具备的专业知识以及学校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还需要掌握教育科研之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念,了解和明确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逐渐的明晰其一般过程,掌握真正意义上可行的基本方法,尤其是教育科研的方法论,这几点是非常关键的。而在研究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当中,要能够掌握教育科研成果进行相关评价、管理以及表述的基本理论,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有重点的进行教育科研对象的选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教学科研,这一点是教育科研素质当中的重要构成,同时对于科研基础知识的提升有着关键的意义。

3、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也是教师教育科研素质当中的重要构成,其是指能够将教育科研当中的具体知识运用在教育科研当中的实际情境、解决实际存在问题的能力。主要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发现问题的能力。任何科学的研究,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而教育科研也是如此,广大教师要善于在教学科研的过程之中发现问题,并且还要善于发现对于教学、管理实践有着重要价值的问题,并且将其设计成为一个研究的课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而这一步也是整个教学研究过程之中的重要一步。

(2)设计以及预测的能力。这一点是指教师需要根据自身所掌握的信息和实际情况,对未来的变化进行准确的预测和判断,分析问题,对课题进行详细的设计,明确工作的基本思路以及目标。

(3)教学信息的获取以及筛选能力。这一点是指广大教师针对相关的信息,进行获取,并且还要掌握信息的识别、编码、分类、评估以及使用的能力,现代社会信息量较大,且来源多,故而在教学科研的过程当中掌握必要的信息获取以及筛选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4)开拓创新的能力。从本质上来进行分析,教育科研活动,是一项崭新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其需要进行研究的课题,一般的情况之下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并且没有现成的科研模式,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广大教师们就需要具有很好的开拓创新精神和能力,要有创新的思维和丰富的创造力,并且将这种能力很好的运用到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之上。

(5)操作能力。这一项能力是指教师将教育科研真正意义上落实到实际的课题研究过程之中的能力,并且还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保证各个环节都能够稳步进行。

(6)协调以及合作能力。指在教学科研的过程当中进行项目的选择、科研人员的调配以及研究方法的选择方面的能力,保证科研活动能够有序的进行,分工明确,有组织性和纪律性,并且进行很好的合作。

(7)书面表达能力。将研究的科研成果进行文字表达,通过书面的报告、论文或者著作的形式进行表达,这一项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这一步是科研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只会创造而不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则不能够有效的将成果表述出来。

4、科研精神

科研精神,同样是教师教育科研素质构成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是指教师在教育科研的过程当中要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同时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团结合作、尊重他人、严谨冶学。

教师教育科研范文4

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技工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要通过搭建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平台,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创建科学研究基地,实现校内外实践教育的三位一体。在构建教研工作平台时,我们要注意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实现无缝拼接、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视线无缝拼接以及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的无缝拼接,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关键词:

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教育科研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各级企业广泛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技术更新,这也带动了一批高新产业项目茁壮成长,从而能够保证我国国民生产水平的稳步提高,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面对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如何培养出能够迎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了摆在广大技工院校教师面前的头等问题。而技工院校老师必须充分利用技工院校的教研水平,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提高学科教学水平,增强专业科研能力,才能迎合日新月异的企业发展的用人需要。

一、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的构建

在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的构建中,必须充分迎合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水平的需要,系统构建以实验教学为中心,校内外实践教育为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

(一)搭建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平台

技工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人才,它侧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因此,倡导和构建实验教育为中心的教研工作平台对于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非常重要,也能让教师能够充分模拟用人企业的岗位需求,充分提高专业课程的专业技能培养,有利于教师将最新的教研成果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充分展示。而通过学院整体实验教学中心和专业综合实验室的搭建,可以充分加强技工院校各个专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有利于学生对于各个学科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升实验中心的实验水平和教学水平。

(二)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实验教学中心的系统教学,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学科的理论知识,教师也可以将教学成果进行充分的展示。而通过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构建,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开展以实践育人为目的的教学核心任务。技工院校可以和校园企业、校园研究所、校园实习基地等搭建实践教学基地,实现统筹规划、互惠互利,技工院校也可以和合作企业、合作院校、合作机构搭建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实现合作设置、资源共享。这样就可以充分实现教师的实践教学有的放矢,也能保证将教师科研成果做到最优化配置。

(三)创建科学研究基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推动技工院校教研工作的核心动力,技工院校通过搭建以专业技术为核心的研究中心,可以充分地实现与国家实验室、省部级各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研究基地的合作,将技工院校的科研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专业教育和科研能力能够紧密迎合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能够将国家的宏观政策进行及时引导,将国家科研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也能够通过国家各级科研实验室来带动教师教学队伍的建设,充分地将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教研能力,提高教师的学习水平和科研水平。

二、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的手段

构建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可以充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其手段主要通过提高人才的培养水平作为教师教育科研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教学观念、创新模式、教研机制的创新和管理。

(一)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实现无缝拼接

在技工院校的教研平台构建过程中,可以实现教学手段与岗位需求的充分结合,可以满足教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充分黏合,也能够满足学生就业和教师科研的充分整合。通过搭建技工言笑教研工作平台,教师可以将教学工作从实践教学出发,充分转向实践育人的终极目标,学校通过设立实验教学改革项目,可以促进广大教师将教育实践改革推向深入,也能够通过岗位实践改革,引导教师将教研反哺给教学,推动教学的实践化操作。

(二)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视线无缝拼接

在技工院校的教研平台构建过程中,教师承担着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任务,其主要是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协同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学校教学资源来教导学生专业技能知识,通过和企业技术人员的配合,来指导学生实践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协同努力,可以将教学工作推向专业技能培养,而教师通过参与到企业的教学实践,可以及时掌握企业的技术革新,了解最新的设备改造,从而建立起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沟通和互动,可以充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技术创新。

(三)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的无缝拼接

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的核心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动手能力,通过实现技工院校的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车间的充分结合,可以将技工院校实训基地的理论专业性和企业生产车间的技术优越性进行充分地结合,实现校园和企业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将企业完整的生产流程引入到学校的实训基地,教师可以在实训基地担任学生导师的重任,做到教书育人,也可以在生产车间辅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做到实践育人,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可以真正了解企业的需求,也为科研项目找准了方向,使得企业实训基地具有了自我更新的能力。

三、结语

切实提高技工人才的岗位水平和动手能力,是摆在广大技工院校教师面前的重任。通过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教师可以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岗位、技工人员和生产车间的衔接,满足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切实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作者;李静 单位:山东滨州市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岳刚.技工学校开展教研活动中的难点与突破[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4).

教师教育科研范文5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师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实施者、落实者,认真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是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职责与任务。长期以来,中小学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束缚,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偏离教育方针的倾向,热衷研究升学考试的种种方法,致使学校教育偏向为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服务,突出不完全的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和美育,造成部分学生厌学、辍学,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等,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当前基础教育的迫切任务就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科研,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突出而紧迫的课题是着重研究如何使学校端正办学思想的问题;如何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如何扎实推进创新教育的问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研究体系,诸如在教学指导思想上,研究从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问题;在教学任务上,研究从教书向教书育人转变的问题;在教学质量的评定上,研究由单纯依赖分数、升学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结构上,研究从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统一方向转变的问题;在教学安排上,研究从单纯依靠课堂向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转变的问题;在教学要求上,研究从死记硬背的唯一传授型向智能与知识相统一的发展型转变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研究从只重视教师的教法向重视学生的学法,将主张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的问题;在教学途径上,研究从单纯的传授理论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的问题。大家知道,提高升学率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延长教与学的时间,二是优化教与学的方法。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绝大多数学校,尤其是中学,“时间”已经不是可挖掘的因素了,能够挖掘的是“优化的方法”。“优化的方法”哪里来?从研究中来!研究能发现规律,研究能提高效率,研究能提高质量。

二、教师从唯教走向开拓创新的需要

教师唯教,即只会教书,不会研究是没有多大发展前途的,必须不断教研相长,开拓创新之路。“教研相长”的方式有3种:一是教师“教”然后知不足,“研”然后知用,即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问题从事研究,并将研究所得用于指导、改进教学。二是教育理论研究者“研”后知不足,深入基层学校,亲自将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完善。三是教师与教育理论研究者携手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合作性研究。

第一种方式无疑最方便有效,也最具有可行性。在国外,“行动研究”已引人注目,它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西方兴起来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英、美、澳等国蔚然形成一种“教师成为研究者运动”)。在我国,已涌现出了研究“情境教学”的李吉林、研究语文“六步教学法”的魏书生等许多“教研相长”的成功者。只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注重研究性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教育科研等活动,使教师以教学质量作为立足点,认真研究问题,才能不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当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会对问题更敏感,更有创见。在教学活动中,“教研相长”有助于教师在输出、接受、反馈信息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感知能力以及分析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既便于因材施教,又便于及时校正、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而学生只有在勇于探索、善于研究的教师指导下,才会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及创造性。

教与学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教与研究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只有教中有研,研中有教,教研并蓄,教研互融,才能使教师拓宽教学视野,挖掘创造潜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更多地培养合格人才。

三、是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理论素养的需要

教师教育科研范文6

一、依托研修,让教师在“团队+体验”中成长

打造学习型团队是开展教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我们一直十分重视教师的研修,开展了整体推进式、分层发展式、团队帮带式、专业引领式等研究学习,引导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做学生欢迎的有文化、有品位的教师,全面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文化内涵。

1.整体推进,全员培训

我们通过“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一研修形式积极开展全员培训活动。“新课程”与“学科专题”培训则在教师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鼓励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课程标准,关注教学问题,组织开展“学科教学有效性”的专题研讨,倡导教师间的专业切磋、经验共享与合作共长,以“师徒结对”“同伴互助”“教师论坛”等形式为教师的相互交流学习搭建便捷、有效的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分层研修,加速发展

(1)骨干教师团队研修:充分发挥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学科为单位建立先导小组,上好引路课,促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的通透理解,从而以点带面,带动全体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变革。

(2)“师徒结对”帮带研修: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用,继续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定期开展活动,建立相关考核制度。

(3)专业引领研修:在学校骨干团队的引领下,同时通过聘请有关学科教研员到我校做讲座、指导研修活动等,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帮助教师解决困惑,为他们搭建自我发展的平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使我校教师整体水平快速提高。

二、依托叙事,让教师在“实践+反思”中提高

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而叙事研究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学校建立和完善“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提升”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通过“反思”,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体,使教师人人都可参与研究,使教科研回到教师手里,让教师在不断“实践+反思”中提高和发展。

1.实施培训――走近叙事

虽说教学故事每天都发生于我们的周围,如何引导教师去认识、去发现、去撰写,这是我们工作的第一步。学校以《走近叙事》为题,围绕什么是叙事,叙事的种类,如何认识叙事,写教育叙事时应注意的问题四个方面,组织教师从理论与具体案例两个方面进行了学习、培训、交流。通过培训,老师们不但从思想上接受了叙事,而且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我也能写的写作冲动。

2.完善机制――走进叙事

为确保叙事活动不走形式,学校采取多种机制、多种方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深化叙事研究。学校及时通过各种会议,利用各种机会,充分肯定教师在开展教育叙事活动中的成功做法,及时反馈教师撰写叙事和录用情况,组织叙事评选活动,激励教师深化叙事研究。

广大教师对叙事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教师的教学研究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随着叙事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师对教学工作思考得多了,交流得多了,主动阅读教育书籍的多了,主动写作的多了。迄今为止,发表在《校本研究网》的叙事已达800余篇,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精神的升华,促进了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依托研究,让教师在“对话+行动”中发展

“在行动中研究,通过研究修正行动”。学校坚持教研结合,不断整合、优化教科室职能作用,推进了教学研一体化的进程,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强化研究,在丰富多样的研究与实践中发展自我。

1.开展专题研讨

学校在完善学校、教研组、教师三级教研体系的基础上,实行专题研讨制度,抓好学校教学研究的落实,尤其是教研组活动实效性的落实,真正把教研的过程变成教师集体研究、成长的过程。教师人人参与,次次研有所获,实现了以小主题做大文章,让教师在问题的解决、经验的总结中提升自己的育人艺术。

2.倡导微型研究

学校注重加强教育科研与教师教学工作的结合,倡导教师从小处着手,搞微型科研。确立了上好一节课、开展好一次活动就是一次科研的思想,教师带着问题走进教育教学活动,带着思考去研究,带着经验去反思,实现了教育教学活动问题化、主题化和课题化,也实现了人人研究、主动研究、自主发展。通过参与微型研究,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3.搞好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师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教育规律,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专家报告、校内培训、自主学习等途径,使教师掌握了科研的方法,并指导自己的研究实践,实现了在工作过程中的研究,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提高了课题中心组成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及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科研水平,构建起了学校教育科研骨干队伍。